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史料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6-17 19:05: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史料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史料教学论文

篇1

真正有效的史料首先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学生理解的。著名教研员夏辉辉老师说:“初中老师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能否化难为易,将史料变换成初中生易于理解、接受的形态。”史料的平易性就是要破除史料的冷漠外壳,向学生展示“亲和”的一面,为此,首先要通过直白的翻译、注释、说明,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和理解障碍,化难为易。还可以对第一手史料进行裁剪和编辑,在保留核心、有价值的信息前提下,保持史料合理的长度,化繁为简,使史料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对史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提取、理解、体验。其次,有效的史料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加喜欢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富有情境的史料。为此,可以精心设置一些带细节性的史料,因为细节总是具体、形象的,是可感知、摸得着的。教师设置史料时应凸显细节意识,善于从史料中寻觅细节,并且注重在每个细节上增加兴趣点,让学生趣味学历史。第三,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史料的设置要注重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编制与学生特定经验相关联的史料,使学生学习史料的过程“平易化”。

2.问题性。

有效的史料一定内含有价值的问题。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为教材做注脚,局限于教材内容,其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有价值的问题应具备目标性、层次性和趣味性。“目标性”指基于史料的问题应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提出来的,目标是应用史料设问的依据与方向,也是体现史料思维价值的根本所在。教师应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充分发掘史料中所蕴含的三维价值,使设问的视角兼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层次性”:一是指运用史料设问时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问题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所以设置的问题要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都能在研读史料过程中获得思维的锻炼。二是给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精心架设台阶,通过循序渐进的设问,使学生在迈向一级级“问题台阶”中沿着思维逻辑的引导实现思维向纵深推进,这样才能完成对史料的透彻理解和有效运用。“趣味性”:是将有意义的问题以“有趣”的方式提出,问题新颖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因此,在运用史料编制问题的时候,不但要考虑问什么,还要考虑怎么问,通过趣问而激思。

3.多样性。

篇2

(一)以「纯粹历史的方式运用史料

「如果历史不仅是一连串的知识结体,那它是什么?我们建议,将历史视为一些过去所遗留的材料之集合,而史学家乃用这些材料来作为关于过去的证据。……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学生、教师和历史学家为重建过去而进行的一连串活动,亦因此而使它对他们而言变得真实与有临场感。此种历史知识观应用于教学方式上,即意味着学生应该对于各种一手、二手的史料进行探究活动。

------SCHP研究组

相较于其它知识类型,历史知识一项很重要的特质即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推理学问。因此,历史是一「不断地在发展的活动(anongoingactivity),而不是一段段固定不变的事实知识;任何历史的陈述和观点都应具备合理的论证程序,而只要它们有合理的论证,其成立就可以被承认,历史所以常常容许有各种各样的

观点共存。学习者必须先有这些基础观念,跳脱了单纯事实层累的历史观以后,才能谈到进一步去认识历史这一种知识类型。

既然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因此历史知识的「程序性规准之核心即在于「如何将史料化做历史证据的正当运用-对史料证据的运用有所认识,是掌握历史此一知识类型之「程序性规准的基础。由于英国新历史科理念的根源即在于以历史为一「知识类型而教与学,强调学习历史「程序性知识之不可规避的重要性,所以自然认为应将「运用史料为证据之概念与能力,引入于教学之中。他们强调,唯有理解了史料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认识了历史,从而能展现学习历史对人们的真正价值。基于此种观点,从历史知识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新历史科理念,乃以史料的运用为其历史教学法主张的起点,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史料作为历史证据,乃成为新历史科教学设计理念的重点之一。我们可以发现,在英国,即使不同的人可能对于何谓「新历史科的意义看法并不相同,但是却普遍视「以史料做为教学基础的主张,为新历史科的基础成分。例如「史料对于历史的重要性这个主题,即在表现新历史科理念之SCHP课程中一再回旋,甚且常常因而被贴上「证据教学法的卷标。

所谓认识史料的运用,即是去认识「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建。然而,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其中包含两项主要工作:一是史料的鉴别,二则是史事的说明和诠释。面对史料时,除了判定真伪的基本问题外,更牵涉到如何获得「有效证据,以及证据「如何被理解与诠释的关键概念。落实在教学中,学生要既认识那些处理史料的「技能(例如:鉴定真伪、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而从中萃取资料、比较不同来源的史料、判断史料中的矛盾和偏见成分等等),也要掌握理解历史证据时牵涉到的各种概念(如神入、因果、变迁等等)。

但是,学习何谓历史证据的概念,以及处理做为证据之史料的各项技能,却并非学得它们的定义即可。技能与概念的学习皆非倚靠记忆即能成就的。若仅是要求学习者去咬文嚼字地背诵「历史证据是什么云云,只会使他们觉得枯燥无聊而已,即使终能背出长篇大论,亦无实际意义。学习者真正学会一个概念或技能,必须是要能够在课堂之外的新情境中自己独力应用

它才是,而这就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谆谆教诲所能完全含括的了,还必须涉及学生自己实际操作的学习经验。因此,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直接对史料进行探究的机会是必要的。SCHP研究组即强调:

