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5:04: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的发展变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村经济;科技;组织化经营;专业合作组织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034-02
中国的农村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历经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为中国成功应对国内外各种困难奠定了坚实基础。纵向来看,与农村改革开放之前相比,中国农村正在逐步进行着由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新农业的转变;横向来看,与广泛应用高科技、规模经营的西方国家农业和精耕细作的日本农业相比,中国农业这三十年来的增长多体现在总量的增长上,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式为主。
一、科技和组织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
追溯这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内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粮食国际贸易带来的广阔市场空间,这构成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内部的不断改革与调整,新的农村经济增长力量的引入与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构成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
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得上述增长力量面临着可持续性考验。依靠扩大市场促进增长的发展方式不再可行,低质量增长使得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阶段性的瓶颈。改变这种局面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化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由增加科技投入来提高单位产能,解决资源、环境、粮食安全及食品安全问题;由建设农民合作组织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落实科学技术的应用环节,并且使农民充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这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关键的内生着力点。
二、依托科技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科技兴农一直以来都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战略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挑战,而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在数量和质量上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使得中国对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应用需要有新的认识与新的工作方法。
1.继续建设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体系。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是科技兴农的源头,是连接着科技需求与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若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力度,需要对体系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的效率与效益。
第一,要持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形成长期的、持续的农业科研投入机制。中国农业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许多科研单位只能保持科技队伍稳定,难以集中经费进行研究。同时,公益性的农业科技一般自身经济效益较差,需要公共资金的支持。所以,农业科技进步必须以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为前提。中国可以成立专项的农业发展基金,来保证资金投入的持续性。同时,要对各类科研单位分工进行合理规划,减少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现象,避免科研投入的浪费[1]。
第二,需要整合国家科研资源的投入结构,提高科研资源投入的效率。公益性科技创新项目应由国家主导,特别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基础研究中要重点研究贫困人口赖以生存的农业作物和农产品,提高此类农产品的单位产量、营养成分、食品安全、获取和种植的方便性,保证低收入群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实现农业建设的社会宗旨——解决全体人民的吃饭问题,这关系到拥有众多贫困人口的中国社会的国计民生。高新技术研究中包括绿色和生态农业技术研究,这类项目的研发涉及交叉学科,研究的成果社会共享,而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所以政府的投资方向应侧重此类农业投资项目,并承担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农业技术结构调整的责任。地方科研单位应根据地方自然优势和区域规划,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研究中心。同时,还应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其他民间农业组织进行市场化的技术创新,扶植大型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第三,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网络建设,改变布局和资源分散的局面。现代农业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对研发人员的密集性和互补性要求很高,而农业科研单位的层级结构割裂了创新主体间的横向联系和协调,导致研究力量分散[2] 。2011年11月8日,农业部启动“十二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按照学科群部署农业重点实验室,围绕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应用性、应急性和长期技术问题而设计统筹,形成了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和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科学观测站三者结合的一体化布局,制约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联合协作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2.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回报率。中国农业分散化及小规模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在科技应用上的重要地位。如何有效利用农业推广体系,实现从技术到现实生产力的转换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要重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建设。由于农村整体经济实力较差,所以很多农村的农技部门处于闲置状态,国家需要解决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的经费问题,使其正常开展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同时要促成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密切合作,缩短技术扩散的距离、减小技术传播过程的分散性。还应放活竞争性的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机制,鼓励农科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第二,以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科技园区是实行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是聚集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也是农业技术成果试验示范和集成辐射的重要场所 [3]。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利于大规模地集中推广科研成果。所以应加快农业科技园区经营,以产业化带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更快、更有效率的集约式推广。
