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海洋经济的发展8篇

时间:2023-09-22 15:04: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海洋经济的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洋经济的发展

篇1

由于2006年前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公布的指标范围和内涵不同,所以数据分析从2006年开始。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856.5亿元增长到2010年3883.5亿元,经济总量的逐年增长反映了浙江省海洋经济的不断扩大;GOP占全国GOP比例从2006年的8.73%,增长到2010年的9.81%,表明浙江省海洋经济在全国海洋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且作用越来越显著;从GOP占全省GDP的比重中可以看出,由2006年的11.8%上升到2010年的14%,对全省的生产总值贡献越来越突出;在GOP三产比例中,从2006年的7.4∶39.7∶52.9到2010年7.4∶45.4∶47.2,一产保持稳定不变,二产逐步壮大,三产略微下降,但仍高于二产,海洋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2004年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历程上的一个突破点。2003年8月第三次浙江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目标。浙江依托海洋经济强省、八八战略、港航强省等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推进陆海联动、港口开发开放、产业结构调整、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海洋综合管理和区域海洋创新,浙江海洋经济在发展方式、规模、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

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将错综复杂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再现原始变量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几个因子能有效地代表数据的基本结构,并反映所需信息的主要特征[5]。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选取的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步骤是:选取所需变量,计算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提取因子,进行旋转,得出因子得分,计算各地区综合得分并排序,最后利用因子分析结果分析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对建设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提出相关建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选取海洋经济发展21项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X1—海洋生产总值(亿元),X2—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GDP比重(%),X3—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元/人),X4—海洋第一产业比重(%),X5—海洋第二产业比重(%),X6—海洋第三产业比重(%),X7—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X8—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X9—沿海地区财政收支比(%),X10—沿海地区城镇居民年均收入(元),X11—海洋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X12—海洋就业人员占全国海洋就业人员比重(%),X13—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X14—沿海地区城市工业废水达标率(%),X15—沿海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万)t,X16—沿海地区治理废水竣工项目数(个),X17—沿海地区治理固体废弃物竣工项目数(个),X18—确权海域面积(hm2),X19—海域使用金(万元),X20—沿海地区海洋站(个),X21—海洋执法检查次数(次)。

结果分析

第一主成分特征值6.549,方差百分比31.184%;第二个特征值5.703,方差百分比为27.157%;第三个特征值3.129,方差百分比14.902%;第四个特征值2.606,方差百分比12.412%;第五个特征值1.179,方差百分比5.616%。5个特征值都大于1,方差累积百分比为91.270%,已经对大多数数据给出了充分的概括,所以提取前3个主成分,如表2所示。第一主成分与8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二主成分与7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三主成分与3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四主成分与2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五主成分与1个变量有较大相关,如表3所示,每个因子与原始变量相关系数没有明显差别,需要进行旋转。

使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使用Quartimax法旋转,经5次迭代收敛。主成分1与海洋就业人员占全国海洋就业人员比重(%)关系达到0.924,因子关系较大,海洋生产总值(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沿海地区治理固体废弃物竣工项目数(个)关系度大于0.85,反映了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表现为沿海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命名为海洋经济效益因子。主成分2与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GDP比重(%)和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都达到0.97,海洋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达到0.961,与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元/人)、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关系度密切,反映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命名为海洋经济规模因子。主成分3与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关系度达到0.895,沿海地区财政收支比(%)和沿海地区城镇居民年均收入(元)关系度在0.85左右,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关系度较大,反映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命名为海洋产业结构因子。主成分4与海域使用金(万元)关系密切达到0.861,与海洋执法检查次数(次)达到0.621,与海洋第三产业比重(%)、确权海域面积(hm2)、沿海地区海洋站(个)关系度较大,命名为海洋管理能力因子。主成分5与沿海地区城市工业废水达标率(%)关系达到0.888,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沿海地区治理废水竣工项目数(个)、沿海地区治理固体废弃物竣工项目数(个)关系密切,命名为海洋生态保护因子。根据各个沿海地区因子得分和公因子权重加权求和,得到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强省(市、区)发展强弱得分,综合得分值按降序排列。

浙江省总得分排名第六。可见,浙江省海洋经济总体水平在全国沿海地区中属于中间水平,并不具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从海洋经济效益排名来看,浙江省位于第四位,比总排名提前两位,说明海洋经济给浙江省带来经济效益乐观,海洋经济已成为浙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推动全省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6];从海洋经济规模排名看,浙江省的海洋经济规模处于第八位,说明浙江省海洋经济的规模还达不到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所需规模,也还不适应浙江海洋经济的未来发展;在产业结构排名中,浙江省位于第三位,表明浙江省的海洋产业结构较为科学合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洋管理能力排名浙江省位于第九位,说明浙江省海洋经济管理还存在疏漏,不够系统完善;在生态保护排名上仍是第九位,趋于劣势,表现出沿海的废水污染、垃圾倾倒缺乏治理措施或管理保护力度欠佳,海洋生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富营养化趋势仍未缓解,海洋赤潮频发[7]。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建议

浙江省海洋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浙江省海洋经济总量较小,比重较低,海洋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较短,深加工产品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一定程度的无序开发和局部过度利用,也出现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陆域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难度大,沿海开发活动增多和涉海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海洋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浙江省在海洋管理与海洋经济发展方面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统筹陆海区域协调,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陆海统筹是在陆地与海洋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之间建立一种协调的关系和发展模式,要求更注重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特色,围绕沿海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临港产业和园区建设布局、近海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海洋资源的时序利用以及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充分开发和利用“渔、港、景、油、涂”等优势资源,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浙江省海洋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优先发展新型环保海洋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精品渔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休闲业;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完善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首先,构建海洋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其次,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第三,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引导涉海高校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篇2

