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儿科急救医学8篇

时间:2023-09-22 09:30: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儿科急救医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科急救医学

篇1

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课题是在学习碳单质、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两种碳的氧化物。本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学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是在系统学习氧气性质后展开的,对氧气性质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今后学习身边的物质如金属、酸、碱、盐等的性质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一操作兴趣一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

三、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并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2、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引导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学法指导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达到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的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设计思路

本节课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在设计时以探究实验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为知识线,将二氧化碳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八、教学用具

仪器:大烧杯,折形薄铁片,集气瓶,玻璃片,软塑料瓶,酒精灯

药品:蜡烛、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二氧化碳气体、稀醋酸、干紫色石蕊花朵

九、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展示一瓶可口可乐,振荡,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是什么气体?怎样验证?关于二氧化碳,同学们还有哪些了解?下面我们进一步来学氧化碳。

讲授新课:

一、二氧化碳(板书)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按照什么样的认知顺序来学习?

观察桌面上放置的二氧化碳,可得出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发言。

[小结]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探究1]二氧化碳的密度

教师介绍操作的注意事项。

学生进行操作,注意观察记录现象(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并给与适当的指导)

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师:二氧化碳还有没有别的性质?如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实验探究2]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教师介绍操作。

进行实验,观察,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多媒体展示]干冰及其升华,讲解。

根据以上所学,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学生讨论归纳。

师: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化学变化?

往实验2的矿泉水瓶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有什么变化?

进行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实验探究3]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与水反应

教师介绍操作。

学生进行操作,注意观察记录现象(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并给与适当的指导)

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师:二氧化碳还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探究4]二氧化碳是否与石灰水反应

教师介绍操作。

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归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生讨论归纳。

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学生回答。

应用: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验证可口可乐中冒出的是二氧化碳气体。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能溶于水

(4)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易升华。

2、化学性质

(1)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13-01

在新课改理念下,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应做到以几个方面探究:

一、能引领学生在“玩与学”相结合

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 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不是,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了自由,想冲出门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学生说:"这是"门"跟门有关系,就是冲进门或冲出门的意思"……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 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 法。

二、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新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 的程序:"读字" 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

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四、学会合作学习。

篇3

[关键词]艺术学;美学;分类;标准

二级学科艺术学在国家学科目录上已经存在多年了,目前具有二级学科艺术学硕士、博士授予权的高校也有不少,从数量上看,其增长速度相当快,这也许是“学术成果大发展”的业绩证明。在增长数量的背后自然是大量的研究生,有一个真实的情况是愈是接近年底论文“开题”的时段,部分准硕士、准博士们愈是对二级学科艺术学研究什么内容,如何研究很是心焦。今年底笔者收到他们的一封电子邮件,说他们曾为此“商量”,讨论,并且在检索查看了以往历届“艺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发现绝大多数都是二级学科的非“艺术学”的内容,最后得出结论是:大家都觉得,艺术学论文很难脱离某一个具体的艺术门类来写,如果脱离具体门类来写,纯粹形而上的东西那就变成美学、哲学了。

这让笔者想起2007年《中山大学学报》第2期上就有论者在《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前景》论文中提出:“艺术学与美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必将消失于美学之中或重新成为美学的一个部门”。再看作者相关的论辨,知道他的意思并非“艺术学科消亡”,而是目前的“性质”“定位”不当:现在的二级学科“艺术学”定位在一级学科“艺术学”之下,成为“文学”门下,而作者认为应当或将来“必将”要归属于“哲学”门下。wwW.lw881.com笔者认为,哲学、美学自然有纳“艺术学”于其门下的容量,但是这不妨碍“文学”仍保留“艺术学”的空间。理由是从“文学”门下一级学科“艺术学”的角度观察的“艺术”和哲学、美学角度的观察是不一样的,结论也有不同。本文以俄罗斯美学家卡冈对“造型艺术”的分类为例,试释不同之处。

一、艺术学的分类问题

出现上述研究生疑问的原因中,至少有一个是“艺术学”迄今未有成熟的“分类”。“分类”不明,当然研究对象难免交杂不清,研究方向、目标和方法模糊就是必然的了。学术研究,不进则退。我在《艺术学,莫后退》一文中就“分类”问题略作探讨,就是希望证明二级学科“艺术学”还是能“生存”在“文学”门下而已。分类中大概只有“应用艺术学”概念被部分学者采信,其余的都未能引起学人兴趣,没有真正的学术回应。现在则恐怕连“应用艺术学”也不再引起兴趣,因为大概“艺术”一经“应用”,就会被看成不是“理论”的低层次了吧。

我想要探讨问题,先要站稳在“艺术”的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不仅在于对“全部”艺术实践的理论须有所认知,更需要的是对某些门类的艺术实践有所“实践”。正如陆放翁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艺术学”不同于其他纯理论学科的地方就在于“须躬行”,而不是永远的“隔岸观火”。“隔岸观火”可以观其大势,“须躬行”可以避免“隔靴搔痒”的结论。有“切肤之感”,又明其大势,“艺术学”研究才有实质的“莫后退”。

对艺术的分类,不论是对艺术总体内容、还是对某一门类“品种”的分类方面,美学和艺术学的立场不同,标准也不同,结论当然不同。下引俄罗斯美学家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的“造型艺术”分类为例,提出疑惑之处:从这些疑惑之处引入到“艺术学”角度的分类的思考。

在上表中,卡冈把“造型艺术样式”分为5大类:“艺术摄影”和“书画刻印艺术”、“绘画”分为一大类;其他4大类是:“雕刻”、“全景艺术”、“玩具艺术”和“化妆艺术”。他提出:艺术摄影与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接近在于,它在平面上、通过对世界的假定的黑白色再现或者彩色再现而描绘世界。因此,摄影艺术仿佛重复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可能性,不过,它与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区别不仅在于技术手段,而且在于这些手段所产生的对被再现现实的反映和改造之间不同的——直接对立的——相互关系:艺术摄影总是纪实艺术的,而在书刊刻印艺术和绘画中甚至对模特儿的直接再现,也包含着无法排除的使模特儿发生变化的因素,这种变化按照艺术家对模特儿的看法、感觉和理解而产生。从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到卡网关于“造型艺术”的某些概念和我们已经有了如下歧义。

先看他分出“造型艺术样式”之一的“书画刻印艺术”,在此样式下含三项“品种”:“书刊的书画刻印艺术”、“版画”和“插图”。他也知道这不是20世纪之前的分类,他说:在20世纪以前理论不把书画刻印艺术划分为与绘画和雕刻并列的第三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在“三种最著名的艺术”中,与绘画和雕刻并列的是建筑,而素描仅仅被评价为一切“构造”艺术的基础或者绘画的一个品种。他这里说的“素描”,其实和绘画所说的素描还不是一回事,他说:

