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30: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高校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入学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也随之发生变化,如今找工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头戏。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但是一个社会关心、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而且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乃至和谐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999年高校扩招,2003年迎来第一次本科毕业高峰,当年的就业情况就不容乐观,初次就业率仅约70%。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一)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2003年的毕业生人数比2002年增长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2003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是高校扩招前的3倍,2009年一举突破了600万大关。然而近年来,中国整体就业环境并不宽松,与大学扩招幅度持续加大产生较大矛盾。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的局面,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从而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大了困难。
(二)学生专业限制和用人单位性别歧视影响大学生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形下,就业市场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近年来有些专业就业形势看好,毕业生选择余地很大。据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接受毕业生人数最多的都是计算机类,达到接受总数的50%以上,通讯、自动化、电子、机械、医药、土建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也较旺盛,而一些长线专业如文史、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科类毕业生需求较少。另外在就业市场上,女大学生遭遇尴尬,性别歧视明显。在很多单位的招聘条件上都公开标明“只限男生”或是“男生优先”的字样。由此可见,专业的限制性,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高校毕业生所占的人口比例仍然偏低。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比例只有5%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新世纪建设小康社会宏伟工程的需要。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和操作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人才市场又滞留着成千上万的求职者,“蓝领”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甚至对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的技术工身价高于硕士生的情况屡屡可见。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元/月-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四)用人单位的“高门槛”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从全国重点城市人才市场反映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毕业生需求量增大,就业与学历层次密切联系。据相关媒体统计,按学历比较,总体上硕士以上(含硕士)学历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1.03,本科学历人员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0.51,而大专以下(含大专)的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0.43。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和能力要求提高,对大学生的就业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和难度。
二、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一)自身角色转换不及时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他们的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二)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对自我的了解是职业规划的起点,需要通过能力、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知道自己拥有怎样的能力能够帮助自己在择业时准确定位;价值取向则决定了什么样的企业甚至企业文化能与自己契合。对自己充分地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业规划及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并且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
(三)压力过大――心理素质不过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就业的主流发展方向。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广大的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畏惧心理、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也是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大学生如何面对当前就业形势
(一)调整就业期望值
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解决就业压力,大学生首先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残酷性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因此大学生要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轨迹,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步到位”,要求绝对安稳或绝对理想的观念。
(二)提升个人能力素质
1、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从事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包括工作技能、对环境适应的能力等。工作技能的培养,应该从学校开始做起。要充分利用机会深入实际锻炼自己,如社会调查、学校集体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实践锻炼,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抓紧在校期间进行弥补。
2、人际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是社会基本技能之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虚心求教,克服嫉妒心理;培养待人宽宏大度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求大同存小异,待人宽厚,谅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的缺点;增强自信心,克服“社交恐惧症”。大学生毕业后,少不了接触各方面的人,如不能应对自如,恰当交往,将影响个人的人际关系。所以,恰如其分地与人交往,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努力提高和完善的一种能力。
3、生活技能。生活技能是指自理生活、独立解决生活中困难的能力。生活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大学生应该在培养生活技能的过程中显示立身、立世、立业的本领。
(三)调适就业心理,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冷静地做出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保持良好心境;要排除诸如不满、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锤定终生”的陈旧就业观念,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应届毕业生面对就业形势,回避的应对方式虽然可以缓和焦虑程度,但作为一种消极的方式因为没有真正解决就业问题,长此以往是要付出较大代价的,焦虑源并不会因此自动消失,反而会对本人纠缠不休,不定期出现,所以必须随时戒备。如果我们一味地自怨自艾,只能继续滋生失望的心理,抹杀自信心;如果我们反复玩味挫折,咀嚼挫折带来的痛苦,只能使自己更加心灰意冷,举步不前。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心理挫折不可避免,但因此自暴自弃,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徘徊在失败的阴影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提倡“先就业,后择业”
“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回避就业压力、经济压力,这并不是对首次就业不重视,而是希望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兴趣所在,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不怕从基层做起。现在“终生学习”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学毕业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对大多数人而言,非“大城市”、“高薪”不取是不太现实的。民营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热点去处,正反映了一些大学生的重新定位。同“一步到位”相比,“骑驴找马”可为自己“拼后劲”积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经验。经过基层的磨炼和非所学专业的工作经历,往往更能胜任日后的高职位。
其实,当今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历史机遇,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抉择。
关键词:哲学方法论;大学生就业;唯物论;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101-02
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2009年将有600多万大学生面临就业,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之部分地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一名哲学理论的研究生,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并且将其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研究,值得我们探讨。
