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5: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语文教学感悟,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写作训练;明确目标;指导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师欲说不休的话题,组织学生多写吧,学生有抵触情绪;写的少了,又会眼高手低,真是左右两难。为了打破这一僵局,面对作文教学中“老大难”问题,老师应以正面指导为主,鼓励为主,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热情地肯定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和小小进步,使他们都能尝到作文的甜头,产生将文章改好的愿望。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e极性。
一、完善班级写作训练机制
1.坚持一周写一周评的训练安排。
在排除考试影响的前提下,我安排一周写一周评,这样写与评相结合,写作的频率不是很频繁,这照顾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毕竟大多数学生还是很怵写作文的,隔一周间一周的写,不至于是学生产生情绪上的抵触,劳逸结合,使学生轻松面对写作训练。另外写作训练还可以参照在评改之后发现的问题有所调整。写作不是只大量的写就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写作也要讲效率。如果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多写,写后批改和指导不到位,那很大一部分写作训练属于盲目训练,试想,学生凝聚心血,认真写作,可作文到了教师手里却被轻描淡写得给一两句无关痛痒的评语,甚至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这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学生在作文中暴露的问题,教师也未做到准确把握并给出指导意见,如此长期下去,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有大幅的提高。
2.遵循学生先批改教师后批改的评改作文机制。
我一直觉得,没有学生参与的作文评改,不是完整的作文评改。旧的作文教学当中,似乎学生写,教师评是天经地义的。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完拉倒,剩下的事就是老师的了。这样评和写两张皮,对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确有着不小的制约作用。长期下去,学生对自己在文中所出现的问题没有直观的感受,就算教师给自己提出,也觉得不痛不痒,甚至无所谓,下次还是老样子,鉴于学生的表现,教师也觉得看作文是一个苦不堪言的差事,个别教师就会支应甚至敷衍,慢慢的,写作训练也就流于一种无实际内容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评改,是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自主发现自己在作文中的问题,才会有切实的感受,改起来才会有积极性。
3.课上训练和课下训练相结合。
只有课上训练,未免有些单薄,我安排学生一周不少于三篇课下练笔,这是对课上训练的一个补充,课上训练是有要求的,一定要有板有眼,有所依循,而课下的练笔,则相对而言,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写,与课堂训练相比,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学生可以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等,这样,写作的热情会更高些。
二、明确训练目标,丰富训练手段
将写作细化为几个目标,即:写作手法、写作布局、写作语言、写作思维等。每一次训练要目标明确,训练的时间要看学生的作文情况,如果大多学生掌握得好,表现的到位,时间就短些;若表现的不到位,就应该延长时间,调整训练策略,加强训练,争取每一次训练,都要有所侧重,不能糊里糊涂。否则,训练的效率很低。对于训练手段,要做到有针对性的采用,丰富而灵活。就分项训练目标,要以片段训练为主,学生下笔之前,先以例段做指引,目标直观化,先比葫芦画瓢,从仿开始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要仿得自然得法,要在活动中自然渗透。例如,在练习人物描写方法时,对人物要细致的观察,然后运用恰当的修辞加以表现。
三、教师以写下水作文的方式参与并指导写作
一、语文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 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二、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 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 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 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 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三、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 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 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 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要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 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 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 …”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 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 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四、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一、加强教学新技术的使用
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能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接受教学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等。通过生动灵活的画面代替传统的黑板书写,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的使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实现了课本和课堂的延伸,通过网络能够将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内容变得多样化、具体化。由于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能够让学生得到听觉与视觉上的刺激,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进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例如,采用多媒体进行八年级上册《春》《苏州园林》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制作有关春天、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等,再配以文章朗读的音频,就可以很好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加深认识。
二、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需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适应社会的变化以及生活的需要,因此需要改变单一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增加语言实践教训,如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另外,在教学的内容上需要加强对学生价值取向、思想情感的培养,在教学课堂上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出语文的作用。
例如,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冬天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语言进行冬天景象的描绘等,通过实际生活达到语言应用的目的。此外,还应加强课外的语文实践学习,例如,课外阅读、观察广告标语、记录生活日记、记录植物生长日记等。
三、加强情境创设
初中语文教学还需要加强情境的创设,突出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目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课文普遍都是精美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美感,能给学生带来启迪与思考。但是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尚浅,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情感的创设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进行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教学时,教师为突出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家人进行描述,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进而深化文中父子之间的情感,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意,抓住中心思想和内涵。
四、加强课堂教学互动
初中语文教学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初中语文教师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尽量避免知识的全面无重点教学与应试化的教学,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互动,创造更多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活动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进而使课堂变得融洽活跃,提高教学效率。
五、学生需要改变学习方式
(一)加强课前预习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文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其次,学生能够对新知识实现初步的认识,并找出疑问,这对课堂教学是很重要的,学生学习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便于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且通过这种课前思考能够锻炼学生的智力与自学能力。
(二)设置课堂疑问,留置悬念
语文教学课堂上,在正式进行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应就教学课文的内容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留给学生进行思考,由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就容易使学生的精力集中,积极找寻答案。学生在整个课文的学习中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对问题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身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而长时间的积累也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对问题不应给予直接解答,需要留置一定的悬念,进而增加课文的吸引力,使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阅读和情感的体验,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例如,九年级《范进中举》一文,教师可提问“影响一个人的命运有很多,包括个人性格、遭遇等环境和个人因素,请学生对影响范进命运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作文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够反映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教育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如何锻炼学生想象思维是我们探索方向所在,下文就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点滴感悟。
