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实践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2-12-19 22:51: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实践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践教学论文

篇1

1.1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学前教育发展来看,专业性的人才培养从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与学前教学需求不一致的现象,进而影响到总体的教学质量。由于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狭隘性,进而使得教师将实践教育与教学实践在概念上有混淆,也就是说,实践教学并不是单一的操作练习的重复,也不是简单的技能的训练,而是相对于教学实践来说范围更加广泛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而教学实践实际上则是实践教学中的一部分。从目前的高校教育来看,在学前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技能的训练,忽略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学生在其中仅仅是处于实习的地位,因此属于观察者,导致其不能够真正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影响实际的学习效率。

1.2教师在教学监督方面的工作不到位

由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地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进而使得其实际的实践教学指导以及学习监督存在着工作不到位的现象,这就使得学生的实习等陷入形式主义,有的学生甚至没有真正地走入到幼儿园来进行专业的见习与实践,而只是开取证明,应付了事。教师在实际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及时性的监督与指导,一个教师甚至被安排带几十个学生,这就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存在困难,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也无法进行及时的指导。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由于一部分教师在毕业之后就在高校中承担工作,因此对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对于日常的工作没有足够的了解,导致了实际的指导过程脱离了现实性与针对性,对于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2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开展的对策分析

2.1转变传统的认知观念,树立实践教学科学理论观念

实践教学理念的梳理由于实践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其更加注重教学的实用性以及职业性,通过教学实践在环节上的联系来实现知识与行动上的互动以及联接。根据素质教育发展体系的特点,对于学前教育方面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要求方面,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统筹性的安排,进而实现学前教育在教学质量上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在进行职前的教育阶段需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对应来实现其中的师范性,通过实践性的知识以及理论知识上的不断结合来实现专业性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师在综合素质方面的不断提高。通过全局观念的树立来实现教学的总体流程的融入,最终实现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2.2通过多样式的教学来实现实践教学活动的丰富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的实验教学以及实际的培训课程等,这就需要高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校园内的基地实训建设,通过校内培训以及校外培训的结合来实现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在时间的安排方面需要转变传统的安排机制,通过集中性的教学机制的形成来实现日常教学上的不断渗透。总而言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程实训的重视来实现其余专业理论课程的结合,诸如,进行学前的教育学以及幼儿的心理学方面等学科的结合来实现理论专业知识与教学上的实践结合,通过模拟训练的不断开展来实现知识、经验以及技能等多方面的综合,最终实现从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能够实现核心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明确教学评价的体系,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实现幼儿教育在实践问题的不断思考以及反思,实现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通过科学而统一的评价标准方面的制定来为科任教师以及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通过科学的评价来实现其客观性的保障,同时还需要更加注重总结性的评价,通过过程性以及综合性评价的结合来实现评价,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3结语

篇2

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实验教学在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甚至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1]。实验课独立开设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关键教学环节。自2006年以来,我们对制糖工程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结合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修订教学大纲、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针对原有的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将前述的4门主干专业课程的专业实验统一起来,开设专业实验课程———“甘蔗制糖原理与技术实验”,并进行独立设课。实验课时由30学时增加到45学时,课程类别定为必修课,独立考核,设2.5学分,以此突出、强化专业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专业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后,制糖教研室成立课题组,并根据制糖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制糖工程课程教学的特点。按照“巩固基础、综合运用、跟踪前沿”的实验项目设置的基本原则[4],优化整合实验项目和内容,将一些陈旧的、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实验去除或优化,采用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补充、增设部分新的实验项目,特别是综合性、创新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编写、制订专业实验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保证独立设课后实验教学的正常化与规范化。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编写该实验课程的教材———《制糖工程实验》。编写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该教材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以及不断改进、完善,于2009年7月正式出版,并获得教师、学生及同行专家的好评。

