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30: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服务地摊经济,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能源统计低碳经济策略
能源是国家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遭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能源统计就是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能源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流量变化、经济效益、平衡状况及其与国民经济关系,对国民经济的能量变化过程实行统计监测和管理。低碳经济是是能源统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节能减排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目前能源统计的障碍
(一)基础工作薄弱
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不够及时,不够准确。科学统一的能源资源节约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统计经费落实困难,不适应能源资源节约工作的要求。
(二)个别企业对节能降耗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长期以来,一部分企业、单位在发展上追求高速度、高利润,忽视节能环保工作,把节能作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权宜之计,节能降耗措施不力,对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能耗统计渠道不顺畅,统计数据不够准确。
(三)基层企业能源计量不健全,严重影响能源统计数据质量
能源统计数据的来源主要是由基层企业填报,目前多数基层单位能源计量设备不健全,以致企业统计人员无法提供准确的能耗数据,有的企业上报能源统计数据中存在估计成分,这样的数据汇总到上一级就会出现误差,而这种统计误差单单依靠统计局的少数能源统计人员去逐一核实和纠正是很难的。
二、加强能源统计服务低碳经济的策略
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能源结构目标调整,对我国能源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家已将合理利用资源、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并提出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能源结构调整目标。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确立,将对我国能源生产、输送、加工转化、消费等各个环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在工作中提高能源统计效率。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确定职责分工
能源统计涉及社会经济各个层面,能源统计任务重,环节多,资料搜集困难,迫切地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节约能源的宣传力度,积极组建专业化的能源统计机构;健全部门能源统计制度,疏通能源统计渠道,与之相关的部门要同心同德,密切配合,配备业务精湛的专职统计工作人员,各尽其职切实做好能源生产、消费、流转、销售等多环节的统计工作,确保节能降耗统计数据及时、准确。
(二)加强培训,扩大交流,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能源统计是一项全新的、专业性很强的统计工作。从事能源统计工作的人员,不但要具备系统、全面的能源统计知识,还要具备与之相关的GDP核算、工业统计、农业统计、商贸统计等专业统计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用能单位或某一地区能源统计数据的有效审核、深层分析,才能有效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促进节能降耗工作。因此,必须做好能源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逐步成长为能源统计的“行家里手”和调查分析人才,提高数据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能源资源节约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对全部耗能单位和污染源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全国和地区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同时,加强能源统计巡查,对能源统计数据进行监测,并及时向社会公告重点监控企业年度污染物排放数据。建立完整畅通的能源统计网络。统计网络是展开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采集统计信息的重要基础。加强能源统计网络建设,建立畅通的信息采集渠道,是做好该项工作的组织保障。
(四)加大服务力度,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充分发挥部门技术优势,在人员、计量技术、标准信息等各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建立低碳管理机制,对企业的能源计量数据提出了统一的规范要求,建立能源计量数据库,使企业在计量检测数据上看到节能降耗效果的数量变化,看到节能降耗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组织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开展企业重要能源的热力测试、公证、核查等节能检测服务,指导帮助企业做好各项计量数据的监测与采集,并将能源计量指标体系落实到生产经营和能源管理全过程中。针对企业存在的技术漏洞和工艺缺陷,积极帮助制定技术改造方案,改进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大力推行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工作,通过加强企业自身计量管理,达到节能降耗增效的目的。
三、结语
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为使广大民众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并变为全社会自觉行动,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和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低碳文化和节能意识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消费和节能降耗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
参考文献:
[1]张卫华.《浅谈加强能源统计工作》,《管理观察》,2011年第10期
关键词:高职;继续教育;经济转型升级;途径;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4日
高职院校是地域性非常明显的高校,更多的是要服务地方,为地方培养符合地方产业结构需要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因此要发挥高职院校的地域优势,以“立地发展”的思路来决定办学的主要方向。而高职院的继续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提升专业辐射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窗口。高职继续教育如何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配合好高职院的社会服务职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又有现实作用的课题。本文以江阴市和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在江阴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一、经济转型与高职继续教育
经济转型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其实质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突出新型工业化,提高经济发展中的低碳、集约、高附加值的含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开发。
以江阴为例,江阴正处于由资本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转型关键期,当好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排头兵、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江阴必须走“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的创新发展之路。几任主要领导都充分认识到科技、人才对于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助推作用,因此江阴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人才工作投入,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全市人才数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139,861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107,175人,初级工以上技能人才81,774人。但与江阴的经济发展地位和人口数量相比,人才比重总量仍然偏小,其中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相对偏低,人才队伍的总体竞争力还不强,与江阴经济转型发展和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江阴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32万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7%。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30%。
