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30: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和谐社会视域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探索 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民办高校特色馆藏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探讨 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与长效机制研究 增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途径研究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提升路径研究 沿海地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策略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性研究 当前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与建议 山东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实着力点研究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打造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王楠,毛清华,冯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燕山大学的案例[J].生产力研究,2011,(3):60-62.
[3] 孟兆怀.把四川文理学院尽快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6):1-6.
[4] 余耀森.区域独有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经济师,2009,(2):143-144.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发展 农村公共文化 影响
近些年的城镇化建设却没有很好地把握住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平衡。公共文化建设不能有效地跟上经济建设的脚步,导致现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内源性动力不足的情况,外部力量的带动发展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带动农村的现代化。但是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更好的了解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一、经济建设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相对独立性
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同样也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的进步,但是一个地区的发展并不代表着其经济和文化都有着同样的发展。的确,我国近些年来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水平有着一定的提高,但是这样的物质经济现代化并不能掩盖农民精神生活的落后与贫乏。经济建设是与文化建设相关的,但并不是同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的二者的相对独立性是不可忽略的。在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落后与经济社会的建设的发展、
农村文化产品的消费大部分是以文化事业相关的公共文化消费产品消费为主,而不是以文化产业相关的私人文化消费为主。尽管近些年的农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整体上还是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因此农民根本无力去支持日常的私人文化产品的消费。经济基础的相对落后已经让农民群体失去了精神文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自我选择权。在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程度的有限性导致了大量的青壮年选择进城,造成了农村的大量留守儿童和老人,从而导致农村整体的空壳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农民对私人文化产品的选择比例,使农民群体内部文化层次结构失衡,农村精神文明的自我更新自我建设能力进一步被削弱。
公共文化产品是一种公共产品,所以也具有公共产品本身的特点。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公共文化产品有的一种正外部性,正因为这些特点,导致了消费者有着强烈的“搭便车”动机。如果个人的贡献份额与其表现出的偏好正相关,由于无法实现排他性,个人就会给出虚假的信号,“假装从某种集体消费活动中获得比实际情况更小的利益”。因此,纯粹个人主义的机制不会产生最优数量的公共物品供给,整个社会处于帕累托无效状态。最终为了纠正这样的市场失灵现象,公共文化产品的建设只能由政府来承担这个责任。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中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并不能因为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而被带动。 国家对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应该是全面的,在公共文化的建设上更应该全面考虑和规划。市场经济的建设可以推进农民自身从物质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的追求,而若要进一步完成对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还得依靠财政支持下的公共文化产品支持,只有具备了如此的内外条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步伐才能更稳、更快。
二、经济发展对公共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传统农村的具有高度的封闭性以及自给自足的特别,这导致其经济贸易发展阻力较大,而近些年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公共文化产品尽管是一种需要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但是这依旧需要农民有自发的消费需求,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产品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经济发展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经济环境的改善,这是农民消费观念改变的先决条件。而在公共选择上传统农民往往存在非理性需求, 选择偏好多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公共物品, 而对具有长期或隐形效益的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文化等则需求不足。这样的现象正是因为其经济基础不足以支撑其选择,在选择之前已经扼杀了选择的可能性,剥夺了农民选择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样主体意识的淡漠, 使得个人更倾向于采取随大流或被迫服从的消极方式, 不利于文化的主动参与和创造。若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在观念上作出引导和改善,更要从本质上赋予农民去前进和改变的勇气和原动力。
农民收入是农民进行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前可支配收入水平决定了其消费水平。农民是低收入人群,消费支出占据了微薄的家庭收入中的一个很大的比例,因此其这样一个群体并不能有一个很好的消费习惯,这逐步导致自身的一个消费观念落后,而公共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公共消费产品,如果其本身不具备一种相应的内在需求就无法真正体现公共文化产品的价值。经济建设对于农民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于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农民的消费意识的现代化,只有在满足了农民物质需求之后才能够更好的去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在另一个方面,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且政府没承担或者参与一件事件,人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和惰性,这会失去整个社会创造发展的原动力,使城镇化建设处于一种事倍功半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的力度,将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过渡成为市场经济的自下而上的传导扩散作用。