素描开始被看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价值,而使它与版画相接近的特点,归根到底许可承认在平面上、在素描的所有技术品种(铅笔、炭笔、钢笔、色粉的素描,以及木版画、金属版画、漆布画等)中的黑白造型和单色造型是造型艺术的特殊样式,称之为书画刻印艺术。他说的素描,就是单色画(黑白依然是单色)。可见,对同一个词汇,美学家和艺术家的理解距离有多遥远,双方如有争论、探讨、研究,也许都在“各说各话”,连基本概念都没有统一的对象——除了一个词汇之外。

按照卡冈的“素描”说,如果只要是“黑白造型”和“单色造型”就是“素描”,就是“书画刻印艺术”,那么,对

如果笔者的记述不错的话,这种“全景艺术”,似乎类似“艺术学”角度所说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空间”可以在街头巷尾,可以在市民广场,可以在厅堂、门廊……总之,有足够的“空间”就行。“行为艺术”则除了一定的造型外,也可以有“进行中的情节”,而这个“情节”的参与者可能是行人,也可能是来驱散他们的警察。总之它揉合了一点“时间艺术”的条件。卡冈强调:全景艺术与雕刻和绘画的另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如果绘画预定于从一个视点出发的完整知觉,而全雕刻作品预定于视线围绕静止的雕刻的运动,那么,围绕观众的全景造型则定向于从内向外的环形知觉。“从一个视点出发”,包含观者只可能有的“一个视点”和绘画本身的“焦点透视”及非焦点透视的构图,“全雕刻作品”显然即“圆雕”。至于“全景艺术”又有“环形知觉”,令人想到一种“全息电影”和“环形电影”。但他又提出:全景艺术的边缘形式是透景画,透景画在它的视知觉的结构和性质上接近于自己的形态学邻居——透视浮雕。卡冈列出“透景画”品种,不能详明何所指。联系他的相关论述,也许指的是博物馆陈列中普遍采用的虚拟“场景”艺术设计。这是借用电脑技术,利用光学原理合成的有真实“三维空间”的艺术设计,用来表现某种历史上曾发生过的诸如族群迁徙过程或某种手工艺工艺操作流程,如“玉作”、“陶瓷作”、“泥人作”等连贯的过程。在特殊的“橱窗空间”里,完全“纪实”的人物、器物都被按比例缩小,俨然如“小人国”般的“表演”,所以也含有相应的“时间艺术”因素。但是这些在“艺术学”角度看来,统统属于“展示设计”的范畴,上述所有具体内容的呈现手段,都只是“展示设计”指 定的某种“技术”的运用,和“雕刻艺术”没有关系。

卡冈把“玩具”列入造型艺术的一个类,下列“静态玩具”、“活动玩具”两个品种,不知道他的“静态”、“活动”是不是指不能“动”的(如泥偶等)和能“动”(如附发条机械或电控的汽车、飞机之类)的两种玩具的意思?这是出乎“艺术学”研究者的意料之外的。倘若凡有“造型”——不论何种手法、形式——皆可为“造型艺术”,那么“绘画”、“雕刻”、“建筑”都是“造型艺术”;“戏剧”、“电影”里也有“造型”,理应也是“造型艺术”,但若在艺术学分类中以呈现主要艺术效果的“手段”为标准的话,其主要艺术效果并非单由“造型”解决,更多的是音乐、表演、语言、灯光、色彩及镜头特技所起的作用,所以只好说它是“时间艺术”类的“综合性艺术”品种。

玩具则不然,首先是“玩具”的涵盖量巨大,既有平面的,也有立面的。既有芭比娃娃、变形金刚一类的“造型”,也有正方几何体拼图游戏一类的“造型”。即如卡冈列出的“静态玩具”而言,它们也不是艺术家个人完成的终端产品,一样要经过工艺制作过程,并且最重要的是只有“玩”的过程中,“玩具”的艺术功能才彰现出来。从这一点看,分类的标准和前述的“绘画”就不一致了:设定同一种标准应该是“分类”的“游戏规则”,标准不一必然带来逻辑混乱,离分类的要求太远了。

卡冈认为“玩具不仅是独立的艺术现象,而且是儿童的综合创作——艺术游戏——的一种成分。”因此他又提出“造型艺术样式”中还有一项是“化妆艺术”。他说:化妆通过演员的面孔再现完全不同的人——戏剧或者电影的角色——的面孔,从而自己的特殊手段创造类似于造型创作的其他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对于演员,化妆艺术和木偶艺术原来是二者必择其一的;实质上,木偶本身仿佛是演员的一种“化妆”,是演员用来遮盖自己面孔的假面具。从上文可知卡冈的“化妆艺术”仅指戏剧、电影演员的“化妆”而已,但如果就“化妆”,特别是就“化妆”的“假面具”而言,儿童玩具中就有此类“化妆”物。就其形态说,在未使用前是“静态玩具”,一旦使用又是“动态玩具”,虽然它本身并不动,或只有局部动。此外,戏剧演员会有“假面具”,

“绘画”本身的“描绘”技巧可以独立,因而能够成为非“绘画”的一种表现技能,因此对“绘画”还须加以“定义”。我们可以给艺术学的所谓“绘画”设定三个条件:第一是有主题、有情节;第二是有构图范围;第三是在平面上的静态展示。所以不是有“描绘”的技术形式皆可称“绘画”,如先古时代某些“壁画”、器物上的“画”皆不可当作“绘画”讨论,因为前者缺乏第一、二项条件;后者不符第三项条件:所以它们都是“描绘”技法的运用。此外,现代出现的电视画面、电影画面虽在“平面”上展示,但非“静态”形式,故也不符合“绘画”讨论要求。这样就区分开了“青铜器”、“彩陶”以及附属于器物上的一切“图画”,也就是说,那些附丽于器物的“图画”是在器物装饰艺术中运用了“描绘”的技法而已,本身并不足以成为“绘画”。

篇4

【关键词】讲一 练二 考三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财经类院校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与其它经济学课程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通过对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可以树立科学得世界观,也有助于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形成坚实的信念。

