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8篇

时间:2023-09-20 15:23: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

篇1

以“课”备课:以“地理案例”为载体,以如何上好一节地理课为中心,贯穿备课、上课、评课等环节,以地理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讨论释疑为主,研究结果主要以教学案、课堂实录等形式呈现,可以采用同课异构或异课异构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如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为例,既可以从学生生活中所见气候导入,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直观呈现降水的形成,或教师直接讲述雨、雪、雹的景观。雨、雪、雹统称降水,其中降雨是主要形式。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根据课本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并分析分布地区。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发生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以“文”备课:以地理知识学习为着眼点,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地理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教学专业水平,为教师的迅速发展奠定基础,力促教师成为真正具有独特风格的“人”。主要途径有:一是读教育相关的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地理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勤于思考、写作,如《中学地理教学法》《地理课程论》等。二是多听地理专家报告、特级教师授课、名师讲座或录像等。现在各地区地理教师每年都会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教师要紧抓每次得来不易的机会,多与人交流分享。只有思想开放、理念先进、言行激昂的地理教师,才可能受到学生的信任和热爱。

以“网”备课: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地理教师的教学发展和成长带来极大的“实惠”。在网络备课中,通过地理QQ群和博客、微博等,地理教师可以充分感受零距离的交流。各地区、学校以教学研讨、教科研修为平台,畅快淋漓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就一个知识点、一节地理课进行激烈的讨论,发表个人意见,以弘扬“见仁见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网络研修新风尚,最终实现网上资源的共享。由于备课需要教师吃透新课标、新课改理念,很多一线地理教师对教材的备课产生过这样或那样的疑惑。于是,大家本着“互补互利,合作双赢”的学习精神,做到“四统一”,即学知识,学进度,学重难点,学目标,并在网上由专人负责收集上传的电子个案,整理分享。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也可以创设网络论坛,大家分别在BBS里开设各式各样的研修主题,采用回帖或跟帖的方式在网络中进行对话、交流。广大地理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这里碰撞出火花,教学经验在这里分享提升,教学能力在这里提高和发展。

笔者所在教研组设计的网络栏目如下表:

以“队”备课:以个人、备课组、教研组或名师工作室为单位,以地理教学案例和教学叙事、教学随笔研究为载体,从各个层面进行研修,汲取集体的营养。备课组、教研组可以多开展团队式“同课异构”活动;个人层面可以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议题活动;在名师工作室层面上,形成地理教学共同体、互助组,如城乡学校地理教师互派交流、组建备课中心组。

以“思”备课: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教学,反思自己每节课、每个细节。地理教学的进步,关键是地理教师自身的进步。再精彩的课,都存在对学生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的情况。仍然以《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为例,如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时间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分析降水量柱状图、降水量分布图有困难,这一教学重点很难达到最好的预期效果。那么,就需要教师反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读图、析图、作图”。

篇2

立足课堂并更好地服务和引领教师一直是我们教研工作的重心,如何把学科组建成学习型和研究型的组织,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研究的能力,着力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省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实效性,是我们要不断思索的问题。如何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让老师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教学现状,并在教学中反思和提高自身能力呢?这恐怕还得结合我区的教师队伍现状来找方法。

我区初中学校只有11所(现撤并为10所),各校只有一到两名地理教师。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单打独斗”,没有优秀教师的引领,也没有交流的对象。因很多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加上课程任务重,很多老师没有多少机会参加市里或更高级别的教研活动和培训,只能“闭门造车”。为了培养一支合格的优秀的教师队伍,改变落后的教学理念,我尝试将全区老师凝聚在一起,以一个主题教研活动为载体,促进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优秀教师带领初级教师,以老带新,最终达到提升教师整体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因此2012年起我引导全区地理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教研活动,做了一些探索,我把这个过程总结为四个步骤: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反思教学、改进教学。

第一个步骤,全区地理老师就某一章节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其目的是让参与老师呈现自身已有的理念、习惯和经验,便于在第三个步骤与其他老师交流时产生观念的对比或冲突。第二个步骤是由一位老师上研讨课,其他老师带着事先分配的任务观察审视课堂,分别观察记录教师的课程理念、知识点的处理技巧、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效果、师生角色关系和心理关系及所反映的教学理念等等,并全程录像。其目的是将整个教学过程打散以更细致更好地观察和思考教学的合理性。第三个步骤是课后授课教师谈设计思路或困惑,其他老师集体研讨交流,就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进行评价,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建议,撰写教学叙事或教学评价。其目的是让老师之间不同的经验和理念发生交流、碰撞、整合,产生新的知识新的理念。第四个步骤是研讨之后所有教师调整修改教案,由同一授课老师及另一位参与研究的老师上研讨汇报课,老师们再次观察、评价、交流,撰写教学心得或观后感。其目的是回归课堂检验修改调整后的教学设计是否解决了问题、提升了教学效能。

我区地理教师在几轮有组织的参与课例研究教研活动过程中,不断将他人的新教育理论与自身已有的教育理论进行相互对比和检验,接受新观念,充实新理论。现在老师们都能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和能力培养,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更符合课程要求,教学水平也有提高,已有四篇教学课例在书籍《在课例研究中成长》(书号ISBN978-7-5493-1707-3)中发表。

老师的课堂实效提高了,自身专业素养也有很大提升,2013年以来我区已有一位教师获全国人教社组织的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一位老师获全国录像课竞赛二等奖;一位老师获全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一位老师获南昌市骨干教师荣誉称号;一位老师被评为青山湖区学科带头人;两位老师获南昌市“园丁杯”教学竞赛一等奖;7位地理骨干教师在2015年9月申报省级课题《借助名师带动提升初中地理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探索》并已立项。我区教师正在由合格转为优秀,我想这与扎扎实实开展的课例研究教研活动有关系!与老师们参与研究、积极反思、认真实践有关系!