一、什么是方法论
要认清什么是方法论,什么是哲学方法论,首先就要明晰和理解哲学方法论与哲学世界观之间的紧密联系,即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和差别性。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简单来说,它是研究哲学方法的应用问题的理论。哲学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根本的方法。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我们通过方法论来探求一种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这种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是原则性的,是可操控的、有趋向性的理念。
1.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
总的来说,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是指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从本质上来看它们是一个东西。这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自己所特有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时代,来满足时代的要求,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哲学体系,都是本体和功能的特殊的统一体。亦即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关系,是功能和本体的关系。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还体现在前者对后者的依赖性上。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上所形成的方法论是机械还原论的方法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所形成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它们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把事物从总的普遍联系中割裂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所形成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它要求人们从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从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去看待事物。简言之,哲学方法论的性质决定于哲学世界观的性质,哲学方法论的变化决定于哲学世界观的变化。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同时还体现在哲学世界观向哲学方法论的转化上。哲学世界观同哲学方法论的转化,这不仅是哲学世界观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这是哲学世界观满足社会需求的主要方式。哲学世界观只有转化为哲学方法、哲学体系才能实现它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发挥指导人们行动的重要功能。哲学世界观要转化为哲学方法,这是从哲学的性质和任务上来说明哲学世界观和哲学方法论的一致性。
2.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区别性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区别性,首先体现在思想内容的差别性上。哲学世界观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它的侧重点或者说任务,是研究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哲学世界观体系是不同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对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联系的认识所达到的标志。哲学方法论也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它的侧重点或任务是研究如何用哲学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面对客观世界应该怎么办、怎样行动的问题。或者说怎样利用客观世界及其变化规律来为人类服务的问题。
二、方法论意义
哲学方法论是对各种哲学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和各种哲学关于自身方法的专门学说的统称。哲学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作为主体理性所把握到的关于存在的存在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知识,在一定哲学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中,必然潜存着体现着它特有的哲学的思维角度和意识取向。真正的哲学理论,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和体现,是人们借以进一步认识未知事物的最高依据和支撑点。在西方古代哲学中,原子、气、人是万物尺度、万物皆流、本体和变体、质料和形式、潜能和实现等范畴和观点;近代哲学的感觉经验、反省经验、实体、第一性质、自我设定非我、历年的实践活动等范畴和观点,马克思哲学中的物质结构、内容和形式等范畴和观点,以及各种哲学自己特有的范畴、观点构成的理论体系。同样都具有它们自己特有的方法论意义。
哲学方法论是研究哲学世界观如何发挥其方法论功能的一般理论。它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发挥哲学世界观的方法功能的内在规律性。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这是说哲学世界观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性质和功能,它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都具有方法论意义,在这里,大致从唯物论、辩证法及价值观几个方面在接下来一个部分里结合具体当前就业形势来进行分析。
三、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可以用“压力空前,危中有机”这几个字来概括。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与年俱增,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同时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从社会大环境上来看,首先,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城乡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国际市场竞争所产生的下岗失业人员,是冲击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使得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其次,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非发达地区吸收能力相对不足;二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就业机会。
1.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论最根本的一条原理,就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要求我们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事实)作为根本出发点。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中国高等教育23%的毛入学率只有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7%)的1/3,但为什么每年却有100多万大学生就不了业?是人才的“现实”需求赶不上经济学家们阐述的“理论”需求,还是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抑或是高校没有培养出货真价实的大学生?其实我们从实际出发,结合现实不难发现:首先,中国产业结构及发展主要依靠粗加工,与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对路,因而吸纳大学生极为有限;其次,近年大学生竞相应聘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现象表明,大学生就业观念并非就业难的主因。以上两点的排除,意味着唯一的可能就是过快的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2.人的主观能动性。唯物论还有一条重要原理,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一是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它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自身造福。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如果作为高校毕业生的我们自身本着消极等待的态度,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或者仍然自视为“天之骄子”,过高估计自身知识和能力水平;那么在本就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能是被早早的淘汰出局。所以,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危机感和挫折消化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我们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3.事物是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它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同时,要有创新精神。
前不久,大学生当搓澡工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更早还有名牌大学毕业生卖肉、擦皮鞋、卖鸡蛋的。对于这些人的就业选择,我们是否就该大惊小怪,嗤之以鼻呢?其实我们没必要大惊小怪,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干什么,只要能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都应当鼓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脚踏实地奋斗,实现了人生价值。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大众化”的条件下,应当认可大学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还都能够做好。
参考文献:
[1]倪志安,辜堪生,谭辉旭.哲学方法论[M].南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刘幼樵,吴永瑜.哲学方法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4]李柯勇,吕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EB/OL].新华网,2009.
