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8篇

时间:2023-09-21 16:34: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虽然出现的时间不同,但是双方的发展目标、动机等却十分相似。在未来只有积极的协调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才有助于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一、针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含义的分析

1.循环经济含义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专家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之后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其“宇宙飞船理论”中首次正式提出。循环经济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有限的资源和无限需求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两大矛盾,发展到当今,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种表征低消耗、低污染、多劳动就业、高效益回报的经济模式。[1]

2.低碳经济含义

自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良好,随之而来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实际上低碳经济本质上将属于一种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低的新模式,主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入手点,然后设计、落实各种低碳政策等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二、中国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

1.坚持由政府主导

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所以,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政府部门必须制定、落实积极的政策。由于过往促进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无法吸引商业决策者,所以只有为其提供一定的利益,才能让企业主动推行政府制定的政策、顺应政府意愿、帮助政府顺利跨过经济转型阵痛期。不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时候,政府与企业依旧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原则。政府要参照取得低碳及循环经济良好成果国家的经验,并根据中国国情,科学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及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比如,政府应构建有关的监督部门,监督各行业企业低碳及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在监督中若发现企业出现污染排放超标等问题,除了要责令整顿外,还应进行适当处罚。同时,政府要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为低碳绿色产业提供助力。为了保证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应为高校提供实验设备、技术、资金等支持,协助高校培养优质人才,为循环、低碳经济发展储备优质人才。最后,要积极宣传低碳及循环经济的意义,提高全民关注度。

2.引导企业主动配合

一是,企业应主动引入、学习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概念,要在经济链中发挥自身微观主体的重要作用。虽然企业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但依旧要重视自身带来的社会效益,因此,企业要坚持“再循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等原则健康发展。同时,企业除了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负责外,还要积极回收、处理、运用销售后的产品包装等资源。[2]比如,中国企业可以学习德国企业,买塑料饮品时可向顾客收取押金,当顾客喝完后可凭空瓶子退回押金,实现回收塑料瓶子的目的。然后集中回收、处理后,进行二次利用,这样有助于推动循环及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3.转变个人的消费观念

所有产品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卖给消费者,而在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环境中制作的产品也是要销售给消费者的。所以,消费者能否理解低碳和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对中国推进传统经济朝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方向转变的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若缺少消费者支持,必将影响低碳与循环经济发展效果。其原因有二,一是保护资源、社会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义务;二是,积极参与循环及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创建和谐社会氛围。但是,当前市场中存在的行为基本都和低碳及循环经济理念相违背。所以,要积极引导、支持消费者挑选、购买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产品,要引导消费者形成“循环及低碳经济”消费观念。因此,在消费观念引导中,政府可利用网络、媒体、新媒体等各种渠道宣传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积极普及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的意义,引导大众、企业共建循环与低碳经济环境,实现营造循环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良好氛围的目标,为循环及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4.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中国经济发展平稳,第一及第二产业发展十分稳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加快了国内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建设。因此,要积极最好宣传工作,要为企业、大众普及低碳及循环经济理念。地方政府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积极制定促进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配合政府工作工作。同时,要将如何控制碳排放、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作为低碳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新目标。当前,国内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照比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依旧落后于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所占比重中超过了70%。所以,政府要积极升级、调整产业结构,要推动中国朝知识密集型、管理密集型等方向发展,要将GDP发展主要动力转变成服务行业。所以,政府应积极制定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策略,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降低资源浪费效率、提高资源使用频率,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及经济支持,逐渐实现GPD发展主动力由第三产业代替的目标。[3]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异同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内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与我国推进的循环经济是什么关系?国内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主要从内涵、起源、循环经济中的经济学原理等方面展开讨论。与大家交流。

一、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内涵异同

循环经济术语在我国的使用几乎与国际同步。“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启动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措施,为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奠定基础。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树立一批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在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探索形成若干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2008年启动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循环经济促进法》在2009年1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循环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统计指标是资源生产率。简单说,循环经济是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

低碳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国外2003年才提出,使用的概念较多,也没有形成共同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发达国家进入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阶段,碳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发展可以摆脱对高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依赖;他们是在解决了局部环境问题(如噪声)、区域性环境污染(如河流污染和城市污染)后,才将重点转到全球环境保护这个议题上。国内提出低碳经济的时间更短,虽然媒体和专家的讨论很多。但基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不知所云。虽然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不得不使用高碳能源,但部分地区资源耗竭的现实也说明我国不能再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了。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口号为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保护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统计指标是碳生产率(排放1吨二氧化碳产出的CDP)。因此,低碳经济是从保护全球环境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

