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技术开发8篇

时间:2023-09-24 10:36: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技术开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技术开发

篇1

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是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一家大型种子有限公司。

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作为河南省最大的种子企业,以农作物种子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主业,以高新农业技术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等为配套产业,拥有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优质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10多万亩,其产业为国家、省地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具有十分明显的产业优势。

公司主推小麦品种:新麦21、新麦18、新麦19、新麦208、

新麦9817(新麦20)

后续品种:新麦22、23、25、26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新汲路114号邮编:453003

电话:0373-30312966202080传真:0373-3075080

网址:省略

濮阳市农友种业有限公司

濮阳市农友种业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近年来,经营业绩不断攀升,销售网络遍及周边县市,以良好的质量、诚实的信誉赢得了农民的信赖,得到了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可。一直承担国家良种补贴任务;2008年公司投巨资购买了小麦新品种漯四―168的自主生产经营权,拥有玉米新品种农乐168的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拥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及技术保障服务体系,能够为农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工作。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原则,愿与种业界同仁携手合作,共播希望的种子,同获成功的喜悦。

主推品种:

小麦新品种漯麦4-168(豫审麦2007006)

玉米新品种农乐168(豫审玉2008016)

电话:0393-7232688邮编:457300

董事长:曹现防13938317389

地址:清丰县文化路西段

河南国家小麦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河南国家小麦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现代化企业。公司1998年成立,下设办公室、基地建设部、市场营销部、质量监控部、财务室和技术服务部。

公司注重产品质量、推行品牌战略。国家工商局注册的“国麦”品牌荣获2001年北京农业国际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又获中国郑州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2008、2009年被郑州市种子管理站评为“诚信经营单位”。“国麦”产品和品牌深受农民朋友的信赖和欢迎。

主营品种:

小麦:汝麦0319、豫农949、阜麦936、豫农9676、

漯麦4-168等

玉米:京科220、泽玉54、晋玉904、峰玉287、泽玉2号

棉花:皖棉23

地址:郑州市农业路62号 邮编:450002

电话:0371-63558200

网址:省略

河南天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种业骨干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诚信经营种业单位

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农民信得过的十佳品牌

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周科”商标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周科”牌周麦系列小麦被评为“河南名牌”称号

2005-2010年连续六年荣获“河南省诚信种子企业”称号

2011年主推小麦品种周麦系列―国审周麦23、国审周麦22、国审周麦18、国审周麦16

董事长:李文纯 总经理:李青竹

营销热线:0371-6785885167858852

网址:省略

地址: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冬青西街97号

河南省兆丰种业公司

河南省兆丰种业公司(许昌市农科所、许昌市农场)是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以种业为主,种业、工业、商贸多业并举的科研型种子企业。

公司以种业为主导产业,主营主要粮食作物原良种、果树种苗、瓜果蔬菜种子。在种业界率先达到了品种名优化、布局区域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经营合法化、销售标牌化等“六化”标准。走上了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促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供品种:

小麦品种:许农5号、淮麦25、豫农949等

大豆品种:许豆3号、豫豆15号、豫豆22号、豫豆29号等

棉花品种:豫棉19、邯郸109、冀棉668、中棉45、豫杂35等

销售地址:许昌市魏南农资批发市场南段(市卫校北邻)

电话:0374-8312596 13782256536

郑州办事处:杨槐种子批发市场1排39号

传真:0374-8312598邮编:461000

河南锦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锦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繁育、开发为一体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以“服务三农、造福农民”为经营理念,以“诚信为本、以质取胜”为企业宗旨,立足中原,面向全国,以高效的管理体制、过硬的种子质量、优良的售后服务来赢得顾客。公司拥有健全的营销网络和技术服务体系,良种繁育基地2万多亩,技术力量雄厚,加工设备先进,检验仪器齐全;有稳定的种子销售渠道和技术服务网络。

主推玉米品种:滑玉14(审定编号:豫审玉2008006)

高产抗病出籽率高适应性广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瑞达路96号

篇2

新科种子有限公司

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是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一家大型种子有限公司。

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作为河南省最大的种子企业,以农作物种子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主业,以高新农业技术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等为配套产业,拥有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优质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6670万平方米,其产业为国家、省地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具有十分明显的产业优势。

公司主推小麦品种:新麦21、新麦18、新麦19、新麦208、

新麦9817(新麦20)

后续品种:新麦22、23、25、26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新汲路114号 邮编:453003

电话:0373-3031296 6202080 传真:0373-3075080

网址:

濮阳市农友种业有限公司

濮阳市农友种业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近年来,经营业绩不断攀升,销售网络遍及周边县市,以良好的质量、诚实的信誉赢得了农民的信赖,得到了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可。一直承担国家良种补贴任务;2008年公司投巨资购买了小麦新品种漯四—168的自主生产经营权,拥有玉米新品种农乐168的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拥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及技术保障服务体系,能够为农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工作。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原则,愿与种业界同仁携手合作,共播希望的种子,同获成功的喜悦。

主推品种:

小麦新品种漯麦4-168(豫审麦2007006)

玉米新品种农乐168(豫审玉2008016)

电话:0393-7232688 邮编:457300

董事长:曹现防 13938317389

地址:清丰县文化路西段

河南国家小麦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河南国家小麦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现代化企业。公司1998年成立,下设办公室、基地建设部、市场营销部、质量监控部、财务室和技术服务部。

