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思想政治工作成效8篇

时间:2023-09-20 15:23: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篇1

一、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现状

第一,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较为弱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淡化了思想意识对于企业建设的重要作用,更多的时候只是关注了“物的发展”,忽略了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因此企业的自豪感、凝聚力、向心力都在大幅减少,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有较大的退步。随着企业对于思想意识的欠缺,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缺少组织,,缺乏有效的体质,企业做此类工作的员工人数少、任务重、人手少,这就导致政治工作干部无法将较多的精力投入到较细的思想工作中,而只能放在日常的事物处理上。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有限。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的目标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而经济考核指标及职工工作表现的好坏能够有效的反应该点。这就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大多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缺少应有的关怀,片面强调上下关系,缺乏换位思考,命令指示多,作方式简单粗暴,这就导致员工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时展。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药不断的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不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理论方针,提高了职工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及道德标准。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内部矛盾及社会矛盾的交织会导致职工是思想观念呈现多变、多元的发展趋势,各种矛盾日益凸显,职工诉求也大幅上升。究其根本原因,除了社会转型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外,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影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原因

第一,思想多元化。

受到社会中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诱惑,许多职工的世界观、价值观都受到较大冲击,拜金主义、自由主义都有较强表现,许多职工不愿意为企业发展付出,知识关注自身的利益,盲目的贪图物质享受。由于当代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于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较大,这导致职工的思想交流空间需要进一步进行拓展,因而个体间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多变性、选择性、独立性明显增加,因而每个职工的思想可谓千差万别,很难掌握。部分职工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只是盲目的上传下达,照本宣科,不吃透文件、政策要点,不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不按照职工认可的方式进行工作,导致文件很难落到实处。这不仅消弱了基层职工的抵触及反感,进而引发了许多积累的矛盾及问题。

第二,示范作用的弱化。

榜样的力量曾经激励着广大的职工、群众,为了实现国家、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发挥其示范作用,就要强化榜样的示范作用,为职工提供精神力量。目前,示范作用有明显弱化的趋势,媒体在宣传及树立典范时存在较多误区,因此导致集中宣传较多,普通常态的宣传较少。再加上许多党员干部党性观念弱化,党员意识淡薄,就会导致其忘记党员的职责及使命,不能展现出党员的先进性。

第三,利己主义思想较重。

利己主义思想也是当前社会因素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的深刻影响之一,利己主义思想的抬头,让许多企业职工不再重视企业的集体利益与他人的合法利益的获得,而在行为方式上仅仅从自身利益的考虑出发,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得到顺利开展,无法形成企业内部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严重。

篇2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一、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已基本定型,但还有发展、完善、提高的可能。但我们也必须正视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商业理念的渗透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浮动。学生思想的自主性、多元性、差异性、选择性不断增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现实中一些阴暗的、 不健康的东西很容易腐蚀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出现模糊,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限制。现代互联网、传媒的发展与应用在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同时,也加剧了负面思想对人们的侵蚀。部分同学产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

现代学生心理问题较多,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与各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在为学生提供更多进入大学的机会的同时,也加剧了高校学生在经济、 就业、 学习、 情感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而实际中学生的抗诱惑、挫折能力是有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较为薄弱,不够强大的心理调适极易催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学生心理特点的变化。只有认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与心理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53%的同学出现心理问题愿意与父母和好朋友商量,以求获得心理疏导。30%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愿意找理论课教师,愿意找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学生只占17%。这不仅反映了辅导员在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中的部分缺位,也折射出了加强辅导员与理论课教师两支队伍的协同辅导与紧密配合的重要性。从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况来看,辅导员与理论课教师都在从不同的层面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两者之间的紧密配合与工作协同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经过更进一步的走访调查,学生表示之所以不愿意求助辅导员是两者之间接触较少,存在沟通隔阂。再加上高校辅导员工作繁忙,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就更少。学生也表示辅导员往往以对学生的管理和批评教育为主,使学生感到难以接近。而理论课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理论,也能在课外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疑惑与问题,因为使学生感到信服与亲近,学生更愿意与这些老师沟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作为教育者,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都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大使命,但辅导员既是教育者又承担着管理者、服务者的多重角色。二者在许多方面是交叉的、互补的,也是可以进行协同配合的。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辅导员与理论课教师要加强沟通与合作,辅导员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共同督促学生,探讨解决方案。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提升的有效方法