这一人才发展目标给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相对于国民学校教育而言,继续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形式,是对在职人员的追加教育,主要目的是更新、提高和拓展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从而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适应能力。作为江阴唯一的一所高校,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为数不多的县级政府主办的地方高职院校之一,直接服务于江阴地方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向社会和企业的高职继续教育能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劳动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的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三种产业的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企业管理能力和技改的升级等诸多方面都成为高职继续教育服务的内容。另外,作为本地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更为贴近本地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继续教育服务经济转型的主要途径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成功转变的主力军。企业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离不开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企业经久不衰的竞争力的来源。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服务江阴经济转型过程中作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大力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十一五”末,江阴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总数近14万,占江阴常驻劳动人口比例为14%,而江阴市“十二五”人才规划提出到2015年比例要翻一番,提高到28%。这项工作一方面除了要积极引进人才外,另一方面就要依托当地高校积极的培养。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面向社会,尤其是企业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并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机械、电子、石化、管理、建筑等专业,形成夜大(业余)、函授、远程网络、电大开放教育等多种类型、专科、本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等多种层次的学历教育体系,近几年来每年为江阴地方上培养近2,500名的大专以上学历层次的在职人员,为江阴市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企业员工素质提升奠定了基础,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瓶颈制约。
(二)拓展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学院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两翼”的并重发展思路,把继续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从单纯的成人学历教育观念向人的全面发展长远服务方面转变,加强了与市职能部门的合作,建立了多个培训基地,为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便利,为劳动力就业创业培养一技之长。学院成为会计从业人员资格培训、继续教育的基地;统计人员从业资格、继续教育的基地;市专业技术人员公修课培训基地;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市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与多家本地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咨询、管理和业务方面的培训。近三年来我院举办了职业技能高级工、技师培训、会计从业资格培训、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出国人员英语培训、公司企业管理培训、纪检干部财务知识培训、专技人员公修课培训、企业青年工人“三职教育”、企业班组长管理等多种培训,年平均培训人数在5,000人左右。企业员工经过学院举办的各类培训,无论是在职业素养上,还是在管理能力上、包括职业技能上都取得了长足的提升,进一步满足了企业发展的人力需求。
(三)推进“政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高职继续教育是高职教育提升专业辐射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窗口,其本身的业务职能决定了高职继续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其他办学部门相比,有着更多的机会接触政府、接触企业。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学院继续教育部门往往更容易获得政府、企业对学院需求的信息。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平台,积极为学院推进“政校企”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为学院专业建设、企业技改开发、政府资源整合做出贡献。
三、继续教育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多数有着专职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但主要从事着宏观的管理工作,继续教育业务的开展均落实到办学院系。这种模式固然有其优势,就是可以充分发挥院系的办学积极性,参与到地方的科技、人才建设中去,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但在办学市场化的过程中,在社会办学的竞争和院系经济收入考量的压力下,往往容易迷失方向,脱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造成继续教育效果和效率低下,质量意识淡漠等问题。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以超前的意识,一反多数院校继续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出了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对外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和管理,全面落实高职院继续教育对江阴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推动工作。
(一)建立一支“四化”管理队伍。学院重视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的作用,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舍得投入。目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拥有专职工作人员32人,基本上都具有多年的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经验,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紧紧围绕“全员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要求,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较好地把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和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结合起来。
(二)建立贴近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品牌继续教育项目。学院通过对大量中小型企业的调研,了解了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品牌继续教育项目,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职业技能培训,都能紧密贴合企业和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继续教育服务地方发展,必须是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学院充分重视继续教育服务质量体系的建设,通过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来对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梳理,寻求受教育者和企业的认可和满意,从而更大程度地把学院继续教育推向企业,更好地为江阴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曹丽曼.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4.
