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8篇

时间:2023-09-22 09:30: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篇1

长沙市芙蓉区东郡小学原名樟木坝小学,创建于1911年,2004年8月建成新校,更名为东郡小学。学校现有33个教学班,1 960名学生,106位教师。校园规划规范,按功能实行分区。学校装备齐全,全面实现了信息化,而且装修精致,室内环境优美。东郡小学办学有特色,治学有成效,在国际赛场上曾获得“VEX机器人全球冠军赛”二等奖。在国内更是屡获殊荣,先后获得“全国创造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书法教育先进学校”“全国‘发展与创新’课题优秀实验学校”“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和DI创新思维竞赛中国区总决赛二等奖、中国第三届“德艺双馨”湖南大赛金奖、湖南省第九届少儿国际标准舞蹈大赛集体舞一等奖等优异成绩。在湖南省校园文学艺术教学、社团活动、社刊评选中,校刊《梦芽》被评为优秀文学社刊。

理念引导教育,幸福成就未来

《中国教师》:请问指引贵校取得飞速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肖焱:我校师生共同的教育愿景是“教育要成就师生幸福的未来,也要成就师生幸福的当下”。基于这个愿景,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即致力于营建充满尊重、爱、合作与诚信的校园人文教育氛围;致力于打造高效、快乐的教育教学平台和具有特色的优质教育项目;致力于使师生成为心理阳光、情绪乐观、知识丰富、技能自如的人。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我们致力于建设立交桥式的发展道路,配置“快车道”,目的就是让不同的“车”走不同的“道”,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就走什么样的方向。

机制建设—— 政通人和,和谐校园

《中国教师》:您认为贵校在办学方面最主要的经验有哪几点?

肖焱:如果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的成功主要是归功于制度奠基,文化兴校。

首先是制度奠基。我校的制度建设注重科学体系的形成。近几年来,我校多次抓住机遇,通过全校教师民主参与论证的办法,逐步推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机制改革。管理机制改革着眼全局,从人事绩效管理、常规绩效管理、效益绩效管理三个方面整体推进。例如,人事绩效管理逐步推行了《教师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教师评优晋级实施方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方案》,这三个方案的推行激活了一潭死水,让教师在岗位上开始有了激情,有了努力的目标。接着是常规绩效管理的完善。先后建立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有效课堂评价标准》《课堂教学效益年度实施方案》《创建信息示范校实施方案》《学科发展性学业评价方案》,这些方案引导着所有学科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开展和评估,让所有的教师心中有了质量的标尺。最后是效益绩效管理的推行。效益绩效管理由《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派遣和报销方案》《教师“三优”联评方案》(注:“三优”是指优秀教师、优秀备课组、优秀教研组)《教育教学奖励方案》三份方案构成,这三份方案保证了“让优秀的老师崭露头角,享受待遇,引领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为了强化制度的实施力度,我校结合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对教师采用了“融合绩效考核,对应岗位职责,分层分步聘任”的办法,先后解聘了6位教师,调整了教研、少先队、心理、信息、教科研组等11个岗位结构,教师聘任实现了人岗相宜、优师优聘的目标。

我们的文化兴校之旅还正在途中。现在基本形成的教育文化包括前面已经提到的第一层级的制度文化,第二层级就是行为文化的塑造。我们正在摸索的是校园阅读文化的构建,从师生双方阅读入手,家、校和社会(图书馆)三方建立互动读书阵地,联手开发阅读主题,推出读书活动。对教师,倡导通过主题性阅读、专业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达到厚学养德、厚学专能、厚学馨怀的境界;对学生,组织主题性阅读、系统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使孩子们具有爱读书、会读书和善用书的品质。除了阅读文化以外,还有以“教育从尊重孩子开始”来立意的课堂教学文化、校园教育活动文化,以及我校立足于书法、足球项目营造的特色教育文化等等。

民主管理——增进共识,高度凝聚

篇2

本学期,基础教育部将主抓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部门组织结构和发展规划。

1、上学期末,根据拟定的方案,并报学校相关部门及校领导批准,我部将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现有身心素养教研室、文化素养教研室、职业素养教研室三个教研室;本学期,新组建的三个教研室将会进一步完善。

2、举部门之力,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部三年发展规划》,以达成共识、明确目标。

