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成人本科英语教育8篇

时间:2023-09-22 09:30: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成人本科英语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成人本科英语教育

篇1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工程教育正面临制造业全球化和工程教育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国内工程人才需求和国际工程教育形势需要加快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解决上述问题的共同方法就是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化的手段保证并不断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工程教育认证是工程师注册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与专业认证倡导的“产出导向”有一定的差别[1]。当前,国际上对工程教育专业评估与认证的标准把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等认证基本理念贯穿其中,已从“专业结果”(ProgramOutcome)向着“学生学习结果”(StudentsLearningOutcome)转变。以往的评估与鉴定,其所选择的要素指标,往往是注重其投入,唯独缺乏学生的培养成果。我国施行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华盛顿协议》等效)也是以基于“结果导向”的[2]。而这个结果导向是以“毕业生素质”的展开为主要检测对象的。它要求工程专业根据自身办学的定位,制订出本专业可度量、可测评的具体的毕业生素质要求。本文从领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反向设计培养方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课程与毕业要求达成度等方面探讨了工程教育认证的关键问题,为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打下基础。

1领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已开展80多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形成和发展了独特的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开展了大量的认证活动,为推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工程教育的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ABET代表美国与英国等6国于1989年发起签署《华盛顿协议》。2016年6月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4]。OBE模式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将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5-6]。OBE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在OBE教育模式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实施OBE教育模式主要有四个步骤:定义学习产出(Defining)、实现学习产出(Realizing)、评估学习产出(Assessing)和使用学习产出(Using),涵盖了戴明环(PDCA)各要素[7]。实施OBE模式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认证下人才培养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产出作为导向(OBE),就是要从“教师能教什么”转变成“学生应达到什么”,大学阶段受到的工程教育作为未来相关职业工作的准备,以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内涵来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明确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以产出的产品“学生”为中心设计、实施教学活动,从工程技术知识传授转变到职业所需能力培养,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观的重要转变[8]。教育思想转变很大挑战,认证强调专业人才培养结果导向,要求教师将毕业设计出口要求分解对应到课程上去,并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实施。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是学科导向、投入导向,这个观点贯穿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施、考核评价等方方面面。理念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2“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正向组织教学活动”

做好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并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以及正向组织相应教学活动。符合学校定位和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5版的毕业要求有12条),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本专业毕业要求,制定毕业要求指标点,引导教师有针对性教学、学生有目的学习;制定课程(体系)与指标点的关联矩阵,教师在教学中可考核、可评价,学生在考试等学习成果中可表达。制定体现指标点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教师在试卷、报告、论文及相应评分标准中得以体现。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培养目标:以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方向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要求:①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与专业知识:系统运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等复杂工程问题;②工程经济与管理:掌握一定的经济与管理知识,并能将经济管理方法用于解决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等复杂工程问题;③工程问题分析与表达:具备文献检索和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及知识对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表达与论证的能力;④工程设计与开发:具备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知识进行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设计、工艺分析与制造的能力及创新意识;⑤实验设计与分析:针对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复杂工程问题,具备实验设计、方案实施、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⑥现代工程方法与手段应用:使用现代设计、测试、制造和仿真分析等软硬件工具,解决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复杂工程问题;⑦团队合作与协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能够在合作过程中根据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⑧交流与表达:能够结合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问题,进行书面与口头的表达与交流,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⑨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⑩工程职业道德:熟悉法律法规、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理解工程对社会的影响,具备工程职业道德,履行社会责任;輥輯訛人文素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在解决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考虑对社会、健康、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輥輰訛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在解决装备、工具、汽车零部件工程问题时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并考虑可持续发展因素。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基于OBE)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进一步可分类为:通识课程模块、工程基础模块、设计模块、工艺模块、制造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等,培养解决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教学大纲是达到认证毕业要求最根本、最基础性的工作,是任课教师与管理者理解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水平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要求:①对毕业要求指标点形成支撑;②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的教学设计;③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估方法;④对教学管理要求;⑤专业负责人、责任教授、执笔人、核准院长。