发挥已有优势要素,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核

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核,主要是要发挥嘉兴要素、区位等优势,并以现有优势产业为依托,着力培育辐射效应明显的海洋产业群。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反映在政策层面就是执行以点带面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4]因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中心”开始,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区域传导,如同日本学者赤松要(Akamatsu,1935)的雁行理论,逐级扩撒。也就是说,作为增长极,它首先是一个“点”存在的,这个“点”必须对相关产业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能通过引致需求,在时空上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因而增长极具有强大的关联性、辐射性和带动性。所以,作者认为,嘉兴在发展海洋经济时,一定要继续发挥已有优势要素,如土地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区域港航物流优势、产业规模和配套相对合理的优势,并应该高屋建瓴,以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朝阳产业为主导,围绕嘉兴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如港航物流产业、海水淡化产业、核能及海洋电力配套产业进行布局。在布局时,需要重新审视现阶段对海洋新兴产业和临港先进制造业两大领域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将招商引资等扶持政策能够围绕这三类产业进行。例如现在着力打造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就需要重新规划,应集中力量着重打造2-3个平台。因为,嘉兴毕竟经济实力有限,资金乃至资本规模有限,同时发展多平台将导致投资分散,不易成功。再如滨海工业区当前引资方向以重化工为主,理论上嘉兴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同时这些工业多为杭州上海外迁产业,污染较重,如果无长远规划,若干年后,嘉兴将面临多年形成的重化工产业外迁的命运。

确立科技发展观,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科技内涵

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历史看来,各地对海洋科技重视不足,严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海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本轮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和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益。海洋技术是拉动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灵魂和根本。海洋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对高新技术的高度依赖性,其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技术的发展水平。整个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主要依靠外延扩大、粗放型,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高。嘉兴也存在这种情况。比如当前滨海工业区的重大项目中,科技含量高且代表先进技术和未来朝阳产业的项目并不多见。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中,浙江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5]嘉兴海洋经济在浙江排名靠后,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有学者实证研究发现:海洋科技投入每增长1%,可促进海洋经济增长0.17%,是劳动力投入要素贡献率的2倍。[6]所以,发展海洋经济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视海洋经济的科技内涵。这就需要鼓励海洋科技创新。鼓励海洋科技创新,首先要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海洋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海洋经济尽快转入科学发展、包容性增长的轨道。其次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造就一批具有良好成长前景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最后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引导涉海高校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科结构、[7]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为浙江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构建海洋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护航”海洋经济

为了保障海洋经济的顺利发展,除了产业政策引导之外,需要构建符合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快速集聚海洋产业资本,确保海洋经济供血机制畅通。为此,作者建议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设立由专家管理、政企共担风险的风险投资机制。对重点项目引入风投机制,或用专项基金提供贴息贷款或给予研发补偿,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因为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特别是在海洋科研等方面,企业预期投资产出不确定的领域,很难引导商业资本进入,主要依赖于财政机制。其次是优化金融体系,主导金融体系变革。如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发信用产品,培育信用市场,改善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环境。同时考虑能否借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模式,建立专业性的嘉兴海洋发展银行,提供本土资金向资本转化平台,促进转化效率,加快涉海类产业资本的形成。当然,在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合作机制上也需要创新,加快政府对企业项目、信用的信息披露,促进银行与企业、项目的衔接。这样从金融方面全面为嘉兴海洋经济发展护航。

篇3

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宁波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针对近一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宁波提出海陆联动,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将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择优发展临港工业、建设新型海洋产业基地等。

宁波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存在着海洋渔业转向民间借贷、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信贷投放积极性不高、资金供需双方矛盾突出等问题。如何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将是本课题主要研究的问题。

一、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现状

(一)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宁波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为788公里,岛屿岸线为774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得天独厚。

宁波拥有潮间带滩涂面积约10.4万公顷,面积之大居浙江省首位,围涂造地和从事养殖的开发条件优越,是宁波建设沿海工业区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可直接用于养殖的约1.87万公顷。拥有10米以上的浅海面积约7.67万公顷,其中可直接养殖面积约3300公顷。近年来 ,宁波市海洋经济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海洋渔业、 海洋旅游、 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 海水综合利用业等传统和新兴产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80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300万标箱,分别居全球第4位和第6位;实现临港工业产值超7000亿元,进出口总额829亿元,大宗商品交易额2000亿元,形成了自南而北百里临港产业带。2011年上半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1614.4亿元,实现增加值431.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9%;海洋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2.3%,高于全市经济增速两个百分点。

(二) 宁波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0年末,仅奉化海洋业信贷资金超过4.2亿元人民币, 主要形式为渔船抵押贷款和农户联保信贷,其中约有440艘渔船进行了抵押贷款,共计达1.9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分行近年来加大了对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仅向宁波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沿海造船业中的103家企业发放的贷款余额就达151.98亿元,并为宁波临海、临港开发区等海洋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1.06亿元。从调查情况看,宁波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如下:

1.海洋经济概念备受追捧,直接投资和境外融资大幅增加。受益于宁波市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看中海洋经济蕴藏的巨大商机,一些风投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投资浙江的海洋经济项目。2011年11月11日,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在宁波成功举行,约有3600亿涉海项目签约。

2.政府扶持海洋经济发展。鉴于发展海洋产业周期长,企业势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银根紧缩,企业贷款较难。政府通过私募的方式,从民间募集资金,宁波市将发起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这笔基金将投向好的海洋产业项目,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3.海洋渔业转向民间借贷。一是海水捕捞业萎缩,相关渔户纷纷转型。近年来受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双重影响,作为传统海洋作业模式的海洋捕捞业每况愈下。 渔民从事海洋捕捞的经济效益大幅降低,迫使不少渔民或“弃海务农”,或“弃船经商”。二是近海养殖业企业和个体户间民间借贷行为增加。

二、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宁波市海洋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金融业对海洋渔业发展支持总量不大,力度有限,资金供需双方矛盾突出,弱化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效果。

