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8篇

时间:2023-09-21 16:34: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篇1

麻疹(measles,rubeola)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麻疹黏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麻疹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常为对症治疗,故合理的护理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危害尤为重要。我院传染科自2006年以来共收治麻疹病人81例,现将我们发现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06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麻疹患者。81例麻疹,成人组47例,小儿组34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26例,男女比例2:1,年龄最小的为4个月,年龄最大的为73岁,外来人口麻疹49例,占62%。

1.2临床表现

81例患者均有发热、咳嗽、畏光、眼结膜充血、乏力、纳差、皮疹。

1.3并发症

成人47例中合并肺炎2例,有不同程度肝损占80%,以往只达42%[2],引起腹泻的有58%,以往可高达82%,而粪常规均正常。小儿并发大多表现为支气管炎、扁桃腺炎,合并肺炎3例,合并喉炎1例,无脑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成人组平均住院(7.5±1.5)天,小儿组(6.5±1.5)天。

2护理

由于大多数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重,特别出疹高峰期,需要做好高热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皮疹护理等。得当的护理会使患者早日痊愈,当患者发生并发症时,做好并发症的护理尤为重要。

2.1并发症护理

2.1.1支气管炎、肺炎

支气管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易发展为支气管肺炎。除按一般护理外,应注意痰的性状、颜色,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有效咳嗽,必要时吸氧或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2.1.2肝损害

多见于成人患者,在护理中注意观察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尿液的颜色及消化道症状,及时检测肝功能,遵医嘱给予保肝,降酶治疗。

2.1.3喉炎

多见于小儿患者,保持安静,烦躁不安时及早用镇静剂,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注意颈部保暖,根据细菌药敏试验选用1~2种抗生素治疗,重症患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2.1.4腹泻

当患者出现频繁腹泻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大便性状、量,保持肛周皮肤清洁,严格记录出入水量,及时补充水电解质,防止发生低血容量休克。

2.1.5心功能不全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监测呼吸、脉搏、血压、心律的变化,必要时心电监护,严格控制输液量和速度,防止心衰的发生。

3讨论

麻疹为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为病人实施完善的护理极为重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加强了对病人的各项护理,在患者发生并发症时,积极做好并发症的护理,促使患者早日痊愈。

参考文献

[1] 叶小玲、叶翠玲、刘慧芳:成人型麻疹32例治疗与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1):1537-1538.

篇2

关键词 麻疹 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7月收治麻疹[1]患儿67例,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2个月~12岁。多数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8~40.7 ℃之间,发热高峰均在出疹的第2~3天,热程5~11天;均有较典型的皮疹,出疹顺序,口腔黏膜斑以及呼吸道卡他症状,67例患儿中,并发腹泻54例,支气管肺炎21例,心肌炎3例。经应用病毒唑抗病毒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均治愈。

护理:①心理护理。②隔离护理:按呼吸道传染病严密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隔离至疹后10天。麻疹传染性极强,要隔离麻疹患儿至皮疹完全消退为止。③环境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18~22℃,湿度50%~60%,保持安静,使患儿得到充分休息;患儿有畏光症状时,房间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刺激眼睛。④皮肤护理:剪短指甲,防止抓伤。观察出疹时间、顺序、皮肤色泽皮疹出齐时间,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判断病情的转归。内衣应柔软,透气性好,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勿捂汗。⑤高热护理:发热是麻疹的主要症状,麻疹患儿体温可高达40.0℃以上,部分可并发高热惊厥。高温应采取降温措施,但不宜过分降温,体温骤降则影响皮疹透发,故应监测体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向家属解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物理降温宜用温水浴,禁酒精浴,防止酒精对皮疹的刺激。药物降温可用布洛芬等,不宜用激素类。⑥饮食护理:患儿高热,不显性失水增加,消化能力差,饮食应予易消化,富有营养,多水分的流质、半流质为主,注意补充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因麻疹时维生素A需要量大,可以补充富含维生素A、C的果汁,随体温降低,病情好转,渐渐恢复正常饮食。

