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8篇

时间:2023-09-22 15:04: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汇总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 异步教学法 实践 思考

不同于传统的同步教学模式,异步教学法要求将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与教师指导的异步化有效而真实地统一起来,是一种真正能体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现代化教学新模式。本文结合实例,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异步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一、个别指导

异步教学法强调对于学生个体的重视,注重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其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在这种教学理念下,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首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鉴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知识层面、思维模式以及理解能力等都不一样,不同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正因如此,教师才有必要展开对于学生的个别指导,不仅能够弥补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漏洞,还能够让学生的知识网络更为完善,让更多的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有长足的进步与提升。

在学习《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这一节时,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尤其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发展方向以及思潮有所了解。这是对于学生们提出的较高的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对于那个时期的文化背景有良好的认识。为了弥补部分学生在这个知识层面上的漏洞,我会有意识的展开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在教学新课内容时,我会引导学生们对于相关知识要点进行梳理,以期弥补学生的知识漏洞。我会展开如下导课过程: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宋明理学,理学经过了北宋五子,南宋朱熹,以及陆王心学的发展,从而得到了不断的完善。现在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的回顾一下,儒学从春秋到明前期的大致发展过程。

我会跟学生们强调:儒学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明前期之前,就曾出现过两起两落。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儒学再次受到冲击,这也就是儒学历史上的第三次低潮。

这个简单直观的归纳总结,很好的引导学生对于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一些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在发展方向上掌握的不够牢固,这个梳理正好能弥补他们知识体系上的漏洞,这种个别指导模式,也很好的促进了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吸收。这不仅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也是异步教学法的直观体现。

二、分类指导

分类指导同样是异步教学法的一种重要模式。分类指导可分两个层面: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展开分类指导,可以将不同层面的学生归为一类,针对这一类学生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方式。另一方面分类指导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板块,有些教学内容间是有着很紧密的联系的,将这些关联密切的知识点归纳到一起,进行分类指导不仅能够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融通,也能够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无论是针对学生还是针对知识点的分类指导,都是异步教学法的展开形式,都能够很好的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欧洲的联合》是很重要的一节教学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会以分类指导的形式展开。和这一节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很多,我会将有联系的内容都汇总到一起,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总结。首先,我会和学生一起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简述欧洲国家从“欧共体”走向欧盟的历程,认识欧洲联盟成立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随后,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借鉴其合理的方法与正确的经验,学习用联系的方法看待问题,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此外,我还会让学生们通过分组学习,搜集“欧共体”及“欧盟”成立的资料,了解整个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的集团化发展趋势。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联都非常密切,我会将这些内容组织到一起,展开对学生的分类指导。这同样是异步教学法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三、伞体指导

“伞体指导”则是针对更为广泛的学生群体,基本是以全班学生为指导对象。伞体指导是一种更为粗线条的教学模式,强调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思考问题,以期让教师的指导像伞一样覆盖所有学生群体。这种指导方式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们搭建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从宏观层面思考问题。

在学习《“自由放任”的美国》时,我会有意识的采取伞体指导模式,我会首先给学生们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自由放任主义(Laissez Faire)是古典经济学的政策药方,对美国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个人决定,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足矣。对于政府而言,“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这些知识课本中介绍的比较简单,然而,这些背景材料却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与消化课本内容。这种伞体指导模式能够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是异步教学法的另一种体现方式。

结语

篇2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讨论学习 组织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讨论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理论上讲,讨论学习相对于单纯的讲授型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极大地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学习方法,是对传统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与推广中的有效补充。

1.传统讨论学习模式的主要存在问题

传统的分组讨论教学法是讨论学习的一种,也是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讨论学习方法,可以代表目前讨论学习的整体现状。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还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创造力。但是,就目前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的讨论学习方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具体分析总结如下。

1.1学习内容单调,参与人数少。

由于讨论学习一般以主动发言为主,对某一问题进行线性深入探讨,因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的自身基础和表达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能力都是不同的,存在层次上的差距,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基础相对好的和表达能力相对好的同学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参与讨论学习,更多的基础一般的同学以参与为主、被动性地接受别人思考的结果。小组汇报时,通常由固定的几个学生进行汇报,使课堂讨论取得预期的效果。

1.2注重形式,缺乏实效。

教师在设置讨论环节的时候,就自身设计的问题通常会设计标准答案或者是思考的方向,提问时更注重偏向于自己答案的回答,这其实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限制。这是由于历史学习不同于自然学科或基础学科的学习,其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在不同的人看来也是不同的。但是,目前的课堂上,大多数教师是以应试为目的的,针对每一个问题设计标准答案,这无疑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这种形式化的讨论学习环节难以真正取得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2.高中历史教学讨论学习组织模式的设计方法

