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30: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区域旅游经济,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天津滨海新区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区域城市面貌发生巨大改观,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区域经济的提升和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二者存在何种关系,本研究利用SPSS19.0软件做相应的数据分析。考虑常用经济评价指标和滨海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本研究选取2006年至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的年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天津市年旅游人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19.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1和表2所示,天津市旅游人数和滨海新区GDP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相关性很高,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和0.996,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小于0.01。所以天津市旅游人数和滨海新区GDP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相关关系为正向,且相关性很强。运用SPSS19.0对天津市旅游人数和滨海新区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做回归分析,选择3种模型,得到3个回归方程:线性、对数、三次。图1和图2是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和旅游人数的拟合曲线,可以发现三次曲线的拟合效果是最好的。观察结果分析,发现三次曲线模型的R方最高,也就是模型对数据的解释能力最强,并且模型也是很显著的。发现三次曲线的拟合效果是最好的,所以,最终选择三次曲线模型。根据结果分析中的各个变量的系数值,写出模型的如下表达式,模型的显著性小于0.05,为显著,拟合优度很好。
2滨海新区滨海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随着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来自天津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6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1960.5亿元,2014年,滨海新区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占天津市生产总值的57.24%,占全国生产总值的8.65%,年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为环渤海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滨海新区滨海旅游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滨海旅游的人数和收入逐年递增,2014年全年接待量2200万人次,举办大型展会85场,旅游总收入16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78%,滨海旅游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已经开发形成滨海休闲、现代工业、历史文化、渔乡体验、新区观光五大产品体系,推出了航母主题公园、东疆湾景区、北塘古镇、龙达温泉生态城、空客A320基地等一系列特色景区,借助梅江会展中心承办了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等众多会展活动。滨海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滨海旅游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滨海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推动二者良性互动,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以强化其主导地位。
3滨海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对策
3.1以政府为主导,宏观布局滨海旅游业发展模式在新区滨海休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切实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视角科学规划产业模式,合理限定产业类型,布局产业分布,强化产业联系,从而为产业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挥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优势,挖掘、吸纳、整合其他产业资源,寻求产业的交叉点、融合点,加快滨海休闲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延伸旅游产业领域,拓展旅游要素体系,以旅游带动产业集聚,盘活港口经济。
3.2以旅游业为中基,实现相关产业链延伸
3.2.1打造游艇旅游完整产业链游艇是集航海、运动、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满足个人及家庭享受生活的需要,提供“游、购、娱、食、住、行”等要素服务的移动的水上旅游综合体,其目标顾客不但包括崇尚高端生活方式的成功人士和精英人士,也是适合广大中产家庭的海上休闲娱乐方式,而且这种集运动、航海、娱乐、休闲、社交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随着价格越来越亲民,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时尚人士的追捧。新区应积极通过旅游规划,以游艇休闲为中心,积极引导游艇制造维修、游艇驾驶培训的延伸发展,逐步构建从旅游装备制造,到相关技术培训,再到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3.2.2打造邮轮旅游完整产业链邮轮旅游(cruiseshiptourism)是一种以大型豪华游船为载体,以海上巡游为主要形式,以船上活动和岸上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高端旅游活动。从旅游产业链角度来看,邮轮抵达之前、抵达、停靠、离开邮轮码头所引发的一系列产品与服务的交易,即通常所指的邮轮旅游业,是一种介于运输业、观光与休闲业、旅行业之间的边缘产业。新区应以邮轮母港为核心,建设游轮配套设施,带动新区生态城区建设;以邮轮延伸产业为依托,以旅游休闲和港航服务两大产业为支柱,进而建设船主题艺术品业、船主题节庆业等业态,借助于邮轮经济带动新区发展。
文献[13-15]中旅游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讨,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旅游投资经济影响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基本方面:第一,可以有效增加目的地的游客数量。借助旅游投资,旅游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可以得到有效地改善,从而极大地加速区域人才、物资、信息的流动,提升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增加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增加旅游地的游客数量。第二,发展旅游业,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尤其对旅游资源高禀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旅游投资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升区域城镇化水平,有效促进社会剩余劳动力向旅游业及相关产业转移,提高全社会就业率。第三,旅游投资直接增加了全社会的经济需求,一方面增加旅游产业各个部门如饭店、景区、旅行社、交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旅游相关产业如建筑业、金融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的配套发展,从而提高当地的GDP。
