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畜牧业的作用8篇

时间:2023-09-22 09:31: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畜牧业的作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畜牧业的作用

篇1

1通识课教育引导学生专业职业应用能力

通识课教育以专业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线。分析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有机联系,找出对接口与点,将原有知识、技能与新知识、技能嫁接,产生递进连动效应。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用中一体化。用是目的,学为了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的同时思考用,学思用结合。教师不但指导学生学,更指导学生用,启动学生思维,在用上下功夫,培养学生会学,会用能力。不能只把学生看成是知识、技能的容器,让学生记、背、考试答卷,培养他们应用能力比背题考100分更有意义。要引导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应用到专业学习,求职应聘就业、自主创业。

2通识课教育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迁移与整合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促进作用称正迁移,有消极阻碍作用称负迁移,提示正负迁移的影响作用。高职教师的教学应利用高中阶段已有的知识、技能做为基础,从专业职业需要的高度定位,把握基础课与基础课之间,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校内学习、实习与校外实习实践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应用能力。既要注意时段性———掌握恰当学习阶段过渡性联系应用,过渡不可太的跨跃;又要注意时效性———掌握实际效果,不可过宽过大的飞跃。

3通识课教育培养学生思维的渐进性和灵活性

渐进性就是在感知事物时,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深化,揭示出事物本质性的一种思维方式。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深入,循序渐进,不要要求过高,急于事成。灵活性是指思维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原有单向看问题变成多方位思维,并在事物相互之间的比较中,使各事物的定位更确切。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法。在通识课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分析鉴别中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4通识课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

篇2

[关键词] 畜牧业 信息化 现代畜牧业 建设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与科技为主题的新世纪,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畜牧业行业而言,大力推进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在提高畜牧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畜牧业信息服务科学化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信息化对现代畜牧业的推动作用

1.信息化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一个地区的畜牧业和一种产品是否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是要有品质优势、规模优势, 而品质优势、规模优势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优势。任何一项畜牧业科技的研究、突破、推广, 无不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结果。要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首先就要掌握世界科技的最新动态, 抢占科技的制高点, 把这些最新最优的科技成果以最简化的手段传授给农民; 同时, 还要大力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这个过程的完成, 需要大力研制开发科技成果, 不断引进消化科技成果, 高速转化利用科技成果, 真正把畜牧业的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素质的道路上来。实现这种转变, 关键要有雄厚的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化可以起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作用, 它是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加速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2.信息化可以加速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畜牧业产业化是贴紧市场、知识密集程度高、系列化生产经营配套、企业化集团优势突出的市场畜牧业, 可谓是现代化畜牧业的雏形。信息化对它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 一是通过信息化把畜牧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去发展; 二是通过信息化把强优畜牧业企业联合起来, 打造航空母舰, 形成跨国竞争的巨大优势; 三是通过信息化开发网上贸易和信息平台, 直接建立畜产品交易的快速通道, 如长治市畜牧兽医应急指挥系统、晋中市网格化信息平台等就是这种信息平台。

3.信息化可以促进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产生质的变化

信息经济是以现代科技为核心,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上, 它一改过去那种资源与资本的总量和增量决定经济成败的模式, 而将谋略和决策意识深化到创新和集约化利用资源上。畜牧业科技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生产成本, 节约了资源消耗, 在产出增加或产出不变的情况下, 信息化可把资源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以增强效益, 这既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害所在。

4.信息化有利于畜牧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

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是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两大动力,而今, 如果离开了信息化,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很难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成功。我国地域辽阔, 气候、土壤、环境条件十分复杂, 畜牧业生产情况和畜牧业经济状况差别很大, 即使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也是如此, 只有依靠畜牧业信息化, 政府才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而且我国已加入 WTO, 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和价格直接影响到国内农业生产; 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使国际畜产品市场对国内生产也产生了日益加深的影响, 可见连通全球的市场信息网络将成为畜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畜牧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畜牧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之上。面对数字化大潮,我国的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而言,在其建设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我国畜牧业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递、利用等环节,目前还处于分散的、单一的、粗放的和手工的自发阶段,信息资源的分散性、信息服务的内向性、信息联系的纵向性、信息更换的滞后性都直接影响了畜牧业信息的利用率。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畜牧业资源环境信息量巨大、信息分散、数据形式多样,同时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缺乏,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造成了目前的畜牧业信息化普遍存在不足。

