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8篇

时间:2023-09-21 16:35: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血栓病人护理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PICC;血栓形成;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8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81-02

PICC置管术为肿瘤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避免反复穿刺,防止化疗药物外渗,使化疗疗程得以顺利完成,减轻患者痛苦,同时减轻护士工作量,所以在肿瘤化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我科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共置管8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117%,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3岁,乙状结肠腺癌术后,需行化疗,化疗前一天选择左贵要静脉成功置入PICC管(美国巴德公司三向瓣膜式型号4Fr导管)。置入后第二天未行化疗,患者出现左上肢肿胀疼痛,皮温高,左上肢麻痹,患肢臂围比健臂围大3cm。行血管彩超检查示:左贵要静脉血栓形成。

2治疗

21溶栓血栓形成发生在3天内使用生理盐水100ml+25万ü尿激酶静滴,连用5天。

22抗凝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üBid皮下注射,连用一周。

23祛聚肠溶阿司匹林100mg口服qd,连用三周。舒血宁注射液,用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点滴二周。

3护理方法

31心理护理病人患有恶性肿瘤,若再次出现并发症,会导致思想负担加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我们要主动与病人沟通,详细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对此并发症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安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32患肢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体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C左右,患肢制动,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以免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严禁冷热敷,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同时增加动脉血流,引起肿胀加重;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侧支循环。红肿处用50%硫酸镁湿敷或外涂喜疗妥霜,可减轻疼痛肿胀症状。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肘上10cm的周径),观察对比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博动,做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同时避免在患肢静脉注射和静脉输液。

33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监测病人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观察病人有无皮肤粘膜出血,牙龈、鼻腔出血,有无血尿、血便等。如病人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考虑有肺栓塞的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4结果

经溶栓和抗凝治疗5天后拔出导管,拔管后一周症状逐渐缓解,一个月后彩超检查示血栓消失,没发生肺栓塞和出血。

5原因分析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

51血栓形成与留置PICC管有关进行PICC穿刺置管时,导管送入上腔静脉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内膜,加上其管道对于静脉毕竟是异物,导管管壁会对静脉产生机械性刺激,从而引起局部血管内膜炎性反应,引起血小板聚集而诱发静脉血栓。

52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肿瘤细胞可直接活化凝血系统,通过机体细胞相互作用而产生或表达某些促凝血因子,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53血栓形成与血流缓慢有关由于肿瘤患者在化疗后频繁出现恶心,呕吐,纳差,疲乏,无力等反应,自主活动时间减少,卧床时间增加,都可以造成血流缓慢至血液淤滞。同时置管后患者担心导管会滑出,置管侧手臂随意性的自主活动减少,使血流缓慢,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

6预防措施

对于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置管前与病人充分沟通,缓解病人紧张心理,避免穿刺送管过程发生血管痉挛。置管操作时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有粉手套,一定要用生理盐水冲净滑石粉。送管动作要轻柔,缓慢匀速,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内膜。导管类端最佳位置应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接处(即胸5、6椎体),此处血液回流较好,不易发生静脉血栓。置管后嘱患者多饮水,每日不少于2升,置管侧肢体可适度活动,如握拳、松替运动,但不可过度外展,上举,旋转运动,勿负重。置管后一周内每天在穿刺点10cm处行湿热敷,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如患者主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观察沿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疼痛等类似静脉炎症状及置管侧肢的皮肤颜色,皮温有无增高,如出现上述症状,应行血管彩超检查以排除静脉血栓形成。

7体会

通过这一例PICC置管致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我们应加强置管后发生静脉的血栓的警惕性,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做好置管后健康宣教,提高穿刺置管技术,做好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维华,曹岳蓉《PICC置管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篇2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措施 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人体矫形外科中较大的重建手术,它有效地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术后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特别是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报导达47.1%,直接影响病人术后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亦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的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手术前后对患者施于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好病人护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本科自2007年10月~2009年10月行人工髋关节68例,术后无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8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6.5岁,跌倒伤37例,车祸28例,无菌性坏死3例,住院天数14~29天,平均21天,手术前后进行健康教育,术后按计划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2 术前健康教育

告知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任何引起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指导病人正确的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适度的床上翻身活动方法等,以减少血栓形成的因素。

