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5: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业经济;问题对策
一、相关概述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基础,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不断重视,围绕农业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围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切实保障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落实。通过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总结和分析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切实发挥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相对偏低。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农产品供求关系和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正逐渐向多样化、高品质、个性化需求方向发展,这也使得原先的农村产业结构跟现实的市场发展需求之间越来越脱节,农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偏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仍然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偏重于种植产业,对于蔬菜、水果、畜牧、花卉等其他相对高效的农产品产业关注度不高,尤其对于一些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传统种植产业价格低,附加值低,使得种植业农业经济难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对于提升农村农业整体经济效益不能进行有力支撑。并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跟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在结合上也不够密切,并没有形成有利的规模效应,农村地区在经济结构调整上缺乏科学的政策引导,在品种选择、产业布局和区域规划上缺乏成效,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不准确,专业化政策实施不到位,也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经济规模效应的发挥。不仅如此,对于农村市场经济来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围绕农业内部经济结构,缺少对农业资源配置的有效引导,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相关的农业经济要素也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资源的效益发挥,不利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整体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农村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经济差距扩大化趋势不断凸显。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对农村经济给予了许多惠农优惠,对农民生产进行了相关的财政补助。但是总的来看,我国农民在经济收入的增长方面仍然比较缓慢,尤其是跟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相比较,增长速度差距就显得更加明显。在我国农村现实环境下,农村的青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这也是我国农村农民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农业经济生产大都由老年人进行操作和管理,尽管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是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不够科学,对于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新的管理模式接受比较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在传播上具有滞后性,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方面所获得的经济收入往往比较低,农民农业生产收入年度波动幅度也比较大,这些都使得我国农民在生产劳动积极性方面不够高,这既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难以创造良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产环境。第三,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量不断减少,经济产量不断降低。我国农业生产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并且近些年来伴随着荒漠化不断加剧,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在总量上正不断减少。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用地不断向城市郊区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导致农业生产土地资源不断减少。除此之外,在发展中农业土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些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同时也对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三、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分析
第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规模效应。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要围绕优势产业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淘汰劣势产业,增强优势产业。围绕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对农业结构进行多层次科学化调整,推动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发展。积极发挥传统农业优势,不断创新农产品和发展模式,培育农业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在此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效应,增强农业经济整体实力,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逐步转变原有的传统种植业模式,积极尝试新型高效农产品,通过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养殖业等其他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增强相互带动作用,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第二,进一步保护农业土地资源,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资源高效重复使用,确保农业土地资源安全。我国农业生产要基于城镇化不断提高这一大背景,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来,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生产过程中应当逐步推广新兴技术,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减少此类物质对农业用地的破坏,通过提高土地营养成分和土地质量为土地长期使用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切实保护农业生产发展环境,逐步解决农业发展、城镇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通过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第三,积极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要将先进农业技术的研发作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根据区域特点,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单位土地农业产量,并提升有机肥料的使用率,建立健全相应的土地测量系统,对土地的营养状况和质量进行及时检测和改进。依靠监控系统,实现农业区域卫星检测。对于农业区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并充分利用剩余秸秆等资源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环境污染,依靠农业技术的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科技产业化与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战略[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程洪兵,2011
[2]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王军民,2009
关键词:农业发展;产业结构;生产力;人口素质
引言:
南阳是河南省主要农业产区之一,盛产小麦、棉花、烟叶、油料、豆类等农作物,山区林果、药材和土特产品达500多种。当前,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农业产业结构有了很大调整,农业商品基地不断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达到130多个,已初步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商品粮、棉、果、畜、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必然要求农业进一步向多熟、高产、优质、集约化方向发展,而南阳市农村农业还面临着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劳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环境与人口矛盾突出等瓶颈问题制约着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为此,着眼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对于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10年来,在南阳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南阳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多次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82.7亿元增至2011年的415.9亿元,年增长约5.9%,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南阳逐渐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1)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连年增加。随着南阳市粮食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2011年全年实现了粮食总产量118.7亿元;油料总产量连年增产,2011年全年实现总产量114.7万吨;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蔬菜总产量972.4万吨,单位亩产2583.9公斤。