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变学生被动地按规定流程完成实验的传统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课程的实验项目设置必做项目和选做项目,包括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性质的实验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项目,教师主要采用启发式或互动式教学方法。前者由实验指导教师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主动对实验背景知识及相关领域内的发展进行探索。后者是师生之间互动或各实验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实验项目。对于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则采用任务式教学方法,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制订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核修订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进行检查控制,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后,教师进行结果评定及反馈。这些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达到了专业实验独立设课的目的。

篇3

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数学教学中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压抑的,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也比较低。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机会进行交流和表达,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概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阐述一下关于分数的概念,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说出对于分数的理解,教师可以了解到在学生的思维里,分数的概念正确与否,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整个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能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解决数学问题,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问题引导,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教师适当地留出一定的时间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探究学习的情境当中,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小学生又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的年龄,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去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告诉学生“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然后提出问题,“对于这样肯定的一个命题,同学们认为正确吗?”,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有些学生甚至迫不及待地开始想要知道答案,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生可以对几个典型的三角形进行内角和的测量,分别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测量,观察是否和教师给出的结论一致。通过学生仔细的测量和观察能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真的都是180度,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命题式的判定题目,自然地就会想到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也会有莫大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常会觉得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实际的生活中,那些数学知识离自己很远,生活中并不需要数学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去学习,根本就没有理解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且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拉近学生对数学认知的距离,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合作学习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小组讨论的形式通常能够解决单个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通过集体的交流,能够让学生之间得到互补,学生之间通过对问题数据的分析,能够使思维过程更加严密合理,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案。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教学,既不应该过多干涉同时也要在学生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小组内的每个学生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篇4

1.1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准备

教师由主讲人到主持人的角色转变。传统的高校课堂基本是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是枯燥、沉闷而尴尬的,造成“一人讲,多人睡”的现象。行为导向教学法使教师从主导作用变为引导辅助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开放式教学,师生一起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学生们根据问题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对自己及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再对此进行总结,进而在讨论式互动过程中每名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协调,控制课堂节奏,引导学生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学生实现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参与”的角色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正如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能付出更多的努力。

1.2教学项目准备

课前师生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景,通过图书馆、网络信息平台共同收集教学信息。师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准备多套方案以备不时之需,所有的设计需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及个体自身素质;同时教师需预见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做好掌控全局的准备。诊断学实践操作教学,需提前了解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根据大纲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以达到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双丰收。通过项目教学课前准备,学生不仅有了学习目标,而且学会使用图书馆及网络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1.3问题设想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师生课前可提出自己的发现和设想,并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选出相对较好的问题方案。通过抛锚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对于诊断学实践教学中内容繁多的部分如问诊、全身体格检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求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2实施阶段

2.1组织工作

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之前,教师根据班内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情况建立学习小组,每班约30名,分成5个组,从全班首先挑出5名学习成绩好、性格外向、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组员根据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合。通过小组学习的力量激发每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2引导工作

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教师主要在心理、方法及价值上充当引导者。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通过心理引导激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组员间、各组间学生可主动帮助,教师重点指导,让其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主动学习兴趣;方法引导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同时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但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学习为主,教师多以“总监”的身份出现,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精神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价值引导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医学生肩负重任,必须具备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仁爱之心。

3评价阶段

教师和学生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评价主体。首先,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价,既是学生对自己努力的肯定,同时也可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进行小组互评,各小组间相互讨论及借鉴。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性评价,以鼓励和激励为主,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同时进行反思小结。教学评价为师生提供了共同学习的机会,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过程是一个前进的过程,学生的表达、沟通、协作、创新及综合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4经验练习

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体现在学生主动学,当整个小组学习过程结束后并不代表学习的结束,学生需对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布置学生课后练习。课后的练习和作业是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熟悉实践方法的重要手段,课后的练习与行为导向教学所倡导的连贯式教学的教育模式相辅相成,合理有效地布置教学课后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而且还能够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完成作业,课堂学习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互联系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对知识的运用更加深刻。当然,在诊断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行为导向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作者深思。

4.1师生存在的问题

在诊断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己的作用,要淡出主动传授知识的角色,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建立学习小组过程中,应对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加以重视,因材施教;部分学习小组在交流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讨论,甚至有个别学生不参与、个别学生很活跃等,要及时进行引导;引导各小组及小组间开展互帮互助,让学习积极性高、综合素质强的学生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组成互帮对;要求各组学生定期反馈学习情况及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帮教。

