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5:04: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共管理创新案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档案对于单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单位以往的发展情况,给将来发展策略的制定奠定良好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挥档案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档案管理;创新;策略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档案管理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想要做好档案工作便必须不断的进行创新,切实做到与时俱进。档案管理创新途径较多,包含思想意识方面的创新、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以及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等。本文主要分析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研究了档案管理创新的手段,希望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
1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档案管理本身的科学性比较强,首先,就档案工作而言,其属于专门管理业务,这种管理工作不但包含了管理现存的文件,还应该进行科学管理手段和原则的制定,对档案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筛选,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其次。从档案工作和其它工作关系而言,档案本身属于服务性比较强的工作,档案部门进行档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档案的使用。档案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档案工作的服务型,进行服务意识树立,从而给单位更好的进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1]。最后,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向也能够集中体现档案工作的政治性。在我国,档案工作的开展,能够给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服务,这也将档案工作的政治性和机要性体现了出来。档案的机要性和档案的特点以及国家利益有着直接关系。任何档案都有保密性方面的要求,这便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进行保密观念的树立,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保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2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策略
2.1创新思想观念:
想要进行档案管理创新,首先便必须创新观念,只有观念创新,才能够给管理创新成功奠定基础。在进行档案管理创新时应该进行现代化管理意识的确定,改变以往重视收藏轻视实用的观念。而想要做到这点便必须进行下面两种意识的强化。首先,信息转化意识需要积极。档案本身便是比较庞大的信息库,里面存储着各种信息,并且这些信息也是比较零散的存储。这便要求根据需要系统规范的整理相关的信息,这样才能够将档案信息的作用发挥出来,体现档案的价值。所以,应该通过加工和整理,将档案内容转变成为真正需要的信息。其次,应该提高档案使用效率意识的提高。档案工作人员必须真正的认识到,进行档案收集和整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档案,发挥档案的作用,怎样合理有效的使用档案,切实提高档案管理和使用的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2]。
2.2创新管理方式:
虽然档案室中收藏的信息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由于使用者的要求各不相同,人们往往会感觉到档案室中的资源比较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较多,比如档案资源量有限、管理方式的落后导致了档案利用效率较低。这便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在提高档案质量、充实档案内容的情况,针对用户的需要进行档案资源的收集,并不断的优化、组织档案资源,让其更加有序和规范,从而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设备和新技术也不断的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去,这便要求必须进行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跟上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声像技术发展的步伐,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2.3创新服务形式:
进行档案收集的目的便是为了提供档案服务,只有服务作用的发挥才能够体现档案的价值。进行档案服务的创新,首先是创新档案服务的范围和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档案服务范围和内容都在不断的扩大,这也是档案工作创新和服务质量提高的要求,本质上是创新档案服务方式。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新手段的使用,档案保管条件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档案服务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3]。
2.4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负责档案管理的主体是人,想要创新档案管理便必须重视管理人员的培养。首先应该提高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创新的基础便是敬业,只有档案工作者热爱自己的职业,在工作过程中才会更加愿意积极的思考各种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策略进行改进,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档案工作的方式。其次,帮助档案管理人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档案工作者应该全面了解档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并根据步骤来进行档案管理,并且还应该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手段和思路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打破以往的管理模式,创新档案业务。最后,还应该培养管理人员的求实科学精神,档案工作人员应该全面的了解新的形式,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进行先进成果的总结,进行档案事业规律的总结。
3结语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档案管理的手段也在不断进步,为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自我,引进先进的管理形式,敢于进行管理方式创新,切实做好档案管理创新,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
作者:吉志红 单位:济宁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屈希阳.浅析信息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10):78-79
关键词:高校;档案工作;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高校的档案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地位逐步提高,其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知识经济的提出和社会现代化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传统文献领域的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时期档案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促进高校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确立档案工作在高校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高校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决定了服务创新的必然性