「既然所企望的结果并非事实的记忆而是关于态度和能力,课堂中所运用的方法就应该是尽量去为学生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单让教师扮演传递知识者的角色。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既然史学家都是运用了历史知识的规准来从事探究,那么学生能否从阅读史学家的论述作品或其彼此的论辩中去掌握如何正当运用史料的规准呢?这样不是更为便捷吗?事实上,这种方式对一般学生而言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除了十分专业化的史学析论文字以外,历史知识的规准这个部份在历史叙述之中并不清晰,一般人并不容易从史学家的作品中明显看出他在建立此一叙述时所运用的方法技能。学生一方面很少已具备了研读专业史论的能力和兴趣,再者也还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去透视一般历史论述中所用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很难期待他们从阅读历史论着中去习得历史知识的规准。他们需要从自己处理史料、尝试建立某些论述的经验中来学习这些规准,这才是教导这种规准的较为具体的媒介。因此,对新历史科的支持者而言,要使学生对于「如何面对史料、「什么是历史证据有一些理解,作为其历史教育宗旨达成的基础,最好的方式还是透过他们自己运用史料作为历史证据的实际经验来得到。

综言之,在新历史科理念的脉络中,在学校历史课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是:由于学生不能仅是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而这便涉及了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然而,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史料的

活动,本身可以具有许多不同于此的意涵,并非只要在教学中运用了史料即是符合新历史科的理念。在这里有需要加以进一步地厘清。

运用史料于历史教学之中,在英国其实有长久的传统。自十九世纪中德国史家兰克(LeopoldvonRanke)确立了现代史学以来,依据史料证据以追求「如其所是之过去的理想,即或显或隐地引导着历史学界,也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观念,史料亦因而被引入了历史教学之中。早在关注历史教学的英国「历史学会(HistoricalAssociation)于二十世纪初成立之时,其出版品中即已有专门谈论史料运用的小册了(C.H.Firth,Source,1906)。当时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的观念引伸自片面兰克式的史学观,认为其主要的作用是藉由呈现各个时代的原始材料做为一种引证,来让学生感受历史叙述「如其所是的真实性,进而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于1919年出版《英国历史材料集》(EnglishHistorySourceBooks)的编辑们,即在其前言中说明,他们运用史料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放在一课的结尾,作为一种生动的例证;另一种方式则是放在一课之先,在学生尚未读到正文前作为引线。

很明显的,这些史料的角色地位是附属于课文内容之下的,只是帮助学生从课本中学得「事实的一种附属品,点缀于行文之间,使这些要学生去「记得的论述能生动活泼些,作为事实的那些叙述本身才是重点。这种运用史料的观念及方式在英国历史教学中颇为常见,多年来一直绵延不断。

在1951年IAAM(IncorporatedAssociationofAssistantMasters)出版的《中学历史教学》(TheTeachingofHistoryinSecondarySchool)中即指出,运用史料的好处就是「传输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并且对于在一般学校中使用史料来进行「研究、批判、比较的做法,表示疑虑。同书之1965年版则说明史料的运用在中小学的价值是作为「事实的例证,提供学生

去相信那些被提供的事实的基础。表面上,这些关于历史教学的主张与新历史科的教材一样都含括了史料,但是他们背后的理念却并不相同。学者罗吉斯站在新历史科的理念上即针对此点批评道:

「一般课本里引用的史料多半是装饰性的,通常只涉及文义说明的问题,其实意义不大。事实上,把史料放进课本之中的本身并非重点,重点是在于这些史料必须被学生用某种纯粹历史的方式而运用。

从他的批评中可以明显分辨出新历史科之倡导运用史料,与传统教学之运用史料在理念上的重要差异处。所谓「用某种纯粹历史的方式而运用,也就是要让学生利用那些史料来尝试进行「依证据重建过去这样的「历史工作。这包括了鉴别和阐释相关的史料证据;联系不同的证据并认识到它们之间可能有的矛盾;识别史料中所含的意义可能是什么,以及能否充分支持一个结论;评估证据的可信性,例如是否带有偏见;根据手中的史料证据做出判断或提出说法;并联系相关的史料证据以推证所提出的判断和说法等等。从而掌握那些与建构历史知识有关的重要概念,认识历史知识的本质,终能理解历史这一门「知识类型:这才是史料出现在教学之中的主要意义之所在。仅仅是使某种历史论述生动一些,以强化学生的印象之成形与记忆,则并非重点。从新历史科的理念而言,史料运用的本身就是教与学的重心之一,不只是附属品而已。

另一种常见的运用史料的想法则是将史料视为「说故事者。他们运用史料不是为任何已存在的叙述做例证,而是要让它「自己说话,也就是用史料去「让过去用它自己的声音来诉说。从这点而言,一手史料所能带来的临场感和真实感,是一般后代转手叙述所难及的,不但可能刺激学习者的思考,亦具有提升学习兴趣的效果。相当受到欢迎的这一种教学用书《发生在他们眼前》系列("TheySawitHappen"Series)的作者之一海斯(E.E.Y.Hales),即在其导言中指出:

「不管历史的意义是什么,终究曾有一个时刻它并不是历史。……历史学家依据经验来写他们的描述,但是头一件事还是这些事物发生了,而对我们而言,第一步就是这些事在我们的想象中重新发生。在我们去诠释之前,我们乃是先去经历;在我们判断之前,我们先去感受。

持这种想法者,着眼处是原始材料所能带来的二手描述难及的临场感,甚而扩而大之去等同于某种「真

实,因而着重于让学生透过某件原始史料自己建构出过去的情境。例如在六年代后期深入参与史料教学推广的学者费艾司(J.Fines),对于一封来自GarnetWolseley将军邻人之信件的教学价值,其形容即是:「那个住在历史隔壁的人可以给我们任何现今二手叙述都比不上的读物;他指出,那些原始史料的「力量就是在于「告诉我们更多的事实。如此的用法走向极端的话,就是将一段段史料视为一幅幅「过去之画像(pictureofpast),呈现了某些过去本来的面貌,甚而让我们能去「直接观察。然而,史料本身是否真能如画像般「如实重现过去呢?历史事件的参与者的所言所行就是历史吗?(有任何人是住在历史的隔壁吗?)仅凭一件史料是否就能使我们「得到事实呢?历史是由一件件史料一段段地「原音重现连缀即成的吗?答案却是可疑的。从历史知识的本质考虑这些问题后可知,这事实上是因简化而扭曲了史料与历史的之间的关系。这种史料的教学用法是有必要再加以斟酌的。