总之,可以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纳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范畴。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可以提高资源(包括能源)效率,也减少废物(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并行不悖,均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殊途同归

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一样,有一个内涵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升华、重点与时俱进的过程。第一次产业革命前,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能力较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只是局部性的、小规模的和不明显的。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越来越大,自然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废弃物排放明显增加,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较大威胁。

人类对于自然资源耗竭的担心出现在许多著作中。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1965年和1966年发表《地球是一艘宇宙飞船》和《未来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两文,强调人类要由“牧童经济”向“飞船经济”转变,否则地球这一封闭系统内的不可再生资源将消耗殆尽。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的现在趋势继续下去,增长极限将在未来一百年的有朝一日发生。”这份报告被认为是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自然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增长的观点,迄今对人类依然有着警示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起,环境污染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的危害,指出生物界和人类所面临的化学品危险,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要求保护环境的大规模游行,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地球日”。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自然的义务。这次会议成为人类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人类通过对工业发展负面影响的反思,追求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先采取“末端治理”与控制措施,又转向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可以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是循环经济理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发展阶段也决定了原料来源需要改变。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所剩不多。客观上要求降低经济发展中的实物流量,开展废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固体废物快速增长也要新的管理战略,这是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出发点。由于大量的垃圾需要处置,日本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急剧下降,新建垃圾场又要占地,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没有地方填埋垃圾的情况。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垃圾中含大量废旧物资。如报废交通工具、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等,在一些地方“堆积成山”。其实,这是放错地方的、并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也正是有了这些不断增多的废物,才使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成为可能。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既可以减少原料投入和废物产生,又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占用土地,可以收到一举多得之效。发达国家通过废物的再生利用,再投入少量的资源生产新的产品,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强度也大幅度下降,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费增长速率远低于GDP的增长速率,出现所谓的“脱钩”现象。

与此大致类似,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共同成立的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从科学证据、适应与减缓、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2007年第4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气温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在过去100年中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平均海面上升了17厘米。如果不能扭转这种趋势,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海面将上升60厘米。于是,降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提高碳的生产率,成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努力方向。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保持其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了。从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看,如果消费1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为1个单位(约2.6吨二氧化碳),则1吨标准煤的石油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0.7个单位,1吨标准煤的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为0.4个单位。即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低碳能源。钢铁、水泥等是需要消耗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产品,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因为没有钢铁和水泥等物质和原材料投入,就建不了高楼大厦,建不了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生产不了以小汽车为代表的工业品,也就实现不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反,以银行、保险等为代表的生产型服务业,能源消耗强度要低得多。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了。一般的,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换句话说,人类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尚在探索中。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仅要生活,更要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危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屿国家,英国已认识到能源可持续利用对于经济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英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正从自给自足走向主要依靠进口。按目前的趋势,有关预测认为2020年英国80%的能源将依赖进口。从世界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较长时间。但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如果说气候变化还存在不确定性的话,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则没有争议。而不可再生能源总有用光的一天。这一点。可从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得到验证。于是,“小的就是美的”、“我们不是给后代留下资源,而是从子孙手中借用了地球资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追求;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总之,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都是国际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的战略选择。

三、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其中的经济学原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界定,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所谓的3R原则)活动的总称。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界定的减量化,包括源头减量和末端减量两个方面。我国当前大力推进的节能减排,包括了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减量化既有绝对减量,也有相对减量,核心是效率问题。准确地说,我们追求的是用同样的资源能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说,生产同样的产品要消耗更少的资源能源。减量化的做法和例子很多。例如,小汽车原来用几吨钢板,现在的汽车变轻了。我国实施的十大节能工程,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都可以起到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这也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讨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法律时,对是否将减量化纳入循环经济,国内有不少争论。焦点在于,实现减量化有不同途径。此外,减量化也有个度,不能走极端。例如偷工减料,不仅不能鼓励还要坚决反对。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界定的再利用,包含四个层次:一是用旧的东西直接利用,相当于二手货,换言之,发展二手货市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修修补补再利用,与过去工厂的修旧利废大致相当;三是用坏的东西,换一些零件还可以利用;四是用坏的东西,其中的零件还可以利用。中国劳动人民有勤俭节约的传统。再利用的例子举不胜举。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再利用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例如,“黑心棉”、一次性注射器、“五大总成”的拼装车,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等,都不能循环利用。换句话说,再制造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等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否则就会出问题,这也是需要政府管理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源化实质是将废弃物用作资源,或者说。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对主要活动的解释中,把资源化与再利用放到了一起。事实上这两者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物质的形态。准确地说,再利用基本没有改变原来的物品形态,而资源化的产品基本上看不到原来的物品形态了。资源化的做法和例子众多。我国在建国后就开展的资源综合利用中,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粉煤灰利用、煤矸石发电等,均属于资源化利用的范畴。又如,国内不少地方进行的垃圾发电,通过国际合作将减排温室气体额度卖给西方国家的企业(所谓的CDM项目),获得资金或技术,既减少了废弃物排放产生了环境效益,又解决了就业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属于利国利民的、“一举多得”的好事,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进的。