(一)提高辅导员人格魅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由此观之,提高辅导员人格魅力是非常必要的。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魅力是建立在高尚的美好的人格的基础上,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强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作为长期与学生接触的辅导员,其个人人格魅力也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有人格魅力的辅导员,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在学生群体中有威望、

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才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思想教育的指导,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对学生的爱是辅导员人格魅力的灵魂。只有先爱学生,才能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激发师生之间的情谊,才能在学生成长的路上给予更好的帮助和指导。辅导员要改变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姿态,主动走进学生。心怀爱心,要以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原则为标准,体察学生的心理情感,改变工作过程中的单纯说教,改变以成人化的标准片面要求学生的态度和做法,深入体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变化,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真心换真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是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基础,辅导员要在实践中总结工作经验,加强知识与理论学习。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个体思想的独特性、多变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要尽可能地立足于个体,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关注个体,更要通过多种形式了解个体内心世界。通过谈心等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可以创造轻松、宽松的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建立“与大学生谈心工作室”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沙龙”、“聊天室”、“休息室”等不同形式的专门用于与学生谈心谈话的场所能有效迎合学生不愿到心理咨询室及辅导员办公室解决思想困惑的心理状况,避免学生与辅导员在谈话中受到打扰或意外的关注。

另外,可以建立“大学生家庭背景档案”和“大学生成长档案”制度。每个人的思想成长都是持续变化,前后关联的。通过这两大制度的建立,可以更深层次地对学生成长进行记录,提高教育工作的联系性,及时追踪学生心理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资料支撑。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优化

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者。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考核机制、选聘机制、日常管理机制的创新构建。

在考核管理上,要引导学生参评,鼓励学生参与辅导员考核,增强考评的科学性。另外,要量化、细化对辅导员的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和指标项目。

四、结语

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方法远不止以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参考文献

[1]刘冰;汪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3期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靠教育,我国为提高国民素质,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全面开展的趋势,我国的民办教育事业也飞速发展,已日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新兴事物,在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主体的一部分,与公办院校并存,如何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取得长期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其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极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一、制约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原因

(一)民办高校学生生源思想政治素质所存在的局限性

民办高等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低于本一、本二类院校,总体来说,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这些学生在中学时代的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有效的学习方法,自律意识不强,组织纪律散漫,对自身的要求不严格,思想政治觉悟薄弱,自卑心理严重。他们不会将思想意识提高到一定高度,即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体相联系,缺乏爱国主义意识以及奉献精神,这些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品性,很难在步入大学后的短时期内改变。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队伍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与公办院校相同,在民办院校中,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居于主体地位。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高校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肩负着重大社会使命。但是在实践工作中,他们自身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首先,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所引发的就业压力大这一社会现象,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本着吸收优秀人才的初衷,许多民办高校所招聘的辅导员多为高校本科或硕士优秀毕业生,从他们的自身知识结构分析,这些优秀毕业生并没有接受过一系列系统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他们的才华大多表现为自身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在校期间在担任学生干部中表现突出等,但是,仍然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经验。其次,每个辅导员所面对的学生数较多,他们既是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者,同时也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方面的管理者。因此,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过于繁杂,这些日常性事务使得辅导员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思想政治动态,同时,辅导员不能系统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这极大制约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甚至削弱了辅导员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成效。

(三)民办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局限性

民办高校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是不能否认,民办高校的学生仍有自身的优点,他们思维活跃,敢于打破常规,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对于新事物,他们仍然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交能力的锻炼。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是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情感世界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要对民办高校学生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则需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当前一些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仍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停留在传统的纯理论灌输方法,没有很好地将理论结合实际,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面临的一些实际思想问题,这极大降低了教学效果。此外,在民办高校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进度受到学时限制,使得任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采取单一的讲授教学法,很多理论难点无法一一详细讲解,学生也难以接受,这就导致了原本就已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更加抵触,这也违背了开设思政课程的初衷。

二、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对策探析

结合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实际,针对上述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要提高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一)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学生辅导员工作队伍。

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居于主体地位,民办高校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起一支业务素质高的,有责任心的辅导员队伍。就他们自身而言,不仅要具有较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还要掌握科学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因此民办高校要落实对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改进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此外,要强化辅导员的工作责任意识,加强他们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多与学生谈心、交心,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