从历史知识的本质而言,史料是我们通往过去的媒介,为我们呈现过去本来就是史料的作用。这种运用史料于教学的方式的确脱离了「装饰的性质,已经让进入课堂中的史料本身有了「历史的作用。藉此至少能够让学生生动地体会到:我们是「透过史料来认识历史的;历史叙述必有所本,而这「言之所据即由史料所提供。这虽可以说是学生使用「纯粹的历史方式运用史料的第一步,然而,也只是第一步而已。因为历史「史料-「证据-「历史之间的关系其实更为复杂,史料提供证据,但史料本身不能等同于证据,更不就是历史。真正能使史料有助于历史理解的用法,是要去问:这个材料如何能够变成一种历史证据?而不只是将片段的材料「对号入座,单纯的视为「就是某种证据。如果停在「对号入座然后「让它自己说话的阶段,则其内在的基础理念还是与新历史科所应用者不尽然相同。

再者,一些历史材料确实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阅读一封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十八世纪儿童所写的信,或是去参观城堡、拜访古迹、观察出土的陶瓶碎片,都会使学生觉得相当有趣。而费艾司说的并没有错,「所有历史工作的起点,都在于对某些特定事物的兴趣之被撩起。然而,对新历史科的理念而言,关键却是在于这个「起点有没有真正进一步的可能性,亦即在这兴趣被撩起后,是否能够引起学生在认识历

史本质方面有所进展,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如果学生的兴趣是表现在有意愿去接受更多别人给的「故事,那其实并不是一种历史教育的成功信号;这种教学即使运用了史料,也不是达成历史教育宗旨的途径。

简而言之,虽然都是运用了史料,但若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单方面地大讲史料,以一种「较真的事实的姿态传授给学生,或单纯用作说明「一种事实的工具,在新历史理念的脉络中,都是不足的;而在最糟的情况下,还会有误导作用。

另一个需要厘清之处则是「史料教学法与「活动教学之间的关系。运用史料于教学可以说意味着将历史视为一探究过去的「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纳他人所给予的资料。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供学生「活动性学习的模式,不但有课堂讨论、史迹考查、观察遗物等等身体方面的活动机会,也使得学生需要去动动脑因而获得的心智上的活动。学习处理史料作为历史证据,可以说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能够扩展心智,产生满足感。在强调「学生中心、「活动教学的五、六年代教育改革浪潮下,「好的学习被认为应该是「活动性的学习,而因为在历史科中最能运用

活动教学形式者,首推运用史料,史料在历史教学的运用于是被推向了一个高峰,运用史料的教材在量与质上皆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反过来说,由于大环境的风潮强大,风行草偃,往往使历史教学者过于着眼在「活动的概念,反而喧宾夺主,轻忽了对于「历史本质的思考与应用,流于追求表面活动教学法,以致常常有「为活动而活动之弊。学生们迷失在一些代表了过去的「新鲜、「愚昧、「好笑的史料中,脑筋急转弯一番,也许当时觉得课堂上十分有趣,最后却难以留下些什么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成果,反倒是伤害了历史教育所有的价值。

然而这其实并非史料教学之「活动本身之弊,而是因为在理念上本末倒置所致。要防弊则必须抓紧最根本的原则:运用史料于教学中的原因,是因为学生需要透过这种途径,这种以史料进行探索的「活动,才能真正达成历史学习的宗旨,认识历史;绝不是因为要急着寻找一种「适用于历史科的活动来响应教育风潮之需,才找上了史料教学。运用史料的历史教学方式,既不因为它本身是一种「活动而能戴上神圣光环,也无须因为一些「表面性的

活动教学所闯下之恶名而被判逐出天庭。对于新历史科的支持者们而言,真正该思索的乃是应藉由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来发挥史料证据在历史学习中的正当功用。

而这种发挥史料教学功用的方式,在新历史科理念的脉络里,其原则乃是:应将史料做为为了「特定推理而用的证据的来源(‘evidenceforparticularinferences’)而学习如何被处理。也就是着重于去认识「某物如何能作为某项推论的证据,去学得一些用以评价证据的观念,同时学习「把证据放到它的背景之中来运用以及「考验证据等等。如此,配合他们日渐增长的背景知识,学生们能够慢慢地加深了对于运用证据的掌握,帮助他们向认识历史这一门知识的终极目标迈进。从许多服膺新历史理念的教材中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虽然教学中所用到的史料只是相关史料中的一小部份而已,但却要藉以给予学生史学家在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时的一些重要观念。归纳起来,他们在实际教学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大致有:

1.展现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提问形式是:「在这段资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说明……。

2.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

3.时常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

4.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

5.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比较。

6.选出一个主题(如俾斯麦的性格),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自己的推演,找出自己的结论。

7.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带来的问题,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

因此,在服膺新历史理念的历史课程中,教师会就每一项内容主题运用多样性的一手与二手史料,引导学生就这些方向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学习掌握历史料证据的概念和技能。让学生学习用某种「

