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良好品德的培养8篇

时间:2023-09-22 15:04: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良好品德的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良好品德的培养

篇1

一、家园共育,齐心协力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文明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是每位教师和家长必须明确的目标,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并不是孩子进了幼儿园,所有的教育都交给了老师。目标明确了,我们才有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家长要和老师经常沟通、交流,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偷偷地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玩,家长发现后要及时询问清楚,和老师共同商量教育的措施,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二、以榜样为引导,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会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要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的引导落实到我们平时的言行之中。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巴黎答记者问时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是受益终生的。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教师应为人师表,规范言行,时时处处起到榜样作用。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集体的团结、协作,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的好人好事,都应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

三、利用环境开展渗透教育,强化良好行为习惯

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看似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实不然,环境对幼儿品质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我们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针对幼儿们爱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寓品德教育于幼儿园整体环境中,利用他们周围的人、物、事等来渗透德育教育,让幼儿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在宜人的环境中情操得到陶冶、身心得到愉悦,享受快乐的童年。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和教室进行布置,在教室、楼道、走廊、活动区域等环境中悬挂一些德育挂图、名人语录以及一些生动、形象又富含哲理的德育漫画等等,营造出一种氛围,使每一面墙壁、每一条楼道、每一块活动区域都发挥形象直观的教育功能,让幼儿们天天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儿园草坪上立着“花草在微笑,请你勿伤它”、“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等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时刻提醒孩子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还比如在寝室悬挂“太阳爷爷睡着了,请安静入睡”的卡通图片,提醒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不打扰他人休息。

四、知行统一,注重实践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巩固和升华教学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具体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习”就是实践的意思,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要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付诸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实质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教给孩子们一些礼仪礼节,要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就会使孩子们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形成讲礼貌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语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隋波 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

[2] 程小玲 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J].

篇2

[关键词)潜移默化 品德教育

1 利用游戏荫发幼儿情感,渗透品德教育。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满足,通过游戏,萌发幼儿健康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寓教于乐,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品德教育,完成德育任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角色游戏的可行性。角色游戏源于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印象,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创造性地把想象活动和现实活动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爱好及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积极、愉快、自愿地设计和发展一定的情节,学习着社会行为,反映着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态度和情感。如: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当“妈妈”的幼儿下班回家主动到厨房做饭,“娃娃”有病了,“爸爸”、“妈妈”一起抱“娃娃”上医院。模仿医生看病、打针时,嘴里还说着“别哭,别哭,不用害怕……好了!”等等,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均与社会生活有关,体现着幼儿对社会现象的理解程度和自发形成的不稳的、肤浅的道德意识。

在角色游戏中进行品德教育时,应从幼儿兴趣出发,循循善诱,不硬性地约束幼儿,不能训斥和死板说教。如:幼儿在模仿做“结婚”这一游戏,男孩儿拿一些碎纸屑一边往女孩头上撒,一边叫“娶媳妇喽!娶媳妇喽!”眼看就要发生男孩搂抱、亲吻的动作,老师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大吼“干什么!干什么!”怒指男孩子“你,放开手!”幼儿吓得不知所措,四散跑开。然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还会做这种游戏,说不定还把沙土、草、叶子等撒在女孩头上。如果发现这种情景老师走过去,以欣赏的口气和颜悦色地说:“哟,白雪公主和王子结婚了,白雪公主真漂亮,怎么头上脸上这么脏呢?快去洗洗吧,洗完了好和王子一块做饭。”这样幼儿的游戏兴致既不会被老师的批评所浇灭,也能体会到好朋友之间团结协作的快乐。

老师应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进行隐性指导,暗示游戏的规则,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守纪律等品质。如:在“开火车”的游戏中,由于上车的人多,有的孩子就走开了后门:“王师傅,咱们是熟人,你先让我上车吧。”这时老师可以列车长的身份过来巡视:“王师傅,今天的人可真多呀,他们是不是文明排队上车呀?”一转身,似乎发现了什么:“呀,这儿有一位老大娘,年纪大了上车不方便,先让她上车吧。”这样参与、指导,让幼儿轻松自然地接受了“排队上车”这一规则,暗中提倡了谦让、不挣抢、乐于助人等良好行为。

