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8篇

时间:2023-09-22 15:04: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

篇1

关键词:问题情境 整体框架 思维器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53-01

教师要想做好“引导者”,重视提问的设计原则非常重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过程,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课堂互动的关键。巧妙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有关问题谈点体会。

1 要明确目的

在设计提问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是个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题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提问设计语文教学服务。

从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入手。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需要记忆的教学内容信息,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出发,设计一些知识{回忆}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用所记忆的知识照原来回答,让学生记住先前所学过的内容。

从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入手。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应让学生根据对读物的总体印象作出积极的反应。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层次怎样划分,结构有什么特点等。为此,教师可设计一些了解{感知}性提问,陪养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能力,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对象的整体框架,李庆文章的来龙去脉,以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迅速深化和完善。

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综合能力入手。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对全文作出理性的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那样写,而不这样写,那样有什么作用和好处等。因此,在提问设计上要考虑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综合能力。

从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入手。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是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转化为阅读技能,帮助学生应用已学的只是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以心理学中迁移的理论为依据,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阅读中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培养学生欣赏、辨别能力入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教学要求设计有关课堂提问。

2 要考虑价值

提问时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戳是的提问。因此,教师设计的提问必须有思考的价值。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应具备两个特征:启发性。设计的提问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 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选择性。语文课堂提问的天地是广阔的,从字的读音到字的形体、笔顺笔画,词的构成、含义,句子的构造及其表达的效果,句段间接照应,作者思路、意图、感情倾向,语言风格等都可提问,但不能不加选择,面面俱到。必须有所选择,做到目标集中,角度恰当。

3 要讲究艺术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过程,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课堂互动的关键。巧妙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提问设计中应努力讲究提问的艺术化:(1)要准确严密。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提问必须严谨科学。(2)要新颖有趣。

(3)要灵活多样。

篇2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篇3

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多媒体非常发达的时代,阅读仍然是吸收信息、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世界各国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主要的目标之一,因为阅读能力的优劣将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学习能力。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初中华文科课程纲要于2000年完成修订工作。新初中华文科课程纲要从“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文思维能力”、“语文基本知识与应用”六个方面提出教学要求,以达致有效地学习语文,使用规范的语文进行听、说、读、写及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文艺鉴赏能力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制订于2001年。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属于阶段目标的第四学段(7~9年级)。此学段与其他学段的目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学段同样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教学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和协调发展。

一、两国初中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要求

(一)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初中华文科课程纲要的阅读教学要求如下:

1.掌握略读、精读的方法。

2.养成默读的习惯,注意阅读的速度。

3.能朗读和背诵课文一些精彩片断。

4.阅读一般文章,能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

5.阅读文言文,能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一些著名的古代诗文。

6.对各种文学样式,能有基本的欣赏能力。

7.对中华文学有基本的认识。

8.能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9.能熟练地使用字典和词典。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二)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阅读教学要求如下: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二、两国初中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要求对比

从整体上来看,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初中华文科课程纲要(简称马华课纲)的阅读教学要求共有10项,而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则有15项阅读教学要求。

马华课纲和新课标都强调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得法,就能从读物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得到多方面的收益,取得阅读的最佳效果。两者在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都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指点学生阅读的门径。从阅读对象来说,是使学生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从阅读目的来说,是使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这是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目的。

两者都强调朗读与默读教学,这体现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基本理念。朗读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默读则能真切地体验文章的情感,感悟文章的内涵,与作者、文中人物“三心相通”,自然积淀丰富的情感,自然能读出自己的“情”,传递出自己的“感”。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对谁在阅读、阅读什么、怎么样阅读、如何阅读、如何培养阅读一系列的问题提出比马华课纲更具体的教学要求。分析如下:

(一)阅读教学注重以学生为本

新课标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学生(读者)为中心。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能自主学习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阅读材料如何使用适当的阅读法,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作品的阐释、评价和质疑。新课标阅读教学注重阅读系统中的“三心关系”,即作家、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重要关系。

(二)自我欣赏及品味文学作品

新课标提出“欣赏”与“品味”文学作品,希望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和“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可以根据美学标准或道德价值标准对文学作品给予评价,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社会环境,欣赏作品中体现的美学观点和情感价值标准,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起到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