公司注重产品质量、推行品牌战略。国家工商局注册的“国麦”品牌荣获2001年北京农业国际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又获中国郑州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2008、2009年被郑州市种子管理站评为“诚信经营单位”。“国麦”产品和品牌深受农民朋友的信赖和欢迎。

主营品种:

小麦:汝麦0319、豫农949、阜麦936、豫农9676、

漯麦4-168等

玉米:京科220、泽玉54、晋玉904、峰玉287、泽玉2号

棉花:皖棉23

地址:郑州市农业路62号 邮编:450002

电话:0371-63558200

网址:

河南天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种业骨干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诚信经营种业单位

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农民信得过的十佳品牌

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周科”商标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周科”牌周麦系列小麦被评为“河南名牌”称号

2005-2010年连续六年荣获“河南省诚信种子企业”称号

2011年主推小麦品种周麦系列—国审周麦23、国审周麦22、国审周麦18、国审周麦16

董事长:李文纯 总经理:李青竹

营销热线:0371-67858851 67858852

网址:

地址: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冬青西街97号

河南省兆丰种业公司

河南省兆丰种业公司(许昌市农科所、许昌市农场)是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以种业为主,种业、工业、商贸多业并举的科研型种子企业。

公司以种业为主导产业,主营主要粮食作物原良种、果树种苗、瓜果蔬菜种子。在种业界率先达到了品种名优化、布局区域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经营合法化、销售标牌化等“六化”标准。走上了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促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供品种:

小麦品种:许农5号、淮麦29、豫农949等

大豆品种:许豆3号、豫豆15号、豫豆22号、豫豆29号等

棉花品种:豫棉19、邯郸109、冀棉668、中棉45、豫杂35等

销售地址:许昌市魏南农资批发市场南段(市卫校北邻)

电话:0374-8312596 13782256536

郑州办事处:杨槐种子批发市场1排39号

传真:0374-8312598 邮编:461000

河南锦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锦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繁育、开发为一体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以“服务三农、造福农民”为经营理念,以“诚信为本、以质取胜”为企业宗旨,立足中原,面向全国,以高效的管理体制、过硬的种子质量、优良的售后服务来赢得顾客。公司拥有健全的营销网络和技术服务体系,良种繁育基地1334万平方米,技术力量雄厚,加工设备先进,检验仪器齐全;有稳定的种子销售渠道和技术服务网络。

主推玉米品种:滑玉14(审定编号:豫审玉2008006)

高产 抗病 出籽率高 适应性广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瑞达路96号

篇3

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是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一家大型种子有限公司。

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作为河南省最大的种子企业,以农作物种子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主业,以高新农业技术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等为配套产业,拥有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优质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10多万亩,其产业为国家、省地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具有十分明显的产业优势。

公司主推小麦品种:新麦21、新麦18、新麦19、新麦208、

新麦9817(新麦20)

后续品种:新麦22、23、25、26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新汲路114号邮编:453003

电话:0373-30312966202080传真:0373-3075080

网址:省略

河南天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种业骨干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诚信经营种业单位

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农民信得过的十佳品牌

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周科”商标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周科”牌周麦系列小麦被评为“河南名牌”称号

2005-2010年连续六年荣获“河南省诚信种子企业”称号

2011年主推小麦品种周麦系列―国审周麦23、国审周麦22、国审周麦18、国审周麦16

董事长:李文纯 总经理:李青竹

营销热线:0371-6785885167858852

网址:省略

地址: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冬青西街97号

濮阳市农友种业有限公司

濮阳市农友种业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近年来,经营业绩不断攀升,销售网络遍及周边县市,以良好的质量、诚实的信誉赢得了农民的信赖,得到了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可。一直承担国家良种补贴任务;2008年公司投巨资购买了小麦新品种漯四―168的自主生产经营权,拥有玉米新品种农乐168的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拥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及技术保障服务体系,能够为农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工作。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原则,愿与种业界同仁携手合作,共播希望的种子,同获成功的喜悦。

主推品种:

小麦新品种漯麦4-168(豫审麦2007006)

玉米新品种农乐168(豫审玉2008016)

电话:0393-7232688邮编:457300

董事长:曹现防13938317389

地址:清丰县文化路西段

河南省兆丰种业公司

河南省兆丰种业公司(许昌市农科所、许昌市农场)是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以种业为主,种业、工业、商贸多业并举的科研型种子企业。

公司以种业为主导产业,主营主要粮食作物原良种、果树种苗、瓜果蔬菜种子。在种业界率先达到了品种名优化、布局区域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经营合法化、销售标牌化等“六化”标准。走上了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促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供品种:

小麦品种:许农5号、淮麦25、豫农949等

大豆品种:许豆3号、豫豆15号、豫豆22号、豫豆29号等

棉花品种:豫棉19、邯郸109、冀棉668、中棉45、豫杂35等

销售地址:许昌市魏南农资批发市场南段(市卫校北邻)

电话:0374-8312596 13782256536

郑州办事处:杨槐种子批发市场1排39号

传真:0374-8312598邮编:461000

河南国家小麦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河南国家小麦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现代化企业。公司1998年成立,下设办公室、基地建设部、市场营销部、质量监控部、财务室和技术服务部。

公司注重产品质量、推行品牌战略。国家工商局注册的“国麦”品牌荣获2001年北京农业国际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又获中国郑州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2008、2009年被郑州市种子管理站评为“诚信经营单位”。“国麦”产品和品牌深受农民朋友的信赖和欢迎。

主营品种:

小麦:汝麦0319、豫农949、阜麦936、豫农9676、

漯麦4-168等

玉米:京科220、泽玉54、晋玉904、峰玉287、泽玉2号

棉花:皖棉23

地址:郑州市农业路62号 邮编:450002

电话:0371-63558200

网址:省略

河南锦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锦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繁育、开发为一体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以“服务三农、造福农民”为经营理念,以“诚信为本、以质取胜”为企业宗旨,立足中原,面向全国,以高效的管理体制、过硬的种子质量、优良的售后服务来赢得顾客。公司拥有健全的营销网络和技术服务体系,良种繁育基地2万多亩,技术力量雄厚,加工设备先进,检验仪器齐全;有稳定的种子销售渠道和技术服务网络。

主推玉米品种:滑玉14(审定编号:豫审玉2008006)

高产抗病出籽率高适应性广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瑞达路96号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一、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现状

1.学科淡化,已渐边缘

华中师范大学易凌云教授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正在向边缘教师过渡。此语并非空穴来风,看看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课上不好不要紧,领导交代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只要会玩电脑,谁都可以带信息技术课。一时间,信息技术课成了边缘课,信息技术教师也成了边缘教师。

2.身兼众职,难堪重负

伴随时代的进步,人们信息素养的提高,“打字员”的时代慢慢过去,伴随着电化教学的到来,信息技术教师好像理所当然参加各种培训,担负起学校教育信息化“伟大使命”,好像和电脑有关的事情,都必须信息技术教师到场,使得他们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在这些工作上。随着时间的延续,信息技术老师要担当起教育技术培训员、校园网络管理员、学校电教员、学校微机维修员、课件专家的角色,使得信息技术老师难有时间坐下来一门心思备课、学习。

3.观念陈旧,急待改善

在当今推行素质教育,但并未完全实现开来的年代里。农村的观念里,“分数”还是检测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最主要的依据。信息技术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现在仍处于语、数、英等主要学科独步天下的年代。人们的思想还没有摆脱“分数”观念的束缚。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不深、不透,慢慢他们从教学人员变成了半后勤人员。正因为如此,信息技术教育才没有被真正重视,缺乏可生长的土壤。

二、信息技术教师发展探析

1.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引入课堂,通过技术处理问题,最后应用于实践。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课又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信息技术以其他课程的内容为依托,把教学重难点转化为图示、动画,让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理解文本、达到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按照认知、技能与情感的角度分类,信息技术课又属于技能课程。它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改善家长、学校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知

由于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造成的影响,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使得学校、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有所顾忌。很多学校也因认识上不足,仅仅把开设课程当作完成上级的任务。而学生则认为信息技术课不考试,将其当成一门休闲、娱乐、游戏课程。信息技术课程需要有利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也迫切需要专业发展。

3.明确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定位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借鉴。目前教师队伍的组成主要分为三大类:

①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但是缺乏信息技术的专业技能和课程素养;

②非师范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青年教师,他们通常具有过硬的网络技术,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法和学法也缺乏认识;

③师范类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可以说是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的正规军,但是真正分配到广大农村小学人员是少之又少。一时间只要会玩电脑,谁都可以带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变得可有可无。

新课程提倡学生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要从长计议,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孩子能力方面是有所作为的,在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信息技术课具有较其他课程更为明显的优势。

三、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学校的支持,当双方面形成合力时,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自身发展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这是社会对于教师的必然要求。

(1)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技术主管,勿以为自己是“全能”,什么都要包揽在身上。俗语说:“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如若全为,实在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自身的技能将随时间老化。在工作中,长时间重复劳动,技术很容易落后与时展。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不断充实自己,为自身补充新鲜血液,扎扎实实地钻研技术,成为业务上的尖子。

(2)立足课堂,寻求价值

作为教师,教学是天职。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对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思想上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只有立足课堂,面向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和磨炼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是获得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让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喜欢信息技术老师上课。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自然就能体现出价值。同时,积极撰写论文、案例、课题,开展自我教研,积极参加各项竞赛活动,如电脑作品制作、信息学奥赛、机器人比赛等,精心组织、辅导。如果能出成绩,就能从根本上体现价值,因为这些活动很多都与中考、高考有关。

(3)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教师在搞好教学、辅导工作的同时,还应在教育信息处理、课件制作等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性的特点,信息技术教育在上好课的同时,要努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逐步对本校教师进行教学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有利于各学科教师独立完成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工作,既能减轻信息技术教师繁杂的负担、压力,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用在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上,又能使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一种日常工作。

2.学校促进教师发展策略

(1)拓宽教师进修渠道,为教师研修学习开创新平台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专家引领,要多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进修机会,特别是教科研方面。另外,学校要多组织一些专家学术报告或骨干教师示范观摩课,多为教师创造同事、同行间交流的机会,消除误解、增进交流。

(2)增加硬件投入力度,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是现代教师专业进修的重要媒体和手段,如,“因特网”在线课堂。建议学校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加大校园网建设,提高学科教师用机档次,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途径。学校建立一种完整的奖励机制,引导、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网上论坛,提高校园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为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各学科教师专业健康成长,建议学校建立教师的多元评价机制,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特长,让教师能安心从教。

篇5

7月29日,农业部在北京延庆举办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国际研讨会。会议提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农业发展转方式新任务,需要向市场提供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马铃薯作为营养丰富的农产品,推进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会议指出,马铃薯是世界上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中国的第四大粮食作物。2014年,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1/4左右,已成为马铃薯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但受品种特性、市场需求等影响,中国马铃薯年人均消费量仅为41.2公斤,远低于欧美国家水平。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旨在开发更加多元化的主食产品,丰富百姓餐桌,改善居民膳食结构。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以及马铃薯主食加工工艺和装备的改进完善,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

