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8篇

时间:2023-09-22 09:30: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

篇1

关键词: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前后路手术;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68-01

1983年Denis提出了三柱分类概念,提出脊柱的稳定性有赖于中柱的完整,而并非决定于后方韧带复合结构。三主分类将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柱。凡是中柱损伤的患者都属于不稳定性骨折[2]。自此脊椎骨折的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法有了大幅的改善,我国在近几年的医学发展中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院在2010年7月到2012年5月一共接治了5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患者,对他们进行了I期前后路手术,通过对术后疗效的观察,5名患者均恢复良好。

1方法

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是高空坠伤、交通事故等原因导致的。5例患者在手术前呈现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分别是A、A、B、B、B级。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先从患者的脊椎后路切开,使用Luque棒将脊椎固定和复位,然后进行侧前方的减压,将已经断裂的椎骨及软骨取出,露出骨面。选取同侧的髂骨,将其处理成骨块,注入髂骨使之融合。手术中根据患者脊椎骨的损伤情况,分别使用普通的“L”形钢板和“Z-plate”钢板进行固定。在手术结束后要放入引流管,检查患者是否感染,对有常规性感染的进行治疗。手术时间在6~7小时左右,患者出血量每人1800~2000ml之间,为患者输血每人1000~1500ml。

2结果

患者在我院住院的平均时间为35天,我院对术后的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到18个月的随访,患者的髂骨植入处均融合良好,固定处稳定,没有松动的迹象,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分别达到D、D、D、E、E级。

3讨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科技技术也随之提高。在医学领域里,由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人们开始发现,因脊椎骨折所带来的神经压迫是在硬脊膜的侧前方。通过对患者的临床察看,以往的只有后路利用Luque棒将脊柱复位及固定的方法,难以将移位的椎骨良好复位,容易导致神经的二次损伤,进行二次手术。根据Denis提出的三柱分类概念,脊柱是否稳定,取决于中柱是否完整,而骨折导致中柱断裂就是不稳定性骨折。对于这种患者的手术应尽量的提早进行,消除骨折的椎体对于神经的压迫,尽最大可能恢复骨折处脊柱的正常排列,并用Luque棒对脊柱进行固定处理,使复位效果达到最好。运用前后路联合的固定方式,在纵向抗压、后伸抗弯、侧弯抗弯及抗旋转方面,都要比单独使用后路或前路固定的疗效好[3]。在临床病症的治疗过程中不难看出,单独使用后路固定脊柱使其复位的方法,其疗效要取决于损伤脊椎的前韧带的完整性。如果前韧带损坏,则当弓根钉被撑开时,没办法让损伤的椎体达到预期的复原效果,而且严重时,会使损伤的椎体发生脱臼或旋转移位的现象,打乱了损伤脊椎周围其他椎体的排列顺序,在复位以后容易在损伤椎体留下一部分类似“台阶”的痕迹,导致硬脊膜受到前方带来的压力,这样,手术就达不到预期的疗效了。然而,前后路联合手术就避免了这一弊端,在手术中,后路手术是运用Luque棒固定损伤的脊椎,这时,脊椎复位不单单只是借助于前韧带的弹性,而是在后柱的辅助下,借助于被拧紧的钢丝的拉力,使损伤的脊椎逐步的复位,并且使周围的脊柱恢复正常的排列顺序,然后再进行前方的减压,将硬脊膜处残留的小碎骨去除,消除来自前硬脊膜所带来的压力,使植入的髂骨得以固定,增加稳定性。本次观察的5例患者均属于是不稳定性骨折,如果单独使用后路手术,不但消除不了由硬脊膜所带来的压力,还会增加对损伤脊柱后柱的损伤,导致损伤脊柱稳定性进一步下降;而前后路联合手术就可以帮助这5例患者消除这一弊端,使得患者的损伤脊柱中的小碎骨完全被去除,而且还能使损伤脊柱得到前后两个方向的固定,最大可能的加大了损伤脊柱稳定性。

4结语

根据5例患者的临场观察和术后随访,我们不难看出,在对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已经不能只采取单纯的后路固定脊柱方法,因为这样不仅消除不了由硬脊膜所带来的压力,还会增加对损伤脊柱后柱的损伤。应该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方法,因为这样会使损伤脊椎受到前后两个方向的固定,起到了良好的脊椎复位效果,而且还可以较好的减小损伤脊椎对于神经的压迫,恢复脊椎的正常排列顺序,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使得患者的损伤脊柱最大可能恢复到最好状态。

参考文献

[1]霍,温树正,郭文通.前路减压Kanada装置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段爆裂型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7(3):123~124

篇2

我是一个打工妹,最近,在公司上班下楼中,因同事在后面呼唤,我回头答应,导致一脚踏空,从5楼的楼梯上滑摔到4楼,导致胸椎第11、12压缩性骨折。在住院期间,我看到了一本旧杂志上面有这样的文章,说香港影星张柏芝、杨恭如2人过去在拍摄电视片时不慎摔伤脊椎,受伤的也是胸椎第11、12节。我不明白,我怎么跟这两位女明星受伤的部位一样?难道这也是“明星效应”?脊椎骨损伤咋不谋而合?

深圳 黄梦苗

黄读者:

您真会联想,连脊椎骨损伤也在考虑“明星效应”,看来也是位“追星妹”哟!至于您的疑问,这是因为脊柱受伤时往往有一个纵向压缩的暴力,第11、1 2节胸椎和第1节腰椎正处于后凸的胸段和前凸的腰段的交界处:同时胸椎由于与肋骨相连,形成胸廓,因而相对固定,而腰椎则活动的范围比较大,这3节脊椎又处于相对固定的胸段和灵活的腰段之间的交界处,两个因素相加使得第11、12节胸椎和第1节腰椎处于受力最大的部位,因而在脊柱外伤中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这样的部位一旦受伤,如果救治不当,很容易造成下肢及大小便和等丧失。

所以,对于脊柱受伤的人,在场的人员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救治方法,要用救护车转送,不要急匆匆用出租车运送,因为出租车空间狭小,病员不能平躺,只有屈曲,这样的姿势容易导致脊髓和神经损伤,给患者造成终身遗憾。其次,在搬运伤员时,两人必须平抬,另一人将伤处托起,使之过伸,动作必须协调一致,放上担架时,伤部可用一软垫垫起,以维持伤者伸展位。否则,如果救护不当,即使是单纯的骨折,也可导致继发性的脊髓损伤,而至截瘫;对已有脊髓损伤的伤者,可增加损伤的程度,甚至可导致死亡。