中医辨证论治[2]:①顺证治疗:初热期贵在透疹,以辛凉透发为主,忌用攻下,以防麻毒内陷,可用宣毒发表汤;见形期重在清热解毒,并佐透发,忌用大辛大热,以防助邪化火,伤其阴液,治以清解透表汤;疹没期,益气养阴,忌用大苦大寒,以防伤其肾气,可用沙参麦冬汤,若患儿四肢厥冷,可用温水擦浴。②逆证治疗:邪毒闭肺,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痰多者,加鲜竹沥、天竺黄;热毒攻喉,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可用清咽下痰汤;邪陷心肝,治法清热凉血,熄风开窍,可用羚角钩藤汤合清营汤,若皮疹稠密,疹色紫暗,可加活血药。③其他疗法:对麻疹透发不畅者,可配合外治透疹法,可用浮萍草15g,西河柳30g,苏叶15g,芫荽15g,煎水蘸毛巾擦洗周身。

预防:凡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应按时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以8~12个月为宜。麻疹流行期间,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对于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儿可及时注射丙种球蛋白,并隔离观察21天。

讨 论

麻疹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无合并症者需对症治疗,故合理的护理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本组病人病发夏季,特别注重高热护理,把握体温与出疹的辨证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应强调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急性荨麻疹;上消化道大出血;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06—02

急性荨麻疹为一种常见病,约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是由于皮肤粘膜的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产生的局部水肿反应。大部分患者皮疹以风团样,少数患者可导致喉头水肿,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累及消化道粘膜时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为呕血与血便。急性大出血可导致周围循环衰竭[1],病情严重可危及生命。我科于2013年1月12日收治1例急性荨麻疹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儿,经过积极抢救与精心护理,病人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儿张德江,男性,9岁,因全身皮疹伴腹痛1天入院,诊断:急性荨麻疹,全身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风团,鼻部,口唇,眼睑,肿张明显,神志清,体温37.2度,呼吸20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90/70mmHg,腹软,有压痛,无反跳痛,呼吸平顺,无腹泻,呕吐,血常规:白细胞:11.2×10/L ,入院经给予抗过敏,抗感染,护胃,应用激素及炉甘石外涂皮疹等处理,仍有腹痛,症状反复。于入院第5天患儿突然出现呕血,伴有血块,排血便,3-4小时内失血量大概有1000ml多,脉搏120次/分,血压:82/54mmhg,血红蛋白降至81g/L,出现神志模糊,脸色苍白,皮肤湿凉,立即给予抢救,吸氧,止血,扩充血容量,输血,护胃,心电监护等对症处理,经积极抢救,患 儿于住院第8天上消化道出血得到控制,血压正常,病情好转,患儿共住院19天,痊愈出院。

2 抢救与护理体会:

2.1急性荨麻疹护理

2.1.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皮疹消退情况,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无腹痛,腹泻,呕吐情况,观察大便性质,发现血压下降,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立即吸氧,并报告医生,出现窒息时立即行气管切开,必要时注射肾上腺素。

2.1.2 加强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指导病人如何控制瘙痒的方法,修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穿棉质的衣服,勤洗澡、更衣。

2.1.3 药物治疗护理

遵医嘱及时,准确使用抗过敏,抗感染,激素等药物,炉甘石外涂皮疹等处理,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2.2 上消化道大出血护理

2.2.1抢救方法

立即配合医生迅速、准确地实施各项抢救技术, 开通三管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止血、护胃、取血、配血、输血等处理,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预防和治疗失血性休克,输液开始宜快,以恢复有效血容量,洛赛克持续静注,冷生理盐水洗胃后予胃管内交替注入凝血酶及去甲肾上腺素。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快、过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肿,并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2.2.2 休息与保持呼吸道通畅

上消化道出血应卧床休息,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大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下肢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或误吸,必要时以负压吸引器吸取口、鼻腔以及气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