三、我国畜牧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我国畜牧业信息化的建设暂时还处于探索和未成型的阶段。信息化服务共享标准、共享原则和政策、数据标准仍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这是一个有待继续解决的课题。同时,信息数据来源复杂,给信息服务共享带来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在推进畜牧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业信息在线服务支持的网络运行,为数据的网络在线服务开辟了新的内容,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使畜牧业信息服务更加便捷利民。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将是复杂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大规模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完善的工程。畜牧业信息化可以使畜牧业基础设施的运转、畜牧业技术的操作、畜牧业经营管理运行,通过网络信息的传输全面实现自动化调节和控制。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将减少重大生态建设的盲目性,为国家创造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促进畜牧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和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07(1): 4~9.

[2]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 J].今日科苑,2007(16): 30.

篇3

关键词:石漠化;草食畜牧业;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石漠化治理是一个综合治理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主要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改良草地)及建设农用水利、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以达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草食畜牧业工程就是从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草地生态建设与发展草地畜牧业相结合,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草地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建设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建设中保护生态的目标。根据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笔者分析了发展草地畜牧业对巩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的作用,为下一步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工程的草地畜牧业项目的实施提供些许参考。

1 广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其危害

广西岩溶土地分布广阔,岩溶地貌发育典型,范围涉及河池市、百色市、桂林市、崇左市、南宁市、来宾市、柳州市、贺州市、贵港市、梧州市等10市76县(市、区),位于N22°11′~25°18′,E106°20′~110°01′之间;广西岩溶地区规划范围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787万hm2,其中岩溶土地面积83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6.6%。岩溶地区石漠化现象普遍,危害十分严重。

1.1 石漠化现状

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广西现有石漠化土地238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8.6%;潜在石漠化土地186.71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2.4%。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3.53万hm2,占10.0%;中度石漠化面积65.91万hm2,占27.2%;强度石漠化面积13.04万hm2,占55.2%;极强度石漠化面积18.05万hm2,占7.6%。石漠化导致岩溶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丧失,成为广西头号的生态问题。

1.2 石漠化成因分析

石漠化是在自然岩溶过程基础上人为因素叠加所造成的,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石漠化监测结果,因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毁林开垦、过度樵采、滥放牧、乱采石矿等人为因素导致石漠化土地的面积148.5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62.4%;因灾害性气候和地质灾害导致石漠化面积6.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8%;因其他自然因素导致石漠化面积82.81万hm2,占34.8%。

1.3 石漠化主要危害

石漠化危害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状况恶化,部分石漠化地区生存条件丧失;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加剧贫困,阻碍区域经济发展。据调查,广西岩溶地区平均每年受洪水淹没的耕地达3.4万hm2,粮食减产2.56亿kg,因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被迫弃耕的农田已达0.8万hm2,岩溶地区饮水不安全人数达440多万人。

2 广西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草食畜牧业工程实施

2008~2010年,广西区在都安、大化、环江、凤山、田阳、田东、平果、天等、柳江、忻城、马山、平乐共12个县实施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项目总投资33227万元,其中草地畜牧业项目投资4005.19万元,占12.05%。项目实施3a,共完成草地建设2162.97hm2,棚圈建设71819m2,青贮池建设16489m3,购置铡草机1355台。通过项目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的改善,同时对岩溶地区草食畜牧业建设起到科技示范作用,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3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草食畜牧业工程的主要模式及成效

3.1 “林+草+农作物秸秆+畜+沼+果(菜)”模式

石漠化地区环境恶劣,人地矛盾严重。试点项目实施3a,施行“林+草+农作物秸秆+畜+沼+果(菜)”模式,林下种草共105hm2,以每公顷年产鲜草10万kg计,年产鲜草1050万kg,结合利用农作物秸秆1750万kg,年可圈养育肥出栏肉牛6200头(可饲养肉羊约3万只/年)。牛(羊)粪便用作沼气原料,沼气供农户生活用能,沼肥施用于果(菜、草);项目区群众在林地种植牧草,种草后的林间草群丛生,增加林地植物覆盖度11.2个百分点,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实行牛羊圈养使滥牧、过牧现象得到遏制,减缓天然草地放牧压力,有利于石山灌丛草地的保护与休养生息;沼肥施用于果(菜、草),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农牧业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牧业同步可持续发展。林下种草,解决了农民养牛用草料问题,植被得到恢复,科学利用农作物秸秆饲喂牛羊,减少了空气污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广西现已实施退耕还林面积97万hm2,退耕地有一部分坡度相对小,土层较厚,从而为种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若实施3万hm2林草间作,平均按年产量45t/hm2计算,共可产鲜草135万t,结合利用农作物秸秆135万t,可增加饲养量300万个羊单位,对广西区草食畜牧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退耕还草,冬闲田地种草,推行舍饲圈养饲养技术,发展草食家畜”模式