3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对复杂工程问题的理解:任务具备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学生需解决的问题包含有多种利益冲突要素在内的机械工程问题。涵盖任务表达、理论分析、求解等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需要综合应用任务表达、理论分析、求解等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需要综合应用任务表达、数学模型建立、多种现代建模及分析软件、专业基础知识、自主创新设计、参数性能优化分析等环节来完成任务,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程中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撰写报告、汇报,交流与表达能力。

4课程与毕业要求达成度

毕业要求达成度分为课程目标达成度和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指对支撑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点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要求对每学年开设的所有课程依据教学大纲进行达成性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指对每届学生12个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要求对每届4年的所有课程进行整体性达成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周期为4年。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办法:①毕业要求分指标点的达成度根据每一届学生毕业时所学课程达成度评价值及其所占权重进行计算。②由分指标点达成度确定对应1-12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③由12项毕业要求达成度得出专业整体达成情况。④对达成结果进行分析并应用于持续改进。

5应用型本科专业工程教育认证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工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当的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大纲、实践环节、教学过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课程与毕业要求达成度等方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实现“本科水平、技术特长”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人才培养有差异,形成应用型鲜明特色。

6结束语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等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以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6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均提出通过工程教育国内或国际专业认证,通过第三方科学评判专业办学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在参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定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华盛顿协议》等效)的要求,研究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工程教育认证,结合学校定位,明确毕业生要求,建立以学生“学习产出”为中心,并通过反向设计建立课程体系,以及以“学习产出”为目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实现毕业要求,并进行“学习产出”评估,推进专业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余寿文.对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5-8,14.

[2]王玲雷环.《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5):88-92.

[3]WhichABETCompetenciesDoEngineeringGraduatesFindMostImportantintheirWork?JournalofEngineeringEducation,2012,101(1):95-118.

[4]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72-76.

[5]SpadyWG.Outcome-basededucation:Criticalissuesandanswers.Virginia:AmericanAssociationofSchoolAdministrators,1994:1-10.

[6]姜波.OBE: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外国教育研究[J].2003,30(3):35-37.

[7]TrevorHussey.PatrickSmith.Learningoutcomes:aconceptualanalysis.TeachinginHigherEducation.2008,13(1):107-115.

篇2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该体系的构建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实现。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高等学校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训练及培养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素质”与“养成”,其实质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或者说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关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为养成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养成教育为素质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与培养目标的实现方式。

中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大多是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的,但要完成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基础英语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贯穿整个大学4年教育过程之中。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根据培养目标及其养成要求,通过教师的英语教育培养和学生的英语学习修养,以形成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英语素质。用养成教育的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正好从概念上强调了学生素质的养成,即教学目的或培养目标的实现,反映了素质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明确了素质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强化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全面研究,以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1.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不少学校只看重四级通过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应用阶段的英语教学,因而使学生无法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换。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要求》)提出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表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后面还有应用提高阶段,才能建构系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把四级的整体通过率作为衡量一个高校英语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因而导致各高校大部分的教学资源都运用于以提高四级通过率为目标的基础英语教学上。虽然部分重点高校在完成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后,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但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进行的是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直接进入双语教学阶段会使学生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促使我们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整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各高校双语教学的效果很不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从大学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之间的过渡问题。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指英语)来讲授非语言的知识,如物理、数学、化学及其它专业知识。它不是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以专业交际的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不同于以语言共核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英语,也不同于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的过渡,因而是大学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有效接口。

目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迫使高校开设esp课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国内的esp教学普遍存在缺乏协调性、师资问题突出、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南昌工程学院2006级119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探索esp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为了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胆尝试在原有的大学英语总学时之内,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开设了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在应用提高阶段,根据学生需求及其学科特点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工程英语阅读》等6门esp课程,为学生高年级顺利接受双语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且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大学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基础英语是esp教学的必备条件,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同时也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三者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且紧密联系的环节,三者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英语阶段后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实现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多层次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个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应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改革,开设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选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层次、规格、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优化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用“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来衡量外语教学质量。五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的条件;5)教师的素质。五个因素中前4个是可变因素,而第5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一个公式指: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可见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迅速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深厚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完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外语教师从3个方面同时着手培养:首先是教学能力培养,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问题;其次是进修,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最后是科研能力培养,解决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训基本分为3种:1)校内培训。校内培训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研究、科研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2)国内培训。国内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骨干,为将来学科发展培养“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3)短期出国培训。组织部分英语教师到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有关大学进行短期培训,让教师亲身体验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的文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和不懈的努力。要配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改革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高校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其运作效果的优劣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本文所提及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课堂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性学习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环境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效果等因素构成。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基于这一教学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力求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养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应更关注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修养情况和养成程度,学生也不只是关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更关注怎样把养成要求转化为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资源共享、时空不限、交互协作等优势,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环境的便利条件,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课堂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学生课外学习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定期组织英语电台、英语讲座、英语征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辩论赛、英语角、外籍教师与学生联谊等活动,从而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篇3