(一)银行信贷存在风险

盲目扩张海水养殖规模,追求短期效益,造成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上世纪90年代末宁波市部分海域海水养殖业规模呈现了膨胀式发展态势,在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的环境下,刻意追求和索取短期效益,无节制地利用海水资源,在海养面积急剧翻番的同时, 造成了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海水养殖业严重亏损甚至倒闭,银行投入的信贷资金也因此形成风险,与此同时,涉海保险发展不足,降低了贷款的融资保障。

(二)贷款期限和额度与海洋渔业生产需求不相适应

银行贷款一般为1年以内3 万元以下。从海水养殖业来看,生产周期一般在2-5 年,资金需求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或几百万元,养殖户按期归还贷款存在较大压力。

(三)银行贷款利率偏高,抑制了贷款需求,贷款手续较繁琐,效率不高

从事海洋渔业的农户和企业抵押、担保不足,风险程度较高与相关保险业发展滞后并存, 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为保证贷款安全,目前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为担保和质押的方式,由于海区使用权、收益权受到诸多政策法规的约束,抵押融资受到较大限制,其海产品若作为贷款抵押物其自然风险大,又缺乏法律保障,贷款方式的单一严重堵塞了海水养殖户的融资渠道。

三、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发展海洋经济要以规划为先导, 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 以港口城市为依托, 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突破口, 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针对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就政府层面而言,应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在选择重点开发项目和投入资金时,向海洋油气加工、海洋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倾斜;对重点海洋产业立项进行财政补助;对海洋工业集团在资金、用地、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减免税收,以贷款贴息政策大力扶持中小海洋工业企业的发展等;发展政策性保险,针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风险集中和不可控问题,以政策性保险扶持和推广海洋产业,通过政府的信用担保和资金支持,来分散海洋产业风险。

(二)降低涉海产业融资门槛,增加贷款额度

例如,通过政策性银行向海洋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或提供比正常分期偿还期限长的贷款。建立涉海产业发展基金,为涉海经济提供贷款贴息支持。

(三)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

要增加信贷投入,金融机构要增加海洋产业的信贷投入比例,提高海洋开发的中长期贷款额度,特别要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研发资金不足的压力。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继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改进民间投资的服务环境、审批环境与融资环境,利用民间资本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投资风险自我吸收的优势,帮助规模较小但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良好的海洋企业成长。

篇4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高等教育 创新 互动发展

海洋是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近几年来,广东省海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广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5160亿元,增长9%,连续1 2年领跑国内;海洋运输、海洋油气、滨海旅游等产业增长态势强劲: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油气为主体,海洋船舶制造、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制药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海洋开发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广东省是全国海洋与水产科研院校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广东海洋大学和广东省水产学校两所培养海洋与水产科技人才的专门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多所中央驻粤从事海洋与水产科研工作的机构,还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汕头大学等设有海洋与水产相关学科的高校。

尽管海洋科研教学单位密集,但广东省所拥有的科技智力优势尚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和人才问题仍是制约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必须充分拓展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创新,构建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双向发展的互动机制,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使高等学校这个知识宝库成为推动海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完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不仅要在规模和数量上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要与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状况相适应。广东省的海洋高等教育应围绕全省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战略要求,对教育结构进行整体优化。

在类型结构方面,要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和海洋科研院所的人才和设备优势,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人才,逐步形成海洋综合型高校、各专业高校、普通高校海洋类学科专业、在职培训协调发展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在层次结构方面,从广东省海洋事业发展的实情出发,海洋高等教育应以本科为主,按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海洋开发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专业人才和提供开发海洋的尖端技术。

在科类结构方面,首先要面向广东省海洋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基础产业改造升级的需要,建设一批与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应用性技术类学科专业,如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等专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传统的学科专业,如海洋渔业科学技术、轮机管理等学科专业,把它们建设成为支撑广东省科技进步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次,要瞄准世界海洋高科技前沿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一流学科和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在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加工、海洋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应用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抢占制高点,为广东省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储备及奠定技术基础i第三,要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与海洋人才结构所呈现的广泛性与多样性特征相适应,海洋类学科专业的结构应涵盖农、工,理、贸,文等多学科专业,使它们成为迅速提升广东省产业层次的支点和高校学科专业的生长点。

1.2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质量要求海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适应21世纪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为此,海洋高等教育必须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突破口,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模块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的创新,二是适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三是从招生到就业指导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为此,应把为地方海洋经济,科技、文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作为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封闭的培养模式向开放的培养模式转变、从过分专业化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转变、从专业规格化的统一的培养要求向突出个性的因材施教的培养要求转变。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又能反过来为海洋高等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深挖高校创新潜能,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2.1扩展服务功能

海洋高校及综合性高校的海洋类学科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海洋开发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一是开展技术服务。海洋高等教育凭借着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雄厚,设施设备齐全,除发挥育人功能外,还可以发挥海洋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咨询服务等功能,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通过服务锻炼队伍,反馈信息,检验和壮大学术成果,进而提高学科专业的造血功能,提高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二是开展教育与培训服务。主要包括为海洋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为广大海洋从业者开展现代海洋科学知识和技术培训:开展二、三产业岗位培训,为广东省渔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服务等方面。

2.2促进海洋科技园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大学广泛地参与知识产业的发展,围绕大学形成许多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如美国的硅谷和1 28号公路,日本的筑波科技城、英国的剑桥科技园等。大学的海洋科技园是产学研综合体,它不但是高校面向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窗口,而且是培训高新技术人才的基地,是高等教育与区域海洋经济互动的纽带。海洋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要求海洋高等教育面向经济主战场,多出成果,而且要通过技术开发和孵化使其成为产品:为了实现高技术产业化,还需要资金和科学管理,然而这恰恰是高校自身的弱势,因此今后必须积极吸引社会的参与,特别要重视与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知名企业联合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2.3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

改革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体现机制创新的新模式。实行高校、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联动,按“多方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动员金融、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融资,引进外国风险资本。高校借助于自己的地域优势、学科优势,通过共建、联合办学、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项目合作、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参与

