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简述教育心理学8篇

时间:2023-09-20 15:23: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简述教育心理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简述教育心理学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必要的数学应用技能;能够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一学科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社会,能够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以便增强应用这一学科的意识;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数学的重要价值,从而增进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的信心;在情感方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这一学科的专业目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原理去分析世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既面临升学压力,又处在青春期,心理状态可以说是处于人生中最为不稳定的阶段。数学这一学科在整个初中阶段、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说,是最为困难的阶段,很多学生在面对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时,难免会产生惧怕心理,这种心理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心理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很可能这种惧怕心理会伴随他们一辈子。所以,要使初中的数学教育得以成功进行,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那么,如何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已有的文献中查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已有的文献中大多只是从理论方面来讨论,很少从实践方面来总结。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二、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在家的时间以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外出务工的家长多;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三是对孩子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这三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可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同时,现在很多家长缺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过度照顾,特别是物质方面,而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特别是成绩方面。还有一种现象是现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越来越多,这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极易出现消极情感,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近年来

虽然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其实,在很多地区,由于之前心理教育师资匮乏,并且,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再加上之前的研究资料的有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偏爱现象,这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实践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能够在面对挫折时有不畏惧的精神,能够与朋友同学和睦相处,能够积极面对环境带来的任何一项挑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健康的心理应是与同学、朋友能够和谐相处,而这种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心理课堂。教师的人格、教师一举一动、课堂的学习氛围都会影响到学生。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时尽量淡化评价,而是进行实际指导,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会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二)发挥学生本身的力量

篇2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权的重要保障体系。在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形成个人健康心理和高尚品德的保障。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措施。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心理健康

一、引言

新课改以来,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教育,即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尤其是在特殊教育学校,更是要注重学生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进而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防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探讨特殊教育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我们都知道,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他们会比较悲观,且心灵也比较脆弱,再加上受家长以及学校的保护,他们通常与社会没有太多的接触,因此当进入社会以后,接触到复杂而又新奇的社会环境,他们很容易产生道德偏差,进而影响三观的正确树立,因此,良好的德育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一些正确的德育教育的开展还可以提升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进而纠正他们的思想,实现社会行为的规范。

2、实现心理疏导

面对社会复杂的环境以及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很多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会感觉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因此有很多的孩子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是有很多孩子存在自闭心理,不喜欢与他人接触,更不喜欢和他人袒露心扉,这时,良好的心理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让他们开始接受外面的世界,与外面的人和事进行接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不要自卑,进而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温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同时也实现心理问题的改善以及纠正,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开展到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教育性的原则

所谓教育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道德教育时,一定要要时刻秉承教育为先的思想,在调节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增强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培养。

2、全体性原则

所谓的全体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时,一定要保证面对全体的学生,不可以单独面向某一位学生,也不可以只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且教育的内容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共同拥有的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3、差异性原则

所谓的差异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根据这些差异性开展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教育方法,进而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德育教育的全面指导。

4、主体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对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以学生作为指导中心,以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主体,每一项工作在开展之前都要先考虑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否是具有一定的好处的,进而实现学生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5、保密性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问题也属于学生的个人隐私问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单独针对某个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保密性原则,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以及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保密,进而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名誉等都不会受到影响。

四、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措施

1、提升教师的教育意识

受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却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指导以及德育教育,因此,若想纠正这一现象,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展学生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教师的教育意识。学校可以通过会议以及宣传会的方式加强对于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工作的宣传,提升教师的道德教育意识以及心理教育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这两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外派教师到一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学校去进行学习,进而实现教师自身教育素质的提升,为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采用多样化的道德教育开展措施

针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相关的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例如,多媒体教育法、实践活动教育法以及宣讲教育法等等。其中,多媒体教育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大家展开德育教育以及心理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们播放“感动中国”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去观看那些感人的事迹,进而让他们感受到“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一系列与道德以及法制相关的节目,进而提升大家的道德意识,实现道德教育的渗透。实践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展开学生的道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募捐活动或者是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的活动,进而提升大家的道德意识。宣讲教育法则比较简单,主要指的是可以通过开展宣讲会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多样性的,首先可以利用网络的方式开展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最方面的一种方法,毕竟如今的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样使用工具,可以制作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PPT转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其次可以建立心理问题咨询平台,这样大家有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咨询,既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改善以及指导,又可以保证大家的隐私,可以一举多得。当然也可以采用宣讲会等方式,还可以采用宣传手册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同时,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自己的爱与温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健康的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一项长远而富有意义的工作,在德育教育的路途上,教育者们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培养心理健康的特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把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追求,不断探索特殊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为特殊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做出一份贡献。

作者:王小丽 单位:内蒙古特殊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卫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5.

