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8篇

时间:2023-09-22 15:04: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远程医疗行业市场规模

篇1

最近,国内移动医疗、移动健康领域有不少新的创业者以及热门产品涌现,如春雨掌上医生、快速问医生、5U家庭医生、掌握健康及糖护士、智能体温计、康康血压计及37健康的血压管家等等,都获得了天使投资人或VC机构的投资。

刚性需求背后的巨大市场空间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预计2020-2050年中国将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而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是 15~45岁人口的3~7倍,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短缺。与此同时,独居老人增多、空巢化趋势加剧,也造成了医疗服务需求特别是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的移 动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急剧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均衡,存在看病难、治病贵等各类问题,与城市各大医院相比,社区医疗与农村医疗相对薄弱,总之医疗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也为移动医疗健康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技术应用方面,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移动医疗健康领域的崛起提供了必要条件: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电子病历平台,便于搜索病人信息,寻找疾病线索;利用移动APP,市民可以与医生随时随地在线联系;而物联网技术则使得病人个体化自我监测成为现实。

根据移动互联网权威机构的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达到28.4亿元,预计到2017年,将突破1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0%。

资本热捧移动医疗健康

最近,国内移动医疗、移动健康领域有不少新的创业者以及热门产品涌现,包括专业化的人体指标监测产品,如监测血糖的糖护士,为育龄妇女和儿童监测体温的智能体温计,监测血压的康康血压计和37健康的血压管家,以及各类医疗在线服务平台和论坛,如掌上医生、快速问医生、5U家庭医生、掌握健康等,都获得了天使投资人及VC机构的投资。

其中,睿仁医疗推出的“可穿戴智能体温计+App”可以为备孕妇女和儿童实时监测体温,正是瞄准了现实生活中的刚性需求,以相对容易监测识别的体温数据为出发点,将移动医疗与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目前睿仁医疗已经获得北软天使基金、英诺天使基金及戈壁投资1000万元的投资。

而春雨掌上医生则是一款结合“自查”与“问诊”的健康诊疗类客户端,通过这个App客户可以通过在线自查的方式查询自己可能罹患的疾病并免费向医生提问。与其他移动医疗App相比,其特点在于客户的数据与信息最终被国内二甲公立医院以上的医生接收,并为用户提出专业化的诊疗建议。目前,春雨掌上医生已完成两轮融资,其中A轮300万美元投资来源于蓝驰创投,B轮为贝塔斯曼800万美元注资。

尚无清晰的盈利模式

虽然资本对于移动医疗的热情不减,但是很多移动医疗企业至今尚未有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投入的资金不能实现良性的回收,未来移动医疗将很难持续火热下去。

当前,国内大多数的移动医疗企业仍然处于用户积累的初级阶段,比如现在市场上比较热的消费型医疗概念设备,其大多集中于某些简单数据的监测与记录上,如血压与血糖监测、女性生理周期监测以及育龄妇女与儿童的体温检测等等,对于数据缺乏深度挖掘,客户之间的互动性相对较差,而且创业者对于企业的盈利模式尚未有清晰的规划。而其他的一些医疗互动平台与社区,比如5U家庭医生、春雨天下、好大夫、丁香园等的商务模式正在逐渐成熟,其盈利则主要是通过转嫁广告费、中介费、增值服务和在线问诊等来实现的。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多数移动医疗企业均未解决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不论是慢性病的管理还是为客 户提供远程医疗,所有数据的最终接收端应为医生,但目前由于中国公立医院医生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放,医生(特别是三甲医院的医生)很难通过这些移动医疗设备及App为客户提供详细充足的专业建议。移动医疗虽然发展火爆,投资者热捧,但其中真正解决了国内医疗供需矛盾的屈指可数,更何况医疗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政策敏感度较高,创业者很难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在投资移动医疗与健康产业的过程中需警惕泡沫化风险。

行业发展趋势研判

当前国内移动医疗健康产业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立医院改制的进行以及国民就医观念的不断开放,移动医疗将会迎来爆发型增长,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论是向药企收费、向医院收费、向保险公司收费还是向消费者收费,移动医疗企业的盈利模式将会逐渐清晰。

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能够有效地协助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检测来纠正功能性病理状态,中断病理改变过程。合理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够避免看急诊和住院治疗,减少就医次数,从而带来费用和人力成本节约。

篇2

为何医疗健康互联网能够频频引得BAT的青睐?