据悉,香港那两位影星在过去脊柱受伤后。在场的人没有慌张,而是嘱伤者不要动,然后急呼“120”来救治。如果他们当时乱抬乱搬,再将伤者往出租车或小车里塞,可想而知,这2位影星也许从此告别艺术生涯。

值得注意的是,脊柱损伤大多数都发生于交通事故、工伤、高处坠落、剧烈的体育活动等遭受暴力的时刻,而黄小姐的损伤则是下楼梯不慎踏空台阶造成的,因此,要接受这个教训,在生活中时时注意防范。以后在上下楼梯时,必须全神贯注,一步一步踏下去,必须踏在下一个或上一个楼梯级之上,且稳妥扎实之后,再动第二步,如此“足踏实地”,就可避免外伤。另外,上下楼梯时不宜做其他事,也就是说,出门前把一切该做的事做好,回家时一切事都等到家后再去做,上下楼只管上下楼,高度集中了精力,就不至于摔跌了。如果有人喊您,或在楼梯上碰到同事或熟人,待自己脚跟站稳了再答应或交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防患于未然”。

坐姿后仰135度较佳

我的工作是天天同电脑打交道,难免天天做板凳。为了预防脊椎发生毛病,我便坐得笔直,如此,好吗?

北京 夏红

夏读者:

俗话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是人们过去对养生健身的要求。“坐直了,挺起胸”,人们从小也时常接受来自妈妈或爸爸的提醒。确实,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坐得笔直,如座钟一样,不仅可以美化外表,对骨骼和消化系统也是有利的。

然而,前不久英国《福布斯新闻网》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却颠覆了这一传统思维。在北美放射线学会的年会上,英国一个由放射线学者组成的小组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坐得笔直,会造成脊椎过度疲劳,使神经受到牵制,从而导致背部慢性疼痛。而对于需要长期保持坐姿的人而言,背部与地板呈135度角是理想的角度,将身体自然放松,脚与地板保持接触,这样的姿势对脊椎的压力最小。

这项在英国阿伯丁市伍登德医院开展的研究,参与者均为没有背部疼痛或外科手术病史的健康志愿者,让他们分别保持坐直、趴着和135度角的姿势。通过对仪器记录结果的分析,研究小组负责人魏塞姆·阿廖尔·巴塞尔博士说:“当脊椎承受到压力后,就会偏离自然的方向,分析结果证实,135度的坐姿是最佳生理角度,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90度。”

当然,135度角的确不太好把握,且容易从椅子上摔下来,因此,人们倒不必刻意追求,只要坐着时尽量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曲线,即颈椎向前,胸椎向后,腰椎向前,身体稍稍向后倾,让肩部靠在座椅背上,将空出的腰部垫个软垫,身体感觉舒适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这种最合理的姿势,也不要保持很长时间,否则也会对脊柱造成伤害。

强直性脊柱炎也遗传?

我的父亲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前不久,我因腰背及全身关节疼痛到医院就诊,也被查出患有此病。现在,我担心极了,难道这种病也有遗传?若这样,我那未出世的孩子,将来也会患这样的毛病吗?

安徽 方向东

方读者:

强直性脊柱炎(简称AS),俗称“不死的癌症”,是世界性的一大疑难杂症。该病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地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慢性全身性进行性炎性疾病。同时,这是一种具有家族倾向的风湿病,好发于青少年男性,男女比例是7:1。男性病人中半数最终会出现脊柱的强直、驼背或直背,5%~10%的病人最终会发展为严重的残废,丧失生活以及工作的能力。而女性病人多数为轻型和良性过程,她们一辈子都会-间歇地出现腰痛或关节痛,但仅有极少数病人会发展为残废。

可见,这类病人在生育问题上,不能够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而应“重女轻男”。因为女孩将来患此病的概率要比男孩低得多,即使患病也多无大碍。

为此,有关专家谆谆告诫道,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在恋爱结婚问题上,有必要了解一下对方及其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无年轻时起病的脊柱关节病。如果有的话,可以检查一下强直性脊柱炎的遗传基因(HLA—B27),以免夫妻双方均带有同一个病的易感基因,给下一代的健康带来隐患。

当然,如果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孩子查到HLA—B27阳性,也不必过于担心。若是女孩,将来患此病的概率还是很低的,即使有也很轻;若是男孩,也只是50%的可能。至于你那未出生的孩子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暂时不得知。但愿你生个“一朵花!”

注意:HLA—B27.90%病人的这个基因为阳性,但并非有这个基因就会得强直性脊柱炎。

“腰突”咋易引起腰椎侧弯?

最近,我因腰痛和左腿麻木到某中医院作检查,医生告诉我患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说突出物在左边,腰椎往左侧弯,左侧骶髂关节有轻度后错位,属于“腰突”并发症。我不明白,“腰突”咋易引起腰椎侧弯以及骶髂关节错位?另外,我们办公室王芳突出物也在左侧,腰椎却往右侧弯,疼痛麻木却是右腿,这是怎么回事?同是“腰突”,腰椎侧弯咋不一样?

安徽 黄晴晴

黄读者:

您所说的腰椎侧弯,应该说成腰椎侧凸较准确。那么,腰椎为什么会形成侧凸呢?这主要为腰背肌的反射性保护反应。向患侧侧凸称同侧侧凸,向健侧侧凸则称对侧侧凸。此名称仅指腰脊柱而言。具体缘由,主要由椎间盘突出(未粘连型)的位置有关。如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内侧(腋部),发生对侧侧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C”形侧凸:若突出物位于神经根外侧,则为同侧侧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C”形侧凸。您很可能就是属于同侧侧凸。其次,有的人突出物较小,或从后纵韧带两侧突出,突出物大小不等,介于上下二条神经根之间,则可出现交替性侧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形侧凸。

还有的人根本没有腰椎间盘突出也可发生脊柱侧凸,这可能多与改变身躯重心有关,使重心放在健侧,以减轻疼痛症状。也有的人腰椎平直,乃脊椎病时的保护性反应,以减轻对后侧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等组织的压力。有的人长期翘二郎腿或长期打电脑做姿不正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凸。另外,临床上还有的病人存在着腰椎后凸或过度前凸等,都与脊椎病时的保护性反应有关,望注意鉴别。

那么,“腰突”咋易引起骶髂关节错位呢?我们知道,骶髂关节是人体骨盆环的组成部分,分别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属于人体的微动关节。“腰突”患者一旦出现脊柱侧凸,必然出现患侧骶髂关节长时间受到异常向上牵拉(拽),久而久之,即可造成骶髂关节错位。临床上有前错位和后错位之分。两侧臀部不平衡,患侧比健侧稍高。X线片显示髂后上棘不在同一水平高度,前错位较高,后错位较低。患侧关节面排列紊乱,间隙略宽。

另外,根据您的主诉,您的椎间盘突出物很可能位于神经根的外侧(或称“肩口”突出),而您的同事突出物则位于神经根的内侧(或称“腋下”突出),即神经根与马尾成角处。所以,虽然突出物同在一侧但腰椎侧凸方向则正好相反。

总之,“腰突”是主要矛盾,治愈了“腰突”,骶髂关节错位以及腰椎侧弯(凸)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何谓椎间盘突出的“个性化”治疗?