3 术后预防措施及护理

3.1手术后72小时内是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因为手术中制动术后被动、仰卧位和麻醉可使周围静脉舒张,加之术中止血带的使用,术后卧位,肢体处于被动,都能使患者静脉血流缓慢,此时应及早进行功能训练。

3.1.1功能训练 手术后当天至术后第三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应鼓励并督促患者进行患肢足趾、踝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等长练习,即膝关节完全伸直定位后,做股四头肌的收缩松弛运动,收缩10秒,休息10秒为1次。10次为1组,每天至少做10组,同时可以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每天3次,每次15~20分钟,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同时注意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滞。

3.1.2手术当天常规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在床上侧翻身,以侧30度为宜,避免髋关节脱位,术后多饮水,24小时饮水量2500~3000ml为宜,避免脱水发生,鼓励病人进行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后第3天开始利用骨科床架吊环进行引体向上运动,方法是双手抓住吊环,抬起头和上半身,停留5秒,再躺下,每天重复进行3次,每次15~30分钟,此方法目的是增加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环。

3.2手术当天开始到术后5~7天,穿有压力阶差的防血栓的长腿弹力袜,对足背、足跟有不同弹性,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静脉压,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3.3中药涂擦 术后第1天至第10天,我们选用痛肿灵进行外涂患肢,因为痛肿灵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是解除弹力袜,将痛肿灵药水倒在棉花块上,湿度适中,以挤压不滴水为好,由足尖到大腿根处,向心方向外涂擦,力度轻柔以皮肤表面发红为宜,时间为每次15分钟,每天2次,擦完穿上弹力袜。此方法可以使病人舒适,肌肉酸痛减轻,促进血液回流。

4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出院后进行3个月追踪、随访,督促病人进行适度活动,髋关节活动良好,伸髋肌和股四头肌无萎缩现象。

5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关节损害,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是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要在术前术后进行静脉血栓知识教育,术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使病人乐观地配合治疗,可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达到促进病人关节功能恢复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邱贵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6.29.6.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0-190.

篇3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措施  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人体矫形外科中较大的重建手术,它有效地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术后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特别是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报导达47.1%,直接影响病人术后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亦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的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手术前后对患者施于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好病人护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本科自2007年10月~2009年10月行人工髋关节68例,术后无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8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6.5岁,跌倒伤37例,车祸28例,无菌性坏死3例,住院天数14~29天,平均21天,手术前后进行健康教育,术后按计划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2  术前健康教育

        告知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任何引起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指导病人正确的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适度的床上翻身活动方法等,以减少血栓形成的因素。

        3  术后预防措施及护理

        3.1手术后72小时内是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因为手术中制动术后被动、仰卧位和麻醉可使周围静脉舒张,加之术中止血带的使用,术后卧位,肢体处于被动,都能使患者静脉血流缓慢,此时应及早进行功能训练。

        3.1.1功能训练  手术后当天至术后第三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应鼓励并督促患者进行患肢足趾、踝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等长练习,即膝关节完全伸直定位后,做股四头肌的收缩松弛运动,收缩10秒,休息10秒为1次。10次为1组,每天至少做10组,同时可以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每天3次,每次15~20分钟,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同时注意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滞。

        3.1.2手术当天常规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在床上侧翻身,以侧30度为宜,避免髋关节脱位,术后多饮水,24小时饮水量2500~3000ml为宜,避免脱水发生,鼓励病人进行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后第3天开始利用骨科床架吊环进行引体向上运动,方法是双手抓住吊环,抬起头和上半身,停留5秒,再躺下,每天重复进行3次,每次15~30分钟,此方法目的是增加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环。

        3.2手术当天开始到术后5~7天,穿有压力阶差的防血栓的长腿弹力袜,对足背、足跟有不同弹性,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静脉压,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3.3中药涂擦  术后第1天至第10天,我们选用痛肿灵进行外涂患肢,因为痛肿灵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是解除弹力袜,将痛肿灵药水倒在棉花块上,湿度适中,以挤压不滴水为好,由足尖到大腿根处,向心方向外涂擦,力度轻柔以皮肤表面发红为宜,时间为每次15分钟,每天2次,擦完穿上弹力袜。此方法可以使病人舒适,肌肉酸痛减轻,促进血液回流。

        4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出院后进行3个月追踪、随访,督促病人进行适度活动,髋关节活动良好,伸髋肌和股四头肌无萎缩现象。

        5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关节损害,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是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要在术前术后进行静脉血栓知识教育,术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使病人乐观地配合治疗,可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达到促进病人关节功能恢复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邱贵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6.29.6.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0-190.