投资界的香饽饽

“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基于市场需求。”某知名风险投资公司医疗投资经理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医生资源紧缺、人均医疗成本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服务自然能够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与并购大会上,清科董事长倪正东表示,拥有巨大需求的医疗健康行业始终会是VC/PE关注的领域。“如果一家综合基金没有设立医疗投资部门是无法想象的。医疗健康行业不太会受经济环境影响,不论是金融危机还是经济下滑,医疗健康行业一直呈现稳健增长。” 倪正东称,目前整个投资界最关注的两大行业分别是移动互联网和医疗健康。作为这两个最热门行业的交集,移动医疗会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所谓移动医疗,就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下称“《发展报告》”)也对中国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给出了预测。据《发展报告》估算,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3.4亿元,较上年增长25.8%。《发展报告》预计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到2017年底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

这一概念究竟有多火?看看眼下屡创新高的投资规模便可见一斑。继8月19日春雨移动健康(以下简称“春雨”)拿下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刷新国内移动健康领域最大单笔融资纪录,9月2日,中国最大的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又宣布获得来自腾讯的7000万美元战略投资,成就了国内目前该领域的最大单笔融资。

核心资产是医生资源

在业内人士看来,已经各自拿下三轮融资的春雨和丁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医疗健康互联网领域的佼佼者,是因为它们掌握着医疗产业里最核心的资源――医生。

创建于2000年的丁香园是中国最大的面向医生、医疗机构、医药从业者以及生命科学领域人士的专业性社交网站。丁香园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天天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丁香园目前的网络平台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医学专业领域,能够推动医学专业人士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研究及药学研发等多领域内的学术沟通、信息共享和专业合作。

“成立14年来,我们的专业会员数量已经超过400万人,其中超过200万人都是执业医师。”李天天说。

《中国经济周刊》查询国家卫计委于今年4月的《2013中国卫生统计提要》发现,截至2012年,中国执业医师总数为261.6万人,换句话说,中国每10名执业医师中,就有7~8个人拥有丁香园账号。

“丁香园拥有的医生和医疗资源,与微信和手Q资源对接,无疑会为这个行业提供独特的价值。”腾讯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医学专业人群和数据最大程度地与千万用户连接,将大大降低用户获取医学信息及获得指导的难度。

李天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除腾讯之外,BAT中的另一巨头近期也向丁香园提出过融资计划。最终选择腾讯是因为看中了它的微信功能。

李天天称,丁香园将会把资金用于研发面向医生和大众的医疗健康类产品,“并希望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进一步为大众群体提供可信赖的医疗健康信息与相关服务,告诉大家一些健康常识、疾病知识,指导大家安全用药。”

尽管李天天反复强调,丁香园只提供信息查询服务,不涉及线上问诊,但成立仅仅3年的春雨却在后一领域做得风生水起。

作为中国第一家移动医疗公司,春雨主打产品掌上问诊App春雨医生目前已拥有3000万激活用户量,4万名在线医生,每日健康问题咨询量超过5万。“在春雨医生这个平台上每天的问诊量已经超过中国任何一家医院的日门诊量。”春雨创始人张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春雨医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患沟通手机平台。

据春雨副总裁毕磊介绍,新一轮投资主要用于扩大用户量和医生量,按照春雨医生App目前的日新增量级估算,至2015年年底,春雨医生用户量可以达到1亿,医生量超20万。

商业模式能否盈利是问题

尽管医疗健康互联网发展得如火如荼,仍有不少人对其发展提出了各种担忧。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建立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并实现盈利,就是摆在春雨和丁香园面前的首要问题。

8月29日,国家卫计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提出医务人员不得私自从事远程医疗服务。《意见》要求,医务人员在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时,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建立的信息平台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则《意见》将直接打击春雨的主营业务。

毕磊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政策的目的不是打击春雨,而是规范市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于今年年底开放处方药网上销售,国家势必要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医生开处方的行为。“我们现在提供的是健康建议而非远程医疗。如果我们的医生在网上给患者开具电子处方,那么这就属于远程医疗,肯定是需要规范的。”毕磊说。

相比于还处于成长摸索阶段、主要目标是拓展用户数量而非短期实现盈利的春雨,成立14年的丁香园已经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李天天称,丁香园已经连续4年盈利,预计今年的收入将接近1亿元人民币。“我们的业务主要分三部分,一部分是跟药企合作,帮助制药企业推广产品、收集医生反馈意见。另外两部分是帮助药企、医疗企业进行人才招聘和建立垂直电子商务。其中第一部分是丁香园主要收入来源。”