(2)以龙头项目为依托,现代化进程加快。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优质粮食、棉花和油料等十大农产品和121个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升级项目。2011年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3.5亿元。
(3)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一产经济总量稳步增长。10年以来,南阳农业、林业、渔业都呈现增长趋势,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稳居河南省第一位,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182.7亿元增至2011年的415.9亿元,其中农业以年均5.4%的速度增长。
(4)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小康建设步伐持续加快。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飞跃式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2011年南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776元,较2002年(2020元)增长近3.4倍;与此同时,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整体生活消费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
二、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南阳市农业经济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但仍面临着一些严重问题影响其持续发展,除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外,农业机构单一,乡镇企业落后,农业投入能力低,农业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人才匮乏等均不同程度的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且具有传统产业结构惯性思维,使得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占据比例较小,而第一产业又以农业种植为主,其他产业涉及较小,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远大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这种农村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受劳动者自身素质、山区地形、科技投入等多方面影响,南阳市一些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对较为落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低,农业机械、水利灌溉普及程度低,山区农村耕种还依靠着人畜耕作。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当地多为分散式小农耕种方式,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推广困难,农业经济效益低。
3.农村劳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一方面,“打工族”的迅猛发展造成具有初、高中文化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出现劳动力“空心化”局面,留守的老人、妇女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科学文化知识欠缺,劳动技能低下,很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机械化普及率低,懂技术及管理的现代农民人数偏少,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面临劳动力结构短缺困境,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应用。
4.环境与人口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影响,南阳市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干旱、洪涝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等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农村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传宗接代观念深重,还有不少农民为生育男孩不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加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老年抚养比抬高,抚养能力下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首先要搞好农村基础教育,以改善办学教学条件、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为前提,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其次加强农村劳力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还要加强农民民主法制和计划生育教育,定期对农民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争取培养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有文化、有思想、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三产业,使第二、三产业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全市农、林、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由以往发展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主,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同时还可突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化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高低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一是要大力推广先进、成熟、实用的农业技术,采用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方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或示范户等,推广先进科技到农村;二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劳作,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和劳作时间,提高农业生产率,形成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可发展第二、三产业。
4.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认真控制人口增长,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采取有效生态保护措施,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实施天然林及植被保护工程,缓解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保护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
参考文献:
[1]张立.南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
[2]张鸿韬.浅析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对农村人口素质的要求[J].中国经贸导刊,2010(11).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 问题及解决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50-01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低
大家对农业现代化这词一点都不陌生,但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还是十分少有,一多半是“半手工半机械”,在大多边远山区还都是手工劳动为主,农业现代化对他们来讲是十分渺茫的。这也就有了在老林区纯“原生态”的木耳种植、野蜂的养殖;在山区的“山下担水,山上种植谷子”那种一家子几口人一起种地、一起收割、一起昼夜忙秋的热闹场面。看到这种几辈子都一直延续用的劳动工具,看到这种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的生产过程,我国的科学技术不能都投入到高科技的大中企业及出口贸易,更多地应该关注农业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也让世世代代的老百姓从落后的农业大生产中走出来,融入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中去。
2、劳动力人数逐年减少,劳动效率十分低下
随着全球的经济迅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拥入国外及国内的大中型城市,尤其是近几年妇女也出外打工的现象十分普遍,那么剩余的老人就是农业的主要劳动力了,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就不高,有的就没有文化,又加上上了年纪,这样的劳动力,这样的劳动效率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们农业经济发展,更影响了我们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在这方面已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3、为了当前的利用,严重地破坏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之大在世界上有目共睹,但陆地资源却不多,相对耕地资源十分宝贵,但是有好多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随便地出让耕地,老百姓为了眼前的利益,几万甚至几千元就把自家使用的集体耕地卖出,瞬间耕地被少数暴发户无偿开采,使耕地一夜之间变成丘陵高坡,有的老百姓在大山脚下,随便盖上小洋房,还美其名曰这叫依山傍水,更有甚至政府也抓住时机搞起房地产来,与开发商一起说服老百姓,从农民手中低价买走集体耕地,盖上高楼大厦等等。国家本来就不多的耕地,就这样被政府及个人因小小的利益而抛出,再加上地理环境的变迁就造成自然与人为地严重地破坏着生态平衡,也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4、政府的补贴远远小于农民所承担的风险
