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石油化工概论8篇

时间:2023-09-20 15:23: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石油化工概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石油化工概论

篇1

【关键词】 改进措施;施工现场;管理策略

【引言】

在施工中,所有的生产要素都会集中在施工现场以便使用,建筑产品也需要在施工中实现其使用价值。施工现场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场所,而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可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施工现场普遍存在着现场管理混乱,材料浪费,人员素质较低等普遍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对人员、材料等进行管理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达到企业发展和工程质量安全的目标。

一、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意义

1. 施工现场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及核心

施工现场对于企业来说是生产产品的场所,其施工质量的优劣以及施工进度的快慢对企业的生产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到工程项目投资与收益的多少。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与土建工程施工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在实践中的应用,法律法规与时俱进也越来越完善,施工现场在法律法规强制性的领导下,也越来越规范,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人员利用法律漏洞或者根本不懂法律,在施工中投机取巧获取不正当收益,对这些行为必须严厉打击,并且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因此,施工现场管理的合理性有着重要意义。

2. 施工现场对企业塑造品牌有着重要意义

施工现场是一个企业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窗口,可以直接反映出对企业的精神面貌,对于外界人员来说,并不了解一个企业的内部操作过程与模式,那么施工现场便可以展现出一个企业管理的好坏。井然有序的施工现场有利于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并且给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施工现场的好坏虽然不能说可以完全表现出企业的好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给公众以及考察人员留下良好的印象,对企业能否中标有着重要意义。

3. 施工现场有效管理保证了建筑工程高质量

企业使用何种管理手段,现场施工人员就会使用同样的手段进行管理,对工程的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个清洁美观,材料堆放井然有序的施工现场能使人们产生该企业管理科学有效的感想,也能对现场施工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起到积极的影响,保障施工安全和消防工作的顺利进行。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不但能节约材料,节省资金,还能让施工人员感受到规范化的管理,对待工作时自然而然的产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保证建筑工程高质量的完成有着重要意义[1]。

二、我国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人员短缺

由于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多属于体力劳动者,在教育普及的今天,大多数接受了教育的人员都不愿意参加施工工作,因此,施工人员多为年纪稍长以及文化素质较低者,并且还会出现工作人员年纪差距大和人员短缺的现象。而人员素质较低又会产生在工程中盲目追求施工进度,忽视施工质量的情况,这些因素都对使建筑施工工程产生消极的影响[2]。

2. 对国家法律法规意识的淡漠

在施工队伍中绝大多数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薄弱,容易出现不懂法或者知法犯法的情况,触犯法律的人员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导致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法律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施工过程中也是存在着国家法律监督的。

3. 施工现场缺乏有效的监管

3.1 机具

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器械和材料都堆放在施工现场,机械、工具使用完后需要进行维护和检修,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避免对下一次使用造成影响。

3.2 材料

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多余的材料或者未使用的材料,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统一的管理,根据性质和类别合理存放,避免因为施工时天气和环境因素对材料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会使材料腐蚀、失效、无法使用,如果保护措施不到位,土建工程的生产成本可能会增加,对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4 环境污染

由于施工管理不当,生产垃圾也会被随意仍在施工现场。施工时,使用工具可能会发出较大的噪音,排放出有害气体,搅拌机和灰机等没有进行防护封闭等,这些因素都会给施工现场的环境带来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绿色和谐的施工环境。

4. 质量控制过程中的隐患

4.1 没有安全警示标志

施工现场会存在许多有危险的区域,对着区域需要悬挂安全警示标志,否则很可能会有人员误入的情况,导致人员伤害甚至伤亡。

4.2 在施工现场

许多施工人员为了方便经常不佩戴安全帽,尤其是夏天为了凉爽,工地人员作业时不戴安全帽的现象屡有发生。由于施工还在进行中,基坑、屋面、楼板等防护措施不够严密,很容易会有石块、装瓦等落下的情况,对人员安全有着重大危害[3]。

三、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的策略

1. 加强进场教育

由于现场施工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在施工进行前需要对施工人员加强进场教育,每场安全教育都必须做好记录工作。制定好安全教育的培训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展开培训工作。

1.1一级教育

一级教育的内容是向公司人员普及国家和地方关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规范标准、安全规章等。

1.2二级教育

二级教育的内容是向项目部门进行施工现场环境、工地安全制度以及工程实施特点的培训,必须保证,每年的培训时间不少于二十四小时。

2. 健全管理组织体系

在工程开展之前,需要对管理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调整。一个健全的管理组织体系能够让工程有序顺利的开展,采取小组责任制的管理模式,层层上报工作,每一层对下级负责,做到环环相扣,有效监督。

3案例

⑴某装饰工程公司承接北京市某街道的一栋12层,全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办公楼装饰工程。现安排某安全员负责该工地的消防安全管理,并做了如下工作:①电焊工从事电气设备安装和气焊作业时均要求按有关规定进行操作;②氧气瓶、乙炔瓶工作间距不小于5m两瓶与明火作业距离不小于10m;③乙炔发生器和氧气瓶之间的存放距离不得少于2m使用时两者的距离不得少于5m。

