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小知识8篇

时间:2023-09-20 15:23: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茶文化小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篇1

论文关键词;茶文化 茶道 中职学生素质教育

笔者有幸在中国茶博看到韩国著名画家闵庚灿绘制的国画《松竹梅》,画面松柏苍翠、墨梅横斜,下方是一片茂密的茶园。中国自古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可这里画家却将茶与松、梅并提,可见在画家看来茶的品格与松、梅一样高尚。笔者作为一线中职教育者,不禁深思,若能让中职学生这群特殊的孩子也拥有茶一样的高尚品质,定能使学生受益一生。

1茶文化体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在神农时期就被发现,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此“嘉木”也在经历着多样的变化。茶最初被人们作为药物使用,后来又逐渐被推为食材,之后茶又成为一种健康的饮品。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因此,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茶文化组成体系应该包括茶学,茶道,茶情,这三个层面。

这里的茶学是建立在狭义的层面上。在《茶叶》刊物中,很多茶界的权威和茶人都认为“茶学”是一门关于茶叶的源与流的学科。笔者觉得茶道是通过泡茶艺术(茶艺)这种方式,给心灵创造安静的氛围,用自己的心去领悟不可言说的个中滋味和人生哲理。

茶情是指以茶为载体的茶书,茶诗、画等及品茶所带来的感受。

2茶文化引入中职学校所带来的功效

茶文化对他们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拓宽学生的就业路

一方面,在2007年l2月国家商务部公布的《茶馆业企业经营规范》中指出,茶艺师与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不低千1:3、1:5、1:7。另一方面,懂茶悟道茶艺师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目前大专院校中,把茶文化作为专业很是罕见,使得高素质的茶艺师实在难找。所以即知茶艺又懂悟道的茶艺师必将成为近来较为紧缺的“宠儿”。因此在各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使他们在接受系统的本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学到茶文化,既能掌握本专业,又能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取得茶艺师资格。

2.2茶文化对学生的影晌

(1)茶文化有助于中职学生增长文化知识,从而树立信心,让精神不再空虚。茶的故乡是中国,茶的起源、发展、传播经历了几千年。所以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让他们学习到茶起源、发展、传播的过程,而且能弥补他们的最为缺少的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对他们每个人来说起点是一样的,这就等于给了很多放纵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让每一个自信心不足的或丧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树立信心,并把这份自信心带到生活中,也能让那些早已把本专业知识学的得心应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托,让他们课余不再精神空虚。

(2)茶文化有助于促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价值观和人生观模糊,因此思想道德上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沉睡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让他们变得“冷酷”。

其次,心理都还不够成熟,有较强的虚荣心和过度的自尊心,表现欲望较强。

再者,中职学生对“个性”往往曲解。很多学生认为“个性”是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就是个性。

最后,自我为中心,在行为上缺乏理智和规范,往往为求利益,不计手段;在内心里不懂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

茶文化可以帮助他们。一方面,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来,很多茶人、学者都将茶道的思想内涵总结为“和、静、怡、真。也许每个人对这四个字有不同的理解,笔者看来“和”是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融入了儒、佛、道三家的精髓。儒家的中庸之道蕴含在“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茶艺过程中;行俭之德藏在“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心态上;明伦之礼体现在“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待客之道上,谦和之礼就在“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吃”茶过程中(《茶道茶经》)。这些可以修正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另一方面,文化是需要传承的,相信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把茶文化的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代手中,而且还能唤醒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当他们遇到在喧嚣的都市中遇到事情时,能学会点一段淡雅的檀香,让心慢慢的平和,让封存在心底的“和”慢慢苏醒。用沸水洗去杯子的浊尘,仿佛也洗去了积累在心上的浊尘,用平和洁净的心等待“太和”之水。平和宁静的氛围和空灵情洁的心情慢慢出现。“凤凰三点头之后,杯中茶叶慢慢舒展,清馨的茶香慢慢弥散在身边,饮者浮躁的心似乎也慢慢放下,精神随着茶香慢慢飘荡,心开始寻找真正的自我。此时轻轻的抿一口佳茗,让色、香、味缠绕着舌尖,不禁让人觉得全身心的舒畅和怡悦,仿佛就在此刻找到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认清了自己的路。正如闵龄所说,这是一种洗净了骨髓的精神升华。而这就是茶道之“怡所带来的“怡神悦志”之感,“明心见性之畅。最终将引导饮者到达“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真”。

