时间:2023-09-24 10:36: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社会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次市政府全体(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找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抓好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对于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会前,马光明书记就开好这次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作了具体安排。刚才,市长助理、发改委主任冯旭对2008年上半年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市经委主任贾兴智、市农林局局长王铁分别就节能降耗和农民增收工作作了发言。希望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全市今年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情况作以简要总结,并就做好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作以安排部署。
一、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08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在全力抓好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和承担奥运圣火传递光荣艰巨任务的情况下,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和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81亿元,占年计划的56.3%,同比增长18.7%。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6.8亿元,占年预算的61%,同比增长28.3%;其中:市级财政收入4.4亿元,占年预算的69.4%,同比增长45.7%。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30.5元,同比增长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59元,同比增长6.1%。
(二)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65.8亿元,占年计划的57.8%,同比增长9%(现价),其中,市属企业完成增加值5.4亿元,占年计划的63.5%,同比增长57.5%。工业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1-5月累计实现利润8.7亿元,同比增长22.5%。酒钢150万吨碳钢冷轧、不锈钢二期、20万吨硅铁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4.4亿元,占年计划的91.7%,同比增长1.8倍,园区企业实现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1.2倍。
(三)商贸旅游平稳增长。在消费结构升级和价格带动作用下,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亿元,占年计划的48.9%,同比增长16.4%。重点商贸项目进展顺利,大唐路美食街完成主体工程,新华中路商贸中心项目达成换建协议。旅游业虽然受取消“五一”长假和汶川大地震等方面的影响,全市旅游及相关收入、全社会旅游人数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主要旅游企业及景区景点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仍保持增长态势,分别达到13.4万人次、498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7%、5.6%。
(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围绕农民增收的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持续扩大。二三产业和养殖业有了较快发展,全市畜禽饲养总量33.3万头只,同比增长9.7%。新农村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峪新公路基本建成,峪泉镇小康住宅试点完成主体建设;改造居民点56个共1757户。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完成增加值6300万元,占年计划的50.4%,同比增长34.3%。
(五)城市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完成了讨赖河两岸空间发展规划,启动了城市规划二轮修编。城市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新建改造了建设路、五一路等7条城市道路;改造安装了新华路、文化路、五一路等12条道路的路灯,实施了沿街48家单位和32个大型建筑物的楼体亮化工程。建成了嘉峪关大剧院、西环路、城市防洪工程、供水扩容工程、污水处理管网配套工程。气象雷达塔、城市博物馆、新文路桥、武警支队至安远沟收费站312国道段拓建工程即将完工。586套经济适用房和150套廉租房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绿化工程重点实施了公园、景区、道路、厂区等绿化,新增绿地面积72公顷;城区立体图案绿化和临街摆花近50万盆。对城区交通秩序、环境卫生、户外广告、违章建筑、摆摊设点等市容市貌进行了规范、清理。“门前三包”进一步加强,重点道路、临街商业门店延长营业时间取得初步成效,为奥运圣火传递和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优美环境。
(六)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今年计划实施的190个项目,上半年已开工建设143个,其中:建成32个,在建111个;具备开工条件的25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亿元,其中:地方完成6.1亿元,占年计划的35.9%,同比增长17.1%。飞机场航站区扩建、火车站站舍重建、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搬迁、讨赖河两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
(七)招商引资形势较好。截止6月底,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9亿元,占年计划的59%,同比增长25.4%;非公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个体、私营企业累计上缴税金6683万元,同比增长1.2倍。
(八)节能降耗和环保工作大力推进。认真落实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对全市14户主要耗能企业、20种工业产品进行了重点监控,综合能耗呈下降态势。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实施了酒钢干熄焦、宏达水泥熟料系统改造、祁源渣场改造等污染治理项目,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工业园区开展的创建“园林化园区、花园式企业”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九)民生和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2008年省政府确定的14件实事和市政府确定的12件实事,除相同的5件外,省、市两级政府为民办的实事共21件。截止目前,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提高城市低保户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物价补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免费发放、贫困家庭寄宿学生实行生活补助,扩大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等7件实事全部落实;新增城镇就业,改造城乡道路,缓解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14件实事,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截止6月底,城镇新增就业2739人,占年计划的54.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在计划控制目标内。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质量持续稳定上升,今年普通高考上线率达36%以上,取得了高考全省文科第一、三名的好成绩。大唐路小学、市职教中心综合楼主体完工,市二中危房改造工程已开工。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市妇幼保健中心业务用房和村卫生所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市一院创“三乙”工作有了新的突破,手足口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体育活动经常开展,集中开展了一系列迎奥运宣传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十)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全市政府系统先后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分解落实任务,签订目标责任,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反腐倡廉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领导干部请销假制度和精减会议规范文件控制评比活动等12项制度,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机制。加大从源头治理腐败的力度,建设项目、土地出让、政府采购都严格执行招标规定,在教育收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土地承包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及时进行公开,预防了腐败问题的发生。
(十一)圆满完成了奥运圣火传递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援地震灾区重建家园。奥运圣火传递是今年我市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总指挥部和9个专项工作组,统一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认真开展各项筹备工作。全市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积极行动,广泛参与,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于7月6日圆满完成正式传递活动,受到了国家奥组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好评。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和我省陇南、天水等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行动,全力支援灾区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一方面压缩支出,从市财政筹措300万元支援陇南等受灾地区的抗震救灾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发动全市各级干部群众为灾区捐款,支援灾区重建。截止目前,全市共捐款2286.97万元,人均捐款110元。
总体上来看,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虽然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下降,特别是驻嘉单位和企业投资下降幅度大,降幅达到11.8%;地方投资总量小,所占比重低,拉动全市投资增长乏力。二是节能降耗任务艰巨。今年国家、省上采用新的能耗统计方法后,反映出我市综合能耗下降幅度较小,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三是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农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成本增加幅度较大,自然灾害的威胁和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力度不够大。农民增收的风险和压力较大。四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欠计划进度1.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只增长了6.7%。上半年我市第三产业只拉动经济增长了1.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低。五是控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难度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9.3%,较上年同期高7.6个百分点。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平抑物价的措施,但由于我市是输入型消费市场,加上全局性的油价和食品价格上涨,下半年抑制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在下半年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认真应对,逐步加以解决。