高校是一个地方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承担着为地方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供科技支撑服务的重要使命。高校图书馆,做为高校的情报信息职能中心,在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为所在地区提供一定的文献信息服务,这不仅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1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可行性
1.1 规章制度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大学图书馆是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也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①明确指出了高校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参考,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实现。
1.2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需求
首先,地方高校在行政关系上是隶属于当地政府部门的,它的办学经费来源于当地政府并由当地财政划拔,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它有责任服务于社会。其次,随着近年来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的招生、就业等竞争也越加激烈,如何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是高校的当务之急。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依托,开展社会化服务就是十分有益的举措:第一,它能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使更多的人对高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提高高校的社会声望。第二,可以提高图书馆的馆藏利用率,并通过对社会范围内的信息反馈,有针对性的补充图书资料,提高藏书质量,形成优势特色藏书。第三,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一性经费来源的不足,提高馆藏的质与量。
1.3 高校图书馆具有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优势
相对于公共图书馆和其它社会中介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有很多优势。(1)资源优势,我国高校图书馆拥有馆藏6.6亿多册,而公共图书馆藏书为4亿多册,馆藏量低于高校图书馆。(2)人才优势,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3)技术服务优势,高校图书馆普遍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建设了馆藏书目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为方便读者检索图书馆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障碍性
2.1 思想观念障碍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最大的障碍是思想观念。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一直被认为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其主要职责。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长期实行着封闭式的服务方式,而忽略了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高校图书馆资源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2.2 管理制度障碍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都是围绕本校教学与科研的需求制定的,组织结构也围绕着校内服务而设置,没有专门的社会服务部门,一旦向社会开放,必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工作人员紧缺、工作量增加、校外人员不熟悉馆内的规章制度及借阅流程造成的种种不便等,都会给管理增加难度,从而抵消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经济的积极性。
2.3 文献资源与资金障碍
介于经费问题,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复本量一般不会很大,本校师生的需求基本可以满足,但是,一旦面向社会服务,资源的紧缺立即就会显现出来。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也就谈不上什么服务了。再加上对社会服务的复杂性远远高于封闭的校内服务,仅仅依靠原来简单的服务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需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持,或与其它信息机构开展协作服务,或引进国外成型的社会化信息系统等,但这都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
3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措施及途径
3.1 加快法制化建设,完善服务体制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服务要有统一的制度,要积极寻求图书馆立法,这样才能确保在高校图书馆在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种种问题,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顺利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正确的处理好服务校内和服务社会的关系,建立协调的平衡机制,以保障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不会给校内服务带来障碍,而是可以促进高校及图书馆的发展。
3.2 转变服务观念,拓展服务内容
高校图书馆要想做好社会化服务,就必须先要转变观念,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实际情况与地方政府合作,为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除了传统服务外,还可以根据地方特色,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了解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文献信息需求,以便为政府和地方企、事业单位搭建起一座信息的平台,为企、事业单位和学院相关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让与转化等提供中介服务,从而体现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经济价值。
3.3 与政府共建共享
单纯依靠高校本身的资金力量,很难达到图书馆社会化的硬件要求,但是,高校在办学时往往也考虑到了要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人才,这样一来,高校在教学、科研与当地政府部门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上就有了共同的需求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和当地政府部门就可以达成共建共享的协议,依托双方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建立一个有能力,有条件为社会开展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使高校与当地的政治经济都能从中受益,得到长远发展。
3.4 开展有偿服务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强度加大以及工作难度的加深,图书馆原有的工作人员在面对新的工作要求时难免显得力不从心,引进新的工作人员则又面临经费问题,社会服务很容易因此变成空谈。如果能开展有偿服务,根据服务所包含的知识信息量成果的多少,收取一定的费用,使图书馆的经费问题得到部分解决,人员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同时,经费的增加也可以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以更好的开展社会化服务。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社会是为社会经济和高校图书馆带来“双赢” 局面的文化盛事。只要高校、社会、政府部门三方能够共同努力,循序渐进,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社会化就不会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而将切切实实为高校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长远贡献。
参考文献
[1] 舒炎祥,钱薇.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4):98~102.