2旅游投资经济影响SD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系统分析,适当引入其他相关变量,可建立旅游投资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图1所示。
3实证研究
文章以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旅游投资行为的经济影响。根据《旅游卫星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以及自治区的实际,文章确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环境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娱乐业6个行业作为自治区旅游特定行业,以这6个行业的投资总和作为旅游投资。模型仿真步长为一年。
3.1模型检验
文章选取模型中的三个积累变量GDP、就业人口与游客数量进行历史检验,检验的起始时间为1999年~2008年,共10年。选取的建模工具是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VENSIM。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仿真结果与历史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GDP仿真值与历史值绝对相对误差的均值为1.52%,标准差为1.3%;就业人口仿真值与历史值绝对相对误差的均值为0.41%,标准差为0.33%;游客数量仿真值与历史值的绝对相对误差的均值为2.57%,标准差为2.2%。因此,从历史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度较高,可以代表现实系统的运行状况。
3.2积累变量模拟输出
在未改变任何参数的情况下进行仿真模拟,得出GDP、就业人口与游客数量等三个积累变量的模拟曲线,如图2的run所示。仿真时间从1999年~2030年。由模拟结果可知,在已有的旅游投资条件下,到2030年,自治区GDP值约为3431.89亿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3%;就业人口288.96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62%;游客数量达到2050.75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15%。通过仿真结果,自治区2030年旅游收入将达到410.15亿元,旅游收入增加值143.55亿元,占GDP总量的4.18%。模拟结果与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较为吻合,并且与《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的预测大体相同。
3.3决策分析
利用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改变旅游投资比例,分析旅游投资对自治区GDP、就业人口与游客数量的贡献,如图2所示。图2中,run表示未作任何参数改变的模拟结果,run1表示旅游投资比例降低5%的模拟结果,run2表示旅游投资比例增加5%的模拟结果。从run到run1,随着旅游投资比例的下降,GDP、就业人口以及入藏游客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GDP的模拟数值在2030年由3431.89亿元减少到3190.26亿元,减少了7.04%;就业人口的模拟数值由288.967万人减少到236.13万人,减少了18.28%;游客数量的模拟数值由2050.75万人次减少到1842.64万人次,减少了15.02%。从run到run2,随着旅游投资比例的增加,GDP、就业人口与入藏游客数量都有所上升。GDP的模拟数值在2030年由3431.89亿元增加到3845.24亿元,增加了12.04%;就业人口的模拟数值由288.967万人增加到315.04万人,增加了9.02%;游客数量的模拟数值由2050.75万人次增加到2397.41万人次,增加了16.9%。由此,文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加大对旅游及其相关行业的投资,重点发展旅游事业可以使得经济继续维持高速平稳的发展,并且对扩大就业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通过追加旅游业投资,可以极大地增加的旅游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第三,随着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岗位的供需矛盾慢慢凸显出来,闲置劳动力的增加无论对经济还是社会的稳定都有着负面的影响,而通过加大旅游投资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来带动就业的增加,是一个十分现实可行的战略决策。
4结语
[关键词] 区域旅游线路旅游经济设计原则边权值
旅游线路是游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旅游业的主要产品,它包括景点、交通、住宿、辅助设施等,不同的线路选择直接影响到客户满意度,一个良好的旅游线路,不仅有助于提高游客疏导效率,更能够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是旅游业存活发展的基础,而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促进和带动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发展,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合作开发区域旅游线路的新形势
目前,全国各省市的“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大多已完成,从规划安排来看,加快开发旅游产品、整合供给、注重营销已成为规划的重心。加强地区合作,发展区域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区域旅游线路是指对旅游资源密集的省际范围或毗邻几市配置合理的旅游线路,最大限度的以点带面,有效的发挥景点的辐射功能,对周边省区经济起到了促进和带动作用,且毗邻地区季节相近,一经设计推出的旅游线路变更受季节影响不大。
二、设计旅游线路的前提条件
新形势下日益增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促使区域内省市各方都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之相应的政策扶持,签署旅游合作协议,积极建成较发达的交通、通讯、营销等配套体系,投资修复和建设重点景区,筛选旅游精品,培训合格的旅游宣传、管理、服务人才,达到“三有”条件:即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持续高质的旅游服务,为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做准备,为旅游合作生存和不断发展提供基础。
三、区域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1.研究消费者心理,满足市场需求。旅行社推出的线路方案将面对消费者的选择,它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消费者要求旅游线路具备省时、路径短、景点内容充实,线路消费比高等特点;而消费者旅游动机则分为满足好奇、长见识、娱乐、购物、疗养、商务、休闲等,区域旅游项目因幅员辽阔、旅游资源类型众多、备选方案灵活多样,更易迎合消费者的各种旅游需求,综上因素设计线路时,需考虑空间跨度和交通工具的选择,力求以合理的消费和旅游时间使消费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2.整合资源,主题特色突出。每一个旅游线路方案应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在旅游资源风格上应具有较大反差和互补,唯此才对消费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例如观光型旅游线路常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饮食文化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是目前多数游客消费的基本层次。
3.项目安排的顺序与节奏感。市场调研表明,消费者对服务价值的评价取决于期望与感觉差异、个人需要、服务预期,而消费者对旅行质量的感知包括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两个方面,在设计旅游线路时, 项目安排的顺序与节奏感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与精力,区域内景点布局避免太密集或太稀疏,应有张有弛,而非走马观花,疲于奔命。
四、区域旅游项目选择及最优线路配置思路