纯粹历史的方式运用史料,从事新历史理念中真正的历史学习。

(二)「学习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

对于新历史科以史料证据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反对者主要的批评是:将成人的历史研究工作与学童去处理史料「进行探究并举而谈,根本是一种噱头而已;因为研究历史是需要具备人情世故的经验、研究技能、及足够的知识才能进行的工作,以学童的程度而言,他们不可能进行「历史研究。也有历史学家宣称,一般学校历史课中所谓「史料探究的练习,90%只是虚有其表的冒牌货。极力反对新历史科理念的铎夏(StewardDeuchar)即针对此点强调:「许多老练的历史学家都被『新历史科的现象所惊吓,我从未听到有哪一个历史学家对它有好的评语。事实上,此类批评牵涉到新历史科理念对于在课堂中运用史料的实质意义之更深入的分辨。

历史教育学者承认,「历史方法训练听起来的确是超越了一般学校历史课堂所应负荷的工作,然而他们亦指出,这些「历史方法事实上存有其最基本的一些层面,有其相对上较为简单的技能层次可以用来解决相对上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虽然无法马上抓住全部的证据概念,但是可以一步一步地做到。面对一般的学生,新历史科所主张的是他们「可以去『学习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而这绝对不同于「就是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在一般学校中的历史教学使学生学习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直接去运用各种一手和二手的史料,是可以用有限制的意义来谈,并不去涉及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的层次,而只是使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历史教育学者沈模特即特别指出:历史程序性的概念和技能事实上是具层次性的;从负面去定义历史学习活动而以为任何不合于历史学家之活动者也就不该是历史学习的内容,这样的观点是「忽略了这个科目的发展性结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并非全等于历史学家的工作;对于历史学习而言,某些与专业历史学家的做法相冲突的层面,也许正是不可或缺的。例如,适用于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是有限的,势必要由

教师进行事先的选择,甚而往往需要加以编辑和重制,教师也常常会「建议一些问题,有时甚至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而这些却是专业历史研究中所应避开的。因为学生是在「学习,他们的运用史料证据的活动必然需处于教师的督导之下。历史教育并不是直接套用历史学家的工作于学生身上,而是以历史知识特质为基础,一种经过设计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活动。

这种对于「处理史料等历史方法的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定位方式,是合于普通教育的本质与目的的。每一个学生在踏出校门前,都应该有机会接触各种人类用来运思的方式,这原是教育「扩展智识的本质。正如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不会成为科学家,但没有人会因而认为不该在学校的科学课中教导每一个学生「科学方法,或是鼓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做实验一般,学生也应该「学习历史的方法。事实上,对于学生而言,去追踪寻找资料并且对它们进行整理,对各种不同种类的证据进行比较与诠释,并不比学习「使用科学的语言来得困难。他们之能够做这些「历史练习,与他们不必是科学家却还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做某些科学实验是同样的道理。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学生「没有能力学习,而在于如何配合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学习。

然而新历史科关于史料教学的理念亦并非没有其内在的问题。最引人疑虑的一点是,新历史科倡导者的早期谈法常会给人「盲目崇拜一手史料的印象,并且偏重于史料处理的「技能(skills)层次,忽略了理解史料还是与对「产生史料的环境(特定历史知识)的认识之间有密切关连。这对于「历史的教与学会有所妨碍。1989年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即使是支持新历史科理念的

教师,还是会对于目前似乎过于着重处理史料之「技能的状况觉得担心,忧虑会因此而对历史教育中其它有价值的部份产生排挤的效应。由于近年来对于「历史技能的强烈宣扬,明显的,许多教师已对程序与内容之间的重要平衡产生了不确定感。一位采用SHP考试大纲的教师即说道:

「像那样过于强调事事都是『以技能为基础或『以证据为基础带来了危险。它忽视了『历史内容本身也能提供某些贡献的这个事实。

在现实中,有些教师的确以牺牲「历史内容的考量为代价,来专注于用史料发展学生的「历史技能。长远来说,这种做法之瑜却难掩其瑕。事实上,史料与历史知识是相互依存的,必需要拥有与史料有关的历史知识,处理史料证据的活动才能展开;如果没有历史知识做基础,所谓鉴别史料,重建史实,只会变成一种猜谜游戏,反而失去了历史教育的意义。再者,处理原始史料对于年轻学生而言本就还是有相当的困难度,史料并非时时都显得那么有趣,有时甚至根本是难以了解的。史料并不会对「陌生人开口说话,而且即使是说了话,拥有不同背景知识的倾听者也会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表情。史料和历史知识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不可忽略的事实,若过于偏重史料处理的具体层面将会带来极根本的问题:其学习活动的历史性过于肤浅和薄弱。

这可以说是因为新历史科理念发展初期对相关问题探讨仍不够细致所致。本来这也许是任何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所必经的阶段,应该会随着反复的论辩与理念的深化而逐渐克服。然而,历史教育涉及的层面广泛,新历史科的理念推广之后,所带来的效应已非纯粹理论层次可局限。许多在实际教学上的应

用者,他们面对着教学的「效果与学生考试成绩等等现实压力,易于倾向去抓住最具体的革新做法,对于真正作为基础的理念探索却难以深入。史料证据的处理在历史中本来就是复杂的,牵涉个人的经验、知识、技能、史学概念之间的交互作用,运用史料证据的教学也就难以是简单明了的,各项因子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随个别情境细心掌握,不容易有机械化的规则可循。如果教学者未加深思,仅以表面的革新为念,则容易偏好一些在处理史料时较为明确而容易掌握的「规则或观念,像「找出偏见、「分辨一手与二手史料、「高度简化地去判别一个史料是否可信等,来做为其教学的重点而忽略其它重要的内涵。然而一旦走入偏锋,其实往往是从「死背资料的一端,走向「死背方法的一端,对于历史的学习,仍是无益。