第三,提高农民的综合能力,创造条件增强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可行的方法包括:加大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投入;调整与新技术相关的投入品和社会服务体系,使新技术更易于被农民接受;创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以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可以建立农业风险基金,用来补偿技术应用失败的损失;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发展现代农业 [4]。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民合作组织诞生初始,旨在解决小农经济与大市场连接的问题。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快速增长,及时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合并促进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规模较小,一般多局限于村级,没有形成跨地区性行业合作社,难以发挥合作经营的规模经济优势。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推广宣传,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惠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有效扩大农民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另一方面,以联合、兼并等手段扩大规模,自下而上建立多层次的联盟体系。具体做法是,重点支持各地区内规范成熟的大型专业合作组织,由大型专业合作组织为点,辐射周边同类中小专业合作组织,再进一步达到联合。最终形成以区域规划或者产品技术联合为基础的跨地区专业合作组织。
2.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综合素质。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着服务内容限于基本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合作组织成员利益联接不紧密,风险难共担,利益发生矛盾时多是农民受损。这些问题说明农民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建立以资产入股为基础,利益紧密联合的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农民合作组织合作层次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合作组织的管理层的综合素质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缺乏为农民服务的意识,缺乏合作组织的知识和管理经验,缺乏协调指导和市场营销能力,难以运营专业化、非盈利性的专业合作组织。而大多数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不强,观望心理较浓,难以组织起来。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引进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实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加强农民教育,从提高人力资本的角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层次[5]。
3.充分发挥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合作组织发展缺乏必要的财政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难以正规顺利地发展。财政支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国际通行做法,2012年中央计划将用于扶植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资金中的40%,即约12亿元的财政补助用于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了对农业合作组织的资金比例。除财政补贴之外,还要对其经营活动采取税收减免措施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同时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并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降低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风险。各级政府还应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传递生产经营等市场信息,提供更充分的技术、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世煌.关于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作物杂志,2012,(2):1-4.
[2] 闻海燕.长三角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评估[R].创新长三角,2007:201-212.
[3] 宋桥生,等.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1,(19).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农村教育;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倩苇(1964—),女,四川三台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并向信息社会迈进。贵州目前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历史时期,同时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和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2012年4月8日至14日课题组对贵州省教育厅、教科院、电教馆、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进行访谈,并对黔西县、大方县、独山县、贵定县的24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教育信息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基于对贵州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本文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视角,分析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2000年以来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保障措施,提出推进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建议。这对于促进贵州乃至中西部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均衡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视野下的贵州教育信息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从2000年开始实施,至今12年了。2012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首个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从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对口支援等7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如果西部是全国经济发展的短板,贵州就是短板中的短板。