(二)积极探索有效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过程中,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长远深刻的。因此,要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效果,真正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首先,要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独特性,应当意识到,开设思政教育课程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明中,要注重师生互动,丰富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及自身的知识体系,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善于将当前的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寓教于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寓教于乐,在学生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民办高校学生有着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要充分调动他们在这方面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社团实践活动,例如,开展创建文明宿、先进班集体等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在举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渐使学生意识到良好思想素质的重要性,把活动规范内化为自身素质修养的一部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4

关键词:美的规律;思想教育;环境美;人格美;方法美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爱美,也总是乐于接受美的事物或观念。与人的爱美特性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地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对于增强思想政治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美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美是一门科学,具有严谨的科学体系和认知方法,对学生的感知、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生个体通过审美修养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才干,更有学习能力。很多伟人都爱好和擅长文艺,这种爱好同他们的事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克思爱读文学名著,爱因斯坦常常拉小提琴,李四光谱写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作品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美的魅力和神奇,激发了众多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的渴望和执着;正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培养和促进了他们的观察力,引导他们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鼓舞他们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

美育对于创新人才的智力开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的挖掘,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心理学家依据大量的科学实验分析告诉我们,创造型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卓越的文艺天赋。创造性人才不仅表现在智力上,也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创新意识实际上也是一种好奇心,一个人有了这种好奇心,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尝试冲动,美育能够通过积极的态度,扶植和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审美修养方面的确应该先走一步,更高一层。

美是道德的亲姊妹。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明言,从中不难看出他对美育的道德教育作用的推崇。我国历来有礼仪之帮之称。我国古代儒家教育很注重诗教,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所谓“兴”,就是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所谓“观”,就是考察社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就是互相感化和社会凝聚的作用:所谓“怨”,就是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可见,诗的这四种作用对人的道德发展是有帮助的。儒家还十分重视乐教,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名著《乐记》,对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了详尽的阐述。《乐记》主张用乐教来陶冶人的性情,养成内心的和协。其实,古代儒家所讲的诗教、乐教就是运用美的规律来使人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美的感染,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变得高尚起来,起到道德感化的作用。因此,审美教育可以辅翼道德,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人生的发展道路上,美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审美修养是从多力面发展人生价值的过程,从而使人更加珍借和热爱人生,生活之路也就会更加宽广,且可以摆脱生活的种种束缚、困扰和烦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崇高的志向,获得精神上的平衡。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审美修养是提高需求层次,创造人生价值和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了一定定程度的审美修养,也就在相应的程度上摆脱了低级趣味,心灵受到了美的净化化,精神上就有了更高的追求生活娱乐的格调也随之提高,生活内容也就更加丰富多彩,学习的目的就会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会人人大大增强,就会朝着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目标加倍努力。

具体怎样操作?笔者以为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环境建设,塑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环境影响人,造就人,美好的环境对人的美好心灵、美好品德有着熏陶和感染作用。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有着直接的影响。

其次,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我国有一句俗话:打铁必须本身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人格美,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第三,加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注重情感激励。美的东西往往把不可言状的情感变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人在想象中体会到情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高层次上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用美的语言体现“情”,做到人情、人理、动心,做到情真理切,理在情中,真正使学生心悦诚服,激起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热情、信心和力量。

篇5

关键词:大学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88-03

在现代大学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大学精神的凝炼与传承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高校有各自特点的大学精神的挖掘,及与大学精神相关的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术建设等方面的完善和发展,使高校内部更具凝聚力,对外能更好发挥社会思想、文化的领航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大学精神培育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大学精神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展现新的面貌。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现代意义的大学自诞生以来,追求真理成为大学的基本任务。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发展科学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发展真理是大学的天职。大学精神也随着大学的发展提炼出来,追求真理即是其必有的内涵之一。对大学精神的探究与描述很多,对其内涵的表述也存在一些差异,但差异主要是因分析和研究的角度造成的。对大学精神共性的认识主要包括:批判精神、兼容并包精神、独立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大学精神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①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支柱,是一所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因,是一所现代大学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因。②大学精神实质上是大学人的精神,是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而追求真理、探求新知、勇于创新的精神。③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学校师生需求、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是一所大学的支柱和灵魂,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④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动力源泉是一种无形资产;大学校风、教风和领导作风均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相对恒定的对大学精神的表述是一所大学对自身历史、传统、科学文化成就的提炼,能持续激励一代代的师生为保持、实现本校大学精神的要义而努力。