[5]汪昊,梁功平.这样找工作:名牌高校毕业生求职心路历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 概 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财富,同时问题并存,而当今中国经济的一些经济指标在下行,经济结构体系在转型,人民币在贬值,全球经济正在走向衰退。大家经常听说衰退,或者是危机,大学生们很担心当年的就业形势,高职高专院校负责就业的老师在对大学生们进行就业指导时,多次强调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从我院大型招聘会现场的用人单位数量及单位提供的岗位数量和岗位基本工资待遇来看,较往年均有下降。而物价的飞涨也变向的降低了同学们的收入,并且现实中制造业已经萧条有几年了,作为建筑行业的院校,多数专业的就业都收到了影响。我院也在考虑上述实际情况的同时,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课程,国家也出台相应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更鼓励大学生发展农村,让大学生的知识有应用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
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比2014年增加近22万人,与十年前相比,增长了1.2倍,2015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再攀高峰,而就业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增长,所以就业率相对会出现下降。而数据显示,尤以专科生和硕士生的就业压力最大,已经持续了几年的最难就业季给人的感觉: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这与上述中国当今经济低迷衰退有关,也与毕业生、企业的结构性用工问题有关。另外,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选择行业难,就业目前人人平等,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求职数次未果,最后去一个专利局上班,所做的工作和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更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下文浅谈一下大学生就业现状,简要分析就业形势,探求就业对策,尤其对大学生的创业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理论指导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2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高校毕业生的稳定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各级各地积极寻求一个漂亮的收官之战。服务业就业需求继续增大,市场机制的跳节作用继续增强,不好的消息是:产业结构性调整进一步加深,自动化流水线、机械手、机器人的应用削弱了制造业劳动力的需求;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撑尚待提高,适合的岗位相对不足,毕业生专业结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形势压力仍然较大。而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2007年更是达到495万,与毕业生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出现了下降。2007年约为70%,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应届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上失业率上升,往届生因为种种原因辞职再就业的冲击,还有城镇化加快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今年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中央到地方,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锻炼,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性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简单总结为: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知识陈旧,转化率低;准备不足,生涯模糊;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理念滞后,能力危机;选人用人,缺少标准;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从行业需求看,房地产的下滑有目共睹,结合我院为建筑类院校,更要贴合实际,突出特色,搞好帮带,主动出击,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重视困难家庭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
3 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的稳定就业工作应常抓不懈,切切实实作为民生之本。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就业是安国之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就业优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利保障,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其重要性更不言而喻。下面浅谈下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首先,国家政府积极保障就业渠道畅通,强化职能,要加强和改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市场整合,统筹规划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宏观调控。比如: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2015年延续了上一年小型微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社会保险补贴的政策,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的比例后,可以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再如:及时废除不合时代的、限制、制约或妨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各级部门要积极解读中央政策、落实中央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最大限度地支持大学生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给大学生搭建好就业舞台。
其次,企业稳定灵活就业,要根据企业需求,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实现学校企业的无缝对接。企业在进入学院进行宣讲时,要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积极正面引导高校毕业生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单位,避免出现招聘会现场某些摊位面前人满为患,而某些摊位却寥寥几人,而分析原因国企、大企业是同学们比较认同的,所以住校期间,教师也要做好积极引导沟通。企业也要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高校人才,做到竞争有序,构建和谐社会。
再次,学院早作准备,针对不同学生,因人而异,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就业工作,帮助毕业生做好定位,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学院就要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设施设备和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是根本,努力做好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要紧盯市场变化,做好就业信息反馈整理工作,及时了解当前社会和企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专业设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要定位准确,特殊鲜明,突出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甚至是研究生院校的不同,加强实践动手环节教学,增加实用性、操作性、技能性,注重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制定招生计划,在发展学院硬件的同时,师资力量也一定要跟上,坚持以出口定入口,将就业与专业设置招生挂钩,把毕业生毕业率和就业率作为专业设置和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市场为准则,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合格毕业生的培养。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学院做好就业信息反馈收集工作,强化就业统计监测,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配合二级学院系部,更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好务。学院还要不断加强负责就业指导工作教师的业务能力,走出去,通过学习、参观、交流等手段,全面提升教学等职能部门教师的能力水平。积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因为辅导员更了解学生,跟清楚学生的爱好、特长,更容易与毕业生进行沟通交流就业辅导。总之,高职高专院校要提前进行职业教育规划定位,力争毕业生择业更合理,减少违约率,使大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形势,及时、顺利就业。