我平日身体健壮,喜欢运动。一天和儿子玩耍,将儿子抛起来用手去接后,突然感到腰部剧烈疼痛,连走路都困难了。到医院就诊,一位姓赵的主任医生经X线和CT检查后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和脱出,并对身边的实习医师说我的“突出”很有“个性”,也需“个性化”治疗。请问,赵主任医生说的腰椎间盘突出有“个性”是什么意思?

湖北周玉炳周读者:

赵主任医生说的腰椎间盘突出有“个性”可能有这样多层意思,一是突出因人而异、因职业而异、因病而异等,如中老年人容易突出,女性容易突出,司机、电脑职业者容易突出,患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脊椎侧弯症的人容易突出:二是突出部位、方向、多少上的“个性”,如别人一般是单个突出或脱出,而您则是同时“占有”;二是治疗上的“个性”,即别人的治疗方法比较单纯,或牵引或推拿或手术,可您的治疗要复杂的多,甚至要施行“捆绑式”的“阶梯化”治疗。

篇3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

中图分类号:R68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5―0051―02

CSS是由于椎体发育缺陷导致的脊柱畸形。根据椎体发育的异常可分为3型:椎体形成不良(半椎体或楔形椎)、椎体分节不良(单侧骨桥或融合椎体)和混合型。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中最常见的类型(46%),临床上常见的半椎体有3种形式:半椎体上、下端生长板发育良好,称之为完全分节型,仅有一端生长板发育,另一端与相邻椎体融合,称为半分节型,半椎体无生长板,两端均与相邻椎体融合,称为未分节型。半椎体本身具有生长结构,有导致脊柱侧凸或者侧后凸畸形的潜在影响力。半椎体是CSS的最常见原因,保守治疗常无效。对CSS的治疗方式多样,我院骨科自2009年8月―2010年8月共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治疗CSS患者30例,随访显示均获得了满意的矫形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6~15岁,平均11.8岁;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完全分节半椎体23例(5例为2个以上半脊椎),部分分节4例,未分节型3例。下肢感觉过敏(伴侧后凸)1例,术前有下肢感觉减退、肌肉萎缩1例。合并椎管畸形12例,脊髓栓系9例,脊髓空洞6例,脊髓纵裂3例,泌尿系畸形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

1.2术前准备(1)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检查。(2)术前拍全脊柱站立正侧位片、左右Bending位片。测量Cobb角,评价脊柱柔韧性,预测侧弯矫正度数。(3)术前均行脊髓MRI、CT等检查,确定半椎置及与相邻椎体的关系,了解椎管内有无畸形、脊髓纵裂。(4)心肺功能检查,并评估手术耐受程度。

1.3手术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取俯卧位,腹部悬空,以顶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骨膜下剥离显露脊柱后方直至双侧横突。经透视确认,于半椎体上、下相邻的1~2个椎体内植入椎弓根螺钉,并于凹侧置预置棒,然后去除半椎体后方棘突、椎板,显露和保护该平面的硬脊膜和神经根。c形臂透视确定半椎体椎弓根入点,开口器扩口,冰盐水冲洗下用磨钻沿椎弓根向下磨除,随时探查椎弓根内壁以保证内壁完整,磨钻向前磨至半椎体上下终板出现,刮匙小心清理半椎体松质骨后凝胶海绵止血,去除椎弓根外侧壁并磨薄椎弓根内壁,于椎体横突基底部截断横突,胸椎则要切除肋横突和肋椎关节,于凸侧固定棒并压缩关闭椎间隙,注意观察脊膜有无皱褶及骨性挤压,凹侧辅以撑开固定,如有前、后凸畸形亦同时矫正。术中唤醒患者,确认双下肢运动正常后,将切除半椎体的自体骨行椎板植骨融合。切口留置引流管,逐层关闭。术后3、6、9、12个月复查站立位脊椎正侧位片,佩戴支具6个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Cobb角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60min,术中平均出血500ml。应用自体血回输机,输血平均100ml,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无神经症状及内固定断裂病例,畸形获得良好矫正。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手术治疗指征和时机一般情况下先天性脊柱侧弯起初发展缓慢,随着脊柱的两个生长高峰出现,侧弯度数会快速发展,以至于出现神经系统、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影响生活质量。Akbarnia M等根据200余例各种类型、不同部位、未经任何干预的CSS患者的长期随访,认为骨桥合并对侧多发半椎体畸形进展最快,而单侧骨桥要比同侧多发半椎体畸形进展更为迅速,畸形进展最快的部位在胸腰段,某些畸形并不恶化,如融合椎、闭型半椎体等;某些部位畸形应尽早手术,如腰骶部畸形,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倾斜;某些部位畸形需要定期随访,如胸段半分节型半椎体或楔形椎,如畸形进展则应及时手术。本组病例均为T10~L4节段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根据AkbarniaM等的结论,具备手术指征。

篇4

【中图分类号】R726.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83-01

1 概述: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是区别于环枢关节半脱位的环枢关节轻微移位,是环枢关节解剖位置的微细改变,在直接或间接、急性或慢性外力的作用下,导致环枢关节移位时,对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的牵拉力在其弹性限度之内,没有造成软组织的撕裂伤,原发性软组织损伤较轻,由于小关节移位而导致的病理改变,而出现一系列的继发症状。

2 病因病机:由于长期伏案和低头工作,或枕头过高,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弯曲状态,使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囊长期牵拉,紧张、痉挛、疲劳、松弛,导致局部软组织慢性疲劳性损伤,充血、水肿,形成原发性无菌性炎症,由于肌肉及关节囊松弛,牵拉力不平衡,使关节腔内平衡失调,滑膜嵌顿,关节移位,出现继发性炎症反应,局部充血、水肿,张力增加,波及到附近的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其受到炎症反应的侵袭和关节移位平衡失调的压力和水肿的张力,使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受到轻度损伤,功能紊乱,出现局部、头部和全身症状。

3 症状:

3.1 局部症状:轻者仅感觉颈项酸困不适,休息后逐渐减轻或消失;重者表现为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颈部旋转时疼痛加重,头部有向前下坠感,减少或停止不良姿势后,症状逐渐减轻。