一、兴趣题材,巧妙命题
当前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常常搜索枯肠、胡编乱造、敷衍完篇、应付了事,写作时缺乏主动性和兴趣。针对此现状,笔者在从事作文教学时,尽可能的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写作题材,学生写作熟悉且感兴趣的事物自然更加得心应手,更具兴趣。如在学生刚步入初中作文写作时,我们可以通过《妈妈我想对你说》、《假如我是一位教师》等题材进行作文教学,在父母感情、师生身份互换的方面学生显然更具兴趣,有话可说。不少学生更本来则有极强的与父母、教师思想交流沟通的愿望,这更致使写作而成的作文大都情感真挚、感人。古人云:“文章千古事”。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日后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从心理上重视,端正态度,为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发散思维,激发潜能
初中生阶段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要不断拓展,不断改进。教师对学生不能一味的进行既往的模式化的作文训练,形式上的作文指导,导致学生思维的单调,形成公式化作文思维的怪圈,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思维,思考作文。为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行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产生灵感,激发学生作文的天分,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学生不再苦恼与作文,而把写作当作一种快乐的体验。学生快乐作文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最佳成效,教师要勇于尝试。
三、积累素材,让心活跃
写作不能缺少素材,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有兴趣的事情,仔细观察体会,都可以作为素材。当前中学生作文缺乏灵性,枯燥、乏味,不能赋予作文以生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有了一定的素材,作文就能体现一定的生命力,散发生活气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真正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了解一些事物的细节,让学生真实的感受那些存在。这样一来,学生就可能激发其想表达的欲望,进行写作,然后将所了解的事物内容很鲜活的表现在作文当作,赋予作文新鲜的灵魂。教师在让学生体会真实生活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抓住事物、景物的特点,熟悉事物,学生真正了解事物特点,在作文中就不会出现偏题,并且能把对事物的真实体验凝聚出成具有新鲜活力的文字,学生的作文也能体现出真实、生动的景物,带领人们进入那种鲜活的境地。
四、亲身示范,潜移默化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转换成作文,将学生身边发生的班内和校内的真实的事情,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悟,将写作的作品拿到班级内和学生一起分享。教师要首先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就会更加喜欢语文学习,这样学生就长久地喜欢甚至崇拜教师。教师要逐渐让学生亲近教师,学生会逐渐因为喜欢语文教师而喜欢上作文。初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够经常将作品放在班级来进行讲读,教师可以神采飞扬地进行讲解,深刻地引导学生热爱写作,学生就会对教师特别佩服。潜移默化的爱上写作,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应该努力多一些地给学生讲解作文,亲自写作文,让学生亲近作文教学,并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组织活动,构造平台
一、诵读吟咏,以读促悟
感悟以读为前提,诵读吟咏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最基本的方式。因此,在初中语文感悟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诵读吟咏,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有激情有节奏有韵调的朗读,以读促悟,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悟情悟理。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形象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涵咏品味,在读中感受春的“新”、“美”、“健”等特点,在读中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在读中领会作品的情感意蕴,在读中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诵读感悟”后,笔者结合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诵读抒情”:(1)配乐诵读。播放配乐诵读范文,学生仔细倾听,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奏及重音,进而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对盼春的描写,节奏舒缓;“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这一段是对迎春图的描写,节奏轻快。两个“多”字,要一个比一个读得重,以传达出孩子们的无限喜悦之情。两个“有的”也需重读,强调春天带给人们的美好希望。(2)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将学生带入文章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受到启迪,获得感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诵读时语气的变化,神情的变化以及体态的变化。(3)自由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春天的欣喜之情。(4)指名诵读。指名学生对文章的精彩段落或重点段落进行朗读,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情景创设,激发感悟
情景创设是引发感悟的重要环节。只有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才会得以激发,心智得以激活,情操得以陶冶。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精心设计情景,营造情境交融氛围,以情激情,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情景体验和理解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受到启迪,获得感悟。
比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作者从 “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通过真挚朴素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亲浦口送别的情境,抒发了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在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情境:(1)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而展开,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2)文中四次写父亲的背影,四次写“我的”眼泪,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这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情感?(3)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 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作者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这样通过层层深入地问题设计,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产生自我思考与感悟。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领会文本内涵,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升华情感,激发爱心。
三、想象驰骋,深化感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感悟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之一,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扮演着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感悟能力的重要角色。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阅读教学必须注意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和阅读知识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感悟能力能够提高学生日后解题的质量和速度,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一、强化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以积累带动感悟
感悟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的优化必须依托于充足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积累。因此,要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感悟能力,必须强化初中生的知识覆盖面。首先,强化课堂知识积累。在这一环节中,知识获取和积累主要靠教师的帮助来实现,老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进行扩展延伸,在语文阅读课程中引入军事、社会、科学、经济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紧扣阅读课程的内容,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与此同时,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切忌死读书、读死书,初中语文阅读一定要在阅读中真正挖掘课文内容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缩短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其次,加强课外知识积累。课外知识积累主要就是靠学生自己,学生在课下要多多阅读相关的书籍,加强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初中生找到源远流长的知识泉眼,开拓学生阅读视野。同时,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阅读条件、有目的、有计划的推荐一些优秀作品,选择与课文有关的作品让学生加强阅读,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感悟能力。
二、提升学生学习的情感性,以情感提升感悟