2.2.3严密病情观察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在短期内出现休克症状为临床常见的急症,应做好病情观察,严密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和神志变化,大便以及呕吐物颜色、性质、量。心电监护,准确记录出入量,凝有休克时,留置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如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提示微循环血灌注不足,要加速扩溶,必要时应用升压药。出血量的估计,大便隐血试验阳生提示每日出血量>5-10ML,出现黑便表示出血量在50-70 ML之间,一次出血后黑便持续时间取决于病人排便次数,如每日排便一次,粪便色泽约在3日后恢复正常,胃内积血量达250-300 ML时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在400 ML以下时,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如出血量达400-500 ML可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症状。如短时间内过1000ML临床即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2]。患儿出现反复呕血,呕吐物咖啡色转鲜红色,黑便次数增多,色泽转为暗红色,经补液,输血后未改善,血压波动,这提示有活动性出血或再次出血。定时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大便潜血结果。

2.2.4 留置胃管护理

插胃管动作应轻稳,操作熟练,以免损伤食道粘膜。插管过程中若病人出现恶心,应暂停片刻,嘱病人作深呼吸,或作吞咽动作,然后迅速将胃管插入。插管过程中如发现呛咳、呼吸困难,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再插。在灌洗过程中,推注药物压力不能过大,以免损伤胃粘膜而加重出血,注意观察抽吸胃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准确记录。如抽出有鲜红色胃液,表示有活动性出血,如抽出咖啡色胃液,示陈旧性血液,要及时告诉医生,采取相应措施。每次胃管内注入药物前应回抽胃液,确认是否在胃内。注完药物后,再注入少量的冷开水,避免药物堵塞胃管。

2.2.5 饮食护理

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质,出血停止后过度半流质,软质,少量多餐,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指导患儿避免吃生、冷、硬、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合理饮食是避免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环节。

2.2.6心理护理

不同年龄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年长患儿有缺乏自信心,住院离开家庭感到孤独,不安和无助,对环境和医务人员感到陌生恐怕,护理人员要关心,开导患儿,要用安慰性语言使患儿感到温暖体贴。患儿出血,特别是大量的呕血,会使患儿及家属恐惧不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恐惧、濒死感等心理反应,在大呕血时表现尤其明显[3],病人的消极情况又可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护士要主动关心体贴病人。大量出血病人护士应给予陪伴,以增加病人安全感及消除病人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2.2.7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舒适,留置胃管期间,每天口腔护理两次,每次呕血后,及时做好口腔护理,减少口腔中的血腥味,以免再次引起恶心、呕吐,同时能增加患者舒适感,保持皮肤清洁及床铺清洁、干燥,呕血、便后及时清洁用物,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

2.2.8健康指导

饮食指导:避免进食易致过敏的食物或药物,注意饮食卫生和规律,进食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冷硬刺激性食物。生活指导: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身心休息,保持乐观情绪。疾病知识指导:指导病人、家属急性荨麻疹,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诱因,预防自我保健知识。

3 小结

急性荨麻疹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此类病例少见报道,一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如抢救不及时,就会危及 生命,该例病人通过医务人员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通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让病人转危为安,抢救成功,痊愈出院。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参加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0

篇4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类型,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3930例FFA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930例发生不良反应185例,占4.71%。其中,一过性恶心伴胸闷123例,占总例数的3.13%;恶心、呕吐40例,占1.02%;荨麻疹13例,占0.33%;晕厥3例,占0.08%;腹痛3例,占0.08%;胸闷2例,占0.05%;过敏性休克1例,占0.03%。结论 尽管FFA比较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不良反应 护理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rescein angiography, FFA)是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在眼内血液循环时发出荧光,利用照相机连续拍片,动态观察和记录眼底血管的微细结构及血管的血液动力学和血管生理病理改变,对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荧光素钠也会出现一些如恶心、呕吐、荨麻疹、晕厥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1]。现将我院行FFA检查的393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和类型以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4月~2007年12月共完成FFA检查3930例,其中男1935 例,女1995例,年龄7~84岁,平均62.89岁。所有病例均为眼底病或可疑眼底病患者。造影前患者情况:高血压病史350例;心脏病史78例;心情紧张1015例;恐惧感96例;其它药物过敏史(青霉素、磺胺等)26例。