最后,鼓励积极创业,21世纪是创业时代。创业教育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途径。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风险意识,切忌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全新择业观。国家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有限,就业时难以一步到位,多次的就业选择也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一种趋势,要敢于竞争、敢于拼搏、敢于承担风险责任。从国家政策降低创业门槛还是到学院的引导和扶持,高校大学生都应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敢于拼搏,使自主创业努力成为一种时尚。我院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创业的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高职高专院校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结合我院为例,在大学一年级时就进行择业指导,在入学一学期时还允许进行一次专业调整;在大学二年级时进行创业指导,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并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创业教育,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在大学三年级时进行就业指导,分析本年度的就业形势,学习应聘的基本礼仪及技巧,调整就业心态,准确定位自己,并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提高就业能力。当然,大学生创业也要看自身是否合适。应届毕业生实践经验少,容易失败,所以大学生创业要做适当选择,想到存在的风险,做好挫折教育。
关键词: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持续波动震荡,虽有复苏迹象,但增速十分缓慢。目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各种压力,这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形势。而在国内,我国的经济运行虽然总体良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仍存在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市场经济固有的体制性问题、结构性矛盾仍然凸显;通胀压力巨大、金融市场波动震荡、物价过快上涨等问题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特征与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当前经济形势特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判断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影响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也将对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机遇与挑战。 第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催生新的就业类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政府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调整,新兴制造业不断优化,企业技术加强创新能力,服务业将大力发展,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依靠新的科学技术创新,而中国的就业进入一个通过技术革命寻找新增长点与低碳经济发展阶段。第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波动震荡可能催生新一轮的周期性失业现象。食品短缺与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动的工资上涨将是这个阶段经济的突出特点。而这一阶段的经济波动震荡和周期性失业特征成为也必然成为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第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将逐渐由出口- 投资驱动型向内需消费- 投资驱动型发展方式转变。这就意味着知识型和服务型的就业岗位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优势。第四、结构化矛盾存在和失业集群现象仍是后经济危机时代的突出的特征。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第一、大学生就业难仍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存在的最突出的就业问题。仅2007-2010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毕业生就有860万人,而2011年,这个数字将不断飙升。根据以往大学生毕业生的二次就业率的统计比例,有约30%-35%的人能找到工作,也就是意味着至少有500万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困难。第二、部分大学生未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缺乏足够认识,容易“眼高手低”。在求职的过程中,常常丧失理性,盲目就业。同时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跳槽”是司空见惯之事同时也是用人单位的无奈。第三、大学生就业类型的多样性。近年来,国内的就业方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灵活就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派遣就业、远程就业等多种形式。这也使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上有了更多的选项。第四、大学生创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大学生创业是缓解就业困难的有效方法,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非常低。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创业有激情没信心。二是,大学生创业有氛围缺教育,多数大学生是没有创业经历的。这些都使大学生创业成了高校中的“鸡肋”。
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探索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当前各高校应该深入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探索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抓学风建设,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锻造,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进而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一)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强化专业思想,形成多层次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第一、发挥学校党政对学生专业教育的领导作用,加强学风建设督促工作。学校党政领导应从学校整体工作就学风教风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实习等进行专门的讨论,针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召开主题班会,为学生指明方向。第二、以专业技能拓展为目标,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专业论坛、专业科技创新等活动。邀请企业家、学者等专业领域的权威莅校讲学,形成着眼社会需求,教学主导,学生组织搭台,学生唱戏的工作机制,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专业素质拓展体系。第三、抓好专业思想教育,树立专业先进典型,坚定学生专业信心。举行专门的学风建设推进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从强化专业素质培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等方面强化学风建设。在学校网站和报纸等各种媒体上做好优秀学生的宣传介绍。选派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对新生进行大学生活教育,树立典型和榜样。
(二)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学生实践活动,形成全方位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第一、积极开展寒暑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立项活动,建立“高年级团队帮低年级团队、有经验团队带无经验团队”的传帮带制度。把社会实践能力作为每位大学生的必修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深入开拓实践基地,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丰富学生们的实践内容。重视将实践活动与学生成长更好的结合起来,与社会上的单位进行合作,实行社会实践基地化培养模式。推进学生的职业见习制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和职业的理解,明确自我发展方向。第三、着眼社会需求,开展“千人百企”、“三进三同”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千人百企”、“寻找职业贵人”职业见习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要走进企业,走进职业,认识自己,锻炼自己。