[2] 刘宇.汪徽志.王玉玲.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9(9):42~59.
[3] 帕提曼.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障碍举要[J].图书与情报,2007(6):21~49.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GT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06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要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地市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从各省级政府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和政策导向来看,支持地市政府发展主要为当地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要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我国95%以上的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是地市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者。如何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战略部署,发挥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明确服务的原则,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寻求政策措施推进,使高职院校为地市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是摆在省级政府和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1.积极主动原则。虽然我国各高职院校在办学实力上还存在差异,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职院校以地市政府举办为多,与当地经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具备服务当地诸多有利条件,高职院校积极发挥服务功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满足地市发展需求,是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高职院校采取积极主动态势,倾心为地方发展服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能够赢得当地企业和社会各界认可,获得省级政府更大支持,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2.围绕中心原则。我国各地市已经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奋斗目标。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引,从自身实际出发,符合地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寻求服务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满足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当前,各地市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进步、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促进就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项工作。高职院校只有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围绕地市中心工作,才能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提高服务的实效性。
3.发挥优势原则。我国中职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上与中职学校和其他高等学校不同,服务社会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其优势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技术推广和服务,实施高职文化建设,以及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等方面,具有“高等”、“职业”、“技能”、“技术”等特点。高职院校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
4.服务大局原则。高职院校立足区域发展,注重为地市发展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这不仅是对地市区域发展的重要贡献,也是对国家和省域发展的重要贡献。高职院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积极为其他区域发展服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增强服务本地和其他区域发展的能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只有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服务国家和省域大局,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1.高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由于地市“转方式、调结构”情况不尽相同,对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与变化。高职院校依托地缘优势,方便与当地企业联系沟通,容易与当地产业紧密对接,及时开设急需专业、开辟新专业、开发新课程,能够增加高职人才有效供给,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另外,高职院校积极接纳当地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或为当地培养更多的高职人才,能够提高地市人口素质,促进就业和创业。
2.技术推广和服务。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人才、专业、技术、设备等优势资源,面向当地企业和社会,开展高端技术和新技术的宣传、推介、咨询、指导,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应用难题,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实施。另外,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针对当地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应用研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取得技术创新,能够增强地市科技创新实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服务 地方经济
社会服务职能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学校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
(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存在价值之所在。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高职院校只能最终通过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目标。假如一所高职院校不能发挥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不能促进其兴办这样的学校,即使建立了也难以得到政府的继续支持,从而难以为继。
