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8篇

时间:2023-09-22 15:04: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疗专业基础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

篇1

医护人员的执业知识,直接影响到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执业行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人才匮乏且流动性较大,人才基础薄弱,同时也难以形成人才培养机制[1]。闵行区卫生监督所2007年启动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监管方式就是通过召开医务人员法律知识、护理人员法律知识、新进医务人员卫生知识等培训会,以期提高医护人员的依法执业水平。我们通过对医护人员执业知识基线调查和终末调查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该监管模式的效果,分析尚存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该模式提供政策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全区10家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调查包括基础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专业知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医护人员执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问卷分为护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5种。医生问卷内容以历年医师资格考试题库,随机抽取后,由临床专家审核确定;护士问卷从区护士三基考试题库中抽取。2006年底,对10家营利性医疗机构的106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2008年底,在干预完成后,采用同一调查问卷,对这10家机构的93名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两次调查均在调查当日随机抽取当班医生和护士,确定为调查对象。两次调查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同时,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经营者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内容主要包括:经营理念、发展计划、对综合监管模式的建议与意见。

1.3干预措施

2007年初,闵行卫监所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一支队伍进医院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理念,也就是通过增加医疗执业监督科室的临床背景监督员比例,提高监管能力;一支队伍综合执行机构、人员、传染病、放射卫生、医疗质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和有关部门开展联动,通过错时执法、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手段,减少盲点,以责令改正、不良执业行为记分、行政处罚、卫生监督信息公示为主要处理手段,提高监管力度;同时高度重视执法过程中的服务意识,通过开展有特色的专业法律法规培训和座谈会,提高管理相对人依法执业意识和能力。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医护人员执业知识整体得分情况

调查显示,营利性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整体得分普遍较低,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4个专业2006年、2008年的平均得分均低于60分(表1),判定为不及格。而且,干预后的2008年的得分未见提高,医生合计的平均分低于干预前,各类人员中除儿科外,平均分均低于干预前。被调查护理人员的平均得分略高于医生,但得分水平在2008年也出现下降。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得分分布情况,我们把得分情况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档次,具体标准为:好(>80分)、较好(70~79分)、一般(60~69分)、较差(50~59分)、差(

2.2 干预前后医护人员执业知识分专业得分情况

执业相关知识的得分评价在“不同专业”中的变化情况不同:内科、外科分布在“较差、差”两档的人数在上升,2008年比例与2006年比例的差值分别为15.45%、20.31%;护理专业得分评价也在下滑,但幅度较小(“较差”和“差”两档的比例差值为4.84%);妇科和儿科不及格人数所占比例有所下降,执业知识水平略有提高(见表2、表3)。

2.3干预前后医护人员三类知识分类得分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各科医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对不同专业医生的分类知识得分进行了统计(表4)。总体来看,各专业人员的三类知识得分水平都较低,绝大多数在及格线以下。三类知识中,法律知识水平有所上升,但不管是干预前还是干预后,医生法律知识水平都是最欠缺的;基础知识水平2008年较2006年有所下降;专业知识水平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分专业来看,内科医生在2006年时基础知识得分相对较高,但2008年三类知识水平都较低;外科医生除了法律知识得分略有升高,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得分都下降到了及格线以下;妇科医生的法律知识得分略有上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在下降;儿科医生的基础知识得分下降也较为明显,专业知识得分则上升,另外法律知识得分也有所上升。综合看来,不管是干预前还是干预后,医务人员执业知识水平都较为欠缺,特别是基础知识,随着时间呈下降趋势。

3 讨论

从2006年和2008年的数据分析结果对比来看,开展的干预措施未能收到预期效果,营利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水平未见明显提升。人才引进与培训是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和依法执业的瓶颈。营利性医疗机构虽然有用人灵活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多种条件制约,引进人才几乎成了不可逾越的门槛,离退休人员和刚毕业不久的医学生成了主力军。定性研究结果显示:“民办医院的职工培训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一方面,与人事制度管理有关系,职称晋升制度虽说和公立医院一样,但至今没有很好的实施,不能实质上约束。一旦进了民办医院,技术职称就到此为止了,没啥盼头。另一方面,流动性大,公司花了钱,人跑了,没有制约,不愿意出这个钱。尤其是护理队伍。医生的流动性还可以,多半是公立医院退休而来的,一旦觉的还可以就不会跳来跳去的,流动性大主要集中在护士上。我们培养护士的流程:刚毕业没证-导医-培养考试-有证,就跳到公立医院。相对医生而言,护士收入会少,由于医院效益也不是很好,所以很难用提高待遇来留住护士。我们的护士基本都是外地人,基本理论和动手能力都很差,常常工作几年培训好就回老家结婚去了。这些都造成了我们医院侧重使用人才,而轻培训人才。”