旅游线路是构成旅游产品的主体,是景点,住宿,交通和娱乐活动等多要素综合性的产品,策划旅游线路就是在线路上合理布局景点,寻求其间最优的游览顺序.作为区域旅游合作,由毗邻省市选择精品景点,由线路设计部门完成如下工作:
1.根据游客的旅行动机和期望,对景区、景点按主题进行大体分类,综合交通、专用设施等信息,必要时可增减景点,以选定景点作为节点,以选定路线为边制定最优路线。
2.利用多目标综合评判法来确定各边的边权值
,其中表示两节点间距离表示各节点的重要度,表示对该景点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评分,表示该景点的观景指数或景区级别,表示该景点在此路线中的相对重要度,上述参数的取值需建立在大量资料分析及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必要时借助统计学知识。
3.最优旅游线路的配置。区域旅游线路必须统筹规划,考虑到毗邻区域内景点密集,在寻求大区域最佳路线之前,以省市为小区域,借助软件将小区域内景点的最佳路径讨论出,并以本区域的起点和终点与其他区域的起点终点进行衔接,此法提高了最短路算法在大区域范围内的可操作性。利用景点首尾衔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点带面,区域衔接处的起点终点也可作为各区域旅游服务人员的接力点。
好的旅游线路是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区域最优旅游线路的配置思路在边权值的确定上提出新的量化标准,对线路配置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强的方法;一条贯通良好的区域旅游线路,具备省时、经济、高效的特点,能够更好的适应消费者需求,从而辐射和带动旅游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淮南孙法合:图论法确定区域公路网主骨架浅谈,山东交通科技,2000年3期
[2]唐亦功:西安及毗邻地区旅游线路的配置及规划,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4月
区域经济差异和特征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从经济角度研究旅游,一般规律是区划单元愈小,区域间差异的测度值愈大。本文在借鉴省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河北11个地级市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总体特征进行定量研究。
一、河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总体特征
区域间经济差异的测算必需基于对各研究单元的整体经济的特定指标的分析,指标的选用首先要保证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区域间的可比性。就国内地市级旅游统计资料来看,国内旅游收入统计资料早,时间较连续,但可比性差;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连续性差,但统计时间和标准一致,可比性强。因而本文选取了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来分析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
1、河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时间演变特征。本文采用St(标准差、绝对差异)和Vt(标准差系数、相对差异)两个常用指标来测量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水平。
St=[(Yti-Yt)2/N](1/2)
Vt=St/Yt
式中Yti为某年某个地市的旅游外汇收入,N为区域个数,Yt为某年全省平均旅游外汇收入。
河北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1990年的标准差为204.61,到2003年增加到2108.44,增长了9.30倍;相对差异分两个阶段逐渐下降,1990-1992相对差异从1.45下降到1.29,2000-2003从1.62下降到1.27,由于1993-1999年数据缺失,暂时无法反映期间具体的变化过程及分析2000、2001年相对差异显著上升的原因。上述河北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特点与我国三大地带及省域之间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特点相一致,都是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体现。
经济学家认为当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时,资金、技术、人才总是先集中于个别优势地区,从而会加大地区间的相对差异,随着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对差异不断减小,但由于各地区基数、基础不同,绝对差异必然加大。九十年代以来,河北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地市间相对差异水平降低,但旅游经济总量的绝对差异在扩大。
2、金字塔型的经济差异模型依然保持。旅游外汇收入指数是各地市旅游外汇收入与全省平均旅游外汇收入数量的比值,通过比较各地市旅游外汇收入指数,可将河北省11个地市分成4个等级。当Z=1时,说明此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Z>1表明该市旅游业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Z
3、河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现状格局。区域经济的现状格局是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结果,通过比较2000-2003年旅游外汇收入与全省平均旅游外汇的比值,可以看到:秦皇岛市作为全省旅游业的龙头,旅游经济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地区,2000年秦皇岛旅游外汇收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66倍,而沧州、张家口、邢台、衡水四地市旅游外汇收入却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0.1倍,两极分化严重,区域差异显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二梯度的是石家庄和承德,旅游指数在1.0-2.5。其余四地市旅游指数为0.1-1.0。
依据旅游经济水平分级情况,河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现状格局划分如下:旅游经济发达地区是秦皇岛,旅游经济次发达地区是石家庄、承德。旅游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保定、唐山、廊坊、邯郸。旅游经济不发达地区有张家口、邢台、沧州、衡水。
二、河北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资源条件的差异。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尤其是高级别的旅游资源是吸引国外游客,发展入境旅游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秦皇岛素以北方天然不冻良港、历史名城山海关、避暑胜地北戴河而闻名中外,是我国北方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它集长城文化、山地风光、滨海度假与一体,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河北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极大的吸引力,除秦皇岛、承德外其他多数地区旅游资源呈“小、散、弱、差的状态”。因此,秦皇岛是河北旅游业发展的先导。
2、区位条件的差异。旅游区的区位通过其与客源地和周围目的的空间关系以及交通可达性来体现,区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在宏观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水平、地位和作用,具有良好区位条件的地区往往能够首先获得优先快速发展。
3、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旅游业的发展除主要依靠独特的资源禀赋、较好的区位条件外,也受到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及规模的限制。良好的经济基础保障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力,交通运输、商业、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我国大尺度上的东、中、西地带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就是其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结果。