4.2网络平台的使用与建设

行为导向教学法往往需结合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可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并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利用网络系统的电子举手、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形式展开讨论和交流,针对创造性见解或共同话题进行小组或全班广播,以供学习和借鉴,这就要求师生都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共同建设好网络资源。然而网络平台的建设,首先师生需共同做好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习惯进行设计;其次,师生必须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学生能感受到学习氛围,学生提问能得到师生的及时解答,提问有创新或回答正确,都能得到师生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激发,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以增强。

4.3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篇5

借助学校搭建的实践性教学平台,优化现有教学方法。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为主线,以每环节为模块,设计学生实践参与流程和要求,制定考核和奖励办法。实践性教学“训练”各环节实施步骤和要求如下:

(一)课前实践训练。课前训练包括布置训练内容———组织训练———提交训练成果———教师评价几个步骤。训练内容有:查资料、小组讨论、排演案例、制作课件等。组织训练由各小组长带领组员展开讨论、排练、收资料和课件等,教师进行监督检查或指导。提交训练的成果包括所查资料电子版、讨论排练视频、自制课件、讨论发言稿等。教师评价由教师组织,评选最佳组织者、组员、团队、课件、发言稿等并作为考核平时的依据。此环节重点解决全员的参与性。课前预习准备环节以往存在的问题一是重布置轻落实,二是没有口头表达等技能训练。本环节要求提交课前参与训练的成果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依据,激励和监督机制促使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创新,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课前参与流于形式及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

(二)课中实践训练。此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中心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首先有利于集中课前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高效解决;其次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轻松愉快的完成系统的实践训练;第三为课后实战参与打下基础。为此,我们采取对原有实践性教学方法“吸取精华———找出问题———集中突破”的策略进行优化和完善,具体形式有:

(1)情景教学训练:其步骤为案例准备———情景演示———分组讨论和交流———教师归纳讲解———撰写分析报告。其中情景演示是亮点,课堂展示教师收集的典型案例和学生排演的案例,通过视觉冲击或亲身体验、历练、感悟,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单一的法庭模拟和抽象的案例讲解,去法律的神秘化而更贴近社会;让学生置身于法官、律师、当事人、教师等众多角色中,增强其法律责任感。

(2)学生主导式案例或辩论训练:其步骤为案例或辩题准备———课堂讨论及辩论———评委及主持人发言———教师总结———提交书面作业。该环节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导性。案例及辩论课是常用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比较成熟,但是也存在教师主导性较强的问题,即出题、组织、分析、总结等所有环节都由老师主导,教师自始至终走在前台,学生技能提升有限。本训练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和竞争。如学生参与出题、主持、提问和分析、小组间的竞争、台上台下的互动等,教师在旁引导、观察和纠错,学生始终是主导者。师生角色的调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技能训练效果显著。

(3)师生互动“多讲”训练:其步骤为布置讲课内容———学生讨论准备———师生互动多讲———教师总结。本训练吸收“一言堂”中的“言”的合理性,改变“一”的弊端。同时吸收我校“双师”教学中“双”的新颖性,改变“有师无生”的缺憾,优化为“师生互动多讲”模式,要求学生轮流上台当老师讲授,老师在台下当学生听讲,然后师生间、学生间再互动交流。训练有效转变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和被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兴趣、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勇气和胆量。

(三)课后实践训练。为巩固前两个环节的实践效果,我们安排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实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具体办法包括:旁听审判、听法律讲座、参加学校辩论赛、接受律师现场指导、班级交流、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等。此环节训练的特点是“开放———融入———交流———提升”。法学实践性教学不是几人几班的封闭改革,要力戒故步自封的狭隘教改观,应把局部的教改放入学校的宏观改革蓝图中,找准位置和突破点,充分利用学校已搭建的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效果。为此我们除了积极联系庭审和讲座,邀请律师辅导、组织班级交流活动等以外,还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全校性的实践活动,如参加校级辩论赛、模拟法庭大赛、专家讲座、法律诊所等,在开放中拓宽视野,在交流中互相切磋,在互动中提升实践技能。