二、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由大学精神的内涵与表现的表述,可以用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存在与发展的灵魂来说明其重要性。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精炼结果,也是高校始终奋斗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以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为使命,并以此为归宿。这是因为,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本义和目标,真理本身必然要求思想自由、不受既有思维方式的束缚,并能兼容并包各家学说,取长补短以实现对真理认识的进步,同时这种自由不是一家之自由,不同思想均有自由发展的需求与权利,只有如此,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也才能真正繁荣。而支撑自由创新求是的,是人文思想,是哲学的指导,是科学的精神。所以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独立、自由、创新、人文、科学等精神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支持的,譬如只有自由的思想而无科学精神支撑,创新只能是空谈。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大学精神的实现过程中各要素作用的发挥与整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要在高校创造一种体现和实现大学精神的环境,并最终实现大学精神之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的本旨。因此大学精神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动力和追求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传承大学精神为基点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大学的目的是培养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实现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但需要用大学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发扬需要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者和大学生共同努力造就,三个方面人员在造就有本校特点的大学精神的过程,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培育环境、建设制度保证、提炼和保持大学精神的过程。在培育、提炼和传承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对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应重点研究:

1.教师教学与学术研究过程的自由、民主、创新精神需要维护和激励。大学要确立学术大师的核心地位无疑是一个广被认可的观点。而大师的出现不是预设的模子套出来的,而是自由思想、民主精神、创新追求等人文、学术环境下经过数十年培育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得来的。这样的环境不仅培育大师,更使教师群体思想更加开放和自由,在学术上能摆脱既有窠臼的束缚,创新的步伐会加速前进。同时,年青一代教师在学术上的进步既要老一辈教授、专家的提携,更需要他们的鼓励,在学术上的评价标准应更开放,避免某些所谓“学霸”对其他学者尤其年青学者的学术观点的打压。这种从精神上的解放和制度上的保障对大学里的教师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支撑。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建立和维护这样的制度、营造和维护这样的环境是彰扬大学精神的基本责任。

2.大学人文课程需要拓展。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人文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人文课程的建设上,但在课程建设上人文精神的表达仍做得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或理工类专业。譬如理工类的专业课程,每门课所涉及的科技理论都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可能是顺利的,也可能是艰难的;理论的创始人和后继者在理论的创新上可能是顿悟,更多的是孜孜不倦求索的结果,其中都蕴含着大学精神所应有的内容,非常值得挖掘和向大学生传授。这些都应作为学科发展的历史向学生讲授。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专业的学科发展历史,就不能理解科技发展所需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就不能把握本专业当前发展的水平,也就谈不上理工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表达。这是其一。其二,理工科院校或专业教育的人文类必修课程内容单调、数量有限,郭齐勇以为用经典为核心课程以实现文化传承,笔者深以为然,此诚宜成为大学精神新的内涵之一。其三,校史课程绝少,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或难以为继,如武汉大学开设校史选修课,虽受学生欢迎,却因授课人是校行政人员而不给课时费,授课老师也从8人降为1人。校史是记载、表述、宣传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基本载体,大学生从校史了解本校的历史、发展、特色及体现大学精髓的大学精神是最便捷最好的方式。但一般高校是通过校史报告、校史展等形式向学生讲解,但这种校史教育不是强制性的,仅是一种学生活动。对校史不了解,大学生难以培养强烈的爱校思想,即使是名校,它的学生引以自豪的多是因学校的地位赋予自己的出身。而学习校史最好的方式就是课程学习,能够系统、全面、深入地向学生介绍学校历史上的方方面面。所以,要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力提高校史课程的地位,使学生知史爱校,承担起传承与发展本校大学精神的责任。

3.大学校园文化需要繁荣。大学校园文化有着广泛的内涵,自由精神、人文精神、校风学风、校园的各种流行等都可以归在校园文化里,大学精神也通过校园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得以体现。大学生获得大学精神的传承更多的是从大学里的文化环境里感受和内化而来,大学校园文化就是要创造和培养这样的环境,使崇尚科学、学术气氛浓郁、思想活跃、富于激情、团结奉献等等通过各种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科研活动、观点辩论、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不同形式得以宣传,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活动深化对大学精神的思想认识和提高个人综合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创造和培养这样的环境上下工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以本校大学精神为指导,研究校园文化演变规律,创造和维系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环境;研究当前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校园文化需求,发挥高校各类人员在大学精神建设方面应尽的责任,繁荣大学校园文化,使大学精神能够真正深入师生心中,最终实现建设和谐大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袁祖望.论大学精神[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9.