⑵某建筑工程地下2层,地上18层。总建筑面积30000m2,首层建筑面积1400m2建筑红线内占地面积5500m2。施工前项目经理主持编制了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并绘制了施工现场平图。主体结构施工到5层时,该企业管理人员到现场检查注意到以下事项:①工地施工用水量q1、机械用水量q2、施工现场生活用水量q3、生活区用水量q4和消防用水量q5分别为1L/s、0.5L/s、0.5L/s、0L/s和10L/s。 ②在现场对角布置了两个消火栓,两者之间相距 106m,其中一个距建筑物30m,另一个距路边3m、距建筑物4m。

四、结语

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仅能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更能够保障工程的安全实施,对施工的顺利进行和人员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树壮;建筑工程现场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9)23-44

篇2

关键词:营改增 税负变化 电力施工企业 应对对策

一、电力施工企业“营改增”后所可能出现的税负变化

(一)涉及到的业务及税率变化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来说,“营改增”主要关系到技术咨询服务、输电线路及设备检测服务、电力施工设备及机械租赁等业务。其中,对于技术咨询服务与输电线路及设备检测服务工作来说,由于其本质上属于现代服务业,在征收营业税时,税率为5%,而实现“营改增”后,税率上升为6%;而对于先施工设备与机械的租赁工作,由于其属于有形动产的租赁业务,在征收营业税时,其税率为5%,而“营改增”后税率上升到17%。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来说,输电线路安装及变电站中所包含的建筑业务也涉及到“营改增”的变化。根据我国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于2011 年11月所公布的《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其明确表明建筑业务在“营改增”税率将由3%上升到11%。

(二)税负变化

从上述的分析上可以知道,在“营改增”后,电力施工企业所需纳税额度单从税率上来说已经有所增加。因此,对于电力施工企业来说,其实际税负的高低,主要由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所决定。一般来说,企业所获取的进项税额上不能得到足够的抵扣时,其实际税负在“营改增”后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而从实际“营改增”纳税条例来看,在电力施工企业所涉及的相关业务中,可以有效抵扣的项目较少。其中,对于技术咨询与输电线路及设备检测服务业务来说,其基本上无法得到有效的抵扣,因此税负比“营改增”前增加1%。而对于施工设备与机械的租赁业务,其维修费等业务具有一定的抵扣,但是所能起到的作用较低,因此税负也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增加;另外,对于电力输电线路安装及变电站建筑业务来说,在纳入“营改增”试点工作后,其税率将从3%上升到11%。因此在短期内,其进项税额无法有效抵销“营改增”后税率提高的压力,税负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在“营改增”初期,大部分电力施工企业的税负将大幅提升,所面临的成本提高问题较为严峻。

二、电力施工企业应对“营改增”税负变化的相关对策

(一)强化宣传力度

对于“营改增”,企业一定要加大重视力度,做好内部税改宣传工作,并安排专人接受培训,进而提升内部财务人员的认识力度与技能水平。在具体的工作上,一定要强化销项税款核算的有效性,从而可以熟练地运用可扣除的进项税款,降低没有运用到可扣除进项税额而影响到最终的纳税额度。另外,还要强化增值税票据的有效取证与合理扣除等工作,在进行项目投标运算与对应合同采购时,其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纳税支出。对于项目的预决算报价机制,一定要根据工程实际要求进行优化,进而有效提升工程收入,抵减“营改增”后税负变化所带来的压力。

(二)及时完成工程的有效结算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来说,在相关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一定要积极与业主做好沟通工作,进而及时完成工程的结算工作,降低自身与业主、材料供应商等出现款项拖欠的问题,从而使相关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可以相匹配,从而一步降低纳税税负。例如,对于施工项目来说,其材料成本支出占整个项目支出的60%,这一部分税负和进项税抵扣具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无法在纳税前完成结算工作,其税负无疑高于结算后。另外,在“营改增”后,企业一定要转变采购观念,在对相关供应商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具体材料价格的高低,还要求其可以提供相关材料的采购票据,进而提高抵扣进项税额。比如,当某一材料供应商属于普通纳税人时,其一般情况下都可以提供增值税票据,可以扣除一部分进项税额。

(三)强化增值税的基础工作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来说,由于自身业务较为特殊,再加上增值税自身对于纳税筹划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强化增值税的基础工作即关系到纳税筹划的合法性,又关系到进项税额抵扣有效性,其相关注意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做好专用发票的审核、保管及传递。其中对于经办人来说,其在审核相关专用发票时,一定要重视审核开票日期、单位名称以及纳税人编码等要点,特别是在开票人与复核人上,一律要求分开负责。另外,对于没有进行扫描认证的抵扣联,一定要做好保管与存放工作,避免发票出现损坏,进而符合税务机关后期进行扫描认证的相关要求。二是在进行开票结算前,一般要确保相关具有进项资质专用发票的及时获取。这是因为在《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其明文规定在处理当期销项税额的过程中,当其不足以抵扣时,可以结转到下期。因此,出于避免后期工作过于被动等层面的考量,在进行开票结算前一个月左右,就可以进行进项抵扣。另外,还要熟知进项税的有效抵扣期为180天,相关经办人员在获取专用发票后一定要及时交付到财务部门完成账务及税务事项的办理工作,避免进项税无效。