一、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财经类院校《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纯理论的讲课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形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课程,抽象性很强,其中很多内容是来自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二)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比较于西方经济学具体化、直观化、可视化地展现经济现象,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对经济现象本质规律的揭示,需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其内在的原本。老师不具有良好的知识积累和系统的认识,则无法具备深入浅出的讲解能力,这就导致“照本宣科”、“满堂灌”成为教学常态。(三)对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够。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陷入被动听课、应付考试的不良循环。考前死记硬背,考后一问三不知。从目前政治经济学教学状况及效果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极为不利,并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讲一练二考三”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讲一”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少讲”、“精讲”,但同时又要保证知识系统和逻辑框架的完整性,少讲不等于对教材内容简单粗暴的删减,而是把核心知识点和逻辑脉络梳理出来,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良好的“骨架”。首先需要的就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通过广泛的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彻底的理解和掌握。现在许多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由于课时的削减和主流经济学的排挤而被边缘化,沦为许多行政和教学双肩挑人员完成课时任务或新进青年教师“练手”的课程,非专业背景的教学人员自身并未通读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相关著作,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流于表面,一知半解,因此便无法准确传授相关知识。其次,课堂讲授过程中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理论讲授与案例结合,与时俱进,引入一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热点和显示案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组织小组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摆脱枯燥的被动学生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垄断的影响时可以对当前一些行业和部门的垄断情况进行分析,再如讲述资本集中时可以结合时下的企业并购行为案例。再则,需要发挥教师在课堂教授过程的能动性,借助于多媒体PPT课件但又不拘泥于此,讲授过程中语气不能太过平缓,照本宣科,而是抑扬顿挫,表情丰富且激情洋溢,及时观察学生的反映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练二”

“练二”并不是将学生陷入传统的题海战术中,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使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尤其需要重视。通过对每节课所讲内容课后习题的精选,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地租理论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寻找该理论在我国当代经济实践中体现和运用,如房地产市场的租金问题和级差地租的体现等。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逐渐培养出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缺乏具有分析和论述价值的当代经济实践案例,虽然政治经济学习题集有许多,但大多处于基本知识的理解层面,缺少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讨论与阐述。在课程中加入时下最新的案例如在讲解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时以优步和滴滴合并的案例。另外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学术小论文的撰写,在完成过程中使学生在资料搜集和整理、综合分析和逻辑阐述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三)“考三”

传统的考试仅仅是一种“事后”行为,注重的是结果而非过程,对业已造成的影响和效果无法进行及时弥补,因此效果不尽理想。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仅关注最终的得分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度介入。“考三”要求我们摒弃之前的单一的期中或期末试卷笔试的形式,而开展边学边考核,结合课堂提问、课堂辩论、作业完成、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以及小论文的完成质量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考核,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测和反馈,使疑点和难点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由于政治经济学知R体系的逻辑连贯性较强,前面基础的概念和规律如果没有理解和掌握,那么后面的知识将难以理解,如对价值规律的内容没有掌握,则会影响对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这种边学边考核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也使他们不再惧怕于考试,把考试当作一种查漏补缺的手段。

三、结语

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贯彻“讲一练二考三”,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讲课方式的改变、学生的练习量的提高和考试方式的多样化,还在于通过这种改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开拓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桂文.政治经济学创新应从高校教学改革入手[J].经济

纵横,2011(5):6-10.

[2]宋玉军.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悖论”境遇及突破[J].教

学研究,2012(3):75-76.

[3]姚晓莉.政治经济学开展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分析[J].

篇5

[关键词]幼儿;探究学习;幼儿园科学教育;科学概念;体验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5-0019-05

上世纪90年代起。以探究为导向的科学教育活动在我国幼儿园轰轰烈烈地展开。出于种种目的,许多幼儿园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幼儿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但由于幼儿园教师对于强调探究过程的科学教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幼儿园在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例如。许多教师认为科学探究学习只关注过程,不关注结果,也有教师认为在科学探究学习中不能教给幼儿科学知识,等等。这些认识、理解及由此导致的行为上的偏差,正是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瓶颈。在此,笔者拟通过阐述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基本理念来对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作一粗略的分析。

一、科学探究与幼儿探究学习的独特性

目前学术界对于什么是探究、什么是科学探究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比较认同的是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所下的定义:“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因此,科学探究既包括科学家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活动,也包括学生在学校中运用科学家探索科学的手段和途径而进行的科学学习。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幼儿在学习科学时如果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忽视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就无法很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科学探究的过程应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与艰辛,主动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幼儿自出生之日起就对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他们会摸摸这、动动那,还会不停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小脑袋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疑惑与惊奇,难怪人们说“幼儿像科学家”。的确,“幼儿在每一方面、每一个领域都像科学家一样……与科学家相关联的许多特质――实验、好奇心、创造性、理论建构与合作等同样也为幼儿所具备”。然而,幼儿毕竟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是不同的。我国学者刘占兰曾指出幼儿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的关联与区别:(1)幼儿探究的热情与科学家一样强烈。(2)幼儿自由探究的程度低于科学家的探究。(3)幼儿探究的每个环节在程度上都异于科学家的探究,幼儿只是简约地重演科学发现的过程。

除了程度上的区别之外,笔者认为幼儿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还有一个核心的区别,即幼儿的探究有着幼儿自身的影子,科学与想象、真实与虚渺并存。“儿童的科学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纯客观的科学。儿童的主体发育程度决定了他的世界中有他自己生命的影子,即他头脑中的世界是诗意的、童话的。科学教育并不是把诗意和童话从儿童的生活中驱除出去。实际上。科学教育也难以做到这一点……要求儿童像现代社会中的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这实际上是一种违反了儿童自身发展规律的揠苗助长。”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表白:“我劝告低年级的老师说。给孩子们教比例、透视、相称规律这都很好。但同时也要为孩子的幻想提供广阔天地,切不可破坏孩子观察世界的那种童话语言。”因此,幼儿的探究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究有很大的不同。认识幼儿探究学习的独特性,是我们把握与分析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与前提。

二、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基本理念

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并不是单纯地向幼儿灌输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而是将幼儿的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的建构有机结合。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为指导,它要求教师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典型或复杂的科学问题人手,鼓励幼儿主动探究,通过设计具有开放性、生活性和游戏性的活动以及提供结构化的材料,让幼儿在直接操作、探究物质材料及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有所获得(丰富科学知识和经验)、有所体验(体验科学的神奇和伟大,激发好奇心、探索欲及热爱科学之情)、有所发现(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和理解形成一些关键的科学概念),并在此过程中理解科学、热爱科学。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超越了传统学科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体现了对幼儿主体的尊重。把握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本质。其根本在于承认与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独特性。这也是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与结果内在统一的前提。