会议紧紧围绕“绿色安全营养健康”这个主题,提出马铃薯主食开发应坚持“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理念,加快选育一批主食加工专用品种,加快建设一批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加快研发一批主食产品及加工工艺,加快扶持一批主食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实现品种专用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主食化,推进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会议认为,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不与三大谷物争水争地,坚持生产发展与整体推进相统一,坚持主食开发与综合利用相兼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相协调。在工作措施上强化顶层设计、搞好规划引导,强化整体布局、抓好梯次推进,强化科研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强化政策支持、延伸产业链条,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健康消费。

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魏蓓娜女士应邀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国内外马铃薯生产、科研、加工、市场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管理人员近1000人参加会议。

篇6

关键词 互联网;自动灌溉控制系统;数据采集;数据推送;观察者模式;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 TP2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344-03

Abstract Automatic irrigation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Web is the main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application program based on Web in real-time performance is poor,so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application needs of this problem.In this paper,the structure and data transmission real-time bottleneck of automatic irrigation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Web was analyzed,and the scheme to improve the real-time performance of data transmission mode was put forward.The construction of irrigation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Web was developed,and the mechanism of data real-time push was realized,and the real-time performance of data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instruction was tes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delay of data acquisition was 1 676 ms,the average delay was 3 378 ms,which could basically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equipment control and irrigation decision.The average delay of data transmission was 124 ms and 118 ms.This study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Web.

Key words Web;automatic irrigation control system;data acquisition;data push;observer pattern;design;development

作为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之一,自动灌溉控制系统不仅为设施农业灌溉和城市绿化灌溉等领域节约了大量水资源,也为根据作物和花木的需水特性进行个性化灌溉和用水精准计量提供了基础[1-2]。自动灌溉控制系统由硬件和软件2个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括灌溉控制器、电磁阀和传感器,软件安装运行于工控机上并与硬件部分相连,是人机交互入口和控制中心,根据监测数据和灌溉模型进行自动/半自动的灌溉控制。自动灌溉方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建立周期性的灌溉方案,进行定时灌溉;另一种是以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为输入,通过灌溉决策模型计算灌溉时间和灌水量,实现按需灌溉[3-4]。

实时性对于自动灌溉控制系统至关重要,传感器数据采集的实时性也决定了灌溉决策的时效性,同时,灌溉控制指令也必须实时地传输到电磁阀,保证灌水量的精确控制[5-6]。网络环境和系统架构是影响实时性的主要因素,通常在一定的工程条件下网络传输速度是确定的,此时系统架构对实时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的灌溉控制软件系统主要是基于客户端/服务器(C/S)结构开发的桌面应用程序,客户端软件与数据库之间通讯效率很高,且网络结构简单,因此系统实时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但是,由于C/S结构程序必须运行于特定的软硬件平台,无法实现多种设备平台的覆盖,适用范围非常有限,而针对所有可能平台进行开发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可行[7]。另外,C/S 结构程序升级维护成本较高,同时难以实现多个项目集中管理。因此,当前软件应用系统更多地选择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进行开发,即Web应用程序。在Web应用程序中,常常通过Ajax方式来模拟实时效果,数据刷新的频率直接决定了延时长短,通过提高刷新频率来改善实时性能,不仅会增加无效网络传输,对服务器资源也是极大的考验。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数据推送方式实现数据传输,改善Web应用系统的实时性,满足自动灌溉控制需求。

1 系统结构与数据实时推送设计

1.1 系统结构

在基于Web的自动灌溉控制系统中,硬件设备和灌溉控制软件不采取直接通信的方式,而是通过独立的数据通讯模块实现数据传输,将硬件设备的监测数据和自身状态数据发送至灌溉控制软件系统,并将软件系统发出的控制命令数据传输至硬件设备,不仅降低了系统耦合性,也使软件部署更加灵活,有利于实现多个灌溉控制项目的远程集中管理。基于C/S架构的灌溉控制软件限制了服务对象和应用范围,同时也需要较高的成本来维护和更新系统,基于B/S架构进行软件系统设计具有更大的优势。在软件架构方面采用Web应用程序的典型3层架构,即数据层、逻辑层和表现层。但是传统基于HTML页面的表现层技术不能满足灌溉控制中的操作交互和实时数据传输要求,因此本文采用丰富互联网应用(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技术进行表现层的开发,使其除了展示服务器返回数据之外,增加更多数据表现和交互功能,在改善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减少了网络数据传输量。

1.2 数据传输实时性瓶颈分析

在硬件设备与数据通讯模块之间采用嵌入式程序进行通讯,延时很短;数据通讯模块与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传输为桌面级应用程序,实施性也能够得到保证;在软件系统内部,由于架构特点和各层次之间数据传输方式的差异,实时性的提高往往以巨大的网络带宽消耗和服务器性能需求为代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整个灌溉控制系统中,软件部分是实时性提高的关键。

软件系统中数据传输包括控制和采集2个过程。控制过程的数据传输是从客户端应用程序到数据库,其实现过程为客户端程序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接收数据并保存到数据库中,整个过程是由数据源向接收数据层的推送过程,其延时主要来自于网络通讯延时和计算耗时,实时性较高。采集过程的数据传输是从数据库到客户端应用程序,更新数据是由接收层通过查询操作拉取获得。在数据拉取模式中,客户端程序调用一个异步方法来从服务器获取数据,然后服务器端程序通过调用一个同步方法从数据库中获取最新数据,数据库返回数据给服务器端程序后,服务器再将数据发送给客户端。数据拉取过程通常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但是由于硬件设备的数据采集与软件系统的数据获取相互独立,客户端程序并不知道何时数据库数据有了更新,难以实现数据同步更新,延时较长且不确定,形成了整个系统实时性的瓶颈,影响着整个灌溉控制过程。