(四)利用“营改增”的优质条件提升企业竞争力

对于增值税,其征收环节包括流通阶段,而企业在该阶段获取新的客户资源时,将一定程度地实现税负的有效转嫁,进而减少新增税收和税负。例如,增值税自身对进项税额的抵扣具有明确的条例,对于流通阶段来说,对于客户所提供的增值税进项发票,其可以进行抵扣,进一步减少纳税成本的支出。在这一过程中,可利用其政策优势实现客户资源的有效扩展,进一步增加客户资源。另外,在日常工作上还要做好其他特殊条款的研究工作,通过“营改增”所带来优惠政策进一步挖掘客户资源空间。例如,对于“营改增”的试点行业,如果得到商务部、银监会以及人民银行所批准的融资租赁业务,其在在进行动产融资时,如果增值税的税负高出3%时,将可以享受“税征退”的政策优惠,而且可以即增即退。

(五)优化企业财务处理流程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来说,一定要借助“营改增”的试点时机,对自身财务处理流程进行有效优化,并结合“营改增”中的相关政策规定,将企业实际运转中的的状况进行有效区分,梳理自身的财务工作,进而有效提升财务处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上,要转变传统的税务筹划意识,在充分尊重企业利益的前提下,要合法、正确的计算纳税与申报,同时通过对政策的把握降低税负。例如,对于相关企业来说,其分公司可能处于不同的区域。因此在“营改增”初期,企业可以基于实际情况进行业务的转移,进而获取更多税收优惠地支持。在实际工作上一定要做好增值税的计算工作,并明确增值汇算的清缴手段与清缴时间、专用发票开具规范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营改增”试点工作的有序进行,电力施工企业在税负层面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变化。相对来说,在试点工作的初期阶段,由于相关政策解读不完全、工作人员纳税筹划水平较低以及准备工作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其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但是对于“营改增”改革工作来说,其自身对于电力施工企业还是具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因此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相信会为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萧艳汾.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经济影响的测算分析[J].税务研究,2013

[2]张建.建筑业营改增试点的应对措施[J].财会月刊,2013

篇3

一、BPR理论简介

业务流程优化理论(BPR)是由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以下简称BPI)理论发展而来的。1993年迈克尔 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其著作《企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中,首次将BPI定义为:“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使得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性的进展”。

BPI理论提出后,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同时诱发了企业流程再造的浪潮,成为20世纪90年代经典的管理理论。但在实际应用中,BPI理论出现了大量的案例。人们纷纷反思,看上去严谨有效的管理理论,为什么在应用领域的推广受到如此大的阻力。原因在于,如果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是遇到诸如技术革命、产品革新或是不可抗力引起激烈变化,企业不需要颠覆性的改变。更需要的是系统性、持续性的完善改进。所以,在对BPR理论反思的基础上,人们提出“流程优化(BPR)”的管理理念。

流程优化是一种管理思想。对现有工作流程的梳理、改进和完善的过程,称为流程优化。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经营环境。

二、内部审计应用BPR理论的必要性

就地市级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在审计流程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自,主要是执行上级单位制定的审计工作流程。近年来,经济形势及行业自身都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审计环境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审计流程也应该不断的创新与改善,向科学化、合理化不断发展,不仅满足于提出问题,更要有解决问题的意识,满足企业管理层及上级审计部门的需求和要求。这也使BPR理论在内部审计的应用提供了必要性。

(一)审计流程优化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审计工作质量是内部审计的关键。对于地市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审计工作质量不单单在于完成了多少个审计项目,审计工作的质量在于是否满足管理层需求。提不出好的能够解决问题的管理建议,对企业规范治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面对困难问题时,无法向管理层谏言献策,都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底下的表现。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就要对现有的流程进行优化,把审计人员从流程中解放出来,专心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高质量的审计成果来满足管理层需求。

(二)审计流程优化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重要方法。在现行的派驻体制下,审计人员兼顾监督驻地与参审异地的双重职能,如何用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发挥全体审计人员“一盘棋”的作用,是派驻审计体制的重要课题。利用BPR理论,对多余的程序进行简化、整合,让有效的审计资源发挥最大的审计作用,让审计人员的关注点集中放在审计效果而不是审计程序上,让审计工作从履行程序向发挥职能进一步转变。

三、BPR理论在内部审计领域的具体应用

依据BPR理论,内部审计部门在现有审计流程上,分析影响审计效能的程序,主动优化,并不等到审计程序与审计环境、审计目标相互矛盾时,再被动的修改审计程序。审计流程优化是为实现审计目标服务的,基于BPR理论,提出审计流程优化的四个基本步骤实现:

(一) 审计流程规划和分析

要开展审计流程优化,首先要对现有的流程进行客观的分析与审视,查找流程中与审计质量直接相关的关键环节。现有的内部审计主要流程可以概括为:审前准备、现场审计、审计报告、审计整改四个阶段,其中又可以细分为审前调查、编制审计方案、审前培训、现场审计、编制底稿、编制报告、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审计整改等流程。审计人员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并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并分析现有流程关键点有:审前知识培训、审计方案执行、审计文书编制。

(二)审计流程设计

在对审计流程进行分析、对关键点进行辨识的基础上,对其他不影响审计工作质量、与工作质量关联不大或严重占用审计资源影响审计效率的流程进行不同程度的简化。对不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程序进行清除,与工作质量关联不大的进行简化,严重占用审计资源的进行不要的均衡。在对审计流程进行清除、简化、均衡的基础之上,不断利用程序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审计流程进行整合优化,提高审计质量和运行效率。利用简化和整理理论,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后,缩短了审计通知书、审计方案方面的工作,缩短了审前准备的时间,使得审计人员在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时能够迅速反应、及时处理;将检查问题和整改进一步整合,对问题早检查、早发现、早整改,边审边改,不断优化,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三)审计流程实施

