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8篇

时间:2023-09-22 15:04: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

篇1

1.全面提高职员的专业素质。根据导致金融投资操作风险的因素,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操作风险多数是人为因素所致,所以要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专业素养。要对已就职的员工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素质,减少在工作中的失误,确保员工严于律己,增强责任感,增强员工的金融风险意识,从而更好地对金融投资操作风险进行管理。通过培训还可以倡导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友爱,员工之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做到员工之间和睦相处,相互促进,尽量降低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金融机构也要培养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宣传金融投资风险管理的力度,逐渐增强员工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改革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管理的不合理性是导致操作风险的因素之一,所以要想减小操作风险,需要改革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为了提高金融投资机构操作速率,金融投资机构需要具体分配各部门相关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出详细的监管条例及相应的惩罚制度,进而规范操作行为,有利于减小金融投资过程中的操作风险。金融机构不但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不仅要将规避风险的事前工作做好,当风险出现时,也要及时有制定好的应急预案。通过健全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加强了对金融操作的管理,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减少了操作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3.建立标准和规范的操作流程。金融投资的整个过程都有可能存在操作风险,为了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需要建立标准规范化的操作流程。金融投资机构的各个部门都应该建立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使其深入到每一项投资决策。为了尽量减小投资风险,投资管理部门应当制定严密的投资计划,使投资决策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确保严格控制金融投资人员的操作手法,降低内部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进而降低其对金融投资产生的危害。

4.制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并做好风险评估。为了减小金融操作风险的几率,有效应对市场风险,职工可依据金融机构的特点为风险管理确立一个目标及范畴,并制定一些短期的具体目标,以保证风险管理的工作可以稳定有序的发展。例如,建立一个损失事件的详细报告制度,针对操作风险,采取连续的检测并定期报告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检测出操作风险管理的需要,持续的检测可以为分析操作风险提供可参考数据,分析并研究单独的损失事件、操作风险的过程及资源的分配,由此来可以确定特定损失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出关键的风险因素。因此,参投人员在投资操作过程中可有针对性的评估风险,分析损失事件产生的概率,找出潜在的操作风险,找出重要风险。

二、结语

篇2

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凭借其理性原则对市场行为提出了理想假设,通过严密的数学公式,为金融决策提供了逻辑科学的数据参考。然而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于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金融异像仍无法彻底的解释。行为经济学家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了对于金融投资者的行为分析中,通过分析其心理变化对于风险管理的影响作用,实现了风险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进而产生了行为金融学理论。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风险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来源相同

行为组合理论是由传统资产组合理论演化而来的,是对传统资产自合理论的延伸。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而发展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非完全脱离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而是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不足与缺陷的有效补充。例如,对于理性人假设理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存在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非理性的一面。而对于市场有效性理论,行为金融学针对传统金融学理论中套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改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是有着一致性的。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切入点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均是构筑在对市场主体决策行为、市场运行状况、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投资者的市场活动等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认为人是对市场活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并以人为中心,对市场中人的风险决策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采用理论模型实现市场风险管理的量化。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均是以一种经济学假设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理论模型的可靠度均取决于所参照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市场实际相近似。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方向均是从对市场个体的决策行为,到个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再到市场整体,且均是以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进行解释,以这种方式接受市场的考验。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不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以市场有效性假设与投资者的理性假设作为理论依据。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投资者的理性使其能够在投资市场中,抓住任何一个非理性投资行为所带来的套利机会,进而造成非理性投资者在市场投资中出现利益损失,最终从竞争市场中淘汰。然而行为金融学则与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其认为非理性投资者与理性投资者之间,由于存在市场信息披露不均衡的情况,使两者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不相等。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市场有效性假设并不成立,该假设并没有满足成立的条件。市场是非有效性的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市场中所有参与的投资者均是理性的。理性的投资者以资本资产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作为决策依据,在资本市场中谋求利益的最大值。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进行投资时所暴露的情绪与心态即是投资者的价值感受。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存在四类不同的情绪与心态。这四类情绪与心态包括避害大于趋利、减少后悔及推卸责任、追求时尚及从众心理、过于自信。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这四类情绪与心态的支配,进而影响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使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备一定的特性。这些特性包括投资者在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存在多变性与多元化,且这种行为通常形成于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行为的性质与决策的环境会对投资者的决策方法与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投资者的行为更趋于满意性,而非最优化原则。这些特性导致投资者往往不愿意按照金融学定义上的最优化数学模型进行投资决策。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并不成立,其认为投资者应是基于价值感受的非理性。因此非理性的投资者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以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理论基础。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在此基础之上,对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理论进行了借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主要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等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假设投资者是在风险规避、理性预期的前提下,将预期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投资者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则主要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是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不同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该模型认为投资者可以被分成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分别为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不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为理论基础,往往会导致其出现各种认知上的错误与偏差,进而受到各类错误与偏差的影响,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而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则是在严格遵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对投资组合的方差与均值进行关注,不会遭受自身投资认知偏差对自身投资的影响,进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定价趋势。当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无效率的状态;而当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有效率的状态。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证券市场的预期收益决定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斜率。然而在证券市场受到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的影响时,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市场组合将不相等。

