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31: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航天技术的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金属材料;航天领域;热处理;应用
1前言
航天技术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我国国防力量,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交往、各地之间业务往来,通信、交通等等都离不开航天技术所带来的科技成果。金属材料是我国航天领域发展不可或缺的材料,它比其他分子材料硬度高,耐热性能好,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相比,金属材料有具有很好的韧性,因此在我国航天领域应用非常广泛,为了更加了解用于航天技术的金属材料,本文选择了几种常见的金属进行讲述其在航天领域当中的应用以及相应的热处理工艺。
2铝合金
2.1铝合金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铝合金材料是航天领域用量最大的金属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复合材料都在不断的发展,其性能也是优越与一般金属材料,虽然如此,但在航天领域铝合金的使用依然占有很大比例,铝合金具有优越的耐磨性以及良好的抗撞击性能总体性能优越于一般金属材料,,并且价格便宜,一般在航天领域的承载结构中都使用铝合金比如一些承载壁板,舱体结构等。所以在航天领域具有很大的用处。
2.2铝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航天技术对铝合金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何提高铝合金的综合性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是设计新型合金,一方面是对其热处理的更新,利用先进技术通过对铝合金加热处理,使得在高温环境下变形,在经过挤压,使得铝合金内部微观结构更加紧密化,内部的结晶程度更高,从而使得铝合金在应用中综合性能更加优秀。
3钛合金
3.1钛合金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钛合金在航天领域中具有很多用处,他与一般金属相比,具有耐高温、耐磨性能强,抗疲劳性能等优点,一般在航天领域中,钛合金运用于机舱的主承力结构,压气机叶片等等,在钛合金的试用下,无论是高温环境,还是超低温环境都能保证长时间持久的工作。因此随着航天领域科技的不断发展,钛合金的使用量也是逐渐增多,是具有前景的一种金属材料。
3.2钛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钛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十分复杂,根据航天领域的不同需求,钛合金的热处理工艺也就不同,比如普通退火会使得钛合金内部的可塑性变高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其强度变小,一般适用于一些飞行机器的零件,再比如双重退火,其工艺应用相比较而言稍微麻烦,处理之后的钛合金硬度会升高,但其可塑性相对降低,适用于需求较高的飞行零件。钛合金的热处理工艺还包括等温退火和固溶时效,根据航天领域不同需求以及应用的不同领域,来选择不同的热处理工艺。
4超高强度钢
4.1超高强度钢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超高强度钢具有很强的硬度及韧性,正因为其性能也使得该金属在航天领域的应用量保持持续上升,一般该金属适用于火箭发动机的壳体,飞行装备的推动器等所需高硬度的地方,正因如此对于在这种高压强度下的金属材料,其耐腐蚀性成为审核金属实用性的一项重大指标,如何提高超高强度钢的韧性是当前研究金属工艺的重要课题。
4.2超高强度钢的热处理工艺
一般超高强度钢都应保持其高强度的特性,针对该金属材料进行热处理时一般先进行淬火,在960度左右的高温下进行淬取,使其内部的含碳量降至最低,然后进行低温回火,提高材料的强度,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高强度钢的热处理工艺中也有先进的技术提高金属的性能,比如奥氏体加工、马氏加工,诱发相变等等。在经过热处理后的金属一般适用于机器的整体构架,高强度的零件等等。
5镁合金
5.1镁金属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镁金属材料在航天领域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能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以及对电磁的屏蔽性能使得镁金属在众多金属材料中脱颖而出,但镁金属却又一定的缺陷,那就是不耐腐蚀,也正是因为该缺点使得镁金属在应用当中,一些领域不能涉及当中,比如产品的储存、产品出制造都会带来影响,镁金属适用于工艺复杂的大型铸件,是我国金属材料航天领域非常重要的文件,比如通信卫星所使用的天线等等。
5.2镁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
镁金属材料的处理工艺非常复杂,根据所需性能的不同其热处理的加工工艺也就不同。一般镁金属的处理分为退火和固溶时效两大类。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淬火能力会使镁金属的性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减,从而应用到各个领域。
6结语
我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军事力量也跻身进入世界前列,是我国国防实力的一大利器,由此可见航天技术的重要性,本文讲述了关于航天领域的几种金属,以及其性能,作用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应研发更加适合航天技术的金属材料,比如金属间化合物、高温合金等等,使得我国真正成为航天大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姚瑶.智能机器人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08):79~82.