3.2 头部症状:头晕、偏头痛、头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失眠多梦,血压不稳,视力减退,耳鸣耳聋,鼻塞,口眼歪斜等症状。

3.3 全身症状:工作后容易疲倦,肩背四肢酸困乏力,胸腹部感觉不适。

4 检查:

4.1 X 线检查:X线片开口位,可显示环枢关节轻度移位,齿状突不对称,侧块偏移,环枢关节间隙不等宽,并排除骨折、脱位、先天畸形。

4.2 体格检查:急性期:颈部活动范围(前倾、后仰、侧弯、旋转)受限或轻度受限,颈部各项体征基本属阴性;慢性期: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各项体征均属阴性。

4.3 拇指触诊:急性期:环枢椎后部及两侧有轻度肿胀,压痛明显,以患侧为甚;慢性期:环椎关节两侧椎板压痛明显,以患侧为甚;枢椎的棘突和横突有压痛,患侧为甚;可触及环枢关节和横突表面不平整,向一侧突出,棘突偏歪。

5 诊断:

5.1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根据解剖位置的改变命名,其症状包含颈椎病的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5.2 颈椎病(椎动脉型)(根据症状为主命名)

5.3 颈椎病(交感神经型)(根据症状为主命名)

6 鉴别诊断:

6.1 落枕:由于转头睡眠时间较长,或旋转幅度较大,或睡时受凉,引起颈部软组织损伤,主要是胸锁乳突肌痉挛和斜方肌损伤。

6.2 环枢关节半脱位:由于颈椎退变失稳,导致隐形损伤,关节囊松弛,或不协调的外力,引起环枢关节内外平衡失调,引起关节移位的外力超过局部软组织的弹性限度时,可造成横韧带、翼状韧带或齿突尖韧带损伤,环枢关节移位或环枢关节交锁,严重者可造成脊髓损伤或椎动脉受压迫。

6.3 颈椎病(神经根型):X线片45度斜位可见椎间孔变小,主要表现为上肢疼痛、麻木。

6.4 颈椎病(脊髓型):MRI可显示颈椎间盘突出,主要表现为下肢步态不稳,有落空感和踩棉花的感觉。

6.5 骨折及先天畸形:X线片开口位、正、侧、斜位片,可显示骨折和先天畸形。

7 基本治疗:

7.1 按摩:用揉法、弹拨法、理筋法,颈部重点在风池、风府、枕骨下缘,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及压痛部位按摩,肩部顺着斜方肌的走向及分布按摩,重点是肩胛内缘、肩胛内上角、岗上肌、岗下肌、大圆肌、小圆肌。

7.2 针灸:重点是风池、肩井、天宗,配合曲池、手三里、列缺、阳陵泉、条口透承山。

8 手法复位:

8.1 旋转复位法:适用于环枢关节旋转功能障碍者。

操作:以头部左旋障碍为例,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医者左肘弯托着患者下颌,右手拇指抵住偏歪的枢椎棘突,左臂向左轻轻旋转,患者头部左旋(下颌不超过左侧肩头),稍发顿力,听到响声,指下有移动感,复位结束,按压原来的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复位成功。

8.2 侧推复位法:适用于环枢关节左右侧弯功能障碍者。

操作:以头部右侧弯障碍为例,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医者左肘弯托着患者下颌,右手拇指抵住环枢椎右侧突出的环枢关节处,左臂向上向左轻轻提拉旋转,旋转不超过30度,右手拇指向左侧轻推,稍发顿力,听到响声,指下有移动感,复位结束,按压原来的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复位成功。

8.3 牵搬复位法:适用于环枢关节后仰功能障碍者。

操作:以头部后仰功能障碍棘突右偏为例,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医者左肘弯托着患者下颌,右手拇指抵住右偏歪的枢椎棘突,左臂向上轻轻提拉,并向后板,右手拇指向左前方轻推,稍发顿力,听到响声,指下有移动感,复位结束,按压原来的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复位成功。

9 功能锻炼:颈椎六步操:患者端坐,头部中立、前倾、后仰、左侧、右侧、左旋、右旋,可重复3~5遍。

10 小结:

10.1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只是一个指标,也是诊断的病名,是损伤程度介于落枕和环枢关节半脱位之间的病理改变和一系列的症状。

10.2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是颈椎病的早期表现,为功能性改变,多数患者感觉病因简单,症状较轻,简单治疗或靠自身恢复,失去早期的最佳治疗时期;症状较重时,与五官科、神经科的症状相似,容易误诊。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形成较重的颈椎病,

10.3 按摩采取俯卧位(有洞的按摩床)较好,手法要轻柔和缓,多种手法交替使用,多个部位轮流按摩,避免医源性损伤,不要按照患者的要求,大力按摩或一个部位长时间按摩。

10.4 手法复位时,一般采取坐位复位,对头部症状较重者采取平卧位复位;根据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先做针灸和按摩手法,一次或几次后,局部炎症反应基本消失后再做复位。

10.5 复位原则:排除手法禁忌症,手法要轻巧,不要追求响声,不要追求一次到位。

10.6 颈椎六步操,是本人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简单、轻柔,安全、无副作用的颈椎锻炼方法,实用于健康人的锻炼,亚健康人的康复,患者的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张长江等《脊柱相关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广东科技出版社

[4] 田纪钧等《脊柱调衡疗法》,石家庄市,人民日报社 新闻事业培训中心医药专题部

[5] 韦贵康 《脊椎相关疾病》,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5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弯; 脊柱融合术; 半椎体切除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Hemivertebra Resection Only Via Posterior Approach and Short-Segment Transpedicular Instrumentation for Congenital Scoliosis/LUO Jia-we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5):070-073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hemivertebra resection only via posterior approach and short-segment transpedicular instrumentation for congenital scoliosis.Method:30 cases with a single hemivertebra from 5 to 14 years old who underwent operative treatment were evaluated.Hemivertebra resection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and short-segment transpedicular instrumentation were used for correction of the scoliosis and kyphosis deformities.Cobb’s angles of the segmental curve, total main curve, cranial and caudal compensatory curves and kyphosis were measured on the posteroanterior and lateral radiographs.Result:The patients in this study showed satisfied results.The mean Cobb’s angles of the segmental curve, total main curve, cranial and caudal compensatory curves and kyphosi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before surgery, after surgery and the lastest follow-up assessment (P

【Key words】 Congenital scoliosis; Spinal fusion; Hemivertebra rese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guan Xiegang Hospital, Dongguan 52359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5.024