[2]李志仁.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6,(9):8-11.

[3]卢勃.论大学精神的承传与表达[J].高教论坛,2006,(3):39-41.

[4]王飞,程斌.大学精神文化浅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6,(11):30-31.

[5]周瑞法.大学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易旨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2):18-21.

篇6

关键词:成人教育 业余生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29-02

1 新时期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人院校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教发〔2007〕23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和办学秩序管理的通知》的文件中提到,要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力度。成人高等教育要积极适应在职从业人员的需求,坚持以业余学习为主的办学形式,从2008年起,很多普通高等院校停止招成人脱产班学生,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成人脱产班的规模要根据具体行业需求从严、合理确定。政策出台后,使得高校生源趋向复杂化,由于学生年龄差距大,文化程度不一、学生在自我约束、心理特点、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使得成教学院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其复杂化。

(2)社会偏见严重。社会上绝多数人包括很多学生家长都认为只有孩子走不了好大学才会选择成人高校,在职来读书就是混张文凭而已,因此各行业对成教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较低。这就导致了成教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自我要求明显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行为自由散漫,时常会有缺课逃课现象发生,缺乏诚信,考试做弊现象严重,学生不能发自内心热爱自己生活学习的学校。

(3)成教学院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够,投入精力不足。很多人认为成人教育就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庸品,是学校创收的一个手段,成教学院专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较少,力量浅薄,缺乏交流,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或学习。一些高校甚至没有配备成教学生工作队伍,只是在不同年级配备兼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工作重心放在了学习上,对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要求不高。使得其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不够深入。

(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成教学院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学习的动力,进取心不强,自制力差,很容易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根本不看重知的增加、更何况综合素质的提高呢,一切都没有过高的期望。在某种理论上说,成人对于教育的期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参与度。因为学生对于业余教育的期望值较低,决定了他们不能够很好地参与各学科的学习之中。对他们而言,学习本身根本没有意义,最重要的是快速地获取文凭和学历,更无暇顾及对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了。

2 大力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举措

在成人教育体系中,学生也是“人”,对于学生的教育正是对“人”的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依赖于人的各方面能力教育,尤其是创新能力,人的价值的充分体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落脚点也应该是“人”,对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运用常规方法、基本内容的教育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中体现创新精神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成教学生的社会角色,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1)高度重视成教生的诚信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由于利益的驱动,社会欺诈现象时有发生,各种不诚信现象在某些程度上得不到有效惩处,由于成教业余学生与社会接触频繁,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欺骗老师,考试经常性做弊;诚信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显必要和紧迫,作为高等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加强诚信教育更是刻不容缓。“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只有立足于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树立诚信形象,才能让学生在言传身教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管理。当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道德建设教育必不可少,通过教育让学生树立诚信光荣、欺诈可耻的人生观念。

(2)大力加强成教学生的责任教育

当前,现在很多成教学生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平日的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子女过分的疼爱,促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要求低而少。因此,对于成教学生必需要加强价值观教育,提高成教学生的社会、他人意识,还要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成教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更要以生命责任意识教育为突破口,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成教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提高责任感。

(3)成教学院加强管理力度,提升自我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成校院校,更要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从入学初开始一直到毕业都要有一整套的制度及要求。但是,制度约束不是万能的,只有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实际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要严肃校规校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于那些违反校规校纪,不执行规章制度的成教学生,要坚决地予以批评和教育。反过来说,成教学生因自我意识强烈,在教育中要引导他们要深入了解自己,剖析自我。在教学中将其尽可能转化为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在自我教育中改变自已,超越自我。

(4)加强班主任管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

班主任是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各项方针实施的直接执行者、体现者,是成教学校的“窗口”,也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班主任选配上,应把作风正、工作扎实的教师聘为班主任,并给以一定的激励奖惩政策。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 宿舍,和学生建立亲密关系,为开展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结合当前形势,让学生感觉到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加强修养,提高综合能力才能立足于未来的时代。

(5)加强学籍管理,树立良好学风

学籍管理对于整顿学员学风,建立正常教学秩序,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到课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籍管理过程中每学期都及时查清、掌握每个学员的考试情况、注册情况及平时到课情况。对补考数超过规定的学员坚决作淘汰处理。严抓迟到早退,对缺课多的学员取消正常考试资格.促进良好学风树立。