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录、知识的载体之一,汇集着大量的信息,且是最原始、最可靠的信息,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利用价值。高校作为国家科研的重要基地、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并成为高校档案部门保存的数量最大、最丰富的馆藏档案。这些档案资源只有开发利用起来,才能体现它们应有的价值。档案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科学地管理档案,有的放矢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学校各类人员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然而,目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在高校仍占主导地位,各高校的档案利用率仍很低,多数珍贵的档案资料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掩埋在历史的灰尘之下。高校档案的价值在于被利用,这需要通过人的劳动,通过一定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来管理、开发才能发挥出来。为此,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必须以新时期高度发展的电子科技为依托,实现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从社会需要、学校需要的角度出发,以学校内外的利用者为服务对象,以库藏档案信息为服务内容,以多种服务方式为手段,为档案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加强档案管理创新体系建设
(一)模式创新。目前,高校档案馆(室)虽属机关部门,但大多挂靠校办或党办之下的非独立结构,其职能主要是执行而非决策。这种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面向办学的要求。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应当改变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将档案馆从校办或其他部门分离出来,独立起来,升格为直属单位,变成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由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决策,将对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变革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注重学校的未来方向,把握前瞻性的特点,在档案资源、档案人力、档案开发、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这样才能使档案机构高效、安全、到位,才能实现高校档案工作的超越,呈现高校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景。
(二)思路创新
1、管理理念创新。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过去盲目追求“小而全”、“大而全”,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被动服务,各自攻破,封闭自导的状态,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把满足全社会用户和学校的需求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价值走向,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来加强档案管理,开辟档案管理发展的新途径。把档案管理的知识化、科技化、信息化、社会化作为档案工作的管理目标。
2、管理内容创新。档案馆虽然收藏有学校文献资源,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文献资源收藏齐全。人们至今仍然会感到馆藏资源的不足。单凭本馆馆藏难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必须调整,充实馆藏内容,提高馆藏质量。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采集用户需要的档案资源,并对档案文献资源不断地进行优化、组织、集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及时、准确、高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3、管理方式创新。通常档案管理的好坏往往要通过对管理水平的评价来确定,如单纯地看档案管理场所、设备和馆藏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主要应看档案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服务效果。档案馆的管理工作重心要转向对用户和档案员的管理,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人才资源创新。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要针对档案专业人员成长和工作特点,努力营造一种尊重个性、鼓励创新、信息理解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作风正、工作实、纪律严的专业人员。要完善档案干部终身体系,不断提高档案培训质量,提升现职档案人员的文化和专业程度,切实增强档案干部和馆员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要加大对优秀青年档案工作者的培养力度,加强多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注重在实践工作中培养锻炼人才。
(三)手段创新。长期以来,高校的档案管理模式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传统性的倾向,其管理方式或利用手段是手工的,严重阻碍了档案的管理水平和利用程度。因此,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要积极参与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做好库藏条目录入工作,实现档案条目检索自动化,解决文档一体化问题,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主动地把档案工作重点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为教学、科研服务,使高校档案管理走上主导地位,实现管理手段方式的社会化、多元化和优质高校化。
(四)实践创新
1、加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管理。发挥馆员主观能动性,内凝外联,改革创新,整体推进。要强化校内宣传,取得学校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不断把学校档案工作推向新层次、新台阶。
2、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展资源整合。优化馆藏,提高档案利用率。强化信息技术利用。及时购买档案管理软件,扩大对于数字信息的发掘、整理、组织以及使用,设计一个多功能并具有吸引力的网站来指导用户直接使用各种有用的网上资源。
3、建立档案管理人才竞争机制,鼓励馆员轮岗,带动知识在馆内流动,在工作中学习、成长。对那些通过写作、出版、讲座,或以辅导方式与他人共享自己隐性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组织文化。同时,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以保证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扩充,防止其老化或停滞不前。同时,鼓励馆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如计算机课程培训、归档文件整理、相关档案法律文件、保密知识等。
总之,档案工作者应该不断更新观念,创新理论;更新知识,创新管理,掌握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树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意识,与时俱进,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主题,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科学化。
(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夏晴.高校档案的系统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公安装备管理;问题;创新对策
一、引言
党的十提出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公安机关从体制上、机制上、保障上破解掌控动态社会难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公安装备管理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机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的列装、配备、使用各种装备的各项管理活动。公安装备管理的实质是服务公安执法工作。公安装备保障是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的基础和保障,也是衡量公安保障水平和队伍战斗力的重要标志。笔者结合公安装备管理的现状,从怎样加强公安装备科学管理以及尽可能地发挥公安装备的整体效能出发,对公安装备管理工作提出几点思考。
二、公安装备管理的概述
(一)公安装备管理的概念
公安装备是指公安机关及其公安民警所配备使用设备、器材、武器和警械等装备的总称。如警察个人防护装备和器具,现场勘查车、防暴运警车等。公安装备管理是公安机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的列装、配备、使用各种装备的各项管理活动。它担负着保障和服务公安中心工作的重要职责,发挥着保障、服务、聚合、激励、监督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公安装备的管理和使用在信息处理、快速反应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二)公安装备管理的意义