三、对策
1、加强政府主导力度,创新开发理念。河北旅游业在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地区经济差异显著,此阶段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公路交通和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尤其是在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得到政府在政策、导向性投资及规划、策划方面的大力扶持和领导是非常必要的。树立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理念,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合力开发,形成一个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大环境。
2、重点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从经济理论来看,在经济差异较小时,非均衡发展有利于迅速提高整体的发展速度,但差异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反过来制约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提升河北整体旅游经济水平应选择缩小区域差异的协调发展战略。应打破行政隶属和地域界线,改变目前分割资源、分割市场、各自为战的方法,形成具有开放性、连续性的旅游企业经营网络格局。对于旅游经济发达地区要健全城市功能,建立协作经营机制,优化旅游大环境。旅游产品要向精品化、多元化发展。有选择性的建好一批优秀的旅游景点,力争达到国家级、世界级水平。对于秦皇岛、承德之外的旅游经济不十分发达的区域,应把石家庄、保定、廊坊作为二级中心来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辽宁沿海经济带;竞合条件;区域合作
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旅游+’战略背景下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L15BGL034);项目负责人:王晓宇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2日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辽宁沿海经济带所包含的主要城市为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工业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旅游业基于其较强的带动作用,在辽宁沿海经济体系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现已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不可或缺的产业部门。随着旅游开发的逐步深入,旅游业发展环境的日趋成熟,旅游业发展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旅游产业链,实现陆岛一体化发展,包容性增长等方面已经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概况
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要包括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六个沿海城市所辖行政区域。海岸线长2,920km,其中陆域、海域面积分别为5.65万km2和6.8万km2。辽宁沿海经济带凭借其明显的区位优势、优良的资源禀赋,较强的工业实力和较为发达的交通体系在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圈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贸易往来频繁,已经发展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进行旅游贸易的重要门户。同时,该经济带也是省内优质旅游资源的集聚地,形成了以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为主体的滨海旅游城市群。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六市在资源类型、发展历程方面既存在一定的共性,又各具特色。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势在必行。杜绝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加强旅游产品联合研发,打造特色,提升经济带整体形象是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旅游竞合模式。竞合模式是针对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而提出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旅游竞合即旅游地的竞争与合作,是基于竞争的前提下的有机合作,其实质是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促进和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合的动力以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为背景,以相关地方利益为基础,市场交易为基本方式,以政府协作为补充,在塑造和发挥各相关地方及景区特色的基础上,最终建设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竞合是旅游发展的较高阶段,在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上,既竞争又合作。
(二)旅游竞合优势。资源、区位交通、政策优势是沿海经济带六市旅游竞合较为突出的优势所在。
1、资源优势。辽宁沿海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海滨风光、金黄色的海滩、独特的自然景观、奇特的人文景观、发达的社会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地下温泉资源和一批大型人造景观,让辽宁具有建成中国沿海旅游大省的诸多要素。诸如,分布在黄海北部的金州区、旅顺口区沿岸和辽东湾东岸的盖州市及西岸的兴城绥中一带的海岸景观资源;分布在黄海北部东段和辽东湾顶部的平原淤泥质海岸地带,景观自然性别具特色的海滨湿地景观资源;以及83处天然海水浴场资源等。
2、区位交通优势。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是连接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的桥梁与纽带。辽宁滨海大道的建成及投入使用拉近了沿海六市的距离,重要港口云集、通航国家和地区已达160多个,是东北地区出海唯一的、重要的门户。加之烟大轮渡、多条国内外航线、铁路干线、多条高速公路的开通使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交通运输线路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3、政策优势。政府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旅游发展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自1993年起的“大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多层次、立体发展”新格局的努力构建进一步加强了沿海六市相互联系和合作。辽宁省委、省政府于2005年提出打造“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09年7月,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整体开发区域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10月,《辽宁滨海大道六城市联合体丹东宣言》的签署,使沿海六市的旅游合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此同时,“海洋旅游年”成为2013年旅游的主题,更是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的进一步合作发展,实现有效区域联合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陆岛一体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障碍
关键词:分布;城郊旅游;旅游线路;区域经济