三、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经济建设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关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的文化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决定,一定的文化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文化经济的出现是文化和经济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以经济为依托的新文化形态。而具体到农村这个视角,公共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广大农民进行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为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加快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经济建设已经初具成效,可以说在公共文化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的环境下,经济建设是处于一个瓶颈阶段。若想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全面的现代化发展,要通过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加大对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满足农村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用经济推动文化的发展,为广大的农村地区提供精神文化产品,解决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持续地推动农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对农村进行公共文化的供给可以建设社会与农民的心灵桥梁,提升人们自身素质,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净化社会风气进而营造出融洽和谐、法制平等、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在这样安定和谐的环境下,经济建设才能够更为有效和有力的发展。而反过来经济建设也是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以及前提,只有在经济建设让人们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后,人们才会进一步去满足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李少惠, 王晓艳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_基于加强政府供给角度 葛继红
1.企业文化是经济建设的核心因素可以看出,企业能够长远持续的发展,除了企业经营战略要与时俱进外,还需要企业内部的核心价值观,即企业文化始终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稳定存在于企业内部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成功的深层次因素,真正成功的企业其服务应以顾客为中心,在努力服务社会、增收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企业员工,平衡企业和社会及消费者的利益关系,鼓励员工的创新性思想,这样,企业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就体现出了其核心位置。
2.企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成功除了管理人员的战略选择、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还需要员工的团结和凝聚力,而这种内部的精神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和促进。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保持长远利益和成功的关键,哈佛学者认为:“企业内部特定的管理理念及企业文化,是当今社会影响企业成果和业绩的深层要素。”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其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的深层推动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营销方向已转向利用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贸易,这已经是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变趋势,经济活动的开展往往不是单一个体,而是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共同体,在这个信息和知识的时代,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成功,都需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利用企业文化来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企业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人类的一些经济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文化活动,具有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是相伴相随的关系,每个企业的内部精神和文化各不相同,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因适应与否的问题而起着促进或者制约的双重作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份额也会随之增加,甚至成为未来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具体来说,文化是人们心理默认的观念或者规则,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和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市场,其企业文化的建设策略也不一样,而企业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和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如跨国企业能够充分的体现文化与经济的联系,经济全球化为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是这种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也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之间因差异而存在一定的摩擦,这种摩擦也是导致跨国企业经济损失和低效率的根本原因,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生互动的关系。
二、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的措施
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较为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来看,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济高增长、快增长,而企业文化慢发展、低发展。企业的经济发展逐年增长,然而企业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大多数的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不够,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的慢发展和低发展与我国经济的高发展的形势极不协调。
其二,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企业员工的长远发展,我国企业的年利润逐渐增加,占据世界的前例,但是企业员工的发展和投资相对较少,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一味的强调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不尊重企业员工,导致员工的工作动机外部化,对自身内部动机即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持久。
其三,企业内部不重视企业员工对文化知识的吸收,缺乏鼓励员工不断学习的氛围,企业强调员工需要创新,但是没有响应的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对于员工技能的培训项目和日常活动项目的制定较为混乱,没有规划,同时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够,员工对于企业的规范制度认同性不高,没有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凝聚力不强。但是,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导向作用、规范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等,这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偏离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需要让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协同并进。在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战略上,需要在坚持以顾客为本,尊重员工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的建设融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缩短两者之间的发展速度差距,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发展战略协同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在企业新的发展阶段,尽量避免重经济轻文化的局面,需要更加注重企业内部文化、精神的建设,把企业经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放在同等地位,促进企业员工技能训练、娱乐生活丰富、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提高,全面推进企业经济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2.促进发展阶段协同企业经济建设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结合社会背景、市场情况和企业资金实力来制定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需要结合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员工的实际情况来规划相应的发展方向。在企业经济建设的同时需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适应,从生存型全面向发展型转变,促进企业的经济水平达到每个阶段的目标,同时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目标也要随之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让企业员工在收获物质奖励的同时,精神奖励也得到满足,这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才能持续,企业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通过对影响管理会计的文化环境的剖析,笔者提出了建立我国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与道德规范的以下对策。