二、与专业结合,贯彻“大人文”理念,打造广艺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

文化育人是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围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等,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基础上的文化育人,在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网络阵地、师资队伍、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形成“一主导二融入,打造三个案例库”的文化育人体系,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岭南文化,打造艺德案例库、经典传统案例库、岭南文化案例库。

三、探索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加强课程建设,探索试行“课堂学习+专题讲座+校园文化+课外实践活动”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更多的平台上展示自己,开拓丰富学习渠道,以便将知识内化为素养;继续探索教学改革,我部大学语文、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基础都已出版校本教材,在后期的修订中,希望能突破传统文本教材的概念,努力建设一种新型的全方位立体教材。

四、继续坚持学中做,做中学,发挥活动育人的强大功能。

(1)工作室育人。

我部现有人文素质、专业外语应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运动处方三个工作室。人文素质工作室在育人模式方面业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他两个工作室也在逐步的完善中。新的一年,将更好地发挥工作室平台的育人功能,为实现广艺特色的文化育人目标作出贡献。

(2)举部门之力,继续推进第二课堂活动走向规范化。

根据《教育部 国家语委关于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语用〔2018〕3号)、《广东省教育厅省语委关于组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粤教语〔2018〕31号)等文件精神,拟定《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并将每年上半年的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大学生书法大赛、“广艺诗词达人”大赛、下半年的推广普通话活动宣传周、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经典诵读大赛等赛事打造成“习经典·乐诵读”(暂定名)系列活动。并以此为抓手,力争形成我部经典诵读长效机制,创立品牌,达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校学生文化素养的终极目标。

本学期,拟于3月启动“书写经典”——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首届大学生书法大赛,第六届英语语言技能大赛;6月启动第三届“广艺诗词达人”大赛,鼓励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更好地发挥活动育人的强大功能。

(3)以赛促学

由王恩祥老师带队,王晓敏老师任教练的我校健美操队过关斩将,获得了第十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的参赛资格。通过组织学生参赛,激发学生对于运动技能课的兴趣,增强身体素质,增加集体荣誉感,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升我校的知名度。

拟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广东省委员宣传部等联合组织的2018—2019学年度南粤校园中华经典诵读文化艺术节大学组赛事,其主题为“博雅·创新·传承——岭南优秀文化经典演绎大赛”

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实行规范化管理,积极创造适宜、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和人文居住环境,不断增强教育文化内涵。

二、工作目标

积极配合我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的开展,在教育系统现有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绿化、美化力度。利用一年的时间,县教育局、职业中专、第三实验学校、县一中、县二中创成花园式单位,为我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要组织好中小学生认养、管理城区绿化树木的活动;宣传并教育中小学生形成爱绿、植绿、护绿的意识和习惯。

三、实施步骤

(一)创建准备阶段(3月——4月)

对照标准,查找差距,制定方案,分解任务,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成立创花园式单位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大力宣传,呼吁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

(二)全面实施阶段(5月——9月)

1、各单位根据任务分工方案,全面展开创建工作,积极扩大绿化面积,提高单位绿化率。

2、6月前完成花园式单位的申报材料,上报建设局,并力争通过。

(三)巩固提高阶段(10——11月)

1、对照创建标准,请相关部门的专家现场指导,查缺补漏,全面巩固成果。

2、认真自查,并做好成果的长期保持工作。

(四)迎接验收阶段(12月——4月)

继续查缺补漏,共同迎接省验收组的验收。

四、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

根据县政府《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的安排。具体到各单位,任务分别为:

(一)教育局。继续加强庭院绿化,通过拆墙透绿、破硬还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措施增加绿化覆盖率,使单位绿化面积达到30%。同时,要在6月20日以前将申报花园式单位材料报县建设局。

(二)职业中专。务必于6月中旬完成办公楼附属绿化工程,建设71680.82平方米绿地,单位绿地率达到30%。并于6月底将申报花园式单位材料报县建设局。

(三)第三实验学校。务必于6月上旬完成绿化的完善工作,使单位绿地率达到30%。并于6月20日前将申报花园式单位材料报县建设局。

(四)县一中。继续加强庭院绿化,通过拆墙透绿、破硬还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措施增加绿化覆盖率,使单位绿化面积达到30%。同时,要在6月20日以前将申报花园式单位材料报县建设局。

(五)县二中。继续加强庭院绿化,通过拆墙透绿、破硬还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措施增加绿化覆盖率,使单位绿化面积达到30%。同时,要在6月20日以前将申报花园式单位材料报县建设局。

