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城乡规划与建设8篇

时间:2023-09-22 15:04: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乡规划与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乡规划与建设

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 土地管理 问题

前言:

对于城乡工作而言,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创设更加优质的生存环境,借助对优势资源的分析,立足全局性与整体性,实现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同时,对于土地,是重要的资源类型,具有不可再生的性质,因此,要重视做好管理工作,使得土地资源的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关系密切,需要进行关系的合理分析,兼顾科学性,建造更加合理的管理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1、全面分析城乡规划工作在土地管理中的价值体现

对于土地问题,彰显全局性、整体性与战略性,与城乡居民息息相关,关系密切,同时,与土地利用的有效与合理性也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事关民生,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统一性。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备受关注,成为影响城乡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近期的城乡规划中,土地资源城发展的主体因素,诸多城市规划项目都需要得到土地资源的强大支持。土地管理工作能够为城乡规划提供更大的空间和资源,实现对方案的不断优化和整合,营造更加优质的环境空间,使得城乡建设更加趋于长远性。

2、系统介绍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难点

2.1开发后期土地质量不高

针对诸多开发项目,耕地不可缺少,在根本上满足耕地审批的标准,因此,在土地被开发之后,土地质量不高,很难满足项目质量要求,生产能力不高,出现耕地占补不均衡的现象,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开发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2.2相关土地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在城乡土地管理中,项目繁杂,涉及环境、工程等诸多项目,因此,要注重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2.3土地管理在投资主体方面彰显单一性的特征

在土地开发管理中,主体仍是政府,对投资管理产生较大影响,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土地有偿使用的资源预计农业发展基金。另外,还包含土地开垦相关费用,政府投资作用明显,但是,仅仅依靠政府,很难满足土地开发管理在资金方面的支持作用。

2.4盲目重视局部,忽视全局性利益

对于属于重要性资源类型,在开发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盲目追求局部利益,忽视全局性利益,使得土地资源出现过度开发的情况,尤其是忽视环境影响。虽然短期利益被满足,但是,长远来看,破坏了整个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如何促进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的协调发展

3.1有效发挥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双重制约功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使用备受关注,其中的矛盾对社会的有序发展影响较大。因此,要采取主动性的模式,实现对土地能源的科学规划,保证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的匹配,促使二者相互促进的同时,达到彼此限制的目的,防止出现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相矛盾的情况,保证土地资源能够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得到合理利用,发挥价值。为此,在城市规划项目中,要实行对土地的科学规划和使用,提高利用效率,在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同手,缓解土地需求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价值。

3.2对土地管理工作进行不断规范,实现对土地监督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对于城乡规划,主要是对城乡建设空间进行合理统筹,与居民关系密切,也与土地开发利用效率不可分割。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对土地管理进行规范,尤其要强化土地监督机制,控制好总量,实现对结构的合理优化,达到管理的高效性,提升服务的主动性,构建更加科学的发展机制,使得项目的开发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土地的价值和潜能,避免土地品质的下降。同时,要强化执法监督手段的应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针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整治,追加相关责任。最后,要发挥媒体宣传作用。

3.3重视提升土地开发技术团体人员的整体素质

对于土地开发工作而言,其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技术人员给予支持,保证土地开发的有序进行,因此,要重视建立更加高水平的土地开发专业技术团队,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和教育,增强技术水平,尤其关注对新技术、知识和政策的学习,提升人员专业性与技术性,保证土地开发工作的高水准。

3.4强化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工作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整个城市规划中意义重大,因此,要重视科学规划的作用,满足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依据城市的实际承载能力,实现对城市的有效保护。达到社会、经济与环境有机协调。在具体操作中,要发挥地方优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增强。另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督,强化评估和激励,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控制,加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执行,形成强大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合力。

结束语:

综上,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要实现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的协调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缩小城乡差距。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实现对规划水平的提升,立足环境保护和土地的合理使用,营造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丙红. 我国区域规划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3.

篇2

广义地说,城乡规划建设就是城乡规划管理者通过城乡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动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调动城乡的各种资源,去实现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狭义地说,城乡规划建设即为组织编制和审批城乡规划,并依法对城乡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的安排实施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

(1)城乡生态环境的概述

城乡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城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广义的城乡生态环境除了物理环境外,还包括人口分布及动态、服务设施、娱乐设施、社会生活等社会环境、资源、市场条件、就业、收入水平、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经济环境以及风景、风貌、建筑特色、文物古迹等美学环境。城乡生态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按人的意志,经人类加工改造形成的适于生存和发展人工环境。它既不是简单的自然环境,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环境。人是城乡生态环境的缔造者,也是城乡生态环境的一员。城乡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部分融合而成,是一个开放性的整体,具有一定的负荷能力。矅