公安装备管理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及时有效地制止违法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完成各项中心工作,提升快速反应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和组织保障。
1.加强公安装备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目前,改革处于深水转型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较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流量增大,刑事犯罪高位运行、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公安机关的打管防控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公安装备建设,推进公安装备的规范化管理,是时代的要求,群众的需求。
2.加强公安装备管理是提升公安整体战斗力的需要。公安装备是构成公安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装备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安工作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公安装备配备,提高装备性能,强化装备管理,这是提高公安战斗力的需要,也是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稳定的需要。
3.加强公安装备管理是公安工作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年来,公安装备管理建设有了快速发展。但是公安装备管理还不够规范,科技创新水平还有待加强,公安队伍的结构有待优化。所以加强公安装备管理是公安工作创新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公安装备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成因
(一)公安装备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近年来,公安装备管理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信息化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进步仍有差距,仍不能适应当前治安防控、打击犯罪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缺乏统一认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是,就公安装备管理而言,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不足:表现在重视投入、忽视实效;重视规模、忽视规划;重视配置、忽视管理三个方面。由于这些问题存在,导致有些公安机关警务装备管理机制相对滞后。传统管理观念影响了公安装备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缺乏长期规划 。目前的装备配置有的比较陈旧和凌乱,存在结构上的不合理、种类上的不完善等现象。在装备管理中,有的地方没有把握好全局并科学制定公安装备的长效机制。影响了现行法律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科技人才的开发、装备的管理水平、装备的训练使用等。
3.缺乏与时俱进。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警用装备管理创新性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装备的科研生产、制造与实际使用脱节比较严重,装备未能发挥最佳效能。配置和管理上未形成系列化。
4.缺乏整合平衡。长期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警用装备水平的差异。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少数公安机关的某些警用装备的水平,已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然而,中西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警用装备仍然相当落后。装备在种类配备上也不够合理,各项目投入不均衡,片面追求公安装备的高精尖。
四、加强公安装备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公安装备管理取得了较大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公安装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规律,科学实施。针对以上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建规划、建队伍、建机制;求规范、求创新、求合力,以求公安装备管理工作的持续创新科学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新时期的公安装备管理工作要求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转变和调整管理理念。
1.树立创新观念。挖掘发挥装备效能增长点,要从“老路子”、“土法子”等传统经验型管理和思维定势中跳出来,努力实现装备管理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转变。
2.树立全局观念。拓展装备管理和服务保障范围,做好公安装备的发展规划、选型采购、管理维护、检修验收、更新报废等工作,保障公安装备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轨道。
3.树立法制观念。加强“法律法规、相关规范”的学习,做到依法用装,依法护装,推进装备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4.树立文化观念。要营造一个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文化氛围,构建文化育人场景,真正实现公安装备为公安工作服务的目标。
(二)科学规划,制度强化
由于观念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公安装备不同程度地存在闲置浪费、不善管理的现象。对此,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公安装备的价值最大化最优化。
1.加强完善装备管理制度,确保装备规范有序。制定科学的装备管理、使用、维护、人为损坏等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好“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谁使用、谁保管、谁损失、谁负责”的责任制。
2.对公安装备要进行全系统、全过程的管理,包括对公安装备的发展规划、配备标准、采购使用、维护保养以及固定资产登记、转移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管、管什么”的问题,真正将公安装备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建立职责明确、相互协调、廉洁高效的装备管理机制。在装备保障机制和服务方式上打破过去那种统包统揽的格局和模式,通过节约挖潜、科学管理、改进机制等方法和途径,整合装备资源,盘活闲置设备,最大限度挖掘装备的使用效能,提高经济效益。
(三)创新驱动,与时俱新
公安机关应当立足国际装备技术发展的前沿,密切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提高公安装备的各项技术指标,结合工作实际,努力增强我国公安装备科研开发与转化的创新能力。
1.装备科研工作者要尽快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要与部门、院校开展合作,努力引领公安装备新方向。去年底,济南市公安局与浪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是全国首个大规模正式启用的“公安云计算中心”,它以指挥、刑侦、治安、户政等各公安业务应用为重,全力打造了一个面向公安警务应用的行业云典范。
2.公安装备管理要准确把握科技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科技在打击犯罪、社会管理、服务群众等方面的综合效能,全面提升了公安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比如,青岛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研发出5种智能化办证设备,为群众办理证件效率提高80%,是实现公安装备管理现代化的典范。
3.加强新装备的培训。举办新技术及应急装备使用和管理培训班,聘请业务专家对新装备的特性、维护原理及应用实战等注意事项进行诠释,以发挥新装备在实战中的实效。比如,目前很多单位建立了多类GPS系统,以促使GPS系统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今后,GPS系统在公安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一是和物联网系统结合实现室内和室外一体化定位。二是和视频监控结合实现全面防控系统。三是和手机平台结合实现即时调度。这些先进的技术都是要不断学习和思考的。
4.建立新装备追踪评估机制。对已配备使用的装备实施追踪管理,及时反馈意见,及时检查监督,以利于装备的再创新再发展。
(四)缩小差异,整合平衡
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装备管理水平差异明显。我们应力求做到:
1.完善公安装备配备标准和武器警械等技术标准,形成完善的公安装备管理标准体系。坚持适用、质优、超前的原则,组成一个功能完好、系统完整和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确保公安装备管理各警种的均衡发展。