四、对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比研究的启示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过程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托,同时结合现实中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行为金融学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信赖。投资者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自创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投资决策手段,并且通过该手段在市场中的应用,实现了一定的收益。这些投资者通常将自己的投资策略建立在假设市场其他主体不变的前提下,而当市场其他主体应用与其不同或相反的投资手段时,投资者往往会处于十分被动的不利位置。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现象,对投资者未来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大力推广,使广大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对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理解,使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对心理因素的依赖逐渐降低。因此只有不断的完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对金融市场的投资决策、金融市场的投资管理、金融资产的创新经营带来正面与积极的影响。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仍会逐渐向市场有效性假设的方向发展。这时,资本市场将慢慢转变成客观存在的有效性市场,这一客观事实将导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作用慢慢消亡。按照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果,投资者在接受到资本市场上的信息后,由于自身的投资经验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往往会根据发行者的宣传效应,过高或过低的对市场上发行的金融产品进行估价。而根据资本市场的验证结果,投资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行为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差。因此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基本假设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是站不住脚的。在实际的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往往会受到来自心理、自身经验等较多因素的影响。投资者需要对自身在投资决策中的情绪与心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掌握自身情绪与心理对投资决策过程的影响。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在投资决策上的失误,将导致自身的利益损失将成为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与利润。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应通过坦诚自身非理性的弱点这一事实,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投资者应针对每一次投资决策,充分的做好事前的风险预测与风险控制。在投资决策实施后,市场出现波动时,投资者应努力学会对自己的情绪与心理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自己做出非理性的错误决策。在实际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存在着较高的复杂性。不同的投资者会按照自己过去的投资经验,对市场中的金融产品做出自己的初步分析与判断。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投资者的心理决策变化同时也在不间断的发生。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不仅仅会受到自身心理变化的干扰,同样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包括市场规范、市场其他个体等。因此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也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可变因素,不能仅仅参照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结果,其研究结果往往对于市场异像无法进行有效的解释。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应从市场环境等外在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考虑。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得风险管理理论不断的被应用于市场实践中。证券市场的不断优化与升级,使得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框架、理论内容、管理结构等各方面均面临着巨大的改革。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应从更全方位的视角,通过不同的理论体系,开创新的研究思路,使原有理论体系得到完善与发展。

五、结束语

篇3

摘 要: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由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演变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弥补了传统金融学对个体行为研究的不足。风险管理理论作为金融理论的研究重点,将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首先分别阐述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分别分析与对比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将探讨通过分析与对比两种理论的异同所获得的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传统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风险管理理论 启示

风险管理理论一直占据着金融理论研究的核心位置,是目前金融学研究的重中之重。随着金融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壮大,风险管理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着诸多的共性与差异性[1-2]。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金融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以有效市场假说为理论依据的。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相关学者针对以股票作为标的资产的买进期权提出了定价公式。该定价公式认为可以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中预测出期权存在的风险,同时标的资产的价格还能够预测未来市场的预期。这一理论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与理论基础。风险价值模型作为风险管理方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风险价值模型是对市场风险的综合评价分析,并对金融资产的具体风险进行了考虑。然而这种方法对风险管理对象的管理范围较窄,主要以金融资产的客观概率为基础,无法使经济主体的风险得到有效反映。

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

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凭借其理性原则对市场行为提出了理想假设,通过严密的数学公式,为金融决策提供了逻辑科学的数据参考[3-4]。然而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于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金融异像仍无法彻底的解释。行为经济学家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了对于金融投资者的行为分析中,通过分析其心理变化对于风险管理的影响作用,实现了风险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进而产生了行为金融学理论。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风险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来源相同

行为组合理论是由传统资产组合理论演化而来的,是对传统资产自合理论的延伸。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是在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而发展而来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非完全脱离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而是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不足与缺陷的有效补充。例如,对于理性人假设理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存在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非理性的一面。而对于市场有效性理论,行为金融学针对传统金融学理论中套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改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是有着一致性的。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切入点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均是构筑在对市场主体决策行为、市场运行状况、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投资者的市场活动等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同样认为人是对市场活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并以人为中心,对市场中人的风险决策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采用理论模型实现市场风险管理的量化。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相同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手段,均是以一种经济学假设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理论模型的可靠度均取决于所参照的假设条件是否与市场实际相近似。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方向均是从对市场个体的决策行为,到个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再到市场整体,且均是以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进行解释,以这种方式接受市场的考验。

四、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不同点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以市场有效性假设与投资者的理性假设作为理论依据。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投资者的理性使其能够在投资市场中,抓住任何一个非理性投资行为所带来的套利机会,进而造成非理性投资者在市场投资中出现利益损失,最终从竞争市场中淘汰。然而行为金融学则与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其认为非理性投资者与理性投资者之间,由于存在市场信息披露不均衡的情况,使两者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不相等[5]。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市场有效性假设并不成立,该假设并没有满足成立的条件。市场是非有效性的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市场中所有参与的投资者均是理性的。理性的投资者以资本资产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作为决策依据,在资本市场中谋求利益的最大值。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进行投资时所暴露的情绪与心态即是投资者的价值感受。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存在四类不同的情绪与心态。这四类情绪与心态包括避害大于趋利、减少后悔及推卸责任、追求时尚及从众心理、过于自信。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这四类情绪与心态的支配,进而影响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使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备一定的特性。这些特性包括投资者在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存在多变性与多元化,且这种行为通常形成于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行为的性质与决策的环境会对投资者的决策方法与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投资者的行为更趋于满意性,而非最优化原则。这些特性导致投资者往往不愿意按照金融学定义上的最优化数学模型进行投资决策。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并不成立,其认为投资者应是基于价值感受的非理性。因此非理性的投资者构建了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是以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理论基础。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则在此基础之上,对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理论进行了借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主要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等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假设投资者是在风险规避、理性预期的前提下,将预期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投资者决策行为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