1.2 方法 ①造影前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和方法以及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消除病人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造影工作,同时予口服异丙嗪25mg,维生素B6 20mg。②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在20/12kPa以下,心脏病史者近期无发作。③全部病例经0.5%托吡卡胺或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瞳孔扩至7~8mm,从肘静脉或手背静脉注射过敏试验液(20%荧光素钠注射液0.1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ml),观察5min无不良反应后在同一部位快速注射(4~6s内)20%荧光素钠注射液3ml,小儿剂量按15~30mg/kg注射。④观察造影过程中及结束后30min内所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和类型。⑤不良反应判断:据Yannuzzi分类法[2]。轻度:恶心、呕吐、喷嚏、瘙痒等;中度:荨麻疹、晕厥、血栓性静脉炎、发热、局部组织坏死等;重度:累及心脏、呼吸和神经系统;死亡:注射后24h内出现症状,48h内死亡应归因于静脉内荧光素注射。

2 结果

3930例发生不良反应185例,占4.71%。其中,一过性恶心伴胸闷123例,占总例数的3.13%;恶心、呕吐40例,占1.02%;荨麻疹13例,占0.33%;晕厥3例,占0.08%;腹痛3例,占0.08%;胸闷2例,占0.05%;过敏性休克1例,占0.03%。在不良反应病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6例;心脏病史7例;心情紧张45例;恐惧感5例;其他药物过敏史1例。

所有病例均在20%荧光素钠注射完毕后20s~1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min内137例,1~5min 29例,5min以上19例。过敏性休克于注射后5min发生。

3 讨论

FFA是诊断眼底病的主要手段,荧光素钠因不参与肌体代谢和分解,具有无毒无害等优点而被选作FFA静脉内注射染料,进入人体后,大约60%与血浆蛋白结合,15%左右与红细胞结合,其余呈游离状态,最后经肝、肾排出体外[3]。尽管如此,但仍有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荧光素钠的不良反应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从造影前皮肤划痕试验、皮内试验、凝集试验到目前静脉稀释注射试验及口服抗过敏药和止吐药等均不能预知注射后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4]。

在FFA不良反应中,梁树今等[5]报道发生率为1%~15%,本组为4.71%,与单志明[6]报道的4.1%大致相近。本组不良反应中,除1例发生重度反应过敏性休克及3例晕厥和5例重度荨麻疹经药物治疗处理外,另有176例轻、中度反应未予任何药物治疗,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以促进体内荧光素钠的排除。观察30min后症状消失,体征消退。而造影检查前有心情紧张、恐惧、高血压病史、心脏病病史和其他药物过敏史者发生反应74例,占40.00%,其中,心情紧张所致45例,占24.32%。其原因可能是病人过度紧张、药物注射速度过快及静脉注射疼痛刺激后引起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之故[4]。如既往有其他药物过敏反应者,应列为FFA的相对禁忌证,但在本组有其它药物过敏史的26例中,只有1例发生不良反应,占3.85%,且仅为轻度反应。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既往有其他药物过敏者,也同样可以接受FFA检查。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除1例重度反应过敏性休克外,其余均为轻、中度反应,如何配合医生顺利完成FFA,护理干预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认为以下护理措施很重要。

造影前护理:①造影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特别是造影剂过敏史。对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损害及过敏体质者慎做造影检查,如血压≥20/12kPa需降压治疗,符合要求后方能造影。②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时用0.5%托吡卡胺或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散瞳,并告知患者散瞳后会出现视物模糊、怕光等现象,约5h左右瞳孔缩回后可恢复。如眼压偏高要告知医生,待医生查看前房后再定是否散瞳。③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及配合,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完成造影工作。④造影前口服异丙嗪、维生素B6,可防止或减轻不良反应。⑤准备抢救药品及器材,确保医疗安全。

造影中护理:①缓慢静脉注射试验液(2min内),并观察5min,患者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其年龄、性别、体重等个体化调整20%荧光素钠的静脉注射速度,对年老体弱者可由正常的4~6s延长至8~10s,既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又不影响检查结果。②注意密切观察病人,并不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以便及时处理。