1.我们应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研究制订我国的管理会计道德行为规范。尽管我国尚不具备美国等国那样的条件制定《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规范》,但我们可借鉴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考虑我国传统社会文化观,制定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可操作的管理会计道德规范体系,使管理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传统的文化环境及其塑造的会计人在文化价值观上具有集体主义突出、对不确定因素规避度较强、权距较大、对知识和人才尊重程度不高的特征,我国管理会计道德行为规范的建立,应结合上述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这样才能符合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道德规范。研究我国各类组织中人的行为、欲望、动机、并加以合理引导与组织,形成一个和谐的内部管理环境,减少管理中的内耗。应用符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管理会计方法,应当成为我国建立有特色的管理会计道德行为规范的突破口。
2.我国责任会计的考核应根据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而不能全面接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做法。
我国的责任会计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存在一定的类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管都是在企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指标分解,逐级落实计划。但我国的责任会计是在企业或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经过评比和讨论制定考核指标;而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则是由会计专业人员划分责任中心,并根据相关会计资料指定考核指标,对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其次,尽管都使用一套标准进行日常控制,我国的责任会计是通过限额领料、劳动定员、工时定额等方式进行日常控制;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则是通过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方法进行日常控制。再次;尽管都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核算和报告系统。我国的责任会计采用的是专业核算和群众核算结合的方式;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主要采用专业核算方式。所以,我国责任会计的考核应根据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我们应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体系。
3.逐步营造一个不断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环境。
一个严格有效的管理会计制度,必定会培养企业合理的基本价值观,尽管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基础,但管理会计的严格实施必然会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建立在管理会计信息基础上,而管理会计必须围绕成本、时间、数量、差错、员工满意度五个方面测定价值业绩,力求反映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的程度,实现双重满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最终通过资产收益、市场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及变动趋势,以逐步营造一个不断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环境。这里,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显得非常重要,若一个企业领导缺乏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动力,那么,管理会计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当然,若一个企业领导想塑造一种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那么,管理会计就成为其实现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得到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作用。
4.继续强化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应具备的价值观念,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文化,为管理会计的良好运行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在市场条件下,在国有企业框架内所要求的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但市场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效率。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快实现高效率的上下联动,分层把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的成熟的企业文化,而当前多数企业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并且有些经营者受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长官意志”较重,便得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案、资料无法发挥实际效力,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所以我们应继续强化企业的市场观念、风险观念、时间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企业应具备的观念,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文化,为管理会计的良好运行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文化环境对管理会计的约束及影响
文化环境是指对会计模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因而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在不同的社会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文化环境方面的这种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在各国的应用和发展。
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及管理会计中企业内部责任会计的激励方式。企业文化环境影响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效率。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提供管理会计信息以保证管理会计目标实现的行为准则,也是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必要保证。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于1982年颁布的《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规范》中规定了管理会计师不得违背的行为准则,包括能力、保密、正直、客观、道德行为的冲突的解决等。我国目前尚未对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作出规范,但随着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以及各中介服务机构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必将建立。我国管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应该奠定在我国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守法、诚实、敬业、正直等做人的基本准则与管理会计特点的结合,是建立管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发点。