(三)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不同

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模型则主要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是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不同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该模型认为投资者可以被分成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分别为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不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为理论基础,往往会导致其出现各种认知上的错误与偏差,进而受到各类错误与偏差的影响,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而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则是在严格遵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对投资组合的方差与均值进行关注,不会遭受自身投资认知偏差对自身投资的影响,进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6]。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与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定价趋势。当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无效率的状态;而当提供信息的市场投资者成为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者时,市场将呈现有效率的状态。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证券市场的预期收益决定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斜率。然而在证券市场受到制造噪音的市场投资者的影响时,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市场组合将不相等。

五、对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比研究的启示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过程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托,同时结合现实中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行为金融学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信赖。投资者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自创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投资决策手段,并且通过该手段在市场中的应用,实现了一定的收益。这些投资者通常将自己的投资策略建立在假设市场其他主体不变的前提下,而当市场其他主体应用与其不同或相反的投资手段时,投资者往往会处于十分被动的不利位置。而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现象,对投资者未来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大力推广,使广大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对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理解,使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投资决策对心理因素的依赖逐渐降低。因此只有不断的完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对金融市场的投资决策、金融市场的投资管理、金融资产的创新经营带来正面与积极的影响。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仍会逐渐向市场有效性假设的方向发展。这时,资本市场将慢慢转变成客观存在的有效性市场,这一客观事实将导致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作用慢慢消亡。

按照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结果,投资者在接受到资本市场上的信息后,由于自身的投资经验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往往会根据发行者的宣传效应,过高或过低的对市场上发行的金融产品进行估价。而根据资本市场的验证结果,投资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行为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差。因此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基本假设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是站不住脚的。在实际的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往往会受到来自心理、自身经验等较多因素的影响。投资者需要对自身在投资决策中的情绪与心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掌握自身情绪与心理对投资决策过程的影响[7-8]。投资者应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在投资决策上的失误,将导致自身的利益损失将成为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与利润。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应通过坦诚自身非理性的弱点这一事实,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投资者应针对每一次投资决策,充分的做好事前的风险预测与风险控制。在投资决策实施后,市场出现波动时,投资者应努力学会对自己的情绪与心理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自己做出非理性的错误决策。

在实际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存在着较高的复杂性。不同的投资者会按照自己过去的投资经验,对市场中的金融产品做出自己的初步分析与判断。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投资者的心理决策变化同时也在不间断的发生。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不仅仅会受到自身心理变化的干扰,同样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包括市场规范、市场其他个体等。因此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也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可变因素,不能仅仅参照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结果,其研究结果往往对于市场异像无法进行有效的解释。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应从市场环境等外在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考虑。

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得风险管理理论不断的被应用于市场实践中。证券市场的不断优化与升级,使得风险管理理论的理论框架、理论内容、管理结构等各方面均面临着巨大的改革。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应从更全方位的视角,通过不同的理论体系,开创新的研究思路,使原有理论体系得到完善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并不是相互对立存在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中的不足与缺陷进行了弥补与纠正。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从心理学、行为学的角度上,将投资者的行为模式与心理认知均作为风险管理的研究对象,相对于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更符合资本市场的实际。然而目前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仍主要是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与投资决策心理等进行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善立体的理论体系。因此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郑栋梁.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探讨[J].商情,2011,(31):6-6,136.

[2]赵晶.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J].学习与探索,2014,(10):115-120.

[3]丁志国,徐德财,赵晶等.由理想市场到现实交易:现代金融学理论假设的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48-54.

[4]李源,李杰.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行为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J].金融经济(理论版), 2013,(12): 91-92.

[5]王帅林.行为金融学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53-54.

[6]任元江.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效率探析[J].城市地理,2014,(18):256-257.

[7]王征.论行为金融学统领下的投资策略[J].经济论坛,2013,(5):93-94.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

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也步入了起步阶段,在大量银行金融产品的产生对我国经济刺激的同时,银行金融产品可能引发的风险必须得到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及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1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发展现状

近年来,商业银行金融的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对金融服务的业务创新上,如商业银行资产类型业务的产品创新、商业银行负债类型业务的产品创新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产品创新。商业银行资产类型业务创新指的是银行合理运用资产获得收益的业务类创新活动,主要包含个人贷资产类型业务的产品创新,包含资产证券化、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特色个人贷款、国内业务企业贷款、国际业务企业贷款、汇金债券投资、账户黄金业务和产业投资基金等业务,我国的商业银行资产类型业务展开的标志是2005年末中国建设银行首次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能够支持证券的业务,随后其他商业银行也开始进行商业银行资产类型业务。商业银行负债类型业务的产品创新包含创新存款业务、商业银行次级债、商业银行混合资本债券、无特定用途的商业银行金融债券等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产品创新包含了代销基金,代管企业年金,远期利率协议等。

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银行发展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种类繁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限错配的问题,让资本更加充足,提升了中间业务的营收,加速了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进程。但是相应的我们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缺乏战略规划,在制定新的规划时,难以契合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总体战略,这种现象在地方商业银行发生的现象尤为严重,地方商业银行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上,往往喜欢借鉴甚至照搬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模式,忽视自身有限资源,造成地方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难以带来收益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其次,我国的金融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限制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相关的监管非常严格,利率和汇率的管制、经营和资本市场限制等方面的制约非常多,并且我国政府推出的政策难以契合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伴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行业垄断,众多商业银行创新动力欠缺,这对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再次,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信息披露分为售前和售后披露,售前披露是影响投资的重要信息,而售后披露给予投资者实时的项目变化,是影响投资者继续投资的重要信息,但是现今的诸多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介绍内容专业术语较多,对投资不利的信息刻意隐瞒,为投资者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投资埋下隐患,造成投资者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不信任。除此之外,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层次低并且结构较为单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缺乏结合我国国情的原创产品,借鉴甚至照搬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推出的银行金融创新产品一般是围绕着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进行,没有债务工具、衍生金融产品和组合性金融工具的创新,而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所占商业银行整体份额少,产品单一,难以发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规模效应。最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自身市场定位不准确,造成了优质贷款资产的浪费,客户投资损失,银行信誉受损。