(2)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联系

城乡生态环境是城乡规划的前提和对象,城乡规划的对象是城乡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生产建设活动,它们都是城乡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人口、社会环境是城乡规划的物质基础。城乡生态环境的特点决定了规划管理的方向、方式、方法和效果。城乡规划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就是从城乡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乡有限的空间、环境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从古到今在城乡规划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思潮,都以提高城乡的生态环境为基本宗旨。城乡规划决策系统是指城乡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管理,主要包括城乡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组织编制审批管理。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不仅使城乡建设和经营管理更经济,而且是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如工业用地的合理规划布置绿地系统,对城乡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它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三废”的集中回收与治理。

2、在城乡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措施矅

(1)局部地区的成果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许多农村已迈开了城镇化的步伐,因此,做好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事关全局。生态学应用的缺失是现实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生态的重要,但却不一定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此,将生态应用到城乡规划中应该是规划工作者该身体力行的理想。生态学在城乡规划的应用,更强调的是生态学的实践部分,并且范围更为广泛,更侧重于把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去。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作为“应用者”不一定要把生态学的原理都讲的清清楚楚,但应用者本人却要对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非常熟练。矅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要准确的把握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旨,重点是要了解城乡生态环境本身的特点。首先城乡的生态环境建设都是人工培植的绿树和花草,与自然环境下生长的植被不同。城乡里的绿化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只是一小部分。防治水土流失靠的是树木的根系紧抓土壤,还可以防风沙。但是在城乡规划中,城市里是不方便种植参天大树的,通常人们都会选择柳树、松树来替代,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美化了环境,实际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却不显著。其次城乡主要是人们的密集区,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大量的垃圾就会产生。尤其是塑料袋、塑料瓶、还有各类化学药品,无法在空气中自己降解,都会严重的危害城乡的生态环境。如今政府提倡垃圾废物分类处理,政策很好,但是实施起来难度依然很大。甚至很多老百姓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哪些是一直都以扔掉的,导致了多功能垃圾桶不能有效的发挥自身的功能。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上只能改变表面的环境,深层次上还需要人们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公共来完善城乡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3)城乡规划工作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宗旨

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乡规划的要求

1、系统协调

在城乡体系规划中,需要根据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面对人多地少,人均资源贫乏,城乡规模小,城市实力不均横的局面,必须协调好土地资源与城市发展规划的相互关系,协调好水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与城乡发展的相互关系,需要重点协调城乡,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发展目标的相互关系,因此,城乡体系规划首先要注意的是系统协调。

2、科学结合

在城乡规划时,需求对城镇的现有资本进行科学的整理,对城市范围内的现有空间,以及隶属城镇进行整理,全面提高城乡的经济和其他能力。

(1)空间的结合。从大的方向看,城乡规划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需求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优势条件,开展外向型经济,或作为内地与国外的中转站,发挥经济通道的效果,不但要合理地开展中心城市,也要活跃进步改进小城镇的经济建造,结合区域经济优势,分管中心城市压力,建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圈。

(2)小城镇结合。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小城镇建造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城镇化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单位面积上的耕地需求人口减少,不断增加的农业人口需求转化为工人,这就要求需要不断地对小城镇科学结合,对现有城镇进行兼并调整,对要点城镇进行扶持,优先开展,以满足现实情况的需求。

(3)当前,中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完成了经济上与世界的接轨,成为了全球经济化系统的一部分。跟着中国的经济与国内外广泛联络,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开展,对中国的现行城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建造规划合理,功用一致和谐,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网络是处理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也是对中国城市规划者的具体的要求,因而,我们必须要完成城乡体系的全体提高这一目标。

二、城乡规划建设中开展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土地问题,是一个具有全局性与战略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问题,不仅与每一个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土地利用的合理、有效性关系密切,同时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成为影响城市、乡镇发展的关键主体之一,许多城市规划建设项目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因此在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对土地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管理工作能够帮助城乡规划建设提供更好的资源和空间,优化城乡规划建设的方案,有助于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建设提供更好的环境,使城乡规划建设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挖掘土地潜力,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如何做好土地管理是城乡规划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推进城乡规划与土地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1、提高重视程度,发挥城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的双重制约作用近几年来,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的使用情况,而土地资源中存在的矛盾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继续前进与发展,还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催使我国房价过高、过快地发展,使很多人不得不背负沉重的房贷负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使房地产行业泡沫经济愈演愈烈。如果通过使用主动的手段开展对土地能源的科学规划,确保城市乡镇建设在前进的过程中和土地的进展速度成正比,使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管理相互产生作用的同时能够相互限制,避免城乡规划建设项目中出现占大建小或者只占不建的现象,使每一寸土地资源都能够合理地利用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不管是在城市建设规划期间还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都要坚持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地规划,尽可能地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解决土地资源利用紧张的问题,还可以缓解土地供需等额矛盾。项目上,土地资源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2、规范土地管理,完善土地监督机制