(六)朝阳小区。必须于12月底前完成建设绿地面积43522平方米,单位绿地率达到30%。

五、组织实施。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并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项工作的实施,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职示范校建设;教师专业精神

1 校园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切入点――教师专业精神

教师专业精神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有学者将其分为敬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S校在示范校建设前的教师状况调查显示,教师效能感普遍不佳,自我发展意识比较欠缺,职业倦怠较普遍。信念和态度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对学生素质和学习状态十分不满,一方面,出于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还要将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下去;一方面,勉为其难地以宽容和仁爱之心看待学生的种种不足,一方面,承受着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倦怠、低迷、缺乏幸福感。这种状态如不改善,将严重阻碍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状的转变,固然需要教师发挥内因的作用――主观能动性,需要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克服观念转变和信念养成的障碍,才能实现教育信念的自我升华。而从学校角度的教师专业发展措施,为教师创造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强对教师树立正确信念和积极态度的干预,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2 校园文化建设与示范校建设的关联

形式上,S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是《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的附件,校园文化建设是示范校建设的任务之一,文化建设成果关系到项目总目标的实现。实质上,文化建设是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示范校建设要大力调整和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效益和育人质量,校园文化建设是决不能回避的一项课题。同时,校园文化通过作用于人的信念态度,外化为行为,进而影响项目建设的管理和运行。示范校建设要达到理想成效,不但需要健全科学管理机制,更要探索和完善依靠文化进行管理的渠道。

3 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精神发展的重要手段

3.1 S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S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认为,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师全面素质,是示范校建设的潜在保障。其思路是:一是,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学和教师管理,为教师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二是,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升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一支专业水平更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促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重点方向是“四个结合”:一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相结合。要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现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做到制度管理和文化氛围相协调。二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师生养成教育相结合。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师生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激励;加强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的引导和培育,把校园文化精神融入到师生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强化教育效果的积累,使之对师生思想情感的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行业)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必须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优秀企业文化相融合,使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四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发挥导向、激励作用,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展示学校的校风和精神风貌。

3.2 教师文化养成与教师专业发展措施的融合

校园文化务虚,队伍建设务实,虚实并用地引导教师群体塑造集体教育信念和积极的专业态度。学校特别注意在内部建立起和谐、有利的小环境――合作与对话的环境和氛围、民主平等的教师关系、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尊重信任的上下关系。特别注意保护教师的自主意识和民利,使其通过积极参与获得正向的情感体验,并自觉将此情感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该校在两年建设期完成的文化建设重点之一就是提炼出学校办学理念。“务实进取”的校风、“敬业爱生”的教风、“让每一名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景,无形之中对广大教职工自我定位、追求职业认同和自身价值感是一个积极引导。由师资培养部门组织开展的教育专家讲座、教育事件反思、教育案例征集、心理文化集体活动,为教师提供了理性认知、实践反思和意志凝练的外部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文化养成融合的典型。

3.3 示范校项目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缺憾

首先,客观上教师教育信念处于潜意识较难改变。学者沙因根据文化现象的可见程度,将文化分为人工饰物、价值观和基本假设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该校的文化建设尚处于介于人工饰物与价值观之间的阶段,通过外界环境的心理暗示和宣传舆论导向对人的观念施加影响。其次,两年的示范校建设期对文化建设来说周期太短。文化建设渠道还在探索,有的工作铺开还未来得及深入,有的工作短期内难见到效果。最后,该校文化建设仅依靠行政力量开展,缺乏校本科研的支撑,导致整套管理方法难以系统化、科学化。总之,这种做法亟需完善,并值得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文雪.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养成[J].当代教育科学,2010,9.

[2]范怡瑜.示范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

篇5

农村普通高中校的思与行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型未来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这就要求普通高中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杨家楼中学的教育者认为,学校要肩负起成就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责任:成就学生的梦想,成就教师的事业;成就教师的今天、明天,更为重要的是成就学生的现在和未来。作为一所地处半山区的农村普通高中校,学校力求通过开展全员性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校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在学习和活动中拓宽视野,尤其是拓宽人文知识视野和社会知识视野,为学生的继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学校力图通过双成教育特色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乃至社会工作中更好地和上节拍,不自卑、不落伍、不旁观,勇于成为参与者、竞争者,进而成为生活的强者。