造影后护理:①交待患者造影后全身皮肤、眼球结膜可出现一过性黄染,6~12h逐渐消退,同时,尿液呈明显黄色,一般持续24~36h[3]。嘱患者不要惊慌,要多饮水,以促进排泄。②如注射部位出现荧光素钠渗漏,疼痛严重者可冷敷,24h后改热敷或硫酸镁湿热敷。③检查结束后留观30min,无不良反应再离开。

一般不良反应的护理:大部分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无须特殊处理。恶心者可嘱患者张口深呼吸,精神放松,休息片刻症状自行缓解。呕吐轻者暂停拍片,较重者可考虑肌肉注射胃复安。头晕、出汗较多者平卧,饮温开水。出现严重皮肤瘙痒及荨麻疹,可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或肌注。

综上所述,尽管FFA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而检查过程不进行严密的观察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会严重影响抢救时机,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向方,张雷.荧光素钠静脉注射过敏性休克死亡1例[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18(3):220.

[2] 刘轶凡. 荧光血管造影并发症调查[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87,11:292.

[3] 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6.

[4] 魏广川,孙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6):636-637.

篇5

传染病不但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随时威胁着周围人的身体健康,家庭隔离与消毒千万不可忽视。

家庭隔离是将病人安置在尽量避免与家中成员直接或间接接触的环境中,无条件者可建立以床周围为单位的小面积隔离区,隔离的措施概括为四个分开,即:分开吃、分开住、分开用、分开洗。具体措施要弄清楚所患病的传播途径进行有效的隔离。

如果患的是消化道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等,隔离应以分开吃、分开用、分开洗为重点,病人不要和家里其他人合餐。吃剩下的食物不要给其他人吃。不能给小孩喂饭、喂奶,更不能让病人做饭,病人的洗漱用具、被褥、碗筷、水杯、脸盆、大小便等日常生活用品都要与其他人分开,单独使用保管洗刷消毒和放置,不是护理病人之必须。健康人尽量不要去接触病人或病人用过的东西。为了及时消毒可在病人床旁准备一盒0.5%的过氧乙酸消毒液(每天更换一次)接触病人之后将双手放置在消毒液中浸泡5分钟,如无过氧乙酸,市场销售的84消毒液也可以,或用肥皂水反复彻底冲洗双手多遍。

家里其他人在病人患病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最少要做到饭前便后多洗手,对病人的餐具每天洗刷后最好进行煮沸消毒,其他用品能煮沸的也可以进行消毒,煮沸时间为30分钟,对不能煮的物品,如被褥、衣服书报等,能浸泡的可用0.5%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清洗,不能浸泡的可在日光下暴晒6小时,并注意翻晒。病人的大小便、痰、呕吐物、脓血等排泄物要用漂白粉或石灰消毒或掩埋(漂白粉与排泄物之比为1∶4,或用20%-30%漂白粉乳剂)病人接触过的家具表面,门把手,床头、地面、农具等可用0.5%过氧乙酸液喷洒或擦洗,房屋门窗要保持通风。

篇6

我院急诊观察室负责全院各专科门诊病人的临时输液和病情观察工作,日平均输液达150余人次。由于急诊观察病人多,病种多,病情复杂,用药广,从而病情突变的发生率也比较高。现将本人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处理病情突变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2008年我科18例病人突发病情变化,其中过敏性休克5例,晕针6例,窒息2例,高热惊厥5例。

1.2 临床表现及处理

(1)5例过敏性休克病人用药前做皮试均为阴性。3例于给药后2min内出现过敏症状,表现为突起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分别为80/60mmHg。2例于给药10min后胸闷,呼吸困难,面色发绀,意识丧失,脉搏细弱,血压为0。急救措施:立即停药,取休克卧位,保暖,遵医嘱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1 ml;给抗过敏药,如地塞米松10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密切观察病情,对病人体温、脉搏、血压、尿量作好病情动态观察记录,直至脱离危险期。

(2)6例晕针病人均处于饥饿状态,坐位方式输液。其中4例在反复穿刺过程中发生,2例为初次输液病人。临床表现均为头昏、心悸、瞬间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搏细弱,血压偏低。急救措施:改坐位为平卧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给氧,指压人中、合谷穴,数分钟后病人自行缓解。

