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5:04: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知识产权的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名牌产品、专利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档案(以下统称产品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依据,各企业应建立产品档案,加强对产品档案的管理。
二、产品档案是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真实记录,是重要的原始信息资源。企业应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其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以利开发利用。
三、产品档案的管理是产品开发和产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企业应把产品档案的管理与产品开发计划、生产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产品档案与产品开发、产品生产的同步管理。
四、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项档案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产品技术文件按时归档。新产品开发应在试制、鉴定后3个月内将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整理立卷,集中归档。电子文件及与之相应的纸质文件一并归档。
五、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研制的产品,在产品试制、鉴定后3至6个月内,将有关协议、合同,随同产品技术文件一并归档。
六、企业购买的专利产品、专利技术,应将有关产权转让协议、合同,随同专利产品档案、专利技术文件一并归档。
七、企业有关专利产品专利技术申报、科技成果申报和审批及奖励等文件,随同产品档案一并归档。
八、企业应指定有关部门负责档案工作,统一管理企业各类档案,指导督促文件形成部门做好归档工作。任何人不得拒绝归档。
九、企业应加强对档案的安全保管,设置专用的档案库房,实行专人管理,防止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失泄密。
关键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知识产权管理
一、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资产分析
(一)资产优势分析。一般而言,无形资产不仅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其可能形成的潜在市场竞争优势更关系着企业以后的发展前景。它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身实现的经济价值上,还包括获取过程中竞争和模仿带来的效应,因此更突显了这类资产在企业中重要地位。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就是拥有了较多以非实物形态存在的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企业。知识产权权利主体的独有性,使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有时还可以是企业持续盈利的核心能力,如商业秘密,众所周知的可口可乐公司,其专有的可乐秘密配方,使其一直神秘的存在,并广为大众所偏爱
(二)资产劣势分析。实物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是看得见的企业实物真实存在的体现,而缺乏或只有很少的实物资产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则没有这样的优势体现。与实物资产相比,知识产权的流动性相对较差,在企业需要资金时,对其变现处置则相对较难,不利于企业特殊时期(如金融危机时期)的资金调节。实物资产有明显的价值,且收益稳定、风险较低,而知识产权资产是无形的,风险较高,价值难定,因此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且市场前景短期内不明确,不能像实物资产那样广泛地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二、我国知识产权质押及其管理的现状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现状。(1)知识产权保有量现状。知识产权的数量状况,是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重要保证。依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商标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专利权和商标权的有效量分别为403万、736万,两者的有效量基数巨大。(2)知识产权质押开展现状。以最常见的专利为例,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从2008年的75份到2012年的835份,专利质押的数量逐年增长;质押金额相应地也从13.84亿元增加至141亿元。到2014年底,质押金额自2008年试点以来累计达1127亿元。体现在商标权、版权方面,2012年实现融资金额分别为214.6亿元、27.51亿元,2013年显示的数据则为401.8亿元、31.73亿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知识产权数量不断增加,用作质押融资的基数虽不多,但用作质押的知识产权数量却在逐年增长,甚至出现迅猛势头。
(二)知识产权融资管理的现状分析。(1)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过程中的管理现状。1)估值管理。在质押前,需要合理估测知识产权的价值,这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因此企业必须慎重选择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构。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评估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还不够完善,再加上知识产权本身的复杂性与相关方面的文件合同、可比数据的空白、涉及领域的广泛性以及估人员自身素质、评估资格等的不完备等均增加了评估机构在进行价值估算时的难度,导致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公信力低下。2)决策管理。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时,需要全盘考虑,科学的融资风险决策管理是强化企业融资的强有力手段之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主要包含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经营风险、估值风险以及作为质押物存在的各种风险等。企业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决策时,往往因融资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风险意识薄弱,从而弱化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步伐。(2)质押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1)质押期间管理。企业在获得贷款后,放款机构即商业银行作为质权人,对作为担保物的知识产权负有监督、保管义务,对质押物的毁损等负有偿付风险。但银行不具有该质物的使用权,也就是说,融资企业仍可以对该知识产权进行经营运作。这样就增加对作为质押物的知识产权的管理难度。2)违约后管理。企业如果按时归还款项,质押的知识产权则由企业收回,否则商业银行将对质押的知识产权进行处置。我国《担保法》规定“债务履行期届满质权人未受清偿的,可以与出质人协议以质物折价,也可以依法拍卖、变卖质物”,使质权人对质押物没有完全的处置权,需要与出质人议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对质押物的处置。而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交易量少、交易机构缺乏以及交易网络空白,这些都将制约着质权人对质押知识产权的处置。