(一)幼儿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幼儿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幼儿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由必须依靠成人的帮助而生存逐渐发展到更加独立和自主,变得更有能力主导自己的行动、对自己更有信心,并逐渐将自己看作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因此,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在科学探究学习中。教师应从幼儿已有的科学经验出发,为他们提供直接参与观察、操作、实验、测量、记录、交流等探究过程的机会,鼓励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比幼儿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和灌输更为有效。幼儿尽管年龄小,但他们也希望教师能发现他们的成就并鼓励他们,更希望教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二)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让幼儿充分感受与体验并有所发现

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强调为幼儿提供充分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幼儿直接操作和探索物质材料,使幼儿“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此要明确的是。科学学习强调以探究为核心,意味着我们更为关注幼儿通过探究而获得的感受、体验与发现。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强调的,科学教育应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在探究学习中,幼儿的经历不同、感受不同,建构的经验也不同。因而形成了对一些科学现象与科学问题的不同理解。正是这些体验与认识的差异将科学探究与静态的科学知识习得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幼儿在探究中了解了

科学,理解了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验到了科学的真正涵义。在科学发现中体验到的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一书这样强调:“从低年级开始就通过为儿童提供以研究为基础、以探究为中心的经历构建儿童的经验基础,这一点很重要。”这意味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必须在方式上实现重大转变。

(三)关注幼儿科学概念的理解与形成

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不只是关注幼儿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等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经验,更为关注幼儿的一些科学概念和观念的形成。例如,在幼儿获得了生命世界关于人和动物、植物的一些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让幼儿了解生命体有一定的基本需求,人和动物的存在需要空气、水和食物,而植物则需要空气、水、养分和阳光;只有当环境具备这种条件,生命体才能生存下来,这时生命体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存在相互适应的关系。又如,在幼儿探究了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不仅仅要求幼儿知道不同种类的力,如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还要让幼儿了解到可以通过推或拉改变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况。其变化的大小与力的大小相关。总之,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强调幼儿在具备丰富的科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某些关键的科学概念作深入探究,以深化理解。形成与之相关的概念。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幼儿由于受发育水平的制约,其探究发现具有明显的幼儿特色,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倾向。幼儿由于其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在认识客观现象、解释科学事实时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相信自己的“信念”,常常将主观想法与客观事实相混淆。例如,问一个5岁的小女孩“天上的星星为什么眨眼睛”,她解释说:“每颗星星上都有一个人,拿手电筒对着我们。一会儿开,一会儿关。我们在地球上看,就好像是星星在眨眼睛。”

2、幼儿的“泛灵化”心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幼儿期的“泛灵化”心理使幼儿把客观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识的东西,他们无法区分主体与客体。将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为一体,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将客观世界人格化。他们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由于各种看不见的精灵而具有生命,而且那些东西还和人一样有感觉、有意识。因此,幼儿在认识事物时,往往物我不分,缺乏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这种“泛灵化”心理使得幼儿不能客观地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他们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赋予万物以灵性。例如,当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鸡与小鸭的脚爪,让他们尝试分析为什么小鸭子会游泳,而小鸡不会游泳时,很多幼儿这样解释道:“小鸭子能游泳是因为它勇敢,小鸡不会游泳是因为它胆小。”

3、幼儿思维的直觉性与非逻辑性。幼儿的思维带有直觉性,他们在分析客观事物和科学现象时往往不能抓住本质,仅凭自己的直接经验或想象来认识与解释事物及其关系,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这使得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缺乏逻辑。例如,当教师与幼儿讨论“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时,幼儿解释道:“有了白天小朋友才能玩;没有黑夜的话人就不能睡觉了。”也有幼儿回答说:“因为只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它们不能只照一个地方。”

认知和思维的特点导致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事物及其现象的解释具有“非科学性”,是一种“天真理论”(或“朴素理论”)。因此尽管有时幼儿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也获得了一些客观的依据,但他们似乎很难打破自己原有的“理论”,其探究、体验基础上的发现带有浓厚的幼儿特色,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有所不同。假如硬要让幼儿理解真正的科学概念,必然是强迫幼儿被动接受。这样又会使幼儿的科学学习再次回到学科取向的巢穴。

(四)强调科学学习活动的开放性

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是开放的活动。其中最根本的是幼儿探究的开放性,它使幼儿的科学学习不再被禁锢在单纯的直接灌输型教学之中,而是强调幼儿在操作、感受、体验、思考、假设、存疑、归纳、整理、表达与交流的基础上学习与发现。

科学学习活动的开放性还指活动内容、途径、组织形式应有较大的选择机会与创新空间。内容可以是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等领域内精心选择的、适合幼儿学习的知识,也可以是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真实、典型而又适合幼儿思维水平的科学问题。活动的途径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结构性较高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结构性较低的区域自主探索活动,还可以是游戏形式的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全班进行的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还可以是个别辅导。这样就可以使科学教育活动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背景、不同经验幼儿的科学学习需要。

强调开放性还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广泛的资源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自然、家庭、社会等都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取之不尽的资源。因此。我们应将幼儿的科学学习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帮助幼儿不断扩展和深化对周围世界中科学现象的理解与体验。丰富幼儿的科学学习经历。

(五)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中所遇到的科学问题

与传统的学科取向的科学教育活动不同,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不是按照系统的学科体系,从简单问题、单一变量入手,去揭示每一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而是更为关注幼儿日常生活、游戏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解决真实问题的角度出发设计活动。例如,“为什么门一开。风铃就会叮咚作响?”(探究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不一样的纸,它的吸水速度一样吗?”(观察水的渗透现象及不同纸张的吸水性)“蚂蚁最爱吃什么?又是如何搬运食物的?”(观察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与运动方式)“为什么种子不发芽?”(探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为什么喷泉能喷出水来?”(探索发现在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水喷得越高)“镜子为何能照出人的形象?”(探究镜子的折射现象)……这样就使看似远离幼儿生活的科学知识变得与幼儿越来越近,使幼儿在解决日常生活、游戏中一些科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一些科学现象,学习到一些科学知识。真正体验到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当然,关注幼儿生活、游戏中的科学问题,并不是说要把幼儿的科学教育带入茫茫无边的凌乱生活之中,而是强调从一些生活、游戏中的科学问题人手设计活动。把科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幼儿的生活、游戏之中,让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科学。学习科学。

(六)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究时间,耐心等待他们的理解与发现

由于生理、心理及认知水平的局限,幼儿的探究与学龄儿童相比更具艰难性与反复性。因此,在幼儿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允许幼儿以自己的学习速度不断地尝试、操作、实验,允许幼儿