(3)茶文化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弱,以致他们对美的理解往往特别怪异、浮浅。在一些学生看来,美仅仅是服饰上的怪异,和发型上色彩。而茶文化的展示者“茶情”,可以让他们正确的认识美,品味美,最终创造美。

3在中职学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茶文化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设,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

(2)开设茶文化社团。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和交流的平台。社团可以开展茶艺培训、表演,茶叶采摘、加工等活动。

(3)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中职学生中的影响。

(4)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

篇2

关键词:茶文化建设视角;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文化要素;综合价值

茶文化理念与我国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最佳应用效果。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思维理念,所以,高校学生素质培养活动开展至关重要。

1现阶段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机制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无论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完善性,还是其具体体系化,特别是整个高等教育机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力都实现了空前发展,而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为整个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发挥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从而使得整个教学体系与学生培养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别。因此,在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整个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结合,就必须注重素质教学理念的有效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从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通过选择合适、完善的教学机制,从而实现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当前高校学生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未能将学生素质教育纳入整个培养体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忽略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受片面客观理念的影响,很多师生实际上都对素质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方式缺乏本质上的理解和认知,这就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所以,从根本上提升全体师生对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认知,才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素材过于机械单调,不仅缺乏人文元素的有效融入,同时也缺乏时代元素的合理化融合,更重要的是在开展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时,其未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融入其中,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对于高校学生培养来说,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和道德理念,不仅是实现学生理想培养效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其也是当前整个时展的客观需要。结合我国整个文化体系发展状况和具体内涵,可以看到茶文化体系的融入价值。如果能够选择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高校素质教育活动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素质和正确的思维理念导向,从本质上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2茶文化理念内涵认知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与社会、大众相关的文化元素,认知这一系列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内涵元素和价值理念,不仅是现阶段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应用的重要要求。对于茶文化理念来说,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同时更是我们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关键途径。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不仅如此,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和物质元素,可以说,在传统茶文化体系传输发展过程中,其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融入,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当然想要实现整个茶文化元素的最佳应用,就需要对整个传统文化元素准确认知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需求,通过有效优化,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时,要对当前开展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融入,可以说,茶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合和诠释,就是当前素质教学活动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内涵。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文化体系传承过程中,关键需要从茶叶产业的内涵分析入手。当然,随着当前人们对茶的健康养生价值认知不断成熟,如今茶元素已经突破了传统单一体系,而是与时展相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不同元素的茶文化体系。随着西方茶文化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也为当前我们认知和应用茶文化体系元素提供了全面、有效帮助。

3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仅能够对民族精神进行有效的弘扬,同时也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行为约束力,帮助学生在形成一系列扎实素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美德。可以说,这些优美的传统美德,对当前提升学生的学习思想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帮助。当然,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不仅仅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化的思维理念内涵,尤其是从当前社会需求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只有充分引导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内容,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内涵,才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和良好支撑。不仅是知识内容的教育,同时也是学习习惯的具体引导,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其与其他时期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对于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来说,如果能够将其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在丰富素质教育元素的同时,融入完善的价值理念和内涵。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思维理念和价值规范。在整个茶元素体系应用过程中,不仅包含诸多元素和内涵,而基础在于其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特别是茶文化中所倡导的绿色生态理念,正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多样茶文化元素,实际上也是学生培养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具体方向。