需要强调的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需要一定条件,否则就难以实现资源化利用。如果我们“霸王硬开弓”。单纯追求废弃物的资源化,就会出现有“循环”没“经济”的结果。比如,“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种说法得到有关专家的大力推崇。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我国的不少城市还出现“垃圾围城”现象?为什么外国还没有将这些资源用起来?因为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如果利用这些资源的企业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还要连续投入,这样的事情是没有企业愿意干的。更广泛地,如果循环经济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是难以持续发展下去的。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废弃物都能资源化的。例如,英国“疯牛病”的出现与不适当的同源废物循环利用有关。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如果说一些废弃物,如油漆等不能资源化利用仅仅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话,一些废弃物的资源化,如牛、鸡等内脏等会影响到食物链,并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本身。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结果是难以想象的,2003年“非典”的爆发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现今,人们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以及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经济的标准和要求,甚至造成一系列对环境及生态产生很大不良影响的问题,对人们的安全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因此大力倡导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环境、资源消耗以及能源枯竭等各种不良问题。想要最大程度的优化和维持我们现有的生态环境,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可以说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本文就此提出自己对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和观点。

一、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

首先,这两者之间的推动力有着一定的区别。循环经济着重于将整个社会的事物都进行循环利用,无论是在生产过程或者消费流通过程中都大力推行对物品进行充分的利用,秉持不浪费的基本原则。比如,企业将矿渣用来制作建材、农业运用生物质能来制造所需使用的沼气、而个体则进行二手交易,让循环经济拥有能够使其不断向前推动和发展的内生力量。而对低碳经济而言,其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合理的控制。因为控制气体排放并不属于生产过程的环节,更不用说是生产的组成部分,因此市场以及企业很难能够直接的应用低碳技术。由于化石能源的消耗过于庞大,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可再生能源等各项低碳技术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发现,但是就目前技术而言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完善,国家强制力对低碳市场能否顺利且有效的进行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简而言之,国家强制力是低碳经济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其次,如何有效使低碳经济得以广泛推行以及温室气体控制排放的责任分配问题都让其与政治层面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无论哪个国家都应该肩负共同的责任,但是责任与责任之间又有着不同之处。由1997年制定但直到2005年才正式产生法律效益的《京都议定书》,到2009年颁布的不拥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无一不代表着国家的政治意愿以及对低碳经济的大力推广和重点关注。也就是说,只有各个国家通力合作,各国的政府携手共进,对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进行合理的分配,才能够有效的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控制,并且实现以其为重要目标且不含任何政治色彩的低碳经济。再者,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所关注的领域以及评价体系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就像我们都了解的一样,循环经济所注重的是从源头开始进行有效控制,对“减量化”进行重点突出,由各能源的开采开发以及生产的领域开始着手,对资源的投入进行有效控制,一定程度受伤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因此循环经济的本质其实是将物质进行循环使用,并且在循环使用的过程中,以最低的能源损耗以及最小的环境代价而获得最大的社会收益。而低碳经济的关注点则主要放在能源区域,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改善大气温室效应以及环境气候恶化等不良问题,维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保障不会发生不良气候变化,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因此这两者的评价系统及指标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二、循环经济是使低碳经济得以有效实行的最好选择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都是目前被国家和社会极力推行的一种良好经济模式,其本质是以市场机制作为其基础,并且通过制定的制度以及政策进行创新,然后融入一定的新型科学技术,从而使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都知道,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最开始就对源头控制进行了的强调和关注,着重实现“减量化”,由资源及能耗的开采开发以及其生产的领域开始着手,减低投入成本的同时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对废弃物资源化以及再利用的推广力度。我国的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使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等领域实现减量化、生态化以及废弃物资源化,并且实现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的有效整合和统一。所以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本质和目的可以说是一样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低碳经济的出发点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并且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从而改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使得能够的使用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从严格的科学层面而言,它只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不能够代表循环经济的所有内容。

三、对循环经济以及低碳经济进行整合的有效思路和策略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进行整合的有效思路