(二)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发展动力之所在。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才是推动其发展的真正动力。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会不断地释放出不同的问题,作为高职院校也有责任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标志之所在。作为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其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毫无疑问,高职院校也是如此。但更进一步讲,如何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呢?知识、能力、素质都是其重要的标准,但又如何评价其知识、能力、素质呢?笔者认为,其落脚点应该是体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特别是经济发展上。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选择
高职院校与经济本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一个属于上层建筑,一个属于经济基础。从理论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它们这样作用与反作用是必然的。但实际上,这样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没有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要将这种必然变成现实也只能是理论意义而已。所以,高职院校要真正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标,必须选择相应的途径和方式。
(一)准确的办学定位是基础。办学定位指一所大学在世界、国家、地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其内涵丰富,涉及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人才定位、面向定位和规模定位。高校的定位是高校发展的指南,一所高校管理的定位有助于高校明确自己的身份,有助于高校确定发展方向,有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助于学科专业建设,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确定。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从而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没有明确的定位就会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
(二)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是关键。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业类别,产业是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产业和专业都指向物质生产,这也是它们彼此联系的桥梁。高职院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所能做的,也必须做的就是充分利用这样一个桥梁,将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的建设来直接对接地方产业,为产业的发展壮大服务。
(三)学研产一体化是途径。要实现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其途径就是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高职院校要发挥自己人才培养的优势,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策略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按照规划是先导、融合是核心、统筹是关键,精神是保证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经济战略的新途径。
(一)坚持大规划,是高水平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前提先导
坚持大规划,就是要科学定位。要基于科学发展观、高职教育理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三个前提,认真研究国家对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功能要求、政策导向和政策配置等,明确国家、省对高职院校的要求。
坚持大规划,就是要求真务实。面对适龄人口、就业结构、生源结构的变化和学院规模发展的变化,要正视客观存在,努力适应区域教育市场的新形势,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认真做到把地方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与高职发展的潜在需要真正地融合和对接起来。
(二)实施大融合,是提供地方经济发展所需智力和人才支撑的核心内容
一是紧密构建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组成职业教育联盟领导机构和具体协调机构,共同负责协调处理产学研合作中的相关问题,为校企合作提供机制保障。突出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积极开展“校中厂”、“厂中校”建设。针对企业行业人才需求,以“定向培养、保障就业、共同管理、责任分担”为原则,实施“就业直通车”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企业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主动构建为企业与社会服务的技术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将院校的项目研究与企业的市场需求相结合,以项目合作研究来驱动产学研融合。
二是设置贴近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高职教育须承接服务和支撑区域专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合理确定办学规模,调整专业设置,加快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真正做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是打造高素质科研型师资队伍。依托大中型企业、国家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等师资培训平台,通过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暑期社会实践、外出进修学习、学历提高工程、海外培训项目等措施,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植一批在教学、科研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中青年专家、教学团队和专业带头人,使师资队伍适应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推进大统筹,是奋力实现各项工作和谐协调发展的关键支撑
一是统筹学院各种创建和专题活动。服务地方经济,要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招生工程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平安校园创建、“四大行动”建设、治庸问责、两访两创等活动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二是统筹多元办学形式。坚持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对接,形成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以继续教育、产业发展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多点支撑、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源源不断地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是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坚持用制度管理,不断提高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四)凝聚大精神,是努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根本保证
一是要立足竞争,勇于担当。没有竞争,就没有出路,没有担当,有路也会迷途。破除束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破解科学发展的难题和瓶颈,增加招生人数,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