下一步,我们计划对新程序试运行一段时间,目的是为了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修正。全体审计人员统一认识,严格执行新流程,保证新的审计流程顺利实施。试运行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新流程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收集。要认识到流程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不断优化、持续改进的过程。

(四)审计流程评价

结合新流程的实际运行效果和发现的各项问题,对审计流程优化结果进行评价,判断哪些修改有利于审计质量提升,哪些修改影响审计工作质量,进行再优化、再补充。总结经验成果,有效推广,加快流程优化工作的稳定开展。

篇4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HSE;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068-02

企业的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任何管理方式都要通过具体的人才能发挥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各个企业与企业之间都有非常不同的管理,在每个行业的文化和每个企业的人员素质、思维、习惯等不一样。既然如此,是不是所有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就不能有效地适用于我们的石油企业的管理呢?当然不是,HSE管理体系依据石油行业标准建立,通过运行标准所规定的方针与目标、规划、实施、检查、纠正及管理评审,使石油企业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呈螺旋式上升趋势,为石油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工具。只是管理体系尽管好,仍然要由具体的人来落实和推行,因此怎样让人与科学的管理体系融为一体,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营造出体系运行的氛围,就成为了HSE管理体系运作连续和持续改进的基础。

中国的企业目前绝大多数还处于“经验管理”的初级阶段,只有极少数企业进入了中级的“制度管理”阶段,目前还没有中国企业进入“文化管理”阶段,最起码还没有什么知名的中国企业的管理进入了“文化管理”的阶段,尽管中国许多企业大张旗鼓地搞“企业文化”。中国企业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发展提高到“文化管理”的阶段,必须要建立完善自己的管理体系,将企业文化与管理体系融为一体地来管理企业,形成“发与德”、“刚与柔”和“外与内”的有机结合。HSE管理体系促进石油企业文化的认同,企业文化加速催生HSE管理体系的深入建设、成长。企业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对危害的识别与评价,逐步实现员工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树立科学的HSE体系价值观,实施体系文化管理,保证HSE管理体系运作连续和持续改进。所以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提高企业管理的层次,肯定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

一、建HSE管理体系和石油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管理科学经历了“人治”、“法制”再到“价值管理”的“无为而治”新时代。文化管理作为价值管理,是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阶段。现代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是系统化的管理,管理的核心是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根源――危险源,强调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来达到控制事故的目的。体系的内涵是以戴明管理思想为基础,突出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责任、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具有系统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特点。如果要让HSE管理体系适用于我们的油田企业,管理者首先必须认识到:要想让员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员工自我管理,对油田有较高忠诚度,在采用系统、结构化的管理模式,为油田提供科学、有效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范和指南的基础上,离不开文化的力量。

(一)HSE是现代石油企业管理的科学管理方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一般是按企业的规模把企业分为小型和大中型企业两类。对小企业通常采用政府直接指导支持下职业安全健康服务体系,实行区域性或行业性的网络化管理,委托网络体系中第三方中介组织对小企业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和提供检测检验、健康监护和安全健康培训等方面的技术咨询服务。而对大中型企业则实行政府政策指导和企业自主负责的宏观管理,HSE则是适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现代石油行业的管理模式。HSE要实现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各油公司通过鼓励、引导对各类油区的HSE评估认证和审查的过程,依法对各油区进行安全健康宏观管理;二是油公司遵照优良管理的共同原理,可以把HSE与其他同类行业的管理类体系,共同融入总的管理体系中,实现企业自主安全健康管理机制。

(二)推动环境、职业安全健康法规的贯彻和执行

各行业管理体系和HSE审核规范要求企业必须对遵守法律、法规作出承诺,并定期评审以判断其遵守的情况。另外审核规范还要求用人单位有相应的制度来跟踪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它将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与用人单位的管理融为一体,运用市场机制,突破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单一管理模式,将单纯靠强制性管理的政府行为,变为用人单位自愿参与。保证了环境、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能在用人单位的地位由被动消极地服从,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

(三)推行以系统的观念对生产系统进行安全分析

HSE体系的建立,引进了系统和过程的概念,即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以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从分析可能造成事故的风险因素入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对与管理有关的风险因素,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加强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人的行为评价来解决;对与原材料、工艺过程、设备、设施、产品有关的风险因素,从管理上和工程技术上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确保企业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水平得到改善。

(四)重视安全价值准则,把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结合了起来

建立HSE体系,加强环境、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经济技术投入可能会增加一些生产成本,但从长远和全局的观点,它对油田生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通过实施HSE体系可以明显提高油田安全生产的水平和管理效益;而另一方面由于改善作业条件,保证了劳动者身心健康,能够明显提高职工的劳动效率。应用HSE体系的评估、审核和持续改进,不但可以使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减轻工人的负荷与疲劳,提高安全健康水平,还可以大幅度减少成本投入和提高效率。