因应此种问题,近年来新历史科阵营中的学者莫不一再说明史料与历史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们指出,有关考验证据的活动并非是一种纯粹的智能游戏,而是真的要使学生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及「我们如何而知道发生了些什么;强调将历史的『内容与『技能两者两极化对立,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如果一种以史料证据为基础的大纲只是关注于史料本身,那么它事实上是「非历史的(unhistorical)。因为具有相关历史知识背景脉络是理解一项证据的条件之一,若仅仅要学生研究史料就会忽略了这项条件之需求,因而使得学生不能真正认识历史知识的「类型。处理史料的「技能必须在历史知识的脉络中彰显其意义,它们并不能被先分离出来学会了以后,再拿回去运用。他们强调,除非学生已经具备一些背景脉络的观念,以至于能够向史料发出问题,否则原始史料其实很难发生作用。而要如何在技能与内容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平衡,是历史教育中值得继续深入探索的主题。

整体而言,当前英国历史教育界已经普遍接纳运用「史料来培养「历史技能为历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当教师想到一些重要的议题时,像GCSE对历史教学的意涵、初中历史课程的设计等等,「历史技能的发展自然就出现在老师们的想法里。1988年中,全英国廿一个历史

课程大纲中只有五个未将技能的教学列于优先。然而,实际教学层次的问题亦一一浮现。除了历史技能与知识之间的平衡仍有待斟酌外,在课程、教材、教学的设计上亦需要更细致的考量。例如,许多史料的选择本身相当不错,能够配合学生程度和课程主题的需要,但是配合的讨论问题却是若非太大以至于没有足够的证据去回答,就是答案已经明显的写在课文之中了,失去运用史料的真正意义;有时一些史料的简短摘录所能提供的证据可能难以支持学生去回答如「请你对……提出解释或「哪些证据可以用来支持……的观点之类的问题;问题的设计不当,有时则会造成历史学家的工作被看得太轻易了的情形,例如:「现在我们把所有的线索放在一起,想一想他们……等等。

事实上,要采用新历史科这种运用史料证据的教学方式,需要比传统教学更多几分小心。因为,这种做法如果碰上了不好的教学者,往往会带来比「传授事实模式更大的危险:学生不是会产生对过去的认识过于主观的态度,就是可能会连一些具正当性的历史知识也一昧地怀疑。可以说,「以史料为基础的教学专制会比以板书和讲述为基础的教学专制来得更为糟糕!而要做好这个工作,避免因偏执而产生的危险,则必须学校教师和专业历史学者一起合作才行。

史料证据的教学固然是落实新历史科理念所强调的「认识历史的本质之重要的一环,然而却绝非是于此为足。正如狄更逊、李彼得等学者所言,要达成此一教学目的──

篇3

英国史料教学的兴起,与当时“新史学”思潮的出现大有关联,或者可以说,史料教学所以被提出,直接就是“新史学”理论引导的结果。“新史学”是基于反对“传统历史”只注重“知识传统”而提出的,主张“学校历史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取知识”;“怎样获取知识”,就是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把史料作为证据”。因为,诚如历史学家卡尔所言:“历史研究的过程就是历史学家与他的事实之间不断的互动过程;没有史实的历史学家将失去立足点,无用武之地。”也正如史学家约翰逊最干脆的道白:“没有史料和证据就没有历史。”但是,真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历史知识就变成了历史塑造的结果,因此这一提法并没有一下子获得普遍的认可,而是在历史教育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但著名的历史学者汤普森、李彼得、罗杰斯都站在了“新史学”的一边。汤普森撰写了《理解历史》一文,文中写道:“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境及其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指导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汤氏此言,既因应了当时教育学理论界皮亚杰、布鲁纳等人提出的新教育主张,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理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原则的精辟总结,可谓掷地有声。正是在这些学者专家的引领下,史料教学一时成为强音。[2]

2.史料教学的推广得益于各级组织的力量

史料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得力于英国“全国统一课程历史学科小组”及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组的推动。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统一课程历史学科小组”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小学历史教学的最后报告”,将英国中小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归纳为十条,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其中的核心;而怎样进行思维训练,报告也提出了具体的提议,即第七条:“向学生介绍历史学家所采用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关于运用史料教学来促进历史学科的能力的也被写进了最新的教学大纲,大纲不仅强调了历史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是“史料的运用”,而且对学生对史料功能的认识等具体问题做了详细的界定。可以说,报告和大纲为史料教学的推广添加了“助推剂”。

3.史料教学的落实源于教材、教法的整体推进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英国历史教育界对史料教学的广泛性、指导性、思考性、渐进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取得了共识,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科书结构进行了改革。比如,针对传统历史教科书,罗杰斯就批评说:“一般课本里引用的史料多半是装饰性的,通常只涉及文义说明的问题,其意义不大。”因此,新的历史教科书打破了以往按照历史学科体系编排教学内容的旧模式,而是按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历史思维发展进行设计,以显示史料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这样,新的教科书也就由过去的按时序编排变成了按主题编排,大量史料和练习就附着在主题之下,同时还具体说明了所附资料的探究方法和能力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形成了模型化的史料教学程序,如史料分类、史料概述、史料转述、作者推断、史料质疑等。不仅如此,史料教学的理念也影响到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历史试题的编写,如结构型试题的提供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等。这样,史料教学不仅有了声势,而且真正地进了教材、进了课堂,甚至进了考场,史料教学即由此“深入人心”。

4.史料教学的持久力在“关注细节”