[2]吴国华,陈玉狮,丁文江.镁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J].载人航天,2016(03):281~292.
[3]张成,杨海成,韩冬,王晓君,莫蓉,陆小蕊,龚军善.钛合金旋压技术在国内航天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固体火箭技术,2013(01):127~132.
[4]邱惠中.纳米材料及其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J].宇航材料工艺,1996(02):7~10.
②对于探月工程“距离生活太远”的看法,多名航天专家进行了澄清。
③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栾恩杰表示:“嫦娥三号”任务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受益的终是老百姓。栾恩杰举例说,月球白天和黑夜的温差大致为300摄氏度左右,假设高温是零上130摄氏度,低温为零下170摄氏度,那么“嫦娥三号”所用的材料就必须达到这种温差要求。如果材料经不住这个温差造成的冷缩热胀,“嫦娥三号”就会散架。所以,实施“嫦娥三号”项目带动了材料研究。再比如,此次探月活动是无人的,要完成整个过程,就需要比有人的还精确的控制过程,就需要非常好的器件,包括探测器件、敏感器件、控制器件等。这对电子器件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④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阿波罗计划”举世公认的成果是,它为美国的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研制过程中产生了3000多项新技术,其中有1000多项已经转为民用,涉及很多行业,比如商品的条形码技术、旅游鞋气垫技术、重症监护室技术、彩超等。
⑤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认为,对普通民众来说,航天工程在短时间内不会直接解决我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的问题,但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欧阳自远表示,月球环境高洁净、微重力、无污染,没有磁场和大气,适合开展物理和生命科学实验。除天文观测外,这种环境可以生产一些地球上无法生产的东西,比如昂贵的生物制品、药品,以及很多特殊材料。
⑥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介绍,“嫦娥三号”探月主要承担的科学任务和百姓生活也是相关的。例如,首次在月球上应用的极紫外相机,将对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整体变化进行监测,反映地球空间环境变化。比如,太阳耀斑爆发就会对地球空间环境产生影响。
⑦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孙家栋深有感触地说:“其实,如今,每个老百姓的生活都已经和航天密不可分了。出门看天气,要靠气象卫星;_______。航天事业最终目的就在于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服务。北斗二期工程已经发射了16颗卫星,到2020年还要发射30颗。国家这样大量投资,为什么?除了国家安全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发射了这么多遥感卫星,取得了大量的数据,为的是什么?也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如何将这些海量的数据更好地用到国民经济当中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它需要再创造再开发。航天最终要造福老百姓!”
⑧专家表示,航天育种可以培养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抗逆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对于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我国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悄悄隐藏在人们身边的航天科技还有很多。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航天员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的技术成果,已部分应用于长期卧床病人的治疗;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增值税发票防伪税控系统,被誉为防止偷漏税的“杀手锏”“生命线”……这些你可能从没想过会跟航天搭上边的事,其实都是航天技术拉动和辐射的成果,也早已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
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主任设计师邵立民表示,我国航天技术、设备以及组织管理模式牵引、推动、带动着多个领域的产业发展,从而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些影响将越发明显。邵立民表示,航天技术与我们联系紧密,虽然有些技术不是直接用在生活中,但其辐射效应大,影响深远。航天事业是一个综合运用多领域技术的系统,我国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以及设备、元器件等具有通用性,可以转移民用。
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许达哲表示:“如今,每个老百姓的生活都和航天密不可分。出门看天气,要靠气象卫星;开车找方向,要用导航卫星;城市交通拥堵,航天技术还可以管理交通工具;等等。应用卫星已实现从实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目前,卫星在国家的国防安全、国民经济建设、环境灾害监测、广播通信保障、科学试验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抢险救灾中,利用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技术,有效提升了抢险救灾能力,降低了灾害损失。再比如,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开发的卫星数字投递业务,建设‘农家书屋’,丰富了广大偏远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许达哲还指出:“我们还要加大航天技术转化的力度,将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城市管理、灾害应对、交通管理等,便利百姓生活。”
【思考练习】
