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4: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目的任务:
家长学校是对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理论知识与方法、提高家长素质的业余学校。家长学校的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素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提高家教水平,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学目的是:通过向家长讲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介绍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科学性,促进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领导:
社区书记、主任巢凤英任组长,社区副书记叶明芳任副组长,同时由辖区退休老教师和志愿者等担任组员,切实加强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
1、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掌握在家庭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了解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知道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懂得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品德教育。
(3)知道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掌握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礼仪行为的方法,教育孩子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中学生的智育
(1)知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的意义,掌握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2)掌握培养孩子正确学习态度、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减轻过重学业负担。
(3)知道如何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指导孩子过好双休日、寒暑假。
3、中学生的健康教育
(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掌握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知道中学生睡眠、卫生、饮食和用眼等方法及生活习惯的要求和内容,掌握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训练的方法。
(3)知道为孩子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时间和运动量,知道体育锻炼时应注意的事项。
4、中学生的审美教育
(1)知道中学生衣着打扮要整洁、美观、大方、有中学生特点,并帮助选择适宜的影视、书籍、音乐等。
(2)了解中学生审美教育的内容,掌握家庭中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5、中学生劳动教育
关键词:孝文化;传承;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思想领域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使得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之下,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得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的话题。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现象表明:在我国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其带来的诸多难题影响家庭和谐的建设;家庭生活之中尊老不足的现象增多;各种利益的争夺冲淡浓浓的亲情关系;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偏移问题突出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最为基础的家庭教育入手。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活动,也包括家庭中各成员间发生的各种互动。人的一生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家庭生活,家是社会的最小最基本单位,而家庭教育在人生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非正式的同时又是终身式的,从始至终不断地影响着教育着人的各方面。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传承之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优秀资源。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传承就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孝文化的传承。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孝文化无疑是最传统的,最古老的也是最为根本的,几千年来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把孝文化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思想教育,孝文化是我们必须吸取和借鉴使用的根本内容,其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当教给青少年孝文化的精髓内容,使孝的中国传统深埋于心。
何为孝文化?清代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提出:“百行孝为先”。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里将孝字从结构上分析开来,“孝”是由“老”与“子”组合成的,意思就是下面的“子”侍奉上面的“老”人。孝文化是指包括古今关于孝的所由概念、观念、法律、规范以及行孝的行为方式的社会内容存在的总结。在传统的孝文化中,其指孝道以及它所涉及的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问题。孝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内容大体分为几方面。首先,尊亲敬亲的思想。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次,养亲的思想。对父母的侍奉,使父母在物质生活上满足的最基本的孝行要求。最后,贵生博爱的思想。珍惜生命,爱护身体,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对孝文化加以取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孝文化加以弘扬和传承,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德育、道德、精神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孝文化的传承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形成感恩意识。孝文化的核心是有感于恩,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形成感恩意识。由感恩父母而推广至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由感恩小家而至感恩大家。孝文化的传承使得他们理解感恩、学会感恩、诚信感恩他人。
第二、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解决养老问题。作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情况最严重最特殊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问题高度。中国养老体制运行十多年,对深化改革开放,稳固社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积极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养老制度实施时间不长,不是很成熟,快速的老龄化又使我国的养老问题雪上加霜。孝文化的传承。基本要求善事父母,对父母的物质供养是基础,为父母提供生活帮助,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进而对父母的精神照顾是关键部分。尊亲、敬亲、养亲的孝文化使青少年心系父母,为父母做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品质,有利于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
