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30: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创新; 师德; 专业水平; 育人魅力
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施,教师是主导,是主导,是关键,是核心,要发挥楷模作用。首先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又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品德素质;既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识技能,又要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既要学习、总结、借鉴别人成功经验,又要敢说、敢做、敢创新。在探索实施道德教育的途径中,要做到能文能武,要善于总结,勇于开拓,为推动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不懈努力。
一、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工作要不断创新
第一、观念创新。就学校的领导来说:一是增强服务意识。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淡化层级观念,强化服务观念,简化手续,提高服务质量,真诚为每一个教职工提供关爱和服务,突出人文关怀。要经常到教职工中调查了解他们生活、工作、学习、思想和家庭情况,帮助教职工解决当前的主要各种问题和困难,使思想政治工作步入人性化、服务化管理轨道,真正体现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真诚留人,形成用一流的服务留住教师、留住人心的校园风气。二是以人为本,注重教职工的个性发展。人是最为能动的力量,学校兴旺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力量。同时,学校又是教师赖以生存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出成果的地方。教师职业需要特殊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三是增强法治意识。要充分发挥法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教职工思想政治纳入法制轨道,使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法可依,依法开展,形成依法治教、依法从教、依法执教的良好氛围。
第二、方法创新。就学校的教师来说:一是由经验型教学方法向科学型教育方法转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由静态的、狭隘的、封闭的思维方式向动态的、系统的、开放的思维方式转变,当今的学生眼界更宽,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情况也更加复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须由经验型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型的思想政治方法转变。二是由灌输型教育方法向交流型教育方法转变。使思想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理解人,关心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激发受教育者参与、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三是由单纯说教方法向多种载体传播教学转变。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系统地运用多种多样的载体来做好说服、教育、引导工作,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性。四是由单一型方法向综合型方法转变。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锻的实际出发,从广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立足于团结的力量,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二、教师的师德要起表率作用
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因此,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特别强调教师在言行举止上起表率作用。主要表现在:
1.服务精神。 教师向社会和个人提供教育服务,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学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因此,教师的师德特别强调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教育服务的公共性,还要求教师对服务对象一视同仁,不容许教师出于个人的好恶不公平地对待任何学生。
2.奉献精神。 要求教师要有很高尚的道德修养,勇于奉献,甘为人梯,在必要时可以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服从或服务于集体或服务对象的利益。
3.敬业精神。 教育服务和其他服务一样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它为教育团队和个人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工作不仅是一种生活手段,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敬业精神”意味着教师必须竭尽全力提高执业标准,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4.团队精神或协作精神。 在教育领域,由于服务面广,且长期采取集体教育形式,内部职能分工较细,教师个人几乎已难以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教育服务基本属于团体服务。因此,教师不但要与同事和睦相处,而且要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是现代教育固有的特质。
5.以身作则。 教育服务有其独特性,教师运用自己全部的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向学生提供服务。如果说大部分教学服务属于技术的话,那么教育服务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不断发挥楷模作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师表”。
社会舆论经常把“敬业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以身作则”,看成教师个人高尚的道德境界。其实不然。这些都是教师的职业美德,而不是教师的个人美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水平,是教师的职业特色所致。
三、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和育人的魅力
教师要具有新的科学观念和新的文化知识面,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挥育人的魅力。
1.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学习中,学生大都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的板书一字不漏抄下来有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会使学生个性品质上形成依赖、封闭、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状态,而且影响着人格的健全发展。
为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学,会读书。比如,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思维逻辑和思想教育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养成看书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等问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明确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工作:(1)通读。新课前,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本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疑难处做记号或拟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准备:(2)详读。要求将现象和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逐句细读,多思,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对基本概念了解表达方式和清楚应用范围和条件,反思多问,从不同角度思考;(3)精读。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涵义,把概念和规律活化,达到见“物”明其“理”,“知理”联系“物”,灵活地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时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和规律,经过阅读,复习阶段达到对教材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今后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和猎取必要知识,打开知识宝库的能力。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教学 时事教育 方法
时事政治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亲社会情感,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时事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一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平时不注重时事教育,只是在临考前才找些时事资料对学生实施恶补,不仅使学生对重大时事一知半解,加重学生临考前的学习负担,更不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时事教育呢?我摸索出了一些方式方法,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时事学习兴趣与习惯
如何使学生对时事做到好学、乐学,是他们学好时事的前提。我们应当认识到,虽然一些时事错综复杂,但并非枯燥乏味。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对新鲜事物的接收与判断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分析与见解,这就为他们学习时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这个阶段如果能激发他们的时事学习兴趣,养成学习时事的良好习惯,就能对以后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1.加大对学生时事学习的宣传力度。通过日常宣传,学生认识到时事是思想品德学习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及时了解相应的时事,对于平时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能提高思想品德考试成绩。只要学生对时事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能由一定的压力变为动力,主动接触时事、了解时事。