(3)2例窒息病人为2岁小儿,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痰鸣音明显,在护士为其进行静脉穿刺过程中发生窒息。表现为持续哭闹声突然停止,瞬间神志不清,脸色紫绀,双眼上视,呼吸停止。急救措施:将病儿置于头低脚高位,拍打背部,促进痰液排出,给氧;必要时加用吸痰器吸痰,及时解除呼吸道阻塞,恢复呼吸道通畅。

(4)5例高热惊厥病人均为3岁以下病儿,其中2例既往有高热惊厥史。5例均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在38.5℃以上,常规抗炎、抗病毒处理。临床表现:突然头后仰,意识丧失,眼球固定、上翻,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紫绀,四肢抽搐。急救措施:使病人侧卧,头偏向一侧,随时吸出口咽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联合降温。5例均在处理后3~5min症状缓解。

2 护理体会

2.1 加强病情的动态观察

经常巡视病人,加强对病情的观察,尤其是对该疾病关键的症状或突出的症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如过敏性休克病人一般最早出现皮肤过敏症状,如瘙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等;高热惊厥病人的先兆表现为翻眼、眼球固定或颤动,面部和肢体抽搐等;晕针病人的早期表现为头昏眼花、心悸、恶心欲吐、四肢无力。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医生采取救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2 出现情况紧急处理

如窒息者行引流、清除异物等方法排出阻塞呼吸道的异物,恢复和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过敏性休克的病人最早的抢救措施是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高热者发作时应立即退热、止痉。晕针病人取平卧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保暖。

2.3 心理护理

由于对病情及病情的发展不了解,突发的变化常会让病人及家属感到超常的紧张、恐惧而产生悲哀、失助等消极情绪,甚至对治疗措施产生怀疑。对此,应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向病人和家属做好解释安慰工作,稳定病人情绪,减轻其焦虑、恐惧感。多介绍有关疾病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消除其疑虑,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篇7

【关键词】医务人员;医院常见感染性疾病;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9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43-01

2002年冬末至2003年春所发生的SARS戏谑全球及2009年春夏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蔓延,给人类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对这突入其来的病毒缺乏认识,即使是医务人员也不全了解,造成了由社会性感染发展到医院内部感染流行的局面,多数一线医务工作中深受其害,甚至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

1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特点

1.1 接触的病原未知。在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常常接触的是随机性强、层次不一、病情各异、病种复杂的各类病人,甚至是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流行病、烈性传染病病原携带的病人。由于接触病人的原先未知性,导致在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机会始终是存在的。

1.2 感染途径多。一般来说,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直接接触,体表间接触,微生物通过物理途径在感染和易感宿主之间传播,如口腔护理或操作;间接接触传染,主要通过接触已经感染的器具等感染;飞沫传播,如通过咳嗽、打喷嚏、谈话或支气管镜检查等方式传播,一般距离较近;空气传播,指接触含有微生物的可悬浮于空气中较长时间的飞沫核或散布在空气中带微生物的尘埃粒子的传播;消化道传播,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媒介的传播;血液、体液传播,主要是通过污染的血液、组织或其他的体液等途径进行传播。

2 常见感染性疾病预防工作基本环节

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主要有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军团菌感染等;消化道传染性疾病如甲型肝炎、伤寒、沙门菌感染、细菌性痢疾;经血液传播原体如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病毒性肝炎(HCV)、人类免疫前线病毒感染(HIV)等;以及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多重耐药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性接触疾病等。

一般来说,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工作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的初始健康评估、血清学检查和免疫接种、教育与培训等基础环节。

2.1 医务人员的出示健康评估。在医疗机构聘用医务人员或医务人员进入医疗机构时,都应该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评估或体检。主要评估内容包括:是否患有传染病或传染病史、免疫接种史、以前的健康情况如某种传染病的易感性、是否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等。

2.2 血清学检查和免疫接种。进行血清学检查是鉴于医务人员具有获得不同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而必须进行的一项检查。同时,许多传染病都可以用疫苗预防,合理使用疫苗既能医务人员又能保护病人。对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疫苗覆盖较之评价和控制多个病人与医务人员的暴露及聚集性发病的控制和治疗更合算。