1.3 数据实时推送设计

解决数据采集过程中实时性瓶颈的最有效方案就是采用数据推送方式来传输数据更新,在数据推送模式中,数据更新活动之间相互连接,各部分操作之间不会因为查询间隔而互相等待,降低数据传输延时的同时,也减少了无用的数据查询操作。现重点分析如何在Web应用程序中实现数据推送。

1.3.1 观察者模式。观察者模式(又称为-订阅模式)是软件设计模式的一种,在这种模式中,一个目标对象管理所有相依于它的观察者对象,并且在它本身的状态改变时主动发出通知,常被用来实现事件处理系统。观察者模式的实现中定义了一个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观察同一个数据主题,当这个主题的数据状态发生变化时,会通知所有相关用户,根据最新的数据更新自己的状态。

在自动灌溉控制系统中采用观察者模式来实现数据传输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实时性能问题:数据逐层按照通知方式进行传递,消除了查询频率与数据更新频率不同造成的延时;数据推送仅在数据源发生变化时发生,避免了大量不必要的查询操作。

在不同层次之间实现观察者模式的方式不同,下面分别对灌溉控制软件的数据层与逻辑层,以及逻辑层与表现层之间,如何通过观察者模式进行数据推送进行分析。

1.3.2 数据层与逻辑层之间的数据推送设计。在数据层与逻辑层之间应用观察者模式,可以实现数据从数据层到逻辑层的推送,其中,被观察者为数据库中数据表,观察者为Web服务器中监听程序,数据通讯模块将更新数据插入数据表后,数据库立即通知相关Web服务程序,执行数据主题更新。实现数据层到逻辑层的数据推送的主要步骤如下:①在Web服务器创建数据接收程序,以响应数据更新通知;②在数据库创建一个存储过程,实现发送数据到Web服务器;③在被观察的数据表中创建insert触发器,其中调用②中建立的存储过程;④当更新数据插入被观察数据表中时,触发器调用存储过程将更新数据发送到Web服务器,服务器程序接收数据并更新对应的数据主题,为下一步推送数据至客户端程序做准备。

1.3.3 逻辑层与表现层之间的数据推送设计。在逻辑层中,被观察者为运行在Web服务器中的程序对象,表现层中观测者为客户端程序中的程序对象。由于Web服务程序无法直接向客户端程序发起数据连接,因此在逻辑层与表现层之间实现观察者模式,需要客户端程序加载时,在逻辑层和表现层之间建立实时的双向数据连接,并观察逻辑层的一组数据主题,当这组数据主题更新后,就会通过数据连接通知客户端程序。表现层发出连接请求后与逻辑层建立连接并保持,然后通过数据流请求,为逻辑层数据推送提供下行通道,而表现层推送数据至逻辑层,则采用内部HTTP连接按照请求应答方式进行。

2 自动灌溉控制系统开发

2.1 软硬件环境

本文研究中,墒情监测设备可获得的采集量包括土壤温湿度和各类气象指标,EIC直流灌溉控制器是一种主要用于温室和小型绿地灌溉的小型灌溉控制器,使用电池供电,不需要布设外部电缆,其控制的终端为直流电磁阀。数据通讯模块采用基于短消息服务(SMS)的无线传输方式,将数据编码后以短信形式发出,接收端收到短信后,经过解析提取数据并传递给数据接收对象。

在软件系统技术选型中,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市场占有率以及技术之间衔接的紧密程度,客户端应用程序使用Flex技术开发,并且运用BlazeDS框架来构建Flex前端与Java后端之间的通讯。逻辑层采用Java开发,Web服务器使用Tomcat,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通过JDBC连接数据库。

2.2 实现实时数据推送的关键步骤

2.2.1 数据库开发。数据库开发的核心目标是自动推送数据给Web服务器,实现这种机制的方式是使用数据库存储过程和触发器。首先,在SQL Server中创建存储过程“SP_SEND_ HTTPREQUEST”实现通过HTTP请求将数据发送到指定服务器端的Servlet,然后在监测数据表上创建触发器“TRIGGE R_STATION_INSERT”,当有新数据插入数据表后,该触发器将调用“SP_SEND_HTTPREQUEST”,将数据发送到Web服务器。

2.2.2 Web服务开发。逻辑层是开发的重点,它既是数据层的观察者,同时也是客户端程序的被观察者。作为观察者,它通过响应HTTP请求来获取更新数据,而作为被观察者则需要利用BlazeDS框架建立的数据通道来发送数据。BlazeDS框架为客户端程序连接到服务端数据、并在多个客户端和服务器间传送数据提供了一系列的数据服务,核心功能包括RPC服务和消息服务,BlazeDS应用包括2个部分,即1个客户端应用程序和1个服务端的J2EE程序。BlazeDS在客户端和服务器间使用2种主要的交换模式:第1种模式是请求响应模式,客户端发送1个请求给服务器处理,服务器返回1个包含处理结果的响应给客户端,RPC服务使用这种模式;第2种模式是发送订阅模式,当服务端路径消息给一系列订阅该地址的客户端,客户端将收到该消息,消息服务使用这种模式。本文采用消息服务来传递实时数据,并为消息服务配置StreamingHTTPChannel和Stream-ingAMFChannel类型的数据通道,这种类型的通道能够使客户端打开并保持与服务器的连接,让服务器以流的方式推送数据到客户端,实时性高且无需轮询开销。但客户端到服务器的消息并不通过流方式发送,而是在操作期间使用内部的HTTP连接通过请求应道方式发送。