【关键词】人本教育 高职英语 课程设置

引言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也要进行调整。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英语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与此同时,对高职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当社会对职业能力产生变化时,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也要与时俱进,合理调整。

一、人本教育视角下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1.以人为本的职业目标规划为基本原则。人本主义教育要求尊重人的自身需要,针对高职英语课程设置来说,人本教育视角下的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必须以人的职业目标规划为基本原则,即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应保障基于职业规划的课程目标明晰性,课程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标准为依据,反映出与本科专科院校英语课程设置相区别的高职院校职业化教育特色。

2.以人的技能发展需要为实践方向。人本主义教育要求教育课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进行社会性辐射,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体系整合交互的逻辑结构,因此针对高职英语课程设置来说,应重视相关学科的社会实践性,以学生技能发展需要为实践方向,增加英语课程设置中的实用性课程比例。

3.以人的综合素养提升为重要内容。人本教育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与心灵成长,因此,在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中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英语知识体系,以人的综合素养提升为重要内容,保障学生在人文熏陶中健全人格,完善智能结构是人本教育理论的基本体现。

二、人本教育视角下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要点

1.明确专业课与选修课的设置目的。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目的是有差异的。所以,在高职英语课程设置时一定要对两类课程的设置目标进行清晰的定位。专业课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即让学生在学业完成之后具有从事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发挥专业技能。高职英语选修课开设,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设置。这样可以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能够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凸显出自己的优势。

2.学科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联系。高职英语作为文化课并未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文化课知识基础薄弱,在英语的学习中有较强的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是因为英语学科知识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具体工作没有直接联系。这种情况下,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英语课程一门难学且没有使用价值的学科,因此学生就不会在其课程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为此,在高职英语改革的过程中,要将英语学科知识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引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最终让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工具助力其事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会大幅度增加。这就意味着各个行业的基层工作人员都要有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商务英语实战能力。所以,在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中,教育工作者要对各个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找到英语语言运用和相关工作的联系,最后应用教育学的手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实用价值高职英语教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各个行业的特点有非常大的差异,各大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所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商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研究某一种或几种专业英语。

3.优化高职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英语教学在本质上同语文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运用文字来进行思想表达,最后完成社会活动。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将人文素养以课程的方式纳入到课程设置当中,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人文素养在高职英语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第一,英语语言的学习要融入到一定的环境下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运用,即有利于学生熟练而地道地使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第二,人文素养的提升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充实学生的大脑。通常情况下,人文素养的培养课程都是以不同形式的阅读和写作来完成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写作的过程中,丰盈了学生的心灵。高职学生的年龄和高中生相同,其思想意识形态还需要学校通过教学手段来不断引导和优化。

4.英语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英语课程设置之所以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因为其教育手段已不能胜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工作。这就反映出了高职英语教学反思工作有待于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教育工作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思想。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在各个行业中始终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要保持动态的改革,使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很好地服务社会。

三、结语

人本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主流教育理念。高职学生在年龄上与高中学生相近,在校园生活模式上与大学生基本相同,这就需要对学生群体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职业目标的设定既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学习负担。课程设置与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是一个矛盾体,两者相互影响。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提升促进了课程设置的改革,课程设置得到优化之后又能够为企业培养优质的人才。因此,高职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者要用发展的眼观来与时俱进地适时调整课程设置。

篇4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286-03

一、改革的背景与基本思路

(一)CDIO工程教育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专业。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二)背景与基本思路