篇3

高中地理必修课中以人文地理的内容为主,广泛涉猎了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人地关系等诸多的社会问题。于是,人文地理教学变成了“看书—划书—背书”,学生们的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通过测验教师会发现很多看来为常识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

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分析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1 我们秦皇岛地区为初中新课程的实验区。初中地理课成为了“历史与社会”的一部分,地理知识的教育被弱化了,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下降了。

2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中理论知识明显减少,学科体系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案例,其例子近为上海、昆明,远则巴黎、东京。这对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要求明显提高了。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成为摆在每个地理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该问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

环顾周边的兄弟学校,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普遍采取的方法就是在高中阶段抽出一段时间专门进行初中地理课本中的有关内容的学习。但初中地理课本面对的学生群体是无地理学习能力的初中生,地理课本的内容按编写者的意图应放在高中地理课本之前,所以其内容无法与高中地理顺利衔接。于是教师吸取兄弟学校的经验教训,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提出“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建立开放的地理大课堂”的教学模式,想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我校的地理教学水平。

三、研究过程

方案一:利用地理知识竞赛,丰富学生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兴趣

在2009年冬季,我们地理组的同事们本着向学生呈现“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宗旨,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我爱学地理杯”地理知识竞赛。我从教材的内容体系出发,以声音图像、文本等资料为载体,设计了多组试题。试题的内容涉及了地球大气、河流、生物、工业、农业、城市、交通,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十大类热点问题,涉及的区遇有印度、英国、法国、德国、中国东北、中国内蒙古、中国西南等诸多区域。其中,试题中云南干旱问题是当年全国关注的热点环境事件。另外,“碳交易”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这场地理知识竞赛的气氛异常热烈,在赛后很多天学生仍然津津乐道。时任高二(8)班班主任的乔老师之后对我说:“你们这场竞赛真好,学生们都说大开眼界。”高二年级的地理教师也说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空前高涨,班里掀起了一股学习地理的狂潮,学生提出的地理问题让教师应接不暇。

看到地理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这样好,我们地理组的同事们决定将地理竞赛做为地理组的常规教学活动,每个学年都如期举行一次。受此启发教师以在酝酿举行“地理问题辩论赛”。借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地理竞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再好,它也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常规事件,其效果具有短期性。如果要达到长期稳定有效地提高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的目的,必须从常规的地理教学人手,于是我们又提出如下方案。

方案二:挖掘乡土地理内容,激活人文地理课堂

地理新课程关于教材的使用有一个理念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为我们挖掘乡土地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证明,有些乡土地理案例对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概念,增加人文地理素养有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我曾引用我家邻居去天津经商的案例。案例用叙事的方法展开,内容是这样的:

“我家邻居35岁,因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因此取名东升。东升家世代为农,家里很穷。东升23岁时娶了媳妇。其媳妇家有经商的传统。于是小两口到天津去卖菜了。”这本是一段很直白的家常,但放在人口迁移的背景下,学生很快就会从中悟出以下的大道理:①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农村迁往城市;②迁移的原因是经济原因;③迁移的目的是务工和经商。

当学生领悟到这里之后,我又接着往下讲,“东升两口子很能干,两三年下来,他们就翻盖了六间新房,后来东升的表弟东风,初中毕业后在家无事可做,就跟随东升来到了天津打工。再后来,东升发现天津人爱吃粉皮这个商机。于是,东升的父母和他的叔伯们开起了粉皮作坊,做的粉皮由东升带到天津去卖,一大家子的日子变得红火起来。”

在这段家常里给出了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意义:①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收入;②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③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给农村带来了信息和技术,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等。

通过这样一个案例,书本上空洞的理论变得逐渐鲜活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马上就可以联想到他们身边有关人口迁移的事例,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起来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的用地理的眼光去分析社会现象了,学生们的人文地理素养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直到现在有些调皮的学生见到我还会说:“东升的邻居来了,再给我们讲讲村里的事吧。”由此可见,学生们学习地理的情绪之高涨。

方案三:巧妙布置假期作业成为地理课堂的延伸

如果要是能让学生走出校园,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参与社会生活,那将是地理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地理教师终身追求的梦想。寒假的来临给教师带来了尝试这一思想的机会。

每到假期,学校都要求教师留足家庭作业。一般的教师也就是留一些片子、练习册什么的。学生回家之后被成堆的作业压得抬不起来。有一次,在我要布置作业时有一个学生曾说:”与其做这么多作业,还不如别放假得了!”学生们有这种情绪,其作业完成的质量可想而知了。教师在作业形式上做一些文章,让学生更加乐意去完成作业。也借此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人文地理素养。今年,我们的寒假作业是这样的:

作业1:亲手描一个中国行政区区划图,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除夕这一天的全国各省会城市的天气情况,绘制成天气情况图。听完作业后有的学生小声说:“这个作业还有点意思。”通过这项作业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到初中地理课本中有关“中国行政区划”的全部内容。同时,对中国冬季各地的气候特点有所体会,这也是初中地理课本上“中国地理”一章的主要内容。

开学之后,有一次我在带领学生预习中国政区时,有很多学生美滋滋的将假期中画的地图拿出来参考。

作业2: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声音、图像、文字等向学生和老师介绍10个你认为重要的世界城市和5个你喜欢的中国城市。这实际也是初中“世界地理”的重要内容。了解这些内容对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有意义。结果假期还没有结束,很多学生就将作业发到了我个人邮箱中了。其中普通班的学生张玙琛是最早交作业的。从学生的积极性中可见这样做的结果是良好的。