在我国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中,农民的收入与其所承担的风险是不成比例的,这也就导致农民为什么走向国内外外出打工的原因了。因为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效率不高的农民,在风险来临之际,国家的补偿微不足道,使经济不是很富余的农民遭受巨大损失。也就有了农民大棚不敢种、鸡场不敢养、种猪也不敢多留、大白菜烂地里无人管理、玉米不收割的怪现象。孰不知这时的成本远远高于农民的收入,国家的象征似的补助对农民已经毫不起作用,也让农民灰心更是寒心。这方面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针对以上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措施
1、加强基层设施的投入,提高生产技术含量
针对我国当前农村落后的生产工具和“原生态”的操作办法,政府应该从高新技术的投入中拿出一部资金投入到农业之中,特别是对边远山区,从生产工具到生产技术的引用,使农民真正地感受到了“科技兴农”的意义所在。我国的某些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前列,但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这与我国是农业大国十分不相匹配。所以政府现在提倡大学生做“村官”也体现了这一点,还应继续深入地挖掘这一闪亮点。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劳动比过去轻松多了,收入比过去丰厚多了,农民的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
2、加强劳动技术的培训工作,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随着全球化的经济迅速发展,制造建筑产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也在飞快地发展,但第一产业却一直滞后于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应该积极地引导农业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把农业的着眼点放在推广规模经济、人员的技术培训与指导、技术的创新与引用,鼓励人才及大中专毕业生热爱家乡、建设自己的家园活动,激励人才在农业方面的科技创新,使农业经济真正地实现现代化。
3、注重环保,保护国土资源
针对农民自己占山为王,随意买卖集体土地,村干部视而不见的现象,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并加大监管力度,做到全员监督,有法必依,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加大环保力度,对村民自建的小铁粉厂、小矿山应该砍的砍,该罚的罚,鼓励农村兴建那些节能节水,保护生态平衡的种树造林活动。现在近郊的农村都做起了“生态园”、“采摘园”活动,这样即可以美化了家园,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深受农民的欢迎。
4、政府加大投资与补助,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国的国情,也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原则。农业也一样,我国是农业的大国,这是事实,我们就应该从这个事实出发,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国家应在绿色无公害产品方面加大投资,从其基地到其生产、再到出口销售形成一条龙式规模企业,让世界从新认识中国。另一方面也大力地加大对农民风险的补偿力度,鼓励农民学科学、学技术,放心地去实践与探索。
总之,科技兴国,要首先科技兴农。政府应该从最基础做起,从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基础设施的投入,再到技术的引进与培训,使农业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才能真正地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一,也才能实现我们经济的高质量、高速度、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一、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也有中央宏观上的政策作指导,但各地在如何进行调整的具体措施上却产生了问题。有的地方不知从何下手,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有的地方盲目仿效别人的做法,致使地区间产业、产品结构产生了新的趋同。这次农业结构调整不同于以往,它不仅涉及农业本身,而且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对其要求更高,因而难度更大。
2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困难不少。一是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股份合作组织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过慢,农民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太低,新形势下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不相适应的矛盾难以解决。二是现在数量矛盾已缓解,品种与质量的矛盾加大,为此就要调整产业结构,但这需要较长过程。
3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难觅。首先,由于资源约束和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本身难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其次,近些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再次,农民进城的门槛仍然过高。表现为户籍制度等限制政策过多、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农民进城成本太高、小城镇建设滞后等。
二、解决的措施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2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关键词]循环农业经济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67-01
1、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改进。第一,思想认识不足,持续发展理念认识不深刻。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转变农业生产的模式,就必须从思想认识层面上先进行改革。由于思想认识的不足,产业优化无法得到实现,农业发展得到制约,并且循环经济的原则没有充分的得到利用,农业生产行为与制度相互脱节。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意识不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然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真正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规律。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手段的落后,不利于达到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基层生产中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力度不足,难以达到先打好农业建设的要求。第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使得很多循环经济的理念难以得到实现,不利于新时期循环农业经济的应用。农业发展需要依托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中的污染进行治理,并且达到资源再利用的目的,技术是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应用的重要限制条件。第三,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相关的制度与政策难以真正的满足农民的自身需求,相关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过程,要想真正的实现循环农业经济,就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相关措施的规范性。针对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为基础,并且通过建立良好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对于农业技术进行改革。在推广循环农业发展的同时,要对于农业生产者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对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惠民政策,为农业生产建立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快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立法速度,出台相关的惠民政策与补偿法规。政府与企业要肩负起对农业经济建设的引导责任,对于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并且构建良好的农业经济体系。在对于农村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上,要注重对发展机制长久性的制定,实现对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提高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效果,真正的建设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其次,加强对农业建设人才的培养。现阶段,我国农业建设人才相对缺乏,一线生产的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脚步,不利于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围绕废弃资源的利用、净化技术、农田养护等科学技术,从而有效的实现农业发展。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新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等。只有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研究队伍,才能达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力争在短期内满足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最后,加强投资力度,完善投资管理体系,为建设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基础。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需要有足够的前期资金投入作为基础。相关部门需要对农业发展的投资进行合理的预算,并且适当的进行倾斜,成立循环农业经济投资的专管部门,对于投资的使用进行监督与管理。