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重点工程”之一。[1]提出“支持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中小学75%以上的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农村地区有计算机教室的中小学达到50%以上,促进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保障措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项目,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2]财政部、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其中一项任务是为农村薄弱学校每个班级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覆盖西部省区。该计划的实施,将大力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配备水平。西部大开发持续推进为加快贵州边远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推进贵州的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贵州是一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省份,农村人口占全省的85%,2010年贵州省人均GDP1.3万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由于历史、经济、地理等原因,贵州教育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发展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推进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是贵州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贵州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其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信息化特征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
二、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以计算机教育工程(1999—2002)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农远工程实施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5)、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初步应用阶段(2006—2012 )。近10余年来,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相适应,与教育现代化显著相关,信息化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匹配,呈现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贵州教育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水平相适应,促进了农村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成为表征当今社会“时代特征”的“高频词”。贵州是中国内陆省份,即使在边远地区农村无不感受到“信息化”的时代气息。近几年来,贵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数字贵州”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省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宽带”,覆盖全省的现代通信网络基本形成(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十一五”、“十二五”社会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整理。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信息化之外成为“信息孤岛”。早在1999年11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计算机教育工程的通知》(黔府办发[1999]120号)。这在当时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使得贵州已经走在前面的工作成为一些省份的借鉴和参照”。[3]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工程”,在全国200个试点中小学中,在贵州省就安排了100个学校来试点。“贵州省的这种不等、不靠、不要的实干精神,为其他远程教育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在全国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遇”。[4]贵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相得益彰,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增强了“三农”服务的能力,为农村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贵州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相关,是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信息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需求不断提高。一般来说,农业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工业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信息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贵州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农远工程的实施,把学校(教学点)办到了家门口,直接促进了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见表2)。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新思路
(一)树立支农支牧新理念,坚持“三个取向”
一是坚持“三农三牧”取向。按照为“三农三牧”服务的经营方向,努力改进服务方式,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将农村信用社办成“农牧民的银行、农村牧区的银行及零售银行”,切实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服务水平。二是坚持市场化取向。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只要农牧民需要什么样的信贷服务,就要研发创新什么样的信贷服务工具和相关措施,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三是坚持“双效”取向。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争创最大社会效益的同时,控制信贷风险,实现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效益和支持效益,达到农村信用社、农牧民互惠双赢。
(二)确立信贷新投向,实现“三个转变”
当前的信贷支农支牧要从支持传统“小”农牧业向支持现代“大”农牧业转变。首先,深化支农支牧内涵,拓展支农支牧的领域和外延。其次,从支持传统农牧民向支持现代农牧民转变,重点支持创新型、科技型新农民和新牧民,提高农产品、畜产品的高科技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农牧民增收。再次,从支持传统的农村牧区向支持新农村新牧区转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牧区的生产力,启动农村牧区消费市场,当好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坚强金融后盾。
(三)转变支农支牧新策略,突出支持“三化”