二是精诚团结,坚定信心。团结就是力量,信心就是黄金。首先,领导干部做起,班子要有信仰,讲团结,核心是对高职教育有信仰,形式是在难关面前团结一致;其次,教职工队伍要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工作中团队合作。
三是狠抓落实,作风过硬。要服务地方经济,必须狠抓落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树立正气,要求教职工中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深入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政活动,建立服务地方建设的目标考核评价机制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房地产 经济服务业 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发展
一、引言
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行业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房地产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到现在不过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周期。但我们不应妄自菲薄,我们应努力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然而我国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是,每个城市之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差距较大,无法适应房地产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应积极融入中国加入WTO和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中,深入探索、研究我国房地产经济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把握时机,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这对于促进与加快我国房地产行业这一经济支柱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行业现存问题
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行业起步时间相较其他国家晚了很长时间,就现在的发展情况而言,其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然而这个阶段是很不成熟的,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房地产经济市场和公司大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现有法律法规的宽度和深度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
第二,政府各个部门间管理工作分配不协调,对行业监管无法达到一体化,我们的市场和行业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具体管理经济服务公司的发展方向。我国法律制度建设滞后,政府管理责任不明确,导致当前房地产经济服务机构乱办理、乱管理、乱执业、无序竞争、信用缺失等问题特别突出,严重扰乱了房地产经济服务机构的市场秩序,给正规经营的经济企业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失,甚至还引发了不少经济案件。
第三,企业违规现象多,公司经营服务水平不规范,房地产行业声誉不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少数公司受经济利益驱动,以及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不规范,导致低价竞争、虚假评估、利用合同欺诈等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
第四,房地产经济企业的问题是公司普遍规模小,企业结构与管理制度不完善,提供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较低,技术和服务较为落后。行业现状是大中型房地产经济公司数量较少,大多为实力较弱的小型经济公司,甚至有些为独自一家店面的“作坊”式企业,一个门面、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个记录本,装备极为落后,国家要靠这类企业的发展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是极不现实的。
第五,行业员工的培训方式主要是由1~2年从业经验的“老员工”言传身教,以自己的经验给新员工做“榜样”,好一些的企业会用1周左右的时间向新员工传授一些简单的行业形势和销售技巧。加之前述招聘门槛低,更加重了员工素质不一的问题。而正规的新员工培训计划至少应该包含企业文化培训、技术类培训、行业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及各种管理技巧培训。
三、房地产经济服务行业大体分类
第一,房地产评估。其内容包括:一是土地使用权出让和挂牌土地使用权的价格评估;二是企业改制、上市、资产重组、联营、兼并、合并、破产清算等各种经济活动中涉及的房地产估价;三是房地产抵押价值评估;四是专业仲裁及司法诉讼中有关的房地产价格评估;五是征地和房屋拆迁补偿评估;六是房地产转让价格评估;七是房地产租赁价格评估;八是房地产分割、合并估价;九是房地产拍卖底价评估;十是房地产课税价格评估;十一是房地产保险评估。
第二,律师事务所。内容有:一是房地产买卖纠纷;二是为BOT等特许经营项目提供法律咨询以及为相关项目有法律问题时提供服务;三是为有资金需求的房地产开发商提供投融资服务;四是为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法律论证,出具《项目投资法律意见》,协助企业起草文件或具体代为办理申报项目立项等行政审批事项;五是通过起草文件、合同,参与谈判、投标和拍卖,获得土地使用权;六是审查、起草征地、拆迁安置与补偿合同订立、裁定等事宜;七是审查获得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条件并协助获得;八是设计建筑施工图。
第三,政府服务职能部门。一是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使房地产经济管理制度漏洞越来越少;二是明确谁是房地产经济行业的唯一主管部门;三是在行业监管方面,政府起主要监管作用,同时相关的行业协会也在行业形为管理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四是加强规范从业人员和机构的从业资格,从源头杜绝不规范形为;五是对于经济违法违规行为坚决进行查处,从行为上净化经济行业。
四、房地产经济行业规范的对策
第一,对房地产经济实行内部改革,建设创新行业和优秀的企业机制。对于需要依靠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而兴办起来的企业,我们要尽最大力量使其与挂办单位脱钩,政府应宣扬企业创新机制,重组企业内部结构,用创新的奖励方法激励员工。同时,对于那些不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企业我们要予以淘汰,对那些违反行业规定的企业坚决予以清出。使我国的行业做到有进有出,对那些给国家作出贡献的企业进行表扬奖励。
第二,行业自律是行业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支柱,转变行业自律组织不仅仅应该建立在官办层次上,我们更应让其自觉发挥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这要求我们转变思想,可以将其由政府“依附”机构转变为代表会员企业利益的民间组织,两者相结合,相互协调,共同监督,做好行业自律,维护公平竞争,查处违规。我国还可以出台相关法律,出台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用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等方式进行企业内部的信用评估,互相交流经验、业务及互相监督等。同时,将先进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在企业之间推广开来,加快全行业整体的进步。此外,建立行业自律组织还有其他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进行行业内信息的共享,研究行业内遇到的重大问题,在房地产经济机构方面进行协调,使房地产经济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