(三)阅读量具体化,着重累积过程

阅读教学应该重视累积过程。它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方能扩大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学习累积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因此,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强调阅读总量的具体要求,如希望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新课标对初中生语文阅读量的基本要求。新课标规定阅读有一定的数量,从而语文水平、学生视野、思考能力等也能慢慢提高。

(四)重视诵读在阅读过程的重要作用

新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和“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规定不但要求学生诵读,还需诵读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不期然而然地背诵出来。诵读以朗读为基础,即要大声读,通过对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的模仿,在身、心两方面留下痕迹,使文章词句甚至意蕴从口中心中自然表达出来。它能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马来西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马来西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可进行两项改进策略:

(一)要树立大阅读教学观

马来西亚初中语文课纲改革中的阅读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途径,可以参考中国新课标的大阅读教学观。阅读教学的目标,核心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大阅读教学观下的阅读教学目标,应当包括三个维度。除了知识、能力的目标之外,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过程、方法、习惯的目标。一旦培植了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根基。培养阅读习惯更是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阅读习惯决定着阅读的品位、能力和质量。由于时代的需要,马来西亚初中语文应提出“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阅读目标。

阅读教学的内容应放到大阅读教学观下审视:教科书是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及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阅读的内容不应囿于教科书。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可在课中穿插阅读相关文章,并指导学生课后开展拓展性阅读。

大阅读教学观主张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开放。各地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鲜活的语文课程资源,是不断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中,学语文,用语文,要持续地开展课外阅读。学生可在自主的、大量的阅读中完成初中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二)要树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基本理念

马来西亚初中语文课纲改革中的阅读教学,应参考中国新课标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对话的参与者虽是教师和学生,但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更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学生应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自行阅读。在对话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然后才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讲出真诚感受、真正体验、真实理解,才可能达到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效果。阅读教学要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进行。它不仅是解读文本,而且要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其中包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渐文化积淀等实践价值。

结语

马来西亚和中国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要求都是处在教育大改革的环境下进行改革,所以有可比性及借鉴性。相对马来西亚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要求,中国新课标的阅读教学要求是富有借鉴性的,需要吸取其阅读教学要求的长处持续改进。因此,通过对两国初中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要求的对比分析,可为马来西亚未来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改进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课程局.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初中华文科课程纲要(2000年修订)[S].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课程局,2000.

[3]贡如云.语文教学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王松泉.语文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魏传宪.语文教学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对策

初中语文教学是整个初中教学体系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讲,教育方法对语文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就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在语文教学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这使得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改进教育方法,不仅仅能够弥补语文教学中其他教育资源缺失的问题,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初中语文教育中存在很严重的缺失现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育的缺失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措施建议,期望能够为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 应试教育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因此学生在初中的学习阶段,还是以升入高中为主要目的,而高中教育的差距也是的学生和教师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进而期望能够进入到教学质量较高的高中继续学习,为将来升学做好准备。这就使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较多的时间花费在考试要点和课本知识上来,这就与初中语文的教学本质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基本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2. 对传统文化继承教育的缺失。初中语文教学承担着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度的任务,是学生观念转变的桥梁,也是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因此初中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之外,还要通过教育教学来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文化的延续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3. 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修养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以及逻辑能力,但是由于学生逻辑能力的欠缺,导致了学生在语文写作或者书面表达方面捉襟见肘,而这也影响到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造成这种原因的本质就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修养不足,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及素质教学的要求背道而驰。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写作的时候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不能在写作中收放自如。

二、初中语文教学缺失的主要表现

1. 素质教学的实施流于形式。自从我国社会素质教育提出来之后就成为我国教育界讨论的特点话题,引起了我国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实际额情况是,素质教育仅仅成为一种形式,在教育教学中没有体现出来,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

2. 校园文化资源利用的缺失。初中语文教育要注重内外部文化的建设,其中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利用,校园文化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对校园文化的塑造不够重视,导致整个语文教育教学受到严重的影响。

3. 教学中人文主义观念的缺失。人文教育的关键因素便是对学生的情感滋润,初中语文教学往往是以德育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但是仅仅是德育教育却容易忽视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包括感情倾向、审美意识和价值观等,正是由于对这些方面的缺失,才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感到枯燥乏味。

三、改进语文教学缺失的对策建议

1.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制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根据素质教育和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明确的语文教学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在目标的制定上,除了学习成绩目标之外,更要涵盖德智体等过个方面的教学目前,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价值观培养的目标。

2. 注重校园文化的塑造。初中语文教学环境对于整个语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思想修养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注重校园环境和文化的塑造,通过良好的文化环境塑造来培养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3. 构建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课堂。现代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引导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课本知识的教育,要鼓励学生通过各方方式和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与教材相关的更多知识,鼓励学生对情感的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现。对于其他文学之外的文化也可以适当的接触,同构成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结构。

初中语文教育是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各种欠缺,导致了我国初中语文教育达不到其要求。因此要通过各个方面的改进,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各种缺失现象,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中的人文格调,从而唤起自身内心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主编《语文教学》,沈阳出版社,2000年9月.