广西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特点,而坡耕地每年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是石漠化的主要成因,开展25°以上的坡耕地人工种草种植牧草,发展草食家畜,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而且又可使农户获得可观的收益。据测定,坡度为5°的农田,每年流失15t/hm2;20°的坡耕地,流失31.5t/hm2,而有草地植被的24°的坡地可避免冲刷和土壤流失。若实施人工种植皇竹草、桂牧一号等多年生高产牧草,以8.25万kg/hm2计,补饲蛋白质类精料0.1~0.15kg/只·天,每年可出栏肉羊50只,可获纯收入30000元/hm2,若种植玉米,收效最多只能在9000/hm2·年,种草养羊比单种玉米可增加纯收入21000元/hm2,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通过种植多年生高产牧草,实施牛羊等草食家畜的舍饲或半舍饲,是避免草山草坡遭受破坏的一项重要措施。

广西冬闲田地资源充裕,可用于开发冬季种植的耕地约203万hm2,若每年用6万hm2种植高产牧草,平均年产鲜草按9万 kg/hm2计,可产鲜草540万t,另补饲蛋白质类精料0.1~0.15kg/只·天,可提供饲料达590万个羊单位(或118万个牛单位),既可缓解人畜争粮争地,又可使天然草地得到有效保护。

3.3 “野生杂草,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推行舍饲圈养,发展草食家畜”模式

广西区水热资源充足,尤其适合灌木、草本植物的生长,草地资源丰富。经调查,全区可利用的草地面积有655万hm2。由于传统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丰富的草地资源未能得到很好地利用,任其一岁一枯荣或樵采烧掉,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全区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约5500万t,只有约700万t用于饲喂家畜,绝大部分也被烧掉。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区域,根据各项目户条件和能力,规划饲养8~12头肉牛或20~30只优质母羊,项目规划配置有饲草机械、青贮池、家畜栏舍及种植牧草。试点项目实施了3a,第3年至目前,已有约20%的项目户,自备电动三轮车或微型小气车,至交通较便利的山坡上割杂草,经过物理加工,发酵4~7d再饲喂;不同的季节利用不同的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甘蔗尾叶、玉米秸秆、稻草、黄豆秆、花生藤、苜蓿渣、黄豆渣等,经总结,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可以用到总饲草量的60%。每个饲养户年可获利36000~50000元,达到致富的目的。充分利用野生杂草和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增加了饲料来源,降低了饲养成本,同时结合家畜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适量补饲精料等舍饲圈养技术;产出的农家肥可提高农作物和草地产量,从而达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目的。

4 结语

人为因素是岩溶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逐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行为是生态修复的关键所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资源,改变传统的散养方式,推行家畜舍饲圈养,既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又能提高养殖业生态效益。广西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实行植被恢复、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草食畜牧业和后续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六大措施,而草食畜牧业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其他几个环节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对巩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已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4.1林下种草

增加土地植被覆盖度,涵养水源。

4.2为种植业提供优质的有机肥

改善土壤肥力和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4.3为农户提供上好的沼气原料

解决农户生活用能需要,节约薪柴,保护森林资源,亦即实现节支增收。截至2012年底,全区户用沼气池总量达395.1万座,沼气入户率达49.3%,据调查,一个8m3沼气池每年可满足一个4~5口农家的炊事用能需要,每年可节约薪柴2.5t,相当于每年保护1333.3m2森林资源,同时每年可实现节支增收1550元。

4.4解决了项目区域群众生产、生活的经济来源

发展草食畜牧业,是把生产、生活和生态有机结合起来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也将成为稳定广西脱贫致富与改善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规划编写组,张菁.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J].草业科学,2008(9).