第三、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和谐建设。孝文化中的平等、互敬、互爱原则,可以使自己与父母平等的交流沟通,使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历程,与孩子一同成长,彼此尊重;平日对父母的电话问候,节假日的探望,回家的真心交谈等,有利于代际间的隔阂疏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孝文化中将爱推及他人,教会青少年做人的基本准则,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尊重生活,有利于解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建设和谐健康的人际关机,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
第四、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形成责任意识。自古以来,孝与责任相辅相成,总是相伴而生。孝几乎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责任的发源点,孝的精髓既是培育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现在的青少年只关心玩乐享受,对父母对家庭淡漠,不对自己负责,不对家人负责,更不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孝文化中的贵生博爱思想,要求对自己的身体负责,爱惜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守护自身的品质和节操;对父母家庭负责,承担起子女应尽的义务;对社会负责最后对国家负责,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领悟,以责任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第五、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着许多优良传统,孝文化正是这些优良传统的集合体,孝文化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不断传播这华夏文明的精神世界。
家庭教育伴随一生一世,人离不开家庭教育,我国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应当是孝文化,孝文化以其尊亲、敬亲、养亲、谏亲、贵生博爱等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思想屹立于华夏几千年文明传承长河中,对于自身,家人,社会,国家都有莫大的有利影响。孝文化的精髓精华需要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断传承和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家庭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当前的道德教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不仅学校教育存在问题,而且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都存在问题,不仅在内容上存在问题,而且在形式上和方法上也都存在问题,以致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能,使得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1 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1 社会各方面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心不够,措施不力。
1.2 现阶段,一些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强,追求升学率,对学校工作的评估,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对“好学生”的评定还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和方法,从而使社会、学校、家长甚至教育管理部门都是以“升学率”来评价教育单位的优劣和教育工作者的成绩.
1.3 家庭教育薄弱也是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进行教育或教育不力,教育不当。有的家中无温暖,使孩子总想到社会上寻找代替家庭温暖的场所,过早步入社会,上当受骗,最终害人害己。有的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从小形成狭隘的思想意识,任何事都以我为中心。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引发了孩子抵触和怨恨情绪,有些孩子甚至逃离家庭,浪迹社会。
2 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应当从基本的行为规范教育抓起
2.1 重视预防教育。学生可塑性强,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他们观察事物是表象的,看问题比较孤立和片面,抵制不良风气、防止上当受骗的意识薄弱,道德观念不明确。有些人对不良的诱惑缺乏应有的警惕,往往会陷入泥潭。因此,我们要经常对学生讲革命传统和英雄模范事迹,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组织课外活动,开展辩论会、演讲会等活动,同时联系司法部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典型案例,帮助他们提高辨别力,形成一定自我保护意识。
2.2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调动社会、家庭教育功能,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应责无旁贷地担起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责,社会和家庭应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网络体系。因为不良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会冲淡甚至抵消学校的教育效果。
2.3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整体的教育网络。学校和当地有关部门联系,不定期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律、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和所在地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密切联系,加强学生校外生活的管理。
“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这是多少所学校的校训不敢肯定,可一点可以承认,肯定有许多学校的墙上、醒目的地方都写有这几个字。各级领导讲话中对学生的重视也是洋洋洒洒、掷地有声。落实到行动上的又有多少?“以人为本”首先以人的生命、尊严为本。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的做法确实差强人意。
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让中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基本任务。可发生在中小学生身边的事,让我们的德育教育显得有些苍白,缺乏说服力,精心建造的德育体系,有时在实际生活中一触即溃。以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例,就是评价方式的改变。这不仅又让人联想到今天的评价环境,不敢说全部,只能说这种现象很多,就是在高考、中考中,那些能够为考生加分的荣誉证件的级别是与学生家长的行政级别、财富级别是成正比的。即便不是这样,有例外,学校的领导也是在反复斟酌后,给在成绩前几名中筛选出来冲击名牌大学或状元桂冠有把握的,为学校的日后宣传加重砝码。往往到了关键时候,就以德育不好评价等等敷衍过去。政治体制改革中难以根除的腐败现象在教育领域滋生,无形之中腐蚀了德育大厦中诚信这根基柱。诚信的缺失,可以使一个民族失去健康向上的精神。有大德才有大智,有崇高的人格才有崇高的智慧,拥有爱满天下的胸怀才能做出卓越的贡献。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回归到为学生做人的基础上,在社会转型时期,让学校德育教育在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的重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家庭教育;家长会;交流;家访;品质
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非常重要,家庭教育更是关键。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送孩子上学就是将孩子全权委托给学校,自己只负责孩子的生活。其实不然,家长是学生最亲的老师,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而且家庭环境的好坏还会影响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进而影响学习情况。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长送给孩子未来最好的礼物。家庭教育应该注意平等、亲情、责任、榜样、力量等,从情感教育深入生活影响,给学生最适合的良好环境。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