[2]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苏州大学,2010.

[3]隋海娇.我国当代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

篇3

一、提升教师素质,润物无声

1.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爱是教育的基础。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侮辱学生,而是以自己应有的亲和力缩小学生与教师间的心理距离。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在一种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从老师的身上感受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抓住契机,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激发乐学情绪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将数学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2.分层要求,营造健康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3.精诚团结,培养协作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气氛,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迟缓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数学学习,大多知识是建立在旧知基础上的,如,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就建立在学生已有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还如一题多解的方法探究等,教师就可放手学生合作,发挥尖子生的优势,相互合作,并由学生归纳探究结果,使学生产生我能行、我会学的自豪感。

4.注重过程,体验成功乐趣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的那种满足感,达到树立长足学习信心的目的,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5.合理评价,促进心理健康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

三、持之以恒,使维护学生心理形成习惯

篇4

一、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信息技术的意义

1. 通过网络的隐匿性开展网上心理辅导,营造宽松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很多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感到迷茫的时候,由于害怕自己的隐私被暴露而受到伤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与质量。然而,通过网络这种既隐匿又开放的沟通方式,中学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参与到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活动之中,给“来访者”一个最安全、最灵活的心理咨询空间,从而获取相关的心理知识,培养促进身心健康的技能。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与内容得到拓展,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专题讲座和班级授课,而这两种形式的活动是以群体为单位,规模相对较大,难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心理热线、心理辅导中心虽然面向个体,却因时间和容量等方面的原因抑制了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的积极性。通过浏览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源,学生可以获得帮助。同时,网络资源极大的共享性还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

计算机网络集开放性、互动性、立体性于一体,声情并茂,不受时空限制,整合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事例,创设适合于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和学生心理特点的完美场景,这就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通过在线虚拟体验,接受网络心理测评、网络聊天等轻松的参与方式,调整认知,从而形成新的行为。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

1. 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提高中学生的自理信息和自我教育能力

网络信息丰富且生动形象,它们在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和青少年了解更多新事物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鼓励学生上网寻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结合本人的经验和理解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合。但由于网络管制制度不够完善,许多信息没有经过严格过滤和筛选,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甄别、筛选、舍取和获取信息,学会学习。

2. 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网页,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

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要美观大方、内容丰富、科学,这是提高访问率的保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上网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学习或讨论,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水平和能力。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网页,需要丰富的心理知识,较高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和审美、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网页,并进行评比,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由于互联网中的虚拟社会在某些方面符合人们的理想,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归属感,容易使人对网络产生心理障碍,有负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有可变性和可塑性,认识能力有待发展,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中,分辨是非能力较差,易受外界的诱惑。所以,教师要加强正确的上网心态教育和心理辅导,对学生上网进行适当控制,使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锻炼意志,自觉抑制垃圾信息,合理使用网络。

3.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的心理课多倾向于活动,教师除了用传统的电脑课件进行教学外,还可以利用多功能电教室的先进设备,结合具体的内容,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情绪疏导、思绪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小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在情境中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上的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课堂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心理困扰,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实验教材,是以创设生活情境来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需要数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解决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新知的陌生感和畏惧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无意注意占主导,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教师可结合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游戏的情境,在游戏活动中学习。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应用题时,我将“小蜜蜂采花蜜”的游戏贯穿于教学始终。先出示题目,同学们到果园去摘苹果,每个人摘8个,然后,在黑板上贴出四朵花:

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有4个人摘了一样多

每个人分几个? 一共摘了多少个?

请学生扮演勤劳的小蜜蜂去采蜜,花上的条件和问题如果与题目上的条件相对应,就把它采下来,放在胸前,大家看看对不对?在游戏中让学生戴上“小蜜蜂”的头饰,播放《爱劳动》歌曲,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尝到了创设情境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而使他们饶有兴趣地学习知识,这样一来,不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减轻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这样的结果,其实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从中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高学习的心理品质。

二、关注知识的探索过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来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认识物体” 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形及其特征。认识物体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在活动中学习就不一样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还兴趣盎然。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提供合理、恰当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动”的机会,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然、轻松和高效。

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求教师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好奇感。这种新奇感能抓住学生的心,迫使他们去思考和理解。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民主轻松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现代课堂教学是带领学生走向教材,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求知识。所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至关重要。