城乡规划建设是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的有效手段,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状况,还和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息息相关,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规范土地管理,完善土地监督机制,在规范土地时要坚持坚持严控总量、优化结构、集约高效的原则,严格规范土地管理,积极主动服务,构建科学的发展新机制,确保新开发的项目能够充分开发土地的使用潜能,大力开发闲置用地,依法征地用地,确保农田用地不被侵占等目标,要充分保障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地品质不下降的管理规划原则。同时要强化执法监察手段,严格执行土地法律法规,惩治违法用地,对借机圈地、搭车用地等违法用地行为,必须采取严厉的法律手段依法追究违法者的经济、行政及刑事责任,从而最大限度地遏制土地使用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后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选择影响面大的典型案件,公开曝光并依法处理,以达到“以案说法”“以点带面”的社会效果,起到震慑遏止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的作用。

3、设计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优化利用空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调控城乡用地总量与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优化土地的利用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土地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划标准,要严格按照土地使用标准进行开发和应用,是什么样的土地就用什么样的开发方案。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认真做好村庄、城乡结合部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的衔接工作,注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进行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对于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改,提升建筑土地的使用率,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土地利用的规范发展,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科学的进行土地利用、合理的开发土地,提升土地开发率,降低土地供求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同时加强与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部门的协调和联系,开展基础产业建设规划蓝图,共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管理强度,推动城乡规划的顺利进行全面整顿和规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管理工作的实施强度,定期开展查处违法占地、违法建筑行为,对违法建设作出责令停止建设的决定后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拒不停止建设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违反详细规划或者擅自改变规划条件的要责令改正,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对逾期不采取改正措施或者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责令限期拆除,对于不能拆除或者无法拆除的,要没收实物以及违法收入,按照规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推进城乡规划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对促进整体经济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将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进行协调应用,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成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时,不仅要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还要综合考虑城乡规划建设的生态环境意义以及对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影响,合理的土地管理能够使得城乡规划建设更好地实施,创造更加优秀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贾莉. 浅谈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J]. 华北国土资源,2012,01:57-59.

[2]陈亮. 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J]. 江西建材,2012,06:40-41.

[3]王亚锋. 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分析[J]. 黑龙江科学,2014,01:104.

篇4

关键词:规划勘察;架构;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7-0169-03

Abstract: The auxiliary decision-making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ffects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al costs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the stag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o achie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the economy, ecology and security, we determine to develop the system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geo-engineering sit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or providing the geological technical support. It was introduced that there are the system of technical route,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 functions. We also put forwar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system involved in the subsequent upgrade in the end.

Key words: Planning investigation; Framework; Analysis evaluation

1 概述

在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面临有限的城市用地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面临规划建设与工程地质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各规划阶段工程地质环境的辅助决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后期设计、施工、运维的费用投入与环境安全,因此,服务于城乡规划建设,为实现城乡规划的经济性、生态性、安全性提供地质技术支撑,建立城乡规划勘察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的需求凸显重要。

本文主要论述城乡规划勘察信息的存储、查询、统计和分析评价等。主要内容为GIS地图的可视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建设场地稳定性评价、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等。

2 技术路线

2.1系统层次框架设计

见图1。

2.2主要采用的技术

本系统基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Orcale数据库和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 Microsoft Visual C++6.0与集成开发环境和ArcGIS Engine开发工具。

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使服务器可以集中管理核心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同时客户机也具有充分的自主控制的能力(本地数据资源和辅助决策资源),并且客户机需要专业地质功能,需要具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因而采用客户机模式,可以灵活地配置软件部件,充分发挥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计算能力。

采用Oracle数据库和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可充分利用已有的软件和数据资源,并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和稳定性。

系统客户端采用ArcGIS Engine,通过COM组件技术,构建定制的GIS应用。

2.3系统功能架构

见图2 。

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3.1数据查询

在规划勘察数据专业化架构设计的基础上,通过SQL语句和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对数据库中存储的规划勘察数据,进行智能化查询。