三、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管理。(1)优化融资结构。企业在制定相关融资管理办法时,应实时关注资金的动态使用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科学、有效地评估自身的偿债能力,再结合企业的经营现金流,做好相关的预算管理及融资计划安排,最大限度的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合理防范风险。(2)合理选择融资模式。目前,我国各试点城市形成的各种模式,“北京模式”、“上海浦东模式”、“成都模式”、 “湘潭模式”等各有优劣,在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时,应统筹考虑,整合各种模式的优点,规避其不足之处。并将这些模式进行组合创新,找出对自身最有利的融资模式,以取得最大融资效益。(3)估价管理。当前,知识产权评估价值的公允性问题使许多银行在面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报告时仍不愿给予贷款。这样的局面,除了要求企业自身良好的信誉保证(不故意抬高知识产权价值)外,还需要企业抱着审慎的眼光,选择具备完全评估能力的评估机构,科学估价,以确保评估结果的有效性。(4)融资人才管理。企业应引入更多专业的知识产权融资管理人才,设立知识产权融资管理小组,给予其管理人员一定的权限,让其对知识产权进行专门管理,并综合法律、技术方面等其他各类的相关人才,职责明确,建立内部监督机制,规避风险,以达到融资目的。
(二)作为质押权利的知识产权管理。(1)企业信誉管理。处于质押状态下的知识产权因质权人的监管,使其价值、正常使用等方面存在限制。企业良好的商业信用,可以消除或缓解这种不利影响。广泛的社会认可度,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人们愿意忽略那些限制因素或愿意从优考虑,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应加强企业信誉建设,树立优良作风,做到同行业甚至是其他各行业所称道的楷模。(2)质押物处置管理。①寻找并创新质押物处置方式。寻找适当的质押物交易模式,减轻银行损失,是激励银行融资意愿的重要途径。建立全国性计算机网络知识产权交易模式,在企业违约不予偿债时,通过网络,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行网上交易,高速快捷处置质押物;加大政府补助款项的拨付,对银行在处置质押物时的损失进行补偿,减轻银行损失。②建立有利于知识产权流转的管理机制。规范交易系统及参与各方的市场行为,建立统一的市场交易规则,赋予知识产权交易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保证;培育和完善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产权交易中介服务水平,转移知识产权处置风险;加大对知识产权融资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知识产权流转的管理机制,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参与双方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加强知识产权的评估和核算工作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必须对知识产权进行全面清查核实,根据知识产权的性质整理、分类、登记。知识产权的核算要遵循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考虑资金货币时间价值和资金的风险因素。全面记录反映知识产权整个创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有关人、财、物的消耗,准确无误地计算知识产权的项目成本、管理成本和转让成本,建立项目的资料档案。为了简便核算,现行制度按知识产权投入为基础,在计价时,必须具备作价依据和标准以及所有权和使用权证书等的详细资料。企业购入的知识产权要按实际支出价款计价,对接受捐赠的知识产权按照所附单据或参照同类知识产权价格评估后计价,自行开发的知识产权按实际净支出计价。而商誉只有在企业合并或接受商誉投资时才可评估计价。企业知识产权的转让,取得的收入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均计入企业收入。如果转让所有权,转让成本应按转让知识产权的摊余价值计算。如果转让使用权,则应将为履行出让合同所规定义务时发生的费用作为转让知识产权使用权的转让成本。知识产权随着时间的转移资产的价值将发生变化,产品的升级换代,技术更新周期的加快,也将使知识产权的价值发生贬值。为了维护专有技术的垄断性,而不断加大知识与物质的投入,这又使知识产权增值。在经济担保、清产核资等业务中,还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2.转变观念,提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知识产权对企业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个专利可以救活一个濒于绝境的企业,一个发明可以推出一个新的品牌或提高一个商标的知名度。同样,一个个发明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所以,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既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强管理力度,广泛宣传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使人人都能自觉维护知识产权并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为企业多创效益。
3.依法管理知识产权。管好用好企业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利和义务。早在1990年3月,国家五部委联合颁发了《企业专利工作办法(试行)》,明确了企业专利工作的机构与任务,专利法、合同法、商标法、着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也对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作了相应规定。企业要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摸清家底,弄清来源渠道,理顺业务关系,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部门、使用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明确责任,建立企业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核算体系,配备懂业务、知法懂法的专业骨干人员,来维护执行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
4.强化政府知识产权管理的行政执法力度。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就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侵权和非法占有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坚决制止和严厉制裁。只有做到充分保护知识创造者、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狠狠打击侵权者,才能有效发挥产权制度的保障功能,使更多的创新技术问世,才能使知识和技术有序地扩散和使用,降低交易费用,让更多的知识产权去占领市场。
知识产权档案的特点
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它是一种无形财产,具有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需要法定程序等特点,企业知识产权档案是知识产权的真实记录和重要载体,其特点是由知识产权的性质和活动规律所决定的。
1 从产生的范围来看,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内容多、涉及范围广。按照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产权档案包括商标档案、专利档案、著作权档案、商业秘密档案等。按现行的企业档案十大类分类方案,知识产权档案包含了科研档案,涉及产品档案、文书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多个门类。
2 从内容上看,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具有成套性的特点,包括知识产权活动在创造、申请审批和登记、转化、保护、维权等各个环节形成的全部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这些工作一环紧扣一环,具有系统性,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3 从形成的过程来看,企业知识产权的权利获得及有效期时间跨度大,具有渐全的特点,有一个动态的不断增加的过程,这是由知识产权的时间性、需要法定程序的特点决定的。知识产权的研发、创造与取得都需要历时一段时间,有些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知识产权取得后,它只有在法定的期限内才是有效的,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在这期间,每年定时都需续缴年费。商标注册证为了保持其有效性,每满十年需要续展。商标注册证许可使用、注册信息的变更、争议裁定、商标侵权、商标的使用等情况,都会形成新的档案,而且时间上会不断地延续下去。