1.2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2016年出台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逐步加大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但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出现的时间不长,缺乏系统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体系,进而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不断进步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平台落后,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不重视,商业银行内部难以形成风险管理的优秀文化和管理理念,在如今我国信用环境差的背景下,建立让投资者相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平台变得尤为重要。其次,风险的量化管理能力不足。国外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评价已经非常成熟,其商业银行内部有自身的金融创新产品风险评价系统,而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缺乏风险评价系统,特别是缺乏对债务工具、衍生金融产品和组合性金融工具的风险评价系统,风险的量化管理能力的不足为投资者的投资埋下了极深的风险。最后,国家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落后,其中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监管落后的表现重点集中在金融产品创新监管理念落后,金融产品创新监管技术不完善,金融产品创新信息披露不规范,缺乏有效的金融产品创新监管协调机制这几个方面。

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的对策

2.1增强金融创新产品内部风险控制的能力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首先就要做到加强培育商业银行内部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文化息息相关,只有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让商业银行的员工理解并且积极遵守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应该重视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培养银行内部健康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的文化传播,制定相应的准则制度,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发挥商业银行员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风险管理的道德评价体系。其次,商业银行要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战略。我国如今的商业银行大多是依靠传统借贷业务和中间业务来实现盈利,金融衍生创新产品相对应的业务较少,金融衍生创新产品市场非常巨大,因此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应尽快提升到快速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来,对于战略布局进行整体的规划,直视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加强控制风险的能力。再次,要建设信息平台。如今的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了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中,这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会,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大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只有建设安全稳定的信息技术平台,进而构成商业银行自身的IT架构,才能有效的促进信息化,这对于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有利无害。最后,商业银行要构建专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团队。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非常复杂,在控制管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过程中要结合管理学、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等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所以一个高效,专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团队在运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在构建专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团队时,应选择有专业背景的员工,并且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培训,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团队的绩效考核制度,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人才绩效评级体系,多多派遣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团队员工出国交流,学习国外优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经验,回国后要把学习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员工,进而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水平。

2.2不断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体系

要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体系,首先就是要转变传统风险监管的思维和理念,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实现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转变,实现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和前瞻性监管的转变,实现由机构监管向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并重的转变。其次,要加强商业银行全面的风险监管能力,2008年的金融海啸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敲响了警钟,正是因为对于金融产品市场的监管缺失,让大量金融产品充斥市场,为金融海啸的爆发埋下了深深的隐患。随着我国金融创新产品市场的一步步发展壮大,面对金融创新产品所带来的风险也将不断增加,为了避免金融创新产品所引起的金融危机,减少金融创新产品爆发危机带来的巨大损失,商业银行要开始对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实行分类监管,并且完善监管手段和提高监管技术水平,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完善金融创新相关立法。

2.3提高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的市场约束

篇5

投资银行是在资本市场上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与交易,进行企业并购与重组、基金与资产管理、金融工具创新,提供投融资咨询和财务顾问等服务的金融机构。素有“资本的心脏”之称的投资银行,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投资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其也要面临各种风险,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对于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单一,创新业务暴露风险管理滞后

在经营业务方面,我国投资银行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业务范围单一,普遍集中于一级市场承销和二级市场、自营服务;二是在为数不多的创新业务方面,又普遍表现出暴露风险管理不足的特点。业务范围单一影响公司盈利,而创新业务风险暴露则会增大公司运营风险。以风险投资为例,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风险投资业务逐步成为我国投资银行的重要业务,但这会使投资银行承担较大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但许多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和外部金融监管相对滞后,缺乏对这些复杂的创新产品所暗藏的巨大风险进行强有力的内、外监管手段,增大投资银行运营风险。总之,在进行诸如此类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风险管理意识和技术滞后现象。

2.我国投资银行资产规模较小,融资渠道不够通畅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115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2.08万亿元,而高盛2007年的资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8590亿美元,摩根斯坦利2007年的资产总值也达到了7490亿美元 。即是说,我国所有投资银行截至2013年的总资产尚且不如美国一家投资银行2007年的总资产,可见我国投资银行资产规模确实较小。制约我国投资银行资产规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投资银行融资渠道不畅。我国仍实行分业经营,投资银行不能开展具有稳定资金来源的储户存款业务,其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间拆借。在银行间拆借市场通过抵押回购等方法来满足短期资金的需求,然后将这些具有不稳定性与高成本性的资金用于业务和投资。当公司用较少的自有资本和大量借贷来维持运营的资金需求时,就会产生杠杆效应。杠杆效应必然放大货币市场的风吹草动,进而削弱投行的风险抵抗能力。

3.制度缺陷扩大系统风险,人才缺乏制约风险管理能力

系统风险是指由政策的变动、法律、法规的修订以及市场的变化等外部因素而引起的风险。而我国投资银行监管制度中存在的缺陷扩大了投资银行的系统风险。我国的投资银行监管体制建设仍然滞后,一方面,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产品和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行情,监管体系尚未跟上;另一方面,监管重点错位现象比较普遍,比如重机构、轻业务,重场内、轻场外,重传统业务、轻创新业务的情况就比较严重。制度缺陷会增大系统风险,而人才缺乏又制约风险管理能力。投资银行对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但我国投资银行发展历史短,自身经验匮乏;举国体制不比国外,国外经验的直接借鉴几不可行。所以,人才的缺乏制约着我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二、中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对策探索