二、我校实践性法学教学“训练方法”的特色

突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并吸收借鉴了原有实践性教学方法的长处,挖掘了传统教学的合理因素,经过优化、改进和整合融入到了本课题的教学训练和考试方法中来,形成了以学生为核心,教师为引导,师生互动学习的平等式实践性教学和考评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色是:

(1)实践性:从头至尾,各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自己体验、历练、感悟。即用实践的方法学习法律,用实践的方法教授法律,用实践的方法考查教学效果。

(2)互动性:强调全方位的互动性。包括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台上台下互动、课前课中课后的互动、学校与实务部门的互动。

(3)参与性: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如每位学生提交课前所查资料、制作课件和小组讨论、排练案例的视频;课中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台下提问;课后旁听庭审、听讲座。

(4)平等性:各环节中学生参与并主导而教师只观察、指导和纠错。使师生关系不再是“权力服从”关系,而是“平等交流”关系,这将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互信,减少误解和抱怨。

(5)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教学还是考试都应努力做到让学生感兴趣而不是畏惧,因为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而非为难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情景教学、现场旁听审判、情景模拟问答口试、竞赛式口试等训练和考核方法,通过视觉刺激和亲身体验感悟,一改传统教学的一言堂的被动学习和笔试的紧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6)公开性:课前讨论、课中参与、课后实战及开放的口试都体现了公开性特点。以学生主导式考试为例,学生集体上台面试,学生评委当场打分,其他同学和老师台下观战。这种公开口试方式能最大限度体现客观公正,台上哪个小组及其成员表现如何,台下一目了然,并且考生对答案和评分有异议权,教师和评委可组成评议团可当场评议答复。它较之闭卷书面考试更透明、公正和人性化。前者多人打分众人监督,当场纠错,后者考完后由一人或多人打分,几缺监督或监督滞后。

三、我校实践性法学教学“训练方法”的创新之处

(一)模拟社会化:与模拟法庭实践课相比,一般模拟课仅限于模拟法庭场景和程序,模拟范围较窄。本课题讲授前对案例或事件进行情景模拟,其内容和场景更为广泛和社会化,这样可使法律去神秘化而更贴近社会,也使学生把法律当成工具而非权力,真正树立起法律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正义平等理念。

(二)案例情景化:与案例、讨论、辩论等实践课相比,以往实践性课程鲜有模拟还原现实情景的,多以教师口头、板书或文档形式介绍案例,缺乏直观性和氛围感。模拟案例情景能促使学生参与并提高学习兴趣,易产生联想,启迪思想。

(三)讲授多元化:本课题中的多元讲授是在传统讲授基础上改进而来。它不同于“一言堂”,“一言堂”是由教师一人讲,而多元讲授由多人讲;同时它也有别于“双师或多师”教学,一个虽然讲授人数多但都是老师,不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一个则是由“师生共同讲授”互动学习,学生参与讲授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受动学习的状态。

(四)学习开放化:开放式学习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地点开放,而本课题要求课前讨论,地点由学生自由选择,所以在春暖花开之即,讨论可以校园的长亭、绿茵草地等展开,轻松的室外环境使学生心情格外轻松愉快,学习兴趣增加。二是学习过程开放。教改要求各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它打破了一人封闭式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篇6

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与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还关系到小学生的基础学习,因此,要想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学创新,就需严格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尊重教师个人的教学自,二严格依据小学生的特点来合理地展开教学下面,我们就对如何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创新进行具体的分析:

1.创新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简单知识的传授,并一味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相对的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因此,要想实现教学创新,就需从教师教学理念改变入手,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师实践中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如在讲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概念时,教师不能直接将自己想法写在黑板上,而是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并鼓励学生做出大胆的假设,自主思考以推导出三角形的所有内角和是否为180°,然后再请学生到黑板上将自己的演算过程写下来,而教师则与其他同学一起进行点评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氛围都被带动了,师生之间一也有了很好的互动,且学生顺理成章地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了主动的思考探索知识,最终全面的掌握了知识点