第一,把低碳经济作为填补循环经济的能源缺口,并且将循环经济所形成的经济效益作为能够有效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果这样,那么仅仅推动循环经济所不能突破的化石能源循环困境就可以得以顺利解决,因为低碳经济所需要的低碳和零碳等新能源开采开发和利用正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而低碳经济单独发展所面临的现实经济效益问题也能够由循环经济有效解决,并且还能够对个人的低碳消费以及企业国家的低碳生产流通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和推动,从而使得我国低碳产业能够顺利并成功的发展和实现。第二,在详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以及政策的时候,应该结合发展循环经济以及低碳经济所需要满足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从而使其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预期作用,大力倡导可以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将两者充分的结合以得到更好的成果。

(二)循环经济低碳化发展的良好策略和方针

1.加强法律执法力度,创建严格组织体系。首先要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且大力加强我国的执法力度,从而给循环经济低碳化提供更好的实施平台。就当前我国法律法规而言,除了其的分类不够细化以外,还有着其他的不良问题,比如法律手段不强,只有大力加强执法力度,才能够使循环经济低碳化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其次,要创建循环经济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企业所制定出的减排目标进行统一的严格要求,创建严格有效的评价体系,并且保证指标检测手段必须科学、有效。以此同时,对建立的循环经济低碳化发展产业、工业园以及示范区等地点也要进行仔细的探索和调查,并且根据其运行机制制定出能够有效加强循环经济低碳化推广力度的方法,呼吁城市或地方进行广泛推行。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注重资金分配。第一,依据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面对的难关,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进行严格的控制,与此同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二,建立起将市场作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低碳经济单独发展所面临的大部分难关都是由于市场失灵所导致的,因此政府能否正确、合理的创建出适合市场稳定发展的环境尤为关键。第三,在各项资金方面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能够有效促进循环经济低碳化发展的相应经济政策。3.加快生态化技术研发,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我国循环经济低碳化的发展模式应该与我国目前和未来的能源环境相结合,应该合理降低我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从而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损耗。并且加强对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循环利用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以此有效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因为要对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基本配置所需要的庞大资金以及建设所需周期等各种因素进行仔细的考虑,所以在短时间内还是很难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由此我们在开发新能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能源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且还要将其结构与能够有效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进行整合和统一,使二者能够共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运用低碳、技能以及减排等重要技术,最大程度上提升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从而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损耗,实现节能减排的预期目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循环经济低碳化的发展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单独推行循环经济或者低碳经济所面临的难题,从而使得两者能够共同发展,创造双赢的局面,展现出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所产生的矛盾进行合理解决的智慧之光,并且大力推行循环经济以及低碳经济,也拥有一定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孟赤兵.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J].中国科技投资,2009,06:66-68.

[2]韩宝华,李光.论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及整合[J].云南社会科学,2011,02:67-72.

篇4

关键词:梨树县;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84-1

1 梨树县环境保护、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梨树县昭苏太河流域出境断面水质有所改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功能区噪声达标率100%。污染物减排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1年分别削减1.03%、1.22%、0.36%,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市政府规定的范围之内,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梨树县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和提标改造,梨树县天成油脂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吉林曙光农牧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设施改造,现代天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中水回用及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和红嘴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的污水达标排放,吉林省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治理五大工程全部启动建设。小城子镇亲仁村被授予吉林省第一批“省级生态村”荣誉称号。蔡家镇敬友、万发镇关家岗子、十家堡镇靠山屯、梨树镇高家和刘家馆镇东五家5个村的生态村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市有关部门的验收,获得市级生态村称号。今年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村项目全县共上报8个乡镇42个行政村,省环保厅将梨树镇北老壕村、高家村、胡家村、马地方村、苗圃村、中安堡村;蔡家镇敬友村;十家堡镇何家村、铁岭窝堡村;喇嘛甸镇柳树营村、六家子村、牛家村、王家园子村;四棵树乡三棵树村、小郑屯村等15个村列入第一批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村,并投入了环保治理专项资金。目前十家堡镇、郭家店镇、梨树镇、白山乡、四棵树镇、喇嘛甸镇6个畜禽粪便堆肥处理厂建设和昭苏太河流域农业灌排分离工程生态沟渠建设已经完成,开始投入使用。尽管如此,梨树县环境保护的任务还很艰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

2 保护与发展的意义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梨树小康社会、构建梨树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梨树县作为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县,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正在运行的“50万吨马铃薯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和“曙光工业园区项目”都是集原料收储、产品加工、制造、科技研发等于一身的产业链循环体,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和保护环境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才能顺利完成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才能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 保护与发展的措施

一是把好涉水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新上项目对昭苏太河水体的影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建设项目的审批、验收工作。对不合符法律法规要求的涉水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健全落后产能的淘汰机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排污强度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造纸、酿造、化工等企业和落后产能实行强制淘汰,依法关闭。