篇4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72例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前给予健康宣教,术后注意观察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隐患,以便及早发现,及早处理;保持病人正确;鼓励病人早期功能锻炼,并采取机械性预防措施等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结果]7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中,无一例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熟悉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能有效降低甚至避免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发生dvt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经济负担,还给病人带来痛苦。故术后早期对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我们对本组72例病人术后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2例病人中,男50例,女22例;年龄62岁~89岁,平均74.6岁;其中股骨颈骨折58例,骨性关节炎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9例;术前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冠心病2例,合并脑梗死2例。术后经过护理干预,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2 dvt产生的相关因素

2.1 血管内膜损伤

①创伤:病人多数因车祸、自己摔倒等引起,这些损伤直接导致血管挫伤、撕裂甚至离断。②手术:手术对于病人来说本身也是一种创伤,手术中长时间的被动,术中使用止血带,骨水泥聚合产热,过度旋转、屈曲,下肢过度牵拉,以及伤口长时间暴露均有可能导致血管损伤。③药物:病人受伤后大多数软组织肿胀,需用甘露醇、七叶皂甙来消肿活血,这些药物本身对血管内膜有一定程度的损伤[1]。④静脉操作:有部分病人需长期输液,而下肢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药液,这些操作会直接导致血管内膜损伤。

2.2 血流滞缓

病人由于手术、麻醉和肌松、镇静药物的应用,使肌肉暂时丧失了“肌泵”的收缩功能,加上患肢长时间处于制动,导致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促进dvt的形成。

2.3 血液高凝状态

病人在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或术后失血较多的情况下,血液浓缩,血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其他凝血因子的含量会增多,其黏性会增加,易形成血栓。另外,病人为防止出血而使用止血药,也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2.4 其他

病人伴有慢性心肺疾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糖尿病、静脉曲张、小腿溃疡、既往血栓病史等,dvt的危险性会更大[2]。高龄(>50岁)、肥胖、吸烟、妊娠和口服避孕药与dvt的形成也有着密切关系[3]。长时间乘坐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也易形成dvt。

3 护理干预

3.1 术前护理干预

手术前根据dvt产生的相关因素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让病人了解dvt产生的原因、症状及预防方法;向吸烟的病人讲解戒烟的方法和必要性,建议病人戒烟;饮食上指导病人进食低脂、低盐、易消化、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向病人讲解术前注意事项、教会病人作股四头肌收缩运动及踝泵运动。积极治疗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积极预防并发症。

3.2 术中护理干预

术中保持合适的,避免髋关节长时间内收及过度牵引。术中避免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手术动作要轻柔,注意保护好术野中的血管,止血要彻底,保持充足的血容量。

3.3 术后护理干预

3.3.1 早期密切观察病人是否有dvt症状和体征

术后注意观察患肢颜色、皮温、周径,浅静脉情况,如病人突发下肢肿胀、疼痛,足趾皮肤发绀,及腹股沟等处压痛,浅静脉明显充盈,患肢与健侧相比明显增粗,提示已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如果病人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咳嗽、咯血等症状,应考虑肺栓塞,应立即进行抢救并通知医生。

3.3.2 术后和功能锻炼

病人术后要抬高下肢15°~30°,膝关节屈曲10°~15°。这样可以使髂内静脉处于松弛状态,有利于静脉回流。病人清醒后鼓励其在床上进行跖屈和背屈运动,发挥小腿肌肉“泵”的作用。次日鼓励病人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运动,利用肌肉的收缩作用挤压血管,促进静脉血液流动。术后第3天开始用cpm机进行膝关节活动锻炼,从45°开始,每日2次,每次1 h,每天增加5°,但不能超过90°。持续使用1周~2周能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3.3.3 药物治疗