一、城郊分布旅游景点线路优化的概念
城郊分布旅游景点旅游线路作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它主要是由城郊各县和乡镇间的交通线路连接而成,其旅游资源可能分布在某个城郊区域的若干个区县和乡镇,城郊旅游线路的设计和优化对城郊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城郊旅游线路优化的核心。城郊旅游的核心在于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城郊生态景观和民俗文化,为游客在短途旅行当中带来精神满足。城郊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不同在于,城郊旅游参与者更多是希望通过短途旅游获取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田园风光、古朴的旧式建筑和城郊特有的民俗风情。城郊旅游节点的资源挖掘是线路设计过程当中非常关键也是困难的一环。城郊旅游节点资源与大型旅游区节点资源相比,其资源优势的呈专一性和独特性。正是因为充分发挥其独特资源效益,推动该节点辐射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该旅游节点的核心竞争力。
(二)城郊旅游线路优化提升城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郊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是城市经济向农村延伸的过渡地带。城郊经济的整体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因此,城郊旅游线路的优化应充分调动区域资源,不能局限于点,应该从面上进行资源整合,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从资源根本特性出发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为整个城郊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进而提升城郊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二、城郊分布旅游景点线路优化的方法和步骤
城郊旅游节点的特点是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提供一定的公共活动需求,但是水平都还相对较低,满足不了游客长时间的旅游生活需要。随着私家车的迅猛发展,城郊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旅游方式之一。
(一)城郊旅游线路优化的原则。以自助短途旅游为主。城郊旅游线路产品的目标市场主要是来自于城市的散客旅游者,以自驾车游客居多,在线路优化时,应当注重研究游客的需求。如游客当中多数以家庭或者朋友为单位,通过短途城郊旅游欢聚闲暇时光,希望拥有相对私密的空间。当然很大一部分游客是为了远离城市,接近大自然,舒缓心情,减缓工作压力,希望拥有较舒适的休闲区域。因此线路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郊旅游人群的旅游目的和特点,才能更好结合城郊旅游节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宣传。不同类型的游客通过合理的线路获得满意的旅游产品可以有效的提升线路的知名度。
(二)突出线路的主题。城郊旅游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多来自于主题旅游。线路优化其实是对主题旅游的提升,主题旅游本身又是对分布节点资源的浓缩和升华。不但能够通过鲜明的主题凸现分布旅游景点的魅力,而且能够将同一节点整合进不同的线路,增大节点感知度,从而提高节点曝光率,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线路的优化需要突出线路的主题,让游客一目了然,通过主题的设置能够很直观的感受景区节点所带来的意境和魅力。
(三)短途短时的旅游原则。城郊旅游的对象和性质决定了游客旅游的时间和距离都不会过长,以短途和短时为主。一般是在2天以内,范围不超过100公里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郊的基础设施虽然有了长足发展,相比城市而言,还是存在夜生活相对贫乏,卫生条件较差等现象,对年轻游客而言缺乏滞留的吸引力。在线路优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时间和距离对游客的影响,进行节点资源整合。
(四)资源整合循序渐进。线路的优化时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的城郊区域而言,更需要遵循这个原则,不能操之过急。城郊区域旅游节点资源本身存在分布广的特点,城郊区域交通和公共实施发展缓慢对结节点资源的开发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在线路优化过程中,对节点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各方面环境的客观条件,循序渐进的进行资源整合,避免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的行为。虽然有些节点资源含金量高,但是由于道路难行,如果强行将其纳入线路,对游客而言弊大于利,使本身纯朴的城郊旅游产生变味。
三、城郊区域旅游经济特点分析
城郊区域旅游经济活动主要围绕旅游相关的吃、住、行、娱、游、购、娱六大要素开展。这六大要素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城郊旅游线路的优化就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原因,把六大要素恰当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产品。即在线路优化的过程当中把六大要素所牵涉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休闲等进行合理分析布局,为游客提供方便舒适的一站式服务。
分析旅游经济特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线路优化的过程中更加量化各要素对游客的吸引力,突出城郊旅游的经济特点,在优化的过程中做到优势集中。城郊旅游线路优化之旅游经济特点通过计算六大要素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影响和对旅游活动本身的影响进行线路优化。具体方法如下:
经济影响比重一是指某旅游要素在该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旅游影响度一是指某旅游要素同旅游业之间的影响系数。(影响度高为100.70%,中为60~40%,低为30~0%)
优化关联度~是指该旅游要素和线路优化之间的关联程度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优化关联度=经济影响比重×旅游影响度
城郊旅游的特殊决定了在区域旅游经济特点的分析过程中与城市旅游经济特点分析不同,因为游客对城郊旅游的特殊需求直接影响了六大要素在旅游业中的影响程度。因此要针对城郊旅游的特点进行选择才能做到准确分析。
四、旅游线路整合优化
旅游线路的整合优化是“五分合一”线路优化方法的另一半组成部分,是关键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第一阶段的“五位分析”得出了城郊旅游供求双方的资源和需求,第二部分整合优化就是结合实际将第一部分所列举的供求双方的资源和需求进行对比,利用线路优化过程将对比结果整合进入新线路得出优化方案。“整合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
(一)选择适合的旅游点、设旅和服务提供商。选择适合的旅游点、设施和服务提供商是整合优化的核心,也是线路优化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城郊旅游市场、现有旅游节点资源、成交区域经济特点、城郊区域社会文化特点和区域旅游经济特点进行分析,将五位分析的结果进行详细对比,并且高度结合城郊区域的实际特点进行挑选和排列。挑选的顺序和排列的方式将直接影响最终的线路优化方案。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和客观原因,可能造成优化方案的多样性。可行度由该旅游节点可实现的交通道路状况和条件决定。
(二)出台线路优化方案。在步骤1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旅游需求出台多条线路优化方案
(三)针对每种方案进行评价。线路优化方案出台后,并不是最终的优化方案,还需要对每种方案进行评价。评价中仍然是依靠各项指标来判断,若合理则可通过,若不合理则需对线路方案进行重新调整。时间距离一相邻节点之间的时间距离(根据实测数据)。
餐饮节点一整条路线中是否有专门的旅游餐饮节点,线路中旅游餐饮节点的分布是否符合实际旅游时间的分布。 住宿节点一整条路线中是否有专门的旅游住宿节点,线路中旅游住宿节点的分布是否符合实际旅游时间的分布。