4融入茶文化理念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构建思路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理念,茶文化体系就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内容,通过对我国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无论是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知识元素,还是其中所具有的积极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都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能够被借鉴和应用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从学生出发的教育模式,当然也是衡量学生是否遵守相关规矩和要求的重要标准和要求。通过对当前整个高校学生培养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多数学生培养活动中均缺失素质内容的教学与引导。而对于现阶段整个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求来说,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当然,引导学生参与素质教育又是当前整个教育机制所欠缺的内容。就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其作为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内涵和行为理念关系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发挥。同时,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行为规范的培养,通过开展合理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其能够在丰富教学理念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完善的行为规范。结合当前整个高等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元素,是当前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和历史内涵看,完善的茶文化元素,正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学培养体系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重要元素和内容。在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素养、行为规范的价值大于其他元素,可以说在当前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学习理念的全面提升。如果能够将茶元素融入其中,那么首先就需要寻找到茶元素与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合理定位。当然,茶文化体系不仅仅是一种具有丰富理念内涵的元素,同时也是一种融入多元化物质元素的体系,在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元素中,所具有的具体特点融入其中。比如直接用茶元素的特点,直接融入到素质教育活动中,从而丰富提升茶文化元素的应用效果。对于当前我们所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来说,其不仅仅是教学元素的应用欠缺,也是当前整个文化理念的不足与匮乏。所以,通过融入茶文化元素体系,能够在满足素质教育活动要求的同时,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品位,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的最佳效果。

5结语

茶文化体系作为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与关键,在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价值日益提升的今天,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培养的各项元素,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最佳培养,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全面融入。当然,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开展来说,将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不仅是优化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优化学生培养机制,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学生培养的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247-249.

[2]张俊华.隐性德育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179-182.

[3]杨福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32-36.

[4]孙铭山.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9):26-33.

篇3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素质教育;价值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高等院校正面临着不断增大的压力。一方面,旧的教育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新的就业环境迫使高等院校必须及时地做出战略调整,让毕业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茶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样面临着重重挑战,在新时代,将茶文化的发展与高校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必将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实现两者的创新式发展。

1茶文化的现代特征

我国的茶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它根植于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农业文明之中,在官本位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教道教等传统思想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敬畏自然、重视传统伦理道德,讲求“天人合一”的茶文化的思想内核。这种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延续千年,虽然期间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点发生过变化,但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一直相对稳定,并且影响非常深远。从开始,我国进入了近代历史,当国门被外国列强用枪炮打开之后,中国的科学、教育、文化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当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茶文化也不例外。在这一百多年的近代历史进程中,中国逐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宗法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我国的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样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深刻变革了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茶叶的生产、加工和消费形式,人们对于茶文化的态度也有了一定偏移。早在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了茶叶生产的机械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近年来,我国茶叶产业不断纵深发展,产业链条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扩张。茶叶的综合利用渗透到了化工、医疗、食品等多个领域数百种商品之中,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正在改变着茶文化的核心价值内涵。可以说,现代茶文化的价值内涵更加追求人的主导性,偏重于人对茶文化的享受,相关的礼法观念却相对弱化。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现代人对茶文化的新价值内涵正在加速接受,并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物质文化享受。尽管如此,传统茶文化与道家、儒家、佛教思想紧密相连的特征依然明显,并没有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消失殆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仍然眷恋着“忠孝礼义廉耻”等传统价值观念,与茶文化的传统核心内涵相契合。值得注意的是,茶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并非简单的时间概念,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而且各个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非常之大。在一些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的茶文化依然非常稳定地存在着,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茶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其实,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很多领域都有着与茶文化相似的发展路径,因此,研究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对于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规律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2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入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断深化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加大了对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探索力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在高校的公共课或者选修课中加入了曲艺、象棋、书法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备了更高的文化内涵,可谓是一举两得。素质教育是合乎发展规律的,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加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国的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比如,我国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开展的面太窄,很多情况下仅局限于本专业,其本质上还是服务于专业教学。有些地方虽然在跨专业等方面做了些尝试,例如多开设公共课、给专业相近的学生联合授课、打破专业限制等,但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还是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过深,没能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内涵,没有从本质上意识到素质教育是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全方位地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途径最大限度地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有着类似的发展历程,都经受着新时代中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高校的素质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优势互补。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亟需得到创新发展来实现自我救赎,获得更多年轻人的接受认可;另一方面,高等院校里聚集了大量中国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他们具有知识、能力朝气和活力,对传统事物和新鲜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果通过一定方式和途径让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播和推广,以广大青年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必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并培养出足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3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3.1有利于综合学科体系建设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人的起居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目前,茶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走上了国际舞台,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推广,这一方面见证了我国国家软实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茶文化历久弥新,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特征。在国外,很多具有国家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都被纳入了当地高等教育的范畴,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启示性,将茶文化引入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之中,给学生全方位的茶文化教育,增强其对茶文化的了解和感悟,不但有利于克服我国高等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性教学的弊端,而且有利于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综合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3.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茶艺分为六大要素,即人、茶、水、器、艺、境。在这六大构成要素中,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发挥着核心作用。人既是茶艺活动的掌控者,也是茶艺意境的创造者。茶艺需要上好的茶叶、水、器皿,同时更需要茶艺师的心灵手巧才能贡献出极致的茶艺精髓。茶艺的内涵博大精深,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学体系,其中吸收了很多种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佛教、道教、儒教等,仁爱等传统文化精髓也融入其中。茶艺讲究天人合一,要求茶艺师心无旁骛、心如止水,实现人与物的完美融合。茶艺中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只有在细细的品味中才可以感悟。当代大学生正在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正逐步形成,然而,社会上种种不良思想和风气极大地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如果不及时制止和调整,必将影响其一生。茶艺展示的是一种平和的人生境界,研习茶艺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理性和淡然,提升自我感悟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另外,茶文化展现了一种人生艺术,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后,通过茶道规则沏一壶好茶慢慢品位,在品茶的过程中思考和感悟,无形中便提升了人生修养,让心灵得到净化。