卫生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执业能力考核管理办法,并建立系统化的医务人员业务知识、技能培训。虽然知识并不能代表能力,但知识掌握的减少,势必会影响能力发挥。本次研究显示,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长期缺乏系统、正规、科学的执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缺乏可行的职称晋升渠道。医务人员一旦到了营利性医疗机构,就意味着正规职业培训的基本结束。目前卫监所对医护人员培训只有新进医务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卫生系统内其他部门尚未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提供培训机会。而限于成本、机制等因素限制医疗机构自身培训较为困难。卫生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执业能力考核管理办法,并建立系统化的医务人员业务知识、技能培训,理论联系实际,督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同时建立便捷的培训途径。

4 参考文献

[1] 肖源,龚勋. 我国民营医院生存和发展现状述评[J]. 医学与社会,2008,21(3):19-21.

篇2

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号)、《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青岛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规程(试行)》(青人社发〔2017〕3号)、《关于做好2018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青人社字〔2017〕65号)等文件要求以及省、市有关规定,2018年即墨区部分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48人(详见《2018年即墨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计划表》,以下简称《计划表》),现公告如下:

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

(一)笔试

初级岗位参加全省统一笔试,根据专业不同分为综合、卫生和教育三大类,各类均考一科。综合类考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法律法规、政治经济理论、时政方针、科技知识、省情省况等基础性知识和综合写作;卫生类考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和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两部分,分别占整个试题分数的30%和70%,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部分按医疗、药学、检验、中医、护理五类分别命题;教育类考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和教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两部分,分别占整个试题分数的30%和70%。

笔试采取统一考试、统一标准、统一阅卷的方式进行,笔试地点在笔试准考证注明。

笔试时间:2018年3月18日

综合类:9:00-11:30

教育类、卫生类:14:00-16:30

篇3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使用计算机系统来模拟人类的思维活动。人工智能技术己应用于医学领域中,例如IB M机器人医生" WATSON”在10分钟时间诊断出很难诊断的自I.病类型,且诊断准确率比初级医生的临床准确率高出4倍2017年7月初,阿里也了“DoctorYou" AI系统来进行医学影像诊断,同年8月,腾讯“觅影”来诊断早期癌症,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医学领域有更广阔的应用,其对医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中也应跟随科技发展的步伐。现阶段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下列问题:1现阶段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其内容是理沦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合,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医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    

从生源分布上看,来自城市的学生平时接触过计算机,并且在以前的学习中己经学习过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而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过计算机,且教学设备落后,起点较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安排不够,且学生不够重视      

由于医学高职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是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学校安排的学时不够,如本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64个学时,64个学时中不仅包括了理沦讲解,也包括了学生实践。同时,大多数学生没有购买计算机,课后也没有硬件条件来复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因此仅仅靠着上课的讲解实践难以保障教学的质量,同时,大多数学生重视医学类专业课程,往往忽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学生没有摆正心态,因此出现上课玩手机,睡觉,讲话等不良现象

1. 3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医学专业难以结合起来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用的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知识点,没有专门的针对医学专业出版的计算机基础教材,难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来安排授课知识,使得学生毕业时与就业单位要求的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度不符合,使得他们在后续的工作中带来很多困难2提升计算机教学的几个建议