4 从管理和利用的方式来看,企业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的特点,因此档案有保护性要求。很多知识产权档案都属于企业的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它们是众多竞争对手极为关注、竞相争夺的目标,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秘密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失去秘密也就失去它的竞争价值,因此应做好知识产权档案保护工作。
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措施
剑南春集团公司现有各项专利、商标、商标注册证、国际商标注册证及其他知识产权档案合计万余件。面对数量如此丰富的知识产权档案,分析其特点,加强科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具有渐全的特点,应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做到“三纳人”、“四参加”和“四同步”,根据归档范围将知识产权各阶段形成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包括电子文件的收集,并与对应的纸质文件同时归档。在知识产权立项时就应有档案人员参与,属于合作开发及技术引进项目的应将文件的归档要求写入相关合同;在该项目完成后,档案还会有增添或修改,应与档案形成的相关部门多交流、沟通,及时收集补充归档。
2 保持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成套性、完整性。整理档案应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卷内文件的有机联系。属于同一知识产权的文件材料应集中在一起,不得随意分割开来,从而保证知识产权档案与知识产权活动的一致性,按档案形成时间先后顺序或重要程度排列,一案一卷或数卷。整理档案时,档案盒不宜装得过满,例如,商标注册证每十年就需要面临续展等情况,新增加的档案就无法放在同一档案盒内。若该盒实在已装满,可再组一卷,并在卷内备考表说明,使同一知识产权档案信息发生关联,方便查找。
3 科学分类。有的档案同行建议在企业档案十个大类后,再增加第十一类“知识产权档案类”,但笔者认为,对于知识产权档案形成时间久远、档案数量庞大的企业,这种方法并不可行。以剑南春集团公司为例,近万件知识产权档案已于过去二十多年规范地整理于企业档案的十个大类里,如果档案分类上发生变化,则牵一发动全身,引起相应工作的一系列变化,很多档案都需要整改,有些工作甚至需要从头做起,实在是一种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又伤害档案实体的无效劳动。档案的分类方案宜保持长期的相对稳定,应尽量执行原有档案分类框架,可通过建立专题目录及在分类方案局部做一些微调处理来促使知识产权档案信息相对系统、集中。
商标、专利类档案概念明确,独立性较强,可放在产品档案类下综合类或在综合类下新增加一个类目,按知识产权档案的客体,设为商标类、专利类;著作权类档案对于企业来说包括学术论文、专著、工程图、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商业秘密类档案涉及范围广,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用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商业经营信息。”因此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管理需要,明确商业秘密的归档范围。通常包括企业财务状况、投资计划、分配方案、客户名单、原材料进货渠道、产品销售网络、生产工艺、产品配方、新技术研究等需保密的各种文件材料。这些档案材料分散在文书、会计、人事、科研等各类档案中,可继续按原有分类方案将档案归人相应档案类别,随各类档案统一分类编号、整理编目,再通过建立专题目录,将属于不同职能领域的档案信息集中起来;科研类档案自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一级类目,它包含于商业秘密档案,因此其分类整理和以前一致。
4 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的保护。首先,完善企业档案的保密规章制度,增强员工的保密意识。将知识产权档案的保密管理措施写入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档案密级的划分,借阅的范围、权限和时间,查阅、利用的各项审批程序和手续,确保知识产权档案在管理和利用中不失密、不泄密。条件许可的话,宜将知识产权档案特别是商业秘密类档案进行专库专柜专人保管。同时应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及企业员工的保密教育,树立大家自觉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意识。其次,妥善处理保密与利用的关系。知识产权档案规范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若只单纯地为了保密而将档案长期束之高阁,影响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也就失去了其保密的意义,因此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发展。不是所有的知识产权档案都需要保密,只要档案内容的公布不侵害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利益,就不需要保密,需保密的信息也有保密等级的划分、保密期长短的区别,应综合判断各种文件材料,该保密的必须保密,不该保密的不能借口保密影响利用。知识产权具有时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知识产权档案保密的等级、范围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对超过时效期限的档案应组织鉴定,降低或取消密级,从而减少繁琐的利用、审核手续,方便档案利用者的正常利用。如剑南春集团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主营商标,避免不法商家抢注相似名称误导消费者,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和形象破坏,注册了大量的保护性商标注册证,知识产权部门与公司沟通,这些注册证名称需要严格保密,但现在可以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网站查询已注册的商标信息,那么其名称严格保密的价值也就随之而降低。
【关键词】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44-01
知识产权属于特殊的智力创造成果,反映了一个企业或者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和潜力。目前的企业大都是依靠智力成果来赢得市场,文章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内容
知识产权是知识创作和经济活动中排他性独占权的总称,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它是为规范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企业强化对知识产权的有效开发、保护、运营而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的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和利用活动。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的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包括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管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管理,主要涉及工作的总体计划、组织。二是微观层面包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制定;企业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商业秘密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管理;其他内容的管理。
二、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在对知识产权管理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些企业抢注我国企业著名商标,以阻止我国产品的进入,抢占国际市场。在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中国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数量虽大,但品种少、档次不高,附值低,缺乏竞争力。