2.充分利用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将公安装备统一录入公安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日常装备管理、突发事件而快速调运装备提供第一手资料,确保装备规范化均衡化管理水平快速提升。
3.加大公安技术装备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地方科研部门和有关单位合作,采取租赁、合作、分期付款、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降低装备成本,逐步缩小中西部及偏远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
4.整合应急装备管理系统。建立警务保障和应急管理平台,实现应急装备数据运用计算机网络实时管理,增强对装备的可控性和动态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应急装备的应用能力和使用效率。比如,“7.5”事件发生当日,新疆公安厅信息通讯处的同志驾驶无限图传车在现场采集图像。公安部图像中心也第一时间把备勤等级提升到红色,这充分显现了通信应急装备的巨大优势。
通过以上措施,最终达到地区之间、警种之间、部门之间装备建设和管理的有效平衡,确保公安战线整体战斗力的提升。
五、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和社会对装备工作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法律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公安装备管理工作的任务日趋繁重,这也给公安装备管理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课题。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立足服务基层、指导基层的工作态度,才能在不断探索创新中追求装备工作的进一步提升,达到“保障有力”的工作目标。公安装备管理工作担负着保障和服务公安中心工作的重要职责,发挥着保障、服务、聚合、激励、监督的重要作用。必须按照公安部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抓好服务和保障,扎实推进“三基”工程建设,为公安工作的长远发展加油助威,增劲助力。公安装备管理应当按照“配备标准化、使用规范化、分配合理化”的要求,不断强化和创新发展,以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总之,公安装备管理是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全面提升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必须加强公安装备管理建设,树立科技武装装备的警务理念,建立健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的装备信息综合研判协调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发现预警和执法战斗以及服务民生的能力,使公安装备管理真正成为警务改革的助推器、打击犯罪的重武器、社会治安的风向标和服务民生的坚强后盾!(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参考文献:
[1]余凌云.当前阻碍人民警察执行职务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2007-08
[2]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包桂兰.警务信息化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8(4)
[4]刘淑霞.构建公安民警远程教育训练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公安教育 ,2008(2)
[5]何家弘.《公安学论丛》[M]法律出版社,2006.10
[6]刘彦飞.《公安单警装备战术手册》[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2
[7]《公安装备与财务管理实用手册》.[M]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5
[8]CPS警装网公安装备信息化.2011-11-28 2011-12-26
道路交通管理是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稳定社会、保证经济健康发展、追求社会效益为目标的社会管理。作为窗口部门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必须在社会管理创新中,通过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管理创新的道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群众的需求。
一、公安交通管理中已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一)在车辆与驾驶员管理方面
车辆与驾驶员管理是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对车辆及其驾驶人员进行检验、考核、登记、核发牌证,以及对车辆驾驶人员员进行教育管理的一项专门工作。车辆与驾驶员管理是公安交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公安交通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由车管所负责。当前已采取的创新性措施主要有:
1.放宽了残疾人驾驶机动车的条件。随着机动车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残疾人驾驶机动车的需求已能够实现。在2010年4月1日实施的公安部111号令中,增加了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的车型,放宽了听力残疾的、上肢残疾的、下肢残疾的3类残疾人申领驾驶证的范围①。
2.简化了摩托车驾驶证的申领程序。原来规定摩托车驾驶证考试时,“科目一”考完以后,10天以后才考“科目二”,20天以后才考“科目三”。现在已取消了这个时间间隔,同一天内可以把三个科目都考完。②
3.允许在暂住地申领摩托车驾驶证。随着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发展,农村地区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由于该人群普遍处于中低收入,因此其选择的代步工具(或运输工具)往往以摩托车为多,对在异地学摩托车的要求也比较多。为了避免城市务工人员由于异地不能申领摩托车驾驶证而无证驾驶,减轻这部分人员回原籍申领驾驶证等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在2009年7月1日实施的公安部“十项交通管理便民利民措施”中,放宽了这一限制。
4.延长了提交体检证明的周期。按照原来的规定,持有大型客车、大型货车、中型客车和牵引车等大车驾驶证的驾驶人,每年要提交一次体检证明。自2009年7月1日开始,规定上述人员改为每两年提交一次体检证明。
5.增加了延期办理驾驶证业务的规定。规定如果驾驶人因为出国、服兵役等等情况,不能按时进行体检,或者是不能按时进行换证,这种情况可以向车管所申请延期办理业务,延期的期限最长不能超过3年。③
6.扩大了驾驶证业务代办的范围。原来规定只有驾驶证业务补证、换证的业务可以委托其他人来代办。而在2009年7月1日实施的公安部“十项交通管理便民利民措施”中,扩大了业务代办的范围,包括提交体检证明、驾驶证注销、延期办理等业务,都可以代办。
7.提供了驾驶员由于疏忽而导致驾驶证被注销的法律救助。原来规定驾驶证因为没有按期提交体检证明,或者是没有按期换证一年以上的要注销驾驶证。在实际中,很多驾驶员往往并非故意不按期换证或提交体检证明,只是忘记了或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收到车管所的有关提醒,而导致驾驶证被注销。驾驶证一旦被注销,需2年后才可以重新申请,这意味着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人员至少2年时间内没有了工作,很多群众反映代价太大。因此,在2009年7月1日实施的公安部“十项交通管理便民利民措施”中规定,由于上述原因驾驶证注销没有超过两年的,由驾驶员本人提出申请,参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考试合格的,可以直接恢复原来的驾驶资格。
8.实行由汽车品牌专卖店(4S店)代办机动车注册登记。群众购车后即可现场办理登记、领取牌证,车辆管理所采取事后审核、归档核查和日常巡查等方式进行监督管理。地市级车辆管理所要实现50%以上的国产小型微型载客汽车注册登记业务由销售商代办。在农村地区推行摩托车“带牌销售”,要实现50%以上的摩托车注册登记业务由销售商代办。①为了落实公安部的要求,云南省在2010年底在全省推行摩托车“带牌销售”,购车者在半小时内即可完成购买摩托车的手续。
9.加大了服务网点建设的力度。在公安部“交警系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措施”中,要求实现城区车驾管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实现所有县级车管所均可办理国产小型汽车登记业务,有条件的交警中队可以办理或代办摩托车登记业务。机动车驾驶证和行驶证的换证、补证,以及提交驾驶人身体条件证明等业务,由地(市)车辆管理所下放到县(市)车辆管理所。具备条件的交警中队可以受理或者办理部分业务。
10.实行车辆管理所“一窗式”综合服务,所有业务受理窗口均可以办理机动车和驾驶证业务。
11.定期组织民警下乡,为农民集中办理摩托车登记、检验及其驾驶证申领等业务。如:大理云龙县交警大队针对当地群众办理摩托车业务费时费力,极为不便的情况,抽调警力组成“流动车管所”,开展送考下乡活动,把考场前移到农村,变原来车管所的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让农民朋友在家门口便可考领摩托车驾驶证,为农民朋友申领摩托车驾驶证提供方便,受到群众好评。②