(五)企业文化是提升HSE管理水平的需要

制度在辞海中解释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管理必须有规章制度,制度是用来约束员工行为的。没有刚劲有力的法度的制约、束缚和规范,是很难管理好企业的。对于我们石油企业,有一套“刚性”的管理制度,通过约束使得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要求,使管理者的意愿得到彻底贯彻执行,使企业管理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从人与人之间弱化为人与制度之间,以此更好地约束、管理和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更好地进行生产、工作,最终达到石油企业与岗位员工的兴旺发达。

二、油企业文化的建设途径

(一)研究编制HSE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

安全文化建设是系统安全管理的基础,是安全管理的升华。身为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最为重要首要一条就是,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石油特色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有助于中国石油事业发展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深入研究并阐述观念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内涵,并将安全文化的形态、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及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体系细化分解,最终形成能够被广大操作员工所能接受的文化理论和行动指南。在整个模式的建设中应注重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的理念,重点突出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的持续发展,员工的行为规范,安全的奖励机制等。

(二)宣传倡导企业安全文化,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以全体干部、职工为主要对象,长期反复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多种方式、多角度把石油安全文化理念形象化地对全员进行文化渗透。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充分阐述安全文化,系统灌输安全文化,认真实践安全文化,唤醒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渴望,从根本上提高安全认识,提高安全觉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的观念。利用网络、学术会、学习班、板报、、漫画、竞赛活动等各种手段,对职工进行生产作业安全技术知识、专业安全技术知识、家庭生活安全知识、社会公共生活安全知识、抗灾避险知识等各种内容的普及的教育,使岗位职工充分掌握生产、生活活动安全知识和自我防护知识,开展各种有益于安全文化建设的文娱体育活动,逐步形成企业安全文化的浓厚氛围。

(三)规范企业安全文化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基础工作

探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策划、设计及其建立和实施课题是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大事。企业的安全文化全面管理体系逐渐完善,而HSE的管理体系是核心问题。而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环境,关爱生命,珍惜人生的企业文化就包含了企业质量文化、企业环境文化、企业安全与减灾文化。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精神是建立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深层次的资源来源来自企业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及其相应的技能。

三、结语

总之,推行和实施HSE管理体系是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石油化工企业多年工作经验积累的成果,它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石油化工公司的认可,应当成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行为准则。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HSE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不断持续改进和提高HSE管理的水平,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保护好环境和人的生命健康。同时,我们也会在不断加强和完善管理体系中提高中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规模,使中国石油化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徐德蜀.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郑莉,王娟,赵云胜.我国石油企业全面推行HSE管理体系探讨[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1).

篇5

化工工程设计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领域的交叉性、综合性课程,需要学生集成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装备、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众多课程知识,以实践的可行性为目标,对工程项目进行设计。课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授课时不能将所有内容详细讲授,如何根据本校教学实际选用合适的教材及编排合理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杨基和、徐淑玲主编的《化工工程设计概论》。该教材集成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化工工程设计理论和实际教学经验,具有鲜明的石油化工及大化工行业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紧跟化工设计的最前沿,教材于2012年再版。再版内容增加了Statistica软件的使用及案例、3D及CAD绘图软件的使用及案例、Aspen流程模拟软件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及能量集成相关知识,强化了工程实践特色。同时,教学内容也与再版教材同步更新,一方面体现最新的工程设计理念及设计规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另一方面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展示最新的工程设计案例,使整体的教学内容与现代化工设计紧密结合。

二、改革教学手段,开展实践教学

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培养学生全面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工程教育的共识。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化工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由以往的纯理论授课改革为“理论+实践”的授课。理论授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进行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包括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厂址选择及总图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化工三算、管道布置设计、车间布置设计及安全与环保方面的内容,如表1所示。

实践授课是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将一部分需要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内容于机房进行讲授及训练。与化工设计概论教材的再版内容同步,化工设计课程的上机课程包括两部分:工艺流程设计中的流程图的绘制,以及化工三算中的工艺流程优化设计。其中流程图的绘制包括采用AutoCAD软件对物料流程图(PFD)、管道仪表流程图(PID)及车间布置图进行绘制,重点是掌握图纸的主要内容及画法,做到图纸规范、完整。工艺流程优化设计主要教授学生运用Aspen软件进行流程模拟计算,内容包括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及配管设计。通过一系列的上机课程,学生增强了用计算机模拟进行实际工程设计的能力。在理论授课和上机训练的同时,为了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工程现场充分结合,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常州大学还建立了3D仿真实训基地,把虚拟现实的工厂环境引入校园,为师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化工设计课程理论课的最后2个学时在3D仿真实训基地进行,学生可模拟现实的工厂漫游、工艺操作、事故处理等,将抽象的设计规范、图纸与实际的工厂建设和运行相结合,加深对工艺和自控流程设计、设备及管道布置、安全环保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在3D仿真实训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3D漫游了解厂区内塔、换热器、储罐、泵等的布置方案,从而理解总图及车间布置原则;通过对3D现场复杂的管道分布进行考察,巩固不同类型的热补偿器的设计及计算方法等。另外,仿真实训中的事故处理还可使学生加深对流程设计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内容的理解,如学生对泵起火进行事故处理,能够理解设计中使用双泵,以及泵前阀、后阀及止回阀的必要性,使图纸上枯燥的符号与实际的安全生产相联系。化工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上机训练与3D实训相结合,突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实现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训练,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更新教学方法,突出人本教育