我国的好多企业忽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高,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也缺乏应有的认知,在商业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过程中,很容易卷入知识产权纠纷的漩涡,使得企业在商业活动中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境地;有些企业意识虽然有了,但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以满足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进行知识产权竞争的需要。
如何应对激烈的知识产权竞争,以求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和保持优势,已经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加强企业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目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随着经济发展知识化和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迫切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因为企业自主创新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将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之间未来竞争的一个焦点就是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对知识产权所进行的系统谋划活动,通过对知识产权实施动态管理、法制管理、市场管理和国际化管理,能够提高企业运营知识产权的水平,强化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市场竞争力。
企业实行知识产权管理的意义: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可以更好地运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可以提高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等。
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模式
(一)集中管理模式
企业知识产权的业务统一由总部来决策,总部专设知识产权部门实施业务管理,全面负责的处理所有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事务。
(二)分散管理模式
其是企业按照知识产权的不同类别在公司内部分别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这些管理部门的权限仅仅针对知识产权的取得,当知识产权一旦取得,其他事务由知识产权部统一管理。
(三)类别管理模式是企业按照技术类别、产品类别管理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
各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情况选择适合的管理模式。
五、完善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相关资料,我总结得出以下几点:
(一)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一个企业若是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意识,那么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就不注意对自己所有的知识产权资源的利用,就可能错失企业发展的良机。同时,知识产权意识的困乏,使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概率加大,而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可能会给整个企业带来难以承担的损害赔偿。
(二)鼓励发明创造
企业可以激励员工进行发明创造,如采取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奖励方法。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制度保障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关键。
(四)设立专门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企业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能够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收益的最大化。
(五)制定并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指一个企业如何利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遏制竞争对手,最终达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获取商业上的最大利益,并进而实现企业愿景的重大决策和规划。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不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简单的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企业改革的发展。因此,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提高企业效益,是企业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企业接轨WTO的必要条件。
1 知识产权的法律关系
1.1 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世界上的财产可分为三类,即动产、不动产和知识产权,前两类是有形财产权,而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有关科技法律的规定,对知识产权可作如下广义的理解,它包括著作权(版权)和工业产权两大类,可细分为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演出、录音、录像、广播作品,制图、技术绘图,计算机软件,专利,商标,标记名称,制止不正当竞争,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是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或者说,智力成果只有依法被确认或依法被保护的才能成为知识产权,并不是所有的智力成果都属于知识产权。
1.2 知识产权的特点和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
与有形财产不同,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限性等特点,知识产权的获得也需要特有的法律程序。因此,对知识产权的辨别管理和保护具有特殊性,如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多表现为剽窃、仿制、冒充等,不易识别。完全相同的知识产权只能授予一次,而完全相同的房子可分属不同的房主。一国所确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在其它国度一般不能发生效力。有效期一过,知识产权就自行终止,任何人均可随意使用,等等。
知识产权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非法人团体。按照我国法律,一般分为职务知识产权和非职务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属于前者,其主体是企业,企业对其依法享有知识产权并承担相应义务。职务和非职务知识产权的界定,在我国专利法、合同法、著作权法、商标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知识产权的客体则是知识产权所保护的那部分智力成果,未按法定程序取得知识产权保护的智力成果不在知识产权的客体范围。认识到这一点,对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将非常重要。