家长的日常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特别是在中学以前的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在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叛逆时期,语言教育或是强压教育只会激起学生的反感,进而导致叛逆。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更加重视父母行为的影响力,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例如,家庭教育中重视阅读的引导,培养学生好读书的习惯。如果是父母在客厅看电视或者打游戏,而要求孩子去卧室看书,往往会产生不平衡的心态。即使父母告诉孩子,长大之后就可以看电视了,这也降低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服力。此时,父母就要参与到读书学习的活动中来,父母中一个人可以做家务,另外一个可以学习与工作相关或者是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总之,在孩子学习期间,应该减少家里的噪音,陪孩子一起学习。另外,在平时多讨论一些时事政治,从专业的角度评论一二,能给孩子带来很好的影响,奠定他们的爱国情节,也有利于政治、语文的教学等。
从性格影响来说,父母应该做到和善待人,和他人接触时,特别当着孩子的面,要做到亲善而有原则,不贪小便宜。只有从自身做起,才能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庭教育就是这样的“无声无息”,却又充满力量。
二、学校要组织家访,监督和帮助家庭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也负有很大的责任,因为父母毕竟将较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当中,对教育的研究并不深刻,在一些细节上并不注意。而老师有一定的教育经验,对学生在校情况也比较熟悉,因此,增加家访次数,和父母深层次讨论学生,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有助于学生成长。
三、组织家庭活动,加深学生家庭观念
组织家庭活动是建立一个家庭的传统,塑造一个好的习惯,也同时给家庭生活带来快乐,让家庭教育更有意义。组织家庭活动,可以选择家庭成员都比较擅长的事情,例如打羽毛球,每周一次的羽毛球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可以加强内心的承受力,了解成败的意义等;再比如唱歌,既可以锻炼乐感,又可以抒发内心的不悦,提供了一个释放心情的途径,也是父母和孩子增进感情的方式之一。
四、家长要与孩子沟通,才能产生理解
在教育中发现,不少孩子抱怨父母不听他们说话,而很多父母也表示,孩子不听他们教育。其实“听与不听”是一个相互的过程,父母既不能只要求孩子听自己的话,这个过程父母就有了听孩子表达的义务,而这就是交流的关键。毕竟父母和孩子相差二十多年,是有代沟的两代人,如果没有恰当的交流,很难了解彼此的想法。可能原本是好意,却会产生误会。家长要和孩子沟通,可以在平时,多听他们讲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如果是比较内向的孩子,就主动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从而引导他们的生活趣事。或者发现孩子有不高兴的事情,也可以讲自己在上学时遇到的问题,旁敲侧击地给学生好的意见。时间一长,孩子发现父母的这些智慧,自然会向自己“求教”。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好意思当面表达一些思想,可以建立一个邮件箱,有什么想法不好意思表达时,可以写封有趣的信,表达意见,也传递情感。目前,孩子都有自己的通信交流工具,QQ、微信等,家长也可用此跟孩子交流,讲一些平时不方便说的话。时代在进步,交流方式也要更新。但是最好的交流是面对面的,在情感奠定好了之后,还是要选择最初的交流方式。
总之,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关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更是父母、孩子情感的绝对性的基础。要合理利用身边的一切,多交流便会少矛盾,多沟通便能多理解。父母更要以身作则,成为理论的践行者,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课外校上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
(2)学科活动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文娱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劳动
(7)课外阅读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
(2)灵活性
(3)实践性
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经,要富于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1、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内容的生活化;②教育方式的情感化;③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2)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①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②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统一;③要理解和尊重孩子;④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2、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①社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②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③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方式主要有:①互相访问;②建立通讯联系;③举行家长会;④组织家长委员会;⑤举办家长学校。
关键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提出对策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古至今都是每个中国父母的最大心愿,而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是每位家长必须认真对待、慎重考虑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重症”就是农村的家庭教育。本文以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问题的种类,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及成因,提出解决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初中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若有人问:是成人重要还是成才重要?如果二选一的话,大部分家长会说成才重要,许多家长只关注“我的孩子成绩排到全班第几”,平时只和语数外老师联系。2.忽视心理健康。当前人们已形成一个共识: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而且后者在某种意义上更重要。初中学生这个群体也不例外。不良的家庭氛围、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最初原因。许多事例可以让我们作出这样一个推断:任何一个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总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任何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总或多或少存在家庭原因。3.缺少情感交流。记得在一次班会上,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记忆里最快乐的生活片断是什么?大部分学生说与父母家人在一起吃饭、聊天或娱乐时感到最温馨、最快乐,他们把亲情间的交流看得很重。也有一个学生回答说,他没有这样的回忆,因为从小到现在,他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有管过他,是爷爷奶奶照顾他,他最快乐的事情是放假回家,拿到钱就出去玩。可见在学生们眼里父母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条件并不十分重要,而家庭氛围是否和谐、亲子间的交流是否温馨更重要。有研究证明,缺少亲子交流的孩子往往显得孤僻、自卑、焦躁、易怒。这样的孩子最容易患上情感缺失症,当他们感到在情感和亲情上找不到寄托时,他们就会去寻找其它寄托:如有可能结交不良的朋友、早恋、网络成瘾等。4.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而言,真诚的鼓励比不当的批评更为重要。有些家长不懂得学会积小胜为大胜,不懂得只有通过体验小的成功,才能追求更大的成功这些道理。
二、针对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提出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珍爱生命教育高校教育