二是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将水泥、化工、糠醛等企业列入县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大力推广余热回收、废水回收等清洁生产技术,帮助企业制定试点方案,加快试点工作进度,尽快取得成效,为全县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单位、企业加入到发展循环经济行列中来。

三是全面实施《梨树县昭苏太河控制单元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规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抓紧办理项目前期手续,立即开展环评、用地、规划等工作,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计划,力争尽早开工建设,确保项目在建设期内顺利完成。

四是加强污染源监管。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以清洁生产和综合治理为主要手段,围绕污染减排,继续开展打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污染水环境的违法行为和不法排污企业,确保企业全部稳定达标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加大酒精、淀粉、糠醛、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等企业的废水治理和改造力度。

五是加快生态乡镇建设。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水、改厕,修建小型乡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努力消除生活污染对昭苏太河水质的影响;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殖、秸秆气化等农业秸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大力发展沼气清洁能源,美化家庭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村容村貌。

六是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划定昭苏太河流域环境功能区。确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加强环境功能区管理,规模畜禽养殖粪尿堆放场必须要远离河道400米以外;鼓励养殖场和养殖大户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加工生产生物有机肥,解决畜禽粪便污染环境问题;环保部门与农口单位密切配合,积极实施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计划,推广使用低残留化肥和农药,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和田地区;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是以人为本,贯彻和落实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污染控制,从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

循环经济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解决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所存在的物质、能量不平衡的流动关系问题,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和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和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隅, 南部临昆仑山与自治区交界, 北部临塔克拉玛干沙漠与阿克苏相连, 东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接, 西部与喀什地区毗邻。和田地区国土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15%,占全国总面积的2.6%。其中山地1110.2万hm2占33.3%,山地面积中,除草场219.4万hm2,冰川70.5万hm2和少量耕地、林地外,42%为难以利用的裸岩石砾地。平原面积为1338.5万hm2,占55.5%,平原面积中,沙漠1031.8万hm2,戈壁206.7万hm2, 沙漠戈壁占土地总面积的63%,绿洲面积97.3万hm2, 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96%,耕地面积为262.05万亩,占绿洲面积的17.95%,人均耕地1.62亩。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和田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四周高山(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环绕,因而是受海洋气流影响,大陆性强,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毫米。和田地区境内有大小河流36条,其中部流径的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是最大的两条河流,占全地区各河流总水量的61.2%,两河汇合成和田河,自北流入塔里木河。和田地表水年径总流量73.45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32.46亿立方米。全地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0万千瓦,总水域面积100.4万公顷,适宜于渔业利用面积4666.67公顷,其中已养殖面积2864.2公顷。

和田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现已发现60多种矿产,168处矿产地,其中天然气、煤炭、石灰石、石膏、硫磺、花岗岩、大理石、玉石等储量较大,锂辉石、锑、砂金岩、铅锌矿、亚锰磁铁等金属矿藏也有一定的储量。已经探明的616亿方天然气和8.84亿吨煤正在投入民用,石油勘探在加紧进行,开发前景广阔。同时还有独特的光热资源,全年日照时数2470-3000小时,大于10℃的有效积温4200℃,为利用光热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和田地区的植物区系比较简单,种类比较少,野生植物有53个科,193个属,348种。其中大部分为牧草饲用植物,还有一些特殊经济植物、食用植物、固定植物、农药植物、工艺植物等。如:管花肉苁蓉、红柳、甘草、党参、麻黄、大黄等。其中和田管花肉苁蓉和红柳大芸因药材量多质好,在国内药材市场上享有盛誉。现已开发出人工种植技术,并作为和田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发展。

(二)和田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土地沙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和田市位于昆仑山脉北麓,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由于超载放牧、滥挖滥采、毁林毁草开荒以及人工绿洲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造成天然绿洲区水资源短缺,打破地表植被与土层结构媒介功能,地表或植被大为降低,加大区内沙质地表的风蚀等风沙活动过程,最终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产生与发展,沙进人退的形势日趋严峻。在人类对植被的直接和间接的破坏作用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着和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和田地区普查统计,和田绿洲及邻近夹荒地土壤沙化面积1.67万hm2,其中耕地沙化面积5860hm2。

2.草原、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和田地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迅速增加、长期过耕、过牧,乱砍滥伐,使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近50年来,虽然在全区内人工绿洲扩大了1538km2,但由于水资源缺乏、草场资源生产能力低以及人工绿洲建设不够,导致了更大面积天然绿洲的破坏。因缺水旱化的土地面积达到了3430km2,和田河下游的胡杨林面积从50年代的12万hm2减少到目前的1.33万hm2,破坏的天然植被面积是现扩大的人工绿洲面积的3倍以上。在克里雅河下游,随处可见大片已经或正在的胡杨林。