方案四:引导学生研究社会问题,利用阅读课提高人文地理素养

高中学生的假期是短暂的,新学期开始后,我们打起了阅读课的主意。在学校,高一年级每周都有两节阅读课。学生可以在阅览室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开阔视野。例如,在教授“城市的发展与变化”这一内容时,我曾经引用了一个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谢拂维尔市的破产做为例子来说明城市衰落和城市中心区衰落的不同。这时我特别向学生说明这个例子,来源于《城市的繁荣和衰落的秘密》这本书。这样做一方面告诉学生治学要严谨,另一方面,告诉学生书名,在今后学生们如果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也许他们就会有兴趣去读一读。另外,在地理课上教师也会有意识提一些与人口社会相关的热点问题。这些也许会引起学生研究的欲望。他们也许会自发的去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关于这方面的效果我们正在观察之中。

四、结论

篇4

百年以降,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接下来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初中读书笔记课外,欢迎大家查阅。

初中读书笔记课外1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想读这本书也是从师范里开始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个人十分喜欢这种途事型的教育书藉,所以一直就很想读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后,没有一口气读完,因为这本书分上、下册近900页的文加上个人读书比较慢的习惯所以一直在慢读的状态。近期由于比较闲,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和之前想象的不一样。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同时,读得慢还有一个原因是读这本书比较吃力,吃力的原因我总结出来可能有两点:一是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难以消化卢梭的思想,二可能是由于是译文,所以在语句的表达上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我这样的感觉都不能遮盖住《爱弥尔》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曾有同学评价说读完《爱弥尔》之后,最大的感觉是发现原来所有的教育思想早在17世纪的这本书里都有过阐述了。我不敢保证是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是它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举个例子来说,在我国80年代兴起的,甚至我们现在还在讨论和探索的民主教育思想,在《爱弥尔》这本书里就有了阐述。我们可以试想的是,17世纪的卢梭能提出这样的教育思想,就可见这本书是一个超前的、影响时代的一本好书。书中提到最多是自然教育,其实也可说是有其独到之处。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被书中作者独创的观点、精辟的论述、精美的描绘、细腻的文笔所折服。全书贯穿无数教育经典名言,处处蕴涵着真知灼见,闪烁着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让人不时掩卷回味。最让人称奇的是,卢梭的儿童教育观,至今仍散发着绚丽的光芒,让人不得不惊叹卢梭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

卢梭的《爱弥尔》虽然是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小学教育还是有借鉴作用。

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要转变观念,用知识充实自己,要善于学习,博览群书,把自然教育当做一种态度,一种拓展视野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做一名乐学好思的智者,要把小学语文教育看作是亲近自然的教育,把学校创设成孩子快乐成长的乐园。让大自然与教育自然地融为一体,孩子如一株株嫩绿的树苗,生机盎然,茁壮成长;教师团队如浓浓春意,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体现出人本教育及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理念。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尊重儿童,积极创设条件引导鼓励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美。充分利用小南坑小学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丰厚的社区环境,以学生为本,创设人文文化的环境,为学生营造安全、温馨的氛围,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起到人生起步的第一个站点成为孩子们向往的育人摇篮,这里,永远留下孩子们美好幸福的回忆,让“素质教育”这朵奇葩,在小南坑小学开得更鲜,开得更艳!

最后,通过家长学校、小南坑小学师生博客圈等多条途径动员家长朋友们充分认识小学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进行,需要深刻地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不同阶段的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正如卢梭所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踏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像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让我们家校携起手来共同聆听大师的呼唤,了解孩子们的世界,让我们的孩子拥有自由舒展的童年。

初中读书笔记课外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让我们大胆地去实践,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吧!

初中读书笔记课外3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初中读书笔记课外4响应书协的号召,本月读有关育儿方面的书籍,闲来时随手从书架上拿起一本《影响孩子一生的60个好习惯》,看罢,才知道原来培养孩子的习惯是如此之重要。现在把读了这本书的一点点体会写出来,以期与各位分享。

培养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清它的债务!

习惯决定命运,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资本,成功的教育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开始!

学校的教育主要是教给孩子知识,而孩子要成为一个健康合格、优秀杰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家庭的正确引导是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

那么,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古往今来的成功者和教育家都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过:“把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行为;把行为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习惯;把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性格;把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命运。”

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每一个人的命运。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个记者问其中的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道歉,学习东西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之一。作为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的富兰克林博学多才。他自己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他的成功正是来自于他自幼养成的良好习惯。

他在年轻的时候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和谦逊。然后,他决心使自己拥有这13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记录表,每项美德占去一页,每天晚上反省时若发现有当天未做到的地方,就用笔做个记号。最终,富兰克林真的养成了这些习惯,并使自己走上了成功道路。

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段话:“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每一对父母都应该高度重视孩子习惯的养成,并且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各种能受益终生的好习惯。借此机会,愿每个孩子都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愿每一对父母都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初中读书笔记课外5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我一直坚信“性格决定一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利用空余时间,仔细阅读了《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一书,从中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谈一点心得。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良好习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

二是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教师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练习,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三是培养学生多动脑,勤动手的良好习惯。初中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坚持下来,“勤思考勤动手”的习惯就会在“快乐”中逐步形成。

篇5

“锋与天气”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常见天气系统”的第一目。本部分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为“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分别从全球尺度和地区尺度认识这一要素。本章前两节介绍大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大气环流与气候,本节从生活需要出发,讲述影响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因此,本部分内容在本章不可或缺。教材在呈现这部分内容时,叙事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并重,图文并茂,让学生对锋面系统有较直观的认识。教材中知识的铺垫也很到位,为学生扫除认知障碍。教材紧扣课标要求,对冷、暖锋过境的天气特点分析得很详细,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二、说学情