2. 1完善课程体系,采取课堂教授和线上自学的方法相结合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教授和线上自学的方法,课堂上教授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INTERNET操作以及计算机网络六大模块,主要目的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国家计算机一级水平,线上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方式上传MS OFFICE高级应用课程,提升学生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达到计算机二级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包括医学专业软件的内容,如药学专业加入SPASS. SAS医学统计软件,影像专业加入DISC. OSIRIS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软件,护理、临床专业加入3DBody解剖学习软件、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2. 2增强学校和医院等企业的合作,掌握实践知识,输出技能型入才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下,医院等医疗机构己从国外引进或者自主研发导诊机器人、肿瘤诊断专家系统、胃癌诊断专家系统等智能诊断系统,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将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和公立医院、私立医疗机构应搭建起合作桥梁,输出优秀的学生为医疗机构培养后备力量,同时医疗机构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医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达到合作互赢的局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素质,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应提供给教师业务培训的机会,如到医院参观学习医疗机构目前研发或引进各类辅助医疗系统的使用,各类大型医疗器械的操作,使得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注重计算机基础和临床的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篇4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一门运用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问题、具有多学科融合和特定内涵特质的综合性学科。20世纪50年代已形成独立学科,而我国则是在1978年正式确立该学科,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工程技术、扎实医学基础知识,且能将医学与工程技术进行良好结合的生物医学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目前,医疗事业发展中涉及的医学仪器、医学材料等世界上发展迅速的支柱型产业,需要大量该专业人才。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有124所高校设有该专业,年招生6332人,专科层次相关的专业有4个[1]。我校是目前广东省独立学院中唯一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本专业开设于2009年,隶属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目前已招收10届学生,截至2019年6月,设有医学仪器、医疗装备与信息管理、医学物理与技术、医学影像应用技术四个方向。本文围绕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10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社会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具有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从社会需求和近几年就业反馈的情况来看,我们将培养方向主要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专业领域包括医疗仪器、医用耗材管理、肿瘤放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即培养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和医院放疗科及影像科技师。为了实现本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拓宽就业渠道,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出发,我们要求学生毕业时能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在医疗器械企业、医院、医疗卫生机构等相关行业从事医学工程技术的开发、服务、管理等工作,具备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近年来,我院通过走访国内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我院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及周边医院和医疗器械相关企业,这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相匹配,就业质量普遍较高,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2]。合理的课程体系应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授课内容,使学生能接受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下设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了“前期基础课趋同,后期专业课分流”和“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模块构成。通过整合我校基础课的优势教学资源,建设相近学科的课程互通平台,实现基础课教学资源共享;利用优质的实习基地教学资源以及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加强专业课程的特色化教学、实习教学、专业技能训练和毕业设计,实现“强特色、重应用”教学。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历年来重视医学课程与工程技术课程知识的相互渗透,以培养“医、工融合”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突出以培养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为主线。强调基础课,彰显厚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应用型,加大基础课所占比重,拓展基础学科的范围,整合相关学科联系,不断优化知识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践体系。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重视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尽可能扩大其对专业外延的了解。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本专业采用开设注重基础医学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具有医学特色的电子学、工程学相关课程以及专业主干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医工融合。既重视基础知识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医学知识课程,又开设了一批突出各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技术学、放射治疗技术学、放射肿瘤学、医用耗材管理、医院信息管理学、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总体来说,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科学合理,但仍需加强实践教学和医学基础知识的教育。

2.1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实践教学

以2018版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仪器方向)为例,该专业方向的实验教学有27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有12.5学分,实验实践教学占课程总学分比例达到23.51%,比例较为合理,对照《国标》要求,还需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2.2重视医学基础知识教育