(三)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抓手,点面结合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形成一体化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第一、合理规划大学生职业生 涯规划教育模式,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导航。形成一年级做好学生的大学生活规划、学习养成教育,二年级做好学生的学业规划、生涯规划教育,三年级做好职业探索、专业发展活动,四年级做好就业技巧辅导和职业素养辅导。将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课、职业规划课纳入教学范畴,作为必修或选修的学分。第二、实施“大学生生活导论”。邀请企业家、知名学者,毕业校友,高年级学生等不同层面的“学长”针对不同年级积极开展大学生活导论、“学长”计划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了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目标规划的引导,激发同学们追求成长、完善自我的内驱力。第三、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是关键。积极地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准备指导;做好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收集等指导和分析;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和个人发展指导和分析等工作。最终实现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
(四)以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形成个性化的学生核心品质培养模式。第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协调的身心素质。积极开展各项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球赛、歌咏比赛、文艺晚会等文体活动,形成独具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第二、通过对学生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职业态度。在大一阶段注重“苗子”的选拔和任用,通过组织活动、协助老师、联系班级、服务同学等方式,准确分析学生干部能力的类型,有所针对地教育培养,同时开展学生干部素质培训班,进而培养学生干部对于工作的责任感,进而转化为对职业的认真态度。第三、通过开展各种拓展性的训练比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主题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干部队伍交流培训,提升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能力;成立文体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等,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闻中心-中国网2010-3-2.
[2]国家统计局报告。新华社北京2010年3月23日电(记者刘铮)。
[3]曾燕波,杨健楠 外来务工青年城市融入与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4]郑秋,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展研究,2008年,第5期
[5]刘长平,以拓展素质为核心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9
[6]罗兰芬,谈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消费导刊,2007,6
关键词:职业规划;大学生;突出问题;现状发展;存在问题;实施策略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研究背景
随着近几年全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由此所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社会问题中的一大难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让毕业生顺利就业,是摆在高等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由此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帮助。解决好该问题,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发展现状
1.工作愈来愈难找,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态。在父母及舆论压力的驱使下,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较之以前已日渐困难,这就导致大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前便对前途忧心忡忡。于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考研热不断升温,当然这也不能否认,有部分学生是出于对学术的真正热爱。目前,科技发展迅猛,互联网盛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这也将带来两极的结果。今年是近十年来就业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严峻程度甚至要超过发生金融风暴的2008年,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各校签约率大多在30%左右,比以往要低10个百分点。在全国范围内,今年共有699万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2013年也因此被戏称为“史上最难毕业季”。这些都将或多或少抹灭大学生就业的信心。2.大学生就业花费逐渐提高。以前的大学生由于受政策(包分配)的影响,毕业即能找到工作,这大大减少了就业成本的消耗。但现在的就业现实迫使大学生不得不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有的甚至用一个学期用于找工作。他们频繁的投简历、出入人才市场,这大大耗费了大学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目前的面试也愈来愈重要,学生为了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他们也将在外在的包装上花一定的功夫。3.大学生所找的工作往往违背自己的初衷。几乎每个大学生在步入校园,选择专业时都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认为是就业前景最好的。但当他们真正迈出校园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不少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就业而随便找个工作岗位,这样的选择能缓解外界带来的压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所用非所学也是教育的悲哀。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存在问题
1.用人单位误区。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2.大学毕业生误区。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3.高校的误区。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对教育内容及方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四、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1.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2.改善教育原始不合理课程。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高校应该拓宽专业课径,加深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3.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其就业观念。4.降低求职要求。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5.勇于自主创业。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和政府的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当然,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还应具有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6.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不仅仅要具备和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同时也要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有效地向雇主推销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脱颖而出。7.继续深造。金融危机之下,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常云.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8).