篇4

济发展的作用与前景分析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从发展趋势来看,由植物农业向动物农业的转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欧美发达国家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一般都高达60%~80%,我国河南、四川、山东等农业大省,畜牧业占农业比重分别达到45%、57%、45%以上,畜牧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畜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然抉择。现阶段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现金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第一产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严重制约影响了种植业生产。种植业一般意义的增产难以使农民大幅增收。而较之靠天收的种植业,畜牧业对自然的依赖度较低,受气候和土地资源的限制小,在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具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2.畜牧业是加快两个转移,推进“三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实施“两个转移”是当前各级政府解决农民增收难、城乡发展差距大等农村诸多问题,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欧美国家,50%以上的农民从事畜牧业,50%以上的耕地服务于畜牧业。一方面畜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大规模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据测算,畜牧业每实现1亿元产值可以吸纳转移2000个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每实现1亿元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可以创造100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10万人。另一方面,由于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用地难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而土地流转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两者相得益彰。在钟祥彭墩村通过土地流转2000多亩,大力发展养殖、种植、蔬菜三大特色板块,就地转移劳动力120人,辐射带动1500人从事肉鸭养殖。在其蛋鸡二分场,当地农民以土地入股,与公司合股经营,并按照6∶3∶1比例实行年度分红,即公司60%,农民30%,村集体10%,实现企业、个人、集体三赢,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3.畜牧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发展畜牧业既消化了剩余的粮食和农作物秸秆,经过过腹还田,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肥料,实现种植养殖和谐互补,促进低碳、高效、循环农业发展,还可以发展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问题,通过沼气建设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推动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目前荆门在全市探索并重点推广“金旭”“仙羽”“高阳”“齐笙”四种生态循环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市已建成生物有机肥厂10多家,年可转化畜禽粪污60多万吨。大型规模养殖场通过建设沼气池、猪(禽)渔配套、种养结合等途径,转化利用粪污达9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二、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在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1.疫病和市场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两大风险。近年来,口蹄疫、禽流感、猪链球菌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各类动物疫病时有发生,而且呈现老病不断变异、新病难防难治的趋势,疫病的流行与暴发使部分养殖户损失惨重。同时畜禽市场波动越来越剧烈和频繁,市场的变化莫测、大起大落让养殖户无法把握。

2.加工与安全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两大软肋。现有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乏力。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畜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作用亟待加强。同时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隐忧,养殖户兽药残留和违规使用添加剂等行为尚未完全消除。

3.土地和资金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两大难点。规模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目前其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土地调整难,调整后的土地定性难。另一方面养殖融资难。对金融机构来说,“家有万贯、带毛不算”,这意味着养殖户的主要资产难以作为抵押物出现。而固定资产方面,养殖业的厂房多为简单的框架结构,价值较低且土地等生产资料多为租赁所得,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这些因素使得养殖户难以提供符合贷款需求的抵押物,制约了畜牧业贷款满足率的提升。

三、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总体思路

当前,畜牧业要突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强畜产品加工能力两大抓手,实施组织、科技、金融三大创新,使畜牧业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1.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设设施畜牧业。设施畜牧业是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它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具活力的现代新农业。随着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进,生猪、家禽规模化养殖率普遍达到80%以上,为设施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荆门五三陈湾公司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园全部采用全自动化的温控设施,节约电能1/3以上;采用全自动料设施,10万头生猪仅需40人就能正常运转;健全的排污设施将沼液自动喷灌到周边的万亩桃园。设施畜牧业让现代畜牧业发展迈上了快车道。

2.加快推进循环利用,培育生态畜牧业。如何突破农业资源要素的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的“双重约束”?惟一出路,就是加快农业生态治理,发展循环农业。畜牧业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农田因大量使用化肥造成有机质含量过低;另一方面,畜禽养殖场粪尿是生产优质有机肥的最佳原料,两者有机结合,能够实现种植养殖和谐互补,促进低碳、高效、循环农业发展。以发展生态养殖为方向,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合理规划养殖场的规模和地点,把养殖场与农田、鱼塘、园地一并规划,大力推广猪-沼-渔、猪-渔-鸭、稻-鸭、种草养畜、秸秆过腹还田等多种立体养殖模式,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渔业等产业的有机结合,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探索在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修建大型沼气池,集中供气、发电以及建设有机肥厂等路子,着力解决农村及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最大限度降低养殖业污染。

3.努力提高精深加工,发展高效畜牧业。加工企业一头向农户延伸,一头向市场延伸,对于促进产品向商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跨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京山县神地公司,通过将一枚蛋“吃干榨尽”,附加值提高了5~8倍。其通过蛋清提取的溶菌酶,一吨能卖650多万元,被誉为鸡蛋中的“软黄金”。在该公司的带动下,京山县蛋鸡规模养殖达到1400多万只,养殖户户均纯收入5万多元以上,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打造优势畜产品品牌,全面提高畜产品品质,开拓国内外市场。