总而言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思路,内容和方法,建立完善全方位育人机制,才能使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艳飞.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篇7

关键词: 隐性课程 公安院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社会治安的形势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间接地要求公安高等教育:要培养出既具有过硬实战技能又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高尚职业道德操守的人民警察。这其中,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更多的需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有学者指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做人的工作,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做的是用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来教育、武装、提高、动员群众以影响和推动社会实践,实现一定阶级或集团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的工作”[1]。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教学方式多是说教型,不得不承认的是,传统教授方式存在如下问题:知识传授主体即教师过多采取灌输方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略知识接受主体即学生的接受能力,显性课程传授知识的不足可见一斑。公安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尤其是对学生的政治素质、德育素质和纪律要求等诸多方面有着与普通院校不同的高标准。为加强对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适应郭声琨部长提出的“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推进具有公安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这一目标,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借助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显性与隐性课程协同一致地发挥作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隐性课程的界定

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初,在杜威和克伯屈两位教育家首次提出后,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并由此展开深入研究。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吴也显发表的《潜在课程初探》是我国较早涉及隐性课程的文章。四十余年来,诸多学者对隐性课程进行了研究,纷纷著述论说,对隐性课程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相对又相生的范畴,是指知识传播机构利用环境因素等采取非学术的途径,将学校显性课程设置内容以外的诸多关乎学生品德、知识、行为、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传承给学生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隐性课程的目的是“要将存在于人头脑中和特定情景下、难以明确表述的隐性知识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2],隐显互补,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隐性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隐性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忠诚意识

“识别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3]。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和目的是为党、为人民培养和造就政治合格,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人民警察,其教育成效一定程度上决定社会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伴随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思想的日新月异,尤其从学生所处时代而言,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多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忠诚意识的弱化在这个时代有所体现,但忠诚却是一名人民警察所必需的,只有对党、对人民绝对忠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忠诚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传统的忠诚教育多是理论的宣讲,于培养目标不利。而隐性课程则可以通过案例的讲解、事迹的宣扬和环境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忠诚意识的培养。

(二)隐性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执法规范化意识

伴随着法治进程的前进,公民法律意识在增强,与此相应的是公安机关执法面临着越来越高的标准,执法规范化成为一种必然。当公安院校大学生从一名预备警官转变为真正的人民警察后,其执法行为能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之规定执行,关键在于学生时代执法规范化意识是否形成并巩固。当前,公安民警因执法不规范而卷入讼争的案例不在少数,为避免大学生毕业后出现这种不良现象,在学生时代培养其执法规范化的意识相当重要。显性课程对于学生执法规范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才是规范,但鲜能让学生知悉执法不规范的深刻教训,作为显性课程有效补充的隐性课程,能够让学生对执法不规范有直观且深刻的认知,进而促进学生执法规范化意识的培养。

(三)隐性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侦查意志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能否胜任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担,其侦查意志至关重要。所谓侦查意志,是指“侦查人员为了证实犯罪和查明犯罪人,根据侦查调查的需要调节自己的外部动作和内部心理状态,排除各种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到侦查对象或有关犯罪事物上,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各种侦查设施和刑事科学技术手段,克服各种困难,冲破各种险阻,依法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以达到预期侦查目的,完成侦查任务的能力”[4]。侦查意志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而是日积月累的生活与学习实践后才形成的,隐性课程对于学生侦查意志培养的魅力正在于此,通过环境的影响、亲自动手的操作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其能够适应日后打击犯罪的现实需要。

(四)隐性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众意识

公安工作的根本在于群众工作。一直以来,群众工作都是公安工作的重心。尽管伴随着刑事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案件侦查工作对于刑事科学技术手段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犯罪分子反侦查的能力也在增强,当科学技术手段在犯罪现场无法获取犯罪证据时,侦查工作将走向何处?未来的预备警官能否担当起打击犯罪的神圣且沉重的职责?原始的群众路线此时更将凸显其重要地位。因此,对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群众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隐性课程正是对显性课程培养学生群众意识的有力补充。

三、基于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课程开发

(一)案例研析隐性课程

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政治立场、绝对的忠诚、规范的执法、顽强的意志和对群众的尊重为目标,通过收集典型案例,尽可能采取面对面的方式与当事人进行了解、沟通、整理后,通过板报、校园网络、媒体、选修课程等传播途剑与学生共同研析,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如前述的忠诚意识之培养,教师可收集当前公安队伍中出现的个别不忠诚现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使学生深刻感悟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忠诚的必要性及意义所在。执法规范意识的培养,教师可有意收集警察执法不规范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案例,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促进其执法规范化意识的养成和强化。