2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知识产权的大量产生,目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以致知识产权不能及时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甚至严重流失。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对知识产权概念和价值的认识模糊不清。广大科技人员用心血和劳动创造了知识产权,而企业并没有对这些成果进行有效保护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现行企业管理体制下,从知识产权的产生到转化或转让,都是在技术部门的独立管理之下,企业大都设置了有形资产管理机构,而没有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科研人员的工资从人员经费中列支,与科研项目有关的管理费、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费、设备维修费等大都不是按照支出入帐,而是按一定比例从投资额中提取,甚至有的企业这部分费用不在科研项目中列支。这种简单的核算体系,不能保证成本内容完整、准确、真实。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专利被发明人私自转让,企业的厂名被盗用等事件时有发生,有些人认为这些人只是打着一个企业的旗号,而并未损失企业的一草一木。其实,一个企业的厂名的商誉是无价的。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厂名都被无偿地使用,对一个企业来说这也是一笔较大的损失。知识产权管理中没有法律意识,不及时申请专利、商标注册,缺少保密意识,忽略了一个项目研制过程中数据、资料是享受合法权益的实物证据,在转让知识产权时不按规定程序和方法评估,这一些都同样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原因。
许多企业还忽略了知识产权的经济寿命、使用价值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许多科技成果一经鉴定便束之高阁,既无自我转化能力,又不积极推向社会实现其价值。长期闲置,不仅降低了科研资金的利用率,也使自身的使用价值在无形地损耗,当然其投资也难以收回。目前,企业科技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的不足30%.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国家资金严重紧缺的情况下,国家又不得不增加科技投资的额度。项目立项前没有进行全面周密的调研论证,加之科研资金短缺,造成了重复开发或不能及时完成,降低了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
3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措施
3.1 转变观念,提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知识产权对企业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个专利可以救活一个濒于绝境的企业,一个发明可以推出一个新的品牌或提高一个商标的知名度。同样,一个个发明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所以,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既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强管理力度,广泛宣传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使人人都能自觉维护知识产权并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为企业多创效益。
3.2 依法管理知识产权
管好用好企业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利和义务。早在1990年3月,国家五部委联合颁发了《企业专利工作办法(试行)》,明确了企业专利工作的机构与任务,专利法、合同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也对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作了相应规定。企业要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摸清家底,弄清来源渠道,理顺业务关系,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部门、使用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明确责任,建立企业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核算体系,配备懂业务、知法懂法的专业骨干人员,来维护执行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
3.3 加强知识产权的评估和核算工作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必须对知识产权进行全面清查核实,根据知识产权的性质整理、分类、登记。知识产权的核算要遵循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考虑资金货币时间价值和资金的风险因素。全面记录反映知识产权整个创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有关人、财、物的消耗,准确无误地计算知识产权的项目成本、管理成本和转让成本,建立项目的资料档案。为了简便核算,现行制度按知识产权投入为基础,在计价时,必须具备作价依据和标准以及所有权和使用权证书等的详细资料。企业购入的知识产权要按实际支出价款计价,对接受捐赠的知识产权按照所附单据或参照同类知识产权价格评估后计价,自行开发的知识产权按实际净支出计价。而商誉只有在企业合并或接受商誉投资时才可评估计价。企业知识产权的转让,取得的收入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均计入企业收入。如果转让所有权,转让成本应按转让知识产权的摊余价值计算。如果转让使用权,则应将为履行出让合同所规定义务时发生的费用作为转让知识产权使用权的转让成本。知识产权随着时间的转移资产的价值将发生变化,产品的升级换代,技术更新周期的加快,也将使知识产权的价值发生贬值。为了维护专有技术的垄断性,而不断加大知识与物质的投入,这又使知识产权增值。在经济担保、清产核资等业务中,还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 知识产权; 自主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
1 科技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自主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根本要求。所谓自主创新,主要包括3 个方面的涵义: ①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②加强集成创新,使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③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1. 1 原始性创新。
原始性创新可以使我国在尖端高技术、涉及国家安全技术领域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破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难题。多年实践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可以促进我国科技发展,提升关键产业水平,从而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提高我国科学技术地位,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世界的不断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1. 2 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是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形式。单独创新已很难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形势。集成创新有利于推动知识创新系统与技术创新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1. 3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高校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企业作为知识的使用者,多年来两者的联系松散。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就要求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使知识的传播与应用紧密结合。