(四)最终确定优化方。通过评价,将方案不断雕琢,最终成为既满足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又适应旅游游览的各项实际要求的线路优化方案。但是最终的优化方案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多种方案表示各有不同侧重和适应人群。方案的多样性只能说明单一方案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的不同,相互间并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品牌;区域旅游经济;协调性博弈;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59-06
在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的当下,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社会都格外注重对新型、低碳、绿色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取,第三产业相较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言,其对于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依赖性极低,凭借科技、创新而逐渐形成的产业优势使其已经成为国际间产业竞争的焦点。可以说,未来一国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与维持将更多依赖于第三产业。基于有限的经济基础和人才优势,优先发展旅游产业成为了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水平相对较为薄弱的、发展中国家的首选。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作为第三产业典型代表的旅游产业相较于传统一、二产业发展而言,虽然起步较晚但增速明显,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在 GDP增长总额中所占份额已超过 4%,其对于经济增长、社会消费等的拉动效应十分显著[1]。缩小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则贡献更为明显,不仅是“跨越”区域经济发育先天不足的有效“捷径”,还能凭借自身的“低碳”性,充分满足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的双重需求。基于此,本文拟在探讨旅游品牌作用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机理与路径的基础上,实现对区域利益整合、共享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实现对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优化,最终促进各利益主体公平发展。
一、旅游经济竞合的博弈行为发生基础
对于企业而言,占据有效的市场份额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障,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则涉及市场认可度,即消费者对该企业及企业产品的认同。更具体地说就是,要逐步形成强有力的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推广而获取消费者信任和认同,直至最终的消费。在现实社会中产品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同具体的生产设备不同,其无法直观展示,品牌构建的过程和具体的效果也无法在利润表直接列示,这就往往导致企业运营过程中对其的忽略。事实上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虽然无法具体量化其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度,但良好的品牌却对企业价值的增长具有其他资产无法替代的效用,其所直接影响的正是市场消费者在体验产品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影响和心理感受,品牌的培育过程就是消费者认可度的构筑过程,其最终将凭借对消费者认可度的完全实现而进一步实现对市场份额的有效占据,即形成品牌竞争优势,且这种市场竞争优势还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变化[2]。具体到旅游品牌而言,限于旅游产品自身的空泛性和抽象性,其无法像一般产品那样可以提供直观、具体的事物,旅游产品所提供的主要是消遣式、放松式的服务,这也必然决定了旅游产品消费的特殊性,即消费者感受的不是物品的使用效果,而是服务的舒适性。也正是由于旅游消费过程中所享受的主要是服务而非具体实物产品,属于产品使用权的分享,这就导致对旅游品牌的认定将分为两类: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结合本文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焦点主要是“公共品牌”这一类型,这也决定了必须对其的产权属性进行必要的分析。
从旅游品牌在经济发展中效用的发挥来看,其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其所有权应为区域内各相关行政单位、经营企业和所在地居民共同享有,至于旅游目的地非临近区域则不享有所有权[3]。这也表明,对于区域旅游品牌价值的维护将不再是“生产产品”的一方而是来自于共享该品牌的各方,各方在获取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关行为所影响的将不再是自我一方,而是与品牌利益直接相关的各方以及集体共同利益。更具体地说,若任一方以损害旅游品牌价值为代价而换取其他单方利益增长,也许会短时间内带来自我利益的有限增长,但对于品牌认可度的消极影响将同时导致该旅游产品在市场中占有份额的降低,则最终不仅会使整个旅游品牌的市场价值下降,还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单方利益造成损失;相反,若品牌利益相关各方力求通过打造强有竞争力的品牌来实现对市场的最大化占有,在采取相关品牌建设、维护行为的前提下,则来自于任一方的旅游品牌维护行为,不仅可以实现旅游品牌市场价值的上升,还可以带来其他利益相关者单方利益的同步上升,但必须指出的是,鉴于利益各方在集团内部地位、效用等的差异,其自然决定了利益分割的差异性,即彼此收益却是非均衡性,这也意味着各品牌利益相关者间同样存在竞争性。结合理论界对物品属性的划分原则,通常包含私人物品、共同资源和公共产品[4]。而对于公共产品有学者又倡导将其较一般分为三类:一是纯公共产品,即完全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该类物品具有绝对的排他性,且这种排斥性自产品生产出来就已经存在,直至产品耗损殆尽始终存在,其典型代表就是由政府直接提供的社会相关公共物品。也正是由于产品自身的完全排他性对它的定价、利益分配等将不再依靠市场决定,而是完全由政治权利予以妥善解决。二是俱乐部产品,即同时表现出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通常为所有权上具有排他性但使用嗌先床⒉痪哂芯赫性;该类产品由于消费过程利益分享发生于多于一个人或一家人中的有限团体中而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但范围的有限性又决定了其私有性。因此,该类产品介乎于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外排他性但也同时兼具非竞争性,即个体消费不会导致团体内利益的减损,其典型代表就包括城市间的高速公路,对特定人群开放的学校、游泳池等。三是共同资源产品,即同时表现出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5],该类产品与俱乐部产品相反,在所有权上具有非排他性但使用权上却表现出竞争性,例如公共牧场等。从旅游品牌的使用来看,其与共同资源产品的特性更为相似[6~8],即在品牌的所有权上表现出显著的共享性但在利益各方的使用间又存在显著的竞争性。基于此,本文将一定区域范围内共享的旅游品牌定义为“共同资源”类准公共产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旅游品牌的产权属性,具体而言将涉及对区域内旅游品牌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管理权等归属的划分[9~10]。从旅游产品本身的属性来看,其就是通过对生态资源的使用而创造价值,这就意味着产品品牌的塑造将主要依赖于所使用的生态资源,那么生态资源的产权属性就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品牌的产权属性。虽然前面分析已经明确其属于区域内各方共同享有,但利益各方的在产权问题上的地位却并非完全一样,具体来说:
第一,从所有权来看,以生态资源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旅游业其所经营的主体在最终归属上为国家全体公民,至于责任与权力的具体实施原则上为国务院,但具体到行为实施则主要为国务院所授权的地方政府,即最终的所有权行使为旅游景点所在的基层地方政府。因此可以说,旅游业区域地方政府在所有者集合中处于主导地位。