系统支持根据不同目的来设置查询条件,以此完成对现存工程数据的高效搜索功能,并且可对搜索结果进行,分析、浏览、导出、再查询等处理。

系统主要支持四种智能化查询方式:属性条件查询、地图查询、坐标查询、特征地物查询。

1)属性条件查询

从专业查询的角度出发,系统支持对三大类专业数据的查询功能,分别是:规划勘察工程数据的查询;钻孔资料的查询;成果图文档资料的查询。

2)地图查询

系统支持结合GIS地图,从地图上框选空间范围进行工程查询的功能。系统支持五种方式的地图空间查询:矩形选择、多边形选择、圆选择、线形缓冲选择、点缓冲选择。

3)坐标查询

通过坐标查询,可根据精确的空间地理坐标,进行精度更高的空间查询。系统支持四种方式的坐标查询:矩形范围、多边形范围、圆形范围、线形缓冲范围。

4)特征地物查询

系统可深度结合利用ArcGIS地图,根据ArcGIS地图中的特征地物(如主要道路、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山体、标志性水体、小区名称等),进行相关的智能化查询。

在特征地物查询中,系统支持智能模糊搜索功能。可根据特征地物名称的个别文字,自动搜索ArcGIS地图上的相关可能地物,并列出可能性较大的特征地物的精确名称。

3.2数据统计

系统从三个角度提供了对工程数据和文档资料的统计(勘察工程、勘察钻孔、勘察图文档)。勘察工程提供了11种类别的工程统计,勘察钻孔提供了14种类别的钻孔统计,勘察图文档提供了9种类别的图文档统计。

3.3分析评价

根据规划评价的实际专业应用需要,系统设计实现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剖面图、柱状图、桩端承载力等值线、地下水埋深等值线等多种图形化的技术指标分析应用。

3.3.1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系统依托《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 57-2012)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定性分析和工程建设适宜性定量评价。

1)定性分析评价

根据规范要求,交互录入相关的定性评价因子。系统在后台将选择结果,进行计算机量化转换处理。根据规范要求“从不适宜开始,向适宜性差、较适宜、适宜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得到分析结论。最后,可自动生成报告。输出显示交互的定性分析数据以及软件自动分析得到的结论,界面见图3、图4。

2)定量分析评价

根据规范要求,交互录入定量分析相关因子与参数。交互录入定量参数指标时,系统会根据规范要求,自动实时进行数据合法性检查,确认数据合法之后,进行下一步的计算分析。最后,自动生成报告。输出显示交互录入的相关定量分析参数数据以及软件自动计算分析得到的结论,界面见图5、图6。

3.3.2技术指标图形化分析应用

1)剖面图

剖面图展现一定范围场区内的工程地质信息:地层分布情况、地层分布趋势以及水位、风化分布等相关的工程地质参数,图7。

2)等值线图

桩端持力层和地下水埋深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专业应用。本系统以等值线图形化的方式,形象直观的将对应的专业数据指标的分布情况展示出来,便于分析和进一步应用。

系统后台提供包含克里金插值算法、距离反比加权插值算法、径向基函数插值算法、样条曲面函数插值算法、矩形网格插值算法、不规则三角网TIN插值算法等多种插值算法的算法库。系统可根据离散的钻孔数据,按照归纳总结的专业规则,自动分析对比和选用最合理的插值算法,从而生成合理的等值线。

为了使等值线的显示效果更加直观形象,系统设计实现了渐变插值效果的云图算法,使得图形化效果更加直观,图8、图9。

4 结束语

城乡规划勘察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的建成,从地质环境安全的角度,对城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决策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应技术规范要求,系统在今后升级中重点增加三维分析、浅层地温能数据管理与分析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数据管理与分析评价等功能模块。为城乡规划安全提供地质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洪文,夏薇,金晓媚.镇江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J].现代学术研究杂志,2012(4):83-86.

[2]金江军,潘懋,赖志斌,等.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及其应用[J].信息技术,2006(4):15-18.

[3]吴冲龙,牛瑞卿,刘刚,等.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与解决方案[J].地质科技情报,2003,22(3):67-72.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所以说,这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了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是城乡建设的基础。土地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和城乡规划建设密切相关的。

1、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

1.1、土地法规与政策的制定

组织开展土地管理中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调查研究;组织编制土地立法规划,组织拟定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和行政规章;负责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的使用解释工作,研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草案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办理依法由国土资源部受理的行政复议工作;组织开展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1.2、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有:开展初始土地登记,出让、转让、租赁、授权经营及划拨等各类土地权属变更登记,土地使用权出租、抵押登记,土地用途变更登记及其他变更土地登记工作;研究解决历史遗留和新出现的土地权属问题的政策界限,负责确定土地权属,承担调处重大土地权属纠纷;开展土地确权、土地权属纠纷调处工作。开展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变更调查及土地条件调查等专项调查工作,负责对土地资源状况进行评价。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时提供建设用地规模扩展等监测数据及分析成果;开展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状况及其变更情况的统计工作,及时开展统计分析,提供耕地变化为主的土地资源利用统计数据。