篇6

关键词:化工工艺 化工设备 适应性

石油化工企业复杂的生产工艺条件对设备的要求很高,设备是企业生产运行的基础,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影响装置的连续稳定运行。由于设备的缺陷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事故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由于设备缺陷造成装置停工,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

一、基于可靠性的石化企业设备选型决策研究

1.设备的可靠性与规定的条件是分不开的。所谓规定的条件是指设备所处的环境条件、使用条件和维护保养条件等。

2.设备的可靠性与规定时间密切相关。所谓规定时间,根据实际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或者一次性动作。通常工作时间越长,可靠性越低。设备可靠性强调了时间这一因素,而产品的技术质量性能指标则没有包含时间这一重要因素,在规定时间内评价其优劣,是设备可靠性与其它技术性能指标的根本区别。

3.设备可靠性与规定功能有关。所谓规定功能是指设备应具有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设备可靠性要对设备的所有技术性能指标作综合评价。可靠性分为固有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固有可靠性是通过设计、制造形成的产品可靠性,固有可靠性所考虑的中心问题是狭义可靠性。使用可靠性是指产品在广义使用条件(包括产品运输、仓库保管、使用环境等)的作用下保证固有可靠性发挥的程度,使用可靠性所考虑的中心问题,是包括维修性的广义可靠性。

二、基于可靠性的石化企业设备维修策略研究

1.预防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是指通过对设备的检查、检测,发现故障苗头以防止故障发生,使其保持在规定的状态所进行的各种维修活动。

1.1定期维修:是指设备使用到规定的时间时予以拆修(或报废),使其恢复到规定的状态。如果划分更细的话,定期维修包括了定期维修和定期报废两个含义,它们在定义上有所不同。

1.2视情维修:是指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将记录到的设备运行状态与使用的标准进行比较的工作。所得结果将决定设备是否继续工作到下一个检查期。由于这是一种根据故障情况,跟踪故障迹象过程的办法,有时也称为预知维修。国外有称此为“监控状态参数的视情维修”和“临近故障状态的视情维修”。

2.修复性维修

修复性维修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使其恢复到规定的状态所进行的维修活动,其主要方式有:

2.1事后维修:是指设备发生故障或者性能下降至合格水平以下时采取的非计划性维修,或对事先无法预计的突发故障采取的维修。

2.2状态监控维修是指不宜

采用上述各种维修方式,但又不能放任不管,通过所积累的故障信息,进行故障原因和故障趋势分析,对设备可靠性水平连续监控的工作。CMM 不规定设备的使用时间,因此能最充分的利用设备寿命,使维修工作量达到最低,是一种经济的维修工作。预防性维修的内容和时机是先加以规定并按照规定的计划进行的,因而也可称为计划维修,修复性维修因其内容和时机带有随机性,不能在事先确切安排,因而也称为非计划维修。

3.改进性维修

3.1改善性维修是为消除原设计、制造上的缺陷,结合设备修理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的改良工作。

3.2无维修设计是指设备的维修性在设计时给予理想化设计,在使用寿命内没有维修,产品一次性用到报废。

4.综合性维修

综合性维修是利用上述各种维修方式所组合起来的、取长补短的方式进行维修活动。

4.1生产维修是指从经济效益出发提高设备生产率的维修方式,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维修方式,如事后维修和定期维修共同实施。

4.2战场抢修是指战斗

中装备故障后,在评价损伤的基础上,采用快速诊断和应急修复技术,对装备进行修理。

维修方式是随着社会和生产进行而不断产生的,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还会有新的、更经济的维修方式出现。

三、石油化工企业维修策略研究

1.综合维修管理

TPQM 提出维修的十项要素。然后对这些要素实行综合的、一体化的、整体化管理。也就是说,其中一个要素改变了,其他相应要素也应随之变化,以保持过程的整体性。

2.管理与组织

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及相应的职责规定。

3.组态管理

对设备的实际状况、功能特性以及设备鉴定的技术文件作综合性的管理。

4.后勤保障

对保障维修的后勤项目,如零件修理、专用工具、测试设备、技术工人和计算机软、硬件作出明确规定和有效管理。

5.质量考核标准

整个维修过程及各项要素均制定质量考核标准,加以严格管理。

6.工作控制

对工作计划、进度安排和具体实施过程加以控制。

7.维修管理信息系统

包括计划与调度、设备跟踪与记录、维修效果与质量标准的比较及数据报告等项目的手工或计算机管理。

8.维修任务

把需要执行的预防维修、预测维修、恢复性维修和闲置设备

四、TPQM 的 PDCA 循环(计划-实施-检查-调整)

TPQM 的实施过程实际上也是计划-实施-检查-调整的 PDCA 循环过程。目标是为了达到规定的质量体系标准。这里,过程应有明确的界限,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评价,要对过程加以合理调整,维修职能的十项要素要融合在整个过程之中。TPQM 的实施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单元:管理单元、选择单元、开发单元、实施单元、执行单元、评价单元、反馈。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急性中毒 职业病危害 应急救援 应急预警 应急管理

石油炼制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中间产品、产品大多为易燃、易爆及有毒物质,且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使用等过程中,还伴随着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有硫化氢、氨气、苯蒸气等高毒物质。随着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石油化工装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装置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灾难性事故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一旦发生事故,存在急性中毒的风险,甚至会造成人员的死亡。某石化企业拟建设350万吨/年炼油项目,该项目主要以进口高硫M100重油作为原料,原料油一次加工能力350万吨/年。减压蒸馏、延迟焦化、催化裂解、制氢加氢、苯乙烯、硫磺回收等14套生产装置采用联合布置、集中控制、统一管理。以向化工新材料板块提供必需原料硫化氢、丙烯等产品装置为核心,通过优化总流程,生产出优质的成品。