3.3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茶文化休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中国人对茶情有独钟,对茶文化更是偏爱有加,茶文化休闲产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相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的茶艺人才存在着严重短缺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茶文化休闲产业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对高等教育发展也十分不利。就业难具有警示作用,倒逼着当代高校必须做出调整和改革,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无疑是一种顺应时展的明智选择,有助于培养专业的茶艺师,迎合市场需求。而且,茶艺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承者,承担着将茶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4茶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

茶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是一种互为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研习茶文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养和内涵,有利于其正确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具有极强的学习领悟和创新能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茶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校方的大力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制度、硬件等方面给予足够的保障,逐步将茶文化纳入综合学科体系中来,并在全国高校进行推广,形成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教育体系。茶文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单纯依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校方应当创造条件与企业等社会经营主体进行合作,让学生走出去,到茶艺社等社会舞台上磨砺和锻炼。在亲身的实践中深刻掌握和领悟茶艺的精髓。总之,只有实现创新,才能让古老的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文化光辉,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让茶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完美融合,实现新形势下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孙丽花 单位:河北省泊头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文化与茶道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篇4

摘要: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属于系统工程,其除了师资队伍建设外,还需要从教学内容重构、丰富教学形式等多个方面下功夫。为此,在茶文化视角下来拓展对高校思政教学创新问题的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之所以引入“茶文化”,是从其使用价值层面来做考虑的。而且,茶文化也深刻浸润着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茶文化;思想政治教学;高校;创新

作者:丁翠娟(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系,重庆404155)

创新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意在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意在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从目前所开展的思政教学实践中可知,随着名师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在传帮带机制下,的确对思政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里也需要指出,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属于系统工程,其除了师资队伍建设外,还需要从教学内容重构、丰富教学形式等多个方面下功夫。实践又表明,相对于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后两类子要素的构建与提升存在着诸多难题。其中,难以把握教学内容的着力点,和难以建立环境适应性的教学形式则是关键。为此,本文试图在茶文化视角下来拓展对高校思政教学创新问题的探讨。之所以引入“茶文化”,是从其使用价值层面来做考虑的。而且,茶文化也深刻浸润着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1高校思政教学创新的时代背景