1.关爱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造成很大的能力差别。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以成绩取人,要以亲切的面孔、热诚的心去面对每个学生;课堂上,鼓励每个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反之,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笛Э翁媒萄В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阻碍了教学。

2.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如在一年级“分一分”的学习中教师问:“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教师说:“那试试,看谁的方法多?”当学生列出了很多方法时,教师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以期待的目光询问:“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要多一些激励。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非常愉快,学生的心情很放松,学生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探索,保证了数学教学的顺利地进行。与此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应地改变教学策略,使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在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培养自信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发问。对此,教师要结合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不懂就问的机会。如:小红跑200米用4分,小明用5分,小东用6分,问谁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小红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小东跑得快。”当教师宣布正确答案“小红跑得快”时,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数字大了反而不快呢?”教师立刻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时间用得越少,说明人走得越快的道理。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适时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多提问、多竞争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活动中或活动结束后,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扬他们,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自信。这种自信,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调整他们原来不够稳定的心态,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积极地、蓬勃向上地发展,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薛喜民,薛雅芬.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1,(11).

篇6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89-0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学生情况作了一个统计分析:“喜欢学习”者,小学8.4%,初中10.7%,高中4.3%,从我们和学生的长期接触中,也深深感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处于“烦”和“累”之中,这种烦是不想学非学不可的烦;这种累是花了力气却得不到成功的累。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在课外: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爱是前奏。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了爱,也就没有了教育。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缩小师生心灵的差距,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课间活动中,与学生一块游戏、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使他们喜欢你,爱上你的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当好“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提倡的“合作学习”。

(二)挖掘教材本身的魅力和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要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动力。我们老师课前要做的工作很多,而且要做得很细,让学生从内心佩服我们。例如学生已认识了平、闰年之后,让学生随意说一个年份,教师顺口就能答出是平年或闰年,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为什么这么“神”?从学生恍然大悟、会心的笑中,我知道学生已体验到了数学的趣味和奥妙。当学生听到老师的夸奖、表扬后,觉得自己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成功者,从而也消除了“数学真是可怕”的心理,进而产生了强大的内部动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二、在课堂上:创设轻松、舒服、温馨的课堂教学气氛

(一)保证学生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情绪状态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这会对他们这一节课的课堂效率及后来的学习成绩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能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孩子们就会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配合老师,课堂知识吸收效率就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主动创设积极的教学环境。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学生如果回答错了,我们不应该是讽刺挖苦,而是微笑着提示他,或者以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换其他同学也可以。这样学生他不会感受教师的冷落,他的心情不会变糟,课还会继续听下去。学生对于老师的做法没有多大的想法,否则适得其反。

(二)开展争论,激发创新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创新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创新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氛围,推行创新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自己对学习变得更加自信,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这是现展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确保每个学生透过教学获得成功感,享受成功的快乐。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来源。对学生来说,课堂上的一句表扬,一句夸奖对于我们来说很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那是一种动力。

三、在课后:针对学生合理负担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一)作业批语―爱的魅力。作业批语是教师情感输出的载体,它体现老师对学生作业的意见和态度,体现老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与否定,批语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是使作业批语具有爱的魅力呢?首先,批语要生动活泼,热情洋溢,表扬具有针对性;其次,批语要幽默风趣,委婉动情,富有艺术性;再次,关注后进生,鼓励为主,要有所侧重,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注重每一次的批语的反馈及该生的进步,及时给以鼓励。

(二)老师适时给学生减压。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地完成老师留的作业,用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教师应适当的删减作业量,使得学生轻易地完成作业,我们可以留一些思考题,留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在传道授业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才是真正的高素质、创造性、“完全健康”的现代文明人。

总之,教师如果能做到爱你的学生如你的孩子,在高中数学初始阶段的教学中,设置适宜的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你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会增强,一定会成为有用的人,一个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教学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数学成绩的优劣往往与其心理品质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现象:一方面,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潜能的发挥受其先天心理的制约;另一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意捕捉学生在课堂活动之中反映出来的各种心理信息,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理趋于平衡发展,以全面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1 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其越来越自信

中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点自卑心理。所谓的自卑心理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或者品质评价偏低,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感觉成功离自己太远,主要表现为情绪沮丧、不安、悲观,甚至是放弃努力,破罐子破摔。一般来说,后进生的自卑心理较为严重,而且在八年级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三方面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心。

1.1 在思想上引导学生

一开学就举例印证学好数学的秘籍就在于“信心+毅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教材的编写和老师的教学都是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前提的,并不断地对出现惰性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三分钟的热度。