3.气候恶劣,风沙、浮尘、沙暴等灾害天气频发

由于和田地区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四季多风沙,春季最甚,风沙灾害十分严重,每年浮尘天气200多天,每年浓浮尘(沙尘暴)天气在60天左右。和田月均降尘100多吨/平方公里。近几年浮尘天数平均每年增加2.5天,已经达到260天/年。据统计,2009年,和田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有效监测天数为344天。其中,中度污染天气22天,重度污染天气228天,中度以上天气占72.7%,比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年平均降尘量为124.58 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增加13.4%。市区内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和田地区环境保护对策

(一)努力提高公众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决定着公众对循环经济的参与度。和田地区是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很低。因此,促进公众的参与,可从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入手,通过政府和媒体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促进消费取向、生产观念、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等向着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从而自觉参加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中去同时、借助大众趋向的选择作用,引导循环型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发展潜力的外显、这应该成为和田地区以循环经济发展来环境保护的最大、最重要、最有力的推动力量。

(二)提升环保基础设施水平,开发中水回用等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对环境而言,污染物的处理并非最终目的,资源充分利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和田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和田地区的河流水量高度集中在夏季,呈现春旱、夏洪、秋缺、冬枯。近年来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缺水现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是和田地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大力提倡中水回用是节约水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主要措施:对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采取增加深度处理工序,提高处理等级和增设专用管道等措施变尾水为中水,用于绿化灌溉、环卫冲洗,实现循环性利用机制。

(三)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加强人工生态建设

近年来,随着和田地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消耗日益突出,农村的生活用柴量加大,对环境的压力增大,导致资源损耗和环境的破坏,自然生态的抗逆性强的特点失去效力。和田地区各河流域和绿洲边缘地带分布的乔、灌、草植被,对干旱、风沙、盐碱都有较强的适应和保护绿洲能力,所以必须很好地维护自然植被,尽量减小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保护天然林资源,禁止天然林采伐;造林种草与封山育林结合。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人工草地,控制水土流失,加火石质荒漠化治理力度。人工生态发展,可减轻对自然生态的压力。在有条件的地方,至于循环经济的原则提高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发展一些人工植被,建设新的人工绿洲生态系统。通过人工引洪封育恢复胡杨林和建设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完成绿洲防风固沙林建设。

参考文献:

[1]韩爱华.新疆和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3(8).

[2]王立洪,张斌,万英.新疆南疆农业灌溉对生态与环境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2(9).

篇6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存在,而农业经济又是“三农”问题的工作重点,因此重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重要保障,这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也决定了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而且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而且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尽管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上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为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实现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较慢

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对市场经济缺乏深入认识,不仅第一产业发展速度缓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较慢,严重影响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三)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也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也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较多,农业用地较少,部分农业用地未能获得较好运用。同时,由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土地污染、破坏相当严重,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而土地的利用效率却持续下降。若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证在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实施,就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此项方式是进行转换农业发展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只有通过构建循环农业发展经济体制,才能充分满足人们对农作物的需求,同时循环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资源运用,是进行低碳经济转换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方式,利于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实现有效资源的循环运用。

(一)建立农业种养结合模式

在该模式中,沼气是重要的枢纽,通过食物链的加环技术可以将种植业、加工业以及养殖业结合在一起,之后再利用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以往单一形式的种植和废物的综合利用结合起来,从而加强能量在农业系统中的利用,并且实现耗能低、高产量以及高效率的生产目的。在农业种养结合模式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分别为“牧—沼—粮”、“猪—沼—菜”、“牛—沼—果园”。在我国南部一些地区,农民就利用自身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选择了“猪—沼—茶”模式,通过对土地、果园、树木以及采摘管理等进行改革,体现出了茶叶的独特风格,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关注。该种植模式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从而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建立生态系统整合模式

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单程线性的结构模式,具体为资源—产品—排放污染,而且该结构模式中,两高一低的特点非常明显,即耗能高、污染排放高、物质和能源利用低。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民都是毫无限制地进行生态资源的利用,加快了一些没有使用价值的污染物的产生,如果将其排放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肯定会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进而阻碍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生态系统整合模式就是在创建资源—产品—再利用循环机制的基础上,确保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平衡。在生态系统整合模式中,主要包括森林覆被、山地耕养结合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以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为基础。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地貌特征都不尽相同,而且有的地区地貌非常复杂,因此,在促进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时,可以选择适合的地区来推进,从而充分发挥低碳循环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建立农业副产物再利用模式