12.为规范驾驶员培训工作,云南省2011年在全省16个州市推广IC卡计时里程驾驶员培训管理。
(二)在违法处理方面
1.为方便群众就近办理交通违法业务,要求加快业务下放,强化农村地区交警队综合管理职能,要求有条件的交警中队办理交通违法处理业务。③
2.针对当前群众普遍反映的异地交通违法处理不便的问题,公安部“交警系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措施”中要求,各地交警部门要加强与财政、银行等部门的协调,实现全省(区、市)范围内异地处理交通违法和缴纳罚款。推行在省际公路交界处设立交通违法处理站,方便外地驾驶人处理在本地发生的交通违法。
3.为方便群众办理交通违法业务,规定对交通技术监控资料记录的交通违法行为,当事人可以在省、自治区范围内,自行选择违法行为发生地、发现地或者机动车登记地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理。
4.为把交通管理工作延伸至农村,云南省于2011年在全省286个农村公安派出所建立内设交警中队。
(三)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方面
1.加大了对事故处理民警权力的限制与监督,增加程序的透明度。如:规定除简易程序外,参与事故调查处理的交警不得少于二人;增加了事故认定复核程序;对交警故意或者过失造成的认定事实错误,将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造成后果严重的,还应追究交管部门领导责任等等。这些规定有利于保障交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和保护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p#分页标题#e#
2.对交通事故自行协商情形作出了具体规定。针对目前城市交通普遍堵塞的现状,对北京的“小事故快速处理模式”进行了借鉴,以缓解普遍出现的堵塞现象。根据北京市交管局的统计数字,自《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于2007年7月1日实施以来的1年多时间里,事故当事人自行处理率已达75%以上,因交通事故造成的道路拥堵比上一年度下降了60%。这表明,“小事故快速处理模式”已对北京市减少道路拥堵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在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规定: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财产损失事故,或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者行人发生财产损失事故的,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3.明确了交管部门的通知义务。要求因抢救受伤人员需要保险公司支付抢救费用的,交警部门要直接介入并书面通知保险公司。交管部门的通知义务有利于在伤员惨重的事故中让保险公司及时支付抢救费用,有助于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有效地发挥作用。
4.全面推行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纠纷调解制度。要求50%以上的县(市、区)建立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要建立交通事故保险理赔中心,对轻微交通事故实行快速处理、快速理赔。要建设交通事故法庭、设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方便群众及时申请法律救济。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群众办理相关业务
1.实行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向车辆管理所传输机动车驾驶人身体条件证明信息,群众不必再到车辆管理所提交身体条件证明。
2.设立互联网和电话服务平台,实现选取机动车号牌号码、补换领机动车牌证和驾驶证、预约驾驶人考试、信息变更备案、处理交通违法等5项业务办理功能;实现机动车和驾驶证信息查询、交通违法情况查询、交通事故处理情况查询、业务办理咨询等4项信息查询功能;实现法律法规、办事流程、表格下载等3项警务公开功能。有条件的总队要建立全省(区、市)统一的互联网和电话服务平台。
3.在商业中心、社区、大型企业等场所或单位,设立交通管理服务站,为群众提供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业务咨询、信息查询等服务,以及代办或者受理、办理机动车行驶证和驾驶证补证、换证、身体条件证明提交、交通违法行为处理等业务。以上方法与措施的实施,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交通管理问题会日益突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强化科技应用,深化机制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思路
(一)进一步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等领导对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交通问题关乎民生,道路交通秩序和道路交通安全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社会形象,关乎社会稳定大局。交通管理工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作为保障,因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把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争取通过立法或省级政府规章形式,出台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义务和责任。
(二)不断探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
1.仿照治安管理部门“社区民警”模式,设立“社区交警”。各交警大队(或交警中队)可以将辖区进行分片(段),指定由专人担任“社区交警”,并向辖区群众发放警民联系卡,注明民警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社区交警”负责接受群众对车辆、驾驶证相关信息查询;驾驶员的违法信息查询;车辆、驾驶证相关业务咨询;事故处理相关问题咨询;驾驶人提交身体条件证明等。同时,“社区交警”还应对社区居民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并解答有关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
2.设立“交警超市”,方便群众办理车管业务。如:昆明市交警支队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选择2到3个社区,进行“交警超市”试点。届时,市民可以轻松地从“交警超市”中领取机动车落户、变更等表格,并完成一些简单的机动车手续变更等内容。同时,“交警超市”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第一时间对社区内的车辆、驾驶员进行管理。①
3.积极开展“开门评警”等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搞好警民互动。通过邀请辖区乡镇、学校、客运单位及多车单位等部门代表到交警队座谈,切实了解和掌握他们对交通管理和交警队伍的期盼和诉求。通过开设定期的交通文明访谈、交通热线咨询栏目等,开辟警民沟通渠道。通过大队领导下访、中队民警走访和执法办案回访活动,广泛收集意见,集中分析研判,有效整改落实,不断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4.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六进”要求,抓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切合实际、易于理解的交通安全宣传模式,真正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5.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共建和谐警民关系。通过网上公安局以及微博、QQ群等新型媒介,搭建警民互动交流新平台,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改善警民关系;主动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评议,进一步拓宽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
6.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推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要逐步建立网上车管所、网上交警队、网上办公服务大厅、网上宣传队等,推行网上办公,拓宽服务渠道。针对道路交通管理科技投入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情况,积极协调与交通运输、治安管理等部门的监控设备与资源的共享。加强交警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机动车、驾驶人与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信息的关联查询;建立“车辆和驾驶人管理业务信息服务中心”,通过电话、传真、手手机短信互联网、邮政快递等,为群众提供信息告知、业务咨询、代办业务等服务。
7.加强完善警力机制。进一步完善勤务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路段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实行路段到人,责任明确,把警力投入到事故多发、违法多见的路段,切实提高路面见警率和管事率。科学安排好傍晚、凌晨和双休日等特殊重点时段的路面勤务,保证巡逻密度和强度,确保不留死角,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严格把好路面管控关。#p#分页标题#e#