聚焦当前的时代背景,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1“互联网+”模式的时代背景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出现频率极高的专用词汇,在本文中主要指向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媒体平台。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大学生群体可以方便的借助手机新闻端了解各类新闻信息,也能在自媒体平台上浏览和抒写各种评论。这就意味着,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已不再“单纯”。契合这样的时代背景,若不能重构思政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形式,必将使目前的思政教学陷入到被边缘化的境地。

1.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已深入到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意识中,环顾大学校园可知,那些外卖和快递小哥,大都为本校兼职的大学生。在辩证视角下来看待这一现象,其好的一面在于促使大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并能与社会互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但另一面则是,因对物质回报的短视而产生厌学的浮躁情绪,且这种情绪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蔓延。不难看出,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对此是难以驾驭的。

1.3突破集体主义传统的时代背景

随着“00后”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新生代,过去那种注重集体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必将被增量变革所侵蚀。这里不去对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优劣展开价值判断,但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及时代背景下突破集体主义传统的趋势应得到思政教师的高度重视。将视角转移到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很难想象具有强烈个人主义的大学生能够在人生的长河中获得命运的青睐。

2茶文化视角下的教学创新定位

在时代背景下,基于茶文化视角下的教学创新定位可归纳如下:

2.1定位于引导大学生群体的思想

高校思政教学拥有具体的教材体系,以及在高校党委直接领导下也拥有相对规范的教学形态。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开放环境,拘于上述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则难以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通过对茶文化的引入,合理应用茶文化中的显性和隐性要件,则能起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空缺作用。具体而言,茶文化的显性要件则体现为“茶”作用于学生行为和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而对于隐性要件而言,则指向了“茶”的一种精神内涵。

2.2定位于疏导大学生群体的心理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群体所呈现出的浮躁情绪和心理是一个社会现象。特别在创业文化已深入到大学生群体意识中后,那种急功近利式的群体心态便更为突出。实践表明,教师企图用说教、鞭策的方式来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和生活态度,可谓是徒劳。但随着将茶文化引入其中,以慢节奏、素雅的文化风格则能在“共情”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大学生,最终对他们的浮躁的心理进行疏导。

2.3定位于满足大学生群体的情感

当代大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十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部分来自于时代大环境的影响,而另一部分则根源于他们的生活历程和以之相适应的行为偏好。在与部分学生交谈时感知到,他们困惑于寝室室友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困惑于校园环境下的人际互动。或许,在现阶段紧张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无法使得他们的情感获得释放。那么,将茶文化引入到思政教学中来,便需要在显性和隐性文化要件中,为大学生个体的情感释放和诉求创造契机。

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做的教学创新定位,并未能完全涵盖所有的创新要素,但从先易后难的角度出发,则需要我们首先完成上述三个方面的定位,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拓展。

3高校思政教学创新策略

根据以上所述,高校思政教学创新策略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构建:

3.1厘清植入茶文化的教学边界

在茶文化视角下来创新高校思政教学,那么就必然需要将茶文化要件与现阶段教学模式进行整合,而在整合的过程中就需要厘清二者的教学边界问题。由于茶文化的植入并不适合在课堂教学中展开,那么能否在课外实践教学或者专设“茶文化实训”项目,则可以由各个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另外,为了使茶文化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还需要挖掘学生社团在推动茶文化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相联系的职能优势。

3.2整合和提炼茶文化中的要件

大学生群体对于“茶”十分熟悉,但却较少有意识的去深化对茶文化的理解,以及主动将其文化要件融入到内心信念之中来。为了帮助大学生能够获取茶文化的熏陶和受其感染,教师首先需要整合和提炼茶文化的有用要件。笔者建议,在显性文化要件中可以提取:品茗、茶道和茶艺鉴赏等板块,这样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生活情趣。在隐性文化要件中则可以提取:静心、反思、悟道等元素。包括最近流行的网络词汇“佛系”,也可以将其与茶文化相联系。