合作,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提高自身的科技显示度。

2.4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高校科技成果的积累与转化必须以社会及海洋产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为首要前提和牵引,有重点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而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通过成立专门从事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的成果推广机构,成立一系列为社会、产业服务的发展研究机构和工程中心,为社会、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全面的服务,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发展和创新。

3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构建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发展的互动平台

3.1建立有利于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科技互动发展的新机制

重点支持广东省内海洋高校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在海洋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中的龙头作用和示范作用。支持的重点应从原来单纯的政策倾斜向推动海洋高等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方向转化,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领域共同参与海洋事业人才培养与再教育的渠道和机制,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加主动适应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要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地方海洋事业发展重大决策咨询的组织与机制,增强海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后劲。

3.2 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整体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应从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开始,构建成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集成体系,互动发展的格局。宏观上,以“科技兴海”和“海洋强省”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基础,设计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与海洋高等教育等战略统筹集成的体系,明确战略分工及战略互动的结合点:在微观上,以海洋重点产业为导向,统筹兼顾与科技领域中的重大项目、教育领域中的重点学科的战略互动,带动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推动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3.3 加快海洋科技信息网的建设

当前,信息缺乏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有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由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建立由政府牵头、迅速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信息网络,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相互沟通,相互合作。

3.4 积极筹集海洋开发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未来的海洋开发竞争,实质上是海洋高新技术的竞争。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推动海洋资源利用从低效益向高附加值转化,实现海洋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成本高,风险大,效益高的特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并以产权或资本为纽带,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 弘扬创新海洋文化,引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4.1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海洋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海洋文化是沿海地区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积淀而成的一种滨海地域文化,是人们认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一体。其内涵极其深厚。高校历来是继承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高校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连接的桥梁。充分发挥高校的这种桥梁作用,是时展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因此,广东省高校尤其是沿海地区高校应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优秀海洋文化资源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自觉把海洋文化融入大学文化体系当中,寻找一条与优秀海洋文化相融合、塑造校园文化精神的途径,帮助师生正确认识本土的历史环境的优势和障碍,领会人类海洋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师生热爱校园、建设家园,振兴家乡的感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4.2加强海洋文化研究

海洋文化中无形的方面,如价值观、人生观等,是其深层的内蕴,不能自发形成,需要通过深层次的研究来加以倡导。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高校专门的研究,对海洋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阐释,从而为海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而高校又能以海洋文化的研究开发为载体和渠道,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

4.3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地方高校主要是为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人才的,在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广泛吸收中外文化营养的同时,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与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企业文化的联合开发、友好合作中增添校园文化活力。

4.4发挥高校的文化幅射功能,引导海洋文化健康发展

篇5

国际强港的深刻内涵

“十二五”时期,宁波要加快打造现代化的国际强港,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国际强港的重要内涵。所谓国际强港,是指港口发展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完善的港口设施和畅通的集疏运网络为基础,以先进的港口物流为核心,以发达的贸易、金融、信息等港航服务业为支撑,以功能齐全、集约高效的管理机制为保障,具有较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国际枢纽港。国际强港是一个动态演变的系统,不同阶段其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不同。2010年宁波港口集装箱乔吐量位列世界第六位,已经成为国际大港,但与鹿特丹、新加坡、釜山、上海等国际知名港口相比。宁波港口在集疏运、港口物流、贸易、航运服务、金融信息服务、口岸政务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要成为国际强港,应具有八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货物乔吐能力强:二是集疏运能力强:三是港口现代化稗度离;四是综合服务能力强:五是港口物流功能强:六是港口资源配置能力强:七是金融支撑能力强:八是港城互动能力强。宁波打造国际强港,就是要充分发挥港口经济增长极作用,形成港口、产业、城市、环境良性互动,从港强到港口经济强、港口城市强的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宁波打造国际强港的重要意义

建设海上浙江的客观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建设“海上浙汀”和“港航强省”的发展战略,港口物流是其中主要内容。宁波一舟山港作为浙江省港口联盟的核心,发展海洋经济,客观上要求宁波一舟山港率先发展,提升浙江港口联盟的国际竞争力。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现实需要。宁波港口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与上海港口形成良好的互补竞合发展。,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入,宁波港口必须尽快提升港口服务水平,逐步缩小与上海港口的差距,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整体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必然选择。宁波城市最大的优势在于港口,根据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宁波定位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要求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因此,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必然要求港口加快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形成“城因港兴,港为城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港口转型升级发展的内在要求。宁波港口吞吐显的持续增长,为可持续发展带来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转变港口绛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中心任务,这就要求港口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生产投入方式,注重节能减排,由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规模、质量、生态效益并重发展。

宁波打造国际强港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为统领,以加快港口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以管理机制创新为保障,全面推进十大工程建设,重点突破大宗商品增值服务和集装箱规模,由注重规模扩张转向规模、质量、生态效益并重发展,加快宁波港口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变、由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转变;充分发挥港口货物集散和要素集聚优势,延长临港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由港强带动港口经济强、港口城市强,实现港城良性互动发展。

发展目标。一是战略定位:现代化国际深水枢纽港和大宗物资的集散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物流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二是阶段目标:到2015年,货物吞吐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水平,“三位一体”港肮物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港口服务物流、贸易、工业的能力持续增强,服务功能更加健全,服务范围明显拓宽,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宁波一舟山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作用更加凸现,基本形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物流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雏形。

宁波打造国际强港的重要举措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实施港口扩能工程。加快建设大榭、穿山、梅山港区等一批深水码头,整合码头岸线资源,改善航道锚地设施,推进港口安全和节能环保,仃造“绿色港口”,整体提高大宗散货和集装箱港口通过能力。

完善集疏运网络,实施港口畅通工程。一是加快疏港公路建设,尽快形成以“一环六射”为主骨架的疏港高速公路网络,同步配套新建、改扩建疏港地方干线公路。二是加快疏港铁路建设,加快形成“六线一枢纽”铁路布局。三是加快疏港内河建没,提高大宗散货内河疏运能力。四是配套建设集疏运场站,完善海铁、公铁、公水多式联运设施,提供停车、维修、加油、车辆罐体检验、餐饮等一站式服务。