1.试用一句话概括说明我国探月工程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以一些人对发展“探月工程”的不同态度开篇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的“左右”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直以来,航天工业都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但航天技术绝不是高处不胜寒的技术,目前中国航天技术的民用化正在形成新的产业。据了解,航天高科技的“溢出效应”无处不在,例如我国近年来开发使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此外有许多航天技术其实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载人飞船上天、月球探索任务等航天事件已不再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伟大试验,它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嫦娥三号”相关技术,将对我国空间科技和航天产业具有直接而广泛的推动作用,包括运载技术、卫星技术、地面遥测系统和深空测控网等一系列基础建设。另外,据专家说,“嫦娥三号”技术的二次开发带来的作用,包括对航天器本身、航天技术本身的促进,以及对于人工技能、机器人、遥控作业、办公自动化、超音速飞行、光通讯、数据处理,超高强度、超高温材料,电能微波传送,无污染飞行器,空间生命研究等高科技产业都将发挥溢出效应。如:用于“嫦娥三号”月球车的一些关键技术将可望实现“民”,被应用于商业领域,推动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担了“嫦娥三号”月球车四个半分系统的研制,该院正计划将用于月球车的移动系统和机械臂等机器人技术向民用领域拓展,用于服务和工业机器人,实现“民”。
事实上,航天技术推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美国“阿波罗”计划实施后,过了约30年时间,大量航天军用技术才被普及。从目前国内政策看,政府正鼓励相关技术的“民”,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技术肯定会向民用转化。
探月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高科技工程,在“嫦娥三号”任务各系统研制过程中,一大批民营配套单位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发挥自身优势,为“嫦娥三号”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华力创通很早就进入军品领域,目前公司的仿真业务属于军工核心领域。该公司研制的半实物仿真系统HRT-1000应用于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研制、国产先进战机“歼十”的研制和自主产权的支线客机ARJ-21的航电测试系统中。华力创通的案例仍是数量稀少的个案,大批非航空航天系统的企业仍被阻挡在行业门外。
对于民营企业参与军工建设来说,有机会也有壁垒。由于军工涉及到国家的安全,具有保密性,因此其竞争并非是完全市场化的。同时,国内非航空航天系统的企业并不了解我国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的运作模式,很多民企更是抱着“赚一把”就走的目的硬闯这个领域。因而,民营企业为了更好地服务军工领域,需要做足工课。
按照加大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推进产业化、提升产业规模的要求,民营企业应当研究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航天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品,参与航空航天等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参与航空航天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和项目合作。民营企业可承担航空航天分系统和配套产品研制生产任务,具体承担任务的范围按照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及有关管理办法执行。
为了进一步推动军民结合,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内部各单位之间在技术链、产业链之间的协同与配合,促进资源整合与能力的形成,同时积极推动与有关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打破军工集团“自成体系、部门封闭、企业全能、产研分离”的状态,通过吸收更多优势资源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集聚,形成开放竞争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提高军民通用资源和重大设施的共享程度。
产业基地是军民融合的载体和抓手,建立起一批具有军工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并搭建军地需求信息平台。完善信息制度,搭建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点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及时定向相关政策法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社会投资领域指导目录、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指导目录、军工产品和技术需求、技术标准等信息,指导民营企业加强与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信息沟通。
嫦娥三号预计12月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许达哲在报告中称,自上次举办国际宇航大会以来,经过17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拥有在轨飞行器105个。系列火箭已经发射181次,成功率达95%以上,尤其是两次举办国际宇航大会的17年间,系列运载火箭成功率高达98.6%。
许达哲说,在深空探测中,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即将于12月发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也在研究火星探测计划,并希望借助深空探测任务,进一步丰富对地球的认识,同时通过航天技术发展,带动和提升国家的工业整体水平。下一步我们在突破航天核心技术的同时,还要研制更多的各类应用卫星,在卫星应用、空间设施建设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将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城市管理、灾害应对、交通管理等,便利百姓生活。同时,航天技术的发展也会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和提升,推动人类生活更加智能、便利。
中国在进行重型火箭论证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胡亚枫在报告中称,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将在空间技术方面继续实施月球探测等重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空间基础设施,开展重型运载火箭等专项论证;在空间应用方面,进一步完善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卫星应用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卫星应用规模和水平,促进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日地空间探测等空间科学研究,提升空间科学研究水平,加强空间科学科普教育。