二、下半年的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
下半年,是我们落实全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年初的总体工作部署,针对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协调、强服务、促落实上;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接续产业。一是全力支持酒钢公司的改革和发展,重点支持150万吨碳钢冷轧、不锈钢二期、20万吨硅铁等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做好不锈钢产业园招商引资工作。二是继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成不锈钢产业园标准化厂房,进一步落实创建园林化园区、花园式企业的各项任务,以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优质服务吸引项目入驻。三是抓好地方工业项目建设,支持紫轩酒业达产配套设施建设,抓好金属加工、装备制造、压型彩板等60个工业项目的实施。四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融资、电力、运输等跟踪服务,确保工业生产目标任务达到进度要求。
(二)抓好旅游商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强化督促落实,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完善长城文化、丝路文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争取世行贷款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尽快开工;做好魏晋墓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全市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拓宽旅游市场,增加旅游人数。二是抓好商贸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新华中路商贸中心区前期工作进度,加大对大唐路美食街等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商户入驻,尽快启动市场。三是按照“改造、新建、淘汰”的要求,尽快开工绿化市场的改建工程,力争年内完成。四是积极发展促进城市功能提升的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
(三)抓好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力。一是发挥好规划的龙头作用,做好《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二是抓好新市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市道路工程,加快新文路、武警支队至安远沟收费站312国道段改造等工程,确保按期完工。三是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重点抓好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建设、文化街区和四化街区危旧平房拆迁改造工程。四是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全面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依法查处影响市容市貌的违章行为,不断提高城市净化、亮化、美化水平。抓好市政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各类设施正常运行。五是加强和规范土地市场,依法开展土地清理清查,坚决查处违法用地。加大对新市区经营性用地的开发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
(四)抓好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及早做好农产品市场销售组织工作,确保农民增收。二是抓好农村居民点改造和农村道路、沼气、文化、卫生服务设施等新农村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继续支持宏丰公司5万亩葡萄基地、5万头生猪生产线扩建等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产业化进程。四是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五)抓好项目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一是对在建和已开工项目,加强督促协调,抓好建设进度。要确保新文路桥、气象雷达塔、城市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尽早竣工使用。二是加大计划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特别是加快火车站站舍重建、飞机场航站区扩建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建设。三是根据国家投资重点和方向,抓好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筛选、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力争国拨省补资金1亿元。四是简化审批手续,加快项目设计方案、施工图审查,严格履行项目审批限期办理制,提高审办项目效率。五是做好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洽谈签约工作,促成签约一批新项目。六是认真落实项目责任制,加强重点项目跟踪落实,确保5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任务的全面完成。
(六)抓好节能降耗和安全生产,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继续做好对全市14户主要耗能企业、20个重点耗能产品的监控,确保能耗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组织实施好节能环保项目。继续开展节能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认真落实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对责任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完成目标责任。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和措施,严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七)抓好惠民实事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切实落实好省政府“14件实事”和市政府“12件实事”,巩固好已经落实的7件实事成果,积极推进其它14件实事进程,让群众尽早受益。二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落实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严厉打击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等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行为,努力维持市场价格秩序。做好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救助工作,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三是全面落实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唐路小学、职教中心综合楼8月底投入使用;市二中危房改造项目按期完成建设内容;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朝阳、峪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内建成使用。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的各项任务。四是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抓好“平安城市”治安监控系统、朝阳和峪苑派出所、强制戒毒所、戒毒所特殊监区等项目建设。五是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开展市级领导、部门领导接访活动,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八)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强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推动各部门内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按照政务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公开各类政务信息,扩大网上查询、咨询、投诉等服务范围,提高工作透明度。做好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对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类文件,一律予以废止,对市政府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汇编并上网公布,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认真贯彻中央、省上关于压缩经费、支援灾区建设的要求,大力节约行政公用经费,把钱用到发展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学法用法制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今天双方签署的会谈纪要,就进一步深化十个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共识:
一、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相继推出3.5万亿元铁路建设计划和5万亿元交通建设计划为契机,两省市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区域内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深化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生态水源保护林工程、森林保护、实施“稻改旱”工程、水资源环境治理、水库上游矿山生态恢复、区域空气质量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三、强化农业合作。鼓励北京企业在河北省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北京市为河北省的蔬菜运输车辆进京提供便利;河北省做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为北京市场提供稳定的蔬菜供货渠道。
四、发展旅游合作。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共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治理,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展旅游景点联合促销。
五、扩大教育合作。建立冀京高校干部交流挂职制度,支持两地高校进行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冀京人才需求信息平台或人才市场联系基地,为双方用人单位和学校毕业生提供相应服务。
六、拓展金融商贸合作。支持相关银行在河北省设立分支机构及参股河北省地方商业银行,支持北京产权交易所和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开展合作。加强商贸流通市场建设合作和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培训。
七、健全劳务市场合作。定期互相通报劳务供求信息。河北省在京建立劳务输出服务机构,组织好劳务输出,双方加强用人单位监督治理,保障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
——财政总收入增长12%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以上;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6%;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内;