1.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就是要求投资银行业要从战略的高度对风险管理加以重视,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政策,建立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笔者以为,我国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应该是:明确风险敞口,有效控制,及时沟通,防范为主,补救为辅,重视风险量化,结合定性分析,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同时,投资公司还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首先是组织结构建设,让每一单位有不同的职责,而且在低层次上,无重叠

管理,进而形成一种制衡系统;其次是内控机制建设,包括防火墙机制、员工奖励和惩罚机制等,切实杜绝道德风险的发生;最后是技术手段上,尝试实行逆周期损失准备制度,业务结构不过于集中于高风险的衍生产品以及动态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的利用。总之,要从组织结构的宏观架构到具体技术手段的微观完善,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2.加强外部监管体制建设,推进内、外监管齐抓并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直接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创新过度,一是外部监管不力。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当下,加强外部监管体制建设,推进内、外监管齐抓并举十分必要。充分考虑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在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和风险的水平上,充分考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致命问题,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必须为投资银行创设良好的运营环境。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做好市场准入和市场推出监管工作,严格市场准入、保证规范经营,妥善处理市场退出,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市场退出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这是保持金融市场良性运行的必要制度;二是在投资银行的风险控制指标上,除了杠杆比率的限定之外,证监会应对不同的业务种类设定不同的风险准备计提比例和净资本要求。

3.注重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本轮金融危机之后,宏观监管和微观监管并重的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已经基本在政府、社会监督机构和投资银行中建立起来,我国投资银行能否顺利全面实施风险管理体系,关键就在于人才的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投资银行站在全球的高度打造人才。笔者以为,人才的培养途径不外乎两个方面:引进和锻造。引进,就是要求投资银行不要忽略对外来人才的引进,通过国外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同时,注重“内外”人才的交流和结合,让国内人才到国外进修,与国际一流人才交流等;锻造,投资银行一方面加强对既有员工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注重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力求培育一直专业化、高素质的风险管理团队。

篇6

[关键词]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特殊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机构的核心。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技术方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迅速发展,从而大大增强了这些金融机构在风险日益加大的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制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到空前的高度,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成为现代金融机构的急需。盈利是金融机构的天性,但通常高风险与高收益是成正比的,所以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对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的准确性、合规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金融机构的特殊性

金融机构的特殊性最直接的表现在于金融中介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创新,使金融机构融资不在受到时间、地点、融资数额、融资对象等的限制。以银行为例,银行通过吸存和发行债券等方式将分散的资金募集集中在一起满足大额投资的需求,克制了银行自身资金数额、期限的限制,满足不同期限的借贷需求。其次,金融机构能够起到提高资金运作率、增加运作的安全性、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由于金融机构自身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对于存款者来说是比较信任的,对于借款者来说其融资成本相对降低,大大减少了借贷双方的风险,提高了资金的运作效率。而且金融机构又具有专业性、融资工具丰富、规模大、网点多等特点,有使得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降低。

按照1993年底《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务院为领导的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商政分离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以有序竞争、统一开放、严格管理为目标的金融市场体系”[7]围绕这一目标我国已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金融机构体系,其组成如图1所示:但它们都面临许多相同点风险。具体而言,首先,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如下问题:(1)持有的资产可能面临违约或信用风险;(2)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匹配。因而暴露于利率风险之下。第二,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某种负债提现或流动性风险,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向负债持有者出售的债权凭证种类。第三,大多数金融机构都面临某种承销的风险,不管是通过证券的出售,还是发行各种类型的表内或表外的信用担保。最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经营成本风险,因为金融服务的提供需要使用实际资源与后台支持系统。因为这些风险及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金融机构被赋予特殊性。

图1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一)降低家庭储蓄者的监督成本

对一般的储蓄者来说,直接投资于企业发行的金融债券将会面临收集信息将要付出较高成本,要是有人参与合同就会产生成本,收集信息的难度越大,成本越高,违约的风险就会越大。这时储蓄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解决的办法就是让许多小储蓄者把他们的资金放到金融机构,由这个金融机构把这些资金集中一起投资于公司发行的金融债券凭证上。可以通过比较在没有金融机构的世界中资金的流动和有金融机构的世界中资金的流动来说明金融机构的作用。如图2、图3所示:

图2 没有金融机构的资金的流动

图3 有金融机构的资金的流动

(二)增加流动性降低价格风险

由于金融机构具有分散部分但不是全部资产组合风险的能力,使其在向储户提供流动性较高且价格风险较低的各种合约的同时,又能够投资于流动性较低且风险较高的公司证券,并且在金融机构投资于风险资产时还能确保向投资者和储户提供流动。分散化就是只要不同的投资回报不是完全正相关的,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规模效应来分散大部分资产组合的风险。在美国和英国的实践表明,一项包含15种证券的分散投资可以给金融机构和资产组合的经理人带来显著的分散化效益。金融机构在投资过程中利用大数法则,随着金融机构的资产组合中证券种类的增加,资产组合风险就会以一个不断递减的速度下降。而对于家庭储蓄者来说,由于他们的规模较小因而只能持有那些相对不太分散的资产组合。风险分散使一个金融机构能够更准确的预测其资产组合的预期回报,可以确保对家庭储蓄者的承诺以很低的价格或资本价值风险提供高流动性的债权凭证。