一、急性中毒职业病危害事故识别

该建设项目使用原料油中硫含量较高,其生产工艺介质中硫化氢的含量也较高,硫化氢主要分布在生产装置的塔顶气、干气、酸性气、含硫污水、粗汽油、柴油、液化气、渣油等介质中,容易发生泄漏的部位有脱水口、采样口、排凝口、计量仪表接口等;加氢装置的工艺原料气循环氢及干气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硫化氢;硫磺回收单元硫化氢浓度达80%,副产品蛋氨酸装置的硫化氢气体浓度为93%。液氨除减压蒸馏上艺使用外,主要作为硫磺回收装置的副产品存在;苯乙烯单元使用苯作为主要生产原料之一,苯蒸气主要存在于乙苯苯乙烯装置及储存罐区等。

总之,该建设项目生产过程存在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多、分布广。除上述高毒物质外,各装置单元还存在大量原料油炼制过程的液化石油气、干气、汽油等物料。生产过程中物料常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中,具有潜在的火灾爆炸和中毒危险,在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下,极易自燃或遇明火燃烧,造成火灾爆炸,大量有毒物质泄漏扩散,尤其是硫化氢、液氨、苯等高毒物质泄漏扩散,有发生急性中毒等职业病危害的危险。

二、对策建议

通过定量分析建设项目发生急性中毒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等,在假设泄漏事故场景隋况下,在致死浓度扩散范围内的人员都会面I临急性中毒的危险,特别是在距离泄漏点很近的位置,由于泄漏出的有毒物质浓度更高,可能会造成威胁人员生命安全的伤害,其中以硫化氢泄漏事故急性中毒死亡概率最高。后果分析中采用了应急计划指南ERPG指标,用于指导企业制定突发急性中毒事件的应急预警范围,对企业的应急救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企业的应急救援。其中以EPRG-2值更有意义,因为在低于这个浓度时,暴露60 min的情况下,大多数能够安全逃生。

根据急性中毒事故后果定量分析的结论,建议建设单位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事故的预防控制,加强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以积极预防各类泄漏中毒事故的发生,做好应对紧急情况的预警及各项准备工作。

1.首先应在工艺设计上控制预防职业病的发生。避免工艺设计中的不合理,降低和控制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引起急性中毒职业病危害的高风险

该建设项目使用的原料为重质原油,硫是其中含量最大的非烃类元素,硫化氢几乎存在于减压蒸馏加工及其后续过程的各个环节。工艺设计上应提起注意的是废水管道要全程封闭;阻聚剂等助剂配制生产工艺要设计密闭;完善脱硫精制工艺、酸性水汽提工艺的设计等,以提高硫的回收率,减少污水及工厂燃料气等物料中硫化氢的含量。工艺设备布局上要注意避免将油泵类等设备布置在低洼处,以避免硫化氢在低洼处聚积。

2.完善有毒及可燃气体自动检测报警器位置、数目、报警浓度等内容的设计

在易泄漏有毒有害气体的危险点,按规范要求安装固定式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器,随时检测有毒气体的浓度并超标报警。按规范要求请有检测资质的部门对检测仪器进行定期校验,保证生产装置区有毒及可燃气体自动检测报警器的有效性,防止泄漏的各种有毒及可燃气体在工作场所空气中积聚,对作业工人健康造成危害,并防止发生中毒、爆炸等意外事故。

3.各类预案应重新修订,并建立健全

根据该建设项目的生产特点、工作场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特点等,并结合本次评价的职业病危害事故风险评估结果,将各类预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相关机构重新修订;并将专项预案和分厂预案构成种类等进行重新修订,以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

4.制定中毒后现场紧急救治等方案

鉴于该建设项目存在发生急性中毒事故的可能性,并结合本次评价的职业病危害事故风险评估结果,完善设计中毒后的现场紧急救治、隔离和疏散措施及预警范围等方案。将高毒物质硫化氢、苯、氨等造成突发事件作为救治重点,针对性制定有关各类急性中毒的现场救治及应急救援内容,制定并完善发生急性中毒事故时现场应急医疗救援行动的有关内容;指导作业工人在发生事故时正确进行自救与互救。

5.建立应急医疗救治网络

应考虑在应急救援计划基础上建立应急医疗救治网络,建立健全三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与新厂区距离较近的医院及三级医疗救护中心等医院签订应急医疗协议,并对上述医院核查确认其应急医疗能力。包括总的床位,治疗各类化工急性中毒的能力,缓解病情的设备及一些特定的能力等,医院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事故医疗所必须供应的医疗用品的数量等。应急救援预案中还要对各自的职责、义务、指挥权,运送病人的路线等进行制定,以保证事故情况下及时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和安全转送中毒人员。

参考文献

[l]黄德寅,刘茂,王丽,等.风险分析在急性中毒职业病危害事故预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r7,20(3):200-202.

[2]夏元洵.化学物质毒性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l:327-332.