8.积极探索推进“交、巡合一”的新型警务模式。一直以来,由于交警和治安巡警两个警种独立工作,交警对治安事件的处置受限,而巡警对道路交通也无管理权限,交巡警无法形成合力,是对有限警力的极大浪费。结合国际经验,一警多能是警务发展的新趋势。自重庆市2010年2月7日起实施交巡警合一改革以来,各地积极进行交巡警合并试点,并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行“交巡合一”的新型警务模式,能够增强有限警力的复合型功能,在警力总数不变的前提下,使警力达到“1+1>2”的作用。交巡警合一,既能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又能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既能快速处警,又能避免重复出警,有效地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9.不断改革创新车辆与驾驶员管理工作。针对云南省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且很多少数民族群众不识汉字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使用少数民族文字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考试”计算机考试系统。针对使用计算机考试有困难的群众,在考试人对相关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熟悉的前提下,可以调整机动车驾驶证理论考试的方式,如:纸质试卷考试、口试等。另外,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在用车辆的安全性能,减少因车况不良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积极与车辆检验机构沟通、协调,启用机动车“流动检测站”送检上门,为边远地区的群众服务。
关键词 公路工程 创新信息化 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1
公路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并且需要很强责任心的工作,该管理包含了公路建设的设备、材料、耗能等等记录,对公路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符合工程建设的脚步。公路工程的资料在管理上非常的复杂,还需要用以多样的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只有这样管理的效率才能得到提升。
一、公路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现状
1.公路工程档案资料管理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近些年来相关部门针对档案管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和说明,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在公路工程建设的进程中,对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又缺乏比较统一的管理标准,这就可能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资料浪费。
2.在公路工程的建设项目中,所运用的管理方式一般是多极化管理,这种方式拉长了信息传输的线路,使得内部管理之间出现了反馈迟缓等现象,给信息的传输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公路工程建设的项目涉及面比较广,若不及时改进与完善管理方法和手段,将不利于档案资料管理效率的提高。
3.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可以为档案资料管理带来更多的活力源泉,实现数据资料传输的迅速和高效,使得公路工程的相关项目决策变得更加准确、合理。但是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方式方法、时间等方面都还需要进行更好地完善,更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档案资料管理方式还值得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二、公路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创新内容
1.观念创新是公路工程档案管理创新的思想保证。公路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首先进行知识观念的创新学习,采用新的知识管理观念进行公路工程档案的管理。其次,公路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通讯设备强化管理方式,逐步将公路工程档案管理由实体管理向现代信息化管理转变。
2.管理模式创新是公路工程档案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我们通过开展公路工程档案的编制、执法检查、下基层业务指导、业务咨询、举办培训班等活动,从宏观指导思想、政策制定上、战略目标上创新;我们还把一些重大公路工程因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事故责任追究的事例整理成册,提高他们的警示度。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档”的同时,我们不断加强了公路工程档案管理的法制建设。
3.技术创新是公路工程档案管理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公路工程档案管理应进行以下两方面的技术创新:其一公路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在档案管理和保护中,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其二公路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应针对当前档案管理技术方面存在的弊端和缺陷,研制出适应时展的新型检测档案管理技术,进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公路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创新途径
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培训。一是要重视档案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做到每个公路项目建设配备专职档案人员,引导档案人员爱岗敬业,推进工程档案管理规范化。二是抓好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培训。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加强对档案业务人员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培训,培养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档案业务的档案管理人员。三是要加强档案管理交流学习。档案人员不仅要精通档案管理知识,还要懂得公路交通、建筑施工、环保安全等多方面知识。
2.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建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围绕公路建设项目,各参建单位使用共同文件处理软件系统,运用计算机、扫描仪进行文件的接收、查找、借阅、归还、销毁,为文件归档利用和管理奠定基础。其次,加快档案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针对具体的公路建设项目,利用计算机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内目录等工作,为档案利用提供便利。再次,加快档案信息流通网络化。要积极利用公路工程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实现工程档案收集、借阅管理和信息的数字化,为档案利用管理提供便利。
3.加强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首先,各参建单位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保密制度,制定符合实际的具体规定,确保档案数据库安全。其次,加强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加强电子档案文件的鉴定、归档、保存、利用等安全管理,所有档案都应严格根据秘密等级,及时备份重要档案资料,防止重要技术参数泄密。再次,设置有效的安全物理隔离措施。在内部局网和外网之间,要设置物理隔离,安装有效的路由器和防火墙,防止病毒感染和黑客攻击,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
四、结语
公路工程检测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是我国公路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要实现公路工程检测档案全面信息化管理,需要长期的建设和不断创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指导下,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引入创新机制,加强创新管理,就能逐步实现公路工程检测档案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婷.浅析公路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革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6).