第三,首先,进行结构调整,提升行业的竞争力,让市场变得市场化和专业化,优化行业服务业的整体结构;其次,我们要优先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起来并使其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使其扩大规模,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再次,行业内部互相合作,与中介机构以联合、重组的方式优胜劣汰,使人员配置最优化,达到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目的,找出那些规模小、人员老化、业务素质较差、执业资格单一的经济机构并进行合并,净化整个行业市场;最后,需要提升经济机构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我们要引进优秀人才,并使其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才能,为企业作贡献。同时,定期对整个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从中选择优秀的管理人才到国内或国外优秀的大学进行学习,逐步提升行业人员的管理能力,为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加大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政府各相关部门都有为经济机构提供帮助的义务。当需要中介机构提供服务时,政府是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来开展工作的。政府要统筹规划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引导企业良好发展,使企业间公平竞争,精简办事程序,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为经济机构提供优质的服务。在经济服务机构市场准入和登记条件上面严格把关,对出现的违规行为坚决制止,政府还要在经济机构创业需要资金支持和担保贴息时给予大力支持。例如,对于吸纳下岗和失业人员的经济机构以及刚刚起步的小企业,政府应根据情况给予经费贴息。
(作者单位为北京兴庆房地产土地评估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董露,女,中国人民大学房地产经济学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地方图书馆服务模式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地方的图书馆以往提供服务往往不是非常开放,存在着诸多的限制,但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的分析、整合、处理等功能要求越来越强烈,为了更好地提供信息资源以及相关的信息服务,就需要充分利用我国地方图书馆,其不但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还有着自身的电子图书馆,在信息收集、处理、分析、整合等方面的功能都比较完善。为此,增强地方图书馆的外向型服务功能,转变其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了几种地方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1.资源共享服务模式
以往地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以及信息服务形式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地方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服务的作用范围都过于狭窄,为了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图书馆应该将自身的图书馆资源外向化,面向公众,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的作用。只有做到资源共享,才能充分挖掘图书馆资源以及服务的潜在价值。为此,克拉玛依图书馆应该自足与自身的资源,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等实现文献的数字化,并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建立一个全面的立足于社会的地方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体系,这样不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克拉玛依图书馆的资源共享的成果,不但可以提高地方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还能增强地方的文化内涵,对于地方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除此,克拉玛依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身具备的人才优势来实行远程教育,这样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当地的学习氛围。远程教育的内涵既可以利用克拉玛依现有的知识管理成果,也可以联系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等相关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信息开发工作。
2.分项分类服务模式
地方图书馆对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提高社会教育水平。因此,就需要对克拉玛依图书馆服务模式进行分项分类,只有加以明确才能更好地提供相应地服务。其一,依托馆藏,建设地方特色经济建设资源。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色,有的地方工业发展具有优势,有的地方是旅游胜地,克拉玛依图书馆应该立足于克拉玛依的经济产业机构、资源配置状况、农业地理、出行交通、风俗文化等相关方面,来进行相关数据库的开发,这样才能为克拉玛依经济发展带来更加专业化的指导。其二,教育分类,开展不同的信息服务模式。一旦克拉玛依图书馆面向公众,其就可能面对各种人群,只有采取必要的分类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指导意义,才能更好地提高当地的社会教育、社会文化水平。具体来说,从纵向上应该以年龄作为分界线,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成年人提供各自的信息服务,并且根据不同人群的接受能力,对相关的信息服务划分等级,诸如技术类人员可能希望对高新技术进行了解,而科学爱好者则技术研究并不是那么深入,只希望能够浅显地了解即可。通过这样的纵向进行分类,就可以达到很好地服务效果。
3.人性化服务模式
当今社会提供的服务不仅是局限于现成的服务,而是基于人性化基础上的服务,只有对用户的 、习惯等方面进行必要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提供其需要的服务。对于地方图书馆的服务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仅仅将眼光局限在片面的知识提供上面,而不去分析用户的个性化操作、信息需求等更深层次的服务内容的话,地方图书馆服务模式将很难得到相应地提升,这样也就很难促进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为此,克拉玛依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人性化信息的导航服务。对于使用地方图书馆相关资源的人们的来说,往往都存在个性化的需求,为了了解某一个专项的相关内容。而如果图书馆并没有相关专业化服务的话,对用户的信息查找来说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同时很难全面手收集信息。诸如,科研工作者为了进行学术研究,需要重点的论文资源,如果建立专业的数据库的话,就能够更为全面为其提供相关的信息。其二,人性化的预测服务。人们在利用电子图书馆进行信息查询的时候,往往会有自己的偏好,如果克拉玛依图书馆能够提供相同或相类的查询信息的时候,就能对用户提供很大的方面,这样就能提高其查询信息的效率。这种根据用户提交的相关的关键词、文档、题目、作者等来为用户预测所需信息的服务能够更好地提高其信息的查询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克拉玛依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
4.总结