以自己的经验个性化地理解和表达科学的概念与现象,也允许幼儿出现错误、有所反复。正如《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一书所言:“对许多学生来说,面对他们先前的错误概念并对它们加以改变是一个艰难的智力挑战。”因此。指导幼儿的探究发现需要教师具有更多的耐心。给予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反复尝试、多次试误、寻求答案,等待他们的理解与发现。

(七)强调“互动―建构”:在手动、心动、口动、他动中建构对科学的理解

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科学概念的获得是以自发概念(日常生活概念)为中介的,幼儿必须把自发概念融入科学概念体系,以他的经验来思考科学概念,最后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必然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幼儿的烙印。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将幼儿的自发概念作为探究学习的切入点。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积极协助幼儿理解并发展科学概念。幼儿的自发概念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经验与观察。因而教师要提供“鹰架”,在幼儿的手动、心动、口动和他动中,引导幼儿逐渐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手动:即实践,是指教师应为幼儿设计需要亲手操作并探索物质材料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制作、实验、饲养、种植、采集、记录等手段揭示科学现象,验证科学结论,理解科学问题的实质。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实践活动的直接经验,并逐渐扩展到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鼻嗅察、用口试尝、用手碰触操作,让幼儿在真实与自然的环境中自主探索,以获得科学的经验。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发展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心动:即思考,是指教师应在幼儿动手操作的探索中促使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物质材料,将活动扩展到全身感官,由此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尝试对问题作出假设或解答。例如,在“有趣的喷泉”活动中,教师为每组幼儿提供了注满水的塑料瓶、针筒以及分别打有1-4个孔的瓶盖。教师问幼儿“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两个孔的和三个孔的比,哪个喷得高”,引导幼儿不断进行猜测、操作、验证,使幼儿直观地观察到“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瓶子的孔越多,水喷得越低,孔越少,水喷得越高”这一现象,初步理解压力与压强之间的关系,同时获得一系列科学探究技能。

口动:即交流讨论,是指教师应引导幼儿把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动脑思考作出的假设及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可以在精心安排的各种科学学习活动中,通过个人发言、小组交流及全班讨论的方式促进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的交流。幼儿之间的协商、交流和讨论可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解决自己的认知冲突,调整自己的观念,或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未曾注意的观点,以促进概念的理解。

篇6

关键词:第二课堂;高职学生;艺术修养;提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47-03

大学生艺术修养主要指在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和艺术才能等方面的素质。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能通过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塑造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由于高职院校多注重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艺术教育在师资、设备、课时安排上较弱,导致高职学生的艺术修养及素质整体不高,普遍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艺术素质低下的现象,因此,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切实加强高职学生的艺术修养。“第二课堂”具有活动主体自主性、参与实践性、形式多样性、内容广泛性等特点,可以成为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载体。

高职学生艺术修养的现状

高职院校对艺术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 首先,从高职院校管理层面上看,学院领导对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艺术在教育中体现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下,多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专业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设备,修建实训大楼,引进师资,而对艺术教育则投入非常少。笔者调查了湖南省的10所高职院校,其中,有5所在3年内未引进1名艺术类教师,有4所至今没有1台钢琴,有8所没有真正意义的学生艺术场地,学生艺术修养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盲点。其次,从学生层面上看,优秀的高职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认为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根本不相关,对艺术的兴趣较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较差的高职学生则热衷于进网吧、谈恋爱,没有时间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有些学生想学习艺术,想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但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没有去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艺术基础知识普遍较少 首先,我国的基础教育尽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大多中小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侧重主课教育,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特别在初、高中阶段基本上不安排艺术类课程。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对艺术的兴趣不浓,导致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偏少。其次,高职学生审美认知能力较低,导致艺术修养水平不高,有些学生虽有一定的艺术基础,但运用艺术的能力较差,对艺术的认知能力也较差,如看到优美的舞蹈时不能产生审美联想,欣赏优秀的影片时不能体会影片中表现的内涵,朗读动人的美文时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甚至有些学生在参与艺术活动时表现出麻木的情感、迟钝的思想、低下的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体系不健全 首先,高职教育比较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计上强调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人文素质知识培养较少,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即使有些高职院校开设了艺术类课程,也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从任课教师到选修的学生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师只是完成工作量,学生只是为了修足学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其次,高职院校和学生都没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艺术教育和艺术修养,有些院校将课余时间用来上选修课,学生课外活动也没有教师进行指导,以娱乐为主,加强艺术修养的针对性不强,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质发展受限。

高职加强学生艺术修养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有强烈的追求真善美的愿望,也有一定的审美认知和艺术基础,但局限于最低层次的美的理解,主要是感官性美的享受,或悦耳,或悦目。真正的美是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无止境的,通过艺术修养可以拓展美的内涵,得到愉悦的感受和理性的启迪,审美心理结构不仅停留在赏心悦目,还会不断地丰富、完善和提高。加强艺术修养能培养审美的敏感能力,审美的敏感能力是通过具体、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得到的,可使学生在直接感知美的事物的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发挥创造力,提高敏锐的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它的形成既具有先天的生理因素,又与后天的艺术培养有关。如爱好舞蹈的学生在生活中,对人的举止、姿态、行为具有独特的感受能力,能够从工作、劳动和生活中发现美的形象并加以表现。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学生的人格魅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广泛体现在言谈行为举止之中,通过提高艺术修养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加强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格魅力中的智力素质;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有利于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美术写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美文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观看优秀影视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引导学生辨别事物的真假、善恶、美丑,增强对新生事物的热情和敏感,激发探索真理的激情,提高驾驭客观事物变化的能力。另外,艺术修养的过程也是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过度的紧张与疲劳的过程,也是美的享受过程,更是为充分拓展思考力、想象力提供条件的过程。加强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格魅力中的品德素质,美育与德育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美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且效果往往比单纯的德育要好。艺术修养主要是靠美的视觉、美的听觉、美的感觉打动人,将高尚的情操和思想感情寓于美育之中,以美辨真、以美引善,激励大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身体是学生未来从事事业的基础,有好的身体,工作、学习起来会具有良好的耐力和速度,各院校都非常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而心理素质在一定意义上比身体素质更重要。艺术修养能使身心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心灵的成熟。

基于第二课堂的学生艺术修养体系构建

(一)创新组织设置模式,扩大艺术素质培养的辐射面

很多院校利用第二课堂,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但效果都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学生社团组织混乱,在开学之际社团广泛宣传,招募会员,收缴会费后,开展活动比较少,学生参与面窄;社团组织活动时,多以娱乐为主,层次较低,起不到提高艺术修养的作用;社团组织活动时,艺术教师参与较少。