[2]史丽丽.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点与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6) .
[3]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5).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对策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日益严重,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高校及女大学生自身素质均是直接的推手。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之原因分析
(一)社会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男尊女卑为主要特点的父权制文化。在这种文化观念里,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女性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都处在从属的地位,难以与男性平起平坐。封建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在家里相夫教子,把自己的丈夫视为自己的天,女性不可以随意抛头露面,在外进行社会工作是男子的特权。
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观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消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这种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仍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现代,法律规定男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现实生活中,与男性相比,女性受教育的水平还较低,导致女性整体素质低于男性,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力,所以女性不能与男性平等进入劳动力就业市场。女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要高于普通女性,但仍然无法改变人们心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女性还是有别于同等条件下的男性。
(二)用人单位经济利益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单位都在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聘用男大学生需要支付的成本要低于女大学生。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不得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解除劳动合同"。这些法规一方面保护了女性特殊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因为在这一期间,女性不仅不能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还要依法享受一定的工资和福利。而且在女性职工"四期"期间,用人单位必须找人填补她们的空缺,这就需要支付双倍的工资甚至是培训费用。另外,大部分女性在工作几年之后就会结婚,服务期比男性要短,创造的价值相对要少;据相关调查显示,女性的寿命一般比男性长,也就是说,女性退休后领取退休金的时间也比男性长,增加了女性职工的退休福利成本。所以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聘用男大学生。
(三)高校的教育和就业指导方面存在不足
高校教育要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负一定的责任。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大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社会要求多有出入,主要原因就是教育问题,换汤不换药的教育模式亟待改革,高校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能力、素质、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效,提高教育质量。以考试为导向的培养方式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存在矛盾,导致一部分女大学生理论知识较好,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另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有很多高校并不是很重视就业指导,比如,象征性地举行几次讲座,就业指导的内容局限于信息,提供学生与用人单位双方见面的机会等工作。还有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时间短,重形式,难见成效。而普遍性存在的问题是,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同一性,不能针对女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心理素质,生理优势,实践能力等进行引导和培养,致使很多高校女毕业生的素质低,不能满足市场要求。
(四)女大学生自身缺陷
1.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普遍过高。深圳人才大市场"2012届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显示:74%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有62%选择三资企业,31%选择事业单位。很多女大学生一味地抱怨找工作难,不愿意降低自己对工作的期望,不愿意抛弃所谓的"自尊心"在低岗位就业,一心想进入工资高、工作相对轻松又稳定的单位。对薪资的期望值也偏高。由于女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对于社会有过高的期待,很多女大学生对于薪资的要求高于企业愿意支付的底线。
2.部分女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一是存在许多不健康的心理,有些女大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求职就业过程中,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推销自己,也不敢承受就业压力,害怕竞争,这是自卑的表现;也有些女大学生在寻找就业单位时,往往不从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也不考虑自己选定的就业单位是否符合自己,盲目地对就业单位存在幻想,自负心理严重;还有部分女大学生,盲目地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为自己就业选择目标,当别人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时,产生嫉妒和攀比心理。在女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首先是亲朋好友的介绍,其次才是自己直接参加人才交流会,鲜少有人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依赖心理严重。
3.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条件下,80%的就业岗位是创业单位提供的,所以只有通过大力鼓励创业来提供更多的岗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但是普遍来说,女大学生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她们只想找到一份安稳的、薪资待遇不错的工作就可以了,不愿意或是害怕承担创业风险,有的连创业的想法都没有。
4.对自身定位不明确。许多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更趋向于回归家庭,她们要努力做好家庭主妇,要努力成为好妻子、好母亲,但另一方面,她们是新时代的女性,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思想水平,有追求自己事业的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工作需要潜心的付出,家庭则需要简单的回归,面对两种选择,很多女大学生在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下,对于自身的定位产生困惑,使她们不能够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影响她们就业。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女大学生人才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合理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推动社会的发展。针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社会各界应引起高度重视,努力探求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途径,发挥女性应有的社会作用。
(一)自觉抵制社会传统性别观念,树立正确的妇女观