双成教育特色项目,是在学校开展的“打造书香校园”课题研究背景下提出的。近几年,杨家楼中学将“打造书香校园”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抓手,借助长期的、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采取怎样的策略来组织学习,采用哪些切实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农村学生开阔视野,如:让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补上课程以外的人文社会知识及为人处事之道;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对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学习力进行培养,教师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影响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等。通过此类活动实现学校“让学生掌握幸福地度过一生的本领,培养出教师自己崇拜的学生”的目标。

在学校内涵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杨家楼中学探讨形成了一些丰富教师教育活动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学经典、诵经典、悟经典、用经典”活动、“每天一支歌”活动、每天组织学生观看文化专题片活动,在教师中成立各种学术性组织(如“教育教学反思研究会”、“未来专家型教师沙龙”、“‘笔之韵’书法协会”等)促进教师成长等。“杨中人”清醒地看到,这些策略和方法还仅仅停留在“活动”的层面,缺乏比较系统的归纳和理论升华,尚未上升到课程的层面,没有形成学校的特色教育文化。从这个角度讲,双成教育特色项目的提出和具体实施,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

从现实条件上看,许多农村普通高中校迫于高考的压力和受到学校办学理念、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很少开展文化课以外的各种活动,使学生长期限于被课程和作业包围的单调学校生活当中。对此,杨家楼中学的特色项目建设就是要在农村普通高中校的育人方式和机制上进行摸索和尝试。应该说,这是一个颇具理论价值和时代性以及促进教育公平性发展研究的项目。双成教育特色项目的理论价值表现为:通过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建设,为不同的行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提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农村普通高中校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经验,在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促进普通高色建设,生成、丰富和发展相关行动策略的理论观点,填补该领域理论研究的有关空白。

从应用价值上看,学校办出特色,归根结底体现在培育人的特色上。作为一所农村普通高中校,杨家楼中学提出的双成教育特色办学思路,正是通过先进理念的渗入、人文关怀精神的充盈、校本项目的推进,不断提升着师生的“成长感”和“成就感”,使其找到生命成长的价值;力图通过双成教育特色项目的实施,回归教育的本原:对人的尊重、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和对教育使命的担当。

三年规划,开启一个崭新的未来

学校本着《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多样化、整体性、重内涵、重创建”的原则,按照天津市教委“精心准备、如期启动,加强宣传、创设氛围,搞好建设、加强基础,注重过程、面向全体”的工作要求,着眼发展做规划,立足实际搞创建,通过双成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促进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学校研究制定了《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双成教育”三年实施方案》,力求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文化建设和课堂文化建设成就学生的现在和未来,让他们“今天是个好学生,明天是个好公民”;成就教师,使他们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以此实现“成就学生,成就教师;成就现在,成就未来”的双成教育目标。

环境文化建设

篇6

为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依据《沙洋县中小学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制定了《西湖小学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在学校各个岗位推行了以“常规管理精细化”主题的活动。

活动实施分四个阶段进行:(一)全面动员,宣传发动。学习《沙洋县中小学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西湖小学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营造“深反思、抓细节、促质量”的浓厚氛围。(二)制定细则,完善制度。各科室、各年级、各学科按照学校《方案》,针对学校精细化管理内容、要求,全面梳理,制定《具体实施细则》,落实细节,开展工作。(三)推进实施。从管理流程的启动、分配、监控、评价等细节形成连续的流水线,建立精细化管理责任制。(四)检查验收,考核评价。通过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使学校的教职员工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促进了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优化了办学软件,提升了学校的品质和形象。在“管理精细化”主题活动中,西湖小学逐渐完成了跨越式发展,开始走向“精品化”和“特色化”。

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小事做细,细事做精”。这里,侧重汇报我校精细化管理中,在“建美丽校园、建魅力教室”两个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创建美丽校园  营造文化氛围   凸显莲文化特色

为促进学校发展的特色化、精品化,我校在创建美丽校园活动中,紧扣一个“特”字,以“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育人有特长”为策略;以“莲文化”为元素,以“精细”为抓手,对“教室楼道、橱窗报栏、香樟树林、路径路灯、干道墙体”等校园景点进行了重点建设,以此带动了西湖小学校园环境的全面发展、深度发展。

1、翻新“教室楼道”:整个教学楼,从1到4楼,每一层楼道,每一间教室,都以“莲”文化为校园文化,置古诗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安置玻璃宣传牌,主题:是“励志”和“安全”。东西台阶,置6块小标牌——“轻声、慢步、靠右行”,时时提醒学生上下楼梯的礼仪常规。整个教学楼,从楼道到教室到办公室,共同营造出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凸显了我校的书画特色。