通过调研学生毕业3~5年内专业知识对岗位的支撑情况和学生在实习(主要指在医院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专业除了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应重视医学基础知识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课程的教学,改革此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等。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目前有专职教师12人,高级职称教师3人,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为25%;从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校外临床实习基地聘请17名兼职教师,采用“学院专职专业基础教师与临床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了一支由院长、专业主任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符合学校目标定位要求,适应本专业发展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拓展专业研究和应用领域,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工作中,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同时,结合专业建设,我们聘请了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来校任教,指导教学科研,开展讲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特长,组建不同类别课程教学小组,一门课程由多名青年教师共同承担,在学院院长的带领下实行分段教学、课程负责人制,由课程负责人主持课程的集体备课、讨论、集体命题等环节,给青年教师提供合作、探讨、实践的途径,促使教师拓展教学方法与思路,进一步总结、提升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创新性实践)、毕业设计三个教学环节,学生毕业前需经历基本技能训练到独立完成课题的全过程训练,毕业时才能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我们要求实验课教师授课时应将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有效地减少实验的盲目性和因循性,提高科学性及功效性[3]。为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尝试了不断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注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实用性,加强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如现代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开设“心电图机的维修与维护”实验,着重训练了学生的仪器维修技能。为给学生提供科学探索和科研创新的途径,我院开放教学实验平台供学生课余时间使用;组建创新科研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蓝桥杯”等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技能大赛等。实践表明,通过上述多种途径给学生创造基础科研条件,提高其专业技能,能使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5努力探索优生优培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近年来招生人数的增加,大班教学已无法满足本专业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从2017级开始探索实行优生优培分班教学模式。公共基础课仍采用大班教学,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则采用按成绩分班教学的模式,且每学期初进行动态调整。以2018~2019学年为例,2017级两个学期动态调整的学生占比为11.11%,2018级两个学期动态调整的学生占比为13.82%,比例较为合理,且按成绩按学期动态调整学生班级,对学生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续我们将继续探索实践该教学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特色途径。

篇5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范围(一)适用人员范围:经国家或有关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内,从事医疗、预防、保健、药学、护理、其他卫生技术(以下简称“技术”)专业工作的人员。

(二)专业及级别范围: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技术专业分为初级资格(含士级、师级)、中级资格。全科医学专业起点为中级资格。

(三)考试科目设置:初、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设置“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等4个科目。

篇6

关键词:单一模式;情景模式;糖尿病护理教学;作用

所谓的教学模式,是指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总结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对于糖尿病护理专业教学来说,教学模式包含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如何对这一框架和程序进行填充,将教学效果扩大到最大限度,是为国家培养专业糖尿病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不断寻找更全面和系统的护理教学模式,以更加能够适应时展要求的护理教学模式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对过去单一的护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并引入情景模式来进行护理教学,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1单一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糖尿病护理教学是培养糖尿病护理人才的主要途径,只有掌握丰富的护理理论知识,并且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够培养出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全面发展的专业糖尿病护理人才。而传统的单一模式虽然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我国的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可单一教学模式仍旧被当前我国的护理高校中普遍采用,教师习惯于将护理学理论基础知识采用"面对面"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且在书本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护理理论知识,这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糖尿病护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但是难以为糖尿病临床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 础[1]。

单一模式在教学环节中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一味的听教师讲授,"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的现状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受到了制约。在护理实践当中也无法将理论基础知识全面的运用到实践当中,甚至很多学生在理论实践时感到"不知何从下手",这也给我国的临床护理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临床护理院校应该不断寻求有效的途径,对单一的护理教学模式进行补充和进一步的完善。

2情景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的情景教学模式,是指在护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并且将学生引入情景之中,使学生在感到身心愉快的同时掌握好护理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运用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要全面的把握学生的情感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

情景教学模式是一种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对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①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全面的护理基础知识和理论,这是单一模式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和手段,全面和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实践的保障。②教师通过引入情景,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感化和教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教学效果更加具有实效,不仅能够将护理环节中注意的事项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够在情景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理论基础知识能够同实践相结合,使糖尿病临床护理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新一代的护理主力军[3]。

由此可见,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而情景教学模式既可以说是对单一教学模式的引申和拓展,同时又可以说是对单一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引入情景教学模式,以情景教学模式中的优势来实现糖尿病护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引入情景教学模式的优势

引入情景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提升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的效果,使学生不仅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具有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在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模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掌握全面、牢固的糖尿病护理理论基础知识,是糖尿病护理专业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心应手的重要保障,这也是长期的护理教学中始终将单一教学模式作为重点教学模式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开展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中不能完全的摒弃单一教学模式,而应该在情景教学模式中融入必要的单一教学模式,以单一教学模式来促进情景教学模式的开展。以单一教学模式来带动情景教学的开展,是学生将护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必经之路[4]。

情景教学模式是一种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护理教学模式,因此,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视频、实例和模拟护理训练,学生能够进一步的巩固护理理论基础知识,并且在模拟训练中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糖尿病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糖尿病护理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基于护理教学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对糖尿病护理教学中的2种重要模式-单一教学模式和情景教学模式的作用进行对比了研究和探讨,并分析了情景教学模式在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以期能够为我国护理院校的糖尿病护理教学提供些许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效果评价[J].中南大学,2011,11(01):109-113.

