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8篇

时间:2023-09-22 09:30: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篇1

关键词:中小学 素质教育 实施 误区 出路 研究

素质教育,又叫创新教育,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一种代表。对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人的素质结构体系的要求,还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等都是人的素质结构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国家教委早在1997年就已经了《关于当前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的若干意见》,最近几年来,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的各种统计情况来说,中小学素质教育在推行过程中显现的误区也越来越明显。只有纠正了这些误区,寻找到正确的出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才能越来越好。

一、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

1.素质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对象。正是由于这种认识,社会上有一部分人认为素质教育无关政府、社会与家庭,而是学校与教师自己的事。这是素质教育明显的误区,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它不仅会被大环境制约,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国务院副总理也曾指出,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大环境的力量。这个大环境在包括学校与教员的同时,还包括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等。

2.搞课外活动就是实施素质教育

目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另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多实施课外活动。所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开始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这种做法虽然确实能够培养学生的特长,但实际上却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误解。素质教育不仅包括课外活动,还包括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运行体系。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中的重心,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素质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很多中小学的家长和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方方面面都要学,而且学得科目越多越好,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通才教育。事实上,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对学生的能力和个性进行培养。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通才教育的观点是对素质教育要求与宗旨的扭曲,这样只会把学生的个性扼杀掉。

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1.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和投资

国家应该进一步通过媒体、报纸等加强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虽然教育总是关乎学校与教师,但家长和社会各界都有责任为教育出一份力,不能把素质教育全部推给学校和教师。要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强大的财政支撑是必须的。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国的经济实力来说,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投资来改变我国的教育现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对投资渠道进行拓宽,对全面办教育进行提倡,只有全社会都关注起来,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小学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2.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素质教育虽然看重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但课堂教育始终是核心和基础,是对人才进行培养最主要的渠道。中小学素质教育应该牢记这一点,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改革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进行启发式和探究性以及研究性教学,锻炼和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不能完全搞课外活动,但在课堂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意适当地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知识,也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3.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中小学素质教育必须放弃“通才教育”的追求,但也不能走向教育的狭隘一面。所以,中小学必须开展各种类型的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喜好与追求;在进行主要的专业教育的同时,穿去一些通识理论;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有统计性地开设各种类型的课程,在学习好必须学习的课程之外,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只有这样,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真正为社会培养出专业与个性都很鲜明的人才。

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各种误区,只有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和正确展开,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并从国际竞争的严峻现实出发,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提高青少年学生素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给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关键词:国际的竞争;高素质人才;创造性的发挥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的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优势。中国有3亿多名青少年学生,其素质的提高,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什么是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虽然与人的遗传及胎儿期发育不无关系,但更是后天教育和实践的产物。认为,人的素质是以往全部活动的客观结果,也是以后活动的主体条件。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了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党的十六大把人的素质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素质是人才的根本。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人的实践需要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现代化建设需要人的求实精神、开拓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人的创造力、应变力、竞争力。人的这种主体性、这种精神、这种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的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才培养,就是人的素质培养。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人的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人的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有潜力的因素。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引进资金,也可以引进管理方法,唯独不能引进的就是人的素质。不少发展中国家都走过弯路,以为落后是因为技术、设备的落后,于是大量引进技术和设备。结果由于人的素质没有跟上,同样的技术设备、同样的方法,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际竞争的严峻现实出发,深刻认识提高青少年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然而课堂教学恰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好坏还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每一名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不只是去讲 、去教,更应该组织学生去学、去实践、去动手应用。保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一种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的开放型课堂教学。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改革课堂教学中,只教知识的陈旧教学观念和方法、教学目的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层次上,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才是现代教育的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一定的技能,同时也要注意向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要有机地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在各科教学中加以实施。通过美育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使他们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促进各育的发展,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 改进教学方法把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伦理道德,人的品质养成是第一位的,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人。还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思想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待人处事的态度和人生的境界。古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探讨:“止谤莫如修身。”(《中论·虚通》)止谤是针对别人,修身是针对自己。评定一个人,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自己的内在修养展现给别人的印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书经》)宽容和大度难为,确实大德,自古皆以为然。“饵之下,必有死鱼。”(《经略》)贪欲乃修身大敌,拒绝香饵的诱惑比自身的苦修更为艰难。“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才是做人应有的风骨。“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修身养性,提高自身境界,让自己如水般淡雅。德是做人之本,一个人的理想、道德、情操都要通过德育教育来完成,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必须具备起码的社会公德,而且社会文明程度与公民道德水准相辅相成,公民道德水准越高,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程度越高,要求公民的道德水准越高。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什么呢?是教育工作者的言行,是育人的环境和氛围。有些学校挖空心思的搞一些德育教育活动,而且视之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失之偏颇。德育教育活动不是不可以搞,但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成系列,切忌多而杂。真正教育主渠道是教者的以身作则,教育工作者是受教育者的榜样、楷模,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而且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而有的教师却忽略了自身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这就是最好的德育教育,这就是实实在在地实施素质教育,所以说素质教育不是渴望不可及的,而就在我们身边。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也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因为学生每天有7-8小时生活在校园里,校园的环境、氛围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三、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以前搞应试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现在实施素质教育,有的人总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全盘否定应试教育。这是不现实的。实施素质教育,智育仍然是最主要的方面,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为,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生的全部任务中比例最大,花精力最多的也是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班级授课制将是很长时期内最好的教学方式。不过,在智育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变以卷面分数衡量学生为以综合素质衡量学生。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性教学方法。