2、改造“橱窗报栏”:对 15米的报栏和40米的橱窗从头到脚进行改造和美化,使陈旧的设施焕发新的活力和青春。是师生展示书画成果、彰显个性的园地和窗口。书画作品定期交流展示,兀现了我校的书画特色。写一手好字,画一幅好画,在我校全体师生中蔚然成风。

3、建设“学生成长林”: 杉树树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怎样让它成为育人的教材,作为学生的成长林。主题为:“杉树林情怀”。在林间置1块不锈钢标牌和两条标语,设置了景观座椅,把这片树林建设成为“学生成长林”,让杉树成为学生寄托情怀的空间。

4、刷新“干道墙体”:在教学楼、学生食堂的南北两端的干道墙体上,置有6块巨幅宣传标牌。根据所在功能区的位置,配以适当的宣传主题。这些文化标牌,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真正体现了“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棵树都育人”的人文环境理念。

三、创建魅力教室  构建高效课堂  提升教学质量

我校在“创建魅力课堂”活动中,以“高效课堂”为中心,以“少教多学,精讲精练”为策略,实施精细化管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1、常规管理精细化

常规管理做到“六化”——“优化”“细化”、“强化”、“详化”、“明化”、“实化”。

(1)、优化管理制度。(2)、细化领导分工。(3)、强化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实行“四备”、“三定”。“四备”——备教育教学理念、备教学策略和方法、备教育教学过程、备课堂训练设计。“三定”——定时间地点、定教学内容、定中心发言人。(4)、详化备课要求。提倡导学案。体现“少教多学”和“合作学习”的理念。(5)、明化备课检查方式。(6)、“实化”检查督促过程。常规管理重在落实,重在检查。教务处加大教学中的“备、教、辅、批、考、研”等六个环节工作的抽查力度,实行月检查制度。一月一检查,一月一公布,一月一小结,一月一评比。

2、氛围营造精细

(1)、环境标志显魅力。积极营造浓厚的课堂文化。做到让“每一堵墙”成为“无声的导师”。

①、精心制作班级名片、寄语。教室环境布置要体现“三化”——教化、诗化个性化。具体做到:前有国旗、班级格言、班级公约、班级之星等;后有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黑板报。在图书角、学习园地等板块,设置特色专栏——心愿树、炫我风采、温馨班级日志等。每个板块由师生共同构思、设计、布置。

②、教室、门窗干净整洁,桌凳排列整齐,劳动工具摆放有序。学生卫生习惯好,体貌端庄、衣着得体,无吃零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等不良行为。

(2)、制度建设扬魅力

确立班级公约,约束学生言行。在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实际,制定班级公约、日常量化管理制度等激励机制,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3、教学质量精品化

在“魅力教室、高效课堂”活动推进下,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飞速发展。2018年六年级统考在沙洋县中心校中获得了第八名的好成绩。这凝聚着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篇7

学校在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重视课程体系建设,本着“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提升实践创新”的原则,设置了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贯通、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在“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下,构建了四大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大类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等平台;两大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具体学分分配见表1。学校目前蒙汉双语授课专业有经济、管理、法学三大类,具体学分分配见表2。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助于学生优良思想品质、人文素养、生态文明与健康人格的培育,有利于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本科教学建设实践

(一)专业建设学校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改造传统专业,扶持做强优势专业,保护巩固基础专业,稳步发展新兴专业,经过持续努力,我校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1年底,我校有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5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金融学、旅游管理2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获准建设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16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二)课程建设为适应社会需求与教学要求,我校在课程建设中,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优化整合课程结构,突出主干,删除重复,加强综合和学科交叉,引入学科发展新成果,使课程体系更为科学。2011年,开课总量2500门左右,其中双语(英汉双语、蒙汉双语)授课课程100门左右,课程资源上网达到100门左右,实践教学课程68门。2011年,资产评估、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财务会计(高职课程)等4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截至2011年底,学校有27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72门入选校级精品课程,200门课程入选院(系)级重点建设课程,形成了院级、校级、自治区级三个层次精品(重点)课程建设格局。目前《会计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也做了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采取“3+X”的模式,公共英语教学采用了分级教学,在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增设了个性发展模块。