克拉玛依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先进的技术,而这些资源以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服务技术等对于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几种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希望能够对克拉玛依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图书馆服务模式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米玲.西部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开展信息服务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2] 靳国艳.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服务地方经济[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1(01).
[3] 杨文花,赵葆英.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02).
[4] 陈威莉.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策略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02).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模式;实现途径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作为高校的三大职能,已成全世界的共识。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而服务经济社会是高等教育职能的延伸。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演变过程,不同时期的高等学校实际完成着不同的社会职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承担此三项职能的侧重点和具体内涵也同样有所不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生产知识的重要基地,高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站,其服务经济社会职能的发挥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服务经济社会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地方高校而言,服务社会这个职能主要体现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上面。而高等职业教育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直接为产业部门培养各类劳动力为办学宗旨,与普通教育相比,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尤为明显。因此,如何加强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职能,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实现模式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为此,各国纷纷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来突出和强化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并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合作模式,以促进高校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类型,决定了其自身的特点,服务模式定位有别于普通高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模式进行探讨。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科技工业园区模式
科学工业园又称工业科学园、科研工业区、新产业开发区、高技术园区、科学公园和科学城。是一种以加速新高技术研制及其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于本国或本地区工业现代化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而设置的新兴产业开发基地。是以开发高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综合性基地。大都设在大学和研究所周围。其实质就是知识密集区和技术密集区。园内企业主要从事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政府在税收、金融等方面往往给予优惠待遇。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属科学工业园的性质。从其兴建的形式分析,该模式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企业组建型,如著名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新技术开发区;政府组建型,如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RTP);高校组建型,如硅谷。
2、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或行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该模式因行业、地方和企业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具体合作方式,如“研发带动型”、“实体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岗位培训型”、“订单融入型”、“继续教育型”、“双师指导性”和“借船出海型”等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3、学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四方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政府为“舵手”、行业、企业为“龙头”、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躯干”的综合性的“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韩国、澳大利亚较为典型。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落实了四方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通过采取学校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制订行业岗位标准,密切双证融通教育;学校密切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使该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水平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通过不断地深化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合作,创新了校企人才培养的模式。
4、高校服务社区的多样式模式
该模式是指高校根据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求,为社会提供各类服务。主要形式有:高校为政府或企业部门咨询,或者担任顾问,以及开展社区服务等。如:学校的体育馆、影视院、图书馆等一切设施免费或廉价对社会全面开放;向当地居民开设技术课程、扫盲等;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公共服务,以此作为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提高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途径。高校开展社区服务是促进高校与社区互动发展的一种双赢活动。一方面,高校可以赢得其所在区域的尊重,获得相关研究和发展的有用信息,以及为教师和学生创造相当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社区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和综合素质也可以得到提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