——城镇新增就业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3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3‰以内;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37人以下。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各地、各部门在今年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拓展领域,做大规模,加快服务业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向现代制造迈进步伐。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狠抓节能减排,把节约资源、依法治污落实到各行业、各区域。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一要加快服务业发展。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意见,提高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二环以内工业企业全面调查为基础,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搬迁工作,鼓励工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加快重点商贸商务项目建设和商品交易市场的升级改造,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发展水城、古城、休闲等特色旅游,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点景区和旅游线路。依托建筑、外贸等优势产业,培育总部经济。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产业、中介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会展、现代金融等生产业。鼓励发展面向广大市民的社区服务业。二要加快工业创新。坚定不移地推动纺织业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特纺织,着力增强纺织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信息电子、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提升机械装备、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保护发展*黄酒等传统工业。力争工业性投入570亿元以上。三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粮食种植面积力争达到255万亩。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粮食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力争粮食总产量达到108万吨以上,增强粮食储备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开放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自主创新。推进科技型企业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认真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专利工作水平。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共性技术。围绕产业提升,重点加强纺织、环保、电子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健全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和完善创业创新风险投资机制。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黄酒、建筑等行业和区域品牌,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着力营造鼓励和促进自主创新的制度、舆论、市场环境,政府采购向自主创新产品倾斜。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人才公寓、公共实训基地、留学生创业基地和大学生临时就业基地建设,优化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组织实施《*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着力推进循环经济“850”工程。继续实施“能评”和“环评”制度,严格源头准入、生产全过程监管和行业退出机制,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双十”、“双百”计划,加快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模式。加强对污染重、能耗高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艺、技术和设备。积极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认真落实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整治污染长效监管机制。加快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公报和评价考核制度,探索实施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二、加快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加快新农村和中心镇、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百千工程”,提升村庄环境整治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完善村庄布局规划,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畅通;扎实推进农村电气化、信息化建设,建成一批示范镇和示范村。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降低农民创业门槛,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大对山区和困难农户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加强中心镇培育。根据各中心镇总体规划,加强12个省级中心镇、16个市级中心镇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心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吸引农村一类二类工业企业向中心镇功能区集聚;稳妥推进旧镇改造和迁村并点工程,优化完善中心镇功能。
提升中心城市发展。完成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制订中心城市建设计划,完善各类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推进城市“北进“、“西连”,加快建设越州新城,促进组团融合。强化越城组团古城保护与开发,加强各组团的规划统筹、功能配套和对接发展。
三、深化体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参与经济国际化能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进公平准入,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加强政府统一招投标平台建设,拓展公共资源进场交易领域。创新地方金融管理,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应收帐款质押等融资业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试点村镇银行。规范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创业投资机构,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培育地方资本市场,鼓励企业上市和发债融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以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换取社会保障的新路子。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出口名牌,加大科技兴贸,有效扩大进口,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着力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开拓产业招商和“以民引外”、“以外促民”,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着力开展多形式“走出去”,鼓励有实力企业和特色块状经济“园区”等抱团到境外建设产业园,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体系,提高预防和应对国际贸易纠纷能力。改善通关、检验检疫等服务,优化外贸出口环境。
四、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民主法制,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搭建就业平台,鼓励自主创业,开展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户中的“零就业家庭”援助。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实行以现代农业转移就业、工业经济主导就业、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政策,促进就业人数的稳定增加。全面实施社会保险“五费合征”,整体推进社会保险提质扩面工作,加快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向乡镇企业职工和农民工的覆盖,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关系和谐城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困难家庭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制度和正常增长机制。强化优抚保障和社会福利。
发展社会事业。巩固基础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继续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条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卫生、计划生育、体育等事业。继续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大力发展社会科学、档案、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
维护社会稳定。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扎实推进平安*和法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八创建”、“八进社区”、优化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五、加快项目建设,促进长远发展
根据“两创”总战略要求,加快推进一批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56项,当年计划投资165亿元。
城市功能提升项目。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嘉绍跨江大桥、绍诸高速公路、*高桥公铁立交工程等项目;全力推进铁路*东站迁建工程、*港中心作业区工程、铁路杭甬客运专线(*段)工程、诸暨—安华—义乌大陈公路、诸暨—店口03省道东复线公路、上虞市长海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建成诸永高速*段、绍甘线越城区段改造等项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力推进新昌钦寸水库工程、*县河道防洪排涝整治工程、嵊州市湛头滞洪区改造工程、上虞市隐潭水库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浙东引水工程、围涂及标准海塘建设、*市清水河道工程、曹娥江市区引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建成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等项目。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全力推进*市天然气利用二线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市第二水厂供水工程、嵊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迪荡新城路网工程、越城组团城南片路网、诸暨城市外三环道路、柯桥城区路网框架延伸工程、*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等项目建设;建成*市国家综合档案馆、*移动GSM十四—十五期等项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项目。优先发展服务业。加快推进鲁迅故里二期、越王城保护整合工程、市水上体育公园、会稽山旅游度假区休闲项目等项目建设;继续支持大型专业市场、大型商场升级改造;加快发展生产业。积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区域块状经济为依托,以产业链延伸拓展为主线,着力提升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实施循环经济“850”工程。坚持创新强农,全面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加工园区。鼓励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