[3]刘茂,吴宗之应急救援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

篇8

刘显凤 龚文平 王振奇 林小云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TS10391);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2011236);石油

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0205);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联合资助。

摘要:除地质学、资源勘察工程等传统石油工业上游学科外,石油工业学科群亦涵盖了大量的包括石油工程、油气储运以及化工

炼制等众多的下游学科。针对这些学生《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与传统地质学科存在的差异性,笔者深入探讨了其

专业背景及学习目的,并基于此提出了针对石油工业下游学科《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认为合理有效的课时分配(包括

理论教学与实验),同时有针对性的重新设计实验课程将更好的促进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石油地质学;石油工程学科;本科教学

目前,国内石油类高等院校的数量已近 20 所,为了突出石

油专业特色,常常为一些非石油地质专业的本科生也开设了《石

油地质学》课程,如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等石油工业中下游学科。

这些学生专业背景跨度广泛,求学目的迥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

实践中发现,针对此类人群,必然要采用差异性的授课方案,以

便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传统石油工业包括石油勘探、油气开发(工程)、油气储运

及化工等四个版块,这四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多进入油田从事一

线生产工作。除石油勘探专业外,其他三个学科的学生今后在油

田的工作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与石油地质相关的工作内容。由于

在本科阶段《地球科学概论》、《岩石学》等课程属于必修课程,

因此,石工、储运以及化工等专业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地质学

基础与地学思维方式。此时,通过《石油地质学》的课程学习能

更加充分的了解石油地质工作的框架以及油田勘探工作的整体

流程,将有助于其在油田更好的开展工作。目前,此类学生《石

油地质学》的教学安排为 40 个学时,含 6 学时的实验课程。

二、优化课程结构安排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各石油院校地质专业学生 《石油地质学》

课程的授课模式普遍分布在 60-70 学时左右,对于非地质专业学

生的授课时间为 30-40 学时。授课学时数由被授课人群的学习目

的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所决定。对于非地质专业的学生,应合

理安排其授课学时,过多或过少均不适宜。学时过少将导致学生

无法充分把握课程的主线,且过少的学时意味着授课内容的压缩

或删减,这将使学生很难对于课程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然

而,过多的学时同样也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非地质专业学

生的专业基础有限, 无法参照对于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此时,

过多的授课学时意味着相关知识点的深入,但在专业知识背景相

对薄弱的基础下,这必将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并沉重的打击其

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提前把握学生的需

求并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及课程时间,针对不同授课人群应采用

不同的教学模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探索更适用于每类学生

的教学方法。

针对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石油化工等石油学科,笔者认为

现有的 40 学时教学量是远远不足的,特别是对于石油工程专业。

传统石油工业分为“勘探”(石油地质)和“开发”(石油工程),

但随着油气工业的深入发展,勘探和开发逐渐归为一体,两者之

间的界限愈发模糊。新世纪的油气工业已经进入了“勘探-开发

一体化”时代,因此,石油工程专业需要更多的石油地质理论作

为支撑。此时《石油地质学》40 学时的教学设置显然已经无法满

足当前油气工业的发展需要。《石油地质学》课程涵盖了“生、

储、盖、圈、运、保”等多种地质要素,课堂讲授的学科知识包

括:储层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石油构造分析、油气田勘探等。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第一类学生,其《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安

排不仅不能少于地质专业,反而应该在地质专业的基础上多增加

16-20 学时,即达到 86 学时左右。由于培养方向的不同,石油工

程专业真正涉及到石油地质领域的课程较少,而《石油地质学》

的各章节内容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地质学领域的所有方向。此时,

对于每个章节适当增加 2 个学时是非常必要,它不仅可以用来细

化授课内容,还可以用于普及本章所涉及到的相关课程的教学纲

领。

三、以实践为基础,加大实验改革

地质学,特别是石油地质学科更应该被视为一种实践类的学

科。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其《石油地质学》课程共 64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仅 48 学时,而实验和习题学时为 18 学时,

另外还配合有 3 周的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与之相比,目前长江

大学《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标准实验设置为 10 学时,包括油气

物性观察、干酪根地球化学分析、镜质体反射率观测、圈闭与油

气藏的识别、TTI 的应用等 5 项,且综合大作业(课程设计)仅

为 1 周。事实上,早在 1988 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经对

石油地质专业石油地质及石油地化课的实验教学,从课程设置、

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

集石油地质及石油地化实验于一体的《石油地质实验技术》课程

[1]。因此,在针对非地质专业学生《石油地质学》的教学中,必

须要进行实验改革,特别是要对于实验学时与实验内容进行合理

有效的分配。

可以将现有的 10 学时增加至 16 学时,用于补充 3 个实验或

习题。考虑到石油工程等专业今后在油田工作的需要,新增加三

部分内容:第一,加入储层观测内容,这一点在某些石油院校已

经开展;第二,加入井位设计习题作业;第三,加入野外生储盖

组合观测。

结语

“因材施教” 是现代教育的理论内核。 而能否科学合理的 “因

材施教”取决于授课老师对于授课目标求学目的以及未来应用等

多方面的准确把握。为了突出石油院校的特色,针对石油工业的

下游学科,应采取更加优化的课程内容安排,并有针对性的加大

实验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这些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 《石油地质学》

课程的讲授。

参考文献:

[1]宋丽, 胡书毅.改革石油地质实验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J].

石油教育,1996.9,52(9):60-61.

作者简介: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