学生对天气现象虽不陌生,但对各种天气的成因并不了解,还不能从更加专业、科学的角度加以解释。但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很想探寻生活中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规律,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向。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立体感较强,加上有初中地理、物理学习和本章节的两节知识做铺垫,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的方法,自己分析、归纳出锋面系统控制下天气的特点并不是很难。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在锋面结构图上指出锋面、锋线和锋;能够借助简易天气图说出冷锋和暖锋在过境前、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特点,并分析原因;能够结合示意图,说出冷锋和暖锋在锋面坡度、降水位置等方面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暖锋过境的天气,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更加科学、深刻地认识到不同天气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而体会到地理的实用价值和学习地理的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简易天气图上判断不同类型的锋,并分析它们在过境前、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特点。之所以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是课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简易天气图,这就要求首先能从中辨认天气系统,其次要根据其发展趋势分析某地区某时段的天气情况,以便为更舒适的生活或生产需要做好准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就是为了达到该目标。

教学难点:用所学锋面知识分析一些天气实例。之所以将其确定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在知识理解方面还有困难,要求他们立即学以致用、分析天气实例是难上加难;再加上天气现象的成因本身是复杂多变的,所以这成为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我国很典型的天气实例。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在解释气团的特点及冷锋、暖锋影响下的天气实例时主要用讲授法。因为“气团”不是本节重点,不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去摸索,但它又是学习“锋面”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做讲解、铺垫。教师讲锋面控制下的天气实例,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刚接触时还不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

启发式问答法:主要是在学习冷锋过境的天气特点时使用。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之一,由学生自主构建,才能理解得更深刻。但在刚刚接触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他们可能会有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合作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主要是在学习暖锋过境的天气特点时使用。由于教师已带领学生学习了冷锋,学生已掌握分析思路,因此这部分可以让他们小组讨论,然后请一个小组来表演。学生在活动时教师要做好讨论指导,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督促全员参与。

六、说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以板书、板图为主,计算机多媒体为辅。计算机多媒体主要展示冷锋、暖锋形成的动画,一方面很生动,另一方面也方便表示锋面的移动过程。其它内容的教学主要采用板图和板书,一方面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也能学画简单的示意图,板书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武汉的气候类型,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回答。引导学生认识气候是长时间内比较稳定的大气状况,而天气则是易变的,所以经常要关注天气预报。请一名学生模拟天气播报员播报此时的天气情况。学生将会从气温、阴晴、空气污染情况等方面播报,这时板书“气温”、“气压”、“风”、“阴晴”几个关键气象要素。然后教师说明天气现象与天气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引出本节课主题:常见天气系统之锋面。这样导课一方面实现前后内容的平稳过渡,另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入手,提高学习兴趣。

2.教授新课

新课教学共有“认识气团”、“熟悉锋面结构”、“引导学习冷锋”、“合作学习暖锋”、“了解准静止锋”、“区别冷、暖锋”几个活动。

(1)认识气团。“气团”是学习“锋”的基础,所以要做铺垫。先让学生在教材P41第二段中勾出气团概念,然后教师解释其中两个关键词。“物理性质均一”指气团内部的温度、湿度差不多,因此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比较单调,一般是晴朗的。“大范围”有多大?让学生看教材P37冬季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夏季的“夏威夷高压”,它们都属于气团。基于这两点解释,一是让学生认识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是单一的,与后面的锋作比较;二是让学生直观认识气团的大小。借助刚才图像,顺便认识气团的性质。引导学生回忆影响我国的气团,冬季主要是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大陆气团,夏季主要是来自太平洋的海洋气团,询问学生两个气团的温度、湿度是否一样,学生很快能总结出大陆气团冷而干、海洋气团暖而湿,顺利引入冷、暖气团,但教师要强调冷、暖气团是相对的。

(2)熟悉锋面结构。为了自然过渡,教师指出“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是‘平和’的,但当冷、暖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就会发生‘交锋’,形成锋”,形象地将二者联系起来。先请学生阅读教材P41,找出“锋面”、“锋线”、“锋”的概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板图“锋的结构”,然后请一名学生在图中将“锋面”、“锋线”、“锋”标出来;紧接着提问学生锋面结构有什么特点,提示从锋面倾斜方向、锋面附近天气情况等方面回答。

(3)引导学习冷锋。过渡:由于气团势力不同,锋可以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教师播放冷锋的动画,让学生注意观察冷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锋前、锋后,这是进一步学习冷锋过境天气特点的前提,也直接影响到暖锋的学习,因此这个基础要打扎实。待学生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后,让学生从气温、气压、风、阴晴方面分别分析冷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特点。提问时要有提示,以免学生初次接触,不知如何下手;也可以先请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以做示范。学生在回答时教师做表格式板书。最后教师列举受冷锋影响最典型的天气实例。

(4)合作学习暖锋。有了冷锋学习过程的铺垫,暖锋可由学生合作学习。学习的思路可参照冷锋的学习。待学生讨论完成后,请一个小组学生上台分别扮演冷气团、暖气团、城市并播报暖锋过境的天气情况,最后一名学生板书天气播报情况。形象的表演不仅可以辅助理解,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5)了解准静止锋。过渡:当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时就形成准静止锋。这里着重向学生解释“梅雨”的成因。由于学生生活的武汉是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的典型地区,所以要做比较详细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6)区别冷、暖锋。过渡:既然锋面系统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从图中判断是哪种类型的锋,进而预测天气?请学生看地图册P37“冷、暖锋比较图”,让学生从中总结冷、暖锋的不同。教师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剔除非实质性的区别,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团势力、锋面坡度、降水位置、雨区宽窄方面比较。这部分虽然不是本节重点,但它是判断天气的基础,所以要让学生学会认识天气图并识别冷、暖锋。

3.课堂练习

本部分内容学完可能所剩时间不多,可让学生完成教材P42“活动”。该活动的情境中蕴含着地理知识,通过此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交流表达等能力。