预防术后dvt形成的主要药物有低分子肝素钙,用2 500 u~5 000 u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7 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输注,每天1次;肠溶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天1次。用药过程中,病人易出现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护士应及时巡视病房,检查病人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有无瘀斑,口腔和鼻腔黏膜及消化道有无出血,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等。若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3.3.4 长期输液者的护理

对于长期输液的病人应注意保护静脉,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不在下肢反复进行静脉穿刺,以减少静脉损伤。输注刺激性强或高渗药液时,应注意保护血管,避免药液外渗。避免长时间静脉输液,连续输液尽量不超过48 h[4,5] 。除非必要,不应采取加压输液,液体输入不畅时不可挤压,以免损伤静脉内膜,要注意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3.3.5 机械性预防措施

①使用循环减压弹力袜来限制静脉扩张,改善血液淤滞状态,减少下肢dvt发生几率。②使用小腿充气压力泵来对小腿实施加压减压,产生搏动性血流通过下肢深静脉系统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防止血栓形成[6,7]。③使用足底泵静脉的间歇性加压使产生血栓的静脉瓣处发生湍流,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形成。

4 小结

dvt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要加强相应的护理干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使病人尽快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zakariael r,hunt cm,li n,et al.disparityinosmolarityinducedvascularreactivity[j].jam soc nephrol,2005,16:29312940.

[2] 程凌燕,耿莉华.骨科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8b):20862088.

[3] 侯黎升,崔洪鹏.骨科病人静脉血栓疾病的预防[j].临床骨科杂志,2007,10:183185.

[4] 郭银彩,于文利,王小霞.下肢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和预防性护理对策[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2:98.

[5] 刘丽,吐尔逊汗·乌拉孜,艾月琴.下肢深静脉栓塞病人围术期护理的探讨[j].新疆医学,2007,37:140141.

篇5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骨科术后 预防 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骨折术后需长时间卧床而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交通事故、运动损伤、老年病人、血脂异常的人群在不断增多,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为7%~45%。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预防[1],为此我们通过对骨科术后病人正确的评估,预见性地从病人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骨科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8月的骨折病例 117例,其中男78例,女39例,年龄31岁~89岁。人工股骨头置换23例,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21例,股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1例,踝部骨折术后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8例。胫腓粉碎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重度挫伤1例,脊柱骨折5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

1.2 方法 重点强调预防,通过综合评估骨科术后病人,确定高危人群,预见性地从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 本组117例患者,术后仅4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3.4%,低于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2 护理干预

2.1 相关知识宣教 DVT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导致的,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相关知识的宣教显得尤为重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为何骨科术后病人易并发DVT,让病人及家属对本病有足够的重视,灌输预防为主的理念,为后续开展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病人的配合打好基础。

2.2 确定高危人群 对骨科术后病人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将高龄、肥胖、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吸烟、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既往有静脉血栓史、手术为骨科大手术、创伤严重、脊髓损伤的患者作为极高危的重点预防对象。对高危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静脉输液,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以预防血栓。

2.3 干预 术后2h可改变一次病人的,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体血液循环,既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是预防DVT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术后注意保持患肢正确,患肢应高于心脏平面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下肢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在比目鱼肌的静脉窦内,因此,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长时间受压,可在足关节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离开床面,以利小腿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2.4 饮食干预 饮食对DVT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诱发DVT的重要原因是血液粘度增高,因此积极主动配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时保证每日水分的摄入,能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预防大便干燥的双重效果,避免因便秘而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骨科病人以男性比例大,由于香烟中的尼古丁刺激静脉血管收缩痉挛,因此干预戒烟落实情况,可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转贴于

2.5 功能锻炼干预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DVT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锻炼能有效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下肢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因此24小时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不同的活动计划,加强患者肢体主动与被动活动,是预防DVT的关键。方法包括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使用弹力绷带等等。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使小腿肌群及股四头肌有节律的等长收缩运动,促使静脉回流;老人、小孩或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可指导其家属使用向心性按摩手法,即用手掌面、掌根部贴紧皮肤从肢体远端自下往上、向心方向进行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约30min,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以病人可以耐受的个性化原则。

3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血机制活化后所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术后病人要卧床并限制患肢的活动,静脉血流淤滞和静脉膜的损伤,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使其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的预防方法,如饮食、等配合,加强术前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并重点预防,术后功能锻炼越早,越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临床护理实践表明,积极、系统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术后病人DVT的总体发病率。