深化港口战略合作,实施腹地拓展工程。一足加强港港合作,深入推进宁波一舟山港一体化,积极投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巩固浙江省港口联盟,参与港口同际合作,布局沿海、沿江喂给港。二是拓展海向和沿海、沿江腹地,增加国际国内航线,形成以远洋干线为骨干、近洋支线和内支线为支撑、内贸线为补充的集装箱运输体系,逐步提高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三是拓展内陆腹地,开发内陆“无水港”,推进海铁联运发展。基本构筑起以宁波港口为枢纽,支线港、喂给港、“无水港”为节点,多式联运为支撑的分丁合理、协调配套的港口腹地网络体系。

延伸物流服务,实施物流强港工程。建设临港物流园区,推进海港与空港、陆港、物流同区的联动发展,推动物流业与商贸业、临港工业联动发展:依托物流园区,整合提升港口集装箱、矿石、石化、煤炭、件杂货运输服务体系,建没完善保税物流、国际集装箱物流、大宗货物物流系统。

构建进出口商品交易平台,实施港口资源要素配置工程。一是发挥港口大宗商品集散中转优势,拓展储存、加工增值功能,按照四统一原则,规划建设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中心),创新大宗商品交易模式,力争形成若干个在长三角、全围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交易市场。二是开发高附加值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培育梅山保税港区、宁波保税区、国际贸易展览中心进口商品交易市场。三是加快航运服务资源要素集聚,提高航运服务资源配置能力。

加快现代化进程,实施智慧港口工程。一是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码头、装备的科技含量。二是完善港口生产信息系统,打造港口物流信息平台。三是建没基于电子口岸和第四方物流市场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

数据中心,提升第四方物流市场能级,增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四是推进第四方物流市场与港口物流信息平台、交易市场电子商务网站的互联互通,建立一体化港口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网上查询、网上交易、网上订舱、仓储管理、商管理、运输方案咨询、电子支付等功能一体化的服务。

外引内联,实施港航企业主体培育工程。一是做大做强宁波港集团,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码头服务商和港口物流综合服务商。二是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企业,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航运龙头企业进驻,发展沿海船舶运力。三是培育壮大临港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经营。

广开融资渠道,实施金融支撑工程。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成立航运物流专营机构,创新航运物流信贷模式;拓宽航运物流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设立航运产业发展基金:完善航运物流保险服务,试点梅山保税港区、宁波保税区离岸金融业务;发挥宁波港集团财务公司平台作用,提高港口资本运营效率。

提升口岸监管服务水平,深化口岸大通关工程。推进口岸开放和配套设施建设;创新口岸监管机制,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深化宁波一舟山港、长三角两省一市、宁波与“无水港”城市、港口联盟城市口岸大通关建设;提高港区船舶交通管理水平,保障进出港船舶安全、畅通、有序。

高标准开发梅山保税港区,实施国际强港示范工程。集聚国际百强物流龙头企业,发展保税物流产业;重点发展进口汽车、先进装备等进口商品交易市场,打造国际贸易平台;建设港航服务体系,探索推进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适时研究建设国际邮轮码头,发展邮轮游艇、国际会展、免税购物、休闲旅游、居住度假等高端海洋服务业。

宁波打造国际强港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打造国际强港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及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参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责任单位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建立项目责任制。以项目为抓手,建立项目分类管理制度,细化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以及具体实施单位的职责分了,建立目标考核机制,确保项目按照时间节点扎实有序推进。

推行试点工作机制。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积极试点双业联动、甩挂运输、智慧港口岸等一批先进组织模式和现代科技项目。

篇6

一、**海洋经济带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浅海滩涂和海洋生物资源,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滨海和海洋矿产资源,雄厚的海洋科技力量等条件,为**市建设“海上**”创建海洋经济强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活动,涉及多个产业,也需要多个层次的配合,**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已经成熟。

三、**海洋经济的各个产业已得到初步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城市经济为主体,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这产业基本齐全,并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这四大产业为支柱的发展体系。海洋医药业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好,起点较高,为进一步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作了充分准备。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认识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位

1、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解决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的“瓶经”。**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海岸线长900余公里,海域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深水岸线,海岛、浅海、生物,矿产和滨海旅游资源,其优势无可比拟。

2、海洋经济开放度高,外贸依存度可达100%-200%,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两头在外”,实现**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

3、有利于提升整体产业水平,加快发展海洋经济,通过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在全面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临港重工业和海洋油气业,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必将极大地提升我市的整体产业层次和水平。

二、突出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

1、改造提升传统渔业。一方面,按照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的要求,加快培育建设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带,使我市成为全国重要的名牌水产品生产、出口基地。推广先进养殖技术与设施,加强选择育种、遗传育种研究,建设一批海上高新养殖示范区,促进传统养殖业升级。另一方面,加快拓展产业链,主攻水产品精深加工,建设若干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出口基地,以高新技术加工业拉动和提升养殖业,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2、改造提升船舶工业。逐步做大做强造船业,实现船舶制造大型化和专业化,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效益好的中、小船舶,巩固扩大中、小船舶市场占有率,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小型船舶产品集群。拓展大型船舶的制造,提升我市船舶工业的产业层次和整体水平,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

三、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1、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功能食品。我市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的生产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和经营规模。目前我市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药品种数和海洋功能食品还相对落后先进的城市,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产品规模化、系列化,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海洋油气业

要适应海洋石油工程发展要求,以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快发展海上钻井平台、大型海洋钢结构,浮式生产储油及相关配套设备等海洋工程装备产品。

四、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科研开发力量、工程技术水平是海洋经济的最终支撑。在更高层次上发展我市海洋经济,必须加快海洋科技资源整合,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篇7