为了避免高中历史教学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真正达到讨论学习的目的,在设计讨论学习的组织模式时,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具体的组织模式设计方法如下所述。

2.1内容上——注重所提问题的启发性。

历史课堂中讨论学习问题的设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过于简单的问题没有讨论价值,不能引发学生兴趣;过于复杂的问题晦涩难懂,学生思考困难,不能思考出结果或思考出的思路很有限,不能形成讨论的效果,浪费了课堂时间。所以,教师一定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一些具有讨论价值并且容易形成讨论气氛的问题。比如说,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经常会将一些不同的制度和体系放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对比和讨论,说出相同和不同之处,诸如“雅典的民主政治”和“中国的中央集权制”进行对比,找到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就可以达到讨论学习的效果。

2.2形式上——注重组织模式的多样性。

在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存在讨论形式单一的问题。长时间以来,分组模式固定、分组成员固定、讨论形式固定,造成学生对问题探讨的热情削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因此,在组织模式的设计中,形式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介绍几种实用的组织教学形式。

(1)整合法

学生们在进行分组讨论的时候,可以先进行独立的思考,说说每个人自己的看法观点,再一起将这些观点整合起来,形成小组一致的意见,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到每个人都围绕问题进行了思考。

比如说,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相似性,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出讨论:“美国联邦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区别是什么,并总结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基本特点。”之后让学生们各自发言,再将他们的发言进行汇总,整合成这个问题最后的答案。除了同一单元内部的整合之外,还可以进行跨单元跨国家跨角度的整合。比如“近代以来英美等西方国家分别设立内阁,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内阁有何本质区别?并分析其影响。”再如:“中国的失败可以改写吗?”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整合中英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多方面史实以形成综合实力的比较和判断,此类讨论题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是一个挑战,可以让他们先发言,将一些显而易见的观点收集起来,再让其他同学发言,最后进行整合。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将相关知识相联系,促进知识的体系化和网络化,打破章节限制,更好地学习历史通用性的规律。

(2)补充法

补充法可以针对一些错综复杂的难点问题。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几个小组代表进行发言,然后,依次让其他成员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补充和完善,逐渐找到正确的方向,进而对知识本身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可以培养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

比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中,设计讨论题:“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学生在讨论中自然而然地联系当时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其可能性,然后进一步深系社会根源和经济根源分析其必然性。有同学甚至比较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3)提问法

当然,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讨论学习中,传统的提问法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不过,提问时可以丰富提问的形式,变老师向学生提问的传统模式为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甚至是学生设计问题向老师提问等。这样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更培养他们的思维模式,由单纯的接受与回答变为主动的提问探寻,这是非常理想的一种学习思维方式,在国内外的历史教学中备受推崇。

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时,可以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获得自身需要的知识,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和完善,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新要求所提倡的。

3.结语

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讨论学习的组织模式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仅指出了传统讨论学习的一些弊端,还提出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完善了讨论学习的组织模式,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些组织模式的推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教师应本着遵循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特点,不断总结完善,找到最适合自身教学的组织模式,优化课堂,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讨论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起他们更旺盛的求知欲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拼搏精神,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五步合作学习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100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的核心理念之一,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才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引入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用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并帮助学生学会和他人合作解决历史学习问题。

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状况,学生无法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也就缺少学习的兴趣。这显然不符合“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理念。基于这几年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确立了历史课堂的五步教学法,即:学(激趣导入,定标自学)――论(组内讨论,合作释疑)――展(展示交流,共同提升)――评(精讲明评,点拨拓展)――练(达标训练,随堂落实)。

一、激趣导入,定标自学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找寻出新旧知识的关键联系点,尽可能运用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式,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疑问、新奇和神往,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在授课中我们运用导学案辅助教学,历史导学案分五大部分:课题、学习目标、知识梳理归纳、拓展延伸和基础达标训练。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仔细阅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知识梳理的归纳填写,并对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消化、提升。

“思维从疑问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要求在阅读教材学习内容时,要在书上就相关要点做好标记,在疑难之处打上问号,同时也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疑问和看法,这样才能为小组讨论做好充分准备。需要学生查阅资料的,也可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在合作学习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开发充分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要开发和发展。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对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教师要及时并适度的进行点拨。此环节的关键是:

1. 导入要有启发性、趣味性,避免繁琐冗长;2. 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3. 这部分提倡自学,自主解决问题,合作不能代替独立思考;4. 学案要让学生清晰的知道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多长时间?应该学到什么程度?5. 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的,教师决不包办。