新时期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产业结构战略升级,要求高等教育迅速做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变革,要求工程技术人才既要掌握应有的知识,还必须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具备对本专业、本行业乃至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大系统的理解与掌控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好的从事职业工作的工程能力和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鉴于我国现行的工程教育模式与现代工业发展对高级工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针对制约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中的问题,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此背景下,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创新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对培养具有良好工程能力和现代工程意识的应用型本科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我们决定积极主动地应对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要求,以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引,以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为龙头,以团队建设和项目运作为着力点,以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激励机制与管理制度创新为保障,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系统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对CDIO工程教育理念内涵的科学分析

(一)能力本位

CDIO工程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育学生能够领导新产品开发、实施过程控制和指导系统的创造与运行。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必须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来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其次,CDIO的目标强调的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其教学模式就是通过真实的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社会实际环境下的系统构思和工程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

(二)“做中学”与“一体化”

CDIO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将工程产品、生产流程或生产系统的生命周期抽象为“构思、设计、实施、操作”4个阶段。其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完整的项目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建立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关联,以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得到真才实学。这实际上就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个人能力、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这就要求正确处理课程的功能定位与课程体系架构之间的关系,以全面落实由职场需求和学科专业要求确定的能力和态度目标,以反映职场典型工作和任务的综合性项目为载体,科学设计与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三)工程教育环境与产学合作

“工程”是科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以最短的时间和精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产品。CDIO第一条标准就是关于环境的定义:产品、流程、系统的生命周期发展的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是工程教育的环境。所以,对工程教育而言,就应该将职业的实践环境引入大学作为教育的环境,首先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把产业界做过的项目来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把课堂学的知识和技能付诸于实践。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替代现代产业环境,只有经过真正产业环境训练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工程的需要。因此,必须引入产业合作,让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顶岗实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实用的技术,更且在成本、质量、团队合作、劳动安全、班级管理、沟通交流等各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高。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

基于对CDIO内涵的分析,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导向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规格要求和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进行,正确处理学科知识体系与市场需求的关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将企业生产的实际引到基于项目的课程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二)全人教育

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习得,还要使教育者在世界观、方法论、智力、情商、道德操守、创造性、身体与心理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即培养“完整的人”。

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模块化“人”字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48-02

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也是培养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使用面宽、创新意识浓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将企业需求和学校需求统一起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其课程结构必须体现出它的价值取向,根据生源个体差异来设置课程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出符合地方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

专业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应该遵循:(1)课程设置多维性。既要满足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又包含职业教育元素,侧重技术、技能及知识的应用性。(2)课程开发多元性。培养目标、市场需求、行业规范、学生特点,构成课程开发多元性。(3)课程目标定向性。遵循“鸟型不离卵”原理,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课程目标的应用性始终不变。(4)课程形态的自组织性。在知识体系中,基础理论处于稳定层,专业理论处于亚稳定层,技术知识处于不稳定层。因此具有职业性、技术性特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实现持续、协调发展,其课程形态须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性。(5)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由模仿性实践向开发型、智力型、创新型实践转换。(6)课程体系模块化。主要解决人才培养周期长和市场需求变化快之间的矛盾;解决知识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针对性矛盾;解决学生个性与课程计划相适应矛盾。(7)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于体现人的自我实现,课程设置多类型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要以能力为中心。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实现“以能力为本位”是构建其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的构建思路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应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要求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而综合性更加注重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它要求学生将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不同的学科提倡追求彼此之间的关联,相互补充,从而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改变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对于选择性,主要是针对地方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而言,它要求课程的多元性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来突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从而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均衡性保证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平衡,综合性体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宽口径,选择性突出了课程结构的差异化。三者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充分反映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特色。

基于以上考虑,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构建思路应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出发,围绕着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以高级职业资格认证为载体,强化职业技能和现代应用能力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结构设计不能一劳永逸,应适时调整课程,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现实性、现代性、可操作性。

三、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探索

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大致分为:专业纵深“I”型结构,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某个专业服务;专业分支“丫”型结构,理论基础是为同一类多个专业方向服务;基础宽厚“A”型结构以基础面广、根基扎实为特点;纵条“M”型结构,以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为依据决定课程内容与课程排序,针对性强;倒“T”字形结构,用于专业方向单一、专业面较窄专业;“山”字形结构,适用于专业方向较多的专业。