在支农支牧工作中,重点支持“三化”,即农牧业产业化、农村牧区城镇化、农牧民现代化,以“三化”为载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新举措
(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帮助农牧民增加收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农牧民的增收是基础和关键。一是“多予”。就是要积极扩大“三农三牧”贷款的总量。农村信用社要努力扩大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三牧”的投入,确保每年新增“三农三牧”贷款的比例,不断扩大贷款的覆盖面,充分满足农牧民合理的资金需求,不要让“贷款难、难贷款”的现象再次出现。二是“少取”。就是切实减轻农牧民的负担。减负即增收。对用于“三农三牧”的贷款,特别是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一定要控制利率浮动的幅度,不宜将信贷价格走高,尽可能给农牧民以利率优惠,减轻农牧民利息负担,做到让利于农牧民,反哺于农牧民。三是“放活”,根据农村牧区农牧民的实际,灵活放贷,方便农牧民贷款。要灵活确定“三农三牧”贷款的对象、额度、期限,不宜搞一刀切,尽可能满足农村牧区不同层次客户的贷款需求。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信贷经营方式,方便农牧民贷款。要加强“三农三牧”贷款风险控制,确保“三农三牧”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促进“三农三牧”贷款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二)放大小额农贷支农支牧效应,促进农牧民共同富裕
千方百计做好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按照调查建档,初评公示、审查定级、授信颁证、凭证放贷、按时年检的流程,规范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应尽可能满足信用农牧户的信用需求,逐步扩大农牧户信用等级评定面,持证农牧户在授信额度内贷款满足率100%。与此同时,对不符合小额农贷条件但想通过诚实劳动脱贫的农牧户,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财政资金支持,采取“财政贴息、信用社贷款、农牧户用钱”的方式,发放财政贴息小额农贷,释放支农支牧效应,帮助更多的农牧民脱贫致富,从而达到农牧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深入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培育文明乡风民风
要科学设计信用指标评价体系,在农村牧区认真开展信用户、信用村(嘎查)、信用乡(苏木)镇及信用社区的评选活动,实行“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信贷准则,并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对文明信用户给予信贷支持,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裁;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培育有素质、讲诚信的新型农牧民。
(四)实施惠农服务“一本通”工程
【关键词】农村教育 发展变化 困境 对策
一、临沂市XX村近十年的教育发展变化情况
(一)教师和学生人数的变化
学生人数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2005―2007年学生人数缓慢增长,2007―2014年学生人数逐年下降,其中2007―2009年学生人数下降的比较明显,可谓是骤然下降,此后下降的比较缓慢,特别是最近几年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该小学的教师人数也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变化比较缓慢,没有出现大的波动。由于该校是撤点并校后建立的新校区,2007年开始使用,所以在建校之初,学生人数达到最高值;此后学生人数连年下降,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流动,很多孩子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离开家乡到外地读书;二是撤点并校的国家政策,学校合并以后,由于多种因素,父母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三是因为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让人满意,所以很多学生家长宁愿花费时间和精力把孩子送到县城里去读书,也不愿意呆在乡村小学。
(二)辍学人数的变化
总体上看,辍学人数呈上升趋势,虽然国家一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但是在农村,很多人奉行“读书无用论”,一直以来,农村把“升学”当成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以至于高考落榜的农村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挑担不如妹子”,为此受到乡邻们的耻笑。再加上大中专毕业生取消分配制度后,一些出身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能有所出息,就连合适固定的工作也找不到,维持生计都成问题,于是,农民更加觉得读书无用,这使得学生厌学情绪高涨,学习自觉性差,辍学人数不断增加。
(三)课程设置的变化
本村小学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设置的最大变化就是增加了英语课,调查发现,虽然学校较重视英语,但注重的实质是学生们的成绩,从调查统计得出:三到五年级的周课时仅为2-3节,甚至还出现英语课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英语地位介于副科与主课之间。仅临近小升初的六年级每周有4节以上的课时,才会安排极少的英语早读或英语活动;接受调查的教师普遍反映英语课时不够,这与语文或数学课程的情况形成较大的反差。而且根据调查教统计,90%的班级人数过多,基本在50-70之间,教师所班额过大,课堂操练不到位,容易导致学生掉队,更不用说关注学生差异发展了。
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一)教育资金短缺,办学条件落后
一所学校的教学条件、设施和环境的好坏,极大地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此小学的教学条件设施相对落后,虽然建了学校,但是其它软硬件缺口依然很大。学校没有图书馆、实验室、音乐美术教室、语音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等,教学还是“一本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的教学。学校除了一座教室以外,几乎没有配套设施,也没有绿化,学校的建地面积不足,校舍拥挤,活动场地狭窄,不能满足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
(二)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影响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艰苦,再加上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长期以来偏低。很多师范类的和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城市教师也不愿意调到农村工作。目前该校的任教人员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也比较老化,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均衡,体育、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专业教师短缺,这里的教师分身乏术,一个人往往包揽多个年级、多个学科,不但教师很累,学生的个性、智能发展也受对此小学的满意程度总体不是很高,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三)辍学现象较为严重
调研发现,该学校的辍学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加上现行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使他们产生了悲观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导致辍学。二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三是学生家长对重教兴学的认识不够,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