1.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应用

我们可以将牛粪、秸秆等一些副产物作为食用菌生产的基础材料,拓展农业生态产业链,从而实现副产物、食用菌、菌糠、肥料以及大田作物的循环利用,促进低碳循环农业的持续发展。比如,砀山县在生产砀山梨时,修剪果树后的枝条以及废弃的果渣,都可以在砀山梨废弃物、食用菌、有机肥以及梨园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还能生产出品质较高的食用菌产品,实现了低碳循环农业的持续发展。

2.沼气制造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农作物来进行沼气的制造,对其进行加工,就能充分发挥农作物的作用。比如,加工处理秸秆,对其进行利用,进一步实现秸秆肥料化、饲料化以及能源化的作用,避免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是建设低碳循环农业的主要措施,进而实现低碳循环农业的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经济的现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三、结束语

篇7

内容摘要:文章首先梳理了目前存在的低碳经济定义,找到各种定义的共同点,给出低碳经济的定义,从五个方面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了说明,整理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定义,分析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异同。

关键词:低碳经济 定义 内涵

低碳经济的定义与内涵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

《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核心是低温室气体排放,或低化石能源的经济,低碳经济是能够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学者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2008)等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刘细良(2009)强调低碳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续经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金乐琴(2009)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一致,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有密切联系。

尽管学者们对低碳经济定义的表述方法不尽相同,但各个定义所包含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笔者认为低碳经济定义可概括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1.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也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化石燃料燃烧时会释放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地表将变热,由此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2.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经济革命。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这场能源经济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由以高碳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二是由高碳型黑色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

4.低碳经济的关键是技术创新。控制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主要途径有四条: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发展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目前,这四条途径都存在着明显的技术瓶颈。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必须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低碳经济不过是人类的一个“美好幻想”。

5.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社会发展初期,使用的能源全部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高碳能源,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可称为高碳经济。随着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不断认识,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不断反思,人类逐渐认识到要摒弃18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找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与高碳经济的比较见表1。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辨析

(一)相关概念的涵义

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目前没有公认、确切的定义。通过搜集、比较各种定义,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一般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作为操作准则,简称为“3R”原则。减量化原则,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即尽可能多次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即废品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特征。

2.绿色经济。绿色经济目前也没有公认、确切的定义。通过搜集、比较各种定义,笔者认为绿色经济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从这个定义上引申,绿色经济有两种涵义。

第一种涵义是指经济要环保,即要求经济活动不损害环境或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钢铁、造纸等行业,用落后的方式生产是高排放的,因而不是绿色经济;而用清洁技术生产,就属于绿色经济。第二种涵义是指从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环境保护可以成为经济利润的一个来源。例如,新能源开发、绿色食品研发等活动,可以带来新的利润。

以上两种涵义分别强调了绿色和经济两个方面,它们的共同点是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生态经济。关于生态经济目前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二是生态经济强调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就如生态系统一样是密闭循环的,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以及能量守恒。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但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来看,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各国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仅是一种趋势。

(二)低碳经济等概念的异同

1.低碳经济等概念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产生的根源相同。现代工业社会既是一个技术发达、经济腾飞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现代工业发展引发出严重的环境危机,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和枯竭、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短缺、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酷事实,迫使人类不得不反思和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关注环境,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都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

理论基础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并不单纯地属于经济学范畴,而是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交叉边缘性概念,具有综合性特征。外部不经济理论、生态大系统理论、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概念重要的理论基础。

技术手段相同。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实现的技术手段包括宏观技术手段和微观技术手段。宏观技术手段是构建生态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区是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产业,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产业链和产业网,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微观技术手段是采用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

最终目标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低碳经济等概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的视角不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要求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主要目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循环经济关注的是提高生产、流通、消费领域所有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所有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其中包括碳排放量的最小化;绿色经济强调关爱生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经济注重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和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可操作性不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可操作性存在很大差别。低碳经济的涵义最为具体―降低碳排放量,最具有操作性;循环经济提出了“3R”原则,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涵义较为宽泛,没有说明如何实现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仅根据涵义不能确定如何实现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

所属的层次不同。根据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各自研究的视角和可操作性,可以将这四个概念进行如下结构性定位:绿色经济最不具体,研究的范围最大,为最高层次的概念,包含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次之,包含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并列并有一定的交叉,为低层次的概念(见图1)。