根据以上课程结构多种类型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构建的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见示意图),既体现了“A”形、“Y”形结构的特征,又包含了“M”形、“山”字形结构元素。同时破除了学科之间的壁垒,突出了以人为本、彰显学生个性发挥、重在素质教育、技能培养、创新发展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

1.基础理论素质模块。理论素质模块的构建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也兼顾了生源基础理论知识差异化现实。三个子模块中分别设置若干基础理论课,虽然部分课程名称相同,但学分不同,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标准不同,供学生自选。

2.人文素质模块。人文素质模块主要是培养人的政治修养、敬业精神、诚信、责任心、行为规范、法规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同时提供了文理科学生互补的学科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依示意图所示,人文素质模块是支撑“人”字立稳的支柱,该支柱缺失,“人”字就会立不起来,自然倒下,因此任何类型层次的教育,必须重视先树人后成才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3.专业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它紧扣培养目标分解成为四个子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知识范围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桥梁与纽带作用。专业技能培养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专业技能在求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之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计算机应用水平、外语水平等正是学生进入职场的教育资本。面对这一现实,通识能力培训专门对学生设置了外语、计算机能力提升相关课程和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加以选择,全方位拓展个人就业能力,为学生尽快就业提供一条快捷通道。实践实训课是专业素质模块的关键环节,它让学生亲自顶岗操作,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实训课进行匹配,使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应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理论中提升实践。

从示意图看出,基础理论素质模块、人文素质模块好比人的左腿和右腿,专业素质模块好比人的整个上身。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其中,人文素质模块是做人的基础,理论素质模块是知识的铺垫与承接,专业素质模块是培养目标的核心。

四、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的特点

1.正视学生的差异。应用型本科教育生源质量整体参差不齐。因地域因素、政策因素,许多学生入学起点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充分考虑了这点,学生可以按照课程设置,依据自己的基础和需求在每个子模块里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课程。同时,采用分层教育的教学手段,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例如,学校可以按照学生的差异制定不低于最低学分数要求的教学标准,由老师指导在三个模块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给学生搭建了较宽的课程选择平台,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三大模块中,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子模块组成,每个子模块又由若干课程构成,使“人”字形课程结构的组成有骨有肉,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基础情况以及个人的志向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课程。同时,课程设置配套弹性选课制度及学分制度,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及修读方式。

3.注重人文教育培养。由于社会功利主义现实的侵蚀,伴随着人成长过程的各阶段教育过分强调分数的价值,教育的客体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漠视了学生人格的塑造,扭曲教育的本质,从而造成学生竞争的压力和心理上的失衡。因此将人文素质模块视为“人”字形的支柱,缺少这一支柱人就会自然倒下。该模块重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独立思考,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看出,“人”字形课程结构十分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将其视为整个人才培养的根基。

4.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纵观整个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技能培养所占比重较原教学计划有较大提升,并贯穿整个专业素质模块中。在专业素质模块中,专业理论及专业模块与实践实训模块相互依存。不同的理论课程安排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深化理论,从理论中提升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实训模块还采用“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使得学校为企业提供科技新成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场所。校企合作教学使得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得以实现,从而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性。

篇6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65-02

数据库管理技术作为现代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是计算机三大热门发展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之一。当前,数据库技术已应用到各行各业的各个层面和各种实际业务的数据管理中,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数据库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大量增加[1]。根据本科课程教学特点,改革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化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现代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实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院把《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社会需要的数据库应用型人才,既培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人员、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和管理技术。作为数据库应用型人才还必须具备以下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快速融入企业、适应行业业务的能力,与同事沟通的能力和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只注重于对教材知识点的讲解,不能与实际工作应用结合。我院以往的课程教学模式偏重课堂教学,不能与实际工作应用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深入理解数据库中的一些重要技术,无法真正体会到这些理论什么时候应用、应该怎样应用,达不到具体应用的要求。