自觉抵制传统性别观念是改善或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的首要措施。这意味着,当代社会要改变以往男为尊女为卑的社会传统观念,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改变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女性也可以参加劳动,参与社会分工;帮助女性重新定位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妇女观。妇女观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女性和男性一起创造了人类文明,推动了社会发展,男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国家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和手段,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地宣传妇女观,使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逐渐改变以往不平等、不合理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使男女两性能够和谐健康地共同发展,共同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增强性别平等意识,凸显女大学生优势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到公平、公正,淡化性别意识,要看到女大学生自身具有的优势。女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天性比较温顺,心思细腻,有较强的忍耐力和亲和力等优势,而这些一般来说都是男大学生无法与之相比的,更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是,女性更具有职业的稳定性,对用人单位的忠诚度也较高,这些都有利于用人单位的长远稳定发展。所以,用人单位要顺应时展潮流,摆脱以往陈旧的、片面的性别观念,从新的视角看待女大学生,充分发挥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的优势,从而使其为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改革高校教育体制,完善就业指导
1.高校应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改变以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育体制,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以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教育体制。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根据女大学生特点设置专业课程,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不仅要注重女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把女大学生培养成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为目标,促进女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提高高校的声誉。
2.高校应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体系。改变形式单一的就业指导形式,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招聘会,就业宣传,就业培训,就业心理咨询,加强女大学生在求职技巧、求职礼仪、沟通技巧、权益保护、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女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自己;高校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及时有用的就业信息;高校还应该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就业指导教师,针对每个女大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优势等进行不同的指导,实现就业渠道多样化。
(四)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在未就业之前,女大学生对于职业都存在着美好的幻想,走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所以女大学生应该转变"一锤定音"的就业观念,在实现就业之前正确对自己进行评价,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勇于到基层历练,从底层做起,因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培养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这对于累积经验,提升自己能力,促进自身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树立自我创业意识。女大学生也要主动树立并培养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努力实现自我就业,并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女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大胆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在心理上要克服自卑、自负、嫉妒、攀比、依赖性强等障碍,主动积极地参与竞争,把握就业机会;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失败,努力做到不骄傲,不气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工作能力,积极发挥性别优势。有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是因为自身存在不足,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所以女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不断用新理念、新知识丰富自己,能力得到提高,才有可能顺利实现就业。女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市场需求,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大学资源,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和社会实践,利用假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以后就业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女大学生还应该充分运用自己在语言、思维、忍耐力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竞争力,使自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掌握求职技巧,提高个人修养。细节可以决定成败。面试对于女大学生就业来说是关键环节,拥有求职技巧对于面试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女大学生应该注意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注重个人礼仪,因为个人礼仪在面试中能帮助求职者获得考官的好感,增加求职成功的几率;在工作中,可以更好地和领导、同事相处,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做好职业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首先要树立职业目标,没有目标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目标确立了,才能够为之奋斗;其次是对自己进行全面剖析,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自己找到准确定位,唯有如此才能在职场中扬长避短,促进自己的发展;再次要对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有充分的认识,包括职业性质、发展前景等;最后要努力学习,学好专业知识,积累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提高工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另外,职业规划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情况不断改变,才能更好地为女大学生就业服务。
综上所述,在现今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要想更好地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国家、社会、高校采取各种有利措施,最重要的是,女大学生本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使自己成为符合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找到自己的舞台,发挥自己的优势,最终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 新兴经济蓝皮书[M]. 2011.
[2]张强,赵万里.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及对策[M]. 职业圈,2007(24).
[3]胡红霞,张涛.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09,8.
[4]傅静. 从性别歧视的角度简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
[5]张小玲. 74%毕业生希望进国企 首选金融经济行业[N]. 南方都市报,2012-01-30.
基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近些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27万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这说明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当然,大学毕业生除了要与同届学生竞争机会,还要与“蚁族”竞争岗位。“蚁族”是指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具有高智商、个人力量弱小、群居的特点,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尤为较多,这使得我国就业人数不断攀升,而能够为就业人士提供的岗位有限,这就造成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呢?