2、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环节的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也发展迅速。我国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乡镇过程对土地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财产,城乡规划建设中离不开土地的管理。通过分析城乡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提出如何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的方法,促进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所以说,这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了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是城乡建设的基础。土地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和城乡规划建设密切相关的。

首先,在当代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相关内外因素的影响,不能确保该规划系统环节的稳定运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城乡规划系统的健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利益,甚至为求利益不折手段,而他们往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比如对环境的污染、对土地的破坏等。对于土地这一无形资产来说,它的价值基础是比较大的,往往开发商需要投入很大一笔资金,加上资金的周转期比较长,就使得很多开发商不顾气候和土质等问题,直接进行开荒,不予环境的适应性全面考虑。一边退耕还林另一边却毁林开垦,导致占补不平衡,从长远来看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破坏我们的生存要素。其次,城市规划建设过程的深化,离不开对其土地管理环节的优化,这是城乡规划建设系统得以稳定发展的需要,由于其土地管理环节的缺乏,就不能确保其城乡规划体系的健全,就容易导致一系列的难题的出现,目前来说,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土地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当中使用到的技术也很多,这也就使的一些开发商为节约开发成本而偷工减料,使用不合理的技术,导致了土地管理质量的降低,影响了城乡规划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第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影响土地管理环节的因素是比较多的,比如土地管理的投资主体过于单一。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其在我国土地开发的整理工作中发挥着向导和主渠道的作用。我国政府投资力度有限,难以包揽土地开发这笔庞大的资金,所以需要拓宽资金来源,多元化投资主体。

第三,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的规划管理缺乏灵活性和稳定性。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土地利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和对未来的科学预测进行适当地调整,但事实上很多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做表面文章,实质上一成不变,与现实脱节。但灵活性不代表可以随意调整,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是稳定,而这正也是现实中所缺乏的,规划的不稳定既损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同时也无法达到保护耕地及发展经济的目的。

3、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

城市规划离不开土地需求,土地效益则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规划建设来实现,这就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两个部门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合作就是资源,加强规划管理和土地管理两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可有效解决城市建设发展中因两部门各自为战所致的、规划实施难、和、土地效益低、的问题。

3.1.1、建立信息平台,畅通信息渠道

通过工作信息、简报等工作内容的实时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对方的工作动态、工作重点、工作进展等情况,针对性地调整工作思路,使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更好地实现融合。

3.1.2、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建立规划管理与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重大问题快速应对和磋商决策机制等,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情况,根据城市发展和规划特点,提出阶段性的合作重点和既定目标。

3.1.3、加强业务协作,解决突出问题

加强两部门间的业务交流,合理制定规划和配置土地资源,有效解决、规划实施难、、土地效益低、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共同研究对策,解决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通过两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通力合作、高效协调、优势互补、互援共助、的良好局面。

3.2、 实施科学严谨规划,提升土地利用效能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土地资源价值增值是无限的。土地要增值、城市要发展,就要向管理要效能、向规划要收益。为此,城市规划应当兼顾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效益、促进城市发展为核心,力求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3.3、做好编制工作

对于土地管理工作,要做好土地的利用规划,做好一切编制规划的事前工作,编制规划报告,使其有效地解决城市规划与市场脱节问题,解决信息不对称、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以保证土地的正常使用,保证国家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实现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3.4、用全局的观点考虑

从系统的角度加强和完善土地规划功能,使其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方向、速度相协调,以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并寻求集约紧凑的布局模式,强调内涵发展,杜绝形象工程。从城市的科学合理布局、交通运输功能之间的联系出发合理确定城市化布局,因地制宜制定土地规划。

3.5、充分考虑城市现有景观资源,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

在编制规划时,要对城市现有植被、地貌、水系等景观资源的现状情况进行认真调研,掌握基本情况,并根据其对城市景观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保护,特别是对那些能够体现城市特色、自然状态良好或不可再生的景观资源要重点保护。此外,还应学习一些优秀城市的规划理念,听取一些城市建设、土地管理、园林规划、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相关专业专家的意见,多征求市民的意见,制定出更加科学严谨、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规划。

4、结束语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向往,也承载着区域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价值的实现也已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土地管理工作应紧跟时代形势,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做好相关工作,切实解决好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居民生活和谐安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贾莉.浅谈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J].华北国土资源,2012,01:57-59.

[2]陈亮.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J].江西建材,2012,06:40-41.