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完全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完全相同。低碳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减碳、碳交易市场、碳税、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政策等。循环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等。绿色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绿色GDP、绿色产业、绿色贸易壁垒、绿色金融、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生态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经济区、城市生态经济、农村生态经济等。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研究的领域与其他三个概念研究的领域差别较大。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8(3)

2.曹海霞,张复明.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0(3)

3.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4.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5.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4)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三峡库区;循环经济;技术引进

1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

循环经济早在1989年联合国第十五届理事会中被提出,但至今仍然没有较为统一化的鉴定与标准。目前,部分专家与学者认为,循环经济主要指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责任人需要更大限度的遵守生态学发展的实际规律,并能够实现清洁生产,采用极为自然的资源,保证生态的平衡发展。[1]笔者经过研究与调研后认为,所谓的循环经济,主要指的是世界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以满足生态经济发展要求为基础,并全面遵守生态学、经济学等发展的实际规律,实现对自然与环境所包含的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2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分析

三峡库区在我国的发展与建设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理作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当地人民的经济发展与生命安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主要可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①水土流失现象逐步加重。三峡库区的占地面积约为13万km2,就目前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言,其已经遭受侵蚀的部分达到了88%,水土流失的面积也达到了83%。而由于森林环境不断被破坏,其整体的覆盖率也逐步降低,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在该种形式的发展中逐步严重化。②环境污染加剧。由于附近的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的不良方式,三峡库区存在极为严重的土壤、水资源以及空气等三方面的污染。③土地资源与森林资源逐步减少。由于上述的危害与污染不断加重,人居土地逐步降低,对地球的生物与环境的发展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2]该种发展形式与我国现阶段生态的文明发展理念严重不符,进而难以全面实现经济的循环化发展。

3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3.1三峡库区人民的低碳意识薄弱

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发展,需要有民众的支持与帮助。而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需要一定的民众基础。但是,就目前发展的实际状况而言,三峡库区附近的人民在日常工作与生活的过程中,并不具备生态发展的理念,且缺乏相应的低碳意识,不能进行良好的环境保护工作。比如,根据环保指数数据显示可知,三峡库区附近的居民在生活中,能够在自家做到节约水电、垃圾分类,但是,在公共场合中,该种意识便完全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三峡库区的居民只具备较为薄弱的低碳、节约意识,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极为明显的不足。

3.2循环经济实际应用所需耗费成本过高

循环经济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最为理想化的终极目标是以生态系统为模板发展经济系统,进而全面提升资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高效性、循环性,并能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污染物的产生概率。但是,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由于该种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为主要目的的,其经济效益必然需要退居次位。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拥有具备一定规模的、能够与其他企业建立经济联系并能够以该经济效率弥补环保工作所产生的费用的企业才能全面实现这一循环经济的体系。[3]但是,目前我国在污染治理等相关环保工作中所需要的技术与理念大部分都是由国外引进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极大的成本支出,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对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应用。

3.3缺少有益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

循环经济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策的扶持、民众的低碳意识与行为,还需要极为强劲的技术力量支撑。据调研,我国所具备的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核心技术能够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不足五分之一,而大部分的应用设备都不能满足世界的先进应用水平。也就是说,我国现阶段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人才技术还是设备应用,都存在极为明显的不足,难以全面促进其后续的整体发展。而三峡库区在该种形式的发展中,难以结合其内部发展的实际状况,走上符合生态文明需求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4]

4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化策略

4.1提升全民低碳环保意识

在后续的发展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三峡库区乃至全国人民的低碳意识,环保相关的部门与工作人员应该强化对环保与低碳意识的宣传工作,使人民能够深刻意识到,无论是自己家还是公共产所,其所浪费的资源都是子孙后代的稀缺资源,并能够使其深刻地了解到低碳生活与行为所能够为自身后续的生活环境的优化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不仅如此,在公共场所中,还应该设立违反低碳行为的惩罚制度,使人民能够在强制管制下,逐步提升个人的低碳意识,并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完善、成长个人的环保意识。

4.2建立健全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循环经济的发展体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需要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并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与发展理念等,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耗费的资金规模是巨大的,而对于多数发展型企业而言,是难以支付的。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部门与管理人员需要有意识的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体制,使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逐步被企业所接纳,并给予应用该项机制的企业以一定的经济扶持,使其能够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可能,使企业能够积极应用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4.3培养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人才与技术

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而言,我国现阶段在人才力量与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存在极为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在后续的发展中,逐步提升强化循环经济的实用性。未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首先,强化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进力量,且只有人才充足,国家整体发展的技术水平才能逐步提升。其次,优化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的发展与技术的产生相辅相成,在完善人才的培养工作后,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循环经济所需技术的针对性,并以此为基础,加大资金投入,尽早的摆脱其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