服务器端部署BlazeDS需要把BlazeDS及其依赖的jar包拷贝到WEB-INF/lib下,修改WEB-INF/flex目录下有关BlazeDS的配置文件,并在WEB-INF/web.xmL文件中定义MessageBrokerServlet和1个session listener。在完成配置后,服务端需要开发程序来接收从数据库推送来的数据,并推送给显示的功能,主要包括3个步骤:①建立数据主题的Java类Feed,实现对象化地操作更新数据;②在BlazeDS的Messaging-config.xmL中增加数据主题配置信息,为表现层提供订阅对象;③实现数据的接收和推送功能。

3 数据传输实时性能测试

3.1 测试设计

为了对本文数据推送方案的实时性能进行量化评价,并与传统拉取模式进行对比,针对不同的数据传输过程制定了系统延时测试方案,以获取数据在整个传输过程中的耗时数据。从传感器到客户端程序的采集数据传输延时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测量:控制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采用随机方式进行传感器数据读取,并将数据值与数据采集时间发送至数据库,在数据库、Web服务器和客户端程序分别记录接收到更新数据的时间,与数据采集时间相减得到数据到达各部分的延时。对于控制数据传输的延时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测量:在客户端程序中执行打开或关闭阀门操作,并记录操作时间,当数据发送至电磁阀后,电磁阀开闭状态发生改变,之后再将更新的状态数据返回到客户端程序,记录控制指令发送过程和控制结果返回过程中数据库、Web服务器和客户端程序收到更新数据的时间,与用户界面上操作的时间相减,获得控制数据和返回数据到达各部分的延时。

在局域网环境下,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进行测试,数据采集过程无需人工操作,系统自动获取最新数据并更新界面显示,控制过程需要人工通过客户端程序执行设备控制操作。数据拉取模式分别采用0.25、1.00、10.00 s的拉取间隔进行测试,其分别代表极高频率、高频率和正常频率的数据拉取操作。测试前,需要对系统中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的系统时钟进行同步,然后分别对数据推送模式和不同间隔的拉取模式进行10次采集和控制测试,并采用上述方案计算软件系统各节点的数据传输平均延时。

3.2 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拉取模式从设备发出数据到客户端接收单向传输的总延时为1 676 ms,其中数据通讯模块将硬件数据发送至数据库耗时1 552 ms,占总延时的92.6%,主要来自短信传输耗时;从数据库到客户端程序的平均耗时等于到达客户端与到达数据库的平均延时之差,即124 ms,主要来自计算和网络传输耗时,这一结果表明通过数据推送的设计与实现,软件系统内的延时已经被极大地消减。采用数据拉取模式达到延时124 ms,数据拉取间隔至少要达到248 ms,与0.25 s间隔拉取模式测试的访问频率接近,此时拉取模式从数据库导客户端的平均耗时为228 ms,大于推送模式的延时,且系统1 s内需要执行4次数据查询,在多客户端访问的情况下,业务系统将承受巨大的访问压力,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当拉取模式的拉取间隔增大至1 s和10 s,总延时达到2 231 ms和6 641 ms,此时从数据库到达客户端程序的平均耗时为588 ms和5 079 ms,可以看出延时随着拉取间隔延长,平均延时大大增加,甚至远超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之间的通讯延时。

在控制过程中,推送模式从客户端发出操作指令到接收返回操作结果的总延时为3 378 ms,单向平均为总延时的1/2,即1 689 ms,其中数据通讯模块中的总传输时间为控制结果到达数据库与控制指令到达数据库延时之差,即3 260-127=3 133 ms,占总延时的92.7%;控制指令数据从客户端程序到数据库的延时为127 ms;设备状态数据从数据库到客户端程序的平均耗时等于到达客户端与达到数据库的平均延时差,即3 378-3 260=118 ms,结果同样表明软件系统内的延时已经接近于计算和网络延时的极限,数据推送机制对于提高实时性能效果显著。拉取模式中,0.25、1.00、10.00 s拉取间隔下控制指令从客户端发送至数据库的延时分别为138、122、120 s,与推送模式下的127 s接近,这是由于在不同的访问模式中,控制指令发送过程都相同的请求/响应过程,且与拉取间隔无关。但在控制结果返回过程中,0.25、1.00、10.00 s拉取间隔下设备状态数据从数据库到客户端程序的平均耗时达到256、749、4 918 ms,延时随着拉取间隔增大而增大,与数据采集过程类似。总的来看,推送模式下设备与客户端程序之间的单向数据传输平均延时都在2 s以内,基本能够满足自动灌溉控制的需求;而拉取模式存在着实时性和服务器访问压力之间的矛盾,要提高实时性必然会成倍增加服务器量,同时带来更多的带宽和流量资源消耗。以上结果是在局域网络环境下测试所得,当通过互联网或4G无线网络访问系统时,受连接速度影响系统延时可能会增加,但通常延时在102 ms级别,对系统实时性影响不大。