一直以来,都有不少人质疑丁香园在医生和药企之间扮演的角色与身份。李天天则称, 药企需要平台宣传和推广自己的药品与治疗方案,医生也需要有渠道去了解最新的药品情况。“丁香园只是一个 沟通渠道和桥梁”。

“我认为,丁香园的模式不仅不违规,还可以帮助这个产业真正走出医药代表带金销售的状态。”某私募基金投资经理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但是作为医疗健康互联网企业,光想着怎么赚药企的钱还不够。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应该把患者和医生这两个终端客户绑在一起,同时还要把支付方式整合进来。”

篇3

2015年12月10日,对张颂奇和所有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从业者来说,都是特别的一天,浙医二院院长、心血管专家王建安通过张颂奇负责的乌镇互联网医院项目,对当地患者黄女士进行了“网上问诊”,随后开出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以来首张“在线处方”,处方上的心血管药物将通过第三方药企配送到黄女士的家中。

第一张“在线处方”的消息引爆互联网医疗行业,有乐观人士认为,在线处方作为互联网医疗的“最后一道坎”,如果打通,那么在线挂号、在线问诊、在线医嘱、在线处方、以及药品电商配送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实现在线诊疗的全流程应用。

乌镇的尝试

在2014年之前,乌镇的身份更多的是烟雨画巷,粉墙黛瓦的江南小镇。改变始于2014年在乌镇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个充满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小镇邂逅互联网,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化身“东方达沃斯”,千年古镇开始散发出现代气息。

自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落户乌镇以来,互联网创业的影子在水乡处处可见,“智慧小镇”的色彩愈加突出。在乌镇,全域实现免费WiFi, “互联网茶吧”、“互联网金融咖啡”、“智慧养老”、“智慧出行”成为乌镇的别样风景。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各种尝试,“乌镇互联网医院”即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互联网+”战略无疑给各行业的转型指明了方向,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伴随着我国医疗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效率低下等问题,以及老龄化趋势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爆发期。根据2015年9月份艾瑞的《2015中国在线医疗行业研究报告》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在线医疗行业市场规模为1.6亿元,2014年市场规模为108.8亿元,2015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170亿元,市场规模呈指数增长态势,市场发展迅速。在线挂号、在线问诊以及在线售药都成为各路资本布局的重中之重,其中微医集团前身挂号网在2015年9月份获得近4亿美元融资成为2015年互联网医疗行业融资最多的公司,而他们正是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技术支持和平台运营商。

据了解,微医集团成立于2010年,前身为挂号网,最初提供在线挂号服务,并逐渐将业务扩展至在线问诊等,在2015年完成4亿美元融资后更名为微医集团,并整合旗下资源向“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与互联网界的“凯撒医疗集团”进军。

微医集团乌镇项目负责人张颂奇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微医集团致力于以信息技术推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变革,经过5年的发展,微医集团旗下目前形成了三项主流业务,也是微医集团发展历经的三个主要阶段:PC端产品“挂号网”、移动端产品“微医”和“互联网医院”,即乌镇互联网医院。

事实上,乌镇互联网医院是微医集团和当地政府共同推动的结果,前者提供资源和技术、运营支持,后者则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

张颂奇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建立在微医集团的各项优势之上,借助微医集团目前在全国连接的医院数量(1900多家)、医生数量(19万多)、服务患者量(5年累计接近5亿人次)和线上的医生协作组织“微医团队”(5000多组),同时还借助微医集团的技术开发和运营优势,设立了乌镇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未来将成为互联网分级诊疗的经典模式。乌镇互联网医院在技术、资源、运营等方面有序共享,与挂号网目前业务一道,共同服务于医患和医、药、险等产业要素的连接。

乌镇互联网医院挂牌的主要原因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业内人士甚至认为获得了很大的“特权”。比如乌镇互联网医院允许医生以多点执业或自由执业的方式注册,并在桐乡市卫计委进行注册备案,在线处方、在线医保支付等功能的实现也和政策绿灯不无关系,乌镇互联网医院已从公立医院脱身,并获得自主定价权,同样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张颂奇也承认,乌镇互联网医院相对而言仍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政策突破的背景在于乌镇作为国家级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这是其依赖的政策红利。

“在线处方”的猜想

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自2015年12月10日全国首张在线处方开出后,乌镇互联网医院在线复诊、会诊已经进入常态运营,目前每日的在线问诊量达到2500次左右,但具体每日处方量尚未统计。张颂奇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核心指标聚焦于在线服务量,是否每次问诊都会产生处方行为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决定,并非所有在线问诊都需要处方。”