(二)建立一线民警授课模式

公安院校教师与一线民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一线公安工作经验的不同。实践者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是案件的亲历者,不得不承认,公安院校老师在实践经验方面要远逊于一线公安民警。因此,为提高授课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请一线公安民警为学员授课、做报告、讲座或座谈,如邀请公安部英模和各行各业的爱岗敬业人士等为学生授课,讲述亲身经历的公安传奇故事,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学习公安专业知识的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强化,如前述的群众意识的培养,一线警察可通过讲授自己如何依靠群众、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如何得益于群众而侦破案件的典型案例,以此促进学生群众意识的养成和强化。

(三)开设模拟公安实践课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意识的最终养成并不是靠单纯的书面教学就能达成的,只有亲身经历后才能体会、记忆最深刻,甚至终身不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模拟公安实践课程让其体会、感受一线公安工作的酸甜苦辣。如前述的侦查意志的培养,现实中诸多案件在侦破以后反思总结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当时与成功只差那么一点点,之所以没有在当时那个节点对案件予以突破,就在于自己侦查意志的薄弱,没有坚持下去,悔不当初。教师完全可以将这类案件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整体,经由非学术的途径传播给学生,强化其侦查意志。

四、结语

曾言: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公安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我国,公安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人民警察的重任。学生自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起,能否成为对党、对人民绝对忠诚的人民卫士,能否肩负起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责任,学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功不可没,基于显性课程的不足,只有隐性与显性有机结合,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做好新时期的公安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研究,2012(09):128.

[2]杨志成,维春.隐性课程的文化价值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36-37.

[3]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研究,2012(09):128.

篇8

[关键词]文明修身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2007年5月4日,总书记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希望广大青年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以英雄棋范为榜样,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作为我国青年中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使高校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四个新一代”,除了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教育,更要特别重视对他们的文明修身教育。

一、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重要意义

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在大学生中进行文明修身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可以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可见,文明修身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是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环节,是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明修身教育对巩固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21世纪对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其道德意识,做到以德修身,塑造新时期大学生形象是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思考的课题。

二、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主要内容

1.开展基础文明修养教育。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的言行方式,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内容包括教育和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树立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到“美化校园”、争创“文明宿舍”等活动中来。

2.开展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奉献、团结协作、谦虚求实、勤俭自强等道德品质。

3.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育民族精神,倡导修身自省,为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实施策略

1.因材施教,坚持贯穿主线

人的道德层次有所差别。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状况也同样高低不同,参差不齐。因此在实施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过程中,既要因材施教,分别不同对象,针对不同阶段开展教育。如将“文明修身”渗透到新生入学教育,可以使新生了解“文明修身”的内容、意义,使之在刚迈入高校的大门时就能产生“我已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识,从而使之在心灵深处树立“做一名合格大学生”的信念。

2.整合资源,注重工作实效

(1)加强“两项教育”

一是加强正面教育。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通过集体学习、竞赛考试、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正面教育,使大学生掌握文明修身的目的任务、内容途径等。二是加强自我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讨论;通过组建“文明督察队”等方式加强自我教育、自我实践,充分发挥广大同学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文明修身的重要性,从行动上增强文明修身的自觉性、自律性。

(2)发挥“三个作用”。

一是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带头、和批评监督作用。二是发挥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的文明修身示范作用。三是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3.立体渗透,创新工作载体

(1)通过多种渠道巩固阵地建设

要想使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这一原本不为学生熟知的事物深入人心,首先需要需要巩固完善原有阵地,对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进行全面动员和宣传,如通过院广播站开辟“文明修身之声”栏目、在校报等开辟“文明修身人物风采”及“文明修身大学生论坛”专栏,发表关于“文明修身”的评论文章等。

(2)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制度建设

同法制建设一样,实施“文明修身”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建章立制”、“德法相济”。将“文明修身”渗透到学校规章制度、校纪校风的建设中去,也是“立体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推出“文明修身条例准则”,将其作为学生的评优、评奖、德育评估、学年鉴定等作为评比的一条重要依据。使文明修身同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通过不断总结,可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推动“文明修身”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沈兴全,吴淑琴,张晓辉:实施文明修身工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增刊)

[2]倪鸿雁,施进华.文明修身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