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可持续发展起源于环境保护,但它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问题,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其实质是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持续的和谐统一。核心是健康的经济发展需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追求的目标既要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个人得到自由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不会威胁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它所关注的是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不单纯用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海洋可持续发展就是处理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把海洋可持续发展定义为:通过合理利用法律手段、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确保海洋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并留给后代人一个良好的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海洋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包含海洋经济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海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和海洋社会可持续。海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必然包含四层含义:一是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片面追求海洋经济的速度、产值和规模,损害了海洋的可持续,则会使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把海洋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技术———开发———保护”体系的基础上。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表现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能高效、和谐地自我调节。在海洋经济开发发展中应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不超越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是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保证,但是,人类对海洋资源过多的需求和有限供给形成尖锐的矛盾。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观念、方式和方法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四是社会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社会是由个体人组成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当代人的需要和后代人的需要来定义的,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问题。要以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和世代的公平性,要求当代人不应从事通过消耗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基础以支持目前的生活水准,而把比当代人更贫困的前景和危机留给后代的实践活动。这四层含义互为依托,密不可分,四个方面融合统一构成海洋可持续的整体内容。

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现实海洋发展状况的必然要求

(一)日趋减少的陆地资源要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来弥补成为必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高峰,这意味着到那时中国必须接纳比现在多出四分之一的人口,而人均占有资源将相应地减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此众多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经济较快的速度增长来满足其生存需要,而经济的增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陆上的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必然要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加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而海洋资源尽管丰富,但她一样不是聚宝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不考虑合适的方法和方式,也一样终有一天会枯竭。因此,海洋经济的发展只有建立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二)日趋严峻的海洋环境需通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来改善成为必然海洋是环境的调节器和净化器。然而,由于海洋综合管理机制不健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使海洋资源与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浪费,沿海经济发展和海上开发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突出的问题一是海岸侵蚀现象比较突出。海岸侵蚀造成吞没陆地,破坏公路桥梁和海底电缆管道,毁坏海堤、防护堤、防护林及各种护岸工程,加剧港口与航道淤积等。海岸侵蚀同时也破坏了景观旅游资源,如沿岸林带、炮台、古城墙、古建筑、优美的地貌景观和浴场等。这在秦皇岛、辽东半岛、厦门岛等地时有发生。二是海洋污染日趋严重。目前,进入海洋的污染物正急剧增加,海洋污染已成为目前海洋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从世界范围估计,目前污染海洋的物质有70%以上来源于陆地,海运和海上倾倒则分别占10%左右,而且这些污染物中只有很小部分扩散到陆架区以外的海洋中,大部分滞留于沿岸和近海区。三是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发展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的基本条件,世界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目前已经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某些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瓦解或消失;海岸带与近海总体生物资源量降低;近海海区富营养化,赤潮现象频频发生;海洋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资源结构趋向简单化等。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会促使科技推广改变传统海洋产业结构来实现传统的海洋开发战略方式,只注重海洋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保护工作,海洋经济的发展很难持续发展下去。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海洋产业依次是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矿业分别比上年增长53.9%、30.1%、25.0%、19.5%、18.4%、16.7%、15.3%、14.5%、12.4%、7.9%、0.5%。从同比增长的情况来看在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等产业增速有了较大提升。但从所占比重而言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我国海洋支柱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4/5多。其中滨海旅游业位居各主要海洋产业之首。这说明我国海洋产业仍为传统型,海洋经济总体上还属于粗放型经济。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等产业规模整体偏小,带动效应不足,产业效率低。主要原因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科学技术水平低,同时产业结构空间配置趋同化明显,地区产业缺乏特色,降低了结构功能作用,影响宏观经济效益。高新技术的应用的高附加值海洋产业结构尚未形成。新时期的海洋经济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推广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建立有效的海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着重开发的海洋卫星遥感技术、深潜技术、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洋化工和海洋药物开发技术等使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与海洋产业化相结合,形成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使海洋科技成果尽快地向生产力转化,尽快提高传统的海洋产业科技含量,使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

(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综合国力是保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海洋作为人类未来的重要生存空间,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焦点。当今世界,国家的利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国境线内,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之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地位及其影响。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各国利益直接交汇点,也是直接表现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场所。可以预见,未来海洋权益的斗争将更加激烈,只有海洋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才能实现增强综合国力的目标。加大海洋经济开发的力度,通过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其国人认同海洋、热爱海洋、“以海兴邦”的民族意识。通过认同感的弘扬可以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捍卫和维护其国家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考虑的主要相关因素

(一)沿海区域人口的因素海洋开发活动的主体是人,人具有二重性。人既是海产品的生产者,同时又是海洋生产物的消费者。消费又分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而生产消费本身就是生产过程。要多少海洋生产活动提供的物质才可以支持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将生产控制到何种程度,才可以相应减少海洋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这些都决定于人口。目前,世界60%的人口挤在离海岸100千米的沿海地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16个大城市中,有13个是沿海城市。人口趋海移动已经是全球性问题,全世界每天有3600人移向沿海地区。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会达到14.2亿左右,其中可能有60%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区。毫无疑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但是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匮乏,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海洋逐渐被公认为是资源扩充的有效途径。所以,人口的多少是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除了人口数量以外,还有人口结构,包括性别、年龄、地区等构成状况,以及人的素质,包括体质、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等也会影响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环境资源的因素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资源是海洋开发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海洋为人类所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中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无须赘述,而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时间内也是有限的,海洋资源利用的状况和配置效率将直接影响海洋经济开发的持续性。在海洋可再生资源当中,渔业资源是最重要的。渔业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渔业资源对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不可再生资源数理经济学家霍特林(Hotelling)的经济理论,分析表明,必须按照霍特林定律确定的最优路线进行消耗。同时,海洋环境是海洋资源得以存在和开发的环境场所,海洋环境的好坏对海洋开发活动有重大的影响,海洋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不是单纯的经济形态问题,它还与社会、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还要兼顾后代人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并创造某些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造环境,与海洋形成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才有利于海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因素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工具。在科学技术推动海洋开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两种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科学技术越进步,就越能够成为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武器。美国制定了《1995—2005年海洋战略发展规划》,法国颁布了海洋科技《1996—2000年战略计划》,俄罗斯在实施《2005年前海洋、北极、南极综合研究科技计划》。所有这些规划和计划都旨在发展本国的海洋科学和技术,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能带动海洋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和合理与否决定着海洋经济整体素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新兴海洋产业强化,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重视“循环经济”意识,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海洋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大,环境污染小,应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行业。一方面,应该加强对这些新兴产业的扶持,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开发利用海滨砂矿、海洋生物以及海水资源的新观念,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规划;另一方面,应加强科研攻关,为产业提供技术保障,并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促进海滨砂矿、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水综合综合等技术的产业化。