发展空间拓展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平台建设,优化开发区发展规划,做好开发区(园区)的扩容升级准备、促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
民生工程推进项目。加快住房保障建设。*年,全市将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5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42万平方米,建设农民公寓1.2万平方米、人才公寓6.1万平方米,实施城市廉租房保障430余户。抓好教育项目建设。完善教育网点布局,着力推进*中专易地新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农校迁建,新建*市镜湖中学等中小学,扩建越城区皋埠镇中学新校区和*县华舍初级中学校舍。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扩建*市中医院门诊住院楼、*县中医院住院楼,易地新建诸暨市人民医院、上虞市人民医院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创建一批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一批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
六、加强规划引导,搞好综合协调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大力推进“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各专项规划实施。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创新规划综合管理和衔接协调的体制机制,推进规划工作法制化,逐步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世界进入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进入了全球经济的新时代,城市作为社会主体,它的地位、作用和空间形态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今天,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的区域作用范围更加扩大,城市之间的互动互存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密切。可以说,今天,世界上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地与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和上下左右、内外、近远的城市进行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推动城镇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行为,是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
就政府行为而方,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
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区域开发资本的主要不源,因此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对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
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所谓性质就是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间门,所谓规模就是可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随阒中国的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1.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为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为主要目的;
2.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力度的加大,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
3.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酱多元化倾向促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发展多重机会。
但是,十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三、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
(1)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发何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要把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作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2)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3)要适应改革投资体制4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体制的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是区域开发的最基本投资不源。计划部门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行业和部门分配建设投资。由于这样的计划和投资体制,形成了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所谓“条块分割”),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同样的原因,区域规划也是按部门进行的。部门规划不可避免的要强调部门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旦被部门利益所替代,可持续发展就无人谈起。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为协调部门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必须强调树立“整体规划”的概念,开展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3)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城市化的各项因素。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4)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受市场的支配而自由流动。因此,规划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规划律,以及各项要素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5)制订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
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
区域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它的核心任务。
·协调的目的: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
·协调的重点: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和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协调的内容:包括对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续的协调。
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为基础,把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还要注重对实施机制和调控手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4.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5.要提高规划的弱性和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6.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下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实施区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实施规划得到保障。
7.充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信息传播技术以及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布局和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结语:随着中国经刘发展的国际化,中国城镇体系必然要与世界城镇体系接轨,因此要济生对世界城镇体系特点与发展趋势的研究,要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城镇的体系。
参考书目:
一、无锡市的基本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至*年底,全市GDP1901亿,在全大中城市中排列第九位,人均GDP5200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六位。财政收入265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十位。全市协议注册外资50亿美元,到位注册资金27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列第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镇人均可支配收1164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9万元,人均储蓄存款2.4万元。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无锡市民的生活水平总体已由小康向富裕迈进。当前,全市人民正在实施富民强市战略,规划到*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0年,GDP在*的基础上翻两翻,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美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无锡市的工业概况及乡镇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一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92.74亿元,增长18.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790.61亿元,增长24.1%。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36亿元,增长1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45.46亿元,增长25.6%;集体企业增加值114.81亿元,增长24.9%;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85.83亿元,增长17.1%;三资企业增加值210.77亿元,增长29.2%。