2.鼓励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时事。学生能接触时事的机会很多,如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学校橱窗板报等。教师要教导学生在接触这些媒体时要养成学习新闻的习惯,并向学生推荐一些重要的新闻栏目,如电视中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1+1、海峡两岸等,广播中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等,网络中的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等。另外,教师要及时更换学校橱窗里的报纸,在班板报中设时事专栏等,以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进行全方位的轰炸,使接触时事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久而久之,学生定会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事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顺手拈来地灵活运用这些时事。
3.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为了考出好的成绩,很多家长对子女都很严,包括严格控制他们看电视与上网的时间与内容。所以在家长会上,教师要就学生的时事学习向家长作出说明,要求家长给予配合与监督。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家长做得都非常到位,鼓励子女学习新闻知识。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下,学生学习时事有了一块新天地。
二、加大在日常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时事渗透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时事,使思想品德知识与时事有机地结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到时事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1.将思品课堂作为时事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将时事内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这完全符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通过时事佐例,不仅能使学生在课上接触到时事内容,而且能将课本知识讲得透彻深入,更能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2.开展课上“三分钟”新闻活动。组织班内学生,在思品课前三分钟,轮流主持,让学生收集、整理时事资料并对其进行讲解与分析,突出时事的时效性与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3.加大对学生时事问题的练习力度。做练习不仅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练习内容的质量,对学生的练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将相应的时事设计到题目当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积来分析得出答案;或设计出问题,要求学生举出相应的时事进行佐证,使练习更具开放性、新颖性、操作性与效益性,一改练习题枯燥乏味的特点,让学生喜欢做,起到充分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作用。
三、开展多彩的课外时事学习活动
开展多彩的时事课外活动,能够活跃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时事知识得到解决补充,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练,可谓一举多得。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活动方式。
1.在班内成立相应的时事学习小组。在日学教学中发现,班内总有几个学生对时事有浓厚的兴趣与深刻的见解。我因此将每个班分为若干时事学习小组,并由这些“思想品德专家”担任组长,由思想品德教师指导,定期进行学习,通过榜样与言传身教作用来感染与带动“时事后进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长他们的时事知识,达到“近朱者赤”的理想效果。
2.举办时事竞赛。以年级为单位,在学期中后期举办。首先在各班通过笔试的方式选拔若干时事骨干组成班代表队,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在学校举行年级公开竞赛。通过必答、抽答与抢答,决出各年级优胜班级体及优秀队员。虽然教师在组织、题目设置与比赛中都要有很大的付出,但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在比赛中都能有很大的收获。
3.举办时事征文活动。这项活动涉及的学生面广、知识层面深,让学生就重大时事进行表述并联系实际加以分析探讨,对学生深入认识时事具有良好的作用。比如2009年10月份,学校思想品德组与语文组共同组织的以“祖国60周年庆典”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95%,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就此试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第一,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统一性。
首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共存在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基础,以及促使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发展。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想品德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形成的心理个性,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其次,传授知识过程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相互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问题,而态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学生正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态度;传授知识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保证。
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任课教师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浸透知识传授。良好思想品德形成不能离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第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差异性。
首先,从二者形式而言,传授知识是依据知识本身的系统性,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程度、接受能力,使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识的过程。
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广度与深度来判断智育高低,具有相对稳步发展属性。
思想品德教育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过程。四种基本因素的协调与平衡的过程意味着反复,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反复是在新的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反复属性。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共同存在于同一教学过程,但是,同一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并不是完全同步发展,往往出现“智高德劣”或“智低德优”的现象。
其次,知识内容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受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制约,反映统治阶级的立场观点,因此带有一定的阶级性。
第三,正确认识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有人认为“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这种教学态度强调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性,但是,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差异性。知、情、意三种因素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道德行为则要求进行行为训练,一般内容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意志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的错误认识片面夸大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道德认识,抹煞了道德为行训练的作用,教育结果往往出现言行脱节,道理会讲,但实际道德行为没有。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当前,初中生渴望了解到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他们迫切希望能接触社会,从鲜活的生活实践中汲取知识,特别是对社会热点十分感兴趣,以期参与到对热点问题的讨论中来,以丰富自己思想、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大胆打破应试教学“教师教理论――学生学理论――考试考理论”的教学模式,将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素质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只有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才能更加主动地探究并充分认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才能积极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扎实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对教师来讲,不是降低了教学标准,而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知识背景等情况,从而依据学生兴趣及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进而恰当选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最终使学生能将学习到的知识高效转化为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课“好习惯受用一生”一课时,教师应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内容,而是借助一些成功人士的事迹,让他们加深对好习惯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刻理解好习惯对人的行为、习惯及性格的影响。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初中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占据重要地位,其教学实效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的水平及思想素质的高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处于主导地位,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高低。