(三)降低交易成本和期限中介

如同金融机构在信息收集过程中提供潜在的规模经济一样,在交易成本上也能提供规模经济。如自1975年5月1日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的固定佣金就被取消了,所以小的零售购买者就面临着比大的批发业务的购买者更高的交易成本。通过将其资产集中于金融机构,由他们大批量购买资产,家庭储蓄者就可以降低购买资产时的交易成本。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期限不匹配能够创造出新型合约,例如在向家庭提供长期抵押贷款的同时仍能通过短期债务合同融资。

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程序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安全保障,要求金融机构在充分、全面的认识风险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处理与控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受市场、客户、技术等多因素的影响,其面临的风险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组合,所以为使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受到风险影响最小化,首先应当确立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的体制,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将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管理范畴,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日常经济活动的开展。

风险管理中无论面临的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或是什么样的风险,采用什么样的机制,其风险管理的程序归纳起来都可以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执行和评估:(1)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就是调查是否存在风险以及存在风险产生的原因,其是整个风险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调查风险的方法通常包括:风险调查询问法、财务报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等。在对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除了调查风险还要分析引发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从而采取应对措施消除不利因素,而分析风险是识别风险的关键。一般采用风险清单、威胁分析、风险逻辑树分析和暮景分析等分析方法。(2)风险衡量。风险衡量一般是采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法并借助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精算工具进行,以风险发生生的频率和风险发生的强度为主要测算标志,对某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测和估算。(3)选择管理风险的方法。在确定风险种类和影响程度之后,应进一步的针对风险选择相应的管理方法,最大程度上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4)风险管理的执行和评估。风险管理的执行就是对前面选定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行认真的执行,定期的修检风险管理的目标,对风险管理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二)风险管理对策

金融机构风险种类很多,可能使金融机构收益,也可能使金融机构受损,对风险的管理是金融机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对能引起盈利变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管理;对能引起利润增减变动的因素应采取措施,妥善处理。(1)回避风险。风险回避一般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不采用回避的放大,因为它是对付风险最有效的、最彻底的手段之一,在实际经营中进行经营决策时以方案有无风险为标准,尽量采取无风险或风险小的方案。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往往很少采用这种方式,因为经营中风险和利润是连载一起的,没有风险也就没有大的利润。(2)减少风险。在风险经营中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因风险出现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这是一种主动控制风险的类型,能够体现管理者的聪明才智。(3)接受风险。这种对策是做好足够的前期准备,能够接受并应对风险带来的损失。经营中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贷款就会有信用风险,市场波动就会有经营风险等。对于这些风险应采用接受风险,即每期存放一笔钱留做准备,用做将来风险出现给企业带来损失的补偿,这是一种被动的风险管理对策。(4)转移风险。转移风险是指通过某种方式转出可能发生损失的项目、财产,转入相对安全的项目或者财产进入金融机构。一般可以采取期权、期货、远期、互换交易等金融衍生品来转嫁风险;或者通过中介机构如保险公司转移风险。

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承担主体不够明确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有承担着,明确承担者的权力、责任、利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和管理。只有明确风险承担主体才能更好的转嫁风险。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中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的决策,以全部注册资本作为承担风险的资本,明确的承担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任何风险。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问题,以商业银行为例,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主体不够明确时,发生风险没有部门来承担风险,最终只能以国家资本承担金融风险,当风险金额不断扩大时最终造成财政巨赤,为弥补赤字国家就会通过印发货币来满足货币的流动性需求,接连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最终是让整个经济体系来承担金融风险。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需要非常重视,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中风险管理工具是不断创新并且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开发了在线价值VAR计量模型还开发了量化风险的计量模型。相比之下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工具相对落后,管理能力薄弱,风险识别、度量的不够精确,不能够提供衍生金融工具满足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需求。模型化和量化是西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而我国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头寸匹配的水平上,对量化、在险价值、持续期、信用计量等概念不够熟悉,不能提供最直接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应对风险时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达不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发达国家不是单一的注重风险规避、创造利润,而是注重两者的结合风险和收益相匹配,风险管理的同时兼顾收益。而在我国通常会把风险和收益放在对立的位置,不能够正确的认知风险和收益应该兼得,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阻碍了金融机构、企业的发展。风险管理就是采取正确的手段、突进对风险进行规避、管理及转嫁,而在我国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存在这样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机构为了逃避风险而放弃自身的业务,不仅以损害企业自身的发展我为代价,还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最后反而降低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2]。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打破传统的束缚,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金融体制自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体制不健全,部门之间衔接不顺利,风险管理活动效果不佳的问题。

(四)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

在金融服务体系中,中介服务机构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保证了投资者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信息,减少了信息部队称造成的风险。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中介机构还是比较落后的:首先,缺少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现在的金融机提供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一种信用,缺少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束缚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规避,如企业在发行股票、债券时是以信用等级来确定利率水平,如果信用评级机构不能给以企业正确、合理的信用等级就会使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不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其次,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运作不规范,缺乏可信度,给出的验证结果不能得到行业普遍的认可。再次,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缺少相关的专业人才,校企之间沟通不畅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得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不能够快速、有效的传播。

五、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对风险的关注度

一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的目光,没有将风险管理安排在各个经营管理环节,没有高度关注利益背后潜藏的危机,没有加强企业、个人诚信建设,导致金融危机爆发时金融机构存在破产风险。所以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时应该加强诚信建设,加强风险意识,避免由于信用问题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隐患。