脊柱侧弯是是危害儿童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在我国该病的发生率约为1%。该病患者脊柱会偏离中线,向左或者向右弯曲。该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高,丑化患者体形,妨碍患者进行劳动,更为严重的可能导致患者胸廓缩窄,骨盆发生倾斜,严重发育不良,心脏出现移位,心肺功能不全甚至截瘫[1-3]。先天性脊柱侧弯是先天椎体不良发育造成的侧方弯曲,脊柱畸形,根据病理类型可以分成封闭分节型、部分分节型及完全分节型,其中后两种类型较为常见,约占所有病例的87%[4]。由于患儿的生长发育较为迅速,脊柱侧方弯曲的进展加快,若早期没有及时治疗,待发育成熟之后可能会导致脊柱的严重畸形,且产生脊髓压迫,对发育情况和心肺功能造成影响[5]。及时进行手术将半椎体切除和弯曲畸形矫正,可使形体外观及脊柱的功能得到有效地恢复。关于脊柱畸形的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仍存有很大的争议。至今所倡导的手术方式为原位融合,内固定融合,骺阻滞,半椎体切除等等。然而一些传统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对该病治疗策略和术式选择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及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更倾向于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脊柱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6-8]。本研究仅就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的30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5~14岁,平均10.4岁;侧弯部位:腰椎16例,胸段14例;病理类型:封闭分节型3例,部分分节型(半闭型)10例,完全分节型17例;合并症:脊髓脊膜突出3例,唇裂1例,泌尿生殖系统畸形1例,心肺系统畸形1例。入院时,3例患儿下肢乏力麻木,其中2例腹股沟平面以下痛觉和触觉减退,另1例左下肢膝关节以下痛觉和触觉减退,左膝深反射减弱。

1.2 术前检查、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患者取站立位或者平卧位接受X线片检查;行MRI后检查骨桥、脊髓脊柱及半椎体结构,确定是否存在神经及脊髓病变;接受CT扫描,重建三维,对半椎体的类型及相邻的椎体椎弓根大小方向进行确定[9]。所有患儿都接受全麻手术,气管插管以全身麻醉完成后,患儿取俯卧位,腹腔处腾空,在病椎中心的正中后方部位做切口,长度是至少上下2个椎体。使用电刀对骨膜进行剥离,将脊柱后方暴露(椎板、横突及椎间关节的突出节),直至双侧横突;采用“C”臂X线机定位椎弓根方向以及进钉点,将半椎体切除,并于相邻椎体内植入两对椎弓根钉,凹处采用螺母进行临时固定。然后将半椎体后方椎板切除,同时截断凹侧的融合椎板。将该平面神经根及硬脊膜暴露并加以保护,将半椎体及基底部的横突切断,使椎弓根的外侧暴露,沿其外缘将骨膜剥离直到椎体前缘。需要切除胸椎肋横及肋椎关节,切除半椎体的椎弓根和前方的半椎体及上下的椎间盘。最后放松凹处临时固定,压缩脊柱畸形节段凸侧,并撑开凹侧,如果出现后凸畸形情况,应当同时进行手术矫正。在矫正畸形过程当中,需要对脊椎的诱发电位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测量;并把椎管减压的长度做适当延长以防止脊髓褶皱对诱发电位的改变。术中需将患儿唤醒,询问其双下肢的活动是否正常,在确保无误之后,缩进内固定的装置,并将切除的半椎体自体骨于椎板和椎间隙置入,放置负压引流,做前后路的植骨融合术。

术后患儿禁止坐起或者站起,于当天接受卧位脊柱X线片拍摄,2周后拆线,术后3个月内需支具辅助,定期随访并对患儿站姿的全长脊柱X线片做跟踪拍摄。

1.3 观察指标 测量、记录术前、术后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脊柱X线片的后凸和侧弯角度,观察手术疗效。测量的Cobb’s角有半椎体节段侧弯(脊柱后前位X线片,半椎体相邻上椎体的上终板与下椎体的下终板所成角度)、全主弯(主要侧弯的Cobb’s角)、半椎体节段后凸(脊柱侧位X线片,半椎体相邻上椎体的上终板与下椎体的下终板所成角度)、头侧代偿弯(头侧继发代偿性侧弯的Cobb’s角)和尾侧代偿弯(尾侧继发代偿性侧弯的Cobb’s角)。并计算术后和随访期矫正率,矫正率=[(术前Cobb’s角-术后Cobb’s角)/术后Cobb’s角]×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手术时间为160~500 min,平均263 min,术中出血量600~2500 mL,平均760 mL。术后随访时间1.3~4年,平均2.8年,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测量角度结果显示,患儿术后的半椎体节段侧弯、全主弯、半椎体节段后凸、头侧和尾侧代偿弯5项数值上均明显低于术前,并随着术后恢复,其脊柱畸形进一步矫正。

冠状面半椎体节段侧弯Cobb’s角术前平均(41.3±12.8)°、术后平均(15.3±6.3)°,矫正率63.0%,末次随访平均(14.8±7.6)°,矫正率64.2%;冠状面全主弯Cobb’s角术前平均(46.8±15.6)°、术后平均(18.6±9.2)°,矫正率60.3%,末次随访平均(17.6±9.3)°,矫正率62.4%;矢状面半椎体节段术前平均后凸(15.3±18.6)°,术后Cobb’s角降至生理曲度正常范围,术后尾侧和头侧代偿弯也有明显改善,5项数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先天性脊柱畸形占所有脊柱畸形疾病的10%~20%,致病因素主要是脊椎分节不全和形成不良,其中尤以半椎体最为常见[10]。有研究认为,该病与常染色体的显隐性遗传有关[11]。由于某段椎体一侧发育不良,导致脊柱生产不平衡并形成侧弯[12]。某些半椎体畸形并不产生明显的脊柱侧弯,故不需治疗。但若半椎体畸形导致严重的脊柱侧弯,则需尽早矫正,并阻止侧弯发展[13]。如不及时治疗,则随着患儿的身体发育,不仅脊柱侧弯更加严重,还会引起腹腔或胸腔其他器官的损伤[9],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于先天性脊柱侧弯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先天性的脊柱侧弯目的应为在脊柱畸形完全矫正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使脊柱灵活度及高度得到保证[14]。现阶段术式主要有:半侧骨骺的固定术、原位脊柱的融合术以及半椎体的切除术。原位脊柱的融合术虽能对脊柱侧弯发展给予抑制,然而程度有限且无法对原先的畸形进行矫正,手术当中需对较长的脊柱节段进行融合;一旦融合得节段涉及到腰椎,则会造成非融合节段椎间盘出现过早退变,表现出曲轴现象,侧弯明显加重。半侧骨骺的固定术可对畸形椎体沿着凸侧方向的生长给予阻滞,对侧弯进行逆转,然而手术一般仅仅局限在半椎体的节段。患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当中侧弯部分可以自发矫正,但这是有限的,并且疗效不确切,难以掌控。现临床上逐步开始采用更为安全可靠半椎体的切除术治疗。最初由Royle提出半椎体的切除术,为一种针对患者病因的治疗方法,更为合理,且手术当中切除得到的半椎体为脊柱融合植骨所用材料。半椎体的切除术通常可以分成前后路的联合切除以及单纯的后路切除[15-19]。文献报道使用前后路的联合切除半锥体术,患者于术后需更换其,存在有损伤脊髓的危险性。相比较而言单纯的后路手术可使术中的更换得以避免,使手术时间缩短。