一些研究者关注到,英国史料教学研究过程中,非常关注细节,研究论文多从微观着眼。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以论文题目而言,就有“如何使学生对史料感兴趣”、“教师对原始资料认识存在的一些误区”、“通过电影学习历史”等等。关于“如何使学生对史料感兴趣”,有作者就提出两个解决办法,一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史料,一是教给学生进行史料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有研究者为学生设计出用来促进历史资料获取与浏览电子智能信息的系统,以便学生可以有效地提取也许并不清楚但确实非常有用的信息资源,以拓展视野,实现教学目标。还有的研究指出,在史料教学中,教师固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但他更是一个支架———主要是给机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对史料进行分析、解释、说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探究中,在探究中“身临其境”。还有的研究论文专门讨论“原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关系,探讨教师对原始资料认识存在的误区,提出原始资料比二手资料更可信,因此原始资料常被历史学家用来评估历史的偏见,因此原始资料既是过去的证据,也一定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教师理应重视让学生通过原始资料来构建对过去的认识。

篇4

随着当今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对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日益得心应手,电脑多媒体课件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引用影视资料辅助教学,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现在影视资料越来越普遍的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是有其时代必然性的。如今电视早已普及,看电视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模式,电视远远超越了普通家用电器的意义,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与电视普及相伴的是大量影视作品涌现,这些影视作品的题材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数字技术的成熟与推广,使得现在获取影视资料途径极为便捷,因而语文教师把影视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简要分析语文教师运用影视资料辅助教学的种种形式,主要出于以下几种目的:

1、展示景物

在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写景状物的篇目,这些文字优美的文章能够引发读者的无尽遐想。但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课文中描写的大漠风光、塞外风情、江南水乡、异域见闻,绝大多数学生无缘亲见,但是运用影视资料可以弥补这一遗憾。在讲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给学生播放一段东北原始大森林的影像,在讲授《井冈翠竹》时让学生看看江南竹海的风光片,老师带领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一番,再回到课本上品味作者的细致描述,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像《故宫博物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样的说明文,在讲课时播放相应的实物影像资料,对比作者的文章,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写作技巧。

2、介绍史实

在语文课本中会涉及到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学生对历史的感知相对比较模糊,老师的讲解也无法带给学生明晰的感性认识,现在有许多纪录片和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可以帮助学生走进历史,了解过去,把这些影视资料用到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将会大有裨益。比如《曹刿论战》一文涉及古代作战的兵器、战车、战阵等内容,如果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反映春秋时期战车作战的影视资料,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一鼓作气”的含义,理解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含义,进而对文中刻划的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会有更深的认识。

3、辅助阅读

影视资料在辅助阅读中也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剧本、解说词这些特殊文体的阅读。剧本与舞台表演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剧本文字背后的潜台词需要演员表演提供给观众去领会,因此阅读戏剧剧本应该和观看演员表演结合起来才好。语文教材中选录有剧本这种体裁,如话剧《茶馆》、京剧《打渔杀家》、元杂剧《窦娥冤》等等,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相关剧目的影视资料阅读课文,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而电视解说词作为一种新兴文体,与现代传媒的关系更为密切,脱离具体的电视作品去学习解说词根本无法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所以在学习解说词的时候辅助以观看原片对阅读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4、提高审美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美的含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既有恒定不变的标准,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语文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极具欣赏性和艺术价值的影视资料,既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同时又能使学生对身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优秀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壮美山川、悠久文化、浓郁情感能够深深触动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

然而语文教学毕竟不是影视欣赏课,语文学科有其特有的教学规律,影视资料在给语文教学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与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着不少冲突之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运用影视资料时要清醒认识这些冲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文字与影像的冲突

语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文字,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们利用语文进行思考和表达。而影像虽然生动,影视剧虽然也能感人,但它们充其量只是引发人们的思考,而不能代替人们的思考。

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传统名著《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等片段,文中绘声绘色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对鲁提辖打郑屠的那三拳所引发的感官联想描述以及对景阳冈上猛虎“一扑、一剪、一掀”夺命三招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历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语文教师在讲到此处时也总要指导学生做精读分析。但是这些精彩的文字在影视剧中却无从表现,只能用高超的武打设计和巧妙的镜头剪切营造紧张气氛,仅靠看影视剧根本无法领略原文的妙处。这就是文字与影像在表达方面存在的冲突,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习领会文本、驾驭文字的本领,依靠影视资料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的。

2、想象与现实的冲突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红楼选角”曾引发无数口水仗,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演员选来选去似乎总是不能让人满意,其实这种结果完全是在意料之中的。文学是想象的艺术,通过文字塑造的人物形象需要经过读者的一番想象再造后才会存活在每个阅读者的脑海之中。同是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有一万个读者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形象,并且每个人心中的林妹妹都是独特的,无法与别人分享的,这就是想象的魅力。影视作品却剥夺了这种想象体验给人们带来的阅读愉悦,把一个活生生的“林妹妹”推到了千万人面前,根本不给你留下想象的余地,虽然扮演林妹妹的这个演员也是经过了千挑万选,虽然这个演员的表演也可能非常传神到位,但是硬要让这个现实中的大活人与所有人心目中的林妹妹都能对号入座,那是绝无可能的,因此《红楼梦》的铁杆读者们不买账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篇5

(一)轻实践、重理论

材料学科实验较多,还有繁重的实践性教学任务。理论教学对场所、设施等没有太高要求。但实践性教学却需要具有一定的场所和设备条件,同时,不同专业所需的场所和设备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给学校的实践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材料学学习内容比较多,课程内容重复也比较多,各学科相对独立,协调性不够,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复工作,并对教学设施和设备的使用效率造成很大影响,在实践环节,学生不能得到系统训练,此种情况若一直持续下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会受到较大影响。