但无论如何,首张在线处方的诞生已经给互联网医疗行业带来了一丝希望,尤其对于网售处方药解禁。2014年5月份,国家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局《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被认为是互联网医疗的重大利好,但至今一年半的时间,并没有具体的政策落地,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在在线挂号、在线问诊和在线售药之间,还隔着一纸网售处方药禁令,所以此次“在线处方”的出现引起业内的轰动。

诸多互联网医疗行业从业人士认为,“在线处方”的诞生具有代表意义,可能倒逼医疗市场的开放以及处方药解禁。

然而更多的分析人士认为,“在线处方”的诞生确实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但是极其有限,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不可能离开医疗机构,这不止涉及到专业性、责任划分,还涉及风险承担等问题。如果开具电子处方的人不是医院的在职人员,根本不可能被认可。如一个从医疗机构离职的医生是根本不具备资质开具电子处方,所以,本就不存在什么远程诊疗‘C2C’行为。

虽然对于处方药解禁并无太大实质性意义,但是互联网医院的的出现和运营将给医疗带来更多的便利性,并对医疗改革带来更多有益的探索。

篇4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20-03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见图1)。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

《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2016版)》(以下简称《蓝皮书》)详细的分析了2015年我国医药、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行业细分市场的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市场上化学药物的销售额达到8 880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66.5%。从未来趋势看,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运营规范的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化学药领域的兼并重组,特别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将很可能明显改变化学药市场竞争的格局。2015年,国内中成药市场增长趋缓,总体市场规模约为3 379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25.3%。《蓝皮书》预测,从发展趋势看,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未来行业仍有着明显的增长机会,而这需要各大企业进一步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中国市场上生物药物的销售额为1 095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8.2%左右。预计未来我国的生物制药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器械市场方面,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推算,近几年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2010―2014年,市场规模扩大了1倍以上,市场总量从2010年的1 200多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 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19年行业规模将再翻一番,达到6 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影像科设设备、检验科设备、心血管设备、骨科设备、信息科设备是医械行业最大的5个细分领域,《蓝皮书》预测,国内产品将向高端领域突破,产业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信息化和大数据将成为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新的助推器。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服务市场方面,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1.40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约2.20多万亿元。基于国家卫计委的统计,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预计2019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338万亿元。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78%,社区基层与私营医院所占比例仅为11%和8%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私营医院床位数将翻三番,届时,私营医院医疗服务收入所占比重将大幅提高。

三、“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必须进行创新,实现互联网医疗,弥补传统医疗模式的缺陷,帮助患者更好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疾病,实现治未病;使优质医疗资源进行跨时空的最佳配置,优化患者院内就医流程,帮助病人免去不必要的到院就医,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给患者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药体验,促进医患沟通,使医生价值最大化、服务最优化。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创新健康管理方式

健康管理包含保健食品、器械设备、健康追踪、体检、健身养生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预防医学的思想。近年来,健康管理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热点,作为一般医疗服务的“升级版”,未来将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医疗下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技术和手段,能够有效促进疾病预防,医病于未病,帮助降低医疗机构压力,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传统医疗环境下,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病症才就医,这种健康管理方式通过互联网医疗会变为主动进行疾病的预防。首先,人们可通过穿戴先进的医疗设备将生命体征指标数据化。通过穿戴设备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实时获得数据,及时筛查、预防疾病;将获取的身体各项体征数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寻找疾病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关系,并及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其次,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致病基因,预估疾病发生风险。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饮食、积极运动等方式尽早进行预防,减少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见图2。

(二)创新就医方式

互联网问诊平台通过在线问诊、诊前咨询,初步了解用户的病症情况,引导其科学、合理就医,推动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倒三七模式向正三七模式发展,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因而将成为分级诊疗的有效手段。而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四面墙加一张检查台”,患者必须亲自前往医院就诊。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出现了挂号难、医疗效率低、医疗服务质量低等诸多问题。

图2 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

互联网医疗环境下,不需要政府重新建造医院、诊所,只需要通过“虚拟化”的医疗体制和系统,对患者进行远程监控,管理患者的信息即可。这样就会将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的患者。跨时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将极大改善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就医体验。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见图3。

图3 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

(三)改善就医体验

“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及医生问诊时间短”这一“三长一短”使就医体验饱受社会诟病。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使得“根治”这一“顽疾”指日可待。与传统就医体验相比,互联网医疗就医过程更加快捷,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改善就医体验。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挂号,大大节约时间;同时,医院根据不同科室的预约可以提前调配医生,缩短患者候诊时间,缓解医院的看病难问题。在候诊环节,患者可以通过科室导航服务快速找到相应的科室;在缴费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支付,如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节省了到窗口排队缴费的时间;在获取检验报告环节,患者可在手机上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提取;在院外康复环节,通过在线问诊或者远程医疗设置,患者可以与医生随时咨询,针对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办法。