语文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特别是理科课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情感性是指语文教学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它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的情感,唤起情感共鸣,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和学的积极性,通过在阅读中情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认真把握阅读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例如,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献给母亲的歌》课程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饱含深情的朗读和庄重肃穆的音乐来烘托氛围,进而培养自己对母亲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让学生们明白,当我们相加思乡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母亲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寄托,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唱响一首献给母亲的歌;其次,不断强化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只有从内心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心理需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自行阅读、自行体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再次,用真情教育学生、感化学生。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感染的,教师用美好的情感和言行去感染初中生,必定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情感教育的良性发展。教师给学生讲解“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时,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时间一去不复返,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进而告知学生生命是有限的,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通过语文阅读中的情感教学,真正提升初中生的情感感悟能力。
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实践带动感悟
感悟能力作为一种学生必不或缺的综合能力,它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情感感化,还需要实践的内化。“博于问学,笃于务实。”要想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必须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实现感悟的升华。
1.积极引导初中生进行语文社会实践。其一,为了培养初中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会、读书会、问题研讨会等,在交流实践中提高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其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文竞赛、朗诵比赛等,在比赛中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其三,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关系社会。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除了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还应该从生活中获取点点滴滴,在实践中感受社会、感受生活,进而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感悟内化能力。从人的本能角度来看,一种是消化能力,另一种就是内化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学习中,内化就是把自己的知识掌握、实践感悟与自己的文化结构有机融合起来,用“内心”去品位、体悟思想,进而用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
四、引导学生的联想意识,以理解推动感悟
说到底,感悟能力也就是更高一层次的分析能力和联想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在阅读中对一些关键词、关键语句的把握和联想,进而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详细来讲,就是需要老师培养初中生“窥斑见豹”的能力,斑指的就是阅读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深度分析,联想自己以往学习的知识点,不断拓展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豹指的就是文章的中心大意或者主旨,初中生在充分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之后,通过主题更好地感知全文,进而实现对全文的把握。比如,在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阅读材料的时候,学生应该抓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以“家乡”“亲人”“梦想”为关键词,通过联想以往所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对“行囊”等词语进行重新诠释,不断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良好养成。
参考文献:
[1]吴锐.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J].内蒙古教育,2008,(24).
[2]张凤君.感悟能力培养探微[J].新课程学习,2011,(12).
[3]艾庆华.沿用诵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J].吉林教育,2002,(09).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64-01
1.运用多媒体,创设最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情并茂,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可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1)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2)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叶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3)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
2.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突破重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觉得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可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形、色、声、动感的优势,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先打出小兴安岭全貌的投影片,采用反复移动片子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兴安岭幅员辽阔、树茂林密、一片葱葱茏茏的壮丽景象,学生从中领会到了文章为什么把小兴安岭比喻为绿色的海洋。在教学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各不相同的景色时,,则采用固定投影片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每个季节的静态画面,体会作者对各个季节特点的具体描写。学生通过投影,可直接从画面中找出来,再结合课文具体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较好地突破了课文重点、难点。又如《画扬桃》一文中"从不同角度看,扬桃的样子各不相同"这句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扬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则改变了以老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3.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再现等方面,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教学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理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盟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4.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多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产生创新的火花。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越来越突现人文性的一面,语文的世界是精彩纷呈、复杂多变的世界,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引人入胜。但是,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却常常遭受冷遇,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少听几节无所谓。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我们的语文课缺乏魅力造成的。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情景中沉思,在情景中领悟真谛,从而使学生乐学。
二、教法灵活多样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实践也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灵活地采用各种适合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勉为”转向“想为”。教法单一,千课一法往往是造成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教材制宜、因学生制宜、因需要制宜,各种教法灵活运用,交替使用,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达到“想学”的效果。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灵活的处理,让学生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化静为动,从而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如学习现代诗,教师可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同时运用诵读法、范读范背法、启发比较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
三、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也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过程,概括学法;举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点拨学法等。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感悟、想象、质疑问难,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学法的传授应因课文、因学生而异,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和学生特点,制定具体可行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简单明了、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四、激励评价,创设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