强调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并不否定第二课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功效。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个性素质,发挥个人优势,形成个人特长创造了良好契机。又因为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实践性强,将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便于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同时,第二课堂活动也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再认识的有机过程,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四、建立和完善适合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建立和完善适合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以创造一个合理评价、公平竞争,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良好环境。首先要特别重视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思想是行为的指南,要通过组织学习、讨论等方式,使教师对素质教育达成共识,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同时,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系统。评价是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育实践的无形指挥棒。评价对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导向作用。没有正确的评价,很难有正确的实践。

对于中小学,当前一项迫切的任务就是提高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综合因素。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取决于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教师队伍素质、管理人员素质、教育教学条件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的强弱,是学校能否不断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的基本影响因素。因此,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学校自身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要以“能力为核心”,制定教师素质标准和教师基本功体系,使得教师成为一专多能、教育理论素质好、敬业精神强的教育教学专家,以胜任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需要。要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素质培养规格,配置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尤其是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的配置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创设素质教育所需的各种教育教学条件,为学生的素质形成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学校领导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提高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上来,认真研究这种能力的现状,研究如何通过能力的提高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已所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张开想像的翅膀去实践、去体验、去创新、去开拓。

[参考文献]

篇3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强竞争的信息时代,实施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由之路。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学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并未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1.思想观念的影响

当今,学生和家长在认识上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认为读书无用,即读了大学不一定找到好工作,不读书一样可以找工作,在农村地区,传宗接代,男尊女卑的思想难以脱胎换骨,计划生育观念淡薄,超生严重,留守儿童普遍,家长没精力管理子女,学生缺少家庭教育,在学校想学就学,不想学拉倒,稍有疏忽,就干脆回家,迎来的将是教师苦口婆心的劝解。另一种倾向是把考试升学当作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我国历来都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从隋唐时代实行科举制度以来,都是把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法宝,这种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另外,从社会就业来看,当前,中学毕业生还缺少适应就业需要的一技之长,导致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升学,才能使子女就业,于是,将老师和学生推向应试教育,这样就严重束缚着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思想,再加上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把握不准,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换汤不换药,教学的成效最终还得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所以,教师们仍然热衷于应试教育,旧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

2.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

以书本为中心,传授文化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头脑中早已形成了思维定式,其影响是深远的。站在形势发展需要的角度看,传统教法有其弊端:教学功能单一,它一般是以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传授知识为主,教师的主要精力在于讲授教材,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往往使一些思想敏捷、基础好的学生早已听懂,无事可干,而那些思维迟缓、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却没听懂就讲过去了。素质教育的出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它是顺应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积极的,它与传统教法的出发点不同,它是把以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开发智力为主。在教学观念上倡导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强调把教学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到怎么学上;强调基础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强调既抓好课内教育,又要抓好课外教育,注意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教育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实施素质教育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众所周知,教育主管部门一直都是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手段,家长和社会也是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对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评价标准。只要升学率高,考试成绩好,学校就成为名校,教师的声望也随之提高,成为名师,优质生源蜂涌而至,名校越办越好,领导对名校刮目相看,在各种利益分配时,无不向名校倾斜。农村中小学在生源大战中,必然处于劣势,因留不住优质生源而越办越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目前,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由于没有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督导评估办法,多数学校依然在使用应试教育的评估方法,素质教育仍然停留在口头上。教师的荣辱得失完全系于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这一把硬尺子,统考、排名次之风依然盛行,使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热潮难以降温。如果以分定优劣的传统评价观不改变,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教师们也只能把分数奉为圭臬,埋头苦干,永远不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4.落后的教育设施的阻碍