(四)创新购药方式

传统医疗行业购药环节存在诸多痛点:处方用药不透明,购药方式多为医院看病购药以及实体零售药店购药,取药时间长且路途用时长。互联网医疗通过医药电商,可以实现让用户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买药品。方式主要以B2C和O2O两种方式。例如,O2O模式通过实体零售药店的快速物流配送,实现在1个小时内完成药品的配送,为用户带来更加快捷的购药体验。B2C模式则通过互联网药店或者第三方医药平台,对药品信息进行快速查询、比价,查看是否支持医保报销,用户在网上完成下单,药品在1―2天内就能收到。

随着网售处方药政策的放开,医药分离的状况愈加明晰,互联网医疗销售的药品种类将迎来大幅增长,医药电商的购药方式正在加速重构传统的购药方式,为用户带去更好体验。新医改的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是破除“看病贵”问题的针对性改革措施(见图4)。

(五)重构医患生态

当前,医患冲突不断升级。互联网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会得到改善。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健康管理、自诊等方式在线上与患者进行沟通咨询。通过在线问诊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对称,优秀的医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更多患者提供诊断,收获口碑和名誉,恢复“白衣天使”称号。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导诊、释疑、咨询等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使传统医疗的“三长一短”现状得以缓解,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给患者带来更加温暖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唐克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情况分析[J].时代金融,2015,(11)

[2] 熊翔密.医疗健康产品发展数字营销的策略研究――以Z公司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篇5

2008~2010年各行业IT投资总额以及占比(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08,02)

整个IT市场都建立在各个行业应用需求基础上,所以分析行业市场的特点,了解各个行业市场用户的需求是IT企业推动业务创新和深化行业应用的前提。

改革重组带来新机遇

赛迪顾问副总裁赵刚告诉记者,政府IT市场未来将以16.3%的增长率增长,2010年达到1034亿元的市场规模。未来政府市场几大重点领域值得关注:大部委制改革,将推进政务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与应用系统的集中、整合与共享;“十一五”规划实施,将带动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六大系统信息化以及各部委金字工程、各地区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地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建设进入。

金融机构未来必须应对金融市场带来的新的、潜在的各类风险打造一个安全、稳定、可靠与高效的金融信息化平台,使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银行信息化投资热点主要集中在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和手机银行以开拓新业务新服务,引入SOA加强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架构,适应银行业务创新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加强银行IT治理与IT服务管理建设。

面对快速发展的证券市场,各证券公司原有的信息系统面临着新的压力,新一代证券交易系统升级改造扩容,证券公司集中交易与集中风险监控系统建设,网上证券交易系统,信息安全与灾备建设将成为重点。保险业务内容的衍生和服务意识的增强使保险业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日益提高,电子商务与在线业务办理将成为保险公司信息化应用的亮点。

未来能源行业IT应用投资重点是大能源行业管理机构电子政务建设,能源分行业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能源行业监管系统建设。赛迪顾问预测2008~2010年,电力、石化行业将保持快速增长,电力、石化、煤炭IT行业应用规模将分别达到214亿元、142亿元、61亿元。其中电力行业改革与供需的“拐点”将推进信息化深入发展,一体化应用系统与集成平台将成为应用重点。各大电力公司集团内部将按照所处层次各有侧重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及行业电力信息监管系统。

而石油石化行业将把ERP、MES等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范围扩大,一体化解决方案将受关注,企业应用集成与决策信息分析成为应用热点,信息安全,IT治理和石油石化勘探、计算、设计等专业应用都值得关注。煤炭行业中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是投资重点,ERP、EAM的应用需求将扩大,“煤矿数字化”是煤炭信息化发展方向,支持集团企业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将受青睐。

电信行业重组在即,因此电信行业的投资热点是未来重组企业的信息系统整合,固网业务运营商的移动新业务系统建设,信息服务业务系统建设,计费系统、客服系统和BOSS系统的升级和改造,分析型CRM、MSS与ERP成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力工具,构筑强有力的商业智能系统以及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都值得关注。

物流、医疗行业值得期待

未来两年,物流行业IT投资的重点是建设全国性和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物流WMS、TMS等关键业务系统应用和RFID应用等。该市场2010年将达到102亿元的规模。