篇6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09-02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下肢创伤,外伤性截瘫痪患者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技术的普遍应用,骨科手术后发病率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逐渐受到了大家的重视。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轻者早期造成肢体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晚期遗留下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严重者可引发静脉血栓流入肺循环导致肺动脉栓塞(PTE),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我国对静脉血栓性疾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由于缺少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范措施,我国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63%。因此,增加对DTV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DTV预防和护理的方法,已成为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总数230例,年龄16~78岁,其中髋臼骨折10例,髋关节置换126例,粗隆间骨折94例,其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0例。

1.2DVT预防方法

1.2.1 基本措施

①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②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③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④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1.2.2 机械预防措施

按摩下肢并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GCS)。

1.2.3 药物方法

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2.5,勿超过3.0,直至术后4周,对术前准备时间较长者先用低分子肝素,但手术时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则采用机械性措施预防血栓。

1.3DVT患者护理方法

明确DVT诊断后,我们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

1.3.1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效果,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3.2 DVT患肢护理

血栓形成后1~2周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淤血,缓解肿胀和疼痛,同时应注意患肢的保暖,室温最好保持在25℃左右,患肢制动,不得按摩或作剧烈运行,以免造成栓子脱落。严密观察患肢皮温及足背动脉博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疗效。为防止肿胀患肢破损,应保持皮肤清洁,可使用中性肥皂,适当水温。被褥保持平整干燥,避免局部皮肤受压过久,可防止褥疮发生。

1.3.3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护理

溶栓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牙龈、皮肤黏膜有无自发性出血,定时监测大小便出血及隐血,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青紫及血肿。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四项,同时注意病人有无意识模糊、瞳孔变化、头痛、呕吐、肢体活动受限、血压升高等颅内出血现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3.4预防肺栓塞的护理

为避免血栓脱落,禁止对患肢施加压力,如按摩、静脉推注药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突然站立,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患者出现烦躁、呼吸频率加快、发绀、胸痛等症状,应考虑为肺栓塞,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急性呼吸窘迫患者可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遵医嘱静脉输液以维持和升高血压。

2 结果

本组41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5例治疗4 d~7 d,16例治疗8 d~15 d症状好转,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血栓消失,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DVT病因分析

DVT形成的机制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前后需长期卧床、如肢体处置不当使血管扭曲、受压、以及肢体制动、骨碎片压迫血管、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特点,造成血液回流缓慢、停滞,产生涡流而诱发血栓形成;其次,术中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是引发血栓的另一机制;第三,创伤、手术等引起机体应急反应,凝血因子合成增加,炎症因子释放损伤血管内皮,引发血栓;第四,骨折患者年龄偏高或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原发性高凝状态、妊娠、口服避孕药以及中心静脉插管、并发炎症等,患DVT的危险性增加。

3.2 DVT的预防原则

术前预防术前要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凝血情况。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糖尿病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术中预防摆正手术作位。术中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操作轻柔细致。防止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特别注意保持暴露手术野的血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而诱发血栓形成,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预防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 h指导病人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趾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同时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静脉回流受阻。

3.3 DVT护理

3.3.1 基本护理措施

医生在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时特别轻巧、精细,能避免静脉内膜的损伤。责任护士利用查房或治疗之便为病人做详细指导。若病人伤口疼痛,且担心活动会加重,多不合作,则耐心向病人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锻炼指导,讲述深静脉栓塞形成的危害性,经解释病人都能配合。术前鼓励病人进行患肢远端关节的主动活动,功能锻炼原则上每天坚持1次或2次,每次5 min~10 min,逐日延长活动时间及增加活动幅度。术后要求病人按术前要求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并协助不能主动运动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护士做好健康指导并加强巡视,手术后抬高患肢时,保证不在病人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3.3.2 机械护理措施

下肢可穿弹力袜,弹力袜借助于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即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进静脉血流回心脏,防止下肢静脉淤血。

3.3.3 药物护理措施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控制解聚而得的,其半衰期长,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出血的危险性小,剂量单一,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阻止和破坏血小板的凝集。严格按医嘱于术前12h或术后12h~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 h~4 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5000U;或术后4 h~6 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用药期间护士要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观察牙龈、鼻衄、伤口渗血或血肿,泌尿道或消化道出血,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如肝素用药过量,引起出血,应以等量鱼精蛋白对抗。

4 总结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并危及生命,深静脉血栓近年来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了解DVT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骨科手术后患者严密观察,并严格、有效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地降低DVT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Arcaso SM, Vachani A. Local and systemic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acut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J]. Clin Chest Med, 2003, 24(1): 73.