因此本研究中,笔者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术,辅以短节段的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内固定,取得了63.0%的矫正率,总体疗效满意。半椎体切除后则不会再生长。术中需要采用内固定器械以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促进融合从而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对年轻人而言,手术中需使用短节段的脊柱内固定系统以减少脊柱融合节段。相比于钩、棒和钢丝等脊柱内固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够使脊柱充分矫形,且固定强度充足,能够将后方矫形力有效传到椎体前方,稳定性强,是椎体最坚强部分。然而如果患儿年龄太小,椎弓根由于小、未骨化,则无法提供足够强度。对于伴有明显脊柱后凸畸形的患儿,在对抗螺钉拔出力量,该力量相对较大时,椎弓根钉固定后容易脱出,导致最终内固定失败。虽然目前椎弓根螺钉应用于儿童尚存争议,但本研究中的30例患儿均未出现相应并发症,并且在随访中矫正率没有丢失,总体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然而,后路切除半椎体的手术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手术出血多于前路切除。单纯后路手术在切除半椎体之前无法阻断椎体前外侧的滋养血管,导致较多手术出血,有时甚至因此导致无法顺利切除前方半椎体。因此本研究术中采取血液回收的方法,确保手术顺利实施。此外,术中先确定切开位置,从侧面切开椎间盘纤维环,然后使用长柄刮匙刮除终板软骨,再切除半游离的半椎体。如此既能够防治脊髓损伤,又能迅速操作手术从而减少出血。在本研究中,术中切割方式以及使用血液回收仪解决了大量输血的顾虑,同时后路切除半椎体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出血也相应减少。

综上所述,随着临床上对于半椎体的脊柱侧弯有不断深入的了解,在明确了手术适应证前提之下,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明晰各类术式的优缺点,按照实际情况对术式合理选择,规范操作流程,严格进行止血,对半椎体合理切除,将弓根螺钉准确植入,加强术后的康复指导,随访制度严格落实,才能够维持较为理想矫正效果,实现手术目的。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疗效显著,该术式能够达到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目的,在患儿骨骼成熟前治疗,可有效预防继发性脊柱病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庄伟鹏,张秀红.脊柱侧弯畸形矫正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41-42.

[2]陈理端,陈环球,林菊英,等.广东省阳江地区城乡中、小学生脊柱侧凸患病率普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89-91.

[3]王绍辉.王国才整脊手法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4):121-122.

[4]许伟华,杨述华,杜靖远.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17-19.

[5] Hedquist D, Emans J.Congenital scoliesis:a review and update[J].Pediatr Orthop,2007,27(1):106-116.

[6] Peng X S, Chen L Y, Zou X N.Hemivertebra resection and scoliosis correction by a unilateral posterior approach using single rod and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 in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f age[J].J Pediatr Orthop B, 2011,20(5):397-403.

[7] Wang S R, Zhang J G, Qiu G X, et al.Posterior hemivertebra resection with bisegmental fusion for congenital scoliosis:more than 3 year outcomes and analysis of unanticipated surgeries[J].Eur Spine J, 2013, 22(10):387-393.

[8] Yaszay B, O’Brien M, Shufflebarger B, et al.Efficacy of hemivertebra resection for congenital scoliosis[J] Spine, 2011, 36(5):2052-2060.

[9]刘福云,贺盼盼,夏冰,等.半椎体切除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9):775-778.

[10]贺尧,李凯,赵胜,等.儿童脊柱侧凸非融合手术治疗的发展及现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17):3174-3183.

[11]郭伟韬,祝葆华,曾荣,等.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9):45-47.

[12]陈崇文,王宇飞,体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前分型对手术指导的重要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3):135-136.

[13]顾凯.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近期疗效分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3.

[14] Lazar R D, Hall J E.Simultaneous anterior and posterior hem ivertebra excision [J].Spine, 1999, 364(32):76-84.

[15] Hosalkar H S, Luedtke L M, Drummond D S.New technique in congenital scoliosis involving fixation to the pelvis after hem ivertebra excision[J].Spine, 2004, 29(2):2581-2587.

[16] Bollini G, Docquier P L,Viehweger E, et al.Lumbar hem ivertebra resection [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6,88(8):1043-1052.

[17] Shono Y, Abumi K, Kaneda K.One-stage posterior hem ivertebra resection and correction using segmental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J].Spine, 2001, 26(5):752-757.

[18] Ruf M, Harms J.Hem ivertebra resection by a posterior approach innovative operative technique and first results[J].Spine, 2002, 27(8):1116-1123.

篇6

0引言

胸椎肿瘤常易导致高位脊髓压迫症状,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 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解除压迫,缓解神经症状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的主要手段. 由于胸椎特殊的解剖位置,其前方有胸骨及纵隔阻挡,后方有肩胛骨阻挡,位置深在,显露极其困难[1]. 我院200506/200705采用后正中入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椎肿瘤12例,获得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2(男9,女3)例,年龄38~66(平均56)岁. 病变部位:T3 1例,T4 1例, T5 3例,T7 2例,T8 5例. 肿瘤类型:骨髓瘤1例,骨巨细胞瘤3例,血管瘤2例,转移瘤6例. 8例以胸背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4例以双下肢无力、步态损害为主诉. 病变节段以下感觉减退者11例,病理征阳性者7例, MRI提示椎体压缩,后凸畸形及硬膜囊受压. 患者均采用全麻插管,俯卧位,后正中切口,暴露病变椎体上下各2节的椎板. 切除病变椎节的横突显露肋骨并将其自胸肋关节3~4 cm处切断,切除肋骨头、颈. 将胸膜自两侧椎体钝性分离,清理椎间孔将肋间动脉推向一侧. 切除棘突、椎板及关节突. 分别安放病变椎体上下各2节的椎弓根螺钉,然后将CDHORIZON M8或SINA或RSS连接棒依脊椎生理曲线预弯,先行安装不稳一侧的连接棒,防止切除病椎时出现脊柱不稳定. 沿病变椎体上下终板分别切除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 钝性分离椎弓根相对完好一侧胸膜,推开硬膜囊,切除同侧椎弓根、椎体. 另一侧行椎弓根预固定,建立脊柱临时稳定性,取出先行安装一侧的连接棒,切除余下的病椎及椎间盘,并在椎体前方会合. 仔细冲洗手术野,确认周边无残存肿瘤组织后,选择合适长度钛网、自体骨或钛棒水泥复合体植入,调整连接杆加压,完成脊柱前部结构重建. 术后卧硬板床,2 wk拆线后,视患者神经损害程度,让患者坐起或下地行走. 结果12例患者术后随访3~23(平均10)mo. 7例脊髓功能完全恢复,胸背部疼痛完全消失. 3例下肢无力及步态损害恢复较好,感觉恢复较慢,尤其是麻木感. 术后3,6,12 mo复查X线片,见椎体高度恢复,椎体序列完好,骨融合良好. 2例转移癌患者术后8 mo死亡.