篇6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时代意义

1.应对当前复杂人地关系矛盾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高速增长下日趋明显的资源稀缺、环境污染问题。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人地关系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所形成的巨大利润正逐步被高额的稀缺资源购买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所消耗。21世纪的中国,必须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战略,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要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要求、实施可持续理念与行动计划的人才队伍。“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基础理论。让受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地观,是人文地理教育的重大使命。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及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快速城市化及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涌现了诸如城镇化人口质量不高、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适应、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土地利用粗放等一系列共性问题。对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小城市(镇),如何着手城市交通、住房、工程管线布局等城市实体空间规划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务之急;而对于那些已经走向城市化成熟阶段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在解决城市实体空间规划的同时,频频关注起“人地和谐”关系建设、区域协调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人文关怀等问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具备了从城市实体空间规划到“人地关系”人文哲学的多层次素质,拥有从宏观、中观城乡规划,高起点做好城市(镇)规划设计、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到微观项目规划(策划)的综合能力,能较好地满足我国现阶段快速城市化、城镇化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3.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必然需要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地理学科又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具有社会实践性和区域性的时代特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性强的学科特性,要求它在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同时,更应在丰富和发展地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能够与硕士、博士“人文地理学”专业进行较好对接,避免了原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对口不清晰,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不连贯等问题,对现代地理科学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意义。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能力要求

1.通用技能要求

通用技能是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所有专业大学生教育阶段均应具备的共性技能,包括资料收集与信息捕获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软件和外语应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2.专业基本技能要求

专业基本技能是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性技能,是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的基本要求。包括地理野外考察与综合分析能力、熟练掌握城乡规划基本规范的能力、计算机专题地图编制的能力、遥感技术运用及分析处理能力和GIS软件应用能力等。

3.专业创新技能要求

专业创新技能是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利用专业知识、通用技能和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包括城乡规划实务与图件综合设计与实践能力、科学研究、创新意识与协同攻关能力、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等。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1.课程体系设置基本原则

厚实理论基础的原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既应充分体现地理学的理论与前沿发展,又同时体现相近专业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在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如遥感、遥测、GIS技术,以及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等方面有所体现。在专业理论基础的构建上应以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平台,充分融合规划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并及时将各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增添到理论课程体系当中。

拓宽实践口径的原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更注重于实践应用,因此,在其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根据本专业目录对学生通用技能、专业基本技能和创新技能的要求,相应开设课堂实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环节设计的社会关联性,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相结合,共同建立起课内实践环节、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实践课程体系,达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之目的,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操作能力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型人才。

凸显地方特色的原则。与原有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比,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口径由宽变窄,实现了与硕士、博士阶段人文地理学专业的有机衔接。作为地理学科一个崭新的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必须在培养目标和特色方向定位上发挥其多学科综合的专业优势,解决原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面太宽,专业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应尽量规避其发散缺陷,注重向更深入、更收敛的方向发展,突出其综合性专业特点。在课程开设中,应避免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专业主干课程的简单叠加,过于追求全面,导致课程门类多、衔接不当等问题。应顺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和各院校教学科研条件,遴选出凸显地方特色的培养方向。

2.课程体系设置案例分析

广东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在教育部2012年新专业目录出台后,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与新专业目录归口对接的结果,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既充分考虑了国家教育部2012年新专业目录的基本要求,又汲取了同类院校已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成功经验和相应教训,也结合了本校、本学院的实际情况。

篇7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education scheme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base on university-industry-institute

Yang Liguo, Zou Jun, Deng Xin, Li Qiang, He Wei, Chen Chi, Yuan Jiali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China

Abstract: We investigate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practice education scheme,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and practice education mode under national long-term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in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university-industry-institut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由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而来,目前,该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与应用分离的现象,应用能力的缺乏已成为该专业学生就业的瓶颈。只有将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结合,才能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提高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关键环节,利用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才能提高地方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赵小凤、邹家红等对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1-4],陈健、许光泉、俞晓莹和宁晓莉等从实践教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5-8],邓琳、钱红胜和秦艳等从模块的角度提出了实践教学的体系[9-11],陆佩华、王英利从课程实践、独立实践的“双主线”角度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12],姚志强、胡海文等从保障机制角度探讨了实践教学[13],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学科专业特点、毕业生就业分析和学校发展背景。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产学研结合,能够密切联系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因此,开展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具有前瞻性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结合的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如何才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合理地结合起来,培养重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是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本专业普遍重理论教学,轻视学生专业思考和应用能力训练。为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合理制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及校所合作,在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实训与实习基地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完善、切合本地区学生和生产实际,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 学校所在地区特点与学生特点分析

目前,全国约有100所高校开设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综合性大学依托其生源质量和学校实力,主要培养从事城乡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研究工作的人才。我校由原衡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学院和湖南第三师范学校三所学校合并而来,是典型的师范学院。学校坐落在地级市衡阳,具有浓厚的地方性特点,地理学科是优势学科。我校属地方二本院校,2008年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业,只有极少数学生有继续深造的需求,毕业生主要从事村镇规划、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尤其是古村镇方向,学生主要面向的市场是县、市级规划设计院(公司)以及县、乡级规划管理。