创新组织模式就是由学生组织社团的形式改为学院组织俱乐部的形式,根据艺术修养范畴,可分为文学、书法、绘画、舞蹈、语言、音乐、歌曲、戏剧、影视作品、造型艺术、摄影等多个俱乐部,使每个俱乐部归属于各处室、系部,将相应的艺术教师也安排到各部门工作,由部门负责人担任俱乐部主席,副职担任执行主席,学生每学期开学通过网上系统报名参加各俱乐部,各俱乐部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教学,组织活动,这样可使全院各部门都参与到学生艺术素质培养中,从组织上得到保障。

(二)优化教育内容,提高学生艺术教育的针对性

首先,要加强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非艺术类学院若每年都引进艺术教师,学院岗位设置存在问题,可以将引进辅导员与引进艺术教师结合起来,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艺术类优秀人才担任辅导员,平时可以从事辅导员工作,在学生课余时担任艺术指导教师,这样“一才两用”。还可以结合相应的外聘制度,聘请当地优秀艺术人才来校担任客座教师。要充分发挥艺术指导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不断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探索教学的艺术性,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表率作用使学生耳濡目染地得到艺术熏陶。

其次,要优化艺术教育内容,艺术修养课程除了要学习艺术知识和技巧之外,还要使学生通过艺术历史背景、艺术文化来把握艺术所表达的本质和艺术的精神。如学生通过在书法艺术俱乐部学习,不仅可提高自身的书法水平,还能学到书法家的胸怀、感情、心境、气度,欣赏书法家的书法,领悟书法家的思想境界;学生在音乐艺术俱乐部学习,可以通过音乐形式洞察丰富的人生哲理,感受人的内心世界的美和客观世界的美,体会人生的存在目的与价值。

(三)丰富教育载体,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实效性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育主阵地,提高艺术教育效果 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每天的第7~8节课可作为全院艺术类教学时间,不得安排其他课程,学生在俱乐部上、下课实行打卡制度,并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每学期缺课三分之一,则取消该课程学分,从而在时间上保证艺术教育的效果。在这段时间,各部门日常事务不多,工作人员可下到各俱乐部教学、活动现场,既能起到督导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作用,也能加深师生情感,达到“全院育人、全员育人”的效果。

借助学院文化艺术节平台,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 学院文化艺术节是一次艺术教学的全面检验,是学院艺术教育成果的展示,是学生艺术的运动会,应以“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四向”精神引导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各俱乐部要精心准备、细致策划,开展读书节、辩论赛、校园十大歌手大赛、舞林大赛、美文朗读、大学生电影节、书法摄影展等活动,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将艺术素质教育有形的内容和形式与无形的感染和熏陶紧密结合起来,在有声有形与无声无形之中使学生受到艺术精神的教育、启迪、感染和熏陶。

通过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养成 艺术交流平台是指校内交流和校内外互动。艺术交流可以采取举办各种艺术类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文艺知识,不断对学生进行艺术渗透,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升华、校园学术品位和文化氛围得到提升。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文学俱乐部根据学院的百年办学历史,举办了“百年讲坛”,聘请省内著名大师开设讲座,听众场场爆满,效果很好;将高雅艺术和地方特色艺术引进校园,成立了学生交响管乐团,每学期举办多场高雅音乐会;引入当地社会文化团体在校内开展戏曲、话剧、朗诵、演唱、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大型演出活动,强化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将地方特色艺术引进校园,如常德丝弦具有音乐结构完整、演唱方法独特、表演形式灵活自由、伴奏手法丰富多彩的特点,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从2009年开展了“常德丝弦”进校园活动,学生学常德丝弦、唱常德丝弦,爱上了常德丝弦,从而爱上了常德,更爱上了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升华学生艺术修养的品位 校园文化体现在学校内部形成独特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的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既包括显性的物质文化的建设,又包括隐性的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具有对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可催人奋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能起到进一步升华艺术修养品位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本着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独创性的建设理念,形成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校园学术文化品位,让一栋栋建筑物变成人们观瞻和欣赏的对象,达到艺术的形式与美的享受的统一。要规划校园的绿化,楼道的布置,展板橱窗的设计,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人文性、艺术性,使一草一木、小桥流水都成为立体的画面,优美的诗篇,都能与校园环境的整体风格相呼应,相映成景,陶冶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充分享受到艺术的美和生活的美。

总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人成才具有关键作用,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是当代高职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愈显重要。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方法很多,关键要看学校的办学定位和重视程度,只要学校重视、教师用心、学生专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何秀国.滨州学院理工科学生艺术修养现状研究[J].大舞台,2011(11):249-250.

[2]石征.关于高校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0):82-83.

[3]张育广,邓俊,秦卫民,等.基于第二课堂的党员培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1(3):93-94.

[4]张存库,田小平,陈梅,等.基于第二课堂建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90-91.

[5]罗顺英.浅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8(2):140-142.

[6]王锐琴,苏建国.浅谈理工科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J].科教文汇,2010(35):151-152.

篇7

关键词 急救医学 现代进展 系统工程

Wean Emergency Treatment Salve Medicine Modem Times Evolve.Li Chun-lin.Mao County People’s Hospital,Mao County 6232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understand now our county emergency treatment medicine actuality and historial background.Methods Adopted develop new technic and method in emergency theatment salve to currently, in order to increase medical treatment guality level and carry through andlyzed.Results from ICU puactice,doctores and nurses;iatrical instrument;received patient kind etc explained wean emergency treatment salve medicine is one systemic engineeringConclusions wean emergency treatment salve medicine modem times evolve bring evangel for vast enfant

【Key words】 Emergency treatment medicine;Modem times evolve;Systemic engineering.