4.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指出本节学习的内容,并强调重点要掌握冷、暖锋过境的天气特点。本节内容比较充实,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可能是同等重要的知识块,所以小结时要指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重点。

5.板书设计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科书 教师形象 教材分析

《北齐书·王昕书》中写道:“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1]自此,“为人师表”就成为中国师范院校学生和一线教师熟谙于心的一条准则,可以说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教师形象最笼统的要求。到底如何为人师表?人们达成的共识是:为人教师者,要在人品和学问方面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日本学者平冢益德编写《世界教育辞典》,对教师形象做出的定义如下:“把教师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相比,一般教师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系指:①教师的社会地位;②教师的素质、能力等的总体。”[2]与抽象的“为人师表”相比,这样的阐释让我们对“教师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问题缘起

为什么需要对教师形象进行专门的探讨呢?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三者是基本要素。以教书育人作为职业的教师是专业的教育者,他们是教学活动重要的一环,所以正面的、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的教师形象是理想的教育活动所诉求的。

那教师形象会从哪些途径对学生施加影响呢?笔者认为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与教师的直接接触,影视媒体和文学作品对教师形象的塑造是主要途径。学生接触的教师各有风格,影视媒体和文学作品更是琳琅满目,不能同一而论,所以本文以语文教科书作为切入点,管中窥豹。

语文教科书作为指定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科目最重要的载体。虽然教育专家们一直强调,教科书只是一种范例,但在大多数的学生和教师心目中,教科书仍是作为一种权威的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是目前我国使用范围较广的教科书之一,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经2002年初审通过后便沿用至今,所以它影响的学生群体相对较广。

为什么选取初中语文教材?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仍未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对外界施加的事物处于遵从状态。正如,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理论中所显示的,他们大致处于道德发展的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他们对教师正面或者负面的看法不仅来自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身边教师的了解,还来自流行书籍杂志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当然也来自学校必学的教材——语文教科书。美国著名教材专家Marilyn J.Chambliss(1988)估计,“教材决定了全国中小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75一90%”[3]。

教师作为初中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如果其在教科书中的形象存在一些或隐或显的缺陷,而这些缺陷未经发现,得不到重视和纠正,将给一代代的学子带来难以估计的不良影响。它们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无意识的偏见,有碍和谐教学活动的展开。

故本文选取的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实验初中语文教科书。试图通过数据统计,从国别、性别和素质三方面对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选文中的教师做直观分析,来展现教科书中的各类教师形象。并且通过编者在课前导言和课后习题透露出的情感倾向,来研究编者眼中的合理教师形象。

二、教师形象分析

人教版初中全六册教材,共有课文169篇,出现涉及教师形象的文章共12篇(《简·爱》不属于课文,而是名著导读的部分)。教师题材选文所占比例接近1:13,是占比重最大的职业类型。

(一)教师国别和教师素质

表格2的统计结果显示,13篇课文中有5篇是讲述国外的教师。分别是:教学水平和敬业程度都一般,但是在离岗时却展现了崇高爱国情怀的国文教师——韩麦尔先生;博学多识、热情洋溢,并且作为大作家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教师——福楼拜先生;能打破民族偏见,有教无类,专业知识渊博,和蔼耐心的医学教师——藤野先生;既有爱心,又有策略的特殊教育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自尊自爱,勇敢表达自己追求的家庭教师——简·爱。课文都是从多种角度来描写这些教师的,所以他们的形象不仅正面,而且具有多面性,可以算是文学创作中的“圆形人物”[4]。与外籍教师相比,国内教师的塑造上就呆板得多。

在对教师形象进行分析时,有研究者认为,课文中涉及的教师形象大多仅仅关注教学行为。教师是一个职业,在职业之外有其个性、日常生活等职业外的生活。但凡教科书涉及教师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总是与教学行为有关,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辅导,教师形象向读者传递的信息是:教师就是干一切和教学有关事情的人,他们别的什么也不干。教师形象被固化在教学之上,而不是把教师也看作一个普通的职业。呆板的教师形象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被不断的固化、僵化和窄化。将教学行为与教师身份紧密捆绑的叙事模式本来就是一种无形的枷锁,而语文课本却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复制和强化这样的思维枷锁。[5]

这个研究结论,用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内教师身上尚算比较准确,但是显然13篇选文中的外籍教师并不属于此列。韩麦尔先生平时对教学的漫不经心,从他的反思中可以看出。他喜欢钓鱼,有时便随便应付上课;为了让学生帮忙浇花,便让他们放下功课……文中的韩麦尔先生不是一个呆板的“教书机器”,虽然关于他的生活描述也是只言片语,但是这一形象却是有血有肉的。这是一个平时平凡、倦怠,但在关键时刻被激起职业激情和尊严的国文教师。福楼拜在课文中的身份是一个激情的作家,是教师身份下更加真实的一面。文中不写他怎么启蒙别人,而是写他的房子,写他待客,同样将一个口才绝佳、文化深厚的教师形象侧面烘托出来。而医学教师藤野先生对鲁迅来说,绝不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那是异国他乡难寻的温暖关怀。安妮·莎莉文则是海伦·凯勒生命的导师,带给海伦的不仅是文化,更是脱胎换骨的新生。最后,在名著导读中节选的平凡家庭教师简·爱对不平凡爱情的追求和关于平等自尊的一番言论,更是打破了教师庄严肃穆、满口圣贤书的固有模式。

两相比较,选文中国内教师形象确实很单薄,只有《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在室内热爱伏案研究,在室外极具革命激情的兼济天下的读书人形象,其他的教师或严肃古板,或温和可亲,形象复杂性不够,难以突破人物形象塑造的窠臼。九上课文《心声》中出现了国内教师中着墨最多的人——程老师,但是这样强硬、不太注重教学方法,幸能知错就改的女教师,对教育水平不算太差的地区来说,已经没有现实意义,只会加大学生的批判范围。