教育是前瞻性的事业,它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设施一定要赶上教育的发展要求,那种仅靠几本教学书籍,几支粉笔培养人才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当前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让人担忧,近年来,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的配置状况较前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时代向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现有设施的有效利用方面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5.教师素质的制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素质的高低对素质教育会产生直接影响。按理说,教师的人选就应该好中选好,优中选优,但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地位不高,受人歧视,教师行业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没有挑选的余地。

二、农村(山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根据农村教育现状,针对农村学校师资素质相对较弱,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相对落后等实际,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探索自己的实施途径,迈出坚定的步伐。

l.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社会是大前提,家庭教育很重要,学校是关键。而学校能否起好关键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2.以课堂为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是关键,课堂是主渠道。体现素质教育的课怎样上,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认真思考并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现在有些课看上去有了启发提问、大量练习、游戏活动、学具操作,显得热热闹闹,但还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一套框框运行,实质上并没有跳出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

篇4

一、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全心全意实施素质教育

教学思想是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和统帅,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地发展;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损失,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然而,当前小学教学偏重智育,忽视德育美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偏重教师权威,片面强调共性,无视学生的个性、感情、兴趣、爱好、差异和人格;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包办学习过程,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学生的自主性。长此下去,将使学生驯服奴化,人格失调;思维定势,不善思考;盲目崇拜,不敢怀疑;因循守旧,不能创新;缺乏闯天地、担风险的勇气,丧失独立生存、应付挑战的竞争力,这些都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小学教学人文化改造,培育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是当前教育变革的一项新课题。

二、开足开齐上好所有课程,使学生有全面发展的机会

什么是素质教育,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毋庸讳言,在一些农村小学只有三节课,那就是语文、数学和英语,课表是写给别人看的,一些学校甚至连“副课”课本都不订,只发书不上课的为数也不少。主要原因是为追求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而占用了其它科的时间;还有就是能真正胜任这些学科教学的教师很少,课表形同虚设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开足开齐课程着手。开足开齐课程,对城市小学来说,也许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对农村小学来说,却非易事。可以说是,一缺师资,二无设备,三欠精力。有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根本就没有上过所谓的“副课”。一些学校由于没有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毕业的师范生,“副课”的教学都是由教学语文、数学、英语的老师担任,由于专业知识不够,上课时都是应付了事。再加上缺少器材,一些在音、体、美上即使有天赋的学生也不能被发现、被培养。因此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强调的是开足开齐、上好所有课程,只有这样才能落实“两全方针”之全面发展的原则,便学生主动发展。为缓解农村小学专业教师紧缺的矛盾,可让有专长的教师,以某一所学校为根据地,在附近几所学校轮流送教,让孩子们唱起来、跳起来、画起来;也可以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或速成班以解燃眉之急。

三、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四、认真开展好课外活动

单靠课堂教学一种渠道,难以完成教育、教学和培养的任务,与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的要求很不适应。特别是随着社会信息化、学习化的发展,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进行素质教育而言,两者缺一不可。课外活动决非可有可无,也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或“延伸”,而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根据各学科教材特点,各年级学生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已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

五、加大农村小学专职教师的配备,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篇5

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目前课堂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出现了重智育,轻视德育和体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重视“尖子生”,忽视大多数;眼睛盯着应考学科、轻视其它学科;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知识讲授,忽视启发诱导、学法指导,把学生当成加工对象,通过外部压力与诱因,让学生进行灌输和机械训练。教师投入“知识”,学生产生分散,忽视能力、基本技能和兴趣、特长、个性的培养教育。课堂教学的诸多弊端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低、质量差,不利于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课堂教学。

我们现在大多数学校实施的还是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教育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因而,课堂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那么,在素质教育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呢?

一、要有效利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

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休息时间,休息时间充足,身体素质才能得到发展,才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传统教育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且内容主要指向智育。这使课堂学生负担和课外学生负担内容单一且过重。这就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如果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了,课外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就可以拿到课堂上完成。进而减少课外负担,最终减少学生的整体负担。

二、提高板书的技能

板书,它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概括:板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为板书可以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框架反映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板书有助于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可以把易混淆的知识对比出来。板书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老师要不断提高板书技能。

三、要善于利用体态语

人们之间交流信息,除了有声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之外,还可以借助表情、体态和动作。课堂上教师的体态姿势具有鲜明的直观性,随时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学生面前,教师注意自己的体态和姿势是十分重要的。

四、由“关注教师的成就感”转到“关注学生的成功感”上来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教学价值的体现也是在学生身上间接寻反映出来,一节课下来,如果教师只考虑自己的板书是否完整,教学的环节是否一步一步完成,而不去考虑学生是否有什么收获,这样的教学就往往只有“教”没有“学”的、不完整的、甚至是不成功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收获,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有“成功感”。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教师也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五、导学读本,自主学习