与此同时,对于农民的贷款上,要进行合理的补助,通过合理的经济条件,对于农民自主研究进行引导。各地区的有关部门要通过合理的政策推行,引导外来资金的投入,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进行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体系,积极的对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进行探索。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参与,从而使得循环农业经济得到真正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优化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整体良性运行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只有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尚存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首先,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方式非常粗放的情况,很多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还是在沿用以前的发展方式,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很多农业资源不能被有效的利用,使得农民在收入方面出现了非常低的情况,致使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受到制约。第二,近几年来,中国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其他自然资源总量也越发不足,这不利于农业大规模生产,也使对土地的使用效率降低,导致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面临严重的资源压力。第三,农业生产中科技的支持不足。科学技术的支持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失去了获得科技支持的主动力量,导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被动。第四,城乡二元化经济体系依然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和城市化水平还有很多欠缺,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最后,缺乏专业性人才,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年龄、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农民专业技能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1.强化政府政策支持,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应采取更严厉、更有效的措施,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证农村经济秩序的稳定。第一,要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突破土地制度的制约,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第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化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变土地和劳动力优势为工业经济优势,同时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农民就业安居。第三,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国家各项粮食补贴都要足额、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在政府的支出分配方面,要更多地投资于基础设施,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增加农民的收入。第四,坚决制止和查处农村乱收费现象,避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出现,真正让农民在惠农政策的落实中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信心。最后,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供应。
2.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建立农民以及农民工培训体系是当前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制度,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只有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有效提高,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具体而言,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及时解决农民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传授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解答农民遇到的技术难题;要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水平、有不同需求的农民使用不同的培训办法和内容,使农民最终的角色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向导,依靠科技进行生产。首先,推广粮食增产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培育能提高粮食单产、改善粮食品质的新品种。第二,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以农业高等院校和重点院所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第三,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力。第四,将农业生产进行合理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通过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进行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通过这些措施,相信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再上新的台阶。
4.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产业集聚,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条件。建立城镇有序集聚人口的机制,对用地紧张的矛盾予以缓解。通过产业集聚发展新机制的建立,扫除产业集聚过程中的管理障碍、体制障碍和资源障碍。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为了吸引农村生育劳动力的转移,可发展相关产业,使就业岗位增加,帮助进程农民解决各种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和户籍等问题,使他们真正转化为市民,融入到城市生活,真正突进城镇化进程。
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民工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需要由政府进行组织、引导、支持,并鼓励农民自愿参加。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社会保障模式,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要求,促进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之,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了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措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使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与社会整体发展接轨,最终确保我国经济整体实现又好又快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农村经济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信息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从而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培育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进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动态演进过程。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和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
(一)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6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二)网络平台初具规模
具有强大支持服务功能的中国农业信息网成为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农业部还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2006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三)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建立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也取得显著的效果。
(四)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三、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现代化的农村是市场化的农村,同时也是信息化的农村,农业信息化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及其成果的推广与普及,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可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用信息引导农民自觉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国内外的市场销售信息、科技信息,而且有关国内外农业政策及其变化的信息,对农业生产者优化资源配置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降低市场交易风险,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农业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生产与经营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而引起的。农民可获得的信息越充分,投资与生产决策越准确,市场风险就越小。农业信息化为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有机衔接,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实现农业供求关系的平衡。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信息化在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这在很大程度减少了流通环节,简化了交易程序,节约了交易成本。