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有利于结合,并有利于知识的更新。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2. 1 保障自主创新。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需要承受巨大的风险。鼓励企业创新必须保证企业创新活动获得补偿和收益。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外部条件。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一些企业的创新技术尚未得到有效保护。由于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侵犯知识产权成本偏低,侵权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因此,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配套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建设,对于保障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2 推动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的目的是要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就没有创新机会。要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就需要由知识产权推动。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因此,要进行自主创新就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
3 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知识产权的关键是谁来使用的问题。谁有能力,谁能使资源有效使用,谁能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配置,谁就应该是知识产权的使用者。效率是知识产权转让的实质。初始知识产权的界定可能是低效的,但是通过转让和交易知识产权就可能变成高效的。如果能建立起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使产权从低效率人的手中转移到高效率人的手中,那么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产权要进行转移,就需要产权具有明确的、专一的和可自由转让的所有权。而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管理还难以达到这一境界。
3. 1 享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开发不足。
尽管在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对许多科研院所而言,如何有效地管理、使用其产权却是一个难题。许多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更谈不上得到充分开发。这对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及其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都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3. 2 知识产权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受到威胁。
知识产权的稳定性与延续性是有效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之一。产权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在知识产权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知识产权管理费用太高。当科研单位在国内获得某项知识产权后,往往需要进一步获得其他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或者寻找合适的企业伙伴进行合作开发或深入研究。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巨额的费用支出。对于一般科技项目承担单位而言,他们很难负担这些费用。所以,许多科研单位往往无力在全球甚至是本国范围内保护其知识产权。
3. 3 知识产权的价值性未得以实现。
知识产权也可以看作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现在有些科研院所过于看重知识产权归谁所有,而忽视了知识产权价值性的一面。科研单位因知识产权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宁可只享有该成果的知识权却不肯实现其作为价值的属性,担心知识产权流失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3. 4 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
为了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要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鼓励科研院所与产业部门的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保证科研人员及其所在单位的利益,这是激励科研成果开发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要有分享科研成果和经营知识产权获取经济回报的规定。英国较为典型的分配机制是①总收入中的5 000 英镑奖励给发明者本人; ②单位回收已支付的专利和法律开支(净) ; ③10 000 英镑净收入的70 %给发明者,15 %作为单位的基金,15 %作为研究小组活动费; ④40 000 英镑净收入的50 %给发明者,25 %作为单位小组的基金,25 %作为研究小组活动费; ⑤所余净收入均分3 份,1/ 3 给发明者,1/ 3 作为单位的基金,1/ 3 作为研究小组活动费。而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样的规定,对科研人员及其单位缺乏必要的激励。
3. 5 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护。
如果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那么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的速度就会相当缓慢,投资者对于成果的兴趣也就难以提高。相反,如果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那么产权所有者与投资者免受侵权的保护越好,投资市场就会越活跃。
4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措施。
4. 1 发挥国家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方面的作用。
4. 1. 1 为知识产权的运行提供一个公正、安全的制度环境。公正、安全的制度环境,是知识产权价值得以存在和实现的保证。而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国家保护产权比其他任何组织都具有规模优势。
4. 1. 2 为知识产权的运行提供规范。知识产权的界定与转让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的利益分配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都是通过产权交易实现的。知识产权有效运作的关键就是看能否建立健全产权运作规范。而国家在为知识产权提供规范方面具有优势。国家能够在知识产权的归属、转让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法规。
4. 1. 3 通过法律来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有效产权制度的基本标志之一是产权交易的规范化、法制化。知识产权的法制化可以有效遏制侵权行为的发生,保护知识产权的有效性以及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利益。
4. 2 发挥科研院所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作用。