学生读书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低层目标由教师提出问题,确定读书范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通过读书完成低层目标。同时激励学生发现一些新问题,准备参加讨论。

六、置疑讨论,相互启发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 素质教育 实施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经实施了好多年,在不少大中城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农村小学要强化教学改革,彻底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就要做好如何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如何合理运用考试和评价手段等,并将工作落实到位。农村小学教育只有立足自身实际,抓住自身教育的特点,充分挖掘其教育资源,发挥其教育优势,才能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加强培训,改变观念

加强对教育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加强对教育理论、教育政策的学习,使其能够正确把握国家推行的教育改革方向;同时组织其走出去,对实际的教改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有助于其获得感性的认识,帮助其制订出与国家的教育改革相一致的教学管理制度,以确保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培训,使其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个障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是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实践的。

二、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学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学校校园建设,应将净化、绿化、美化放在首位。农村学校的净化难度较大,但要努力做到,坚持做好。校园内栽花、种草、种树较容易,但要规划好,要科学、合理,要有美感。在校园的美化上,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在醒目处镶嵌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张贴或悬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让学生学习、铭记,使他们从心灵深处生发智慧火花和求知欲望。学校有了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有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容校貌就会焕然一新,校风校纪就会自然加强,学校就会逐渐走向文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对于农村孩子特别是边远农村孩子的家长来说,综合素质不是很高,这还需要教师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的形式,帮助提高家长的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转变成才观念。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本着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态度,本着对祖国建设培养后备人才的坚定信心,有责任帮助家庭建立良好的家风,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努力创设语言文明、行为规范、道德高尚、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熏陶,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上的道德失范、假冒伪劣、欺骗欺诈以及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重侵蚀着少年儿童幼小的心灵,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了严重的障碍。这需要社会各有关部门进行清理整治。同时,学校和家庭要密切配合,对学生加强教育,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坚定学生的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开足开齐课程,使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在一些农村小学只有三样课,那就是语文、数学、外语,课表是写别人看的,有些科是只发书不上课。主要原因是能真正胜任这些学科的教师很少,课表形同虚设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开齐课程入手,但这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并非易事,可以说是,一缺师资,二无设备,三欠精力。现在小学基础设施陈旧,生源偏少,师资不配套。一个小学班主任每天至少上四节课,有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根本就没有上过所谓的“副课”。一些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的师范生,因所在的学校教师少,语、数、英课节多,不得不弃体、弃美而从语、从数,再加上缺少器材,一些在音、体、美上即使有天赋的学生也不能被发现、被培养。因此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开足开齐所有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要优化课堂教学

备课、授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监测与考试都要规范化,使得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标准。在具体教学中做到“三个结合”即: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技能相结合、重视智育与重视德育相结合、重视教法教改与重视学法指导相结合,以强化课堂教学的“精品”意识,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坚持“六为主”、实现“五要度”,优化其结构,即以育人为主要目的,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要依托、以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诱导为主要方法;复习铺垫要“高效度”、导入新课要“强力度”、传授知识要“参与度”、巩固练习要“多角度”、课堂总结要“高浓度”。还要坚持“四着眼”来优化教育方法,即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眼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眼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眼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五、改变评价机制

目前,在农村,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评价观念和评价制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大多数的家长和学校仍然把分数看作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指标。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素质教育不等于“语文+数学”了,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教育的最终评价都集中到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上,忽视了素质评价的全面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学生在品德、心理、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学校的反馈不是特别到位,只是作为评价体系中的点缀部分,予以轻描淡写式的,甚至是闭门造车式的涉及。

篇7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45分钟(或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评价一堂课是否得到真正的优化,应坚持六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有利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有利于全面提高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一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倡导的“优化课堂教学”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1.优化的目标不同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以现实的社会环境为条件,采取人为的调控方式,实行教育过程中多种因素与个体素质、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的、主动的活动,使自身个性充分发展、整体素质全面改善和提高的教育;而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脱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优化的内容不同

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教学内容要求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目的要求,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良好习惯,最终使其整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而应试教育偏重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等方面,优化的是猜题捉题,考则教,不考就不教,“题海战术”,“堤内损失堤外补”等现象非常突出,学生不堪重负。

3.优化的方法不同

素质教育强调的优化课堂教学重视改革教法,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整体性教育,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而应试教育强调的优化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即“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忽视了学生实践和动手的能力。

4.优化的对象不同

素质教育强调的优化课堂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强调的优化课堂教学是优化少数尖子生,造成学生的片面或畸形发展,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最终将会影响一代人乃至整个民族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优化课堂教学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即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点应放在优化课堂教学上。