二、组内讨论,合作释疑

在导学案的完成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是个人解决不了的,再加上学生新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放到小组讨论的层面上来。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至6人足矣,由组长负责主持,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参与,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方式。小组内先进行找错纠错活动,再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完善问题答案的合理表述。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参与其中,以了解讨论效率,点拨迷惑之处,掌控讨论进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记录员作详细记录。关键是要做到:

1. 遵循“1、2、4、8――N”交流原则;2. 要保证充分的讨论时间;3. 做好小组成员分工,加强小组长培训,确保组内交流有序高效;4. 讨论完成后,由组长举手,便于掌握讨论进度;5. 每个环节结束后,都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有事可做。

三、展示交流,共同提升

各小组的记录员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起来,由教师指定各小组相同序号的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和疑难问题,再让全班同学共同思考和讨论。教师要有预见性,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要适时点拨,组织即时互动。

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想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增光添彩。如在“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中,有的小组提出了“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却失败了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各种思想相互交汇,不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最后认为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七点:一是日本没有经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的根基不牢固;二是倒幕派演变为维新派,并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他们支持的天皇也并非封建制度的代表;三是在工业、农业、军事、政治和文化上,都实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得力措施;四是当时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五是日本主动实行了改革开放,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六是日本的岛国危机意识,和从大化改新就体现出的向先进文明学习的民族传统;七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得到了大多数国民的拥护。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被深深的感动了,这就是集体的智慧。在这里,课堂真正成为了真正的学堂,问题也在交流中变成不是问题的“问题”。

面对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搭桥引路,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争辩,直至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期间,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历―个感悟自得的过程。当然,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也往往会超出教师的认知范围,教师也可能一时无法解答,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提问者,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其他途径去解决,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与事件知情者联系等。另外,教师要对课堂上出现的跑题现象进行适时调控,避免出现泡沫现象。此处要做到:

1. 精选汇报内容。一组汇报,他人补充,控制汇报时间;2. 对汇报的问题要挖掘透彻,深入分析,举一反三,掌握重点、突破难点;3. 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的新生问题,把它变成进一步思考学习的引题;4. 不重复汇报内容;5. 限制强势学生的过多发言。

四、精讲明评,点拨拓展

这一环节,基本上和上面的环节是相互融合的,时间、空间上具有交错性。教师应该随时随地、反复灵活地依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进行“四会”和“五能”指导,即会组织、会倾听、会质疑、会分享,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表达运用能力、情感能力等。

第一,教师的精讲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而非重点部分,尽量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适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进行横纵联系;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学习的专题。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理清历史线索,从每一个知识点,到每一课题,再到每个单元都要形成知识框架,让学生在笔记中记下并掌握好。

第四,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历史课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去记忆,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我们不妨找一些记忆技巧教给学生。如:1. 顺口溜:《》的内容概括为设工厂、赔两亿、割三岛、开四口;2. 谐音法:《》的四处通商口岸可以用“杀出苏杭”来记;3. 数字法:1689年《权利法案》+100=1789年《人权宣言》,你说巧合吧;还有如点面交叉、纵横联系、归类求异、对比记忆、绘制图表、空间记忆、关键词记忆、衍射记忆等等。

第五,教师的精讲要多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立体教学手段,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趣味性,还要运用一定的小组评价机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六,教师的精讲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比较、归纳、概括、抽象、综合、分解、总结等。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纳,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五、达标训练,随堂落实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本课所学重点内容要当堂掌握,组长进行督促和检查,做到节节清。教师在训练题的设计上要侧重重点考点和热点,题目难易要适宜,要有梯度,保证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能拔高,理解能力较差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随堂达标训练时,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将答案写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完成后上交,由教师批阅,对答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评析和整合;算出小组平均分,排出各组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结束语

总之,实施这一教学法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不同学生进行灵活调整。在时间分配上,根据所学内容灵活安排,每一步用时多少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可。实践证明,五步合作学习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也激发了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学生变得会学习和爱学习,历史课也成为了学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钮锡珍.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习方式的改革[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篇4

关键词:高三复习;“问题驱动”式教学;注意问题

新的时代要求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历史命题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以中学生所学历史主干知识为依托,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不同视角、层次的问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释读和运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解题的技能(含审题和解题的规范性、技术性等)”。高三是最关键的一年,那么,教师如何在四十五分钟的阵地上,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设计者,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呢?在多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中,我不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能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模式,那就是以学生为主导的问题驱动式历史课堂复习。这种课堂教学策略可简称为“问题驱动”式教学,或者“任务驱动”式教学。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优势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要目标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它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具有以下优势:

1.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更贴近新课程的理念和能力要求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生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高三历史课上,把复习的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地领会知识的内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设想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方案,并自己探究出解决的方法,完成一个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解疑―学生释疑的完整过程。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促成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激发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高三复习课如果停留在重复原来新课知识点的讲授,炒冷饭,那么这样的课堂复习必然是无味的,学生无趣。学生都喜欢新鲜的事物,复习课上,我们要讲出新东西来,要讲出高水平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采用这样不同于新课教学的方式,首先,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兴趣,学生在第一感觉中不会排斥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以学生为主导的问题驱动式高三历史复习,教师不再是纯粹的“讲授者”,课堂上不是满堂灌,而是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职能由“教学”转向“导学”。这样学生的主导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学生也由被动地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和探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愿学、乐学,那么我们的课堂复习教学具有重大的实效性。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我的问题驱动模式教学要求学生针对《考试说明》的知识点自己提问,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进行探究。在这一复习教学活动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动”,即动眼、动手、动耳、动口、动脑。“动眼”就是学生仔细研读《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动手”整理出每个知识点的问题。课堂上“动耳”倾听老师对某些难懂知识点的分析,“动口”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动眼”“动手”“动耳”“动口”的环节中,充分让学生“动脑”,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更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运用、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在“五动”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问题驱动式的基本模式与课例实践

驱动性的问题可以来自教师的提问,也可来自学生的发问。我采用的驱动性问题的模式主要是来自于学生的提问。其学习模式流程为:学生创设提出探究问题学生主动探究掌握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拓展问题师生深化探究结论。

基本步骤如下:

1.提出问题

每节课上课前,把上一年的考试说明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把本单元考试说明里要求的每个知识点抄下来。然后让学生课后自主复习,结合教材、辅导书、原有新课的笔记,列出提纲,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提出问题。比如,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2)宗法制。要求学生笔记上整理出来,并在分封制旁边注明所提出的问题(如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内容、作用等等),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把基础的问题掌握、熟记。在每个学生整理好后,由每组的组长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统计,整理出每组针对知识点所提出的问题,课前把整理好的每组的问题交给我。我再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整理出来的问题,有选择地整理知识点问题,同时把问题归类,分为基础性问题和能力性问题。

2.检测落实问题

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展示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基础性问题这一部分知识点新课教学已经学习过,教师不再介绍,课堂上直接进行小测,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落实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能力性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3.拓展问题

对于知识点的难点部分,学生如果在提问中没有涉及,这一步骤由老师主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由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样教师点出教材知识上的重点,拨开学生思想上的迷雾。

4.归纳汇总问题

学生的提问,教师的拓展,形成一个一个的问题,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还是零散的。为此,在一堂课的最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知识形成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完成知识的建构。如,西周的政治制度包括(1)分封制(目的、内容、作用);(2)宗法制(目的、内容、特点、作用)。知识点拓展:(1)分封制与宗法制有何关系?(2)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三、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问题驱动式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目前问题驱动式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上设置大量的问题,提问学生回答。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或是教师思维的局限,有的教师的设问局限于“知识本位”,在提出问题之后,习惯于用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的回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导向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模式,仍然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也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应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针对考纲所要求的知识点,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但这一教学方式教师如果引导不当,学生质疑的是无效或低效的问题,课堂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就将是一堂失败的课。因此,作为教学指引者和设计者的我们,必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式驱动教学中注意几点:

1.提问的有效性或目的性

问题驱动学习模式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问题设计是重中之重。我们要让学生设计出来的问题应有明确性、针对性。也就是说,问题的设计应该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要根据当堂课的复习内容和复习目标的实际情况确定。引导学生依据课标,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来对知识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

2.提问的层次性或逻辑性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引导学生将学习目标分层次,提的问题之间要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一环紧扣一环地提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由于我们学校的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思维能力欠缺,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基础性的问题、显性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突破基础知识,挖掘隐性知识,让知识点得到深化、延伸和拓展,以基础问题为起点,层层递进,使一系列问题形成一种爬坡式的整体感。所谓隐性知识,通常是指课本文字没有直接表述而实际上隐藏在其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联系中。历届的高考都注重对隐性知识的考查,因而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立足显性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开发、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这是适应高考的需要。

3.提问的创新性或独特性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采用这种问题驱动复习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养成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品格。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角度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提出的想法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都应给予鼓励,善于捕捉他们的智慧火花,发现他们质疑中的闪光点。当学生发表有创意的见解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并以此为发散点,激活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智慧的火花,促进能力的发展。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有限,在课堂上,适当地帮助学生学“问”,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大胆质疑、大胆发问,特别是对历史事件爆发的原因、产生的影响、我们怎样去看待之类知识点,更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问”中健德、长知、启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