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有关利益的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会导致责任会计对于责任与激励处理方式的不同。一般而言,由于美国实行的是市场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较为注重强调个体的利益,管理会计责任中心将工资直接与效益挂钩,强调业绩与金钱的对等,但这种情况不一定完全适合于我国。首先,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偏重于强调社会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一切向钱看是与社会导向相矛盾的。其次,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责任感,这一文化背景注定了我们在责任会计的推行过程中,应该将个体的责任与利益协调起来,采取荣誉与利益相结合的方式激励员工。最后,责任的考核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企业控制的目标也不能完全量比,一切按业绩控制也未必就能行得通。因此,责任的考核必须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社会文化环境也影响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管理会计发展的观念主要有:轻商重义的观念会导致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偏见;谨慎保守的观念使得管理者害怕风险造成企业报酬偏低;和为贵的中庸思想会导致责任考核中奖惩不明;过分注重社会责任则会抑制人的创造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则忽略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计划经济管理的观念助长了不思进取、不愿积极面向市场开拓的行为。这些不利因素是我们在推广管理会计过程中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文化不同会导致管理会计应用效率的不同。在行政利益诱导的企业,企业运行的目标是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管理上长官意志代替一切,管理会计的应用效率就低,同时,这样的企业目标决定了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必然要采取一些短期行为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市场价值,不可能运用管理会计去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企业,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利用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规划,将企业纳入战略发展的轨道上来。在将人看作是权利的工具的专制企业,责任会计就难以推行,也很难将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相反,在较为民主及尊重人的个性的企业,则能够将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长远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目标被自觉纳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为责任会计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氛围。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市场机制相符合的企业运行机制,进而建立企业先进的文化。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单纯应用技术分析的方法,必须同时考虑到社会文化背景、具体现实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管理会计起到应有的作用,并使之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健康发展。总之,管理会计的应用和推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和实务界的广泛参与,我们应从我国文化环境背景的实际出发,研究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和道德规范,超越“就会计论会计”的局限,使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建设;民营企业;企业管理;员工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放缓增长速度、优化调整结构的“新常态”,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问题,基于强化企业管理和员工教育的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变得十分重要。为发挥民营企业文化更好服务企业经济建设的作用,现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作以下探索。
1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全体职工共同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受种种原因影响,民营企业往往忽视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企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意义,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1.1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极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层面、制度层面和核心层面等三方面,其中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产品层面的竞争、制度层面的竞争最终都可能通过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来展现;另一方面,核心层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包括先进的企业理念、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精神等核心内容在内的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其目的就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明确和及时调整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战略目标并确保其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竞争力。
1.2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员工不断强化其本人和所在团队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从而增强全体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一方面,企业员工通过认同和遵守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其个人价值观和企业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合,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工作责任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使其自愿将个人工作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利用员工的默契和凝聚力来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发挥团队力量提高工作效益。
1.3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企业文化建设必然能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全体员工的良好精神面貌,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服务质量。事实证明,企业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提供,正是来自深厚企业文化的现实反馈。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品牌价值是一组正相关的关系。
2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常见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民营企业家是绝大多数起家于夫妻档、父子兵、兄弟班、亲友才等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的家庭作坊模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一重要事情,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源于企业成长环境的“认知误区”
民营企业大多成长于市场经济初期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致使其自身机制受外部影响较大,发育不良,思想偏颇。民营企业家大多凭借市场经济下外在机会和个人能力,更多依赖于个人经验和毅力才得以成功,因此他们“钟情”于将经验教训当作企业发展的制胜法宝。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他们往往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无关痛痒,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意义和积极作用总是认识不够深刻,企业文化培育意识淡薄,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他们有的认为,企业应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和产品质量提升,而不是培育企业文化。有的在建设过程中不愿挖掘和打造本企业的特色文化价值,甚至只是一味照搬抄袭所谓成功企业的现成做法,遵循“求真务实、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等务虚文化大众化思维。有的则片面认为国外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优越性有效性,过于强调制约管理而疏忽人的管理,特别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管理。事实上,很多全球著名企业正是注重管理方式、管理体系、管理技能、管理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人文思想、心理需求、人生价值等精神层面方面的发展,让所有员工将自身发展真正融入企业发展,以人文的方式表达自我价值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实现,从而提高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2.2源于企业家自身素质的“建设误区”