四、新时期海洋开发需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发展模式

(一)以发展临港产业群,增强海洋经济企业的自主创新实力当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钢铁、石化、汽车、造纸、能源、电力等临港工业产业集群。这类企业科研能力强并且资金雄厚,因此,加强该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保持该产业的技术有利地位。鼓励这些企业在创新时,瞄准世界最新技术,紧跟国际发展水平,构建竞争型的管理体制,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将有助于创造有本地特色和国际、国内竞争的优势;鼓励临港产业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引入各种人才尤其是归国人员,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并吸引集群内的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本地企业与外资建立合资研发中心;同时,鼓励促进专业化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从而形成一个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通过临港产业集群中企业的自我发展,最终形成一个企业层级较为丰富,市场结构较为完善的临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体系。

(二)以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使海洋经济与社会、环境全面和谐发展,应大力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将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使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一是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新兴海洋项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二是对新兴海洋产业,应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科技协作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必须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在重视发展海洋高新科技、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的同时,把高新科技的成果应用于海洋捕捞、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盐业等传统海洋产业,提高整个海洋产业的现代化。研究优良养殖品种的培养、性别控制、病害防治及养殖新技术、海洋生物优良品种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水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技术等。此外,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海洋未来产业技术储备的研究,促进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逐步开发海洋清洁能源和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洋生物制药工程、海洋环保工程等重要领域的市场产业化。

(三)创新海洋科技体系,有效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显得不十分协调,这已成为影响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海洋综合开发。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一是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为中心环节,促使海洋综合开发,从而提高其水平和效益。二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海洋功能产品开发、海洋医药产品开发、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研制、海岸带区域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域资源和环境评估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快发展步伐。重点放在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一个宽松适宜的制度平台。政府应制定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完善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等各项法规政策,建立科技创新的价值评价体系和社会技术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国家海洋科技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重点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力争重点领域有突破性进展。

(四)加强海洋环境持久治理和保护海洋生态对于海洋环境污染持久治理与海洋环境保护,在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一要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工矿企业污水处理和达标排放水平,把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尽可能压缩到最低限度;二要发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近海海洋灾害预测模型技术、湿地和红树林保护技术、大规模养殖区有害赤潮发生机制及治理技术、城市污水离岸排放扩散模式及污水处置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评估技术;三要加强海岸环境预报,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增强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能力。四要扩大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技术及其他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五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物治理,开发和利用环境生态生物技术,解决海洋污染的生物修复问题。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建立各种清洁养殖模式,改善被污染和正在被污染的海水养殖环境,减轻或控制海域养殖业引起的海域环境污染。通过技术改造和养殖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加大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殖技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达到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生态养殖模式。综合各项技术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良性发展,达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选择海洋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关键:一是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循环经济创造发展空间。国家应出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应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降低能源消耗、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支持和鼓励海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就是要依托循环经济创新技术,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应及时向社会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实行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协调统筹、依法管理。三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应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放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和具有较为成熟的海水循环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四是重点领域优先推进。重点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扩大海水综合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动海水资源产业化的全面发展,以有效缓解我国及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改变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促进沿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构建海洋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技术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各个方面,包括海况、海洋环境及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海洋通信及导航、定位,海洋资料及情报管理等。发展海洋信息技术,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高技术成果,发展海洋卫星遥感、卫星观测、卫星导航定位、海洋及海岸数据采集与分析、海上通信、海上定位等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相应的通信技术,研制可布设于沿岸、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

五、有效发挥政府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组织规制和管理海洋管理就是海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海洋公共政策作为国家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的海洋目标,是国家发展海洋战略以及实施海洋权益保护和开发利用制定的海洋工作和海洋事业的行动准则,海洋公共政策的实施则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托。而在履行对海洋公共产品的生产组织规制、管理方面,要在发挥好“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之外,对于那些政府可以逐步将生产职能交出的公共产品,例如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甚至包括海洋环境管理的一些具体政策、具体标准等,政府涉海部门要将生产权真正移交给企业,而将自身职能切实落到管理者的定位上,积极作为更好地在生产与消费中间发挥组织、管理和规制功能。

(二)政府要倡导有限制地适时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是政府管理之本,这是海洋经济时代资源的稀缺性对政府管理的根本要求。海洋相对陆地有着极其丰富资源,但也远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时代政府无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就要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并严格执行之;要对海洋开发进行严格的规划,要创造一个海洋生产领域既能充分保护海洋环境又通过竞争来促使公众降低资源消耗增加经营效益的环境。在政府的设计框架中要全面体现这样一个规律,即竞争是为了淘汰资源成本过高的生产者,或者迫使其降低消耗成本。

篇8

关键词: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2-0042-03

一、问题的提出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沿海造船业等海洋水产业。经济增长新空间理论告诉我们,经过几个世纪以来的迅猛开发利用,陆地上的资源越来越少,如果继续在陆地上拓展生存空间,经济成本会非常大,而且边际效益也越来越小。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把我国建成海洋经济强国、缓解我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日益严重的压力,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海洋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16987亿元,增加值7202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比上年增长12.2%,高出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3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与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无论是海洋产业总产值的绝对数,还是其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我国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Ⅲ近些年来,美国、日本等国的海洋产业总产值的绝对数约为我国的十余倍,在GDP中所占比例也比我国高出零点几至数个百分点。我国海洋经济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金短缺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使得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很不充分、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但海洋经济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省份,资金短缺仍然困扰着其开发利用海洋及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并从金融角度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力求能对海南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海南省位于中国南端,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面与菲律宾、文莱及马来西亚海域为邻,全省陆域面积为3.5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省所管辖的海域上分布着600余个岛、礁、滩和沙洲,其中海南岛最大,总