总之,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德育,老师应善于观察每个幼儿的不同表现,抓住每个教育契机,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有意识地将一些良好的品德赋予故事中,促使他们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倾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故事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具有情境性、直观性和说服力,恰当运用并将品德教育渗透其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出去春游进行午餐休息活动时,发现孩子们自顾自地吃着,没有一个小朋友把自己带的东西与大家分享,而且吃完后,干净的草地上有了垃圾。这时给孩子们趁机讲一个故事《寻找快乐》。是说一个人把快乐丢了,他到处去找,最后一位老爷爷告诉他,快乐到处都有。别人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你会快乐;把你高兴的事情和好东西与大家分享是快乐的;哪怕你随手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来也是快乐的事。快乐好多,就看你怎么去找。孩子们听完故事,好像懂了,他们主动把自己带的玩的、吃的拿出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而且把吃完的垃圾装在袋中扔到垃圾箱里。一个小故事,包含了许多道理。让孩子通过这种简单的文学形式明白一些道理,然后让道德意识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会受益匪浅。

篇3

关键词:培养;幼儿;品德;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47-02

一、何谓品德

1、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种个体心理的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个体个性社会化方面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2、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意义

《纲要》中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提出“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总体,任何一方面有所欠缺,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品德教育。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品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以德兴国”道德建设,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倡导和总书记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等等这都说明社会呼吁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也需要品德高尚的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是选拔人才的标准,而品德始终是放在第一位。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的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没有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社会有用的人。因此育儿先育德,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必须从幼儿抓起。

二、影响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因素

1、教师在言行举止上的影响

《纲要》中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来源, 模仿是幼 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 孩子在幼儿时期,天真无忧无虑,在对任何事情之中,都是充满好奇感,充满了奇思妙想,所以接受能力当然是最强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给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以美好的形象展现在幼儿面前,在这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更不能出错。

2、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影响

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离不开同伴。 同伴是促进同伴交往能力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同伴交往能力的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等均有显着作用,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幼儿就会懂得评价自己的行为,增强自我意识。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居多,而他们所缺乏的就是同伴之间的交往,而在幼儿园里幼儿就有机会学习根据与同伴的交往来规则自己,控制自身的不良的行为。而在同伴交往中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三、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时所出现的问题

1、教师在培养幼儿品德过程中出现顾此失彼

教师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例如:我在家希望幼儿园实习时, 老师上一堂社会课叫《我爱我的家乡》,有位小朋友回答的很好,老师在班上也表扬了他。可是老师却没有注意到他的自私一面。值日时他很勤快,可是把自己的小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把别人的就随便一擦。这体现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品德教育完全渗透到幼儿中,而导致幼儿的品德教育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方法单调古板

在品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出现方法单调、古板的现象。教师会把成人的观念灌输给幼儿,使他们盲目顺从,这不仅不能吸引幼儿还会让幼儿觉得反感。例如:我在家的希望幼儿园实习时,上了一堂保护环境的课,教师就把成人环境保护理念强加给幼儿,让幼儿跟着这种成人的观念走,这样会使幼儿很不理解,从而使幼儿的品德教育得不到充分发展。

四、教师培养幼儿品德的方法

1、幼儿一日生活培养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一日生活当中我们将思想道德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每时每刻对他们进行教育:从幼儿早晨入园开始,教幼儿使用礼貌用语问好;晨间活动时,各班都对幼儿进行德育十分钟教育;在组织喝水时,教育幼儿排队接水,不推挤,不浪费水;区域活动时,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谦让、与人合作;户外活动前,领孩子们捡起院中飘落的树叶、纸屑等,增强幼儿文明意识。我们今天的中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核心。"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为培养孩子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2、幼儿园劳动培养

幼儿园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幼儿劳动主要包括:一是自我服务的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洗脸、吃饭、收拾床铺等。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家务劳动。如让孩子打扫居室卫生或就近处买小物品等。家务劳动能使幼儿通过劳动获得生活的能力,增强孩子参与意识和劳动观念。通过劳动,可使幼儿体验到劳动的辛劳,从而爱惜劳动成果,做到不浪费食物,培养俭朴的好品质。

3、家园合作

家庭、社区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单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需取得家庭、社会的配合,构建好幼儿园、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丰富多彩而又讲求实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方式:

1、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

2、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

3、通家长开放日活动,与家长沟通信息,形成教育合力。

4、通过互访,了解幼儿在园、家庭的主要活动表现和进步状况,共商教育儿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生兰著.上海《学前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 《中国式家教》新成长教育研究机构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