2.实践教学力度不大,限制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工商管理类、电子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对理论和实践要求都很高。但目前我院工商管理类、电子机械类专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的教学计划里对实践课仅安排了18个课时,又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在这种只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验目的性不强,实验任务不够明确,不能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巩固,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多媒体电子课件+板书”的传统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多媒体电子课件+板书”的传统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操作,通过“口授+板书”讲授知识点,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只是通过耳听、记笔记来接收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4.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移动教学平台”的功能。虽然我院也为本科教学提供了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组建设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精品课程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随着网络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如何充分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充分利用上网设备在不同网络平台中无缝浏览学习和下载资源,实现教学活动网络化,更好的满足学生移动学习要求,也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2]。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应用型本科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数据库技术人才,因此我院在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时应该综合考虑我院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当前社会对数据库人才的需求,强化技术应用特色,注重素质能力培养,深入贯彻落实应用型本科院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教育方略,在培养目标和定位上更加注重技术应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2.与工作应用相结合来调整教学内容。应用型本科是以应用为导向的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符合当前社会行业与企业需求,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需要,是否有利于社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为基础[3]。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系统设计等内容外,还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学内容和工作应用结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按工作项目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设计大量的工作案例,把课程内容与工作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3.构建新型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构建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以多媒体课件、视频和实验项目模拟为主体,构建一整套融教学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实际工作案例的应用,将工作案例和数据库实际应用技术相结合,把数据库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结合、整合和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课本知识点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课程全程执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把课程内容融入项目形式之中,学生受项目任务的驱动,积极参与数据分析、程序设计、项目设计与实施,形成“项目学习、项目实训、项目实习”三阶段递进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和项目任务有机融合、教学案例与项目教学有机融合、课堂与实习地点有机融合[4]。

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引入基于工作项目的案例教学方法。把数据库知识点优化整合后形成一个工作项目,通过对项目的设计开发完成数据库教学。例如引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工作项目来贯穿教学过程,通过设计开发“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工作项目,把创建数据库、创建数据表、查询数据、创建报表、宏设计、窗体界面设计和程序设计等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案例任务来实施教学。每个案例都规定了教学目的、方法、实践步骤和考核验收方法。学生分组完成自己的案例任务后交换分组,并分阶段讨论交流,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加强分析、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处理真实案例的能力。(2)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精心设计来自工作需要的真实项目任务和案例,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教学重点、难点并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达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通过任务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深度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5.充分利用“网络+移动教学平台”,实现教学活动网络化。借助网络在信息交流和共享中的优势,课程组建设了完善的网络课程。通过网络平台,把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延伸课外教学,将师生引入“网络课堂”。网络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视频授课、网络自主学习、答疑、讨论、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搭建了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学生移动学习的要求。

6.改革考核机制。改变传统的“考试+平时成绩”的考核机制,采用“过程化”+“项目化”的考核评价形式。课程的最终成绩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和对项目案例的实践应用能动性,评价形式采用“过程化”和“项目化”考核,“过程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质量)占40%,“项目化”(学生完成各个项目案例的设计、实践)占60%,评定成绩时考虑学生的主动学习因素。

四、结语

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数据库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旨在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课堂设计,整合与改革教学内容,以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库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为民,周光宇.依托精品课程建设开展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的实践性研究[J].教育信息化(学术版),2006:65-67.

[2]翟中.数据库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13-114.

[3]刘芳.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2,(11).

[4]李志梅.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the Courses on Database Management in the Mode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LI Zhi-meia,HE Jin-huab

(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a.Practical Training Department;

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篇7

关键词:人本主义;旅游英语;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70-02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院校都开设了旅游英语的课程,旨在培养掌握高水平英语能力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远没有达到相应要求。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性为本位”,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充满活力、和谐发展地人为最基本的教育目的。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发展,可以从人本主义的视角下探讨旅游专业的英语课程教学。

一、目前高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

旅游英语课程是旅游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高素质的旅游行业的英语人才。根据专门用途英语理论,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必须达到旅游这个特定职业的目的和要求,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交流性强的特点。但是目前的课程与教学并没有体现出以上特点。

(一)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都开设了专门的英语课程,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一般院校都会开设一门叫作“旅游英语”的综合课程,局部较好的院校会开设旅游英语口语、旅游英语听力和旅游英语阅读这三门课程。我们都知道英语的学习涉及听、说、读、写、译,而现状是单独开设其中的某一些课程,或是开设这几门课程,但是相互分开独立,这对旅游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