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一直存在问题,并且对于整体的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农村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实行。在现阶段的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漏洞,同时对于整个农村地区来讲也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不当
随着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农业发展意识不断提高,对于很大一部分农户来讲,缺乏相应的管理意思,很多时候只用水,而忽略了对于水利工程的管理。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对于设立设施缺乏必要的管理,就导致水利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如今很多农民在水库边设立鱼塘等各种用水,由于没人进行必要的管理,就会导致农作物出现干旱等情况。严重时会影响到村民的饮用水,因此水利管理不当会造成各方面的问题。
2)农村水利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
农村地区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低,主要受到农村地区各项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高技术以及高学历的人才不愿意落户到农村水利工程上。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低水平的施工人员加上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知识了解甚少,就出现了很多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事故。3)农村水利工程施工设施落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依旧采取较为传统的设备,对于新设备的使用方面极为缺乏,导致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系数降低。陈旧的设施加上非专业的施工人员,就会造成较多的工程出现安全管理问题。
2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思考
针对于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的思考来看,农村地区水利工程的施工难度是存在的,但是根据现有的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举措。因此,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农业发展需求来看,加强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能够有效的确保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1)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农村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较低,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很多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也不会做必要的防护,就会导致很多不安全因素存在,最终影响工程安全管理进程。在农村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素质及安全意识较低,对于人身安全保障缺乏必要的认识,由此看来,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应该注重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和工程的顺利完成。
2)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安全管理措施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发展,要想更好的促进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就应该注重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基本保障,同时作为安全管理人员要进行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使其管理方法更加容易被接受,并且能够有效的去执行,这是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人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3)加强农村地区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的建设
加强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建设是对安全管理的一个有效管理,同时建立相应的系统保障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建设。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缺乏相应的管理部门,有部门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就会增加安全系数,同时也是对施工安全管理的一个有效的系统监督。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影响整个工程体系的运行,因此,加强农村水利工程施工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并且大力发展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体系,让更多的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具有相应的安全保障。
3结论
关键词: 建筑工程 安全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在不断的发展扩大,而对于建筑工程行业而言,尤其是土木工程施工单位一定要加强土木工程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这对于土木工程的施工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的安全管理是土木工程顺利施工的重要条件。在土木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当中,我们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重视创新,把安全管理的工作做到位,才能够保证土木工程的顺利进行,才能够保障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
1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问题的分析
近些年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虽然建筑安全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总结一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 建筑市场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从当前我们国家中的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虽然建筑行业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从总承包到专业分包,再到劳务承包这一格局转变,但该种格局依然不容乐观。比如,多途径的资金大量涌入建筑领域,造成了建筑行业管理秩序混乱、为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压力。与此同时,部分建筑的工程项目当中还存在着暗箱操作的现象,部分企业违规操作,在层层的分包、非法转包过程中,很多资质不全、施工能力较差的企业混入建筑行业,以致于偷工减料、应用不合格的产品,加之缺乏安全的管理意识淡薄,所以才导致发生了各种安全的事故。
1. 2 建设单位自身的问题
对于很多土木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建设单位存在着不执行法规以及规定的现象,很多情况下没有严格按照程序来办事。工程项目被发包、阴阳合同以及霸王条款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一些工程当中还存在着垫资施工以及拖欠工程款等现象,以致于安全管理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乏力。建设单位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导致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安全管理不到位,加之强行压缩建筑合同工期,因大量的交叉施工作业、疲劳作业等,最终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2、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土木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的过程当中存在着法律法规难以规范执行的状况。我们国家为了规范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保障土木工程的施工安全,建立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各种各样原因,这些安全管理条例以及法律法规都没有能够规范的执行,导致了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频发。首先,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人员自身安全管理意识不强,对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管理条例的认识程度不够,因而导致了其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束手无策。其次,由于土木工程的具体施工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够完全执行安全管理条例以及相关法律。
2)土木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当中政府的缺位。政府对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工程的安全施工富有监管责任,但是在现实的情况中,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放任一些企业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只考虑速度,而忽视了施工的安全问题。也有很多地方政府在具体的监管过程中不作为,出现了对施工安全进行监督时走过场,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等问题,或者是发现了安全隐患在对其进行整改时没有认真进行监督,从而被施工方欺瞒的现象。这些由于政府监管缺位而造成的土木工程施工的安全隐患存在于很多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对于安全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
3)土工程施工中安全教育的缺失。很多企业都强调生产安全第一,但是有些企业只是说说而已,没有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并没有将安全生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贯穿于施工的整个过程之中。首先,岗前安全培训的缺失,不懂得规范操作。由于缺乏岗前安全培训,很多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缺失,给自己和工程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其次没有将教育贯穿于施工过程之中。很多企业由于忙于发展,没有将安全贯穿于施工过程之中。为了追求速度,因而忽视了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宣传,导致了施工人员在生产过程中问题频出、事故频发。
3、 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土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建设单位应当加强自身安全管理
对于建设单位而言,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安全责任制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建立安全管理目标过程中,应当将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将择日落实到具体的成员身上,并且明确项目管理人员的职责与义务。同时,还要以制度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将安全生产从领导层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一个严密的管理系统。在此过程中,还要进行严格考核、实行目标管理制度,将安全问题质量、危险源监控以及各类安全事故的预防和管控作为安全责任制中的重要考核内容。对认真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做出成绩的部门以及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 与此同时,对于履行不好的部门以及个人,应当对其进行处罚,对因而引发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部门以及个人,严肃查处,必要时诉诸法律。
3.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对于建设单位而言,虽然其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在实际安全管理过程中,其技术投入、本身管理能力受限。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是管理班子临时凑、安管人员临时招、技术人员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较低,至于敬业程度、以及安全思想水平,便不得而知。安全管理靠自觉的条件下,难以确保施工安全可靠性。因此,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建设单位只有建立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实践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管理机构,成为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加强安全管理的基础和条件。其中,机构负责人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施工技术、强烈的责任心和安全管理意识。建筑安全管理人员,需选调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人员来担当安全管理重任。在建筑安全管理过程中,组织内部应当明确职责、权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成效。
3.3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手续完备、施工程序合理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一定要落实安管责任,施工之前,应当完成审图、设计以及规划等程序,并获得许可文件,坚决杜绝“三边工程”现象出现,建设单位应当主动承担安全责任。同时,还要严格执行招投标程序,明确招标条件、控制价,避免出现暗箱操作、恶意压价的现象出现。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招投标过程中容易出现恶意压低工程造价的现象,根据《招投标法》禁止条款要求,因当前国内建筑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部分企业在微利条件下,被迫承接工程项目,基于盈利的需求和考虑,施工方会从多方面减少投入,安全设施的投入因此减少,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如果责任非常的大,则主管部门应当追究建设单位责任。基于此,建设单位应当加强重视,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手续完备、施工程序合理,对施工单位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管,否则建设单位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3.4 加大安全巡查力度,强化安全检查以及通报
对于建设单位而言,应当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大安监巡检力度,一旦发现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应当及时地进行排除,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危害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同时,要坚决杜绝以包代管的现象和行为发生,对工程项目承包方安全管理实施全程管控,必要时还要进行及时的督促与指导,还要加大安全考核力度,对违章作业承包方进行及时的处罚、限期整改;同时,对整改不力者予以警告,必要时建议停工整顿,绝不允许可控安全事故的出现; 对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以及分包单位,进行安全检查,及时通报,确定整改意见和期限,提出处罚决定。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土木工程施工当中,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它比较复杂而又十分系统,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在土木工程的施工当中,土木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施工安全可靠性,才能确保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袁伟明. 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 技术与市场,2014,01.