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正是有了生命的存在,世界才变得精彩。而在一切的生命存在之中,人是超越一切其他生命之上的存在物。因为,人是一种有思想的生命存在。人不会只是停留在对现实世界的满足与追求上,他会不停地尽力对已有本我不断超越,为价值寻找出口以实现不断升华。而要实现这一超越和提升,就要靠教育。令人遗憾的是,现代教育程度不同地对此忽视了。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生命价值教育更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珍爱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
生命,是人类最珍贵也是最脆弱的东西,如同费尔巴哈所说,”生命价值是人类数千百年来一直探索和追求的永恒主题。以生命的视角审视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理想信念的需要,更要关注其生命现实中健康,心理,精神的需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自我盛宁的实验者,吧学生理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的实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珍爱生命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学而获得手段病体现自身生命质量的完美性和完整性。
珍爱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作为一项新兴的教学门类,一出现就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很多地方的学校已经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为了改进生活而教育”。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使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帮助人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其表现有: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能力比较弱,有的学生因为一句批评或轻微的挫折而自杀或自残;因为与他人的一点纠纷而拔刀相向;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束手无策;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等。有了这些对生命教育的最初思索,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以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因生理、心理发育困扰所带来的思想道德迷失及轻视生命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使学生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活力、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显得尤为重要。
二、 对大学生开展珍爱生命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在大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大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二)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大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四)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大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他们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
(五)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年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三、 对大学生开展珍爱生命教育的多维路径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要生力军,其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亳无疑问地会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产生极大的影响。珍爱生命教育是我们我们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使命,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社把生命的意义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引领大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社会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当今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探索,是正确的生命观贯彻落实到大学生中去,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一)强化学校教育主课堂作用。
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把生命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的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等理论知识,并能用其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同事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氛围、自立自强榜样激励等活动。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力,实现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和成长,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努力培育一批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主体。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培育起着激励、渗透和调控作用。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营造,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提高家长的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针对孩子的特质,合理的预计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社会氛围营造。
大学生的生命观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通过外部的教育转化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进而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盒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作用,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先进典型教育,这是加强大学生珍爱生命教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在践行珍爱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珍爱生命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提升自身素质。
首先要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需要大学生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生命观的相关内容。用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的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的道德风尚。其次要提升大学生的心里素质,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在大学生珍爱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从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帮助他们理解珍爱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让大学生把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作为个体思想、行动的支点,成为既有崇高理想信念,又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北生.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2004(2).