(三)教材建设学校一贯重视以专业发展带动教材内容更新,以教学改革促进教材体系优化。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支持出版教材265部,其中蒙汉双语教材10余部。引进了一批高水平外文原版教材,进一步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包含系列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仪器手册、设计应用资料、设计应用方案、工具软件、电子书在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全校2000多门课程中选用国家、部省、校级规划教材约70%以上,选用近五年出版的新教材90%以上。对内容更新速度快的课程,自编教材讲义200多部,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还特别重视民族财经教材的编写工作,如2011年,金融学院有5部教材获得教育部蒙文统编教材计划资助。

(四)实践教学学校重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融会贯通,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由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创业创新实验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业务处理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素养和个性化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得到培养。学校还重点建设了46门实验课程,并进一步加强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管理,建立毕业论文的奖励制度和“防抄袭系统”。为进一步推进民族班外语教学改革,提高民族班学生外语水平,初步建成了少数民族多语种资源库、少数民族汉语、英语语言训练中心。

(五)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开设有创新创业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的有关系统知识。通过入学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相关专业课授课中的有关案例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多次聘请学校毕业成功人士进行讲座,以他们工作和创业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工作和创业的艰辛和快乐,使学生受益匪浅。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体事例如表3所示。

(六)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近年来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改革和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一方面出台了诸如奖励考研、高薪聘用等一系列培养、引进和稳定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柔性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并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机制,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不断加强。2011年,会计学、市场营销学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2011年,学校还积极开展校内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活动,组织第七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加强蒙汉双语民族财经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七)国际合作教育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蒙古等国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协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与合作院校的交流,积极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办学途径,学校自2008年开始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招收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及会计学等五个专业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见图1)。

(八)校园文化建设在悠久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基础上,学校紧密结合当前形势,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艺术及学术修养。1.大学生读书活动积极贯彻执行《内蒙古财经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开展素质教育工程和大学生读书活动,实行素质拓展认证制度,提升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学校制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将读书活动列入学生必修学分,并设立专项资金。按照方案要求,从2008级学生起,向学生推荐100部经典著作,开展大学生读书活动,并将读书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且为必修学分。学生必须完成规定数量的精选书目,精读书目要撰写读书报告,由指定教师进行批阅,成绩全部合格者,取得2个学分。2.民族文化教育开展热爱内蒙古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四届“呼思乐”杯蒙语授课班学生基础知识竞赛,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二届“草原雄鹰”搏克大赛,举办了第三届“奥奇杯”蒙古族民歌大赛,举办了“天骄之声,唱响校园”蒙古族长调走进大学系列音乐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广大学生倍加珍惜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3.学生社团活动本着“学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文艺类社团、公益类社团”的思路,调整了学生社团布局结构和规模。目前学校共有学生社团42个,各社团能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亮点活动。社团联合会先后举办了“回忆四季放飞梦想”为主题的2011年毕业生歌会、社团联合会第二届体育节、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六届电影节、社团联谊晚会等大型活动。萱原文学社举办的“学满萱原文扬财院”文学知识竞赛活动、星探天文社举办的“天宫一号”学术讲座活动、飓风话剧团举办的“放飞青想,展现话剧魅力”主题汇报演出、爱心社的“爱心之旅”、马头琴协会的专场报告演出等活动都取得了成功。

三、本科教学改革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厅学分制改革会议精神以及《内蒙古财经学院教育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深化学分制管理改革工作。通过到区内、外兄弟院校调研,广泛汲取学分制改革经验,已形成《内蒙古财经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草稿)》,成立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有的本科生专业分流办法,在2010级本科学生中实施“2+6”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了“2+2”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针对本科三批学生招生范围仅限管理学学科门类现状,制定《内蒙古财经学院全日制本科三批学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暂行)》;在财政税务学院推行“双证”、“双专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重新修订双学士学位管理条例,把双学士学位教育与副修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室: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4个自治区级实验室:计算机实验中心、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会计实验室;1个联合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财经学院3S联合实验室;3个校级实验室:语言训练中心、民族语言训练中心、职业学院教学实验中心;1个资源库:多语种经济管理资源库。此外,还有各学院实验室如测量工程实验室、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实验室、网络模拟审判实训室等等,还建设了大量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学校特别重视“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2006年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1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心围绕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细致地分析了民族地区、地方性院校的生源特征和区域社会经济生活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特点,深入研究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教育模式。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明确了实验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思路,即搭建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运用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经济现象分析、业务过程仿真模拟的虚拟实验环境。构建起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初步完成了与实验教学目标协调一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并通过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实验教学管理等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和实验教学效果,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积极采取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经费资助等措施,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更新观念,主动探索、研究教育教学以及管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011年,共立项校级教育教学项目58项,其中重点项目13项;一般项目45项。在研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以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创新研究》子课题。从多学科视角,结合实践,逐步开展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目前,我校已有多项民族财经教育立项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地区民族财经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厅“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11年学校又有10项校级民族教育课题立项。组织相关教师继续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从预科生培养、管理与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民族班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民族班和预科班基础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并加强与西部地区财经类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学习其民族财经人才培养的优秀经验;加强对这些院校的实地调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财经教育领域的前沿信息,针对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的更多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使我校民族教育教学工作,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健康推进。