只有确保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其掌握丰富的思想政治课程专业知识、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其能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模式转变成多维度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专业知识十分丰富,才能对教材结构及各个章节知识的关联性进行全面解读与准确把握,才能正确分析学科最新成果及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教师只有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才能大胆创新并恰当应用各种教学手段,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创造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组织出开放程度很高的教学活动,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亲自参与问题讨论的机会与条件,引导学生在小组协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环节,允许学生有不同声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将教学重心从应试教育中的“教师”转移到素质教学背景下的“学生”身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努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及提升品德水平。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积极的生活态度”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以小组协作方式为学生组织开放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就“自立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广泛的讨论,使得他们在对生活实例的讨论中更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
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对于初中生来讲学习起来就显得有些乏味,这也是应试教育中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烦心理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依据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法,将教材中空洞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和父母平等沟通”一课时,教师就可用实践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并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尝试与父母沟通,然后在课堂上就自己与父母的沟通过程进行讨论,从而使得他们掌握更多的与父母平等沟通的技巧,并深刻体会平等沟通的作用与意义。
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为了科教兴国而提出的具体实施方案,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初中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还能帮助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各种矛盾和元素都多少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一定的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左右,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从中进行正确地引导。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观念是最强的执行力,教育观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确立新的教育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型”人格。增强师生平等的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是使教学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深入思考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2.素质教育能够帮助国家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想要实现素质教育,教师要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地学习和充电能够帮助教师在改革发展和政治理论不断丰富的今天适应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与社会之间相互结合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题,要让学生能够从课堂走向社会,在社会教育的环境中,用学生所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可以根据课题需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采访,通过这些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的发展。这样,不仅使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升华,还能从中激发学生对社会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通过体验生活,开始关注科学,走向社会。通过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让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特别是通过故事引趣、设疑引趣、诗歌引趣等,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人人积极参与、乐于学习、明理导行的目的。
4.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展赋予的深刻内涵,也是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归根结底,课堂教学依然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体验成功的乐趣。指导学生开展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活动,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谈话式教学、阅读、对话、游戏、表演等等,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之,要想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周云帅.浅探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3).
[2]代明荣,代明富.面对素质教育,如何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6).
[3]于清业,李静.思想政治课要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02).
实施素质教育,做到理论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思想觉悟三者的统一,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面临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学过程中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二者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始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消除学生紧张、对立的心理,教师要与学生感情融洽,心理上沟通,与学生一起学习。对材料的重点、难点进行广泛的讨论,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使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能正确认识、深刻理解。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情感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教师讲课,只有情思横溢,以情动人,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内在的情感因素,把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以此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内在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例如 讲授“珍惜无价的自尊”时,教师首先入情入境,用多媒展示不受人尊重的事例、情景和受人尊重、爱戴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1)以上两种情景给你的感受一样吗?(2)哪一种情景给你带来不快?哪一种情景给你带来快乐?在你身上都发生过吗?(3)在学习生活、与同学交往中怎样才能赢得快乐呢?通过相互交流,同学们体会:受人尊重是人人的需要,就象空气、水一样,是人人都不可缺少的;人人都想受人尊重,要想得到他人尊重,首先要尊重对方,尊重他人的人格、劳动成果、他人的性格、他人的权利等,才能感受到被人尊重的快乐。在这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运用,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对内容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可见,在教学中,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并用,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努力思索问题,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素质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规范学生的行为。中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一般是感性的、片面的、零碎的,因此,要把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把学生感性的、片面的、零碎的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高度,从而收到品德课教学的实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的学生对此有怀疑。个别学生感觉目前不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校学生来源主是承包土地的农工子女和农民工子女。家庭经济来源主要是承包土地的收入。由于每户承包土地的数量不同。家庭经济收入有差距,从吃、住、行上很明显地反映出来,有钱人住别墅开豪车。不少家庭也有小轿车,有楼房,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无地承包的民工、承包土地少的家庭生活状况截然不同。有的学生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怎么引导学生认识共同富裕呢?