三、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政府要向农村地区加大财政投入,适当调整投资在富裕的城市和贫穷的农村地区之间的比例,加大对农村投入。虽然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已经提出,但城乡居民收入仍存在很大差距,并在1985年-2010年的25年里迅速扩张。因此,我们必须在教育平等和公平的基础上,无论中央还是省委,在教育的经费的投入上都要有所提高,特别强调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上的资金的投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应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聘任制,活化用人机制。积极吸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来农村中小学校任教,为农村基层学校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让所有教师都能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并且严格培训制度,将培训工作做到实处。
(2)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待遇低。待遇低,不能单纯理解为工资低,更主要的是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多,且解决无望。造成农村的不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
【关键词】新农村;配电网;问题;必要性;建设;措施
1 新时期农村配电网改造的必要性
在新时期下,国家对新农村的建设越来越重视,这就加速了新农村的发展变化,新农村呈现出新的面貌、新的气象。但随着新农村的发展,每家每户电器的快速增加,村民对于电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大,这就导致了农村配电网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因为配电网而出现的供电成本过高、供电可靠性较低、断电等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造新时期农村的配电网。
2 目前农村配电网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电力短缺问题
在一些山区地区的农村因为地形地势等自然原因,不能配置完善的配电网,因此电力缺乏,甚至有些偏远的地区从来就没有用过电。总的来说受地理位置、区域条件、经济发展等的影响,目前来说在很多的农村地区还存在电力短缺的问题。
2.2 农村电网建设资金缺乏
由于农村的经济不发达,在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不完善,以及当地乡镇政府没有切实履行义务等原因,在农村电网的建设中没有足够的资金。
2.3 农村电网结构规划的不合理
随着我国城乡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的用电量和用电负荷也在快速的增长,之前的电网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用电情况,出现了供电成本过高、供电可靠性较低、布线杂乱、线路导线过载等问题。
2.4 农村电力设备落后
目前来看,有些农村地区还有木质的电线杆,陈旧的变压器,老化的表箱,已腐蚀的接户线等落后的电力设备。这些老化的、落后的电力设备会严重的影响农村的供电,并且很容易发生用电安全事故。
2.5 农村配电网和农户家庭配线的不同步
很多农村的统一配电线还没有改造,有导线线径细、电压小等问题。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用电器的增加,各家各户开始在自家改造线路,但由于内配线界面偏小,接线过于混乱,过多的用较大容量的家用电器,导致主配电网导线破损甚至熔断漏电。
2.6 我县电力公司在配电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1)配变容量小:全县公有配变935台,容量为59220千伏安,50千伏安及以下配变有740台,按户均容量计算小于1千伏安的台区共有709台、小于0.5千伏安的台区共有225台。(2)供电半径长:全县935个公变台区中,低压供电半径超过0.5公里的有846个,低压供电半径超过1公里的有656个,低压供电半径超过2公里的有220个。(3)安全隐患多:全县6723.09公里中低压线路上已运行10余年的木质电杆有18870根,绝大部分木质电杆腐烂严重,不能登杆检修,一遇恶劣天气,就有倒杆断线发生,安全隐患多。(4)导线线径细:全县56条公用10千伏线路中,主干线导线规格为50型及以上的有17条、35型及以下的有39条,935个公变台区中,低压主干线导线规格为50型及以上的台区仅有63个、35型及以下的台区有872个。(5)供电可靠低:一是56条公用10千伏线路中仅有4条为双电源,其余52条全部为单电源;二是中低压配电线路绝缘化程度低,导致线路跳闸停电现象频发;三是农村配电网本身点多、面广、线长,而我县又属于典型的山大人稀,极易遭受冰雪、雷电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袭击,由于以上原因造成用户供电可靠性低。
3 新时期农村配电网改造的具体措施
3.1 科学合理规划农村电网结构
随着我国城乡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的用电量和用电负荷也在快速的增长,我国农村地区电网结构规划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用电情况,电网结构不合理。电线网络是呈环形的,如果断开其中的一条线路,那么整个的电线网络就成树枝型的了,利用电线网络的这种特征,在农村配电网络中采用“闭环结构,开环运行”的方式来控制整个的线路。保证一条线路出现问题不会影响其他线路的正常运行。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农村电网的变电站,避免迂回供电。
3.2 改善电力设备
首先要更换农村电网配电导线,运用新型的绝缘导线,在用电量大的季节要更换较粗的双层绝缘导线。其次也要更换或者安装新的变压器、电箱等基础电力设备。变压器要使用节能的变压器,还要根据用电量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型号的变压器。
3.3 强化管理农村电网
当地政府和电力企业要加大对农村电网的管理力度。当地的乡政府要制定用电规章制度,规范农村的用电。电力公司要加强对配电线路和电力设备的维护,定时的检查电路和设备,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各个村落设置检修点,一旦配电网出现问题能及时的抢修,保证村民正常的用电。
3.4 具体到我县来说在配电网改造中的具体措施
第一,要对没有改造过的农村电网进行全面改造,首先解决有电用的问题,再次是用“好”电的问题。具体到我县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更换全县中低压线路上已运行10余年的木质电杆,消除一遇恶劣天气,就有倒杆无电可用的现象,同时消除了供电安全隐患。再次是解决因电力需求增长而出现供电能力不足的电网升级改造,更好地满足农村用电需求问题。
第二,要按照先中压、后低压,先集镇、后农村,先大负荷区、后小负荷区的“三先三后”总体原则进行联动升级改造。具体的说就是工程设计时不能简单的更换和拆除现有配电设施,一定要充分勘察,仔细计算,把原有的配电设备、线材及其它材料充分利用,新购的大容量节能性配变用到人户负荷密集区、大规格导线用到10千伏主干线或台区低压主干线路上,更换下来的小容量变压器、小规格钢芯铝绞线用到农户较少的边远山村,这样即解决了国家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时效,又使农网改造期间购置的小容量变压器、小规格钢芯铝绞线不被大量闲置或厂家回收,大大节约工程投资和国家资源。
第三,在本次新一轮升级改造中,肯定要新增很多台区布点,为了使配变安装在负荷中心,供电线路走向合理不迂回,很多原有通道肯定不可用,必须重新规划线路通道,在工程建设中遇到因线路重复经过农田、山林引起的挖坑、立竿、通道占用等索赔问题,各级政府或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政策及规定,避免无章可循,防止农户漫天要价,维护好各方利益。
第四,在改造前、后都要做好农村配电网改造的宣传工作,让农民和当地政府及各相关部门了解农村配电网改造的意义和运作模式,主动支持改造工程和改造后管理工作,营造和谐、高效的农电供、用、管体系。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农村的发展,每家每户电器的快速增加,村民对于电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大,这就导致了农村配电网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因为配电网而出现的供电成本过高、供电可靠性较低、断电等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造新时期农村的配电网,保证村民的正常生活用电。
参考文献:
[1]郭岚.科学实施新农村配电网改造升级[J].电源技术应用,2013(10).