[2] 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2005, 25(10): 636-640.

[3] 唐汉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8): 631.

[4] 魏鹤新.骨科大手术前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28): 54-55.

[5] 殷 婷,王凌云,陈明莹,等.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 5(11): 1103.

[6] 吕厚山,徐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18(2): 55.

[7] 张爱萍,吴民慧,朱小平,等.不同剂量的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全麻醉术前用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 2004, 11: 440-442.

[8] 李 婧,邱贵兴.静脉血栓栓塞在骨科的预防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12): 741-742.

[9] 程凌燕,耿莉华.骨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12): 2086-2088.

[10] 李光辉,李锋,陈 超,等.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21) :122.

[11] 耿树军,裴玉昆.术后小腿按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临床医生, 2002, 30(9): 49.

[12] 金婉芬.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16): 3199.

[13] 郑雪玲,唐海远,兰海妮,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防护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2): 199-201.

篇7

【摘要】目的:对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临床分析。方法:以我院妇产科进行剖宫产的产妇60名为例,分为两组,每组为上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预防和积极护理措施。针对在手术期其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积极干预和护理。结果:采用积极的护理干预后,干预组中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然而导致该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又有高龄、经产、多胎等。为了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应用护理措施进行积极干预,既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又能保证产妇生命安全,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剖宫产;预防;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血栓性深静脉炎,当血液在静脉系统凝结时,形成了血栓。血液黏度高、血流缓慢及血管壁的损伤是造成静脉血栓的三大主要原因。它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患病后易造成肢体病残,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对于剖宫产而言它是剖宫产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当静脉血栓脱落时,血栓一部分严重者甚至是全部随着血流到达肺部,引起急性肺栓塞,导致呼吸困难,使产妇生命安全严重受到威胁,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学界对其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为了对剖宫产围手术期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预防剖宫产围绕手术期静脉血栓的形成,我科对2010年3月-2011年6月在实施剖宫产手术的产妇,积极采取手术期护理和预防的措施。现将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选择了本院妇产科剖宫产的产妇60例,年龄为20-38岁,平均26.1岁。其中妊娠期产后感染14例,妊娠糖尿病5例,妊娠高血压产妇3例,其他产后(如感冒)疾病6例。

1.2 方法: 将60例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干预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中对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对于剖宫产后的产妇进行临床上的观察和护理,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避免静脉血栓的产生。在干预组中,对已形成静脉血栓的产妇加强关注和治疗,在临床上对这类产妇形成深静脉血栓进行分析和观察。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1.3.1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临床预防和护理情况 剖宫产后5天后两组产妇的情况干预组预防效果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4 结果 干预组在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产妇患静脉血栓的风险低于了对照组。通过对剖宫产围手术深静脉血栓产妇的临床观察和对其病因的分析,了解了该怎样预防和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经过该临床分析,深静脉血栓的产后复发得到了抑制,护士在护理中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专业意思得到加强。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2 护理措施

2.1 手术前期护理

2.1.1 术前评估 重点关注高危患病人群,在干预组中,对产妇有针对性的宣教。详细询问吸烟、糖尿病、高龄、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小腿肿胀、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患者其病史,同时测定其血糖、血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

根据WeHs评分法进行评估,Wens评分≤O分为低危,1~2分为中危,>=3分为高危患者。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护理计划。

2.2 术后护理

2.2.1 环境 干预组中的病人,我们积极对其进行剖宫产后的教育得到了产妇积极地配合。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对患者的恢复十分重要,我院为产妇提供了室内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创造无烟环境,防止尼古丁对血管的损害。室内温度的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5℃左右。