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3.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我校所在地域的特点,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把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实验、项目实验和产学研实验三个层次,建设了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规划工作室、创新训练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五个平台,分为实验教学、毕业论文和快题设计、科技创新、科研训练、课程设计和实习实践七个模块。为“一目标、三层次、五平台、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一目标,即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融合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始终,企业、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联动培养。

三层次,即将实践教学由低到高分为专业实验、项目实验和产学研实验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平台,对照三个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验需要借助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项目实验需要借助规划工作室和创新训练中心,产学研实验需要借助实践教学基地完成。

七模块,对照五个平台可以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模块,在基础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在专业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在规划工作室完成毕业设计,在创新训练中心完成科技创新和科研训练,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课程设计和实习实践。

3.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设持续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教学保障。只有产学研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实践教学基地的持续稳定,才能使学校和基地双方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得以建立。

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有三个:衡阳市城乡规划设计院、衡阳地源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南岳区规划局。第一阶段的生产实习在衡阳地源评估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实习时间在第四学期。该实习基地主要开展土地评价业务,需要大量人员参与调查,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土地评价的关键技术。对生产单位来说,实习学生参与调查可以减少劳动力的雇佣成本。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开展与生产相关的科研训练项目研究,为生产单位的土地评价提供技术保障。例如:2010年,2008级学生以“衡阳市城区居住环境调查”为科研训练项目,在实习过程中开展社区环境调查,发现了城区社区建设现存的问题,为衡阳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参考。第二阶段的综合教学生产实习在衡阳市规划设计院进行。2012年,衡阳市开展“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我校有5名学生的科研训练项目也以此为题,并参与相关工作,有效地保障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学校和基地双方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合作,使教学、科研和生产能够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3.3 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为了解决实验和生产实习教学不能满足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我们探索了几种实践教学模式。

(1)一体式区域调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规划与设计课程有大量的实践内容,目前,集中实践实习与课程实验脱节现象严重,学生的负担很重,教师指导时也难以找到基础数据,不能有效地将调查数据与后续规划设计课程结合。在区域与城市课程认识实习中,专业教师先列出调查选题、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要达到的成果要求,然后,学生带着任务深入实地调查、测量,获取建筑、用地等测绘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起到组织、引导、答疑、指导修改调查报告的作用。最后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和评比。

(2)分散型实习。遴选合适的企业作为实习单位。实习前一周,邀请企业负责人来校与实习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既增加了企业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也加强了学生对企业的认识与信任。在双方同意的前提下,学生还可到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论文,由一名学校教师、一名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毕业论文进行指导。

(3)研究型实习。研究型大学的开放实验室和各级城乡规划研究机构是非常好的实习资源,它们具备优秀的指导教师和先进的设备仪器。我校选派有深造意愿的学生前往这些机构进行研究型实习,既为他们提供了选拔人才机会,又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搭建了平台,一举两得。

4 结束语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关键。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加强专业实习,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我校结合学生和地区特点,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强化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了应用型、创新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赵小风,那玉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阴山学刊,2008(1):107.

[3] 郭文炯,王玉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2):77-80.

[4] 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5] 陈健.非GIS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试验教学研究初探[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6):21-22.

[6] 许光泉,陈要平,李小龙.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的探讨[J].资源产业,2005(4):85-88.

[7] 俞晓莹,王春兰,董力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3-64.

[8] 宁晓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7(3):25-26.

[9] 邓琳.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5):124-126.

[10] 钱红胜,王磊.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3):86-88.

[11] 秦艳.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法制与经济,2012(2):112-124.

[12] 陆佩华,王英利.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J].宜宾学院学报,2010(10):102-104.

[13] 姚志强,胡海文.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2214-2215.

篇8

关键词:城乡环卫;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建设管理

Abstract: in the "people-oriented" plan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shall,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planning content of.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urban construction case, the sanitation of public facilities layout are studied and discussed, for reference only.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sanitation; public facilities; layou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当量化和细化,这不仅能够使规划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更重要的是,使得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公共政策的层面更能体现出调节公共利益的作用。同时,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也是缓解城市人口生活环境的一种途径。但是,在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进程中,既要对未来的公共服务设施加以合理规划,也必须对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合理利用,从经济环境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对整个地块的公共服务设施加以合理配置,确保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能够充分体现。