[3]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 中国教师,2006(5).
[4]唐小芹,夏继春.关于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02)
[5]孟静.生命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探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01)
关键词:城镇化;初中;德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我国正大力推行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的农民却面临着子女德育教育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心智变化的敏感期,因而应该关注这些学生的德育问题。鉴于此,引出本文。
1家庭教育体系科学合理化
1.1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亲子互动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造成学生厌烦学习,出现逆反心理。家庭的完整及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良好家庭环境的基本要求,这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性格、习惯、品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家中的初中生来说,城镇化的农民父母想要担负起对期家庭教育的责任就必须调整好自身的转型情况。父母要认清自身教养行为对孩子影响程度,同时还要提高教养方式的科学性。
近年来,外出务工已是许多家庭的必然选择,但为了保证孩子最佳教育时期-初中期(青春敏感期)不被耽误,应尽量保证父母有一方留在家中或者到离家较近的城市务工,最大限度的保障家庭的完整性,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1.2应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做好家长职责
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会受到父母观念的直接影响,而子女的心理负担直接来源于其父母的期望。如果父母的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子女会产生消极心理,长此以往,最坏的情况则是其失去信心不求上进。同时,家长期望过高,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以来,不但会让家长失去耐心,也对亲子关系有极为不好的影响,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由此可知,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家长或监护人而言至关重要。首先摆正心态,不以成绩衡量子女,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树立合理可行的家庭教育目标,充分观察孩子的综合能力,给孩子制定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从而提高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最后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说服教育、贪心沟通、体贴谅解及鼓励表扬等,让子女能够很快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父母将对子女的爱与其教育方式相结合,就是对子女最佳的教育。
2进一步优化管理过程
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在其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时期而有所获,感知人生幸福。所以,在对城镇化进程下初中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不能单一的以升学为目的,而是要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健康成长。
2.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学校作为孩子离开家庭后的主要社会化场所,就需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和优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设置适宜的课程安排,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从而不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生存技能和相关技术知识,还能提高其思想意识。
其次,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教育计划,通过建立这部分子女的信息卡(档案),充分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同时,完善学校的寄宿制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教师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让留守学生的寄宿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学校要关注城镇化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动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动态,从而实现孩子们学习与心理的并驾齐驱。
再次,要平衡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课程安排,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对城镇化农民子女开展教育,着重针对这部分子女的品德、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心理老师的进一步增加,心理辅导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开设,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此外,学校需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能力、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增加与其他人的联系,融入新集体。
当前,城镇化农民家庭存在较多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角色。因而学校应该多给家长提供培训的机会,从而给教师和家长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进而更好的了解学生,帮助家长在家庭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并积极与学校的安排做好配合,从而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学校影响家庭的教育管理机制,进而帮助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教育氛围。
2.2城镇化农民子女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镇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农民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改变,而家庭教育这类传统约束力正在变弱,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和社会各界对这部分农子女问题的关注度也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可见,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探索。那么,怎么样将这一问题加以解决呢,思路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寻求新的办法和解决策略;另一点是从加强学生自律能力方面进行入手,通过各方的努力,为这些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内因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本。对于推动城镇化初中农民子女教育事业发展、改变现有教育现状的内因则是要通过树立其自我教育观念、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首先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渐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发远离和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其次,德育工作者要维护学生自尊,鼓励学生参与德育过程,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自教、自强、自治、自学、自理等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再者,德育工作者要对后进、叛逆学生进行疏导,给予较多的关心,用真情和行为给学生以人文的感化,提高城镇化农民子女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其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以来,我们制定的具有创新性的相关制度才会更加容易有力的实现,而对制定的政策法规实施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当前情况下城镇化背景下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因势利导地使用一些新的德育方法。此外,也要求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德育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丰富和完善德育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