作者简介:许道顺(1957-),男,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后勤服务中心主任。面积达3.39万平方千米,环岛岸线1618千米,大小港湾有84处,开辟为港口的已有43处。海南省海洋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有海洋渔业资源、海盐资源(包括海洋汽油、可燃冰、海流能、温差能、波浪能)等。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经济的稳步增长,海洋经济在海南省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海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的原则,不断加大海洋开发力度,使海南省海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004年海南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220.48亿元,海洋渔业总产值120.92亿元,海水产品总产量115.06万吨,海洋交通运输业营运总收入5.38亿元,滨海旅游业全年接待入境游客达24.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0亿元。海洋油气业、滨海矿产业、海洋盐业等海洋产业都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促进了海南省经济的发展,对提高海南省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由于长期以来的“重陆轻海”,错过了良好的机遇,海洋开发走了不少弯路,形成了典型的“大海洋,小产业”格局,从海域面积上看,海南省比其他7个沿海省都大得多,但是论海洋经济实力,海南省却比其中任何一个省份都小。如海南省所辖海域面积是山东的12.5倍,但海洋产业总产值不足山东的1/4。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落后不仅有历史原因,还与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

(一)海洋经济结构不合理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南省海洋产业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有以海洋渔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一产业,有以海洋水产品、海洋油气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二产业,还有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三产业。但从产业发展的结构上看,第一、三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小。据统计,2005年作为海洋第一产业的海洋渔业产值占到海南省海洋总产值的42%。这种“重农轻工”的产业发展结构正是海南省海洋经济产值落后的重要原因。从长远来看,海南岛周围海域和南沙海域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储藏量巨大,开发潜力很大,将来必定会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海南省如果不抓紧时机改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油气开发为主的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二)海洋科技对经济贡献率低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的支持,但目前海南省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还很低。一是海洋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海洋开发仍停留在粗放式或资源掠夺式状态,以海洋资源为优势的高附加值产业还没有形成。在海水资源利用方面,目前主要是制盐,从海水中提取其他有重大价值的产品则较少;海洋油气勘探仅限于部分浅海水域;滨海砂矿利用率低,海洋能的利用率更低。二是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但目前海南省社会各界和地方政府对海洋科技成果推广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使得部分科技成果远嫁他乡,无法对海南省海洋经济做出贡献。三是海洋科技人才短缺。据统计,海南省科技人才总量少,全省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人口总数的比例仅为2.49%,每万人口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仅为8.5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尤其是海南省海洋科技领域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四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不成规模。近几年来海南省海洋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产业规模还

比较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还存在研发机构不健全、研发人员不足、研发设备、仪器有待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制约着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水平,不利于海南省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信贷资金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支持力度不够

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而目前海南省许多海洋产业企业的发展却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例,近年来海南省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全省建成投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32家,水产品年加工能力29万多吨,为海南省水产品出口贸易增长夯实了基础。即使是在这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企业的发展也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大部分商业银行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持谨慎态度,原因是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只能以厂房和设备作为抵押物获取,而水产品加工设备最多只能按市场价的五折放贷,有的甚至更低。从银行的角度,这种贷款可贷可不贷,导致由于缺乏银行的信贷支持,海南省水产品深加工项目90%以上都是自筹资金,本来非常好的大项目也不得不依靠企业自身缓慢发展。与水产品加工业处于类似局面的还有海洋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在创建期和成长阶段缺乏必要的资金。特别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风险大,又缺乏固定资产,难以获得担保、抵押或质押,得不到银行贷款的支持。海洋产业的发展急需破解“资金瓶颈”。

(四)海洋保险缺位

海南省地处南海,在座拥南海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频繁的海洋灾害。目前对海南省海洋经济造成影响的海洋灾害主要有台风和赤潮,其中以台风造成的损失最大。2003年台风“科罗旺”袭击海南,全省192个乡镇188.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83亿元人民币,其中水产养殖损失面积3900多公顷,产量1.4万吨;2005年台风“达维”给海南省18个市县222个乡镇带来灾害,受灾人数达630.54万,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16.47亿元,其中水产养殖损失10.82千公顷,产量22.33万吨,直接经济损失80.26亿元。由于我国目前在政策性保险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海南省也缺乏海洋产业抗风险机制,台风等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只能由海洋产业承担,严重影响了全省海洋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路径分析

发展海洋经济要以规划为先导,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港口城市为依托,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突破口,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科技先进、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可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海洋产业的发展。一是在选择重点开发项目和投入资金时,向海洋油气加工、海洋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倾斜。二是对重点海洋产业立项进行财政补助;对海洋工业集团在资金、用地、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减免税收,以贷款贴息政策大力扶持中小海洋工业企业的发展等。三是增加科技投入。由财政多方筹集资金设立海洋科技发展基金,对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个人进行嘉奖,对在推广科技成果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补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水平,吸收和引进高水平人才,从总体上提高海南省海洋科技水平。

(二)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

一要增加信贷投入。金融机构要增加海洋产业的信贷投入比例,提高海洋开发的中长期贷款额度,特别要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研发资金不足的压力。二要开拓利用外资渠道。利用国外资金、技术方面,可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也可利用长期国际信贷,即运用世界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贷款。还可以运用间接投资方式,发行B种股票或发行国际债券等。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对于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较好的海洋产业企业,可以通过同类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托管、资产或股权置换等资本运作的方式,达到间接上市及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优化配置的目的。四是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继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改进民间投资的服务环境、审批环境与融资环境,利用民间资本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投资风险自我吸收的优势,帮助规模较小但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良好的海洋企业成长。

(三)努力培育金融生态环境,稳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