(三)不能及时更新

材料学科发展得非常快,同时,新颖性、渗透性等特点决定了该学科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手段、途径等。然而,当前在建筑材料制备工艺实践性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料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二、建筑材料制备工艺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一)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的科技在不断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行业的衡量标准也有所改变。科技的发展对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也不仅仅关注文凭,而是对应聘者进行综合考察,如是不是具有胜任应聘职位的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积攒实践经验,以理论带动实际,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可以轻松完成教学目标、满足社会需求,还能让企业在员工培训上降低花费。所以,培养材料学科人才时,对实践教学环节要重视和加强。

(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是材料、能源、信息,材料科学的发展对人类发展来讲非常重要,并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人们对材料科学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就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科学与技术也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不断出现新材料。开展实践教学的时候,内容不能固定、老化,要保持与时俱进、同步更新,跟上时代步伐。比如,在对水泥的生产过程进行实践教学时,除了使用硅酸盐进行水泥生产的传统工艺之外,对于课本中没提到的一些水泥种类也要加进去,如生态水泥、无熟水泥、化学激发胶凝材料等。

(三)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篇6

1.1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验教学体系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采用核心化、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结构。核心化是指服从实验目标,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多层次是指实验内容设置划分多个层次: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综合型实验(学科间交叉)、专业设计型实验。精炼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玻璃工艺实验、陶瓷工艺实验、水泥工艺实验)实验内容,使其与理论知识同步,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小综合实验为辅,既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实验基础技能与应用。在大三下学期增加综合型实验,此类实验内容为至少两个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这样可以巩固学生的实验技能,并且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使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确定、原材料检测、材料制备、材料性能检测、材料结构分析等实验内容,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大四上学期,为了帮助学生就业以及进一步深造和后面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增加专业方向设计性实验,以设计为主,讲究与工厂实际内容和研究热点相符的研究型实验,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另外,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实验内容应设立必做实验项目、选做实验项目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1.2采用利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方法

(1)在实验教学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采用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将原来分离的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合二为一,使原来课堂上枯燥乏味的专业课及实验课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通过下载精品课程实验录像,展示实验仪器的内部结构及操作方法。通过自制和下载FLASH动画展示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中的细小变化,通过到企业拍摄的生产实况录像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将生涩、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尤其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中的大型及昂贵的工厂设备原理、设备、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反复观摩实验过程,加深理解实验原理的机会。

(2)在实验过程中,改变实验指导方法,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使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提供指导,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就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认真准备,查阅相关文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数据表格等。通过实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主动实验的参与者、探索者。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实验效果,增长实验经验,锻炼实验技能。实验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中的问题。

1.3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

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应改变传统以实验报告作为主要评分依据单一考核方式,对不同类型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手段,使考核更加客观公正,并且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亦可有效杜绝实验报告抄袭和雷同的现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考核重点应是对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对于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以实际操作与实验报告为评价依据,其中实际操作现场考核,实验报告应为学生独立完成的,无固定模板,教师对其做出综合判断,两项综合评定为其最终成绩;对于综合性实验的考核,以答辩的形式评定成绩,采取抽签的形式,确定每个选择答辩评定成绩的学生必须答辩的实验题目和内容,答辩结束,要求学生针对答辩题目与内容提交自己答辩情况分析和最佳答辩结果书面报告。教师依据学生就实验内容设计与结果分析方法等问题的答辩和书面总结情况评定学生成绩。对于设计性实验的考核,可建议学生撰写相关的科技论文,通过引导学生针对所做的实验内容,有目的的查阅文献、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以论文的形式呈交实验报告,全面锻炼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1.4增加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室安全课程

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对美国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系统(EHS)印象深刻,其教育形式多样,内容齐全,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为此,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中应引入类似美国EHS管理系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室要强制实行安全训练课程及考试制度,实行硬性的安全教育和实验室准入制度。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安全培训与考核,最好相关部门建立一套安全教育网络学习系统,设立包括一般实验安全、安全用电、防火、逃生以及如何使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实验品等在内的多个专门培训课程,并通过考核作为进入实验室的前提条件,考试不合格者禁止进入相关实验室,必须重修合格后才准进入实验室。另外,还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拍摄不同内容的专题安全教育影片,放到相关网络系统中,供有需要的人员下载或在线观看和使用。

2结语

篇7

1.混凝土耐久性实验方案设计

在土木工程材料耐久性实验课安排中,结合授课教师的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荷载、碳化和氯盐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细微观结构演变及对离子传输影响”,指导学生选择目标混凝土配合比,确定混凝土强度后,还需确定混凝土加载方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第四章所提到的混凝土耐久性对象是无荷载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因此在设计试验方案时,授课教师讲解实际土木工程混凝土构筑物在服役期间均在受荷状态,只有考虑受荷混凝土耐久性才与实际工况相吻合。学生根据实际工况提出轴压荷载和弯拉荷载两种工况形式。那么为了测试受荷状态混凝土耐久性又该如何进行加载呢?对此,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了加载方案,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试验混凝土加载程度,然后进行混凝土耐久性测试。此环节增强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泡沫混凝土浇筑实验设计

在土木工程材料成型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授课教师的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农作物废弃物新型保温建材制备技术集成与示范”,参与现场施工环节可以让学生明确泡沫混凝土浇筑、养护与普通混凝土有何不同,分别注意哪些问题,具体涉及到《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第十一章的知识。比如,在测定泡沫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值时,标准试块的制作、养护、龄期、加载方式,泡沫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与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减少泡沫混凝土收缩开裂的措施等。与此同时,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保温材料施工技术的文献,以拓展知识面。