胡亚枫强调,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继续加强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在空间科学研究、卫星应用与数据共享、载人航天、国际商业发射服务、人员交流与培训I等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倡导空间运输快速反应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在报告中展示了航天科工创新发展理念,他提出促进航天技术进步五方面设想。
一是研发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二是开发低成本、高可靠固体运载器,实现卫星的按需发射,将发射时间压缩到数天以内,发射成本比目前的水平再降低20%左右,竞争优势将十分明显。三是研制微小型卫星星座,组建及应用微小卫星星座有可能成为空间技术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四是开发临近空间资源。五是推进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及应用。高红卫指出,随着全球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基础设施、市政管理、资源环境、居民生活质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航天要进一步加大技术转化,为民众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中国全面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力、公室主任王兆耀在报告中称,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于2010年9月启动实施,三年来,各项研制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已经完成载人空间站工程总体和主要系统的方案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货运飞船、五号B和七号运载火箭等主要新研飞行产品的关键技术攻关、试验验证和产品试制,新建的海南航天发射场等系统也正在按计划推进,工程整体进展顺利。
王兆耀表示,中国已经全面进入空间站研制建设阶段,并完成了载人空间站的论证工作。在中国空间实验室与空间站建造与运营阶段,中国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寻求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成果。例如:在技术方面,可以进行联合方案设计和设备研制;在空间应用方面,可以开展联合科学实验和载荷搭载试验;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和航天医学等方面,也可以探讨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总之,我们愿与各国一起,为共同推动世界载人航天技术发展而努力。
启动7个空间科学先导专项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主任吴季在报告中介绍,2010年,中国科学院在“创新2020'’规划中,明确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在规划中,设立了7个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分别是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实践十号、量子科学试验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夸父计划、空间科学卫星背景型号研究和空间科学预先研究。
这些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研究内容覆盖了从科学思想的提出到获取科学成果的全过程。包括开展空间科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创新概念研究和相关探测技术预先研究,空间科学卫星关键技术研究,空间科学卫星的研制、发射和运行以及科学卫星上天后的科学数据应用,构成空间科学任务从孵育、前期准备、技术攻关到工程研制、成果产出的完整链条。
来自合作伙伴的和声
10年前,中国对载人航天的愿景只有短短一句话:“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10年后,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独立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关键技术、全面掌握交会对接关键技术的国家。
这10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创造了 100%成功的纪录,也是中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10年。
2003年,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中的第一位中国航天员。中国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飞船进行了中国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2008年,“神舟七号”成功发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进入太空并进行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神舟八号”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空间交会对接能力,拥有建设简易空间实验室,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同时为“神舟九号”打前站。
2012年,“神舟九号”在万众瞩目中一飞冲天,标志着中国已经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三大基本技术,为正在研制建设的载人空间站及其运营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还形成了强大的拉动和辐射效应。据了解,目前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一方面有力推动了能源、信息、控制等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带动了电子、材料、制造、化工、冶金、纺织多个行业的工艺创新和产业提升,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航天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25%左右,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速。经过测算,中国航天技术的投入产出比为1∶10,这意味着在航天技术方面,每投入1元钱,就会有10元钱的收益。其中,一半是民用航天产值。