(二)教学内容

旅游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理论为主,教师对理论掌握较为充足。但是实践性的教学还是很少。教学主要以提供的教材为主,扩充与实际相关的知识过少。

(三)教材建设

旅游专业英语教材总体呈现出内容陈旧、体系性差、参差不齐的状况。在教材方面,首先各级高校由于培养方式和培养目的的不同,选择的有关旅游专业英语的教材各不相同,这也体现了关于旅游专业英语教材在数量上还是很多的。但是在这么多可供选择的范围之类,还没有出现权威性的教材。其次旅游专业英语教材内容陈旧,有的教材虽然经过多次出版和修订,但是正文内容改动很少,与日新月异的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还是比较缓慢的,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潮流。

(四)师资水平

目前,各旅游院校讲授旅游英语课程的师资队伍主要是由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组成。他们经历过专业化的外语学习和训练,掌握了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这些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对旅游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旅游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状态了解得不够,他们只能就英语来教旅游英语,而不能使旅游和英语两个方面相结合。有的高校高薪聘请了外教师资,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知识,使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吸收减少。

(五)教学方法

目前各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包括情境教学、互动教学等,但是并不是使用了这些方法就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因为教学方法的主体一直都在教师身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课堂的主要控制者,学生只是配合完成教学任务。情景教学方法和互动教学虽有体现,但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内容上都受到控制,它们的有效性得到限制。教学上教师一直都是按照自己的一套程序进行,很少关注学生。

(六)学生学习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支配下进行的,教师掌握了主动权,学生按照教师的规定进行学习。旅游专业的毕业生以后的就业主要是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和外资企业等单位,这些单位都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学生当然也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应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旅游英语教学还是侧重于字词句和文章的讲解,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人本主义的相关教育理论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马斯洛的教育目标论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由性善论、潜在论和内在价值论所决定。性善论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而这种积极向善的潜能又是人的内在价值的内核;潜在论把自我实现视为教育的潜在目标;内在价值论提出避免对自我实现的三种误区。罗杰斯也把自我实现视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内在学习和意义学习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种学习理论。马斯洛认为所谓的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这种内在教育的模式会促使学生学习,自由地学他想学的任何课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人本主义的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又称人性中心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它肯定人的情感、情绪和感情的重要性,坚持课程从“面向完整的学生”这一立场出发,主张统一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情感和理智、情绪和行为,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开设知识课程、情感课程和综合课程三种类型的课程。

(四)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中心教育实质上是重视人、尊重人、强调教学中人的因素。以学生为中心的典型教学形式包括:以主题为中心的互助作用方法、学习自由模式、询问法。教师是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和学会学习等的促进者,不是教学中的权威人士和决定者。

三、人本主义视角下对旅游专业英语课程与教学的探讨

(一)人本主义在教育目标方面的运用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教育目标理论主张明确的教育目标,自我实现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运用在高校旅游专业英语课程中就是使学生得到自我实现。现阶段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体现学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英语人才,我们要转变这种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目标论,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明确学生的专业定位。在初学旅游英语这门课程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定位,告诉学生这门课程的定位和作用,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实现自我能力的提高。

(二)人本主义在课程方面的运用

人本主义的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尊重学习者的本性和要求;强调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发展;课程必须要与生活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在旅游专业的英语课程之中,就是要求课程中既要体现出对英语和旅游两方面的知识,也要注重这两方面知识的情感运用。在旅游英语课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发展,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且要与当前旅游行业的现实联系起来。这也要求在旅游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既要注重课堂上的学与练,也要增加校内和校外的实践课程,更好地发挥人本主义课程的思想。

(三)人本主义在教学方面的运用

1.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对传统的旅游英语教学进行抨击,传统的旅游英语教学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反对传统的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不支持学生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旅游英语的课程,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人的个性的发挥,要弱化记忆和训练,强化理解和创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

2.情境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在旅游英语课堂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因是现在旅游英语课堂上的情境教学都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师是情境的主体,情境完全是由教师创造出来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要求在现有的旅游英语课堂上,情境应该是由学生提出的。那怎么样让学生创设出情境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了解目前旅游行业的现状和可能使用到旅游英语相关知识方面的时机,让学生通过自身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结构,来创设情境并一步步地完善情境,使得学生的心理机制得到发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了解旅游英语使用过程中的情境,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关注师生的关系,创造促进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在旅游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投入真诚的感情,尊重学生的情感和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氛围和真诚、关怀、理解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向上的学习,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梁文慧,李玺.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旅游学刊,2011,(26).