而医疗行业的IT投资重点从公共卫生领域看是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系统、卫生电子政务建设;从医疗机构来看是各地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渐普及和升级,部分应用基础较好的大中型医院在业务需求促动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内部系统的全面整合,逐步增大对临床医疗系统(CIS)、医疗影像系统(PACS)的投资比例,电子病历、远程医疗区域之间的信息共享也开始逐步建设,数字化无线移动解决方案将逐步成为大型医院的投资热点。

赵刚预计,医疗行业市场2008~2010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9%,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8.3亿元。

农村和中小企业市场成亮点

2007年中小企业IT投资规模达到1829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5.7%。赵刚认为,中小企业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1%,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936亿元。

政府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增加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另外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为IT应用市场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中小企业整体运营状况良好,对IT应用的投资也将稳步提升。经济发展将会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从而推动IT应用市场的发展。SaaS模式产品将受到广大中小企业用户的青睐。

2008~2010年,中小企业硬件投入重点是升级与换代,ERP、电子商务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两大应用热点。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指导咨询、新技术培训,需求比例分别高达63.3%、57.3%。机械行业的中小企业将重点建立连接厂内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选择先进、成熟、适合企业管理需求的CAD、PDM、ERP、CRM、电子商务等系统。而纺织服装类的中小企业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纺织制造技术,全面改造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医药行业的中小企业则要求IT产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要符合国家监管机制和GMP标准要求。

2008~2010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将逐步到位,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也具有了推广的价值,信息将进村入户。赛迪顾问副总裁赵刚认为,农村市场到2010年将达到22.5亿元的规模。

IT投资重点包括建设连接农业部到省级农业厅的网络系统,建设完成延伸到县乡的一个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三个应用系统:农产品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大篷车,建设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建立部省两级数据中心,开发整合国内、国际农业两类信息资源,建设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系统及配套环境,建立健全标准规范。

相关:

各抒己见

未来政府、电信、医疗、能源等行业需求层次提高,竞争也日趋激烈。对于强竞争、高需求的金融和政府行业,企业要靠综合实力来竞争。对于弱竞争的交通等行业企业则要靠专业化制胜,在低需求层次的竞争中企业要进行差异化竞争。

――赛迪顾问副总裁赵刚

关键词解读

改革重组

中央政府大部委制的改革将影响到政府、能源等大行业,带来信息系统整合和共享的需求。这将是这些传统的信息化应用重点行业焕发第二春的重要机会。

篇6

根据IDC的数据,2011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是146.3亿元,同比增长28.9%。而2016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市场规模将达339.9亿元。

实际上,将IT应用植入到还在不断完善的医疗体系中,以减少医疗差错事故,提高医疗系统的合作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等,早已成为了许多国家在建设医疗保健体系投入的重要一环。

加拿大政府从2001年开始投入了16亿加币建立电子健康系统,而美国在医疗信息化的支出方面已经占到GDP的17%,奥巴马甚至定下了在2014年美国每个市民都拥有电子病历的目标。通过实施医疗信息化,美国的医院工作效率也被提升了20%以上。

在中国,医疗信息化是医疗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根据2012年8月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卫生部也将推出611亿元预算的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医卫行业的IT投资规模约为190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同比增长25.5%。

面对如此诱人的机会,在IT巨头IBM、戴尔、SAP、微软、华为等公司先后进入医疗信息化领域之后,中国的小企业也不示弱。

“在我国做医疗信息化的小企业非常多,有的细分领域的市场空间相对小。如果大公司要做这些市场是要亏损的。”深圳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北京总部总经理郭海涛对《英才》记者表示。

其实,国内较大的医疗信息化厂商东软集团,其市场份额也不超过5%,整个行业极度分散。在投资人看来,中国的医疗信息化行业的特点恰如春秋战国一样,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如果能够快速成长起来,“钱”途不可限量,而这也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

“现在,一些做医疗信息化的企业在长大之后,其服务的领域正好是那些IT巨头想要进行合作或并购的,”维梧生技创投管理合伙人赵晋对《英才》记者表示“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同样是个机会”。

从事医疗信息化的无线技术与远程医疗等业务的深圳新元素,相继获得了如江苏高投、海纳亚洲创投基金、鼎辉等多家机构的投资;而从事与医疗信息化相关的影像设备领域的中科美伦、德润特数字也分别获得了深创投与赛富基金等的投资。

“我们也投资过类似的企业”赵晋表示维梧生技创投当前正试图把医疗服务与IT搭建起来,“先做医疗健康服务,再把IT引入进去”。

而深圳高特佳投资集团则看重远程医疗及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等细分领域的企业,他们投资了这一领域里的主导企业——云南山灞。

“远程监控、设备的远程记录,包括医疗信息化在手机等方面的应用,在未来都还是有大量投资机会的,因为毕竟中国的专家资源还是稀少的。”郭海涛说。

医疗信息化行业火了,究竟是看的热闹还是赚的热闹?