所以,根据表格2所显示的统计结果,涉及国内教师的选文应参考国外教师选文中的教师形象。如果继续让呆板的国内教师形象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反复出现,并且被不断地固化、僵化和窄化,不仅会让学生轻视国内的教育,消极反抗,而且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大部分教师十分不公平,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性别

根据表格2的统计结果分析,还有一个存在的问题:从性别角度分析,男性主宰的倾向比较明显,仅从教科书塑造的男女教师的数量比例来看,男教师大体上是女教师的3倍。

已有众多研究者关注教科书中的男女比例,欧洲国家在20世纪后期就出现一种普遍得到认同的观点:教师是不需要特别强的劳动、长期持续固定、安定感大的职业,根据与孩子们直接接触的职业特点,加上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需求提高,所以在教师的构成中女教师占很大的比例。这一现实对社会的评价也有影响:教师是女子的职业的看法变强。美国初等学校教师中女教师占83.2%(1973年),英、法、联邦德国各达到77.1%(1976年)、67.5%(1975年)、63.2%(1975年)。[6]

国内有研究者表示:课文中的男性形象在数量上压倒了女性形象,但是在其行为模式上,大部分仍然是女性化的笔调。如果将这里的男性角色的名字改掉,把“他”变成“她”,基本上不会让学生感到突兀。[7]这一观点得到一些研究者的认同,说明我们在潜意识里对教师进行了女性化角色的设定,甚至在描写男性教师时也难以逃脱这一模式。

那在人教版初中教科书中是否也能体现类似的研究结论呢?分析表明,如果将这一研究结果用来定义初中生接触的人教版初中六册课文中的教师形象,那显然并不具有针对性和严谨性。诚然,如我们所了解,古代先贤——孔子;清末儒生——寿镜吾;爱国者——韩麦尔先生;学者和革命家——闻一多先生;激情四射的作家——福楼拜;走南闯北的信客——校长;医科教师——藤野先生;古板,迂腐的酸儒——老秀才。不管其形象是圆型还是扁型,男教师便是男教师,这样的由于性别不同所带来的感触与类似安妮·莎莉文的女教师是绝不相同的。所以,我们不能鲁莽判断教科书中的男性教师已经被放弃了男性因子,并且靠近女性化。

但是,女教师在现实教学中的压倒性存在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教科书的选材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不能抛弃生活。学生在教科书的熏染下,对男性教师产生崇敬之心,但是现实学习生活中却少有男老师,会造成期待与现实的落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充分个性化和社会化,并且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材要体现现代意识。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认为,为了提高教材的教育效果,应该在选编教材中对女性教师形象加以公正处理,选取具有时代意义,并且具有现实代表性的教师形象。

结合教师国别和教师素质的考量,需要在教师形象丰厚和充实的基础上,考虑男女比例的均衡。让选文中的一部分教师从讲坛上走下来,实现学生渴望接触教师真实生活的期待,也为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编写者眼中的理想教师形象

教科书作为最终的课程实施媒介,不仅体现着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种学科知识,而且也传递着国家意志和国家文化。语文教科书则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凝聚,所以语文教科书中所组织和呈现的教师形象就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教科书编写组在选择文本和编制习题时所透露的情感倾向也是一定国家意志的体现。

业余休闲和大众文化,因为是学生兴趣爱好的投射,所以更贴近他们的灵魂。而近年被中学生广泛关注的流行文学、影视作品,比如近年大热的台湾作家九把刀的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印度电影《三宝大闹好莱坞》、泰国电影《初恋那件小事》等等,不论国界、不论年龄、不分性别,老师普遍以古板、剽悍的形象出现,是学生厌恶的权威。而且,流行影视以夸张博取笑点,受众正是追求刺激、渴望宣泄的青少年。初中学生叛逆、厌学的年龄特点,再加上这些外部催化,会集体无意识地陷入流行影视营造的虚构世界,不加以正确引导会自然而然对学校中的教师产生偏见。所以,如果教科书中的教师仍是以夸张的形象出现的话,会加剧学生对教师的隔阂和抵触。

表格2的统计结果显示,被广泛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15个教师中,有12个积极的正面形象。可见教材编写者在收录选文时,是做了认真考虑的。而且12个形象优秀的教师也是各有特色,如劝说型的孔夫子;行动派的闻一多先生;课后沟通型的藤野先生;灵活策略型的安妮·莎莉文等等。为避免学生走马观花、不假思索,课前导言和课后习题的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九上选文《心声》里面的程老师显然不是编者赞同的教师形象,课前导言和课后习题就折射了编者的情感倾向。

表格3——从课前导言和课后习题看编者眼中的理想教师形象

课文篇目 课前导言 相关习题

《论语》十则 无相关导言 无相关习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不乏快乐。 无相关习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 无相关导言 无相关习题

《最后一课》 无相关导言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无相关导言 无相关习题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无相关导言 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导师,他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绝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试从课文中找到人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信客》 无相关导言 无相关习题

《藤野先生》 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这篇课文像我们讲诉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 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我的第一本书》 无相关导言 无相关习题

《再塑生命》 ……让她的生命出现转机,引领她走向光明的人,就是这位为她“重塑生命”的莎莉文老师。 通读全文,把握文意,课外搜集海伦·凯勒的有关资料,讨论: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心声》 《万卡》的故事,勾起李京京对往事深深的怀念。他多么想在课堂上满怀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可是老师却说他“嗓音沙哑”,拒绝了他的请求。在公开课上,京京还是抑制不住地举起了手……

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某种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蒲柳人家》 无相关导言 无相关习题

《简·爱》 无相关导言 什么样的女性才是最美的?试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一)导言分析