我国民营企业家大多是俗话所说的“土豪”阶层,表现出职业化水平偏低、个人综合素养不高等“乡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导,有些民营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他们不是通过提高待遇或提升企业文化以激励员工,而是刻意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进行“捆绑”,从而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对立起来,甚至不顾企业诚信和企业社会声誉,在市场行为中生产偷工减料、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违规践踏商业伦理,直接削弱了员工对企业的信赖度。有的企业在阶段性“成功”之后,要么习惯于“经验主义”不思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凝练,要么以“家长制”代替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以“家族观念、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的企业氛围对企业员工进行“压迫性”、“利益导向”等文化灌输,致使企业员工创新力、创造力受限,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缺失。上述背景之下形成的企业文化,表面上虽有建设甚至“颇有建树”,事实上只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造成企业文化建设迷失方向,其结果自然是企业文化建设乏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甚至造成政令不通、士气不足、效率不高、人心不强等问题,更谈不上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3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3.1提升企业家个人素质,引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方向
民营企业家个人素质的高低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他们通过提升个人素质,可以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成效,能够引领民营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方向。因此他们应发挥其个人素质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培育的决定性作用。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让民营企业家参加MBA、EMBA等高端培训,掌握现代管理知识技能;第二,培养民营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管理才能,使其具备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创新能力、风险意识、担当精神、责任意识等;第三,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提升人格魅力,把企业做成体现人生价值的大事业,把利益追求转变为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
3.2积累企业文化底蕴,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企业家在自觉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必须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充分挖掘企业文化资源,积累企业文化底蕴。要重点挖掘和整理出能够反映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企业开拓精神、企业家个性化品质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基因,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从企业制度、工作流程、沟通渠道、绩效评价等方面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倡导开放、民主、和谐、先进等企业核心价值。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心员工个人成长,尊重员工个人选择,帮助员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使其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因为只有尊重员工并使其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得以调动,敬业心和归属感才能得以彰显,企业文化才能深入人心,企业发展才有真正的核心内驱力。
3.3建构企业创新文化,体现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特色
民营企业创新文化是指民营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创新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量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帮助民营企业实现更高目标。培育民营企业创新文化,要坚持思想多元和公开交流、鼓励创造技能和知识、营造激励员工的工作环境、保证企业信息的分享和管理、培育员工风险意识和挑战精神、允许犯错和容忍失败、倡导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高度重视执行力,此外必须要制定创新激励机制,要鼓励创新和奖励创新,确保成功提出创意的员工能够得到承认和奖赏。民营企业在营造创新氛围和制定创新激励政策方面有着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将创新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融为一体,因此在建构本企业的创新文化过程中也易于形成体现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特色。
3.4打造企业立体文化,发挥民营企业文化的精神动力作用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围绕民营企业的经营系统来进行多维架构,即可以分别建立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企业文化,如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教育文化、管理文化、激励文化等。如果将这些不同维度的文化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部位各层面,可以提高企业战略实施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可以实现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合作,保障企业组织有序、决策民主、管理高效、调控及时、奖惩分明,以确保企业战略的顺利实现。当然,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还必须体现企业文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保证企业内外文化相得益彰,共同丰富和培育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
如何发挥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作用呢?一方面,民营企业对内要加强企业党建群团工作,发挥党员团员和工会成员等“有身份”的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先锋模范引领作用,让本企业发展愿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创新意识、企业开拓精神等文化内涵与国家文化建设要求特别是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要求统一起来,带领全体企业员工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有统一完整和科学的认识,使其自愿参加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自动提升文化内驱力,自觉提高个人创造力和奉献意识,自觉形成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从而为企业发展带来强大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对外要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美誉度和企业品牌形象。可以通过有效的企业形象宣传,打造企业的品牌效应,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对于本企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度,激励员工自觉敬业爱岗,主动创新创造,自愿为企业发展恪尽职守。因此,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必须是内外合一、内外互补的企业文化,必须是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精神驱动力的企业文化。
总之,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变化新形势,顺应经济发展规律,遵循企业文化建设规律,从民营企业发展实际出发,从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出发,既体现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又体现经济发展新时代的总体性要求,尤其要体现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民营企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濯,聂耀东,王希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
[2]张松岳,俞松坤.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瓶颈与推进对策[J].经济师,2015,(6).