篇7

在Frost&Sullivan推荐的中国会议服务提供商中,北京创想空间商务通信服务有限公司(全时)以连续6年增速超过60%的业绩,备受瞩目。11月21日,全时了基于自主研发的云平台——唐平台的远程会议产品“全时云会议2.0”,将不同类型远程会议接入方式、账号密码统一起来,用一款产品来满足用户对电话会议、数据会议、视频会议、移动会议的多元化需求,并且与各类硬件视频设备兼容。

解决远程会议三大难题

你一定也曾有这样的经历:为了某个视频会议不得不取消外出行程;在视频会议开始前需要进行复杂的专业呼叫,输入一系列账号和密码才能进入会议;会议进行一半,视频和声音突然消失,网络信号降为零。尽管视频会议市场的快速增长让全时CEO陈学军很兴奋,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视频会议系统使用复杂、信号差和不能移动,阻碍了市场的发展。“在远程会议市场中,视频会议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甚至可能只有1%。”为了解决这三大问题,“全时云会议2.0”在多方面进行了优化。

为简化安排会议的繁琐过程,全时云会议2.0通过开放API,支持“一键入会”。只要在Office文档、日历、邮件、即时通信软件中嵌入“Oneclick”按钮,输入想要邀请的参会人,就能成功发起会议。陈学军告诉本报记者,通过全时云会议2.0的开放API,用户还可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系统中嵌入该功能。

此外,移动用户更加难以接受信号断续、延迟等问题。“移动会议系统必须保持99.95%以上的高可靠性。”陈学军称,“全时通过唐平台的优化和CallMeet,满足了与会者对视频信号和移动会议的要求。”

好的产品靠技术来支撑

一款好的视频会议产品,底层平台的优化是最坚实的保障。陈学军称,为了保证对全时云会议2.0的支持,唐平台在两方面进行了优化:一方面是视频传输过程中的优化,通过自主研发的流控、加速、压缩、屏幕共享技术,以及优化P2P技术,自动甄别用户的网络环境,传输适合的视频信号;另一方面是跨平台的优化,跨运营商之间的信号保障并不是陈学军最担心的问题,在这方面,全时已经有很成熟的经验。“全时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措施,在国外租用亚马逊等运营商的云平台,在国内则自建数据中心,到目前为止已经建设4个数据中心,大多数省会城市都有接入点”。陈学军最关注的是如何实现操作系统之间的优化,如何让信号在安卓、苹果iOS、WP等操作系统上很好地兼容。他表示,为此全时有超过700款测试设备。

此外,视频会议往往涉及企业核心机密信息,如何确保会议内容和数据不被黑客窃取呢?

“我们必须有一整套的安全防护体系,包括数据和传输过程中的加密、DLP、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等。”全时首席架构师李彦涛告诉记者。全球500强企业中,有350家企业使用全时的产品。他们看中的正是全时在安全方面的努力。“除了自主研发安全防护技术之外,管理体系的完善也是重要内容。全时是国内视频会议行业中唯一一家通过ISO270001体系认证的企业,这对国外企业来说很有说服力。”

不仅仅是开会

“现代企业的高管不是在开视频会议,就是在去开视频会议的路上。”一句戏言揭示出视频会议对现代企业沟通交流和节约成本的重要性。互联网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互方式。陈学军希望全时的视频会议系统能像微博和微信一样,改变人们的沟通方式,帮助企业更好地沟通和协作。

篇8

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热潮是在互联网自身的发展遇到瓶颈、开始对传统领域改造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尽管中国医疗市场规模高达2万亿以上,并且随着快速老龄化,市场规模的扩展极快,但医疗领域有其特殊性,尤其在中国还有复杂的国情。在对互联网医疗未来趋势作出判断的时候,市场各方都出现了偏差,深陷于认知困境。