二 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1.优化备课,坚持“六有六备”

对教师来说,扎扎实实地做好备课工作,有利于把课教得更好,保证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有利于养成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优化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轻松愉快。因而,每位教师要备课到位,做到“六有六备”。“六有”即胸中有“纲”(既要熟悉所教学科的教学目的,又要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要求);胸中有“本”(对教材烂熟于心);目中有“人”(课堂教学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驾驭课堂,随机应变);心中有“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要有底);手中有“法”(要因课制宜地设计好教法与学法);行中有“导”(教学中利用反馈信息,指导学生达到既定的目标)。“六备”即在备课工作中,要依纲据本,构筑好教学结构,做到备内容(依据教材确定好教学的具体内容);备目标(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备教具(根据教材的需要精心准备教具、电教设备等);备提问(精心设计问题):备板书(纲目清楚,言简意赅,直观形象,一目了然,体现美学);备练习(明确目的,注意整体,层次中有针对,掌握适度、适量,少、精、活,重视趣味,安排典型);备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集体的了解)。备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决定了其无比重要的意义。

2.优化上课,坚持“六为六突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一是要强化德育渗透意识,在各学科中坚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二是要努力做到“六为”和“六突出”的要求。“六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以素质为目的。“六突出”即:突出学科特征、特点,明确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难点,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讲巧练,不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突出思维训练,不搞满堂灌、满堂问;突出教育教学效率,不大面积补课;突出发展个性,因材施教,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不搞千人一面。对教师来说,坚持“六为六突出”的课堂教学规范化,使基础教育逐渐步入全面素质教育的良性循环轨道。

3.优化听课,坚持“六有六明”

听课,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学习途径。在教师中开展相互随堂听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相互间随堂听课,既了解了教师们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又可获得学习、借鉴的方法。教师间开展随堂听课活动,对课上得好的教师是一种展示,对课上得一般的教师是一种促进。优化听课,坚持互帮互学,借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对优化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间开展随堂听课须做到“六有六明”,即:有目的(向别人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的重点(选准听课内容和年级学科);有选择(选择听课的对象、内容),明确推广的经验;有记录,明确听课的意义;有过程(教法、学法),明确教路、学路;有探索(探索改进方法),明确关键所在;有参与(转换角色),明确追求的方向。随堂听课气氛逐渐升华为优化听课。坚持互帮互学,能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重建,提高对教学的监控能力,能使教师学习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改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

4.优化说课,坚持“六说三结合”

说课,就是授课,是教师在备课之后,向同行系统介绍自己关于某课的教学设想(意图)及理论根据,而由后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优化说课要坚持“六说”和“三结合”:一说目标(要紧扣总目标,掌握分目标,说清课文教学的小目标);二说教材(说教学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及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三说教程(教程就是教一课时或一课书的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即说教学前的预备、教学中的安排和教学后的延伸);四说教法(说运用什么教法,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依据,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及教学结构);五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从教材的特点出发,结合学情,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自己读书);六说练习设计(练习是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要设计艺术性、游戏性练习,使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巩固新知,同时又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想学、乐学、善学)。为将说课活动落到实处,须做到“三结合”:一要将说课与作课结合(说课往往是教学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否科学,还要通过作课这一实践来检验);二要将说课与评课结合(评才有发言权,评才能评到点子上,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三要将说课与写课结合(参与活动者写课,记下自己的真切感受,积累宝贵经验,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说课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教研活动,坚持下去,教师业务素质定会上个新台阶。

5.优化评课,坚持“六评”,坚持自评与他评

评课,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得失的小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动力,有利于教学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自评就是自我评课,要求教师实事求是地评价得失。它迫使教师用心,认真反省,因而对优化课堂大有裨益;他评,就是听课的教师们都参加评课。一是评“六为六突出”的要求是否得到落实;二是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三是评教学方案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教具、学具、电教手段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四是评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是评是否渗透了一定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是否融进了美育;六是评教学密度是否科学合适。通过坚持开展互听互评,随听随评,执教者自评与他评,不仅能使执教者教学业务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篇8

摘 要:化学式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校的课堂教学。本文主要论事素质教育以及化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化学教育;作用

一.浅谈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寻求在考试制度下教育的素质教育化,也正是立足当前中国现实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化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换新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化学教育者必须研究如何让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化学教育体现素质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相辅相成,发挥化学实验优势。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忽视实验教学。

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在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科普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加强化学实验室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所选的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三)养成思维习惯,学会思维方法

21世纪更需要能力型人才,因而我们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一些定型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必须以师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教书育人素质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创造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学法,加强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关心最新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