选文《心声》,描述的是一个把教学当作个人秀的女教师,她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期待,将学生当成自己的牵线木偶,却最终在学生的真实情感表达中被触动。这位“程老师”便是三位负面形象的教师之一。她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理念,她没有将学生看成独立的、完整的生命个体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她本末倒置了。

《心声》课前导言中采用了“可是”“却”“拒绝”“抑制不住”等带有明显负面感情偏向的词语,将学生引入编写者预设的批判情境中。《藤野先生》课前导言,采用“恩师”“怀念”“无私”“真诚”“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等褒义词,三言两语便能唤起学生的崇敬之心。

将《心声》中“程老师”这样的教师形象引入教材,编者的意图是打破学生遵从权威的阶段心理特点所造成的盲目依从的学习现象。引起学生对当下可能存在的消极教育现象的关注和批判,打破教师主导的课堂形式。

以此来反观编者眼中合理的教师形象,应该是藤野先生和安妮·莎莉文那样的具有高度职业道德的教师。真正理想的教师就如藤野先生和莎莉文老师这样并不十全十美。藤野先生生活不拘小节,所以从教师仪态方面来看不合格,影响教师魅力的散发。从学生对藤野先生透题的质疑,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也并不特别和谐。莎莉文老师对待海伦的无礼,也会采用一些类似过分惩罚的措施,并不是一直和颜悦色。他们没有笼罩着无懈可击的光辉,不是从不犯错的圣人,但并不影响他们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师。

(二)课后习题

如表格1和3所示,凡教师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课后习题便会设计对教师形象的理解和思考。如《最后一课》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便是韩麦尔先生,课后习题要求结合细节描写来理解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堂课时的反常,以及这些语言、动作背后蕴含着的热切的爱国主义情怀。《藤野先生》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对鲁迅先生笔下的三位老师的特点进行比较。如此这般的习题设计是引发学生对教师形象进行思考的很好途径。结合习题设置,语文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们就能很快脱离文本,联系自己接触过的教师,从而不断重塑自己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所以,结合课后习题,不难发现编写者对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教师的塑造是不遗余力的。

但编写者在编制习题时,仍有一些保守的倾向。着重对正面教师形象的分析,而对负面教师形象的分析则是点到为止,甚至不提。对正面教师形象的分析往往聚焦于爱国情怀,学识人品,教学方法等高尚角度,而不愿触及教师的生活。其实教师也是鲜活的生命体,有他们的生活品质、爱好喜恶、缺点优点。比如,《最后一课》的课后习题如果让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生活进行分析的话,他们可能会意外地发现,其实教师并不是他们想的只懂教书,原来也如自己一般有点贪玩,还喜欢小花小草。

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应对学生思想感情起到熏陶作用,感染作用,所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真实生活,去理解坚持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也是语文教材的任务之一。也是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中所欠缺的。

四、反思和展望

1.国内教师形象的理性设置

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分析显示:本套教材在将文学作品中的国外教师选入时比较成功,充分体现了这些教师身上理想化的素质还有贴近生活的现实性。但对国内教师形象的塑造就过于僵化和窄化了,所以在将国内教师选入教材时也应注意不仅要让学生们看到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学识和威严,还有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真实一面。

2.课后习题的优化设计

分析显示本套教科书在课后习题设计过于保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去关注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生活情趣以及职业困境等等方面,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

3.理想化和现实化的结合

《世界教育辞典》将教师理想的素质归纳如下:①对孩子具有深厚的爱;②具有广博的知识;⑧通晓教学方法;④过着健全的市民生活,可以成为孩子们的道德楷模;⑤具有发挥儿童才能的坚强意志。[8]

但真实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教科书编写者在将教师形象选入教科书时要注意理想化和现实化的结合。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课本中优秀教师身上折射出的道德素质、人格魅力、知识水平、教学方法等,可以成为吸引学生的亮点,使学生产生崇敬之心,从而对学习产生好感。并且还能在日常教学中,成为督促一线教师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向模范教师靠拢的推动力。

4.普遍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在将教师形象选入教课书时,应该考虑这一形象的现实性,它应该是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意义的。特别是将负面教师形象选入教科书,如果背离了现实的土壤,会加大学生对教师群体的误解。比如《心声》里面的程老师,就不太具有普遍性。

作为学生学习载体的语文教科书,在选文时经历了千挑万选,试图寻找最有利于学生的文本。但是百密一疏,有些地方还是有改进的空间。合理教师形象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活动的和谐展开。

注释:

[1]李百药:《北齐书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16页。

[2][6][8]平冢益德主编:《世界教育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17-218页。

[3]Chambliss,MarilynJ:Textbook for Learning: Nuryuring Children’s Mind,UK: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8年版。

[4]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篇7

一、探究教学的提出

探究教学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针对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纯知识灌输的美国传统教育,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他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设置疑难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等。仔细分析这种教学模式便可以发现,它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探究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蕴涵探究思想的教学模式不仅对美国科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探究教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中叶,在美国教育的学科结构运动中,对于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授和学习学科结构,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探究教学的提出是建立在施瓦布的学科结构观上。在施瓦布看来,科学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探究方式的更新,它们会被不断地修正。这就是说,学科的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施瓦布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做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当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叙事等;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展开学习,即在学习科学的概念原理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提出科学的解释。

这种教学方法的提出,无疑对当时的科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促使人们思考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怎样使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以及怎样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等。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与改进,如今探究教学已成为美国科学教育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方法。1990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的《2061计划》强调,科学教育应当符合科学探究的特点。1996年公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探究列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一位学者曾指出,如果必须选择一个词来描述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美国科学教育成果的话,它一定是探究。