篇8

文/左进哲

摘要:技工院校文化建设有突出技工教育特点、渗透技能教育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也是技工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能大赛文化是技工院校文化中的一类新型文化。本文概括了全国技工院校近10年来全国技能大赛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技能大赛文化的构成,从大赛制度文化、大赛技能文化、大赛宣传文化三个方面对技能大赛文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文化?构成?探究

课?题:本文为2012年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重点课题《技工院校文化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RSJY2012-Z0195)。

《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强调:“要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就技工院校文化建设来说,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4个层面。随着近几年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举行,人社部门和各地区技工院校高度重视技能大赛的组织和实施,进一步营造了技能成才、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了技工院校特色的技能大赛文化,这是技工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一类新型文化。它是技工院校精神文化的特色,也是技工院校文化建设的特色,所以重视技能大赛文化研究对实现技工院校特色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以淄博市技师学院为例,对技能大赛文化进行如下研究。

一、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基本情况

从2004年开始,由人社部牵头组织了多次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属国家一类竞赛。前三届每3年举办1次。因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为了接轨世界技能大赛,从2012年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开始,改为每2年举办1次,同时也是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拔赛。前四届参赛选手基本都是技工院校的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从2014年开始,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改为中国技能大赛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也是从这届技能大赛开始,除了技工院校的学生外,各大企业的优秀技能选手也可以参与。每年从中国技能大赛选出的优秀选手将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从中国这10年的技能大赛历程来看,每逢技能大赛,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派出代表队参加,参赛人数和工种逐年增多,参赛组别设置越来越完善,规模越来越大,规格也越来越高。通过比赛也选拔出了一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展示了新时期技术工人的风采。

淄博市技师学院连续承办了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2010年承担了山东省无线电调试工、电子设备装接工、维修电工、机电一体化项目的比赛,2012年承担了电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的比赛,2014年承担了无线电调试工和机电一体化的比赛。除了承担大赛的组织工作外,学院也派出选手参加机械、数控等项目的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可以说笔者学院在技能大赛的组织实施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对技能大赛文化的研究也有了一定基础。

二、技能大赛文化的构成

技能大赛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是指通过大赛氛围的营造,参赛选手之间职业技能的比拼,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协调和意志等能力,并树立技能成才典型的一种文化。它包含三个方面:大赛制度文化、大赛技能(比赛现场)文化、大赛宣传文化。

1.大赛制度文化

大赛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对技能大赛进行说明和制约的各种规定、实施意见、管理办法,以及通过各类制度的执行过程而形成的文化氛围。它是以规范大赛为目标,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技能大赛的管理,让制度成为规范参赛选手行为的自觉规范,从而激发选手的参赛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2.大赛技能(比赛现场)文化

大赛技能文化即在比赛现场,由参赛选手、裁判、指导老师、工作人员、志愿者及大赛场地等综合体现的一种文化,它尤其能突出大赛文化的内涵。按照技能大赛文化的体现方式,它分为大赛技能物质文化和大赛技能人文文化两个方面。

3.大赛宣传文化

大赛宣传文化即对技能大赛前、大赛中、大赛后所进行的一系列宣传报道所形成的宣传文化。特别是在大赛后期对优秀技能选手事迹的采访报道,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三、技能大赛文化建设的启示与展望

通过对淄博市技师学院连续承办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省选拔赛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技能大赛文化建设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构建与时俱进的大赛制度文化是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规范化、制度化的保障