1 概述

当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现有的小儿急救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及安全的需要,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又具有现代及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急救网络体系呼之待出[1]。 国内外较大的城市也紧相呼应,已建成或正准备筹建分中心。对于此种形势和现状,有必要提出儿科急救医学方面的现代进展情况,以引起组织急症抢救的领导者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为提高儿科急症救治水平,为祖国的未来着想,为儿童造福。

2 小儿急症抢救医学的目的及历史背景

目前,我国综合性医院分科已越来越细,但当遇到小儿危重疑难病症来院就医时,当时不能马上判断属于何科(内科或外科)时,就使救治的难度增大。开展急救医学的目的,是组织抢救小组,运用现代的先进医疗设备,集思广益,积极抢救患儿提高抢救成活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治愈率。

国外小儿急救组织成立较早,1960年美国和加拿大成立了儿科ICU,西德于1965年成立。随着急救医学的临床经验积累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间经常进行这方面的学术交流,因此,学术资料也不断增多。北美儿科临床杂志于1980年8月发表了ICU专利,并于1981年4月美国在Boston召开了“儿科危重病儿急救问题”会议。我国于1979年~1980年先后在陕西临潼和湖南长沙召开了两次感染性休克会议。由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主办的“小儿急救医学杂志”于1994年2月创刊,1997年12月经国家科委批准转为正式刊物,1998年第1期开始成为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杂志。于2004年为止已举行了六届全国儿科新进展、重症诊治新技术研讨会,并于2005年10月10―18日在深圳市召开第七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危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

3 建立儿科ICU的实践意义

在医院中建立ICU,许多医院都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样做有很多好处:①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因为有固定的抢救室和抢救设备,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并通过监护,可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能防止经验不足或判断失误造成的不良后果。②能根据病情和需要及时进行生化检测,以判断病情及进展,随时调整治疗措施,大大提高了疗效。③通过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既提高了医疗质量又总结了经验,并使医患双方满意,提高了社会效益。

但要引起重视的是,在开展ICU工作中,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收入ICU病人指征,对于一般轻病人不宜收入ICU,以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及经济负担,同时又避免加大医护人员的过多的工作量。

负责ICU的医护人员,必须是受过ICU严格训练,并经过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培训的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机械人工呼吸、气管插管[2]、脑复苏、呼吸道疾病的抢救、氧气疗法、新生儿急症及各种急症诊疗等。作为ICU医师,应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及专业急救知识,能独立判断病情并有对应急抢救的处理措施能力。国外ICU中专业护士是护校毕业后,还要通过两年的专业学习,才能进入ICU工作[3]。其专业学习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课及临床实习。在ICU实习中,主要学习如何密切观察病情,如何正确应用医疗仪器,以及对病情的判断和特殊护理操作规程技术。

4 ICU中的医疗器械设备

在抢救危重病儿中,医院的ICU应根据医疗机构的经济条件尽可能添置必要的医疗器械设备,如监护仪、呼吸机、起搏器、除颤仪、气管切开包等。医护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过硬的诊疗技术知识,才能达到最大产治疗抢救成功效果。对患ARDS患儿应正确运用氧疗,包括:①鼻导管给氧,②面、头罩给氧,③皮囊加压给氧,④持续气道正压(CPAP)给氧,⑤机械通气,⑥高频道气。另外,在ICU中应备有新生儿暖箱,并有能随时检测血气分析及其它生化项目,以随时指导临床诊治工作。

5 ICU中收治的病种

ICU中收治疾病的种类,各医疗机构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按常见的病种介绍如下:

5.1 心血管疾病及休克 国外报道在ICU中收治的以心血管疾病及休克者居多。先天性心脏病收住院时,术前均需在ICU中密切观察,有时病儿需作人工呼吸者CPAP(持续正压)。有的患儿通过监护仪发现心律紊乱后可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对有感染性休克病儿收入ICU治疗,必要时需作CVP(中心静脉压)监测,以判断有否循环血量不足抑或心衰存在,以指导补液。

5.2 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RF)为小儿时期常见急症之一,是由于各种原因累及呼吸中枢和(或)呼吸器官而导制呼吸(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表现为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并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此症可发生于早产儿、新生儿ARDS,肺透明膜病变,急性毛细支气管炎、重症肺炎、哮喘持续状态、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炎,癫痫持续状态、化脓性脑膜炎、病脑、严重破伤风、严重中毒、以及心脏和脑外科手术前后等。治疗中,除给以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外,近年来用CPAP给氧、HFV、机械通气[4]、液体通气(PLV)一氧化氮(NO)吸入,体外膜肺(ECMO)[5]的运用,已作为儿科呼吸急救的特殊技术,其疗效逐渐得到了肯定。

5.3 其它,对于小儿外科的危重病儿,如意外创伤,重度烧伤,胸、脑、肺等器官的重大手术前后,均应收入ICU中观察。

另外,对于各种危重病儿,需要作较长时间气管插管或作气管切开者,因要密切观察病情,也需收入ICU留观,以便及时处理。

6 急救网络建设

目前,建立急救网络对于缩短抢救半径,减少反应时间,加快反应速度,科学分流病人,合理利用资源具有积极意义。要搞好这一工作,管理尤其重要。在抓管理工作中,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章立制,并注重责任落实;二是要实行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使其规范化并提高效率;三是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并提高。

我国的急救网络建设推动了小儿急救医学的发展,并为广大儿童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参考文献:

[1] 沈伟锋.试论建立区域性立体应急求援网络体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1):53-54.

[2] 谢苗荣,周保利,杨立沛,等.医院评审的内容及我院急救系统现状及评审标准的差别[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 20(1):7-8.

[3] 陈德宇.全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9,12:2-4.

篇8

[关键词] A、B、C理念;基本技能;小儿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 R0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b)-0191-03

开放气道(A)、人工呼吸(B)、胸外按压(C)是对心搏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BLS)的经典古老话题,已被所有医护人员所掌握,但笔者认为A、B、C对所有高危患者,包括心搏呼吸未停危重患者亦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院前急救这一特殊环境的特殊群体中有其重要意义。基本技能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将基本技能落实在患者身上尤为重要。本科于2010年2月以来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4年2月本院小儿院前急救病例175例,根据时间点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75例分为甲组,2010年2月~2014年2月100例分为乙组,两组病例入选标准均按国际治疗分类为红色区域患儿,甲组75例,年龄0~14岁,其中小儿呼吸道疾病21例(28%),交通事故、外伤15例(20%),腹泻病伴中重度脱水12例(16%),小儿惊厥8例(10.7%),溺水6例(8%),异物吸入4例(5.3%),其他9例(12%)。乙组100例,年龄0~14岁,其中小儿呼吸道疾病26例(26%),交通事故、外伤22例(22%),腹泻病伴中重度脱水14例(14%),小儿惊厥10例(10%),溺水9例(9%),异物吸入5例(5%),其他14例(14%)。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科在2010年1月在科室进行小儿院前急救讨论,对基本技能进行规范化培训,并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流程,于2010年2月开始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经实践4年,将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前后(甲、乙)两组病例,查看当时转运回本院的交接记录,送到医院时有生命体征定为成功,无生命体征或途中死亡定为失败。回顾性采用多位医师分析两组急救过程中是否规范存在缺陷,统计两组的成功率和规范率。

2 结果

甲组75例中院前急救成功67例(89%),失败8例(11%),急救过程中规范66例(88%),不规范、存在缺陷9例(12%);乙组100例中院前急救成功94例(94%),失败6例(6%),急救过程中规范95例(95%),不规范、存在缺陷5例(5%)。乙组急救成功率、规范率明显高于甲组。