篇4

一、注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需要从一滴一滴做起。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基础的基础。入园、离园、盥洗、饮水、吃饭都包含自理能力的培养。起居定时,不挑食,不剩饭,不浪费物品;不抢食,一起动筷,共同分享,文明用餐。这些方面的培养,老师、家长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要教育好孩子,大人首先要提高认识。比如不浪费东西,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物质方面不缺什么,但是从环保方面考虑,一粒米、一张纸都来之不易,尤其农村孩子更能感受烈日炎炎下劳作的农民的辛苦,再说浪费也会造成周边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没有理由放纵自己,家长、老师的认识提高了,就会自觉引导教育孩子,也就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爱护公物、尊重他人的品质。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刚入园的有些幼儿连简单的穿衣、系鞋带、擦屁股、盥洗、剥鸡蛋都不会,因为大人总是包办代替,让小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以为这是小事,但是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习惯成自然。我们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发现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许多孩子7天左右就可以学会自己盥洗、如厕、系携带、吃饭(饭吃得不剩一粒米),自己穿衣服,10天就养成了老师要求的各种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受益终身。

二、注重诚实品德的培养

诚实是做人的本分。家长和老师应把教育孩子不说谎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一些小事例,及时表扬诚实说实话的孩子,对敢于承认错误的小朋友更应及时着重表扬,并鼓励他及时改正。实时指出说谎的坏处。老师实时跟家长沟通,如果家长、老师自己有错应当着幼儿的面主动认错。老师、家长勇于认错,对孩子的“诚实”教育是不言而喻的,幼儿会感到你对他的尊重,同时是培养孩子自信的一个方面。强调只有勇于承认错误、失败的人,勇于承认错误、失败的人,才能具有自信,才能及时改正错误,才能获得成功。

三、注重社会公德的培养

老师、家长要注重自身形象,带头遵守公共秩序。如不闯红灯,公园、马路上不随便乱认垃圾,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说脏话、狠话,不吸烟、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不折花,不折树枝,不捕捉损伤小动物,不浪费水。这些小事、小细节能反映一个人的社会素养,所以幼儿一日生活皆教育。小事养成大习惯,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

四、用真实事例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篇5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文明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是每位教师和家长必须明确的目标,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并不是孩子进了幼儿园,所有的教育都交给了老师。目标明确了,我们才有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家长要和老师经常沟通、交流,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偷偷地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玩,家长发现后要及时询问清楚,和老师共同商量教育的措施,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会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要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的引导落实到我们平时的言行之中。

三、利用环境开展渗透教育,强化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和教室进行布置,在教室、楼道、走廊、活动区域等环境中悬挂一些德育挂图、名人语录以及一些生动、形象又富含哲理的德育漫画等等,营造出一种氛围,使每一面墙壁、每一条楼道、每一块活动区域都发挥形象直观的教育功能,让幼儿们天天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儿园草坪上立着“花草在微笑,请你勿伤它”、“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等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时刻提醒孩子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还比如在寝室悬挂“太阳爷爷睡着了,请安静入睡”的卡通图片,提醒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不打扰他人休息。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巩固和升华教学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具体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习”就是实践的意思,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要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付诸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实质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教给孩子们一些礼仪礼节,要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就会使孩子们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形成讲礼貌的良好品德。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1]隋波 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成才之路,2011,(01) 。

篇6

一、走进课堂、关注学生,发现问题

小学品德新课程标准当中提到,小学阶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作用。因为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尤其是人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起来的。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的行为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思想品德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相反,如果在这个时期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形成了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则将影响他今后一生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太吃力,以免形成厌学的情绪。如果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其受益终身,同时坏的学习习惯到中学后也不太容易改进,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礼仪教育、读书习惯等方面老师也应该适当地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成长。

二、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一) 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堂礼仪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品质。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上课时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礼,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并说“同学们坐下”时再坐下。但学生迟到时,要求学生应该轻敲教室的前门,并立正喊“报告”,待老师允许时进入教室。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要先举手。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做无关的小动作,更不能取笑别的同学。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时,应端正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离开教室时,让老师先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适时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品质的内容。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见到老师、长辈应该主动打招呼。当在公交车上碰到老年人时应该主动让座。当别人帮助自己后应该道谢等等。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课堂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的特征、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培养。例如:我在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活动中,根据教育目标有计划的、有组织地参观游览、观察艺术活动、上课实践活动,丰富小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特产、新型建筑等事物的有关了解,动员他们多了解我国最近几年在科学技术方面有那些新发明,激励学生多学知识,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教育中有不少的学生情绪激动,听课认真,发言积极,不是表面的热闹。

(二) 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信手涂鸦,因此应教育学生应该爱护公物,不得乱涂、抹、画、刻课桌、墙壁等公共设施。开门、关门时要轻。一旦不小心损坏东西,主动承认,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坏玻璃。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的意识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小学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节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能向父母经常要钱来买零食。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在使用的时候要节约,不要浪费。