第二,从经营权来看,旅游资源不同于一般资源的经营权划分,伴随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的推进其所有权经营权从属主体将由单一主体演变为两权分立[11],即所有权主体――地方政府将以转让方式将旅游产品的经营权让渡给相关的开发商,至于其出让经营权的依据则主要是资源开发成本的高低。
第三,从收益权来看,它决定于上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归属,若是旅游产品为准公共产品则由于非盈利性经营方式将无法产生收益;若为营利性开发,则利润的主要收益者将为地方政府与主要开发商。
第四,从处置权来看,其主要强调在Y源使用过程中对经营资源的维护、开发以及资源经营权的全部或部分转让权[12],对于旅游资源而言,主要归属于经营方,即主要的旅游资源开发企业。
第五,从管理权来看,它主要强调通过对资源使用期限的有效延续而发生的不改变资源自身性质的行为,往往为资源所有者所有,即旅游品牌的管理权主要为代国家实施实际管理的地方政府。
二、旅游品牌所在区域旅游经济竞合的博弈分析
作为共享旅游品牌的任一主体而言,其对于旅游品牌的使用以及所发生的相关经济活动均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主体发生关联,即产生合作行为或竞争行为[13]。为更加直观地分析主体间的博弈行为,现将主要资源所有者――地方政府视为最重要的主体,即相关经济行为的唯一参与主体,这样对于区域经济的博弈分析就转变为旅游品牌共享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分析。一般来说,政府主体所做出的选择主要为“合作”“不合作”两类,各自所产生的收益也将完全不同,基于此,各博弈主体间所进行的多为协调性博弈。
(一)协调博弈
博弈主体间进行相关的行为协调其所要追求的目标就是彼此间的均衡选择,即协调博弈。协调博弈尤其强调在收益空间中,任何均衡点都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在充分给定其他参与人行为策略的前提下,是不存在欲实施激励措施而改变自我行为的策略需求;二是没有参与者希望其他参与者会愿意改变其行为。从其类型来看,它属于特殊的博弈类型,关注的焦点并非参与者间的不协调之处,而是参与者的预期可能对博弈结果的影响。Andrew Schotter 就直接将协调博弈定义为:“在任何均衡点上,行为的维持不仅来自于给定其他参与者行为条件下的单方行为主体意愿,还包括所以参与者的维持意愿[14],即彼此均不愿意其他参与者改变目前的行为。”这也就意味着,博弈各方在选择相同策略时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
Rusell W.Cooper 则认为,协调博弈产生于各个非合作均衡的调整,同时协调博弈的实现又将带来一系列帕累托排列的均衡,对于各参与者而言从协调博弈中获取的是更高的收益,且这种收益的提升不仅作用于对局人还包含与此相关的参与方[15]。可见,来自于策略的互补性的积极效用主要是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正外部效应,即收益的正溢出和乘数效应,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正外部性的存在,可能最终导致博弈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点的分离,即Cooper 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纳什均衡与协调博弈焦点的不一致性。这也就意味着,均衡选择所要实现的不仅仅是预期的一致性,还包括参与各方行为的协调一致,那么,协调博弈的关键点也就在于对参与者行为的预期[16]。若协调博弈能够成功实现,则意味着策略组合将表现出相同偏好,即存在多个纳什均衡时,其他参与者均能实现对策略组合的正确预测。那么,此时所预测的组合就是唯一的最优反应。
(二)竞合决策的博弈过程
假设区域内共享旅游品牌的地方政府主体个数为F,为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彼此均会积极进行与本地旅游项目相关的经济开发与建设;且区域内旅游市场总量和各子区域在旅游市场所占份额表现为固定量,均为G;而各子区域源于旅游的经济收入与其具体的旅游市场占有量间线性关性,对于在真正进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时各地方政府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确定并维持自身的市场占有量,为了实现收益的最大化甚至还要实现对其他子区域资源的占有;为便于研究本文假定对于各地方政府而言,理想状态下的旅游市场占有量为 2G。由于对其他政府资源的占领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f,则最终的子区域旅游经济收入应为2M-c。在此情况下,对于旅游品牌共享的各地方政府而言,在做出具体决定的过程中所考虑的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因增加旅游资源而实现的旅游收益,还有在资源争夺过程中所必须支付的额外成本,即其所要决定的不仅包括是否履行资源掠夺行为,还包括是否选择支出一定的维护成本t(t>f)来预防资源被其他主体掠夺。基于此,进一步假设当子区域政府决定掠夺其他政府的旅游品牌资源,且该区域没有支付任何防范成本则掠夺成功的概率为100%,否则在对方采取防范措施的情况下掠夺成功的概率将下降至50%。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旅游品牌共享区域各子区域地方政府间针对旅游市场的博弈行为如下:
已知共享区域内各子区域地方政府平均分配整个市场占有量FG,但各子区域地方政府A可从F个选择中进行选择,其中F∈[0,1,……,A-1,A,1,……F],代表其准备争夺的潜在目标子区域市场,0 为不实施争夺行为。同时,为防止自我资源被占领,各子区域地方政府还将做出是否防范的选择,若子区域政府I实施争夺行为且取得成功但自身为支付防范成本则最终的收益为2G-F;若A参与争夺但自身也支付了防范成本,且争夺他人市场成功则收益为2G-F-t;若政府A的旅游品牌市场被其他子区域政府争夺,随支付的防范成本但抵制行为失败,则收益为G-f-t,具体博弈收益情况(见下页表1)。
可见,对于政府A来说,与自身相对的F-1各子区域地方政府均可能是对其资源实施掠夺的潜在竞争者,由于无法准确预测掠夺行为的真正发起者,则i 的防范只能是对F-1各子区域地方政府。对于相对于A而言的其他各子区域地方政府而言,假定只有一个会真正实施掠夺行为,它将支付成本f,而成功的概率则为A不抵抗情况下的100%和A抵抗且成功情况下的50%,则对于该政府而言在与A的争夺中,自身所实现的最小收益为:
若G/2>t>f,则(1)式恒为正,这就表明A政府将始终面临旅游品牌市场份额被侵占的风险,在维持自身必要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它会选择同时掠夺其他子区域政府的市场份额,若遭遇对方抵抗则成功概率为50%,否则为100%。此时,政府A的预期最小收益与(1)式相同,在G/2>t>f成立的情况下,F个子区域地方政府事实上都会选择争夺他人旅游品牌市场。而此时进行市场防御时,选择防范的成功率为 50%,此时预期收益为■-t,该值大于0;若选择不防御则旅游品牌市场将会被掠夺,预期收益为0,这就意味F个子区域地方政府事实上都会选择防御,则彼此间的博弈收益情况(见表2)。
从表2可知,对于任一子区域地方政府而言其在博弈中所获的收益为:
可知,G-f-t始终小于G,集团内部单一主体的旅游资源掠夺并不能真正实现自我绝对收益的同步上升,试图通过占据资源数量而追求单方利益增长不可实现,即旅游品牌共享区域内任一子区域地方政府在图获取更高利益而实施掠夺行为时其所能真正实现的最终利益,将始终小于原有维持各自市场份额时的利益。这也意味着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制度模式来协调区域间的资源分配与子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三、基于博弈行为的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旅游品牌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了其所有权的共享性与利益各方使用间竞争性的共存特性,对于利益最大化追求的目标驱动很容易诱使各子区域地方政府采取掠夺其他主体旅游品牌市场份额的策略,而分析却表明这种行为的实施并不能真正带来各自利益的增加,甚至还会导致整体经济发展的减缓。基于此,有必要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必要的制度来协调彼此间的发展。目前,理论界普遍存在三类制度模式[17]:
第一,National Park模式,这一制度模式的构建自美国1872 年的一项专门法案,即专门针对黄石国家公园管理而实施的政策引导[18]。该管理模式认为,任何旅游资源的利用都应以服务民众为基本目标,而对于经营利益的获取也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者,以避免少数利益方对资源利益的过分获取。该管理模式的主要管理体系为内政部主导下的旅游区管理局统一管理,其下分别设地区管理分部,在各管理分部内部再设立具体的管理局,最终形成三级管理制;从旅游资源的规划上来看,该管理模式主张在各级管理机构设有公众积极参与的规划处,以确保具体规划的实践性;而在具体的人事管理问题上,该管理模式主张相关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均由一级管理方统一任命、合理调配;其所倡导的经营理念则是以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为最终目标,避免人为地过度开发和建设,且与生活区域要划分明显。同时,应避免游客承载量的过渡而对旅游资源产生不可逆的危害。目前,该协调管理模式已作为一种理念和制度被世界各国广为接受,认同其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所产生的双赢效应。
第二,管理委员会模式,这源自于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变迁,其提出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因旅游资源分属管理部门不同而产生的旅游业外部不经济问题[19~20]。该管理模式的主要管理体系为专门管理机构主导下的旅游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其具体职权的履行分别由相关的专业管理人员实施,即由来自于各级政府部门的专业人员构成管委会,但管委会不参与景区具体经营活动,其主要职责在于对景区经营实施监管,对经营单位相关的景区开发行为进行监督、积极制定旅游景区的具体发展规划,确保区域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对积极探寻区域旅游资源的保护路径,通过对区域民众生态环保观念的全面教育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公司治理模式,该模式以管理委员会模式为基础,但避免了因景区管委会性质而导致的区域资源无法被高效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缺陷。具体而言,景区的公司化治理模式可进一步细分为整体租赁、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三种[21]。其中,整体租赁模式下将导致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景区所在地政府行使所有权,而相关民营企业只能以租赁方式获取对景区的有限经营权,其收益主要来自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地方政府则主要行使监督权。股份制企业则又有上市与非上市之分,这主要决定于经营主体是否为上市企业,若为非上市的国有股份制企业或混合股份制企业,则景区所有权归属于地方政府,经营权归属于股份制企业,企业主要负责景区的开发建设;若为上市股份制企业则经营主体为企业,而景区管委会负责具体的管理行为;国有企业经营模式则以国有企业为景区经营主体,景区所有权归属于政府,而经营权则为国有企业享有,这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制。
1.旅游资源禀赋差异
旅游资源直接影响着旅游地的发展,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好的旅游资源能带动旅游地的发展,提升旅游地的档次,扩大旅游效应。即西部地区各省市的旅游资源禀赋差异对各地区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影响很大。
国家旅游局按照一定的考核标准,将旅游资源分为五个等级,等级越高则说明该景区的资源禀赋更好,可进入性更好。由于不同等级的旅游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同,所以文章在进行分析时,参考前人的研究,将不同的景区赋予不同的权重得到景区密度公式。Y = 5Y1 + 25Y2 + 15Y3 + 075Y4 + 025Y5。其中Y为旅游景区密度值,Y1、Y2、Y3、Y4、Y5分别表示5A、4A、3A、2A、1A级景区的个数。通过查询2012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上的数据并结合公式Y的计算可知西部地区旅游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加权得分也较高,其中四川、新疆、广西、内蒙古这四个地方的得分较高,其中这五地中5A级数量占到了西部地区的366%,4A级景区数量占到了西部地区的5292%,而在因子得分中前五名的只有四川、新疆两地,说明广西和内蒙古两地虽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禀赋较高,但是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其他如交通、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影响。西藏、青海、宁夏三地的加权得分较低,旅游资源的不足成为了制约西藏、青海、宁夏三个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旅游服务水平差异
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及旅游服务水平对旅游地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讲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食、住、行、游、购、娱所能接触到的一系列设施,旅游服务水平则是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所能体会到的服务。
看到:内蒙古、云南、陕西、四川的旅游行数量占西部地区旅游社的比重为153%、126%、1182%、1049%,四个地方的比重和为5021%。超过了西部地区12省市旅行社数量的一半。从星级酒店数量来看,云南、新疆、四川、广西的星级酒店数量占到了西部地区的比重为144%、135%、121%、104%。这四个地方的星级酒店数量占到了整个西部地区的507%,超过了西部地区星级酒店数量的一半。
3.区域经济背景差异
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对当地的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如旅游地旅游设施的完善。增加旅游地交通的可进入性。同时只有居民有可支配收入时,旅游动机才会更强烈,进而参与旅游活动。为了更好的说明区域经济背景差异对旅游地发展的景响,相关数据表明固定资产的投资越大,旅游外汇收入也较高,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的地区有:四川、内蒙古、陕西。且这些地方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也较大。从旅游外汇收入来看四川、内蒙古、陕西的旅游外汇收入也相对较高。区域经济背景的差异对旅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4.产业政策环境差异
产业政策是国家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的方针和准则。产业政策的支持可以推动旅游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一些发展较弱的旅游地,产业政策的扶持显得尤其重要,旅游欠发达地区必须走政府主导道路才能寻求更好的发展。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为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云南把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政府支持力度大,所以旅游业发展较好。相反的西部地区的宁夏由于煤炭行业、电力行业的发展,政府对于旅游业的扶持力度较低,同时由于受到旅游资源各方面的原因。旅游经济发展较弱。比如政府提出的“重庆模式”、“云南模式”就是产业政策扶持的表现。不同地区的产业政策环境不同会影响区域旅游业经济发展。
5.促进旅游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综合水平较高地区的发展对策。这些地区的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交通可进入高。因为此类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很好,所以此类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利用自身的交通、旅游资源等优势打造特色旅游精品。突出其旅游地的特色,旅游地要结合自身资源、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开发一些特色鲜明、游客参与度较高的旅游项目,同时加大旅游宣传,加强与旅游发展较好的相邻省市的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形成特色旅游项目,进而提高其吸引力,实现旅游地的更好发展。带动起西部地区旅游合作、人才交流。实现由极化作用不断转变为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