[2] 叶澜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篇5

关键词:结合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97-01

1.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为了对当今新课程理念进行适应,加强对于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将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自身效率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要求教师必须要重视应用教学艺术,使学生能够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引导初中生能够积极地参加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之中,增加初中生对于语文教学内容趣味性的感知,初中语文课程自身的内容含量十分大,也比较枯燥,再加上其教育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将理论性很强的初中语文课堂开展的生动有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2.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重点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创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和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工作。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创造兴趣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期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增强创造的激情和自信,成为其终生受用的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和源泉。面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何老师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通过讲故事、听名人轶事、猜想故事结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同学们都感兴趣的活动中,何老师对他们进行了适时的启发和引导。

2.2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近些年来,我国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展,充分认识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并且成为了我国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和优先考虑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兴趣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教师,因此,快乐教学和愉悦教学是教师们一直在不断深入探讨以及研究的话题。如果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中传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那么,初中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知识,并且在情不自禁中取得好成绩,优化导语设计、实施情景教学以及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等等措施都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趣味性。如果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的过程中只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那么,初中生会感受到十分痛苦,并且学习效率很低。如果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变通,把初中知识融入到情节里面,使初中生成为语文教学故事中的主人,这个时候,初中生就会对学习十分感兴趣,同时加深了初中生对于语文教材的探索和理解,进而能够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以及效果。

2.3提升举例频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举例频率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初中语文知识并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怎么样才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到一起,举例子就变得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在举例子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前文学的热点问题,并且要引出其他大的学科内容,这样不仅仅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热情,更加能够对初中生所特有的好奇心进行满足。在初中语文教师举例子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其和地理以及历史等等知识进行结合,使初中生能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增加自身其他学科的知识,再通过其他学科知识来促进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这样不仅仅符合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自身的要求,更加能够使初中生真正体会到语文课程所具有的有用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举例子是语文教师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挑选一些具有启发性以及精致的例子,这样才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思维,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同时,要使初中生能够明白所举例子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初中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

2.4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备课。除了要将初中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并且采取举例子的措施之外,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备好课,做好开展初中语文课堂之前以及初中语文课堂之后的工作。教师实施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进行有效的备课工作,通常情况下,备课都要按照语文教师进行备课课程的标准以及备教材这两个基本环节来实施,每一个课程标准都能够从本质上帮助初中教师对语文教材深广度、教材体系以及教材知识层次进行了解。语文教师备教材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语文教材与各个单元、每个知识重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结构体系以及教材编写意图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选择一些时事,或者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找一些初中生比较关心和注意的话题,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语文教师备课的过程中还必须要课后的作业,初中生在学校初中习到的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语文知识变得十分鲜活,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一些全新的作业形式,比如说通过对学生邻居或者居民小区实施调查,进行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初中生要根据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开展辩论赛等等作业,这些作业锻炼了初中生行动、思考、分析以及设计等等方面能力。

3.总结

总的来说,我国初中语文教育面临全新的课程改革,为了追求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品质,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解放自身思想,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所在,要顺应当今时代的不断发展,伴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改革,来对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俊霞.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J]. 学周刊,2013,No.17810:50-51.