(三) 联系课内外,多于家长沟通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大多数家长都很重视,配合老师抓好孩子的学习,但是有些家长并没有关注到孩子是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本次家长会的目的就是引起家长对我们刚入学的孩子进行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的重视,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7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良好习惯;培养

关于习惯有许多名人名言,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会对学生的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可见,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按时作息,培养学生规律生活的好习惯

学生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吃饭,按时完成作业。这样看似简单的事情,但对于儿童来说,也并非一下子就可以养成这样的习惯。他们总会因为迷恋有趣的动画片而耽误了按时完成作业,又会因为作业没有按时完成,从而影响了按时睡觉,因此,又因为没能按时睡觉便会赖床不按时起床。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我向学生讲述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故事,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规律的生活习惯。据说,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是上午七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我开展“我是时间小主人”这个活动,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每天起床、睡觉、看电视、写作业等时间,做成一个小表格,在班级中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就应该从这样的“小事”入手,培养学生规律生活的好习惯。

二、做事用心,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专心致志是形容一个人做事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在学习时,学生应该用心学习,在玩耍时应该专心玩耍。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讲故事又是品德与生活课重要的活动方式。我首先为学生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体会小猫之所以开始没有钓到鱼,是因为它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做事不用心,而后来又钓到了鱼,是因为专心致志的结果。抛砖引玉,让学生分享他们自己的小故事,通过不同的精彩表演吸引学生用心倾听。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小游戏,并通过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各种形式的交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用心听课。在这样一个一个专注的小模块中,逐渐养成了学生做事用心、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三、干净整洁,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仍然存在不洗脸,不洗手,偶尔出现“黑项圈”的现象。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应从他们的思想认识抓起。让他们对卫生有正确的认识,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观念。同时在班级中树立讲究卫生的好榜样,用榜样来激励学生进步成长,争做一个“卫生小达人”。让学生做到保持衣服的干净与整洁,勤换勤洗,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同时,保持自己座位的卫生,及时收拾桌面书本,不乱扔垃圾,并能够主动捡起垃圾。同时开展一个“我是小小监督员”的活动,让学生做到自我监督,互相监督,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讲卫生的意识,做到干净整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做事有条理,积极举手发言,爱动脑思考,爱提问题,保管和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等优良的习惯。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我做到以下几点,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1.标准要低。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因此,教师对学生所设定的标准要低,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样才能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也才能使学生树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信心。

2.规则要细。对于小学生,要给予学生明确的规则指示,不能空洞,要具体。要让学生能够理解接受,便于学习和操作。

3.树立榜样。教师自身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在学生中树立同伴作为榜样,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篇8

1.主动交流,引领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足以说明了解学生的重要性。一个人的真正改变是因为他自身具备了改变的动因,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和压力。我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时,列举了很多伟人因为良好的习惯而成功的例子,使学生真正明白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其主动地进行改变。只有激起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动性,才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积极地去养成良好的习惯。

2.榜样示范,潜移默化

学生好习惯的养成要有一个标尺、奋斗目标。榜样就是楷模、标杆,它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以及很好的矫正作用。首先,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学生一般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其从中吸取营养,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由感动到行动的转化。教师要能成为学生的偶像,那就会具有无穷的号召力。

3.环境熏陶,润物无声

环境对人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环境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班级的环境作为学校环境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是环境育人的最佳范例。学校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应当是净化、绿化、美化、文化。教师要让花草树木抒情,让墙壁走廊说话。常新的黑板报、宣传橱窗、文明展牌,醒目的名言警句,都将尽量使之生活化、人文化,让其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4.小处着手,强化体验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我们平时的言谈举止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只有在细节上立得住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个由少到多、由点到面、从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的推进过程,要循序渐进。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在一贯,贵在坚持。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辞小善,不苟小恶,让学生在细小的、具体的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小事中闪耀着精神。从简单的言行举止、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习以为常处练就好习惯,在日积月累中铸造真精神。

5.奖励惩罚,双管齐下

一个人的习惯往往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坏习惯令人生厌;好习惯讨人喜爱。奖励和惩罚对良好习惯的形成起着弘扬和鞭策作用,是正面激励和反面激励的两种表现形式。学校要有严肃的纪律、严格的管理、严明的奖惩制度。对学生中的好人好事、闪光点、成绩,要理直气壮地及时给予郑重、真诚的奖励表彰,以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使其充满成功感、幸福感。对恶习、劣迹、错误的行为,要旗帜鲜明地立即给予严肃、恰当的惩罚和批评,采取果断措施,促其清醒,幡然悔悟。教师在运用这两种手段的过程中要努力将这种外部力量逐步化为学生内在的奖赏或良心谴责的体验,进入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境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