二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208.2亿元,增长32.7%;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67%;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206.76亿元,增长31.8%;实现利税263.24亿元,增长33.7%,其中利润161.32亿元,增长45%,增幅分别高于生产和销售20.9和13.2个百分点;亏损总额下降14.4%,亏损面下降1.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57.4%,创历史最好水平,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三是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392.16亿元,增长21.5%;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8%,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395.61亿元,增长22.6%;实现利税198.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利润112.64亿元,增长27.5%,增幅分别高于生产和销售6.9和4.9个百分点;亏损总额比上年下降12.2%,亏损面比上年下降7.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45.2%,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四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速农村工业化。无锡是中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乡镇工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对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现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历史的贡献。根据2002年资料统计,在全市的工业总量中,乡镇企业占71%,有120万个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中工作,占农村总劳动力的72%,农民收入中来自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344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74%,上交财政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0%。尤其是近几年来,一部分乡镇企业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年,全市乡镇企业的上市公司达到12家,这些上市公司大部分集中在江阴市,形成了中国股市独具魅力的“江阴板块”,为本地区经济发民展融资近30亿。
五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无锡的私营个体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实力迅速壮大。全市把发展私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实行外资、国资、民资三轮驱动战略,从市场准入、科技创新、融资担保、财税支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加快私营园区建设,培育骨干企业。市私营个体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强劲态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年,全市私营个体企业共计达到15.92万户,从业人员73.26万人,注册资金651.2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087.6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71亿元,上缴税金52.2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1.2%、47.7%、39.5%和19.7%,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私企150个,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私营企业358个。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城镇化进程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有突破,粮经比例为5:5。通过科技兴农、科技兴牧、科技兴菜、建设农业示范园,增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吸引三资发展龙头企业,建立特色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以青梅、板栗、银杏及优质茶叶、笋用林为主的林特产业;以生猪、奶牛、肉鸭为主的优质畜禽产业;以中华绒螯蟹、甲鱼、青虾为主的特种水产业;以设施栽培为主的精细蔬菜产业等为五大主导产业。*年,农业和非农业产值达到375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81.44亿元。
二是繁荣农村,积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年,无锡市的城市化率超过了60%,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42%,发达国家为78%,我国平均为40%。从无锡的实践证明,富裕农民要减少农民,加强农业大发展非农业,繁荣农村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对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城镇化促进了工业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社会服务、市场环境等。
四、无锡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无锡市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着力加快了经济国际化进程。开放型经济已成为无锡的主体经济,坚持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全市新批超亿元项目就达15个,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43.8亿美元,增长了47.6%,协议注册外资50亿美元,增长了72.6%,到位外资27亿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全市重点开放园区共完成协议注册外资42.6亿美元,增长80%,占全市总量的85%;到位注册外资21.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8%,占全市总量的79%;自营出口44.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8%,占全市总量的60.6%;固定资产投资449亿元,较上年增长7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0亿元,较上年增长51%,占全市GDP总量的33%;完成财政收入79.7亿元,较上年增长56.9%,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0%;完成税收74亿元,较上年增长65.5%,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3.6%。至年底,全市累计批准超亿美元重大项目32个,有31个集中在园区,其中当年新批的15个超亿美元项目中有14个落户在园区。全市累计兴外办外资企业7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1家落户无锡。
五、无锡成功经验的几点体会
辽阳,位于辽宁省中部,处于沈阳、鞍山、大连经济带的中心位置。东依辽东山地,西望辽河平原,北距沈阳70公里,哈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辽溪铁路横跨东西,南界钢都鞍山,北依省会沈阳,东临煤铁之城本溪,西与辽河油田接壤。距大连港332公里,距鲅鱼圈港162公里,距桃仙国际机场60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及重要的战略价值决定了她在古代东北地区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也今天辽阳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都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多年扩大投入、调整结构的效应逐渐显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相互促进,以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消费结构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使经济发展进入市场推动和政府调控良性互动的新阶段。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一些制约发展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今后要集中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加快城乡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加速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易地搬迁,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切实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积极争取新的国债项目,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立项程序,加强建设资金管理和审计。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外资、民资扩大投入,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放大全社会投资总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金融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是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推行开放平等的行业准入制度,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不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在融资、税收、用地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同等对待,鼓励公众创业,挖掘民智、民资潜力。加强产业导向,重点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和大市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拓宽多元融资渠道,规范担保基金运作,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全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促进国有资本向先导性、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和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努力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树立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强化规划龙头作用,构筑梯度分布、有机联系的市域城市体系。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合理调整乡镇区划,进一步密切城乡经济、文化及交通等基础设施联系,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全面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强化农业生态环保、美化城市及产业经济等功能。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
四是进一步统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大力推进人才兴市。完善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青年人才,重视高技能人才培育和人才二次开发。落实各项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
五是进一步坚持富民优先,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积极增加居民收入,落实富民工程实施意见,营造鼓励群众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强创业服务,提高居民资产性、经营性收入比重,培育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大力开发就业岗位,鼓励灵活就业,进一步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重点为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双下岗人员、特困人员及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