(三)加快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和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农业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之一是信息的快速传播,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而发展和应用科技的关键是人才,通过网络发展。可以广泛、快速地传播农业技术、科普知识,更快、更好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这些科技人才,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科技和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
(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因为农业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农业投入品价格、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国内外农业政策导向的信息更有利于农民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按比较优势配置资源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其次。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国内外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及其变化的信息是农业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当农业生产者从网络上便捷地得到有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信息,并以质量标准来规划农业生产时,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无疑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服务定位不准确。实用性差
连接到农村基层的全国性信息网为数不多,信息服务不能延伸至农村基层,而且信息服务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基层对农业信息的多方面需求。据抽样问卷调查显示,72%的农民表示是通过电视广播获取信息的,8%的人通过报纸杂志获取,而20%的人表示由于农忙根本无暇看电视、报刊。只能凭经验耕种,无信息来源。对于互联网、信息台、移动电话服务。大部分农民表示从未接触过。
(二)农业信息化意识有待于提高
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意识的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抽样调查中。50%的农民表示从未接受过乡镇或村里组织的任何培训,34.8%的农民接受过农技知识的培训,8.7%的农民接受过市场知识的培训。由于没有系统的培训,加之上述信息获取不畅,导致农民不能有效地接受现代先进的农业知识和向现代化农业模式转变的思想认识。思想意识的滞后必然导致行动的滞后,也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推进。
(三)农村信息人才缺乏,业务素质不高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最终是为农民服务的。只有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有能力去享受农业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好处。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还很不均衡,农村职业中学的数量有限,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有待提高。教育跟不上,人才必然缺乏,而信息网络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没有懂技术的人才,即使有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发挥其功用。由于农村信息闭塞。环境艰苦。导致既培养不出人才,又引进不来人才,没有人才更加剧了落后的状况,形成恶性循环。
五、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深度开发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提高信息质量、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数据库既是重要的信息产品。也是所有农业企业和农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重要的信息源。数据库技术的改进是农业信息技术的一个关键领域,直接关系到农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所以。加强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其综合与分类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高信息服务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为基层用户提供综合性和实用性信息作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农村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信息服务内容应涵盖生产资料采购、农作物种植、农作物加工、农产品销售等多方面,增强其信息服务针对性。并根据地区特点调整信息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三)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
要积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对象、需求内容、需求方式的分析,根据信息需求的侧重点不同,对不同的需求对象提供不同的农业信息,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是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效果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却很少,只有2200立方米,就世界平均来看,接近四分之一左右,再过十五年,也就是2030年,人均水资源量还会下降,预计到1760立方米,也就接近了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警戒线。我国用水大户是农业,用水量为总量的70%,目前我国每年灌溉用水量大约为3900多亿立方米。在全国每年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农业缺水大约300亿立方米。旱灾已经成为我国覆盖最广、成灾损失量最大的灾宵,近化來,我国每年受旱灾面积在2000万-2700万平方公顷,农业缺水致使粮食每年减产700-800亿公斤,而且受灾面积逐年增加。由于我国对农业水资源管理不善,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没能大面积的应用和推广,很多灌溉用水损失严重了,水资源的浪费非常普遍。由于多年来我国农业采取传统的灌溉方式,所以用水量更大。其实浇地让庄稼根部获得必需的水量就可以了,其余地方完全没有必要,浇很深的水更是巨大的浪费。由于这种大水漫灌方式每次的灌水量过大,总的灌概足额也偏大,北灌区的灌溉定额高出作物实际需要的数倍,浪费是惊人的,每年农业浪费的水约达1000亿立方米。农村很多地方的老引水渠都被泥沙游满遭到毁坏,没有水渠,农民不得不通过机井灌溉,即使用机电设备从水井中提水灌溉植物,这既浪费了大量的电力、柴油、汽油,不仅造成水资源与能源浪费,还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耕地数量少且固碳能力降低
虽然我国提出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但未来耕地面积减少将是———种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这种趋势只能减缓而不能遏制,18亿m耕地红线面临最为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人口耕地不到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不到发达国家的1/4,只有美国的1/6。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消解城乡生活、生产废弃物、维持碳氮硫憐等物质循环最重要的基础。中国耕地占国土面枳的14%,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而农业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也导致中国的耕地而临面积减少、质量降低的严峻形式。土壤碳库主要储存有机碳,它们来自动植物、微生物残体、排泄物、分泌物等,上述成分分解后以土壤腐殖质形式存在,相对稳定。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1%。而我国化肥用量及其增长速度也令人吃惊。2011年我国农用化肥平均施用量达到每公顷434.3千克,已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3倍一每公顷225千克,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的调查也显示,全国有17个省化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水平。而建国初期,我国每公顷土地的化肥用量仅为8斤多,现在却增加了一百多倍。化肥施用的数量增多并不与其利用效率成正比,我国所施用的化肥中只有不到一半能真正发挥作用。长期高强度的施肥方式导致土壤质量严重下降,而土壤质量的下降会导致其原来固定的碳不断排放到周围的生态环境中。我国黑土地总面积3523万公顷,分布在黑龙江、古林、辽宁省和境内。黑土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然而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三、化学农业致使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温室气体排放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刚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农业生产则是温室气体的第二人排放源。从1990年开始,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极速变革,农业生产中更广泛的依赖化学物质的投入,逐渐转变成了化学农业,这是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
四、国家高额补贴致化肥施用急剧膨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