[2]陈治国. 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 科技风,2014,06.
机电安装施工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机电安装施工的可靠性越高越能保证机电工程项目的安全与高校的运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工程规模日益扩大,技术性也有了相对的提高。建立完善的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体系,有利于节约建筑工程项日的成本,有利于企业精品工程的建设,还能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
二、影响当前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机电安装施工工程施工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目前影响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工程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水平较为落后,体现在企业的局限性。很多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做得不够全面,缺乏专业的合同拟定人员,相关人员对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全面,思维上具有局限性,在工程项日合同拟定与管理上不够严格与规范。不恰当的管理方式不仅损失了企业的经济利益,还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度。很多企业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没有转变固有的思想,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的处理上不够科学,而且机电安装工程系统较为繁杂;很多企业在工程的设计上的管理欠缺,工程设计力案没有经过科学的审核,导致工程数据的不准确,不完整。
2.2造价管理与安装不够规范
由于部分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在工程的造价管理上也不够规范,工程造价超出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企业没有严格按照规划来购买设备与产品,比如用高价格购买质量较低的产品,这种做法不仅为工程增加了成本负担,还为工程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2.3机电设备与产品标注设计不够规范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快速的提高,机电产品的型号与规格越来越多,因此为了方便对各种类型材料的采购,对产品的设计标明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对机电市场上很多机电材料的参数标明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有些标注过于简单,没有进行详细说明和标注,为工程的材料选购与监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3.1施工合同管理
机电安装施工前期需要进行充足的设计准备,应具备完善的合同,施工单位在接到招投标文件后应根据工程实际的需求以及自身施工团队的情况进行合同的设计,并对招标文件与合同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工程的实物量进行严谨的核实,做好施工前的预算与各种编制。施工前需要选取质量过关的材料,使用的材料要经过验收,施工过程严格按照图纸操作,如果遇到与图纸不匹配的现象要及时提出并修改。施工前要对施工方法的提前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规划,进行科学的技术施工人员与劳动力的分配,对施工预算要仔细核对,施工工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执行,有效的提高工程整体质量与效果。相关工程管理人员应及时在合同签订后,办理工程项目的一系列的手续,按照客户的要求与意愿进行开工和竣工时间的拟定,后期监督也要完善,按照合同准确的工期进行实施,并定制好相关的施工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
3.2施工材料管理
施工机电设备与选用材料的质量是工程项目的重要基础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建筑机电材料的性能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机电设备的安装及施工前需要有熟悉市场的专业人员对机电产品于材料进行科学的选择,以节能环保、节地节水等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进行材料的筛选,要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还要根据相关的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材料的检验,保证设备产品在施工与安装中能正常的运行。平时也要做好设备与材料的维护与管理,在材料的管理方面,应进行严格的现场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妥善处理,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提高机电设备安装的工作效率。对于输送电能的电缆要进行严格审查,防止电缆之间发生信号干扰的现象。
3.3施工技术管理
机电安装是一个技术性的过程,要求较高的安装工艺技术。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工艺、力案、技术措施、组织设计以及检测手段等整个建设周期内所必须采取的力法和手段。管理技术人员需要加大对施工过程中的监管与规范,严格把关现场的工程,对于不符规范的现场行为要进行记录,相关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技术规范与准备进行图纸的审核,并制订出包含施工组织、工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等内容的施工力案,为系统整体的技术管理提供有效的规范与保障。
3.4施工质量管理与验收管理
在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必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机电安装工程整体的质量决定于不同阶段不同工序的质量,因此要将管理系统渗透到各个工序之中,对工程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把控。严抓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项目环节,对关键环节进行全程监控与反馈,做到及时发现并及时进行解决。完善质量监控的力法和手段,在建筑机电安装工程项目完成之后,要根据设计文件进行技术复核与工程验收工作,竣工验收的依据有国家现行的标准和规范、国家施工验收规范等,在保证工程的产品合格与系统功能正常之后才能办理移交手续。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