2讨论

既往对胸椎肿瘤的治疗多采用放射和化学治疗,但当出现病理骨折、脊柱不稳、脊髓压迫和疼痛时,治疗困难. 近年来,随着胸椎内固定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治疗逐渐在胸椎肿瘤的治疗中占居了特殊的地位[2]. Tomita等[3]认为通过单纯后路来完成的全脊椎切除术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脊柱肿瘤的复发率,并明显提高生存率. 全脊椎切除能彻底解除脊髓圆周的致压物;椎弓根内固定不但能提供椎体全切时脊柱的稳定性,而且能在椎体重建过程中给于充分加压;从而解决了胸椎肿瘤的高致残率和致死率. 通过本组12例临床病历的总结,我们认为后路全脊椎切除和椎体重建,具备以下优点:① 单一入路实现微创切除椎板、椎弓根和椎体; ②坚强内固定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 ③操作顺手,节省时间; ④直视操作, 降低对脊髓、神经、胸腔等重要结构干扰; ⑤交替单棒预固定提供手术时稳定的脊柱环境,减少了脊髓损伤的可能性; ⑥一次性地完成椎体肿瘤切除和稳定性重建.

胸椎肿瘤的手术方式一直是大家所讨论的焦点,我们认为后入路全脊椎切除手术适合于肿瘤侵犯全椎体的病例. 全椎体切除后,必然留下较大的骨性结构缺损,特别是间盘和小关节切除使椎体序列完全中断,脊髓圆周处于“悬空”状态,脊柱毫无稳定可言. 肿瘤侵犯使椎管容积变小,脊髓逃避空间减小,手术操作空间也更加有限,因此手术过程中必须保持脊柱稳定,才能减轻医源性脊髓损伤.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提倡交替单棒预固定;这样不仅操作空间有保障,而且脊柱的稳定性也始终保持. 然后通过自体骨、钛网、骨水泥重建前部结构,椎弓根系统加压,促进骨性愈合,完成脊柱稳定性的永久重建. 本组12例患者术后10 mo随访见椎体序列完好,骨融合良好,充分说明后正中入路全脊椎切除是治疗胸椎肿瘤的可靠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Tomita K,Kawahara N,Baba H,et al. Total en bloe spondylectomy for solitary spinal metastases[J]. Int Orthop, 1994, 18(5): 291-298.

篇7

关键词:脊柱;结核;X线;CT

        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增加及艾滋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等因素,结核的发病率又呈明显上升趋势[1]。本病是严重的骨关节疾病,其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因而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现搜集经我院诊治的脊柱结核200例X线及CT资料,加以分析,旨在探讨其X线、CT表现及二者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资料齐全的脊柱结核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200份。其中男性124例,女性76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2.5岁。就诊原因:139例因相应节段椎体结核区域疼痛就诊,9例发现胸/腰背部后突畸形就诊,32例因在外院确诊脊柱结核到我院治疗,其他原因20例。

        1.2方法:仪器采用美国Kodak公司产CR系统,常规摄取脊柱正侧位片。CT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Ultra-16排螺旋扫描机。对20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X线及CT表现进行分析归纳。

        2结果

        本组200例全部于术前行X线正侧位检查,182例同时行CT病变部位扫描。200例脊柱结核中X线检出188例,检出率为94%(188/200),CT全部检出,其检出率为100%(200/200)。发病部位:颈椎6例(其中寰枢关节4例),占3%,胸椎62例,占31%,腰椎118例,占59%,腰骶部14例,占7%。单发椎体病变84例,累及邻近2个椎体98例,累及邻近3个或以上椎体11例,跳跃性累及2个及以上椎体7例。X线及CT表现:椎体上、下缘虫蚀样骨质破坏,椎体可被压缩呈楔形样变,椎间隙变窄及周围软组织肿胀,重者可有脊柱后突畸形。

        3讨论

        3.1临床与病理: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约占40%-50%[2]。以25岁以上的青壮年最多见,近年来老年人脊椎结核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腰椎为最好发的部位,胸椎次之,颈椎较少见。结核杆菌通常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椎体,引起椎体中央或边缘骨质破坏,少数情况下也可能由于前纵韧带下结核病变侵蚀破坏椎体。结核病进一步发展侵犯椎间盘和椎旁软组织,导致椎间盘破坏和椎旁脓肿形成。病变常累及两个以上椎体,可间隔分段发病。约90%的脊椎结核病变侵犯椎体,脊椎附件较少侵犯。病理可分为两大类即椎体结核和附件结核[3],前者又分为中心型、边缘型和韧带下型;附件结核指发生于椎弓和骨突的结核。临床上,大多数病人发病隐袭,病程缓慢,症状较轻。有的病人脊椎已形成畸形,但仍能从事劳动。全身症状可有低热,食欲差和乏力。局部常有脊柱活动受限,颈、背或腰痛,多为酸痛或钝痛。脊柱可后凸畸形。脊髓受压可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或瘫痪。颈椎结核形成咽厚壁脓肿,可压迫食管和气管,引起吞咽困难和呼吸不畅。下胸椎、腰椎结核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入髂窝,甚至到达臀部。