4.坚持科技兴牧,打造智慧畜牧业。畜禽养殖场已经从过去低成本“窝棚式”养殖,蜕变成为具有科技化、设施化、自动化的现代化养殖企业。要针对农民生产需求,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平台,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联系点、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大良种选育、标准化养殖和疫病防控等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快破解养殖污染等发展难题。

篇5

关键词:农村;农业;改进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03-01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随着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畜牧业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然位列世界畜牧业大国之中,是世界上养鸡、养猪最多的国家。畜牧业也渐渐得到了多数人的重视,更是成为了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并且散养也多分布在主要的乡村,因此不免的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大多生产设施差、管理粗放、养殖环境恶劣、疫病容易滋生。所以在这种的饲养模式下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免疫注射、劁骟、药浴等工作主要由乡村兽医承担。因此,我们的乡村兽医队伍就成了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的主力军,也承担起了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职责。本文从乡村兽医存在的必然性入手论述乡村兽医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提升我国畜牧业竞争力的需要;是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从整体看,散养仍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散养畜禽主要分布在乡村,大多生产设施差,管理粗放,养殖环境恶劣,疫病容易滋生。这种饲养模式下的疾病诊疗、免疫注射、劁骟、药浴等工作主要由乡村兽医承担。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66万乡村兽医,他们肩负着保障畜牧业发展和人民吃上放心畜产品的卫士职责。

一、兽医在乡村的重要性

散养作为我国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存在有以下几种缺陷:生产设施差、管理粗放、养殖环境恶劣、疫病容易滋生。因此在这种的散养模式下家畜的生长环境就存在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容易导致容易生病等问题,这些的工作就主要落到我们兽医的身上了。因为是散养所以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兽医的工作分布也是分散开来的,换句话说就是因为畜禽的养殖是千家万户的散养,每户养十几、几十只家禽(鸡、鸭、鹅)、几头猪、几头牛,养禽主要是过年过节自宰用的,而我们兽医的队伍也就是分散开来的,这样才能满足农村对于兽医的需要性。因此,乡村兽医由于自身的优势自然就成了当前农村动物疫病防治的重要力量。通过从工作目标、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角度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乡村兽医应该有四个基本属性,即社会属性、民间性、服务性和实践性。

二、乡村兽医队伍的工作内容

我们工作的对象就是农村散养的动物及牲畜,从事以预防临床检查治疗为基础的活动。在工作的过程中难免的要和广大畜主亲切接触,从而可以给他们提供咨询诊疗服务,并且帮助他们学习关于牲畜养殖的知识,让他们提高家畜的免疫力,这也是现代农村畜牧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村兽医这种前哨和基础功能及其独立性,决定了这一行业的民间性性质。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用专业技术预防和解决动物疫病诊疗和疫病控制方面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力图解除家畜病患,减少养殖损失,维持畜牧生产顺利进行,始终是处于与生产主体伴随的辅助地位,与主体有着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乡村兽医的这种辅助功能决定了这一职业的服务性性质,即它不单独地直接创造价值,但没有它生产主体就会遭受损失或失去价值。因此,乡村兽医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对于其自身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从工作方式看,执乡村兽医必须进行临床检查,包括临床病理检查和治疗工作。所以,他们不仅需要深厚的兽医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动手能力,并且能够不断学习,应对疫病类型不断发生变化的新情况。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实践者,乡村兽医必然具备了实践性性质。

三、乡村兽医队伍在畜牧业中的作用

篇6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要求,结合“三严三实”等专题教育活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格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扶贫开发思路,以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以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和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目的,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发展环境,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有幸成为扶贫大军的一员,在全国如火如荼的扶贫热潮中,本人就畜牧业精准扶贫浅谈自己的观点,以便业内交流,共同寻求扶贫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畜牧业;精准扶贫;脱贫;致富

1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贫困户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技意识落后,文化水平低,不善于学习,缺乏劳动力,缺技术,缺资金,缺少致富的路子,消息闭塞,没有发现和开发自身优势。许多贫困户存在于农村,中国农业从业人员较多,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是脱贫的一条好路子,也是一条切合实际,长远发展的路子,主要以转变农村传统养殖方式,走科学养殖的脱贫之路。