[3]张喆.论民营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3).
[4]高长正.浅析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策略[A].上海市烟草专卖局获奖论文集[C].2016.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经济发展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器。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是支撑和驱动企业成功的巨大动力。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思想作风、规章制度、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等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企业应当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以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的要求,提高竞争力,取得更加良好、快速、长远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1.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能否很好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否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进步是最好的检验方式。企业的成功归根到底是企业经济的发展进步,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是关键,规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和发展需求及企业各层次成员的共同需求。企业文化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念,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经济实体,企业中进行的是经济活动,一切都是围绕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展开的,追求的是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用文化手段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国际营销手段和艺术。经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企业文化的良好基础,需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很好的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2.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凝聚力和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只有整个企业的全体员工具有良好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进而增强企业生存能力和经济效益,使企业更好的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培植、创造形成的,是企业经过长期的生产发展的内在产物,包括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职工的技术和才能、激发企业全体员工对哲学和价值观的献身精神以及形成技能与文化融合、强化文化的渗透等方面。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培育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大大的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
3.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树立良好形象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注重塑造自身的企业形象,塑造强大的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的信誉,使企业长盛不衰,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的产品、质量、利润等等构成了企业形象的骨骼,每个员工构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企业形象。必须积极培养全体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素质,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特色企业精神,严格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的口号,将企业的良好形象、品牌树立起来并发扬光大,使企业焕发出源源不断地的强大生命力,进而更加的稳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企业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企业的健康发展进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抓好企业的经济发展,使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基础。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发挥重大作用。在现代社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世界上每个优秀企业的成功背后都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基础与精神文化基础,为企业的发展进步做好把关。企业文化不仅反映企业的精神面貌,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员工素质,起到导向、凝聚、协调、规范、鼓励的重大作用,还是提升企业形形象、推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提倡企业文化建设,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发展,建立起一种适应新形势下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企业文化尤为必要。
三、结语
企业文化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进步的产物,是企业长期开展经济活动的智慧结晶,可以不断的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经济发展与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总结、完善、创新和断升华,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面积极作用,达到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稳定及高效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新跃: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轴承.2010(11):59-61.
[2]孔玉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经济发展.[J].工会博览.2010(9):37.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项不同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两门科学,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都强调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都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都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为经济基础服务。建设企业文化或企业精神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软管理,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各种思想教育,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服从于服务经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可靠保证。可见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终极目的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企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意义
(一)有效改变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经营活动相脱离现象。在过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经营工作经常出现“两张皮”现象,而企业文化建设则可以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二者最佳结合点。因为思想政治工作、业务经营和企业文化建设三者有个共同的特点,都离不开人。只是各自作用于人的情形不同。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教育对象,业务经营以人为管理重点,企业文化以人为中心。可见,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经营工作中具有中介地位和连续作用。
(二)有利于形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条件和文化的氛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文化依赖于企业业务经营存在和发展,并为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载体和环境。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使员工们在多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又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自身的发展方向。
(三)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可以克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过于原则化、理想化、单一化,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多向思维的形成和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
【关键词】 农村 基层文化建设 思考
“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较为滞后,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文化的发展是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农村不断进步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的农村基层文化的现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突出抓好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处于这样一种现状: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水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足