篇6

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教学活动 问题 对策初中语文,是初中语文教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科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结构较为清晰,内容层次较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审美系统。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初中语文课本中包含了许多民族与国家的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审美方法与要求,鉴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有很大的意义。然而,许多教师没有重视起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因此,笔者选择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问题分析审美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下面,我们就来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诗歌与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教学内容中,老师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态度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讲,初中语文老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与散文时,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欣赏这些语文学习内容的内在美。但是,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也就仅仅限制在了形式美方面。美学范畴极其广泛,除了形式美,还有内涵美,像文章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以及文章中人物的美与丑都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情趣是一种理想,让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十分重要。加强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更为有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加强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更深的层面上对人性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建立起人文关怀。但是,受到老师个人素质与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老师无法开展较高文化层次与审美能力的审美教育。虽然他们也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但教学重点一直是文字,对于学生心灵的启发并不大。

二、教学的内容与目标不明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将语文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语文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是老师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审美教育变得越来越突出,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审美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大多数初中语文老师都不能将教学内容与目标整合到审美教育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教无定法的问题,盲目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情感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活动看直来是对学生想象能力的一处开发,但是却缺少了教学的规范性。长期教学目标的缺失造成学生学习行为的盲目。如果,这样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一直持续下去,虽然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以减少,想象力得到一定开发,但在初中语文学习能力方面却没有很大的进步。学生单纯地在体验中进行学习内容的感受,不利于学生自主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方法分析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审美教育正确方法的开发成为当代初中语文老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1.加强教学内容中审美元素的开发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具有很多审美教育的元素,许多名字的作品当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对象,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与美学性都体现在字里行间,都是重要的审美元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老师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引发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老师要利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对于那些在朗读中可以体会到文学美的作品,老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对文学作品的韵律美进行感受。而对于那些需要深入阅读的文学作品来讲,老师则要引导学生对关键的语句、字词以及点睛之处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与文章内容与结构的连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解《木兰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形式美与韵律美。再利用文章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木兰诗的内容美与情感美,了解古代人物自我奉献与爱国主义精神。2.加强语文老师的审美元素开发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很多的审美元素,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老师也是一个美的结合体。当代初中语文老师要加强对自身审美元素的开发,促进学生审美教育内容的丰富。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注意起自己的模范作用,利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来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思想。老师的审美能力对于学生的审美态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表现出正确的审美态度与审美情趣,学生通过模仿,可以很好地实现自我审美情趣的提高。老师要加强自我学习意识的建立,通过专业知识的提高以及观察能力的提高,促进自我文学素养的提高,使自己的知识与人格成为学生心目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四、结语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展,对于当代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提高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家荣.让语文阅读教学“美”起来――阅读教学中美之初探

[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3).

[2]吴利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J].内江科技,2011,(07).

[3]刘学红.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

[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3).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中语文 教学衔接

引言

对于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做好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至关重要。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有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体化”意识,提前做好规划工作,沿着正确的教学思路,开展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笔者结合自己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要加强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就应当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当然还要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适当渗透高中语文知识。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温习或者回顾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便于新的语文知识结构的建立。

一、打好基础,稳步推进

中学语文教学衔接涉及教学双方的各个环节,值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前奏。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初中语文的时候,要有前瞻性,扎实推进初中语文的深度教学,给学生们打好初中语文基础,为进一步的深造打好基础。就实际教学来说,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基本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教学,稳扎稳打,各个击破,例如,初中教材介绍了基础的语文知识,拼音、标点、修辞等等常识,这些知识的教学当中,我们一定要十分准确地教授,这是高中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石,只有打好这些基础,才有利于初中学生升入高中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才有利于方便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理解和接受,才有利于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向纵深开展,提高高考的语文成绩。

二、步步为营,纵深学习

初中语文知识相对来讲,比较简单,这是针对小学升入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规律而设置的。在学习过程中,多少依靠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练习以及复习,加固知识,在学生自身的知识框架中,形成新的知识节点,最终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知识网。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教师的教学活动,抑或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初中语文知识的活动,都要步步为营。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学创作。笔者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把语文知识学会、学活、学扎实,我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我要求学生每天写100字,这个要求是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而总结出来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若要求其每天写的字数超过100字,学生们就很难坚持下来。毕竟学生们是刚才小学升入初中不久,语文的学习与运用能力,还不能得到全面提升。

所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每天都要写作,每天的积累来增加他们语文知识的运用水平。笔者在规定初中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每天写作100字的时候,并没有指定非要每天都写日记,或是练习其他的文章体裁。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现实的理解,有感而发,写一些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是十分有效的,也对初中语文知识和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十分有利。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升入高中时,他们在初中养成的写作习惯,促进了他们整天作文水平的提升,写出来的文章不再是侃侃而谈,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让鲜活的内心理解和感受诉诸于文字,让读者也读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从知识结构来看,初中知识比较注重基础,因而,初中语文向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例如,笔者在对初中学生讲授如何对词语理解的时候,就适当地进行了高中内容的介入,并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我首先要学生把遇到的新词汇,带入到具体的文本语境当中,让新词汇在语境当中,焕发自身的新涵义,便于学生思索。