2畜牧业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

2.1防疫

防疫是畜牧业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保障,“防重于治”一直是畜牧工作的疫病防控理念,在畜牧业发展中相对成本较低,效果最佳,是畜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在广大农村,规模户实行自主免疫,散养户实行强制免疫,往往科技意识落后,贫困户是最难接受防疫的,经常成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组的“钉子户”,给防疫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制约了畜牧业的全面发展。

2.2养殖方式

在扶贫工作中,首先要对各村组户的情况及当地条件优势传统习惯进行深入的了解,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制定适度规模,适宜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通过调查,目前农村有大量的秸秆、天然野草、可开发利用农田种草,发展草食兽驴、牛、羊、兔等,可极大地利用农作物副产物,利用家庭半劳动力,发展家庭副业,规模以中小规模、家庭养殖为主,做到投资小、回报高,让贫困户做得了,做得好。使种养业有机结合,逐步增加收入,有效利用自身优势,及早脱贫致富。

2.3充分利用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目前养殖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种、料、管、防、训”,同时销售、引种、服务也要与生产相结合,信息化时代,既要养好也要卖好,经济效益才能最大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需要有量的支撑,所以农村贫困户采取的以养殖专业合作社牵头,政府给予经济、行业服务等政策支持,让养殖合作社引入种、扩繁后交给贫困户饲养,扶持以技术服务,最后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可获得更大效益,或以公司+农户,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政府将扶持贫困户的资金,以合作入股的方式,由贫困户与公司签订合同,政府作为第三方监督者参与,完成养殖方式合作的实施。

2.4畜牧部门的导向作用

加强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疫病防治,产品加工,商品销售,深入扎实推进工作重点、区域布局、组织模式,促进养殖主体、模式、品种、技术、规模转型,促进生态特色畜牧业发展。加快从“粗放经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营造良好交易平台。加强畜产品加工交易,让畜牧产业成为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经济效益良好,改善民生的支柱产业。

2.5畜牧业生产转型

畜产品已经产能过剩,依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总体精神,目前畜产品供给需要进行自我革命转型,人民生活日渐丰富,需求由量到质,由普遍消费心理转为更高层次消费心理,绿色、健康、环保,创新将成为时代主题,畜产品加工业将依据消费者需求调整生产结构。

2.6加强监管

畜牧业生产中动物卫生监管是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加强畜禽饲养、投入品的使用、畜禽产品等方面的监管,从源头抓起,保障肉食品安全。

3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3.1政策宣传

首先肯定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脱贫,走共同富裕之路。扶贫是国家号召,各地方、各部门、各级政府及贫困户几者之间共同参与,找方法、寻路子。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政策福利,更要发挥工作人员,特别是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政府负责找项目,贫困户要学习经营管理方法,因地制宜地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项目,做到做得了、做得好,量体裁衣,稳中求发展。

3.2业务培训

以村为单位,组织养殖专业户和贫困户,进行各种养殖技术培训,并以帮扶形式,由懂科技、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户带动贫困户,讲课内容力求通俗易懂,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并要常态化,避免形成科技培训走形式,做样子,要让贫困户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技能,进而成为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3.3实践操作

在实际工作中,建设贫困户与规模养殖户携手互助,在实际工作中作具体的看、做,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学以致用,从卫生清洁、消毒、配料、饲喂、防疫,档案记录等所有相关工作都要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等技术培训好后再依据各自特产、爱好,选择适宜的可发展项目。

4目的和意义

在充分利用现有扶贫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宣传发动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养殖积极性,依据各村、各地、各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定适宜的养殖项目,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促进自身造血功能,达到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技能 畜牧兽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62-01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日益专门化,社会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更要有熟练的技能操作,要毕业就上岗,似乎将技能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而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综合提高,培养造就有技能、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乡村农业经济管理高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在职业教育中,畜牧兽医专业也不例外。畜牧兽医专业技能比赛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不但推动着畜牧兽医方面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而且对实践操作教学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技能比赛无疑成了一个专业交流的平台,借助技能比赛的平台,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技能水平。现就参与的犬胃切开术技能比赛项目在畜牧兽医专业的促进作用谈谈几点感受。