[2]黄义扬.农村电网改造技术与经验[J].科技资讯,2011(33).
一、现代中国农业出现的问题
1.种植单一,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
大多数农村以粮食作物为主,仍以原来旧式的生产方式为主,工业化为辅,而且收入徘徊不前,农民失去了活力,积极性不高。因此更多的农村青壮年甘愿入城打工,将农业作为第二收入。改革开放初期,市场迅速活跃,物价不稳定,差距大,而近几年粮食价格逐渐稳定,但农业成本却仍不断提高,单纯依靠家庭的努力无法改变现状。城市生活成本很高,同时农村的生活成本也在几倍地增长,相对于城市的收入而言,农民的收入杯水车薪,从而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农民缺乏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知识来源有限,机械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作物产量有限,一方面使得土地资源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导致土地的污染,使土地失去肥力。
2.守土观念浓厚,缺乏大胆创新
中国历经了两千多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农观念。再加上宗族观念的影响,这种守土观念非常浓厚,更有很多人认为上学还不如不上,直接在家种地就可以挣钱。即使再贫穷也不愿丢掉这几亩土地。当然,种地本身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确实比较稳定,能维持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但是一味地依赖于土地,而使农村经济缺少了活力和发展的动力,这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制约工业发展
由于这种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农民的收入虽相比较之前有很大进步,但是经济实力仍然有限,能够购买一套机械化的设备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这种经营方式严重制约了农民的购买能力,不利于农村机械化的推广。同时也会导致工业发展缺少一个增长的因素,从而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
二、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
1.国家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在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为此,中央和地方应该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放力度,有侧重地调整经济结构;促成农村人才流动,最大限度地引导人才支援农村建设,带去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以提高农村整体的生产水平;调整投资结构,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促使农村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完善农村的服务设施,使农村的人口分布更加集中等等。
2.由分散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过渡
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方式,国家采取惠民政策促使农民分布更加集中,采取农场式的管理方法,妥善安排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采取由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逐步推进的办法,逐步形成集约化管理,以保证农村的稳定。
3.工农业有机结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使工业配合农村的结构调整,及时为农村机械化的实施做好服务,同时也可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以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样也可以减少城市的人口压力,以及资源分配带来的矛盾。国家应积极采取政策促使城市人口流动向农村转移,逐渐使人口分布更加平衡合理,同时也可缓解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身心健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而农村的信息与交通又相对来说十分闭塞,以至于学生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和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例如:盲目从众心理、自闭自卑心理、过度内向心理以及过分依赖等心理问题。下面将针对这些心理现象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在农村中学设置心理健康课程
在我国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基本上都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要想使农村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获得发展,也应该在农村的学校中设置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一些心理调节的方式。主要是一些扮演角色以及交流方式训练等内容,让学生掌握一些克服自卑感、合理宣泄情绪等方式,有效防范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况。