[2]黄彩辉.标准化患者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D].2012年河南省护理科研暨临床护理PBL实践教学骨干研修班论文集,2012.

篇7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 课程设置的现状

 

内蒙古医科大学从 2013 年开始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 ,目前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板块,总学时2508 学时。其中: 公共基础课(12 门) 868 学时,占34. 61% ; 专业基础课(13 门) 880 学时,占 35. 08% ;专业课(19 门) 760 学时,占 30. 31%.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医疗保险学、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医院管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组织行为学、保险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经济法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卫生经济学、病案与疾病分类学、保险精算、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社会医疗保障基金管理等。其中: 医学类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病案与疾病分类学等; 经济管理类课程包括数学类、经济类和管理类等; 保险学类主干专业课程包括医疗保险学、人身保险、保险精算等。所开设课程中理论课 2420 学时,占总学时约 96%; 实践课 88 学时,占总学时约 4%.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的结构与内容不合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 是一个交叉专业,某校设置该专业是为了依托医学优势学科,满足社会对医疗和保险方面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但是从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来看,保险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显得不够合理。

 

突出表现在: 1. 所开设课程大多与商业保险相关,而与社会保险相关课程设置太少,只有社会保障概论和社会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两门课程,未能很好地体现出专业特色; 2. 课程设置中保险学专业选修课程内容较少,不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3. 在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精算、再保险、保险营销等课程重复交叉内容较多,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二) 课程设置中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课时不足

 

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内蒙古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实际实施效果来看,大部分课程都是理论授课,仅有少数课程安排实验见习讨论环节,而这类课程一般都是通过实验软件进行模拟实验操作,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也很少,而真正能够让学生现场锻炼实际操作能力的见习安排几乎没有。另外,实习内容缺少规范性,实践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假期社会实践劳动以及毕业实习的安排上,未能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合。

 

(三) 课程设置中的教学安排缺乏融合性

 

从学科角度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 涉及到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要将医学类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进行融合,则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内蒙古医科大学将该专业所开设的医学类课程,分散在从大一到大三的五个学期中,这些课程之间穿插大量公共基础课程和经济管理课程。这种课程安排方式,使得医学类课程学习支离破碎,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另外,由于医学类课程一般由医学专业教师承担,而经济管理类课程一般由经管专业教师承担,这两类教师隶属于不同的教学院(部) ,导致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管理难度加大,课程之间的融合性较差,难以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课程设置的对策建议

 

(一) 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由于学科属性的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 课程设置体现的是医学、经济管理与保险学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其中医学知识作为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其作用不容忽视。但是,保险市场的发展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更多地需要保险业务相关的知识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学生就业面,首先应适当增加保险类的核心课程,尤其是社会保险类课程; 其次在学生的选修课中增加经济管理类的应用型课程。此外,为解决相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问题,可以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讨论、遴选教材等方法调整授课内容。

 

(二) 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地位

 

为了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需要改变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首先要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应在医学课程理论部分学习完成后,尽量安排 1 -2 个月的临床见习,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其次要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改变目前单一上机模拟操作现状。一是可以利用医科大学现有教学医院资源,要求其医保办公室、病案室,每年接受1 -2 名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二是选择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保险公司作为实习基地,签订实习协议、正式授牌、正式聘任带教教师、给予经费支持,形成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制度。三是与省、市社保经办机构以及省内知名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建立实习基地关系,搭建实习平台。

 

(三) 优化课程教学安排,实现课程有机融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 涉及多个学科,要将各相关学科尤其是医学和金融保险学进行充分融合,必须优化课程教学安排。由于医学学科专业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因此在课程安排时一定要避免过于分散,不能出现大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而到大三学习临床医学知识的情况,这样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很难形成完整、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另外,要改变目前专业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再培训,使其在授课过程中将保险知识与医学知识融会贯通,实现课程的有机融合。

 

总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充实、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来说,意义重大,值得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丽。 就业能力导向下的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 中医教育,2013,33(11) : 19.