4 结语

本研究主要解决基于Web的自动灌溉控制系统中数据传输实时性的问题,通过在软件系统的数据传输过程中设计并实现观察者模式,形成实时数据推送机制,在没有带来更多带宽和计算资源消耗的前提下,数据采集和控制过程平均延时为1 676 ms和3 378 ms,其中软件系统内数据库至客户端的数据传输平均延时仅为124 ms和118 ms,大幅提高了系统实时性能,为系统实施精确的灌溉控制提供了保障。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开发,基于Web

的灌溉控制系统能够达到接近桌面控制系统的实时性能,系统的数据推送设计方案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物联网相关的监测和控制软件系统开发中,可以较低成本实现实时性能的提升。系统以短信服务作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其具有不需要专用传输信道、点对点直接传输等优点,但延时通常在1~10 s之间,还存在传输数据量有限,遇到网络阻塞可能传输失败的缺点。因此,在后续研究工作中,需要对短信通讯模块进行进一步优化,并在移动通讯网络较好的条件下,采用GPRS方式进行辅助传输,提高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之间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

5 参考文献

[1] 单飞飞,周建军,郑文刚,等.基于组态软件和Modbus协议的公园自动灌溉系统[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4):36-38.

[2] 匡迎春,沈岳,段建南,等.模糊控制在水稻节水自动灌溉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8-21.

[3] 徐忠辉,潘卫国,石红梅.自动灌溉控制系统的应用[J].北京水务,2010(5):48-51.

[4] 岳学军,刘永鑫,洪添胜,等.基于土壤墒情的自动灌溉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3,44(增刊2):241-246.

[5] 李楠,刘成良,李彦明,等.基于3S技术联合的农田墒情远程监测系统开发[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4):169-174.

篇7

经过对古胜村自然、经济和社会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对古胜村的本底及资源条件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再比较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几个指标,即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户均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等,表明2008年古胜村的各项本底值绝大部分低于当年的全国平均水平(表2),加之地处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岩溶山区,古胜村属于低本底山村,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同时,在上述本底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本底评价,尽量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以系统论的方法,从生态与经济的持续性、组分与资源的协调性、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合理性等方面,对古胜村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本底及资源条件的综合评价,从而明确了古胜村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和制约瓶颈。

2古胜村本底评价及农业技术开发的基本思路

2.1本底及资源条件评价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雨热同季,有一定的立体小气候条件,但冬春易干旱。②岩溶地貌,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坡陡土薄。③农业废弃物多,用途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农村环境条件差。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难以为古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⑤人均收入水平低,较为缺乏资金和技术力量。⑥大部分村民市场和商品意识滞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小农经济占主体,产业化进程缓慢。⑦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形成具有拉动效应的支柱性产业。⑧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或就地转移比重大。⑨一定的区位、政策和技术优势。⑩有一批“能吏”和“能人”。他们思想较为解放、对新生事物的接纳能力较强,眼界开阔,敢想敢为。

2.2发展优势/制约瓶颈①适宜发展林果业为主体的山地农业。②不宜发展对自然扰动剧烈的农耕生产活动。③具有技术开发上的“后发优势”。④生活保障不充分,生产及经营活动不便。⑤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经济扩大再生产能力弱。⑥小农意识导致的目光短浅“,等、靠、要”思想严重。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深入建设有极大制约。⑧土地撂荒或粗放经营。⑨有利于发展与城市对接的市场农业、观光农业。⑩有利于发展农村“能人经济”。

2.3技术开发策略①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最终以1~2业为主形成规模和产业。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以生态农业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技术体系,减少常规农作物规模和农耕强度,增加林草覆盖,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大力发展小水窖和蓄水池,截留降水。③引进、集成和开发相应的农业技术和资源化技术。④引资、集资、融资改善。⑤拓展增收项目和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⑥支持、引导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开展以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知识为重点的教育培训。⑦强人治村、能人富村,争取支持和帮扶,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多种形式,努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落实责任、强化考核。⑧土地流转,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⑨融入城市的“菜篮子工程”和“休闲圈”。⑩发展能人的“农户经济”,辐射带动全村。

2.4技术开发途径与目标①山上保山下,山下促山上,林-牧-农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适度发展旱地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②在山上增加经果林和牧草种植面积,在农地大力推进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生产优质有机肥,发展特种养殖,实现增收与生态共赢的目的。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集成生态农业技术,整治农村环境。④开发适宜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农业技术。⑤针对市场需求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近期以“能人”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引导全村经济发展)。⑦推进农业产业化,结对帮扶,异地发展“物业经济”等。⑧设施农业技术、循环农业技术、农业产业园区技术。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观光农业管理技术。⑩“短、平、快”的高效益农业生产技术。

3古胜村农业生产技术开发的基本对策

针对上述本底判析结果,进一步确定了古胜村农业技术开发的基本对策和发展目标,表明古胜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生态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古胜村生态农业技术设计的思路。

3.1以开发能够促进农户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为主在古胜村现阶段,农业的主体大多数是农民,组织形式多为家庭、农户模式,主体分散,缺乏规模经济支撑。所以要想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村经济,就要从这些微观主体着手,构建个体农户的农业技术体系和农户经济模式。

3.2发展和扩大现有经果林面积目前,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古胜村大部分退耕地已经种植了大量的生态防护林,对遏制当地生态恶化和石漠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从打造古胜村产业支柱、促进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角度,结合古胜村的资源特点,必须扩大经果林面积,优化经果品种结构,大力发展林果经济,最终实现经济林果的产业化经营。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在加强现有经果林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在当地适生的新品种,扩大经济林果面积。