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已经走过10个年头,从小到大、从地方到全国、从国内到国际,可以说标准、要求都在不断提高。这也需要大赛在竞赛规则、裁判员守则、工种设置、组织方式、公开监督等方面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为参赛学校、参赛选手、指导教师比赛及交流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保证大赛的前瞻性和时代性。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才能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技能大赛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淄博市技师学院在承办2014年中国技能大赛省选拔赛时,除了按照要求制定了详细的竞赛指南外,还印发了《承办2014年中国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实施方案的通知》(淄技办〔2014〕14号),成立了由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会务组、竞赛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和学生工作组6个小组。会务组负责大赛承办工作的总协调、总调度,制订实施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邀请省、市领导,准备文字材料,安排食宿及车辆;竞赛组负责大赛理论考试、技能考试的安排组织,大赛设备保障,大赛指南编制,优秀成果及优秀作品展示方案的制订工作;宣传组负责大赛的宣传策划报道、校企合作文化长廊设计策划工作;后勤保障组负责大赛整体校容校貌、相关费用收取,参赛选手就餐及实训楼效果图展牌制作工作;安全保卫组负责大赛安全保障、学院车位规划、车辆统一指挥工作;学生工作组负责学生及志愿者的组织工作。同时实施方案还对各组分解了具体的任务,并指定了责任部门和牵头领导,以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大赛顺利进行。

要探索建立企业文化与大赛文化有机融合制度,让技工院校牵头,企业参与,使得大赛工种设置、标准能体现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要求,真正通过大赛选拔对经济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要制定奖励措施,如省选拔赛各工种第一名、全国大赛前十名的优秀选手都有资格参评“全国优秀技能选手”,全国优秀指导教师有资格申报享受国务院津贴等,以此更好地调动起各行业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2.构建积极向上的大赛技能(比赛现场)文化是技能大赛精神内涵的突出所在

首先要统一大赛标识。该标识能体现技工院校注重技能特色、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设计理念,设计完成后要在大赛背景板、选手服装上统一使用。每届技能大赛要统一主题、统一口号,营造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比赛场地可充分利用条幅、宣传栏、电子屏及宣传展牌等,对大赛标识、主题、口号进行宣传,这样比赛现场的物质文化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参赛选手们身穿印有统一标识和中文名称的参赛服装积极备战,时时刻刻在超越自我;裁判们认真公正地评判,工作人员、指导老师、志愿者都统一着装,秩序井然,这就是大赛技能文化人文文化的体现。另外可探索让更多的观众和技能爱好者参与的方式,让他们近距离观看比赛,享受精湛技能的乐趣,以进一步提升大赛技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淄博市技师学院每年有两个大赛活动——教学质量月活动和技能竞赛月活动。活动要求学生参赛要通过层层选拔,教师要互相培训人人参赛,对活动中涌现出的作品进行集中展评,营造全员参与、积极向上的大赛现场文化,从而进一步激发专业办学活力,规范技能教学标准。

3.构建形式多样的宣传文化是树立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典型的有效途径

淄博市技师学院通过参加和组织大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0年在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上,取得了11个项目的6个第一。2012年在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上,取得了4个第一、2个第二、4个第三,5名选手参加第五届全国数控大赛总决赛,牛欣同学取得了全国第五名。在2014年中国技能大赛上,获得了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第五名、机电一体化第六名、数控车工教师组第八名、四轴加工中心第十五名;在山东省选拔赛中,共获得4个第一、4个第二、5个第三,有33名选手进入前十名。其中,包揽了电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两个项目的前三名。

笔者学院在每次技能大赛的赛前、赛中和赛后,都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特别是牛欣同学取得全国第五名后,学院及时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开辟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打造技能教育品牌”的专栏,刊发了《技工院校毕业生成为香饽饽——淄博市技师学院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纪实》《“牛薪”效应引发学技能“时尚”》《学技能挣“牛薪”》等系列宣传文章和专题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技能大赛的宣传除了传统媒体外,也要积极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宣传内容不要仅仅是以消息的形式,而是要进行深度报道,真正突出大赛的魅力和价值,展现出更多选手的风采。每次技能大赛,学院官方微博和微信官方订阅号都及时信息,跟踪报道。另外,技能大赛专题网站文化是大赛宣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届技能大赛的内容既能在专题网站体现,又有连续性、易查性、聚焦性,从而形成大赛的品牌。一般专题网站设大赛指南、大赛快讯、文件公告、选手风采、行业交流、媒体聚焦等栏目,便于参赛选手及时查看比赛信息、掌握比赛动态,也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优秀选手展示风采的平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