中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原本针对航天员所进行的抗肌肉萎缩等研究正在帮助长期卧床的病人;依托航天信息技术开发而成的增值税发票防伪税控系统,有效防止偷漏税。
开启载人航天商业化时代
2012年5月22日,美国私营企业空间探索技术公司研制的商业货运飞船——“龙”飞船成功发射,首次完成了与国际空间站的交会对接验证,运送460千克货物到空间站,携带约590千克科学设备和货物返回地球。10月8日“龙”飞船再次携带760千克补给品到国际空间站并于2012年10月28日载400千克货物返回地球。2013年3月6日,“龙”飞船第三次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龙”飞船在一年内3次进入太空,完成空间站飞行验证任务和商业运输服务,标志着这项备受争议的创新型服务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展,开启了载人航天商业化的新时代。其创新点是由政府包揽轨道运输转型到由政府商业采购低地球轨道的乘员和货物运输服务,从而降低成本、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效率并使美国政府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更复杂、更具挑战性、耗费更多的载人深空探索上。
通过创新引发航天军革
当前,美国正在积极开发的“作战响应空间”(ORS)技术有望成为引发航天领域变革的创新技术。美军发展ORS计划的目的是确保空间系统能及时满足战场指挥官的需求。经过五年多的发展,ORS办公室共投资研制并发射了4颗卫星,包括3颗“战术星”(TacSat)和1颗ORS-1低成本成像业务卫星。尤其是2011年首颗业务卫星ORS-1的成功,是对新模式工作优越性的重要测试。
2012年8月,ORS办公室提出开展的ORS-2任务,以继续贯彻设计、研制、发射并运行具备低成本作战响应航天器的发展构想。与ORS-1卫星类似,ORS-2卫星也将在为期一年的任务周期内为联合作战司令部提供增强的战场空间感知能力。
推动创新型研发与部署模式
2012年3月12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军事作战空间使能效果”(简称Seelle)研发项目。Seelle项目利用低成本小型成像卫星,通过空中发射方式快速部署组成星座系统,以向前线基层作战人员快速、按需提供近实时的战场图像数据。这项针对战术应用需求的创新型成像侦察卫星发展和应用模式,将填补美国长久以来利用高成本、长寿命、大型侦察卫星获取图像数据的能力空缺,提升美军基层作战部队在军事作战中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美军的信息优势。
实现高价值空间资产的再利用
2011年10月,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启动“凤凰”计划,旨在开发与演示验证从退役的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上获取天线等高价值组件,并将其组装在新卫星上的技术。2012年6月19日,DARPA招标书,提出分三个阶段实施“凤凰”计划,预计在2015年-2016年进行在轨演示试验。该计划作为地球静止轨道的在轨试验,将面临多项技术挑战,如多机械臂协同实现复杂精细操作、“服务卫星”高度自主、智能化技术、天地一体化的智能遥控操作技术等。
总体看来,“凤凰”计划是对空间高价值资产再利用的发展需求,及空间操作技术趋于成熟共同催生的产物。其所演示验证的创新概念和关键技术极具挑战性,将成为空间系统部署的一个新途径,并将对卫星的设计与研制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启示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坐落在北京南城,这里是中国航天的发祥地,有两万余名研制人员在此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多年前的“两弹一星”,到去年的“嫦娥奔月”,再到不久前顺利升空的“神舟七号”,无一不凝聚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心血,截止目前,研究院共获得3000多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人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一支“铁军”。
2008年9月底,“神舟七号”飞船的成功升空吸引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三名航天员承担着中国从未尝试过的出舱活动任务,这是中国人的足迹印入太空的第一步,也是奠定中国空间站技术基础的重要一步。
在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作为托举“神舟七号”进入预定轨道的运载火箭――二号F运载火箭凭借着其优秀的历史发射成绩和高可靠、高安全的品质,受到了众口一词的赞美,而它的缔造者,正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在以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给国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主要是由于它自主研制的系列运载火箭在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地位,然而并不为人所知的是,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潜心钻研,大力发展航天科技,生产出一代又一代优秀运载火箭的同时,也已将发展的脚步迈入了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进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意义并不亚于一枚优秀运载火箭的诞生。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事航天技术应用、航天服务业的领导说,研究院进入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是以尖端的航天技术作为后盾,它不仅能对国民经济起到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新兴技术的应用拉动相关产业的整体水平。
“技术瑰宝”=能源优势