3.3扶持农户养殖经济的发展畜牧业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是丰富系统养分循环、增加系统产出的重要组分,也是提高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就古胜村而言,应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为此,一要种草,以草促畜;二要强化农户自我发展养殖的能力即培育农户基本的养殖技术、饲料的贮藏和加工能力、种禽种畜的孵化繁殖条件等,三是延长畜牧业内部的食物链和营养级,如“养畜粪便养蚯蚓(蝇蛆)养禽……”。

3.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一是在农户经济基础上的生态农业,二是选准生态农业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转换枢纽,三是体现循环农业的“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再循环原则。具体而言,古胜村户均1.5口沼气池,利用沼气生产和综合利用为切入口无疑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优先选择,目前也有良好的物质基础。但仅以沼气为主来发展循环农业尚未能充分发挥古胜村的自然和经济资源禀赋。古胜村发展的定位之一是经果林专业村(基地),加上大量的生态林,每年古胜村都将产生大量的枯枝落叶和修剪下来的枝条,而这些是难以进入沼气循环的。同时,用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直接入池生产沼气,仍未能充分发挥这些农业有机废弃物的生产潜力,循环农业的循环链仍显单一。因而在“沼气枢纽的基础上,再发展一个以转换作物秸秆和果木枝条为核心的新枢纽。结合古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调研,选择的新枢纽就是“食用菌栽培”,并藉此开创古胜村“能人经济”的新局面,进而为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古胜村集体经济水平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小结

篇8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批科技型农业企业兴起,有力地推动了科研与经济的有效结合。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加之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困扰,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以下问题:

1.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有待于完善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与农业知识创新体系、农业技术创新及其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主要包括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目前,农业科研机构与大学具有较强的农业技术开发能力,但是由于受内部传统考核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其开发出来的技术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技术供给;而农业企业有很强的技术需求,但技术开发能力比较弱。

2.农业科技企业创新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大多数处于创业成长期,技术积累和经济实力较弱,加之一些企业家的短期行为和技术外部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着技术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

3.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力度不够

技术创新是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活动,技术创新风险按阶段划分,可以分为决策阶段风险、技术开发阶段风险、生产阶段风险和市场阶段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农业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组织体系及技术队伍建设等方面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政府对农业科技企业扶持不足,使农业科技企业难以应对技术创新风险。

4.农业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在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研究开发机构,因为前者的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均占绝对优势。然而,在我国,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方面,从技术开发能力看,我国科技力量的2/3以上在企业之外,企业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设立专门技术开发机构的比例偏低,并且,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开发机构要么资金不落实,要么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要么没有明确的技术开发方向,要么基础条件薄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企业外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

5.农业技术创新缺乏激励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大多数企业的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和竞争力。造成这种状况除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外,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技术创新的外部效应,技术创新周期和高风险等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业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其结果是企业轻视技术的自主创新,竞相引入成熟技术,虽扩大了生产能力,却未形成技术创新能力[①]。

6.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要求

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开发的弊端,造成了其研发实践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

二、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优化

根据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及配套政策的支持。

1.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

①在法律普及方面。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宣传教育,建立一支适应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的农业知识产权队伍,增强全社会的农业知识产权意识。目前,农业知识产权审查、审判人才、律师人才奇缺,特别是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将是困扰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一大难题。因此,应大力发展农业知识产权教育事业,大力培养农业知识产权专门人才,提高灵活运用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策略的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工作更好开展、各学科更好发展。这是我国解决农业知识创新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同时要在全社会开展农业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重点结合典型案例宣传我国现行的一系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

②在司法方面。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司法队伍建设。根据农业知识产权案件的专业性、技术性特点,要尽快培养一批专业法官,设立专门审判机构和专业法官集中审理农业知识产权案件。另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对案件所涉及的专业技术问题进行鉴定,其途径包括聘请农业技术专家担任陪审员、委托专家组进行技术鉴定和走访有关农业技术专家等。

2.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促进技术创新的理想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中间程度竞争”的市场结构。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农业技术创新。如我国的种子行业是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的市场结构,种子法律法规对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种子做出很多限制。因此,应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以激励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农业技术创新。

3.建立由政府引导,以企业和社会力量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投资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是农业科技的重要投资者,而在我国目前财力有限,不可能大幅度地增加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的情况下,应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多渠道、多途径的投入机制。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要尽快设立农业科技创新融资担保基金,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和定向募集等,启动资金应以政府为主。同时,支持和引导高新技术项目从资本市场融资,推动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②]。

4.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技术风险投资机制

①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要制定和实施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的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给予减税或免税。其次,建立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保障体系。为鼓励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应对投资者在投资中的经济风险予以保险,为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再次,要规范资本市场,发展和完善支撑条件。

②发展农业风险投资公司,建立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体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建立社会、个人、企业多方参与,并同国际接轨的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运作模式,引导民间的大量游资投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筹资渠道的多样性。

5.加大农业共性技术开发的政府扶持力度

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而非个别产品或企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51]共性技术尤其是农业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共用性、外部性、基础性和关联性。开发农业共性技术往往投资大,外部性强,所以,一般农业科技企业不愿意进行农业共性技术开发。因此,需要政府通过项目引导,协调组织大学、农业科研院所及有关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农业共性技术开发,项目应重点支持能够对农业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并显著提高农业产业技术水平的技术领域。

6.消除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要通过整合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技术创新人才的资源配置。大力支持和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改制为企业,促进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其次,企业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技术创新项目合作;再次,加快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重视科研中试基地、成果孵化基地的建设。此外,要改革农业高等教育体制,调整优化教学培养结构和方式,面向市场,加强培养农业科技创新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