(二)强化内部控制,重视对创新风险的防范

金融机构在迈向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要注重国内外宏观环境、政策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判断,要加强风险管理、内控管理,做好风险预警和资产流动性的配置,加强各类风险间相互研究,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在创新业务的同时注重风险的防范,及时对创新风险进行评估、规避,保证金融机构在创新中更加安全、稳定的发展。虽然创新带来利润,提高了市场效率但金融创新不能滥用,尤其是在新产品、新业务开发和销售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风险的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措施,重点突出高风险领域的风险评估,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

(三)转变模式创新风险管理理念

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就是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兼顾收益,正确看待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把风险管理的过程变成创造收益的过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正确处理风险识别、计量、监控等活动,站在局外能够更清晰的认识风险,调整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吸取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实现更好的规避风险。转变风险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做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工作。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1)扩大风险管理范围,由国内想国外扩展;(2)转变风险管理模式有原来的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3)转变风险管理的重点由审批、放贷分离向完善管理发展;(4)转变风险管理内容的单一性,不仅针对一种风险而是针对多种相互结合的风险;(5)转变风险管理的形式由直接向直接、间接相结合的模式转变;(6)转变风险管理的目标,不仅是单一的贷款而是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金融机构管理风险,获得更多的收益。

(四)完善中介服务

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良好的金融中介机构有利于金融机构正确的识别、度量风险;有利于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有利于做出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金融中介机构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完善金融中介服务,有利于金融机构获取信息,做出正确决定规避风险。

(五)谨慎开创海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金融机构最强大的对手就是金融危机,在面对金融风险时金融机构需要拥有良好的对应措施。2008年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是由于高风险的外币债券所传导的,所以在金融机构立足于国内市场时应以稳健的经营活动为前提,不要盲目的扩张海外市场。一方面选取高评级的债券进行投资,加强新增外币的风险控制,控制持有量预防和缓解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建立长效的外币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外币风险管理制度,计提减值准备。不盲目扩张境外投资,以安全、稳健为投资前提,谨慎开拓海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参 考 文 献]

[1]柳才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6(1):166-167

[2]王丽璞.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时代金融,2012(4):70-71

[3]马嘿克补.浅谈金融危机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2013(1):117

[4]龚礼红.金融危机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11(4)

[5]谢沛善.金融工程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广西财经高等专科学报,2004(3)

篇7

(1)树立现代的风险管理理念。在激烈的金融竞争环境中,企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具体表现。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树立现代的风险管理理念,明确的认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全面、准确的掌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金融工程控制风险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金融工程的相关概念以及方法,有效的拓展管理者的思维进行风险的创新管理,进而有效的降低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本,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构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机构。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金融工程中参与的部门呈现多门类化和多样化,企业从生产产品到销售、供应商到用户之间的整个过程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应该贯穿企业产生生产的整个过程,将整个过程都纳入到工程管理的范畴,其工作量非常巨大。因此,应该建立专门的现代风险管理机构,由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用户管理机构、供应商、决策层等共同参与进来,然后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通过所有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企业赋予的职责。

(3)构建风险管理信息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众多的高科技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众多领域中。因此,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复杂金融市场的信息进行采集与整理,这些数据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业务信息、宏观环境经济数据等几个方面。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然后在既有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资源计划的整合,对产品数据管理、供应商信息库以及用户资料信息库管理进行整合,创建金融信息数据库,实现金融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金融工程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1)金融工程在风险识别、测量以及控制方面的应用。金融工程学中的VaR方法,已经成为涵盖了所有风险种类的统一的风险测量方法,VaR指的是在一定的实践范围内、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某资产组合或者资产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通过运用VaR方法,能够识别、测量现代企业存在的风险,为了实现企业对有限资源进行的最优化配置,企业还需要通过运用金融工程学研究的风险管理系统创建的Raroc模型,Raroc模型可以表达为:Raroc=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经济成本=贷款利息收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成本=r×L-EL-Cm-C0/CaR=r×L-EL-e×L-i×D/CaR。其中D为负载额、e为经营成本率、i为资金成本率、CaR为经济成本、C0为运营成本、Cm为资金成本、EL为贷款的预期损失、L为贷款额、r为贷款利率。通过了解多向业务的CAR以及Raroc数据后,根据资额协和数据,结合协方差、方差的组合管理方法,对资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然后对企业进行科学的定价,降低由于分散化造成的风险,进而实现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提高企业的收益。

(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控制金融环境的波动(包括商品价格、外汇汇率、市场利率等的波动),金融工程提供的一系列远期、期权、期货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管理工具,然后再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组合,获得更加有吸引力、新颖的金融工具,这对于应对商品价格、外汇汇率、市场利率等的波动导致的风险抵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价格风险,金融工程提供了期权、期货、远期以及互换等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并且还能对相关的衍生金融商品进行组合,进而创造出更多的金融工具,以此抵补商品价格、股票收益率、汇率、利率等方面频繁波动带来的风险,可以采用期货、期权以及协议等金融工具进行组合;针对汇率风险,金融工程可以通过期权以及远期等金融工具进行组合;针对利率风险,金融工程能够通过利率保底与封顶、远期的利率协议以及金融产品的互换等工具进行组合。

(3)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风险指的是在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的企业治理结构下,企业管理者通常并不始终将股东利益最大化放在企业经营目标的第一位,而是以牺牲企业长期发展,追求短期的在职享受以及会计利润,主要表现在股票价格的低估方面。在此状况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铜鼓金融工程提供的杠杆,收购本企业的成本进行重组,由于股东的收益与企业的雇员的利益紧密相关,通过金融工程对风险进行监督与控制,能够显著的增强投资者的积极性。

(4)兼并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现代企业在全球金融竞争环境下,时刻面临着被兼并的危险,正常的兼并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更优化配置,但是从企业长期发展与生存的方面来说,必须对