一、马鞍山某区城乡环卫公共设施现状

1.1 公共厕所

马鞍山某区环境卫生管理处管辖范围内约有公共厕所33 座,其中一类4 座,二类26 座,三类3 座,一类厕所仅占12%。城区中还存在三座三类公共厕所,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街道乡镇区的公共厕所数量分布差异悬殊,部分乡镇镇区范围内没有设置公共厕所,这给外来人员带来了很大不便。乡镇及村公共厕所等级都较低,部分村还存在较多露天粪坑。

1.2 垃圾废弃物收集点

城区垃圾收集点多为小型的垃圾房,密闭式,缺少排水系统。乡镇垃圾收集点数量较少,部分行政村没有集中收集点。市区主干道废物箱设置基本合理,但其它街道及各镇区的一般街道地段设置间距过远或没有设置。另外,大多数镇的废物箱还缺乏必要性日常维护管理,存在质量较差、容易损坏等问题。

1.3 垃圾转运站

该市主城区共有22 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其中9 座压缩式、4座吊装式、2 座拉臂式、7 座简易式。11 个乡镇中有3 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其余各乡镇均没有简易垃圾转运站。

1.4 环卫工人作息点和环卫工人宿舍

该区仅有环卫工人宿舍3 处约200 间左右,缺少环卫工人作息场所和工具间。长期以来从事露天流动作业的环卫一线工人严重缺少集中点名、学习、更衣、避雨、停放小型车辆、工具和休息的场所。部分工人利用垃圾转运站或基层环卫机构作为休息更衣场所,大部分工人的小型清扫保洁、清运工具均要班前班后自行携带,遇到风雨或应急事务都没有地方躲避,这给环卫工人的身心健康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5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

该区所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于2007 年9 月被建设部评为国家一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总库容261 万平方米,填埋场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填埋场库区总容量87.6 万平方米,日处理生活垃圾350—400 吨,使用年限约8 年,于2003 年基本填满。二期工程于2012 年开始建设,预计日平均处理生活垃圾量为400 吨,预计使用年限12 年。

二、该市城乡环卫公共设施规划

2.1 公共厕所

该市主城区各街道公共厕所配置数量须结合其未来的发展功能及对公共厕所的需求程度进行设置。该市主城区,远期规划37 座,需新建12 座,其中一类8 座,二类4 座。其余街道,也充分考虑其各自特点,进行公共厕所的配置与规划。同时,在商业区、市场、根据人流量适当增加流动公共厕所,以解决公共厕所紧张问题。乡镇集镇区公共厕所数量应按公共厕所设置标准的下限配置。新建公共厕所应按二类以上标准建设。各旅游风景区应设置不少于2 座公共厕所,等级达到二类标准及以上。在旅游业发达的乡镇,可适当增加公共厕所数量并提高公共厕所等级,从而使各风景区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提升该市区风景点形象。各中心村(行政村)至少设置二类标准公共厕所2 座,可设置在文化中心或集市、候车区等人流集中地。各自然村因人口规模不一,因此可按服务区域进行公共厕所配置。建议逐步取消乡镇及农村的露天粪池。

2.2 垃圾回收箱在道路两侧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回收箱。中心商业街区,回收箱设置间距为80 米。在主城区主干道、次干道及有辅道的快速路等近期拟新建道路和主城区已有的主、干道侧箱设置间距宜为150 米。在该市主城区逐步推行分类收集废物箱,新增加的废物箱以分类收集废物箱为主。乡镇垃圾回收箱按照上述配置原则根据各乡镇总体规划中道路及广场设置情况进行配置。在主干道、繁华街道两侧宜按80 米间距设置,支路宜为300 米。生活居住区、商业金融中心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设置间距适当调近。

2.3 垃圾转运站

主街道现状有5 座小型垃圾转运站,其中有3 座转运站因为建设年代已久,为老式的吊装式或拉臂式设备,压缩性能较差且密封性不好,距离周边建筑物较近,没有必要的绿化隔离带,夏季蚊虫孽生、气味难闻,环卫工人清晨就开始作业,人声吵杂,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周围居民对此意见较大,如该市的吊装式转运站,与该市的公共厕所合建,位于居民区内,跟周围居民仅隔一条小通道,每天环卫工人用小三轮车拉入的生活垃圾也经常会出现漏、滴现象,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近期应着手将这些对居民影响较大的老式转运站进行设备更新,转运设备更新为新型压缩式设备,并建设绿化隔离带。拟新建2 座小型压缩式转运站,占地面积分别为600 平方米和500 平方米。同时,为保证江水水面清洁和水面清捞垃圾的及时转运,可考虑将主街道1 号或2 号垃圾转运站建设成水上垃圾转运站。对其余街道的垃圾转运站设置参照具体情况考虑,新建、改造方式基本同于主街道。对其余街道原有垃圾转运站进行改造,并规划转运能力,设计为80 吨/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