2.3 教育与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危险性及预防措施的教育,是感染控制部门或预防保健部门的重要工作。教育形式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相应进行调整,但重点必须强调有关预防保健措施和感染控制要领以及具体操作办法。

3 常见感染性疾病预防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的预防工作,对于常见性的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接触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肺结核,其他非典型性肺炎如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嗜肺军团菌肺炎,流感,炭疽,麻疹,呼吸道合包病毒,流行性脑脊髓炎,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等。主要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下:

3.1.1 手部消毒。治疗后或接触了呼吸道分泌物后,应进行手部的消毒。可以用0.5%的氯已定货0.3%~0.5%的聚维酮碘(碘状)消毒液擦拭手部1~3分钟,必要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洗手应使用非接触式的吸收装置。

3..1.2 空气消毒。无人情况下可使用固定悬挂或移动式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时。或使用0.2%~0.5%的过氧乙酸喷雾,作用30分钟。化学消毒剂用作空气消毒应避免在有人的情况下进行。

3.2 主要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措施。常见的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其他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EB病毒感染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等。

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措施一般是严格隔离被污染器具、血液、体液等一切与病人接触或使用过的物品,佩戴手套、口罩和预防性眼罩。注意清洁消毒。对病人使用过的器具进行消毒处理。

参考文献

[1] 黄勋,吴安华,徐秀华.医院安全与医院感染管理刍议[J].中国护理管理, 2005,(01)

[2]陈幼婷.加强护理管理预防传染科医院感染[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07)

篇8

在布莱尔发表声明之前,有关他的19个月的幼子是否接种过麻腮风疫苗之风波在英国闹得沸沸扬扬。保守党议员朱莉・柯克布赖德当面质问布莱尔说:“我们是政客,我们告诉公众做什么。我认为,公众有权知道我们是否在自己的生活中与他们应用同一标准。”英国议会下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伊恩・吉布森也强调说:“布莱尔应当向公众说明,他的幼子利奥是否接种了麻腮风三联疫苗,因为公众在复杂的科学问题上是向‘领导看齐的’。”

引起争议的具体原因是,布莱尔夫人娘家的一名幼童患上了孤独症,一些医生和家长认为是注射了麻腮风三联疫苗造成的。据此,公众怀疑布莱尔怕自己的孩子出危险,而没有给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开始,布莱尔夫妇对此质问一直保持沉默,这更引起了人们对麻腮风三联疫苗安全性的担忧。于是,怀疑的目光,不客气的质问,加之媒体凑热闹,使布莱尔终于沉不住气了,不得不站出来,火气十足地发表了上述声明。

麻腮风疫苗防病功不可没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在婴幼儿中流行。正常婴幼儿接触病人后,绝大多数会被感染而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喷嚏、流涕、咳嗽、声嘶、流泪、畏光、结膜充血、眼睑浮肿,也可有呕吐、腹泻的症状。轻型麻疹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黏膜斑不明显,皮疹少而色淡,并发症少。病情严重的麻疹,患者发热高达40摄氏度以上,早期出现大量紫蓝色融合性皮疹,呼吸、脉搏增快,发绀,常有谵妄、抽搐、昏迷的症状。疱疹性麻疹,其皮疹呈疱疹性,内含澄清液,周围有红晕,甚至呈融合性疱疹,患者发热高,症状重。麻疹患者的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注意护理,保持室内清洁、温暖、通风,鼓励多饮水,吃易消化食物,保持眼、鼻、口的清洁。再就是根据其发热及并发症给予消炎、止咳、解热的药物。流行期间,托儿机构暂不接收患儿入托。易感儿应避免与麻疹患者接触。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该病除侵犯腮腺外,也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炎、卵巢炎和胰腺炎。其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腮腺肿大往往先由一侧开始,1~4日后又累及对侧,双侧腮腺肿大者约占75%。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疼痛明显。其预防治疗的措施主要是对患者进行隔离和对症治疗。饮食以流质为宜,应避免饮用酸性饮料,保证液体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