1.2 放大学生学习当中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学生

正如有人所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对于强化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有效。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三方面来做:一是当众表扬,可以给后进生一个较容易的问题,让其上台板演,一旦结果正确,不但标出大大的红勾,还对其说:“你真行!”二是在学生的作业当中寻找亮点,给其恰当的评价,如“你的解题方法比较独特,连老师都没想到”、“作业书写工整,解题规范”等等。三是对学生的试卷进行批注,如“你的进步大家都看到了,加油啊!”“继续努力,你会成功的”。

1.3 创造机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成功,都愿意展示自己最为阳光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习水平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并因此而不断强化学习的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的兴趣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后天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对于数学学习尤其如此。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他在学习过程中就不能完全激发自己的思维。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在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中不断地强化这一兴趣。

2.1 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学生对于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将数学发展史和一些经典的数学问题穿插到教学之中,比如,西周初期能用炬测量高、深、广、远,知道勾股形中的勾三、股四、弦五及环炬为圆等知识;让学生为我国古代学者的丰功伟绩感到自豪;可以讲往届学生努力学习,取得中考或数学竞赛优异成绩的往事,激发学生学习和效仿的兴趣。

2.2 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非常有利。如在讲授韦达定理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随意给出几个方程,教师迅速地告诉学生它们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并让学生实际解方程加以验证。学生定然感觉神奇和不可理解,此时再开始新课教学,代数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不为0中,设两个根为x和y有如下关系:x+y=-b/a,xy=c/a)有这种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十分浓厚。

2.3 将数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初中学生最喜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我们不妨借此引导学生将数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神奇与伟大。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如在讲完勾股定理之后,我们不妨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测量一下旗杆和大树的高度。当学生成功完成任务之后,其心理上的满足感会进一步强化其学习动力。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挫折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心理健康 教育渗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要全面高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途径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教学的重点之一,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必要而可行的,怎样就这一学科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呢?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做法。

一、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心情良好则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情绪低落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的真心真情能使学生放松身心,形成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进而师生之间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情感,让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是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且逻辑性强的学科,这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再加上小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弱,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更不容易。只有从自身做起,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用真挚的情感对待他们,学生才能放松身心,在心理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师生之间才能更好地沟通、交流,也才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每次提出问题,要求举手回答时,总是那几个比较活跃的学生先把手举起来。当你盼望还能有更多人举手时,却没人满足你的愿望。每每在这个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问:其他人都不会吗?怎么总是这几个人举手?结果还是让人很失望。后来,我改变了说法:谁不会,请举手。只有寥寥几人。很明显很多同学认为自己会回答却不举手。课下找到他们问他们为什么不举手,他们怯怯地说:怕回答错了,挨老师批。我没说什么,但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形时,我就会说:你们答错了也没关系,老师不批评你,如果你不回答,又怎样知道自己会答错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你也给自己一个机会怎么样?渐渐地举起的小手多了起来。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们及时给予表扬:你们看他是不是回答得挺好,我们给她掌声好不好?同学们就会在老师的号召下给予他热烈的掌声。这样做既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又是其他学生学会了赞美他人。当然他们也有回答错误的时候,此时我们应鼓励他们:没关系,我们谁都有答错的时候,只要你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一定会回答正确的,毕竟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敢举手回答问题了。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怎么样?回答问题的学生欣然接受。这样处理问题,既有鼓励,又有宽容,还教会学生欣赏别人,而且有使抽象的数学课多了一些人情味,慢慢地使学生对数学课充满期待。

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获取知识

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由于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头脑的,因此人的最初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著名数学家伯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既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为他们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打下基础,又使这一抽象枯燥学科的课堂变得有生机、有趣味。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时,可以事先让学生拿来几件上衣和几件裤子,在课堂上亲自动手搭配。一进入课堂,就能看出学生很有兴趣:“老师,我去搭!”“老师,我去!”几种穿法呈现在眼前,搭配方法和搭配规律也很清晰地进入学生头脑。在教学“包含除”除法和“倍数问题”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拿来两种物品。学生动手将自己的物品分一分,也可以两个同学之间各取一种物品一起分一分,体会“包含除”和“倍数问题”的含义,从活动中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安排,学生对分一分的活动兴趣盎然,又促使他们自己动脑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更牢固地掌握问题,实现有效学习。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老师的任务,更是全体老师的职责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其人格的优化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

[2]谢青花.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之引导[J].教育革新,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