1 拓展知识

目前的畜牧兽医专业技能比赛由两个部分组成: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理论部分分值占总成绩的30%。比重虽小,但对参赛选手来说却很重要。选手通常要对所学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此外,还要拓展更多的课外知识,如动物防疫检疫、职业兽医资格考试等相关知识。这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有限时间内无限的扩大。比照同班未参赛同学涉猎知识的渴望明显增强,问题增多的同时也是获得知识的途径。

2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犬胃切开术,是一个集各种手术基本操作为一体的技能操作。手术过程中,选手要了解每一个具体操作:了解犬胃切开术的适应症、手术器械的准备与消毒、药品的准备、动物的麻醉、手术场地及手术床的消毒、动物的保定与消毒、手术人员的消毒、手术过程、术后治疗与护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包括:

(1)术部隔离:(意义:术部虽已消毒但术区周围并未严格消毒,被毛上有灰尘和毛屑)用有孔手术巾覆盖手术区,仅在中央露出切口部位,使术部与周围隔离。

(2)手术通路的选择:脐前腹中线切口。从剑突末端到脐之间作切口,但不可自剑突旁侧切开。(犬的膈肌在剑突旁切开时,极易同时开放两侧胸腔,造成气胸而弓I起致命危险)切口长度因动物体型、年龄大小及动物品种、疾病性质而不同。幼犬、小型犬的切口,可从剑突到耻骨前缘之间。

(3)皮肤的切开。

(4)镰状韧带的摘除:切开皮肤后显露出来的脂肪样组织即是镰状韧带。对镰状韧带应予以切除,若不切除,不仅影响和防碍手术操作,而且再次手术时因大片粘连而给手术造成困难。

(5)肌肉的切开:顺着肌纤维方向依次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和腹横肌。

(6)腹膜的切开:采用皱襞切开:术者和助手应在预定切线的两侧用手指或镊子提拉皮肤呈垂直皱襞进行垂直切开。

(7)术式:用右手深入腹腔内探摸胃,并将胃拉出体外,在胃的腹面胃大弯与胃小弯之间的预定切开线两端,用7号丝线在预定切开线的两端,通过浆膜肌层缝合二根牵引线使胃壁显露在腹壁切口之外。用数块温生理盐水纱布垫填塞在胃和腹壁切口之间,以抬高胃壁并将胃壁与腹腔内其他器官隔离开,以减少胃切开时对腹腔和腹壁切口的污染。

(8)腹膜的缝合。

(9)肌肉的缝合。

(10)皮肤的缝合。

(11)去除创巾。

(12)结系绷带。

每一步操作都要仔细而果断,准确而认真,而这一切,都建立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实验动物的死亡。整台手术过程中,更需要选手的默契配合。

3 培养较强的心理素质

通过技能比赛,许多学生改掉了娇生惯养,怕脏、怕累的坏习惯。每天为实验动物打扫卫生,更换动物食物,为动物清理伤口,注射药物,与动物之间培养感情,更有利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善待动物。同时,学生的应赛能力也得到提高。起初,学生很紧张,担心时间不够、操作错误、评委打分不高等等,经过几轮比赛下来,选手心态得到了锻炼,无论是参加校里的、市里的、省里的还是国家的比赛,心态一样的平和,并不会因为外界因素干扰比赛操作的过程,即便是实验动物与平时操作的差异很大,仍然能镇定的完成整台手术,取得优异成绩。

4 交流感情

技能比赛为畜牧兽医专业兄弟院校间交流搭建了平台。无论高职还是中职,在操作过程中相互交流,促进进步,彼此间学习更有利、更简便、对动物伤害更小的医疗措施。对于学生、老师来说,都非常有益处。

5 提高学生就业机会

技能比赛给参赛选手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许多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因其表现出的精湛的技术,过硬的心理素质就被企业直接录用,省却了毕业后参加招聘会的诸多事宜。同时,还有很多参赛学生通过比赛后提高了自信心,向更高学府继续深造。激发了他们再学习、再提高能力及创新能力。

近年来,党和国家政府出台的系列重大政策,预示着职业教育迎来又一波改革发展的大潮,这为畜牧兽医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生产工艺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速度将逐渐加快,要求生产一线的技能劳动者必须有适应高速变化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技能比赛,在推动畜牧兽医发展、提高高素质、高技能技术服务型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技能比赛,激发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共同学知识、练技术、比技能的热情,培养了老师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营造了全行业尊重技能、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深化了畜牧兽医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了各个院校的实践教学,强化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畜牧业更好更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