——随县草店镇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草店镇以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开创了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如今草店镇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人居环境优美靓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处处彰显着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实干苦干的优良作风、勇往直前的责任担当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一、党建引领,文明团结谱新篇
做好村干部的培训管理。以“创业草店、开放草店、生态草店、幸福草店”建设为引领,牢固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执政为民的思想,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工作,提升干部能力素质。举办村干部培训班,对农村财务知识学习、党建工作、纪检规范化建设、统战工作等进行全面地系统培训,增强了村干部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担当。
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全体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通过系统学习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夯实工作基础,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素质和水平。
抓好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打造为民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党群服务中心,配套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老年活动室、文体广场等活动场地。党群(文体)服务体系集“党群、政务、文体”服务于一体,成为党和群众紧密联系的纽带,成为为居民服务的一站式平台。党员群众活动有场地,处处有笙歌,在党员模范带动下,文明新风悄然盛行。
二、产业振兴,发展步入快车道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立足当地优势,科学制定战略规划,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以特色支柱产业香菇产业为突破口,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形成了集菌种生产、集中制棒、规模种植、加工出口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同时,注重转型升级,耀兴大海食用菌有限公司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智能化香菇分拣生产线,极大地提高香菇的分拣水平和加工效率,为该镇食用菌加工环节开辟一条高科技、高产出、高品质、高效率的发展之路。
进一步壮大筑牢产业。车云山毛尖茶“汤清叶绿、香味高浓”,与信阳毛尖同一源产地,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为提升茶叶的附加值,今年又引进湖北恒泰实业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在紫金山兴建了恒泰茶叶深加工出口公司,上马茶叶出口项目,预计年茶叶加工能力2000吨,出口500万美元,创造利税300万元。
引进系列产业强化支撑。名扬家具厂落户雨蒙村,年制家具2000余套,销售额可达500余万元。车云山滑翔伞基地建设、华禹制衣有限公司落户观音寺村,滑翔伞基地可进行动力伞、无动力伞、三角翼等滑翔,建成后将成为省内高水平的滑翔伞训练、体验基地。华禹制衣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面料多样化的时尚休闲女装、学生安全校服及迷彩服等系列服装产品,年产量计划达80万余件。
三、环境变靓,生态旅游焕异彩
深入开展“五清一改”和“三三工程”。以镇村为主导,发动党员、志愿者对国省道沿线、河流沿线、村民主要居住地等区域地面垃圾、乱搭乱建进行清理整治,以点带面,连点成线,全面打造靓丽乡村景观。涌现了一批金锣山、观音寺为代表的美丽乡村试点。在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通过项目争取、乡贤捐资、产业带动,整合资金500余万元建设金锣山乡村公园,公园总面积达到1000余亩,成为群众登高望远、休闲健身、赏花观景的好去处。
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生态旅游。引进“善溪谷”民宿项目,投入1.2亿元,打造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高端民宿项目;引进淮河源油茶基地项目,结合低丘岭改造,将周边荒山打造成万亩油茶基地,即可观光旅游,又配套车云山茶产业发展;引进谢家湾家庭农场项目投资400余万元,配套建设餐饮、住宿设施,计划打造成为475省道沿线集采摘种植、旅游观光、休闲垂钓、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农场。
依靠古民居建筑群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檀山芍药园经过几年发展,园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檀山芍药园面积超过1000亩,园区完善了3公里环形道路、24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和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申报古村落保护,柯家寨被纳入第五批国家级古村落保护名录。
四、脱贫攻坚,同心共筑小康梦
挖掘茶叶潜力,整合资金。以车云山茶场为核心,扩大茶园面积,主动对接中原城市群,加速推进车云山毛尖的旅游商品化进程,通过项目建设和市场运作,培育新品牌,弘扬茶文化。引导贫困户进行茶叶种植,对贫困户茶园进行改造,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贫困户收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8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6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01.40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362.77亿元,增长13.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6.5%,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9%,下降1.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65.4%和34.0%。人均GDP达61071元,按平均汇率折算约合7976美元,继续居全省第3位。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增值税17.86亿元,增长23.1%;营业税17.01亿元,增长33.4%;房产税3.39亿元,增长8.7%;企业所得税7.01亿元,增长22.6%。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2.82亿元,增长17.5%。其中,教育支出16.46亿元,增长39.4%;科学技术支出2.08亿元,增长4.9%;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1.42亿元,增长66.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14亿元,增长22.2%;医疗卫生支出3.79亿元,增长49.7%;环境保护支出0.97亿元,增长50.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0%。在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中,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衣着的价格分别上涨10.3%、5.2%、4.7%、1.3%、1.2%和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的价格分别下降了1.1%和2.3%(见附表1)。生产领域中的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8%。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CPI偏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合理,实业投资增长乏力;高耗能产业生产增长迅速,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24元,增长2.7%。其中农业产值7.19亿元,增长8.4%;牧业产值5.79亿元,增长3.3%;渔业产值23.16亿元,增长1.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8亿元,增长2.3%。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1156公顷,比上年调减151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905公顷,与上年持平;甘蔗种植面积2519公顷,比上年调减686公顷。水产养殖面积27046公顷,比上年增加747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5.70万吨,减产1.0%。甘蔗产量25.01万吨,减产23.1%。蔬菜产量13.6万吨,减产7.4%。水果产量15.72万吨,增产51.5%。
全年水产品产量18.3万吨,增长4.63%。其中海洋捕捞1.17万吨,减少7.8%;海水养殖2.44万吨,增长2.1%;淡水养殖14.52万吨,增长6.4%。全年肉类总产量28841吨,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22236吨,增长4.0%;禽肉产量6357吨,增长15.1%。生猪饲养量59.43万头,增长12.9%。其中生猪存栏26.47万头,增长19.3%,生猪出栏32.96万头,增长6.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471.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2%,拉动经济增长10.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6.18亿元,增长20.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3.3%,民营企业增长25.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0.0%,股份制企业增长24.6%。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为276.53亿元,增长24.3%,轻工业为189.64亿元,增长16.4%。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42.4:57.6调整为40.7:59.3。
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384.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138.87亿元、117.22亿元、39.18亿元、47.88亿元、14.98亿元和26.29亿元,分别增长25.5%、22.4%、10.7%、28.0%、22.4%和15.7%。
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50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产值1.89亿元,增长13.7%;集体企业产值16.33亿元,增长2.6%;股份制企业产值646.64亿元,增长23.9%;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产值1772.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2.5%,增长17.3%。轻工业产值964.44亿元,增长14.7%;重工业产值1479.13亿元,增长21.4%,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的比例由上年的41.2∶58.8调整为39.5∶60.5。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的102种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加的有59种,其中增幅较大的主要有:电饭锅、组合音响、移动通信手持机,增幅分别达到181.1%、105.7%和94.0%;产量比上年减少的有43种,其中减幅较大的主要有:传真机、玻璃纤维纱、铜材和显示器,分别比上年减少73.3%、72.7%、58.2%和39.9%(见附表2)。
*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0.6,比上年提高25.2个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本贡献率10.3%,资本保值增值率126.4%,资产负债率62%,成本费用利润率5.3%,全员劳动生产率124396元/人年,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5次,产品销售率97.6%。实现利润总额105.47亿元,增长70.8%。其中,盈利企业实现盈利118.79亿元,增长63.8%;亏损企业345家,同比增加10家,亏损额合计13.32亿元,下降23.9%。