其一,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市场经济体制也在进一步深化。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计划经济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如高校实行统招分政策依旧在实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习惯于被动接受就业分配等,这就造成人才资源优化分配缺乏必要条件,进而影响大学生就业。
其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尽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受传统试教育、工具性教育的影响,大多数高校的教育教学都重视知识的灌输,轻视教学实践,这使得大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欠缺,且自身的能力、意识、素养等不高,难以满足企业人才招聘要求。
其三,高等教育存在过度教育的现象。过度教育是指人们的实际教育水平超过所从事实际工作需求的教育水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究其缘由,主要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将目光集中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而广大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高等教育专业之间的结构性过度,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致使出现一部分专业人才较多而其他部分专业人才较少的局面。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改革途径
1.积极融入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
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提高大学生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就是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社会、民情,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意识、品质等,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应地,学生也能够满足企业用人要求,为更好就业创造条件。基于此,将社会实践积极融入就业指导当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专业要求,开展适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实践与未来的职业紧密结合,为学生更好就业创造条件。
2.发挥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作用
刚进高校的大学生对就业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很多大学生都是在毕业之际才会对就业有正确的认识,包括认清就业形势、就业要求等,但为时已晚。为了尽量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高校应当推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也就是在学生进入校园时,就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就业指导,让学生对就业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就业规划,如此学生将有目的、有方向地发展,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有很大帮助。
三、结束语
鉴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校应当正确认识就业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积极改革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即积极融合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发挥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作用等,以便良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孙 微.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EB/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2).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现状 就业难 对策
六月将至,一年的毕业季即将到来。每年的六月都是许多大学生发愁的季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技校、高校纷纷扩招,每的毕业人数都在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所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大学生就业人数急剧增加。日益增加的毕业人数成为了就业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连年来就业问题一直存在,导致许多往届毕业生就不了业而滞留,所以就业困难的问题走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每一年毕业人数都会增加,在就业季时与之相竞争的还会有往届的毕业生,以至于就业情况日益严峻。
2.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除了每年大学生就业人数过多以外,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结构性差距过大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恶化。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各个经济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岗位的需求量迅速下降。
3.企业对大学生人才过分挑剔。许多企业对于就业大学生的要求过高,甚至过分挑剔。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是却出现许多企业不接收应届生的现象。其中的具体原因也是很值得深思的,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就业的难的原因
1.大学生对职位的期待与要求过高。许多大学生都期待着能找到一份体面而又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位,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总是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此外,大学生缺乏一个明确的就业规划,没有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分析认知,导致在真正面对就业之时盲目而无所适从。
2.大学生整体的素质能力偏低。大学生整体素质能力偏低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许多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类大学生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整体的思想水平与技能水平都偏低,导致许多大学生并不受企业青睐。
3.就业市场不够完善,不公平竞争普遍存在。从就业市场方面来说,虽然说我国经济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剧烈冲击,但是近年来经济逐步回暖,用人岗位也在处于增加的状态。但是就业形势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缓解,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就业拼关系、拼爹妈的现象日益流行导致了就业的不公平竞争。
4.大学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脱离了实际就业趋势,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论性过强,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欠缺。高校招生没有分析实际的就业形势,仅仅是为了招生而招生,最终导致了毕业人数连年增加而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低下的现状。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对策
1.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就业职位。高校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要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情况,合理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就业规划,从而合理地选择就业职位。大学生自己也要不断地去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认清就业形式,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从而避免出现对职位期待过高的现象。
2.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需要对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负责,要从素质到技能上都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的灌输,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高校要对自身的专业结构与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与改进,从而达到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制定符合学生发展,适合学生就业的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质量,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从本质上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3.政府需要不断地完善就业市场,促使就业平等化。对就业市场的完善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减少不公平的就业竞争,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就业市场秩序,为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是促进大学生就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合理安排高校招生专业。要对教育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建立一系列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合理地安排招生专业。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目前大学专业的开设仍然处于传统的模式下,课程的设置没有随着市场的需求而改变,导致了就业难但是却有许多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的现状。
总之,要解决就业问题就需要国家、政府、高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只有不断地去补充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性的胜利。
参考文献
[1]何静.三方合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J].职业时空,201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