2.创新教学组织教学组织,指的就是将课程实践中的相关要索,如教学方式、内容、时间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形成一个整体,在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有着不同的功能,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实时动态的更新教学组织,并在保证其整体性的同时考虑到其差异性与灵活性,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效果。如在讲到“圆利体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教材上主要是通过观看立体图与透视图的形式揭不出圆利体的相关特征,而这此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太过于抽象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就可先引导学生动手观察一此圆利体模型,观察其表面的形状,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制作一个圆利体通过动手操作,可让学生切实的认识到圆利体的具体构造与特点,将抽象的概念讲解转变成了具象的动手操作,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程度。

篇7

(一)专业课程对实践环节的指导作用不明显

目前,“双导师制”仍处于探索期,国内可借鉴的经验不多,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教师的的素质来说,还不够成熟,仍需不断完善;同时,学校条件、师资条件有限,不能完全满足酒店管理专业所需的人才来教授各项专业课程。作为一个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教导是关键,然而学校目前无法长期稳定的提供这样的专业人才。因此学生掌握的仅仅是课本上的理论,不利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环节。

(二)校内实训课程缺乏

由于学校实训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教师多以课堂教授为主,实训课程安排较少,未能组织学生及时体验和操作课本上所涉及的专业内容,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动手能力较弱;问卷调查中,近一半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考虑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认为情景模拟、多讲案例是更好的教学方式。

(三)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变化,酒店实习管理制度不完善

酒店方面对实习生的管理和态度存在简单用工问题。遵循正式员工—帮工—实习生的价值体系,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酒店人员流动性大,对员工需求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等待实习生的适应,大部分实习生到岗即上岗,酒店方面的培训较少;而且对实习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专门的实习生管理团队负责管理,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得不到有效解决,实习生的权益没有保障;酒店方对大学生岗位缺乏正确的分析与设计,只提供部分岗位实习、从始至终的单个岗位实习,且主要的岗位为一线基层岗位,不利于学生全方面了解酒店行业,得到综合锻炼。问卷调查中,97%被调查学生未受到正式员工一样的管理或者部门经理直接的管理,大多数酒店实习生只参加了酒店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技术知识培训,涉及管理技能等其他培训较少,在实习后期也只有42%的实习生受到了后续的培训。

(四)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够,缺乏职业规划

一部分学生选择专业时,缺少对本专业的考量以及了解,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够,学习的热度和激情不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也不甚清楚,不利于职业发展;很多学生不满意的不是实习获得的经验和知识,而是实习工资较少、工作量太大等,未能真正领悟实习的意义,为自己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问卷调查中,被调查学生只有73.68%的学生对服务业感兴趣并且对酒店行业有过研究认为酒店行业会是未来非常有前景的行业,却有26.31%的学生因为专业调剂或者报无所谓专业选择的态度选择酒店管理专业。

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双导师制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一)逐步建立完善的校内教学实践体系

引进具有丰富酒店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或技师,建立双导师师资队伍;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已有实训室,从纯理论教学向情景模拟、案例讲解等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换,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组织已实习学生对未实习的学生的操作方面的指导,给学生提供专业交流、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加强学校的实践教学,推动实践教学在课内课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使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二)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合作单位和长效的实习管理机制

制定与本校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校外合作单位的标准及条件,选择管理先进、业绩突出、信誉优良的酒店等作为合作单位,与其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酒店方面,完善实习管理制度,规范培训方式、内容及奖惩制度,提高实习质量。同时需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实习生的需求和职业发展,增强学生对实习酒店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使学生更好的接受酒店的实习工工作。

(三)端正学生实习态度,塑造学生的职业感

学生校内学期期间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引导,建立积极端正的实践态度。在校外实习时期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学校适时赴酒店走访,即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适时地指导学生的业务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找准自我定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一个酒店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篇8