3.3基于线上线下的茶文化互动

有条件的高校应该着力在线下开展茶文化互动教学,如上文所提到的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在教室内以品茗为活动载体,通过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来引导大学生释放自己的情绪,紧密围绕着就业、创业、继续深造等话题,来帮助大学生群体正视自己的职业发展。但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还可以以微信为平台来建立线上茶文化互动。教师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主要以视频、图片的方式来传达茶文化中的思想元素,并展开在线交流。

3.4创建围绕茶文化互动的沙龙

随着茶文化引入的不断深入,接下来就需要提升茶文化教学的品质和效果。为此,高校多部门联合可以创建围绕茶文化互动的沙龙。拥有人文学院的高校,可以聘请校内教师定期为大学生开设“茶文化与人生”的讲座,不具有这种条件的高校则可以聘请校外教师。这里应突出“互动”二字,即在开设沙龙的过程中应鼓励大学生阐述自己的人生理念,并最终将话题转向专业学习意识、职业发展思想、社会伦理道德感悟等方面。

3.5依托校园社团的茶文化传播

各个高校的学生社团名称各异,但可以采取拓展某社团的活动内容,或者专设国学文化传承社团来推动茶文化的传播。传播茶文化的目的在于实现茶文化有益的思想元素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的系统中来。这里教师应扮演辅助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角色,如辅助社团构思茶文化传播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促进社团成员提升对茶文化各项知识的储备,帮助社团落实活动场地等。

最后强调,在知行结合的教学原则下,教师首先需要将茶文化的行为层次展示给学生,并使学生在体验行为层次茶文化后有所感悟,而这种感悟需要通过主题讨论和在班级成员的相互交流中来得以升华。接下来便是传播茶文化中的思想层次,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下来展开。从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可得,教师应紧密围绕着职业观塑造这一主题,来引导学生获得相应的思想元素。

4小结

本文认为,创新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意在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意在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通过主题讨论,创新的路径可围绕着:厘清植入茶文化的教学边界、整合和提炼茶文化中的要件、基于线上线下的茶文化互动、创建围绕茶文化互动的沙龙、依托校园社团的茶文化传播等五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巫明川,王中正.手机上网与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以温州地区大学生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4-45.

篇5

关键词:长春;高校;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第一部分 概述

一、调研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知情况,我们于寒暑假期间,对长春市的三个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当街随机访问调查,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有以下三项:

1.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同程度,从而了解传统文化的普及程度。

2.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而分析传统文化的推广力度。

3.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现状,对以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教育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抽样框和样本

(一)抽样框

按照调查目的的要求,调查对象主要为长春市内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二)样本的形成

1.将长春市区分为若干个区域。

2.从中随机抽取几个区域构成访问范围,具体范围确定为吉林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的校园内。

3.从被抽取的区域中按照随机原则当街随机选取访问者构成样本。

(三)样本的容量

根据调查目的的要求,将大学生样本容量确定为500份问卷。有效问卷482份。

三、调查方法

本调查组织采用了随机抽样法选取访问范围,在每一个被选择的区域中再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被访问者,总体采用了分层抽样方法。实地调查采用访问方式进行,这就使得此调查方式和方法具有随机性,能够依据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

四、访问过程控制

此次调查人员由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花林竹海小组4名同学组成。正式访问前均做了认真的访前培训,另外,每天访问结束后,各组长都对本组当天的工作做了核对和总结,各组间也有一定的沟通和监督,这两个控制手段有力的控制了整个访问过程,保证了调查访问的质量。

五、数据的录入和检索

返回的问卷经过初审和终审合格后,即编号录入,录入完成再进行正确性复核,之后,开始有关数据的检索。

第二部分 正文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的被访者为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分别来自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以及吉林财经大学。其中吉林大学作为综合类大学的代表,东北师范大学属于师范人文类大学,而吉林财经大学则是财经类大学的典型代表。在长春地区一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在吉林大学发放问卷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49份;在东北师范大学发放问卷167份,收回有效问卷167份;在吉林财经大学发放问卷168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