之后,学生再遇到新词汇的时候,往往不是急着找词汇书,而是把新词汇带入到文本当中,仔细地推敲,这就训练了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让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不阈限在词汇书的范围,而是贴近文本本身,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具体词汇的理解也更加准确了,加强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在初中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牢初中语文知识基础,便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促进学生高中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后,课业任务较小学的课业,有明显加重的倾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地指导学生广泛积累知识。有些学生因为课业的繁重,出现了一些上课烦躁不安的情绪。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奋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的心理状态由畏难到坚强,由坚强到焕发热情,以火热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当中。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有初高中语文教学“一体化”的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注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五、结语

总之,教师要注重打好初中生语文教学的基础,稳步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对知识的教学要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纵深学习。加强初中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通过以上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便于他们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石红袅. 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法与学法[J]. 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

篇8

关键词:人文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价值

前言

初中语文在学生的整个学生时代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过渡作用,肩负语文能力素养承上启下的总要职责。在高速发展的网络化多媒体技术影响下,信息爆炸带来了语文教育教学的革新内容、方式与要求。传统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教育虽然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训练,面对初中这个青少年成长心理过渡期,初中语文应将书本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从这个过渡阶段开始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教育的光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人文教育概述

查阅相关书籍与工具书不难发现人文教育的定义,其实,综合起来不如说,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中最直观的体现。人文教育不仅是对教育知识理论的培养,更是对教育实践的不断锻炼与发展。任何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活动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展现教学的真正价值。人文教育即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有意识的渗透与培养,将人性化的优秀品格、道德、精神世界的塑造传承的过程。也就是说,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教育。人文教育对人的要求有: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同关系有清晰的认识;对自身有清晰独立的认识;对于自然有和谐持久发展观念的认识。这些认识相对应的精神分别为:社会道德精神、生命价值的哲学精神、尊重生命长久发展的精神。这些精神的培养层层递进,组成了人文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成为人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基础。

二、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一)人文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新课标下,对初中语文教学做出如下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新课标中对语文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定位,表明语文教学理论知识与人文素养培养需求。新课标还强调对学生创造力、创新力、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人文精神、文化品位等能力素养的完善与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构建与巩固,通过文章与文字的熏陶,深刻剖析字里行间的精神价值与深刻理念,以有价值的理念培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心理构建,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材的编写改革方面,更应注重自然、人性、社会关系的理解与影响,以教材的指导功能和重复使用性来带动学生对精神能力的锻炼与完善。人文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用过人文教育的贯彻落实和不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知识的无缝对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推进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2]例如,《谈骨气》一文中,“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学生人生观的影响,《人生的境界》中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感悟,都是初中语文教学对人文教育的最直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知识的引导启发式教学,实现基础知识能力的传授与能力训练,更注重人文教育在学生心理方面的构建,通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来实现初中阶段健康心理的构建与引导,实现语文教学对基础知识与人文情感的双重培养,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人文教育能满足初中语文教学发展需求

传统教育以单向传导为主的教育模式是对语文工具性的充分重视的外在表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式教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注重理论的系统构建和应试技能的重复训练,更应注重实践性能力的不断提升[3]。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主导着整个教学进程的推进与发展,知识的讲授、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都是教师在进行,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无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形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脱节。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是对学生学习天性的泯灭与教学个性的迷失,其中人文精神的忽略甚至失落,使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发展动力与活力。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对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层面进行了全新的要求,知识基础的培训与“做人”的教育是并驾齐驱的教育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就应通过人文精神的不断传达渗透,引领学生感受其中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修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4]例如,在《永远的梵高》一文的讲解中,教师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遵守自己的信念,实现自我价值;《听懂母亲的故事》一文则能为学生展示宽容的力量,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理解与学习,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构建积极健康的内心环境,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注重传统的知识理论的系统构建与严格传授,更注重人文关怀下对学生情感、思维的培养和教育,在提升语文文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发挥语文教育陶冶心灵、培养道德情操的真正作用。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发展需求、也能满足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目标,是教育改革环境下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瑞.初中语文教材中人文教育内容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2.

[2]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张焕霞.浅议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8(04):187-18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