2.2.2 观察护理 手术后48 h内DVT多于发生于左下肢的腓肠肌静脉丛,症状隐蔽很难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腓肠肌隐痛常为手术创伤反应所掩盖,直至血栓蔓延至主干静脉时,才表现为患肢肿胀、皮肤温度增高、浅静脉扩张、疼痛、皮肤发白或轻度发绀,沿静脉走行有明显压痛。干预组中的护士护理时密切观察产妇情况,对比产妇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术后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做好记录,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提高了DVT的早期诊断率,降低产生DTV的几率。

2.2.3 术后活动计划 鼓励卧床病人勤翻身,对于恢复良好的产妇再无禁忌的情况下早下床运动, 以促进肠蠕动。主动让病人积极运动。产妇在运动工程中,其血液循环良好,增加膈肌运动,促进了血液的回流,深静脉血栓可以得到很好的避免。

2.2.4 饮食 干预组中的产妇,对她们进行了饮食上的详细指导。让她们认识到少量多餐的半流质能促进肠蠕动,禁食糖类及牛奶等产气食物,避免高胆固醇饮食例如鸡蛋等食物,多食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2.2.5 药物的预防 剖宫产围手术其深静脉血栓的产生的可能性很大,在积极护理和临床观察的同时药物的防治是不可缺少的。按医嘱服用肝素、华法令等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干预组产妇出血倾向,注意有无牙龈出血、鼻衄、注射部位出血,泌尿、消化道出血,手术切口的血肿出血及皮肤发绀、瘀斑等,对出现上述症状者及时进行血液凝血分析检查,有利于医生做出及时处理。

3 讨论

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的三大因素。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引起产妇急性肺栓塞,导致呼吸困难,使产妇生命安全严重受到威胁。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因此对于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观察十分重要,要及时诊断和观察产妇产后情况。临床分析产生深静脉血栓的病因,针对性的制定应对的护理措施,并且使产妇积极的配合。我们通过对60例剖宫产围手术期分组,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和干预组的优质护理及临床分析,干预组中取得满意效果,通过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说明了规范化的护理能有效预防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胡雅萍,罗玉贤,顾福杭,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48.

篇8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4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患者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均容易引起DVT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了DVT护理方面的一些进展及预防措施。

1 DVT的护理

1.1 一般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2周,取患肢抬高位,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患肢避免大幅度活动,严禁冷热敷及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1]。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对于急性下肢DVT者,过去认为需要绝对卧床10-14d,禁止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而并发PE[2]。而近期相关研究认为早期下床活动并未增高PE发生率,相反使下肢的肿胀和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且多普勒造影显示卧床休息者静脉血栓明显增大。对于急性下肢DVT是否应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的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皮肤温度及色泽的变化,注意有无股青肿及股白肿的发生,以及有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或一过性升高等异常情况,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每日测量并记录双腿膝上(10cm)及膝一欣10 cm)周径,并相比较,了解溶栓治疗的效果。若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出现上述症状,立即使患者平卧、嘱患者放松并避免活动,即予吸氧及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2 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跟、皮肤等

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师汇报及处理。

1.3 出血的护理: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平均为8.3%,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1 %,平均为0. 9%[3]。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酿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 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2cm X 2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4]。

1.4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仍处于恢复期,患肢可穿具有压力治疗作用专用弹力袜,进行辅助治疗,以改善静脉内淤血症状,并减轻患肢下垂后引起的水肿。有抽烟嗜好的患者应当戒烟,以防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出院后仍应当低脂饮食,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加强日常锻炼,避免长时间站立,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已经再通的下肢深静脉再次发生阻塞。

1.5 DVT的预防:对高危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可以减少DVT的发生,降低死亡率.(1)卧床期间要定时更换,每1-2h/次,定时进行下肢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踩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护士要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5]。(2)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3)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如有及时通知医生。CS)合理的饮食、戒烟及保持大便通畅.(4)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癖中药或抗凝药物。(5)勿使用过紧衣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将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及预后,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加强对高危病人的观察、护理及传达相关知识可预防 DVT的发生。因此护理上我们要积极预防,杜绝发生,如果发生则要予认真、细致的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fJ].护理学杂志,2002, 17(5): 399-401.

[2] 廖桂红,刘丽森,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

[3] Vedlanthan S,ThonPE,CaidellaJE,etal,Quality impr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with use of endovascular thrombus removal[J].Vasc Interv Radio ,2006,17(3):435-44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