年末全市拥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60个,与上年持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0.86万平方米,增长5.3%;房屋竣工面积229.21万平方米,下降20.7%。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43.16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3.06亿元,增长10.0%;更新改造投资25.06亿元,增长9.5%;房地产开发投资130.27亿元,增长98.6%。商品房销售面积321.97万平方米,增长71.2%;商品房销售额205.71亿元,增长13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16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投资155.35亿元,增长4.5%,其中制造业投资136.34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187.64亿元,增长73.2%。全年在建项目856个,增长23.9%。其中,新开工项目513个,增长20.4%。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54.42亿元,增长18.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7.05亿元,增长16.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28.21亿元,增长24.7%;汽车类零售额29.03亿元,增长33.1%;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16.45亿元,增长13.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4.30亿元,增长11.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7.31亿元,增长30.3%;日用品类零售额1.68亿元,增长13.3%。
六、对外经济
完成进出口总额398.69亿美元,增长21.5%。其中,出口额184.73亿美元,增长24.5%;进口额213.96亿美元,增长19.0%。贸易逆差为29.2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11亿美元。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30.94亿美元,增长23.1%;加工贸易出口146.07亿美元,增长24.7%。从商品种类看,机电产品出口151.46亿美元,增长26.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1.03亿美元,增长33.9%。从企业性质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54.32亿美元,增长24.6%;内资企业出口30.41亿美元,增长23.7%。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的出口分别增长26.4%、38.1%和17.9%。
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61宗,比上年下降2.7%;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16亿美元,增长1.9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29亿美元,增长24.8%。
截止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341个,合同外资额214.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1.92亿美元。工商登记注册的实有外资企业4395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17.45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0.2%。其中,公路13.03亿吨公里,增长13.7%;水运104.42亿吨公里,下降1.5%。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61.68亿人公里,增长8.6%。其中,公路59.84亿人公里,增长13.0%;水运1.84亿人公里,增长7.0%。港口货物吞吐量3712.6万吨,增长4.3%,其口集装箱吞吐量63.1万标准箱,增长19.5%。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4.28万辆,增长17.6%。其中,私人汽车9.10万辆,增长27%。民用轿车保有量7.49万辆,增长26.7%。其中,私人轿车6.25万辆,增长30.4%。
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1.15亿元,比上年增长9.8%。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7.58亿元,增长14.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34亿元,增长11.1%;电信业务总量75.24亿元,增长14.6%。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新增7.43万户,年末达到91.44万户,增长9.2%。移动电话用户(含储值卡)新增7万户,年末达到244万户,增长3.1%。
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758.13万人次,增长3.9%。其中国际游客204.89万人次,国内游客553.24万人次,分别增长1.0%和5.0%。酒店平均开房率66.9%,比上年减少1.2个百分点。全年各主要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15.42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营业收入4.46亿元,增长3.5%。旅行社组团国内游86.04万人次,增长15.2%;出境游22.28万人次,增长46.5%。实现旅游总收入144.88亿元,增长4.2%。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02亿美元,增长3.2%。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88.04亿元,比年初增长20.8%。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549.01亿元,增长28.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1.86亿元,增长4.0%。年末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83.23亿元,比年初增长29.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02.02亿元,增长15.1%;中长期贷款余额429.34亿元,增长40.1%。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172.76亿元,增长59.8%。
年末全市共有15家企业分别在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和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市值合计1046亿元。其中,在深、沪两地上市的企业12家,比上年增加2家;市价总值达929亿元,比上年增长301.4%。年末共有证券营业部14家。
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机构(含网点)96个,比上年增加5个。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6.86亿元,同比增长47.2%。其中,寿险收入18.41亿元,增长57.9%;产险收入8.45亿元,增长28.4%。保险密度(人均保费)1850元,增长53.4%,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比重)3.03%,比上年提高了0.72个百分点。赔(给)付金额4.04亿元,增长18.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79万人,在校生7.91万人,毕业生1.58万人,分别增长19.2%、20.0%和122.5%;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0.77万人,在校生1.85万人,毕业生0.46万人,分别增长33.6%、19.6%和5.1%;普通中学(含初中和高中)招生3.05万人,在校生8.76万人,毕业生2.61万人,分别增长3.2%、4.1%和7.0%;小学招生2.06万人,下降2.2%,在校生13.28万人、毕业生2.16万人,分别增长0.3%和4.3%。全市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3.3%。14.6万名*户籍中小学生享受12年免费教育,免交学杂费和书本费7715.7万元。
全年申请专利2217件,增长4.7%。其中,发明专利458件,增长14.2%。专利授权量1657件,增长32.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0件,减少20.6%。截止年底,全市经广东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25家,新增39家,经认定和年审通过的软件企业194家,新增27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8%。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3家,省级17家,市级11家,各类工程中心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有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8个市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公共实验室10家,比上年增加4家。三灶镇、井岸镇被广东省认定为技术创新专业镇。截止*年底,全市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7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广东省著名商标40个;拥有各类名牌(产品、商标)称号的企业共有51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共图书馆3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52万册。有线电视用户54.46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0万户,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年发行各类报纸5579万份,刊物375万份,出版图书品种217个。唐家湾镇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总数628家,实有病床572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903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的医师、助理医师共3173人,注册护士3504人。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实行全民医保制度。免费婚、孕检全面实施,并在全国率先将外来女工纳入免费孕检范围;试行"大病统筹救助、中病进入保险、小病治疗免费"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小病治疗免费"已在农村整体推进;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转轨。
全市共有24名运动员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等6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7金2银3铜的优异成绩。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90元,增长9.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422元,增长20.8%。全年城镇居民现有住房建筑面积人均30.7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6%。农渔民人均纯收入7622元,增长8.8%。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66台,冰箱99.5台,空调器241.5台,组合音响56台,家用电脑88.5台,移动电话225.5部,家用汽车22.5辆。