二、探究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探究教学呢?要阐明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探究。实际上,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任何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都属于探究的范畴。有人称这样的探究为普通探究,它既无研究范围的限制,也无研究方法的限定。普通探究包括许多个子系统,其中之一便是所谓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它可以是指科学领域里的探究,即科学家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寻求答案,深化理解的过程;也可以是指学生在科学课堂所进行的探究,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从这里不难看出,探究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探究教学是怎样进行的呢?从探究教学的纵向展开过程来看,大体要经过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提出科学的问题。在特定的情境中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提出科学性的问题。例如,光遇到物体会产生什么现象?怎样确定我们在地球上的位置?我们吸入体内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一样吗?这些问题应当是通过探究活动能够解决的,并且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第二,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说或猜想。例如,对于“光遇到物体会产生什么现象”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作出光会被物体吸收、光会被反射回来等假设。

第三,收集证据。首先,要制订出较详细的探究计划,计划中应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如观测、实验、调查、查阅文献、观看影视录像、个案追踪分析和上网等,收集有价值的证据。

第四,解释。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第五,评估。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解释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如果结论与假设不吻合,应重新确定探究方向、制订方案进行探究。第六,交流和推广。通过制作模型、角色扮演、写论文或调查报告、举办辩论会或展览等,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交流过程中,要能够解释探究计划以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最后,将结论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从探究教学的横向展开过程来看,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拿收集证据来说,可以通过观测、实验和调查来收集,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和上网来收集。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目前存在一种看法,认为只有包含上述六个步骤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的探究教学。其实不然。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探究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教学活动包括了上述的六个步骤,如一些在教师指导下所做的研究性课题,这些活动往往会持续数周;有些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步骤会更多,例如,在交流了探究结果之后,又发现了新的证据,这时就需要补充或重新进行解释等。这两类探究教学均属于完全探究;但多数的探究教学活动只由上述的某些步骤组成,拿美国教师协会编写的《科学》第一册来说,共编排有各类活动168项,其中的多数活动都根据教材或教师给出的问题而展开探究,或者通过定性观察归纳出结论,如“你的午餐吃什么”、“利用等高线”、“植物会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吗”、“光怎样传播”。像这样,只含有上述某些步骤的探究教学被称为部分探究。

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程度不同的指导。例如,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又如,数据的收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数据,也可以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并作出解释,甚至将数据和数据的分析方法都告诉学生。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探究被称为指导型探究。如果某探究从提出问题、制定探究计划、收集和处理证据到总结交流,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的探究被称为开放型探究。

有关探究教学的研究表明,指导型的探究和部分探究适合于学习概念原理,而开放型的探究则有利于培养探究能力。具体采用什么类型的探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三、探究教学的特征

通过对探究教学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探究教学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第一,学生是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的。探究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前面提到的《科学》中,几乎每一课都要求学生先进行观察、实验或调查等,在了解和研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而归纳出规律来。这种通过多样、复杂的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第二,探究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英、美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教科书,都很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安排教学内容。例如,美国的《科学》在讲到“材料”时,先安排调查周围环境用到的材料,研究常见材料特性等活动,再介绍有关知识。又如,香港《今日综合科学》对“食物的功能”的处理,不是简单讲述有关常识,而是让学生根据食物成分表和中学生每天应当摄入的各类营养物质的量,查找自己每天所吃的食物的各种成分,然后分析自己的膳食是否合理,是否能保证身体健康等,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

第三,重视证据在探究中的作用。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运行机制。在科学课堂的探究中,证据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通过对月球的连续观测,获得了一组有关月球阴影的位置、大小、方向等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月象变化的模型。可以说,证据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的关键所在。同时,通过证据的收集、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等过程,可锻炼学生的推理及批判思维能力,也使他们懂得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工作以及如何通过探究发展并获得新知的。

第四,重视合作式学习。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第五,探究教学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探究教学对评价要求较高,如它要求评价每个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知道,是否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否能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是否能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证据,是否能判断证据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但要弄清楚这一切,单靠终结性评价是难以奏效的。探究教学在重视并改进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很重视形成性评价,如学生每天的笔记、撰写的报告、绘制的图表、制作的模型等,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针对某个问题所作出的解释,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及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探究教学评价的另一个特点。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如检查采用的方法是合适、解释是否合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等,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四、对探究教学的几点建议

研究表明,在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和障碍,尤其是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教学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是指探究教学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如仪器设备、教学工具、实验经费、以探究为理念编制的教材和一定的活动空间等。在探究教学中,无论是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还是交流、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持,探究教学将难以进行下去。后者是指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各级管理人员一旦认识到探究教学的内涵及优势,不仅会予以人、财、物等的支持,还会在政策上予以优待。

(二)需要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以促使他们转变教学观念。要搞好探究教学,就必须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深入理解探究教学的本质,并掌握一些教学策略和技巧,如怎样提问、怎样设置两难问题情境、怎样收集信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法、推理法。

(三)探究教学的总体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首先,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例,探究活动可以考虑如下的安排:在初中低年级,主要安排一些观察、测量、绘制图表、制作、通过报刊、网络等收集和处理数据等简单的探究活动,以及一些科学史上的探究范例,以训练学生进行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了解探究的基本过程;在低年级后期及中年级的开始,可以安排一些部分探究和指导性探究,甚至单因素的完全探究,以重点训练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简单的实验等收集数据、解释数据、提出假设、作出结论等综合性的探究技能,使学生认识探究的内涵;在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安排有关控制变量、建立模型、设计实验等难度较大的活动,包括完全的和开放型的探究,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活动的数量也应考虑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过程,切忌搞“一刀切”。

(四)探究活动的设计应从我国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在设计探究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吸收国内多年来的教改经验,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探究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国内的义务教育教材中有许多启发性的实验,教学效果也很好,在进行探究教学的初始阶段,可以将这些实验按照探究教学的要求进行改造。例如,将用于验证结论的演示实验,改造成先做实验、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样,既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又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