兼并风险进行管理与控制。金融工程在兼并风险的防御控制方面提供的方案表现为:其一,股票交易策略,其中包括财产锁定、员工持股、股份回购等;其二,管理策略,其中包括增加反收购条款、修改企业章程、通过保障管理层利益提高收购方收购成本、相互持股等。

(5)投资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通过在股票市场分散化投资,能够扩大股票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进而增加企业的收益。随着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众多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都实施这种跨国、多样化的投资,但是由于一些国家的投资者因为本国外汇管制以及资本流动的限制,并不能将资金投资到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通过利用金融工程衍生的国际股票收益互换这一金融产品,能够有效的解决金融投资方面的风险。

三、结束语

篇8

一、金融投资操作风险的特点

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系统不完善的操作或者外部因素导致的直接风险或者间接风险,会给金融机构带来一定负面的不利的影响。金融投资操作风险可表述为人为失误、不完善的程序控制等因素导致金融投资的某种损失风险性。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特点如下。

首先,风险涉及面广。金融投资其风险贯穿投资操作的各个阶段,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引起操作风险。所以,用相同的方法一成不变地应对各个金融领域中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其次,操作风险具有随意性,很难被控制。会导致操作风险产生的方式多种多样,这无疑增加了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于操作风险的控制难度。只要有投资机构或是投资人员的存在,就有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出现,尤其是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变化迅速的业务领域,出现操作风险的因素更加多,更加难以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

二、金融投资操作风险分类

第一,人为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很多时候都是人为因素所致,金融投资市场其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投资操作过程中作为投资主体必须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减小操作风险。金融操作风险是贯穿于整个投资过程当中的,投资者可能因某个阶段操作有误或考虑不全而随时导致风险的产生。金融投资的操作是需要依靠人类这个主体来完成的,这一主体是具有其自身主观思维的,作为金融投资操作者由于个人素养的差异,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从而导致了操作风险的产生。这类风险的存在虽然比较普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只有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才能更好进行金融投资操作的风险管理!

第二,内部操作风险。金融投资市场环境是极其复杂的,各金融投资机构相互关联,其内部管理的不合理性很可能导致操作风险性的形成。一旦金融投资机构业务操作速率过低,这肯定会导致金融投资的内部操作风险性增大,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金融投资机构的硬件设施如果不能满足投资业技术要求,或是应用软件等基础设施太过陈旧,这都不利于金融信息的准确快速获取,对于金融投资者来说及时准确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硬件设施的不完善,都会增大技术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内部操作风险是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密切相关的,金融投资市场复杂性以及其内部管理的不合理性都可能产生内部操作风险,从而致使金融投资操作风险的产生,为了维护金融投资市场的稳定秩序,就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减小内部操作风险!

第三,市场风险。在金融市场中,价格转变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所以投资者遇到市场风险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风险。金融投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投资重组的情况,导致投资者的资金变现困难,使投资者所持有的流动资金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支付。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金融产品价格波动,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诱发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无疑加大投资者进行投资操作的风险,要想更好的管理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就必须更好的进行市场风险的控制。

第四,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样,也是金融市场中很常见的一种风险,主要是交易对方未能完成自己的义务导致的一种违约行为,所承担的风险。信用风险也可能因为债券持有发行人没有按照规定支付到期款而引发的金融投资资产损失的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金融投资产品的不断丰富,加大了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从而诱发金融投资风险,只有减小信用风险的产生,才能更好的进行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

三、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管理措施

第一,加强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管理要提高职员的素质。金融机构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扩大“高、精、尖”人才的吸收途径。金融风险产生的很大一个因素就是人为原因,因此要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对于已就职的员工,要定期进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可以树立员工的金融风险意识,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可以使员工严于律己,减少员工在工作中的失误,从而推动金融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员工之间要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提高员工之间的合作协助能力,促进员工互相交换知识见解,尽量减少操作风险的出现。通过培训还可以倡导员工爱岗敬业。金融机构也要培养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加强金融投资风险管理的宣传,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慢慢渗透到员工当中,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完善内部管理。在金融投资过程中,要想减小操作风险,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投资机构需要将各部门相关职责具体化,以此来提高金融投资机构操作速率,并根据各金融机构的特点制定出详细的监管条例和相应的惩罚制度,来规范操作行为减小金融投资过程中的操作风险。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来促进风险管理工作的良性健康稳定发展。金融机构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不仅要做好规避风险的事前工作,当风险出现时,也要及时有应急预案。

通过完善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加强了金融操作的管理,减少了操作风险出现的机率。

第三,规范操作流程,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操作风险存在于金融投资的整个过程,标准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可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应涉及到投资机构的每一个部门,深入到每一项投资决策,投资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周密的投资计划,做到投资决策的标准化、规范化,尽量减小投资风险。要严格要求金融投资人员的操作手法,降低内部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操作风险为金融投资带来的危害。

第四,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做好风险评估。为了有效应对市场风险,减小投资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工作人员可根据金融机构的特点为风险管理建立一个范畴以及目标,并且可制定一些短期的具体目标,以确保风险管理的工作可以稳定的发展。如建立一个详细损失事件报告制度,针对风险采取连续的检测并定期进行报告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检测出操作风险管理的需求,持续的检测为分析操作风险积累可参考数据,分析单独的损失事件和风险的过程以及资源的分配,以此来确定特定损失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从而得出关键的风险因素。同时,在投资操作过程中参投人员可针对风险进行评估,了解损失事件产生的概率,找出潜在操作风险,明确重要风险。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