2002 年3月5 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该规定明确指出:“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以外,国家授予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简称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承担单位可以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的收益。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国家根据需要保留无偿使用、开发、使之有效利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关于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该规定还指出:“项目承担单位须建立规范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研究成果及时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依法取得相关知识产权,并予以有效管理和充分使用。”关于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问题,该规定明确指出:“科研计划归口管理部门要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作为确定项目承担单位的重要条件。在科研项目合同中须明确约定项目承担单位管理、保护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的义务,并依据合同对履行义务情况组织检查和验收。对不履行义务或履行不当、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项目承担单位和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关于知识产权费用的问题,该规定也指出:“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取得相关知识产权的申请费用、维持费用等知识产权事务费用,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负担。经财政部门批准,在国家有关科研计划经费中可以开支知识产权事务费,用于补助负担上述费用确有困难的项目承担单位。”关于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问题,该规定指出:“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项目承担单位转让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时,成果完成人享有同等条件下优先受让的权利。”作为项目的承担单位要积极按照这些具体指导意见,针对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转化工作。
4. 3 发挥科研人员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方面的作用。
科研人员首先要熟悉其所在单位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规定,积极参加有关知识产权的培训班或向所在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进行相关咨询。科研人员一旦有重要发现,并且认为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就应该与单位管理部门沟通。如果有合作者或合作单位的,要尊重和履行与合作者所作的有关知识产权安排。在知识产权得到保护之前,要注意避免任何形式的泄露,以免损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4. 4 掌握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环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研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单凭一个科研人员、一个科研单位的力量往往很难胜任。今后的发展趋势就是跨学科、跨单位、甚至是跨国界进行综合性研究。所以,事先就应了解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定。在决定谁控制申请专利时,必须意识到要负担知识产权的管理费用。为此,合作单位要就知识产权问题达成共识,如知识产权拥有权、知识产权非拥有者分享利益的规定、泄露科研成果的规定等。 []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理论与实务》之作者袁建中,为中国台湾地区资深的知识产权专家,曾担任“台湾智慧财产局”咨询顾问并负责起草台湾《电脑软件相关发明专利审查指南》,另为“台湾工业局”提升产业专利竞争力行动计划之主持人,对中国台湾地区科技产业的专利国际竞争力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作者长期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务工作,担任多家大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咨询顾问及企业内训专家,如台积电、鸿海、宏、统一等。自2000年开始,作者受邀在中国内地担任咨询顾问,包括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信部、科技部等,成为第一位将专利预警分析的观念与做法引进中国内地的实务专家。
在当今的国际经济活动中,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论坛都将专利数量的多寡作为衡量国家或企业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知识产权的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不应被简单视为企业内部活动,而应当将这种管理活动放置于整个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中来开展和实施。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理论与实务》正是从这一大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应以“促进创新,掌握知识产权,创造价值”为基本目标,并在内容上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知识产权在组织中的价值”主要说明了知识产权能为企业或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创造怎样的价值,由此凸显出知识产权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第二章“与知识产权管理有关的组织内外部参与者”说明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相关联的各种内外部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章“知识产权管理的整体架构与阶段性”向读者介绍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阶段性,并系统地勾勒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架构;在第四章至第六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架构、前置架构和后段架构,对如何建构合理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架构给出实质性的建议。这六个章节在逻辑上层层递进,在内容上前后照应,深入而全面地介绍了如何建构一个良好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架构。
全书旨在教导如何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架构,主要是将作者长期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所累积的丰富的实务经验与对于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结合,期望不仅能为企业内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能够使他们得到具体的、可操作的实务知识。因此,作者在行文中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并以当下企业活动中的大量实例为证,贴近知识产权管理的实际活动,深入浅出地将一个良好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向读者娓娓道来。全书对于当下复杂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事务具有较大的实际指导意义。相信如果读者一生只能看一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书,那么,这将是一本值得选择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