总体来看,中国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上,前期依然是传统的互联网思维占据主动权,这与美国的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但医疗服务市场是个高度复杂且受政策管制的行业,光理解微观细分市场还不能抓住大势。美国的创业者在这方面相对较为幸运,美国政策和市场的大势是有利于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价值医疗推动了市场对互联网医疗尤其是远程医疗的需求。这是因为价值医疗以结果来付费,这就加强了医疗机构对疗效的强调,从而催生了互联网医疗工具的使用,以加强对患者的跟踪和监测,从而及时作出干预,以控制疾病的进展。

尽管如此,根据Rock Health最新报告,投资者依旧对数字医疗在美国的发展产生了泡沫化的观感。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发现很多项目的商业图景描绘得非常好,但实现投资回报遥遥无期,比如很多健康参与(Wellness Engagement)项目。因此,美国市场的投资者更多地关注能够产生收益的项目,比如远程问诊、疾病管理和帮助医院控费的项目。

在传统互联网领域,用户转化率是营收增长的核心指标。因此,通过大规模的冲流量来转化用户购买是较为有效的增长路径,即使为了获取用户付出一定的成本也是值得的。但是,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流量的意义非常弱。首先,用户的需求非常细分而且不可扩散。病人的需求只是冲着自己患有的疾病而去,不可能像传统电商平台那样买了电视还可以顺带买本书。其次,用户的支付主题并非自我,而是保险。这就受制于保险公司的条款限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最后,需求的迫切性和不可创造性。疾病的需求非常迫切而且是低频的消费,用户无法受到广告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美国,直接针对C端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也很难取得成功。目前成功的互联网医疗公司都是直接的团体客户,他们无需也无法通过广告和一系列的促销手段来获取用户的增长。比如根据远程问诊网站Teladoc的最新IPO文件,其主要客户来自雇主、保险公司和医疗系统,一共有4000个客户和1000万会员。

从上述对美国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是从简单的互联网思维逐步回归到传统的B端大客户营销模式。

中国市场目前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互联网思维上,着力点仍在从C端获取用户。这与中国的市场现状有很大的关联。作为世界上自费比例较高的医疗体系,中国的医疗服务有很大的一块营收来自用户自付部分,因此,C端的用户有一定的自付习惯。不过,自付主要集中在对药品和器械的费用,医疗服务费用的自付比例并不高。其次,中国的医保体系是以保基本为核心,而且自身控费能力弱,没有能力去制约医院并对企业缴纳的医保进行动态费率的管理,这也导致雇主和医保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进行疗效管理,从而控制医疗费用。所以,团体采购医疗服务的模式无从展开,也被迫只能进入C端。

既然要从C端而且也只能从C端获取用户,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就又重新回到了冲流量获取用户的思维上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市场分析一而再地将打车模式或者其他O2O模式与互联网医疗来进行类比,大众也一味地去纠缠,是互联网的医疗化还是医疗的互联网化。

本质上来说,互联网对任何一个行业带来的最主要作用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效率。在这点上,无论何种模式都是一致的。但与其他消费领域相比,互联网医疗领域有其特殊性。消费领域的支付链条短,非常容易重构。从产品或服务到用户手中,无需经过多个支付体系。而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用户的看病是由医生提供服务、药店提供药品,保险提供赔付。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限制性条款,用户会因为自付比例而希望调整,保险则希望能控制费用。没有任何一种消费像医疗消费这样繁琐而复杂。

医保和商保是为了覆盖个人的健康风险而产生的,在为个人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应该对医疗机构进行制约。如果没有支付方的制约,单体的个人是没有能力去挑战医疗机构的,只能被动接受医疗机构的一切条件,这显然是每个病人所不愿意看到的。而加进了支付方,个人的支付意愿又受制于支付方的政策限制,医疗服务的赔付将受到很大的制约。当支付者和消费者不是同一主体,医疗的支付路径模式变得非常独特。这种独特的支付模式决定了互联网医疗又不可能从C端入手,因为用户的支付意愿不仅仅取决于自身。

所以,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困境源于中国医疗体系自身的难点。正是中国医疗体系的控费能力薄弱导致互联网医疗只能从C端入手,而正是医疗服务受制于支付方的赔付体系导致个人支付的意愿很弱,导致C端市场无法发展。在这样的两难市场下,如果从互联网进入医疗领域,就会面临巨大的支付危机,从而产生投资回报的危机。如果从医疗进入互联网,路径依赖相当强,互联网成为服务方扩张的工具,对病人和支付方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因此,互联网化的医疗和医疗的互联网化都无法真正发展成为互联网医疗。

因此,对理解互联网医疗来说,线性思维式地认为“谁将取代谁”或“谁来改造谁”,是很容易进入自我循环和强化的。当然,这也是中国人教育中长期形成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惯性导致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