3.钢筋的加载实验

在钢筋教学实验中,可以采用逐级加载方式,对钢筋施加荷载,指导学生如何使得钢筋强化。首先未加荷载的钢筋进行试验,学生从中了解了钢筋在拉伸过程中经历了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颈缩阶段四个阶段,然后要求学生把一根钢筋拉伸到强化阶段的任何点后卸载,再对此钢筋进行拉伸试验,学生可以发现钢筋的屈服点提高了。那么在实际工程中采用这种工艺会起到何种效果?通过现场实验学生了解了钢筋强化的过程及作用。另外,根据项目研究需要,为了提高钢筋防锈能力,是在钢筋强化前做防锈措施,还是在钢筋强化后做防锈措施?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后大作业,使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在探讨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对各种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确定具体的实验方案。

4.试验结果分析

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研究性试验结束,授课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对比《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从而可以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对实验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不同侧面深入分析,比较各自的结果。通过分析比较可以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理解程度。

二、实践过程中必须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

将工程实践科研活动融入到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要匹配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必须与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相匹配,二者要有机结合,只有在相应实验课程的基础上,融入相关的工程实践科研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去沉下心思考问题。授课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一系列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有大幅度提高。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所学的土木工程材料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新的材料和新工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授课教师在制订课程培养方案时,相应缩短课程基础理论课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授人以“渔”,注重授于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二)学生参与的科研任务要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必须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相匹配,所布置的科研实验不要使学生感到难度较大,无从入手,这样的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预定教学计划的目的。将工程实践科研项目融入到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授课教师在课外花更多精力进行指导,并提供试验的场所和实验条件,使学生从中受益。反之,如果授课教师所布置的科研实验难度不大,就会使学生错误地认为科研实验并不复杂,从而失去对科研实验的兴趣。因此,授课教师在制定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的教学计划时,必须注意科研实验难度的合理安排。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计划改革主要是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是弱化基本概念的学习。目标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地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但基本概念教学内容不减少。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计划制定的同时,兼顾基础理论课时和实践训练的教学课时,将理论教学与科研实验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项目组将实践教学课时从原先的30%提高到50%,课程考核实验实践占50%,期末考试50%。

(三)学生参与的科研活动要合理组织

教学与科研的性质毕竟不同,有时二者之间会有冲突,授课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相应的科研实验,使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科研活动相协调,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验中来,以促进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并形成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又提出新的科研实验的良性循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所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各类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建筑材料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其必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从事道路、桥梁及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及检测过程中,必须具备土木工程材料基础知识及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制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计划时,应着重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企业的生产和施工节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授课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时结合工程实例,并辅以教师的科研成果,如有一年轻教师应用“钢筋在环境———应力耦合作用下的锈蚀特征及演化规律(5100827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把钢筋与混凝土二个实验合一起,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钢筋在锈蚀过程中对钢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钢筋在锈蚀后受力截面减小、混凝土锈涨开裂,导致钢筋和混凝土力学性能下降,从而把混凝土和钢筋二种材料串在一起,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堂理论与概念,而在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也由此积累教学经验。

三、结语

篇8

与传统教学相比,视图声资料具有如下优点:

1.真实、直观

视、图、声资料的最大优点就是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形成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讲解板块运动学说的时候,学生们很难通过文字想象各个板块之间的连接方式与相对运动方向,很难想象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而有了视频资料,我们就能轻松、直观地去感受这几千万年内板块的缓慢运动过程,能直观地观察到山脉的形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又如,讲解中国地理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很难快速定位老师所说省份,而传统教学只是靠老师的描述,这样只能让学生去凭空想象。若有相关图片,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直接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图等图片,让他们形成直观的认识。而对于声的应用,要结合实情去探索。例如,学习西班牙音乐的时候,弗拉明戈乐曲我们是必须要知道的。不过,我们只能从文字上知道作为当今世界最富感染力的流行乐曲,它是吉卜赛文化和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民间文化的结合,只是单纯靠想象是想象不出弗拉明戈的意境和魅力的。所以,我们就应该借助音频文件,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场弗拉明戈大型演唱会,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切身感受弗拉明戈的曲风,将弗拉明戈曲风和吉卜赛曲风联系起来。这样,就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合理运用视、图、声资料,可以使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感受事物,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事物。

2.趣味性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种学习材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视、图、声资料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平常的教学课堂中,学生会有一个接受瓶颈期。在课堂上,他们会慢慢接受新事物,而且会渐渐产生抗拒心理,慢慢就会觉得书本上的单纯文字过于乏味,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想法转变他们的态度,将其注意力重新吸引回课堂,而视、图、声资料就起了重要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3.加深记忆

相对于传统教学,视、图、声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更能刺激学生的记忆细胞,让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整体提高。例如,我们在课堂开始时,会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当老师提问“上节课讲过的三大类岩石的特点是什么”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情况发生:

(1)学生死记硬背地把书上的内容说出来,有的还特别容易张冠李戴。

(2)学生根据上节课观看的三大类岩石图片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flas,毫不费力地回忆出三大类岩石的特点。两种方式高下立判,显然有声的多媒体资料更能加深记忆,同时也不需要浪费时间在上面死记硬背。

二、视图声教学应用的前景

1.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改革正在推行,它要求我们要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现在的地理课堂绝不再是靠老师简单描述,让学生死记知识点,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不利于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地理,愿意上地理课,并实现地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就必须顺应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利用视、图、声等资料,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2.现代科技作用的必然结果

随着无纸化科技潮流来袭,纸质的书本地位受到威胁,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这样就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也给予视图声教学发展机会。比如,制作一个PPT课件,中间超级链接一些视频、图片、网站之类资源,在取代板书的同时,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结语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