全市纳入劳动用工管理的用人单位31126个,职工人数54.2万人,其中农民工32.8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9912个,24907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2.76%。截止年底,全市五项险种参保人数达289.5万人次,同比增长13.9%,其中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66.8万、58.9万、72.9万、60.4万、30.5万人,同比增长均达12%以上。五项基金当期征收32.9亿元,支付16亿元,历年积累75.3亿元。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止年底,全市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4万人,参保率达66.6%。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541宗,死亡158人,受伤1529人,直接经济损失1184.9万元。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7.5%、8.1%、32.8%和37.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37人,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86.71%;工矿企业事故死亡17人,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10.76%;水上交通事故死亡4人,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2.5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178、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7.28、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1.85,均比上年有所降低。
十二、人口与环境保护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并提出2009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沉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较好完成了市*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1409亿元,增长11.1%,完成年初预期目标102.9%;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预计56034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3.1:60.8:36.1调整为*年的3.2:60.2:36.6。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1亿元,增长16.3%,完成年初预期目标102.9%。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6.5%,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58.1亿元,增长10.8%。综合能耗稳步下降,热电联产、锅炉改造、电机节能等一批重点节能项目如期实施,全市单位GDP能耗0.67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9%。
(二)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工业总产值4091亿元,增长14.1%(现价),完成预期目标100.1%;工业增加值预计810亿元,增长12.8%(现价),完成预期目标100.7%。其中,规模以上(下同)民营工业产值1338亿元,增长21.8%;五大支柱产业产值1944.5亿元,增长11.1%。工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占工业比重30.5%和24.5%,较上年提高0.5和1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引入中船制造基地、立信染整机械、广船船舶、中机装备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项目。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增港口游戏游艺、阜沙卫浴两大产业基地,全市国家级产业基地达26个。
服务业增加值预计515亿元,增长14%,完成年初预期目标的103%,对本地经济贡献率达40%,拉动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金融、保险、文化、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居民服务等提速发展,占服务业比重达54.9%,逐步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心商务区和特色服务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小榄、东区、火炬区中心商务区分别新进驻企业43家、12家和5家。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火炬开发区中心商务平台、东区建纶国际商务中心、市保税物流中心、国家健康医药基地自主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4个服务业重大项目纳入“省新十项工程”。全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增长22.9%,高于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速9.5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建3家省级、2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全市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7家、民营科技企业164家。科技强企支撑计划全面启动,市家电创新中心、中药固体制剂中试平台等共性技术平台及10个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成为首两批重点资助项目,明阳电气、通宇通讯等一批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重大专项。科技创新平台日趋完善,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建立了光电信息实验室和应用软件研发实验室,市家电创新中心成功引入德国莱茵公司、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服务机构,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三)投资、出口、消费同步拉动,经济运行更加稳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5.1亿元,增长11.5%,完成年初预期目标102.1%。59个重点建设年度项目完成投资81.3亿元,圆满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古神公路、市博览中心、嘉明电厂扩建二期首台机组、220千伏宝山和菊城输变电站等项目建成使用,明阳电气新建风力发电机组产业化制造、天乙铜材综合加工项目部分进入量产阶段,新岐江公路、福源路、广珠西线高速二期、*港大道改造二期、500千伏桂山输变电工程、中顺大围达标加固工程、西河水闸重建、市保税物流中心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启动小榄快线、番中大桥、纵一线、大南路、黄圃港等项目前期工作。
外贸出口总值预计190.5亿美元,增长10.1%,对欧盟和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超过20%。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保持增长,占全市出口比重达84%。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61宗,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增长13.4%。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9亿元,增长20.5%,完成年初预期目标的103.9%。其中,城区、农村市场分别增长20%、21%。由于受国内雨雪冰冻、地震灾害以及国际市场能源、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年全市物价总水平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升幅5.6%。
(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更加繁荣。
农业总产值76.3亿元,增长3.6%;粮食播种面积22.2万亩,总产量7.5万吨,超额完成粮食工作考评任务。市财政每年投入25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产品开发、基地建设、技术改造等项目,现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1家,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采购主要农产品近14亿元,带动基地农户5.6万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普通农户平均增收2670元。扶持经济欠发达村(居)发展卓有实效,共投入3000万支持26个经济欠发达村建设,给予每村30亩工业用地指标、允许镇区共建工业园区物业出租等政策扶持,67%欠发达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超100万元。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市财政投入近6000万元用于农路“硬底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程,共建成250公里水泥主干农路、3319.8亩标准农田,整治改造农田2698亩。“村改居”工作深入开展,村级统一核算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全市239个村(居)中基本完成改革的有99个村(居)。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蓬勃开展,小榄、黄圃、板芙3个示范镇和黄圃镇马安村等8个示范村居的新农村建设成效突出。平安农业安全保障体系更加牢固,从*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投入800万元专项用于政策性农业保险。
(五)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10%,全部完成年初预期目标。
全年城镇社会保险参保460万人次,增长9.5%。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53万人,参加住院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达90万人,西区、东升、三角、南头等首批镇区参加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3.5万人,新增发放130万张社会保障卡。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1%。切实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共动用价格调节基金813万元对低收入家庭进行价格补贴。城镇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廉租房小区首期187套住房顺利完工,完成预制构件第二期公房改造。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更加和谐。
教育强市成绩斐然,*年市直属学校各项建设总投资15亿元,学校布局调整和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全市有23万多名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1%,高考录取率达89.7%,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1%。职业教育发展加快,五桂山职教园区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中专和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校区首期竣工。
公共卫生体系日臻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50间,卫生五项安康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第二人民医院、博爱医院儿科大楼竣工,人民医院杨郭恩慈大楼、新中医院等工程进展顺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开展,年末户籍总人口146.5万人,增长1.4%,人口自然增长率4.65‰。
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20个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及小榄镇等7个污水处理厂已建成使用,全市日污水处理能力42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18个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镇获得“广东省生态示范镇”。内河涌整治工作全面铺开,林相改造、红树林恢复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北部、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加快建设,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投入运行,电厂脱硫及小火电关停工作进展顺利,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