[2]刘畅.互动教学在旅游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旅游教育管理,2011,(3).

[3]邓利霞.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反映中国现代教育[J].济宁学院学报,2008,(3).

[4]程家福,徐光寿.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异同分析[J].高等教育管理,2008,(9).

篇8

关键词:产学合作;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大背景下,普通工科类本科院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体现新的思路,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工程教育认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实施,落实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方案设计总体思路

培养具有国际标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遵守以《华盛顿协议》为基准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并以此为标准作为培养方案的设计依据。通过专业认证,将明确工程教育专业的标准和基本要求,改善教学条件,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发展;促进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的建立。通过专业认证,可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竞争力。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

我院现有机械工程、工业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和汽车服务工程四个本科专业。为稳步提高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适应工程师教育国际化趋势,学院把机械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目标,以此带动全院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来规划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就是要遵守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必须既考虑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又考虑专业特色;既考虑学科知识体系,又考虑学生能力构成;既考虑专业培养目标,又考虑结果导向,坚持教学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考查,更注重学习效果;既考虑理论教育,又重视实践能力培养、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过程等。

2.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思路

新版培养方案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设置课程体系。特别是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专业补充标准》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六类课程提出基本要求。在分类基础上实现: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两者合计至少占总学分30%,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10%,纯集中实践环节占总学分近30%。按照标准要求,对原培养方案中未设置,但认证标准规定需设置的课程进行了补充。

2015年版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

二、产学结合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1.扩大产学合作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扩大产学合作。实现产学结合的关键是校外合作基地的建设。没有长期稳定的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产学合作就是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院结合北京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现有的一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四个校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上,开发建立新的院级和校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并与SMC(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地铁等合作建立订单班,实施订单培养的方式培养实用型人才。不断拓宽现有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实践教学、学生竞赛、教学资源共建、合作研发、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功能,扩大产学合作成果。校外集中实践环节全部在企业进行,校内课程实践除部分课程实验外,普遍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建立实践课程项目库,项目内容多由企业课题转化而来。

2.课程资源建设

我院围绕北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SMC(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除集中实践环节大量采用企业案例外,还进一步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鼓励专业核心课程由行业产业名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进行核心课程配套教材建设,编制产学合作特色教材,教材的编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材内容上体现应用性和实用性,有利于“项目与行为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深入挖掘企业实际工程案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课程设计的实践项目库。

三、基于OBE的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OBE是基于学习结果的工程教育模式,在理念上,OBE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哲学;在实践上,OBE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在方法上,OBE要求一切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课程设计都是围绕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来开展。OBE以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实施的着力点,按照泰勒的课程理论具体包括四个阶段。一是选择教育目标,重点明确专业定位和特色。要建立专业培养标准并尽可能地把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细化,同时可以测评,要用学生的展现来表现知识和能力。二是设计教育经验,重点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以达到专业培养标准所规定的学生学习结果为目标,保证专业培养标准所规定的学习效果得到明确的落实,即学习目标的可追溯性。三是组织教育经验,重点探索与改革教、学、考各环节的具体实施手段。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知识、能力培养任务,教学改革和创新以实现培养任务为依据,为实现不同目标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四是评价教育计划,重点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与持续改进。要把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创新考核形式,加大实践内容在考核中的比例,让学生明确目标,促进自我培养。

本文就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围绕北京市产业定位调整和生源结构变化,在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围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具有国际实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总体设计,微观课程,保障体系等各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对机械类专业从传统的以制造过程为中心转变为以创新创造为中心,从面向生产过程到面向生产,以培养面向机电、汽车行业和高技术装备服务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取得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成,赵林惠,唐井武.产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11).

[2]贾卫平.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应用型机械类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