 

[2] 郑先平,刘雅,袁杰。 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7(6) : 93 -94.

篇8

【关键词】医疗改革;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实习现状

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见习与实习,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训练其临床操作技能,建立学生的临床思维,树立其良好的医德医风,锻炼医患沟通能力,为毕业后胜任工作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医改背景下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一)新医改的背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对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高[2012]7号文件[1]提出“开展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强调了提高医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等疾病的诊疗能力和基本卫生服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医疗基层人员素质差、存在缺口大。2009年起,中央财政安排资金470多亿元,支持近3.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启动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安排3.6万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调查显示[2],南阳市有乡镇卫生院226个,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468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0%;全市有集体卫生所5,162个,村医总数14,811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仅占2.2%;乡村医生中具有医学专科学历人员比例明显偏低,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如果要达到南阳市卫生人力规划2015年底乡镇卫生院80%以上的临床医疗技术人员和40%的乡村医生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要求,全市乡镇卫生院及乡村级卫生所还需要万余名专科以上卫生人才。因此,为基层培养以助理全科医生为就业方面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责无旁待的责任与使命。

二、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习的现状

(一)实习医院带教意识差。实习医院,特别是社会医院以临床工作为主,缺乏带教经验,对医德医风教育、岗前培训教育、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对带教实习学生的带教服务意识不强,加之有些带教老师自身基础知识薄弱不能很好胜任带教工作。在医德医风的培养方面带教医院和带教老师也没有很好重视起来,没有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有些基层实习医院还存在着出科考试环节流于形式、院内的病例讨论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也间接影响实习生的实习效果。

(二)实习医院带教学生众多。院校扩招造成实习学生数量剧增,近几年医学院校纷纷扩招,实习学生人数多,增加了带教老师带教负担,不能使带教老师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位带教学生,直接影响带教效果[3]。实习学生人数的激增也增加了带教医院所承担的责任,致使带教医院在学生食宿、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困难重重,致使一些实习医院不愿接受过多的实习学生,影响实习生毕业实习安排工作。

(三)实习生对实习重视不够。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目前面临着就业压力大而忙于考虑出路的问题,对专升本的热情高、少数学生计划毕业两年后考研,而这些考试以笔试和基础理论考核为主,导致学生只顾复习课本知识而忽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训。另外很多学生实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实习就是给医院打杂、给带教老师跑腿,是带教医生的跟班,学不到知识,练不了技能,实习积极性不高。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己原来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没学好基础知识,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实习起来很费劲,一问三不知的现象很常见。

(四)实习生实习满意度低。通过调查显示[4],三年制临床医学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普遍对于实际动手操作机会满意度低,大部分学生仅仅只是问问病史、撰写病历,仅有少部分同学在实习过程中掌握了穿刺等常规临床操作技能。一方面实习医院带教学生众多,不能给每个实习生都提供动手机会。另一方面,实习生不具备执业资格,我国至今未出台医学生的实习操作规范,实习过程的诊疗行为一旦出现疏失,必然造成难以解决的医患纠纷。这些因素造成实习流于形式,实习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锻炼,普遍面临临床操作技能差的问题。基于上述原因,很多医院和学生的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管理松散,理论与实际脱钩,毕业实习效果较差,造成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无法适应基层医院的需求。

三、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改革迫在眉睫

一方面河南省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医疗卫生现状仍旧普遍存在着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医疗卫生人才缺乏、流失严重等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思想上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就业择业观念落后、意识狭窄,把择业定位在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缺乏到基层就业的思想准备,不愿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再加上高职高专院校实习效果差,导致医学基础知识不够巩固、实际动手能力差和临床思维能力薄弱,造成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无法开展正常的诊疗工作,形成培养的毕业生“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局面。这些存在的问题日益显著并不断促使高职高专院校在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习进行必要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基础理论扎实、技能操作能力强的,能够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毕业生,实现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2012[7]号)[Z].2012,5(7)

[2]张国良.河南省南阳市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改革方向[J].国医论坛,2007,11(6):67~69

[3]王秀清等.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1:123~12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