二、加强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我国学校实行的是班级制,学校的活动主要是以班级的形式组织实施的,班主任负主要责任,所以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成为班主任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使命。众所周知,班主任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因此,班主任必须具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技能,这样不仅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帮助学生走出心理的误区,而且还能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三、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 序言
利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们赴安徽马鞍上实践小组响应党的号召,将目光投向农村,去关注和了解、调查农村近些年来的变化,尤其在党在政策方针指引下,新农村的发展情况以及新旧农村的异同。
我们实践小组由辅导员黄贝娜老师带队,共10名成员,分别由来自系03级计算机03班的郭斯杰、袁伟、王平、梁沛林、黎仁全、范姗,计算机0311班的彭一彪、杨杰、李永吉,信息安全0304班的邹义鹏组成。此次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也让我们走出校园象牙塔,直面社会,了解到了新农村的发展变化。老师和同学的激情和热情使得我们此次实践活动圆满完成,实践活动也受到我们目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 社会实践目的
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是我们大学生队社会应有的态度。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们对社会的了解还太少,也不够深入。而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用自己所学的东西,积极回报社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点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做的也不够。
利用这次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们想深入到农村,去了解占社会人口比重70%以上的群体的生活状况,了解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农村当前的现状以及近些年的变化。
我们这次实践的目的地选择的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博望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马鞍山市是一个以钢铁著称的城市,钢铁工业是它的支柱产业;第二,博望镇位于长江沿岸,它的发展可以作为长江沿岸乡镇的发展的缩影;第三,一个以工业城市为依托的农村乡镇,它的农业发展结构一定会有本身的特点。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实践小组一致认为,这次实践活动一定会收获很多。
在综合考虑后,我们把这次活动的主题定为“调查新旧农村的发展和差异”,主要以参观学习和走访调查(访谈)两种形式完成。同时,也想利用我们在大学里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做些服务性质的活动,比如:计算机常见问题解决指导;常用软件的下载与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网络安全知识的传播等等,以实际操作和讲解的方式完成。
由于这次实践活动的时间比较短,我们主要以学习、调查为主。主要学习农村的发展结构模式,多了解农村的现状;调查农民和农村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农业的发展。
3.社会实践过程
3.1 前期准备过程
由于时间仓促,在7月7日晚召开学院社会实践动员大会后,我们才开始准备,只有2天的准备时间。在黄导的指导下,我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分组准备材料。一组搜集常用软件,并准备好安装使用提纲;一组总结网络搜索引擎的类别及使用技巧;一组准备调查问卷提纲。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
走访调查问卷提纲:
1、家庭成员外出务工问题(外出务工目的、家里老人赡养孩子教育问题等);
2、家庭经济情况(年平均收入、经济来源、经济收支情况等);
3、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教育现状、教育支出、教育压力、对子女教育期望等);
4、老百姓医疗保健问题(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支出、医疗设施完备情况等);
5、农村网络普及情况(电脑认识情况、电脑拥有率、网络普及率、网络认识情况);
6、农村民主法制、村民自治情况。
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提纲:
1、常用的搜索网站介绍。比如google,百度,雅虎,搜狐;
2、搜索常见的错误分析。比如错别字,多义词,不合理的关键字;
3、搜索的原则。比如搜索以关键词为核心,如何改进搜索提问;
4、搜索的技巧。比如搜索两个及两个以上关键字,对搜索的网站进行限制;
5、其他有趣的搜索。比如图片搜索,目录搜索,电话搜索。
常用软件安装与使用提纲:
1、easyrecovery:easyrecovery 是世界著名数据恢复公司 ontrack 的技术杰作,它是一个威力非常强大的硬盘数据恢复工具。能够帮你恢复丢失的数据以及重建文件系统。
2、everest:系统信息查看检测工具,everest ultimate edition通过曾获得奖项的everest技术为pc发烧友提供业内领先系统诊断以及系统基准测试解决方案。
3、恶意软件清理助手:软件目前可以清理下列恶意软件:一搜工具条 完美网译通 cnic中文上网 博采网摘百度搜霸 3721上网助手 360搜 dudu下载加速器 很棒小秘书 网络猪 划词搜索。
4、windows进程管理器:windows进程管理器可以帮助您清楚地了解系统中的进程信息。
5、foxit reader:一个小巧的 pdf 文档阅读器,完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