    3.2脊柱结核X线、CT征象分析:脊椎骨质破坏:椎体骨质破坏是脊柱结核的主要征象。早期根据骨质最先破坏的部位,脊椎破坏可分中心型、边缘型、韧带下型及附件型,但临床上见到的常很难分型。由于骨质破坏和脊柱承重的关系,椎体塌陷变扁,呈楔形,甚至椎体完全消失为最常见的表现。少数病例为所谓附件型,主要见棘突、横突、椎弓等附件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病变引起相邻的椎体终板破坏,髓核疝入椎体,椎间盘完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旁冷性脓肿:脓液会聚集在椎体一侧的骨膜下形成椎旁脓肿;当脓液突破骨膜后,由于重力关系沿肌肉筋膜间隙向下垂方向流注,形成流注脓肿。在腰椎可形成腰大肌脓肿,表现为腰大肌轮廓不清或呈弧形突出;在胸椎表现为胸椎两旁梭形软组织肿胀影;在颈椎形成咽后壁脓肿,表现为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宽,并呈弧形前凸。脊柱畸形:因病变广泛,可发生脊椎畸形,可见脊椎后凸或侧弯畸形。死骨:较少见。可见中心型的骨破坏区中沙粒状高密度死骨影。

        3.3脊柱结核X线、CT临床应用价值:早期脊柱结核骨质破坏较轻微且软组织肿胀(冷脓肿)往往亦轻微,X线片上很难发现,一些较为特殊部位的脊柱结核由于投照因素、患者体型因素等往往可掩盖病变位置,本组200例中有12例骨质破坏较轻微且位置较为特殊在X线片上并未发现病变,其位置分别位于寰枢关节、腰骶椎。而CT则可100%检出,较X线更容易显示骨质破坏,即使较小的破坏也能够显示,更容易发现死骨及病理骨折碎片,平扫结合增强检查还可帮助了解脓肿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

        4小结

        综上所述,脊柱结核的X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作出正确诊断,但早期脊柱结核的诊断CT更优于X线平片,故在X线片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结核时,宜早期选择CT检出,避免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俞勇,钟生才.脊柱结核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5:164-166

[2]郭启勇,主编.实用放射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53-1155

篇8

【关键词】脊柱;结核;X线;CT

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增加及艾滋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等因素,结核的发病率又呈明显上升趋势[1]。本病是严重的骨关节疾病,其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因而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现搜集经我院诊治的脊柱结核200例X线及CT资料,加以分析,旨在探讨其X线、CT表现及二者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资料齐全的脊柱结核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200份。其中男性124例,女性76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2.5岁。就诊原因:139例因相应节段椎体结核区域疼痛就诊,9例发现胸/腰背部后突畸形就诊,32例因在外院确诊脊柱结核到我院治疗,其他原因20例。

1.2方法:仪器采用美国Kodak公司产CR系统,常规摄取脊柱正侧位片。CT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Ultra-16排螺旋扫描机。对20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X线及CT表现进行分析归纳。

2结果

本组200例全部于术前行X线正侧位检查,182例同时行CT病变部位扫描。200例脊柱结核中X线检出188例,检出率为94%(188/200),CT全部检出,其检出率为100%(200/200)。发病部位:颈椎6例(其中寰枢关节4例),占3%,胸椎62例,占31%,腰椎118例,占59%,腰骶部14例,占7%。单发椎体病变84例,累及邻近2个椎体98例,累及邻近3个或以上椎体11例,跳跃性累及2个及以上椎体7例。X线及CT表现:椎体上、下缘虫蚀样骨质破坏,椎体可被压缩呈楔形样变,椎间隙变窄及周围软组织肿胀,重者可有脊柱后突畸形。

3讨论

3.1临床与病理: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约占40%-50%[2]。以25岁以上的青壮年最多见,近年来老年人脊椎结核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腰椎为最好发的部位,胸椎次之,颈椎较少见。结核杆菌通常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椎体,引起椎体中央或边缘骨质破坏,少数情况下也可能由于前纵韧带下结核病变侵蚀破坏椎体。结核病进一步发展侵犯椎间盘和椎旁软组织,导致椎间盘破坏和椎旁脓肿形成。病变常累及两个以上椎体,可间隔分段发病。约90%的脊椎结核病变侵犯椎体,脊椎附件较少侵犯。病理可分为两大类即椎体结核和附件结核[3],前者又分为中心型、边缘型和韧带下型;附件结核指发生于椎弓和骨突的结核。临床上,大多数病人发病隐袭,病程缓慢,症状较轻。有的病人脊椎已形成畸形,但仍能从事劳动。全身症状可有低热,食欲差和乏力。局部常有脊柱活动受限,颈、背或腰痛,多为酸痛或钝痛。脊柱可后凸畸形。脊髓受压可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或瘫痪。颈椎结核形成咽厚壁脓肿,可压迫食管和气管,引起吞咽困难和呼吸不畅。下胸椎、腰椎结核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入髂窝,甚至到达臀部。

3.2脊柱结核X线、CT征象分析:脊椎骨质破坏:椎体骨质破坏是脊柱结核的主要征象。早期根据骨质最先破坏的部位,脊椎破坏可分中心型、边缘型、韧带下型及附件型,但临床上见到的常很难分型。由于骨质破坏和脊柱承重的关系,椎体塌陷变扁,呈楔形,甚至椎体完全消失为最常见的表现。少数病例为所谓附件型,主要见棘突、横突、椎弓等附件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病变引起相邻的椎体终板破坏,髓核疝入椎体,椎间盘完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旁冷性脓肿:脓液会聚集在椎体一侧的骨膜下形成椎旁脓肿;当脓液突破骨膜后,由于重力关系沿肌肉筋膜间隙向下垂方向流注,形成流注脓肿。在腰椎可形成腰大肌脓肿,表现为腰大肌轮廓不清或呈弧形突出;在胸椎表现为胸椎两旁梭形软组织肿胀影;在颈椎形成咽后壁脓肿,表现为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宽,并呈弧形前凸。脊柱畸形:因病变广泛,可发生脊椎畸形,可见脊椎后凸或侧弯畸形。死骨:较少见。可见中心型的骨破坏区中沙粒状高密度死骨影。

3.3脊柱结核X线、CT临床应用价值:早期脊柱结核骨质破坏较轻微且软组织肿胀(冷脓肿)往往亦轻微,X线片上很难发现,一些较为特殊部位的脊柱结核由于投照因素、患者体型因素等往往可掩盖病变位置,本组200例中有12例骨质破坏较轻微且位置较为特殊在X线片上并未发现病变,其位置分别位于寰枢关节、腰骶椎。而CT则可100%检出,较X线更容易显示骨质破坏,即使较小的破坏也能够显示,更容易发现死骨及病理骨折碎片,平扫结合增强检查还可帮助了解脓肿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

4小结

综上所述,脊柱结核的X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作出正确诊断,但早期脊柱结核的诊断CT更优于X线平片,故在X线片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结核时,宜早期选择CT检出,避免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俞勇,钟生才.脊柱结核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5:164-166

[2]郭启勇,主编.实用放射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53-115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