3 讨论

3.1 A、B、C理念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院前急救患儿多为突发、病史多不详、环境复杂、辅助检查缺如,诊断一时不明,但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实施有效救护,如处理不当,可能会失去抢救机会,造成不可逆伤害,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在这一特殊情况下,有时医生不知道如何处理患者,应该先做什么,最该处理什么临床问题,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哪种疾病、小儿情况如何,均应遵循A、B、C,把A、B、C作为首要的重中之重问题来解决,任何处理均应建立在A、B、C之后。任何患者均应首先开放气道,保持良好的呼吸、良好的循环,院前急救只有首先做好A、B、C三点,才可能挽救小儿生命,或为之创造其他更多治疗机会。A目标为通畅气道,实施手段:摆,清除异物;手法开放气道;口咽通气管;喉罩;气管插管(必要时)。B目标为有效呼吸,维持一定氧饱和度及氧分压;实施手段:鼻导管、头罩给氧;必要时仍需气囊面罩通气或机械通气。C目标为良好循环,维持重要脏器灌注;实施手段: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止血,输血,胸外按压(必要时)。

3.2 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到达某一目标的手段有很多种,医护人员应尽可能掌握院前急救更多基本技能技术,很多院前急救经过简单、有效、及时的基本技能处理,有可能挽救小儿生命或为之赢得更多抢救时间,或进行手术的机会,基本技能为“三基”核心,有时不需要更高医疗技术及昂贵医疗设备即可达到目标。

常见基本技能技术,其中一般技术包括手法开放气道、摆、清除异物、普通氧疗技术、包扎、止血、固定、搬运。更深一步技术:液体容量复苏、气囊面罩通气给氧、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电除颤等。气管插管是最可靠的通气途径,但气管插管的操作在儿童较困难,且有可能产生并发症。所以只能由受过儿科急救培训、有良好插管经验者才能操作[1],且在抢救中如果没有给患者通气时,千万不要反复地尝试气管插管,气囊面罩给氧与气管插管的两种通气方式具有相同治疗效果[2]。选择插管通气方法应依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转运到医院急诊所需的时间和急救人员的实际经验进行确定,急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给氧的操作技术。低氧血症及低血容量是可避免的危及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必须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儿科医生还应掌握王一镗教授推荐的异物卡喉海姆立克(Heimilich)手法[3-4],这些基本技术关键时可挽回患者的生命。现代医务工作者在掌握高科技医疗技术同时,切不可忘记基本技能操作技术。

3.3 A、B、C理念及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的注意事项

真正以患者为中心,将A、B、C理念及基本技能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仅停留在理论上、模拟人上,未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并不少见,要掌握达到目标所要采取的方法,保证采取方法的正确性,并遵循:评估决策实施再评估再决策再实施的程序,切忌一种方法到底,不评估有效性。一般30 s~2 min评估一次,一种方法达不到目标应及时更换另一种方法方法。

要掌握快速评估小儿气道、呼吸、循环、意识基本的方法。评估应在2 min内完成,通过患儿哭声、问话、观察小儿面色、呼吸是否费力,即可快速评估小儿气道、呼吸;通过血压测定、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数6 s心率或脉搏(6 s心率×10=1 min心率)即可快速评估小儿的基本循环功能,对小儿血压测定有困难时可通过触摸脉搏来初步估计,笔者的经验是触摸到桡动脉搏动收缩压≥70 mm Hg,触摸到肱动脉搏动收缩压≥60 mm Hg,触摸到股动脉搏动收缩压≥50 mm Hg;对意识评估可采用AVPU系统评估:清醒(awake,A),对语言指令有反应(verbal response,V),对疼痛刺激有反应(painful response,P),无反应(unresponsive,U)。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就把握在你手中的理念。院前急救应遵循快速、简单、安全、有效原则,快速询问病史,快速评估病情,及时有效现场救护,切忌在问病史、查体上消耗有效时间和决策犹豫不决,如新生儿心率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普及急救知识,科学构建急救医疗体系。儿童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主要部分之一,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院前转运、启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科学构建我国小儿急救医疗体系是广大急诊急救从业人员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6-7]。我国儿童急救体系在直辖市和各省已基本形成规模化,部分儿童专科医院拥有院前急救系统,参与院前转运,但是鉴于我国的国情和儿童急救体系的发展史,各地急救体系的模式和发展程度很不一致,医疗规范尚未基本一致[8]。目前边缘地区医护人员对新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了解甚少,我国大多数医护人员尚未接受过儿科急救技能培训,因此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儿科高级生命支持(PALS)培训和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及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迫在眉睫[9-10],其次加快完善统一的儿科急/重症疾病的诊疗(技术)规范[11]。据报到院外心跳骤停(CA)心肺复苏后存活率为2%~9%,而院内存活率可达18%, CA后开始CPR的时间越晚,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越低,开始时间对预后至关重要[12]。因此对大众非医务人员普及急救知识,以便目击者第一时间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对患儿的最终恢复非常重要[13-14]。早期伤害预防、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启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复苏后综合救治5个环节[15]构成了儿科患者的生存链,只有把握好每个环节,才能确保急危重症患儿与创伤患儿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绿色通道”。笔者认为小儿院前急救应遵循A、B、C理念及加强基本技能技术操作,加强对医护人员“三基”培训及“适宜技术”培训,并将“三基”及“适宜技术”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这样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对推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莹.儿童心肺复苏期间与复苏后通气策略[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1):5-7.

[2] 黄国英.儿科主治医师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98-600.

[3]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急诊医学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3-54.

[4] 王一镗.急救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22-23.

[5]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4-446.

[6] 武秀昆.从“两个体系”建设的开篇说起―院前急救机构的职能定位与规划设计[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1-4.

[7] 武秀昆.从战略高度科学构建我国的急救医疗体系[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85-87.

[8] 陆国平,任晓旭,宋国维.我国儿童急救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1):23-27.

[9] 王莹,钱素云,李壁如.我国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现状与推广意义[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2):189-191.

[10] 杨子初.普及“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灾难应对能力[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11):1032-1035.

[11] 刘春峰,宋国维,钱素云.加快完善统一的儿科急/重症疾病的诊疗(技术)规范[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 20(1):1-3.

[12] 陆国平,程晔.复苏后综合征得预后判断及相关因素[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6):415-418.

[13] 王一镗.再论发展我国急诊医学重要方针之一三分提高、七分普及[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2):97-98.

[14] 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6-49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