二、调查问卷具体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1.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

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方面,不同学校的同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一般,占到总人数的47.30%,而非常关注、关注、不关注的比例分别为2.70%,27.59%和20.95%,只有1.45%的人表示对传统文化根本不关注。另外一方面,通过不同学校之间的对比,吉大和东师的同学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吉林财经大学的学生。在吉大和东师的学生中都有超过30%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非常关注的态度,这可能缘于吉大作为国家重点综合类大学,注重培养全方位人才,而东师本身就是师范人文类大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从数据中来看,东师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示不关注的比例也是三个学校中最少的。吉财则有55.42%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关注程度一般,这从侧面表现出吉林财经大学还是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氛围的。

2.学校相关课程设置

总体来说,各个学校关于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不是很多,开展的相关校园活动也不很丰富,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其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加强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甚至有很多同学认为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设为一门必修课。

数据显示,学校在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设置方面,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课程相对而言还是比其他两个学校略多一些的,这说明师范人文类的学校更加重视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

3.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情况

在开展校园活动方面,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关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现在大学内虽然开展了很多的社团活动,但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却少之又少,我想这应当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数量与学生开展相关活动的情况是呈正相关的,可见老师的授课内容对学生的整体认识和行为活动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二)传统文化未来前景

1.发起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的必要性,三个学校的同学的态度基本相同。从总体来说,93.98%的人认为我们有必须要发起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三个学校的被调查者中也都超过了90%的人认为应该保护传统文化,而吉林财经大学更是高达95.78%。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急需保护的事实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和国人对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认可程度

从总体来看,70.1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认可程度更是高达93.98%。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在国民心中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三个学校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部分有略微差异,但并不影响对于传统文化态度的大方向。东师和吉财认为传统文化未来前景较好的同学分别占73.05%和74.70%,情况基本一致;而吉大则是61.75%,相对其他两个学校少了13%。表明吉大认为传统文化未来和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作用不明朗的同学明显多于东师和吉财。在吉大对于传统文化不看好的学生也大大多于其他两个学校。此结果将理工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的差异体现的淋漓尽致。吉大学生更偏向理性的思考。东师和吉财则更倾向于感性的感觉,对传统文化抱着极大的信心。

(三)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

1.传播途径对比分析

现在大家现在接触的途径主要还是集中在报纸书刊,影视广播和互联网,说明在现阶段大家主要还是通过自己来接触到传统文化的。但是对于同学们所期望的接触途径来说,大家还是更想通过课堂讲授和校园活动来加强这方面学习,这表明校方在这方面的努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传播内容内容对比分析

从整体来说,现在大家接触到的传统文化主要还是集中在精神方面。在物质和行为文化这两方面,大家都觉得有所缺失,想要进行更多的了解。在制度方面,大家了解的不多,也并没有想要进行深一步了解的欲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传统的建筑,服装,饮食,民俗等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有所流失,在礼仪方面,我们现在更是懂得更是少之又少。虽然我们现在可以接触到一些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但掌握的不多也不精。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除了要在精神层面上提供更多,更精的精神文化食粮,更应该注意保护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的活的传统文化。比如,保护各地有特色,有历史的传统建筑,重视对于各民族各地区特色节日民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多管齐下,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下去。

3.缺失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总的来说关于儒学国内遇冷现象41%的人认为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传承力度不够,25%和21%的人分别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怪现象和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肤浅。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中,大部分人认为学校没有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有33%的同学认为学校过度重视考试升学,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26%的同学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社会教育缺失。在调查中,受访者也给我们了很多他们认为的原因,总结下来,其他选项中分别有以下几类:社会发展太快,物质等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历史原因;国家宣传不够,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成熟;战争及破坏;国家不重视;生活节奏过快;老师不清楚。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学习氛围都严重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