能源,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战略地位毋需多言,然而,中国目前的能源状况却不容乐观,能源供需矛盾尖锐、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我国政府一直力图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然而在还没有找到能大量投入使用的可替代性新型能源前,如何提高现有能源的使用效率便显得十分重要。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实践过程中,对中国能源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为我国提供了70%以上的发电燃料,60%的化工原料和80%的民用燃料,“缺油、少气、富煤”一直是我国能源供应的基本国情,然而,在利用煤炭资源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负面问题,比如资源利用率不高、地区间煤质优劣程度差异化较大、对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还在使用比较落后的煤气化技术,比如我国的氮肥、甲醇企业使用的是常压固定层无烟块煤气化技术;燃煤电厂采用的都是在锅炉中直接燃煤产生蒸汽驱动蒸汽轮机发电的技术,在目前看来,这样的煤气化技术并不适应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它既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又会使环境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最先进的煤气化技术被美国GE公司和荷兰壳牌公司所垄断,美国GE公司的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于1993年投产,10多年的发展使得该项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如对煤种要求较高等,荷兰的壳牌公司采用的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在碳转化率和热效率上都具有较强的优势,但专利费用和投资费用很高,一般企业很难承受。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于2005年开始航天煤气化技术研发,利用火箭发动机在燃烧、热能、泵阀、控制以及非标涉及方面的成果和技术优势,开展粉煤气化技术研发工作。并在吸收世界先进煤气化技术优点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这种“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是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之一,能够将固态的煤炭通过“粉煤汽化炉” 高效、洁净、环保地转化成气态的氢气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在生产过程中能有效减少污染排放并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具有原料煤适应程度广、成本费用低等优势,可广泛用于化肥原料制造、甲醇和二甲醚制造、汽柴油成品等多种产业。以建设15万吨的甲醇工程为例,若运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技术可以节约大量资金,而在后期的技术维修服务方面,所产生的费用也很低。
与GE的德士古水煤浆煤气化技术相比,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研发的“航天煤气化技术”更能实现原料煤本地化,并具有更高的冷煤气效率;与壳牌的煤气化技术相比,则拥有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当航天煤气化工业示范装置的建设工作一经展开,便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河南濮阳,年产15万吨甲醇示范工业装置被列入国家发改委“2007年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及国家资金补助计划”,工业装置应用的粉煤气化炉也列入国防科工委“2007年民技术开发专项计划及资金补助计划”。
在谈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煤气化技术的前景时,研究院院长李洪激动地说,先进的煤气化技术拥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仅IGCC发电这一项,预计在今后20年里,将达到3000亿人民币的市场份额,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煤气化技术的成功研发,使得中国企业需要先交纳巨额专利费才能使用这项技术的日子成为了过去,它解决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受到煤气化技术擎肘的问题,必将帮助我国煤化工行业更快发展。
利用“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个数十年来,一直以军工产品生产为主的单位,在进入市场竞争的初期阶段,该如何遵循市场规律,找到自身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选择是加大加快“寓军于民”产品的生产和研制,其中之一就是利用军品特种车辆生产技术开发民用专用车产品,事实也证明,这一决定十分正确。
目前。民用专用车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范围涉及交通、环卫、石油化工、卫生医疗等多个领域,一般来说,民用专用车相对于普通车有着特殊的工作要求(如飞机除冰车、登高车、装卸平台车等),因此,民用专用车往往需要有更复杂的技术和更灵活多变的设计。
多年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运载火箭研制了一系列大型发射台,重型运输车辆和转载车辆等地面发射和配套设备,积累了大量特种车型的生产经验;同时,在数十年来对运载火箭的研制过程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机械、液压气动、通讯、定位定向和自动控制等技术环节,也形成了专业内的系统集成优势,这使得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进入产品附加值较高的民用专用车市场时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完成多种规格的自卸车和垃圾车研制,基本建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线。根据特定用户需求,还研制了应急通信指挥车、机场专用车(飞机除冰车、装卸平台车等)、登高车及煤矿用防爆车等高附加值专用车产品。底盘领域,重点发展油田专用车底盘和工矿用重型自卸车底盘,目前产品已批量进入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完善产品系列。预计2010年,专用车项目将实现20亿以上销售收入。
铝锂合金不是合成材料。铝锂合金是金属材料。新材料是航空航天技术的重要基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又不断对材料科学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铝锂合金是近十几年来航空金属材料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领域。
合成材料是指通过高分子聚合反应进行人工合成的材料,铝锂合金不属于,而复合材料是几种不同的材料鼓捣在一起形成的材料总称,比如塑钢是塑料和钢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结构材料,铝锂合金是单一的金属材料,所以也不是复合材料。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