在讲共同富裕时,我例举一些事例和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让学生结合自己了解外地的、当地的及自家的情况,说说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其次,共同富裕是一过程。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很底,发展很不平衡,不可能每一个地区投入相同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只能重点发展某些地区,然后帮助、带动落后地区致富。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因为每一个劳动者的智力、体力及所拥有的资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不相同。我国现阶段地区、家庭、个人的贫富差距现象客观存在。
作为学生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应怎么办?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设问,激发学生思维迸发。学生回答综述如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我们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蔚然成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条件,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3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品德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利用好教材、拓宽学生思路、在创新方面努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努力促使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做到学科的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要做到知与行相统一。新课程改革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使本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师素质;主渠道作用;教学效果一、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学养,这是一个必须的先决条件
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当其冲就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学养。我们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观念,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上好思想品德课。还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们有了过硬的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二、要搞好思想品德课的素质教育,就要发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就是课堂教学,使我们的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课堂上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变学生过去的被动接受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快乐学习,这样做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可以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读”是让学生自己主动来做,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知识的基础,再由教师来引导学生读,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使学生做到精读,直到读懂为止,掌握了基础知识。“议”就是突出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课改的举措:合作探究。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讨论、探究知识,让学生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讲”就是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纠偏,解疑。“练”是巩固已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对“应试教育”全盘否定。有人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死记硬背,只要学生记得好,考试的分数高,说明你的思想品德课也上好了”。其实这样的课严重削弱以至失去了思想品德课的某些教育功能。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克服“应试教育”的不足,做到理论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思想觉悟三者的统一。强化培养学生思品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在“明理”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深入分析,巧妙设计教学程序和问题,由浅入深、有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形成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激情”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力。再次在“导行”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最后积极开展思品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能说会写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规范学生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生活中思想上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开展学生素质的培养。其本身没有背离教育的目的,却充实学生的思想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中小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一般是感性的、片面的、零碎的,由此,我把教材中提出的理论观点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把学生的片面认识深化到理性认识,从而收到品德课教学的实效,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到“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这一内容时,我没有直接讲述,而是让学生做一次社会调查。调查的题目是“我村(或我家)改革开放后的生活对比。”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宣讲调查结果。大部分同学发言积极、情绪高昂。让学生自己了解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
二、了解国内外大事,适时开展时事教育
平时让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节目和翻阅报纸,及时了解国内外及本地大事。我尝试着每节品德课前两分钟的“新闻会”,由学生轮流报告最新消息,包括国际、国内和我们县、学校的热点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维护祖国荣誉还表现在尊敬和爱护国旗、国徽”内容时,我针对我校每周星期一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献辞,组织学生开展题为“国旗在我心中”的课堂演讲赛,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平时,利用辅导课时间以及板报这块阵地介绍、学习孔繁森、李素丽、徐虎、任长霞、焦裕禄、邱娥国、雷锋等先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由“知国”到“爱国”,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为了注重素质教育,我在备课时有目的的准备思考题,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指导下阅读材料,对重点、难点进行广泛的讨论,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不包办代替,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努力思索和实践的过程。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昂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追求,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焕发出来,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自己思考、自己体验、自己选择,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励行的效应。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能够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的成功。
当今中小学生虽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注改革开放形势的变化,但他们涉世不深,思维方法还存在片面性。因此,我对学生在讲课中提出的问题及时引导解决。例如,在讲到共同富裕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我们提倡共同富裕,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却使贫富的差距拉大,这样会不会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出现两极分化?“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掌握了具体情况后,做了分析:(1)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使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表现。(2)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国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合法经营先富起来。(3)收入差距拉大,不能说明是两极分化,而且是一个积极分化的概念。由于我国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形成一个阶级,而是分散在社会各阶层、各个手段加以宏观调控,不会出现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的两极分化。经过分析,加深了学生对资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