一、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的区别与联系

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老师反映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对实践活动课的认识问题。如有的认为,数学实践活动就是以往学校开展的数学课外活动;有的认为,数学教学中的直观性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操作、测量等就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这实质是对什么是数学实践活动课,它与数学课及其它数学活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认识不清楚。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从课程设置地位看,数学课处于主导地位,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

2.从教学目标看,数学课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统一且稳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标。而数学实践活动不对学生个体作统一的要求,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个个都会,只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因而,数学实践活动的考核评定不像数学课那样严密和定量化,主要是让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3.从教学内容看,学科课有较稳定的教学内容,教材有严密的、科学的编排体系。而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要求不很严密,活动内容主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4.从活动的空间来看,数学课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实践活动一般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以选择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社区或大自然中进行。

5.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实践活动表现为学生的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学生理解、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发挥学生主体性这一思想,包含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设计活动,同时要保证教师的指导地位,忌放任自流。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生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它们内容相辅相成。数学课就为数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基础和一定的内容来源;反过来,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又会受到数学课内容和教学进程的制约。

在育人功能上相互补充,使学生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有特色发展。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与数学课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

1.自主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充分的自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

2.实践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探索的过程、尝试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多动手实践,多动脑思考和多动口表达。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3.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原则是数学实践活动的灵魂。以激发儿童的学习、钻研的兴趣为着眼点,目标设计、题目拟定、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等都应体现趣味性,使学生乐意参与,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4.异步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起步上不同,效果有异,在发展上不受限制,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因材施教,个别指导,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前提下,适量适度地开展,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长,各尽所能。

5.开放性原则: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充分自由,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灵活的活动时间。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活动成果的呈现,教师基本不加限制,学生可以充分自主、自由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创新。

三、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不同于数学课,但它也存在着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也有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该过程是围绕各个活动课题(或活动主题)的主要任务而展开的,一般地说实践活动的基本教学过程是:选择确定课题──制定活动方案──收集信息(或准备材料)──动手实验(或其他实践活动)──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总结评价。这里,“选择确定课题”实质上是对实践活动进行定向,包括激发实践活动意向、确定实践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包括明确实践活动目的、协定实践活动程序等;“表达陈述”是指将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成果用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模型、展览等形式表示出来,并作出相应的解释。一般是撰写活动报告或活动体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包括过程总结、结果分析、交流甚至答辩等活动。对实践过程的总结,侧重在学生反思探究、实践中的得失,如。“我懂得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我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得失”、“我打算如何改进”等。

但在数学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一定要局限于这几个步骤。有人把数学实践活动确定为五个步骤:材料准备、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可见,在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其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运用和创新意识

1.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是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便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一年级“数学乐园”实践活动课中,用“虎口脱险”的游戏,将学生带进愉悦的童话世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枯燥无味。课前老师在操场上画上地画。一只老虎蹲在小白兔下山的出口处,准备吃了它,小白兔必须按1到9的顺序下山,才能脱离危险,教师请同学们都来当一回小白兔,亲自走一走。再如,学习认识图形知识后,进行实践活动,首先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间相互设计活动游戏,可以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也可以找出“变形金刚”、“忍者神龟”、小步枪等玩具中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布置活动场地,自备活动道具,最后,由学生总结活动的收获,评选最佳活动选手。各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决定,这就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运用意识

数学课是以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好比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范围,并观察和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环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

在学习统计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家禽和调查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等实例活动,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习画“√”的方法记录调查获得的信息,学习用方块表示统计的对象和结果,通过“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你还发现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感知怎样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从而做出判断。这样,学生在经历简单统计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能巩固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又如教学“归一问题”的应用题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深入到商店,了解商品的价格等。当课堂上出示学生自己收集的素材编成的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并且学生在掌握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之后,还能根据自己调查来的数据与事例编成归一应用题。这样,就促使学生进一步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收集具体素材,将实际问题经过综合、概括、抽象之后,设计成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素材,提炼出适合学生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就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教育家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把活动原则落实于教学过程,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发现。而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闪动。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