一些乡村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经济建设发展起来了,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就搞好了。因此,文化建设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现象。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于干部政绩的考核,也往往偏重于经济指标,客观上促使农村基层干部只注重经济工作而忽视农村的文化工作。
2、资金投入不多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总体收入大幅度增涨,但与此同时,由于各级政府生产经营性投资倾向日趋严重,财力吃紧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有所减少。而乡村及农户在文化建设投入问题上的等、靠、要思想仍然较为严重,从而形成了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上的部分“真空”,造成了活动场所少、宣传阵地少、文化活动少的问题。
3、管理引导不力
少数地方农村文化建设往往只注重文化设施建设,忽略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乘虚而入,封建迷信、宗族势力重新抬头。建庙造神、求仙问卜、算命看相、大修坟墓等活动已经公开化。在一些地方,群众对建学校办教育舍不得投入,而建庙宇修坟墓花几万元甚至于几十万元却不是奇事。
4、文化活动不活
大部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从内容到形式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吸引力,宣传教育仍停留在“我讲你听”的简单的宣传教育工作方式上,使农民感到厌烦乏味。尽管很多农村生活水平比以往有很大改观,然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却让人有着今不如昔的感觉。
5、人员编制不够
目前,大部分乡镇都设立了文化站,配备了专职文化管理人员。但在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管理人员,一旦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他们解决了城镇户口、转正式工作问题,就向县城、市区调离或就地改行,而新配备的人员大多对业务不熟,素质不高,待遇低又不够安心,工作没有积极性,再加上近年来转正机会逐年减少,愿意从事农村文化管理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少。文化管理力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文化管理职能的行使。
6、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相对完善,包括建立乡文化室、村文化站、乡村图书馆等,但事实上这些单位能否有效运作,能否起到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些都是未知的,而真实的情况确是有其名、无其实,各种文化设施形同虚设,文化资源不过是几本书、几张桌子而已,起不到文化建设的作用。造成了大量文化资源的浪费,加重了各级财政的负担,基层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三、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措施
为了应对以上基层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首先要普及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其次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最后是着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和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之成为不仅服务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而且服务于农业科技推广、农民获取信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党员教育的平台,同时要注重普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向农民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
(1)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与教育。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法把党的主张、思想、方针政策、声音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并被他们所接受,让他们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和最好的发展,脱离党的领导则会受到损害;要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实践成为农民群众最大的福祉,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以此来坚实党执政的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来巩固党执政最广泛的农村阵地。
(2)在社会伦理建设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新时代的“和”应当是和谐社会之“和”,这个“和”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追求的“和”更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和”,执政党要求的社会稳定之“和”,还有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的公平公正之“和”,资源配置和社会分配之“和”,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之“和”。“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标准和内涵,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技日益发达、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对“美”的追求更是丰富多彩、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人们既要享受历史文化之“美”,也需要享受外来文化之“美”和新时代创造出来的更多的崭新的“美”。
(3)人文精神建设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人文精神要涵盖人类文化已到达的最好的精神境界,体现在精神风貌上,表现为文明健康向上,不断追求人类和社会历史进步;体现在个人人格和品质上,表现为具有关爱、互助、谅解、尊重、诚实的品格。塑造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是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只有塑造了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先进的文化引导农民塑造出健康和优良的品格,从对人的社会化起决定作用的社会文化方面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在社会价值观体系建设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农村文化建设才算真正起到了引导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达到了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的目的。由于农村社会化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决定性影响,构建新时期既能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2、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文化的方式与方法、载体与场所、产品与内容、组织与实现等各个方面。精神文化等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实现。随着历史的进步,虽然大部分农村还是以农业社会为主,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广大农村也已步入了崭新的时代。建设这个时代的农村文化,既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依靠新科学和高科技建设农村文化,又要不脱离农村实际和历史传统,有针对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投入,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和设施列入小城镇、文明村寨建设的总体规划,改变农村文化站、广电站“四无”(无房子、无设施、无图书、无活动)的落后状况。要下大力气抓农村文化中心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需求,使之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主阵地,并以此为载体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2)从全社会的角度加强和加大农村文化开发,针对农村和农民需求生产和提供优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
(3)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使农民喜闻乐见。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要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氛围,使全民族养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风尚,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包括社会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社会约定等。制度文化建设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与日俱进,法律法规要加快完善,特别是要革除一些原来带有社会歧视性质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让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平等;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在社会管理的纪律制度等方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体现农民的要求;在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要坚持正确引导教育,同时要注重推进符合人类进步规律、促进农村社会进化的社会改革。制度文化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管理机构。市、县和乡镇要有固定的文化管理站和文化稽查队等职能机构,配备精干力量。
(2)完善法律规章。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促进探索有效形式,对地方风俗习惯、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确立科学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