第三部分 建议

一、对政府机构的建议

(一)通过相关的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

虽然大部分人觉得没有必要将保护传统文化提高到立法保护的层面上来,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们只依靠自己的自觉学习和民间发扬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认为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立法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应该在各个层面上建立相关的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

(二)加大对于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每个地方的政府都有责任保护好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包括当地的历史遗迹等。提高保护意识,对于符合要求的传统建筑民俗等,地方政府可以进行申遗,在各地开展宣传活动,或者是举办文化节等节目来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让传统的东西融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去。

二、对学校的建议

(一)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

高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和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满足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建议高校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多多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

(二)树立大学生的爱国责任意识

大学有责任让大学生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中国人。这里的责任感就当然包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教育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树立大学生的爱国责任意识。

三、对大学生的意见

(一)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热情

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坚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素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自身自省传统文化的修养高了,整个社会的素质也就提高了。

(二)积极响应国家的学习号召

积极参与社会上和学校中举办的相关活动,在活动中与大家交流传统文化,互相切磋,交流心得,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能够更加正确地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吸收其中的精髓。

篇6

随着近年来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的增加,托福成绩成为这些学生申请著名大学的“敲门砖”。众所周知,托福考试对于听力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有考生将托福听力神话为“得听力者,得托福”。然而在托福“神话”的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应付”语言测试的答题技巧和套路,更有美国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映射。

2000年,ETS首先在托福听力中引入了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是80年代以及90年代托福听力考试中从未涉及到的。鉴于托福听力特殊的答题模式(考生在听完材料之前是看不到问题的),相对于通过阅读部分来考察考生的美国文化知识来说,听力部分中首次涉及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无疑加大了考试的难度。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历史文化知识本身的掌握和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托福听力中的历史文化知识

关于美国教育史知识的考查。在2000年之后的托福听力中,美国教育史是ETS出题中心“钟爱”的一个领域。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托福考试所考查到的美国教育史知识很多都会涉及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2006年11月19日的托福考试听力为例,其中就曾在听力材料中涉及到美国著名的教育家John Dewey的教育理论,该段听力材料讲到John Dewey的理论是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并且其还亲自建立学校来实现自己的理论。由于过去美国学校教授给学生的都是理论性的东西,Dewey则指出要在实践中学习。又例如在2010年4月以及5月的托福考试中,连续两次在听力部分涉及到了美国教育史知识。2010年5月的听力题目是通过听力材料中的一位历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美国历史上第三任总统Thomas Jefferson生平的讲解考查考生的;同样2010年4月的托福听力也都不同程度地考察了“美国独立战争到内战时期的美国教育史”。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托福考试实际就是为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们准备的。而对于准留学生们来说,其所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以后的留学生活中尽快适应国外的教学方式,教学习惯以及教学内容等,ETS显然已经为考生们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2000年之后的托福试题中,尤其是2005年后的新托福试题中,加大了对美国教育史的考查力度,尤其是在听力部分中更是提高了美国教育史知识的考查比例,通过托福考试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教育史知识让考生逐渐认识到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习惯等,从而帮助其尽快适应将来的留学生活。

关于美国文化史知识的考查。美国文化史也是托福听力考试中考察频率较高的一个领域,06年、07年、08年以及09年托福听力中都涉及到该考点,尤其是06年的托福听力,更是5次涉及到“内战到美西战争时期的美国文化史”背景知识。比如06年4月与06年10月的托福听力部分就都相应涉及到了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艺术活动的支持,主要讲述了美国政府起先并未支持艺术活动,但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却转变了态度,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增加了人民接触艺术的机会,并且美国各个州也都纷纷成立了支持艺术的机构;再比如06年2月以及3月的托福听力也都相应涉及到了对该段时期内美国文化史知识的考查,在听力材料中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雕塑文化发展历程,并且通过美国著名的总统山与自由女生像为例指出美国雕塑的文化含义往往超越了原本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国城市史知识的考查。在托福考试中加大对美国城市史的考查力度可以更好地检验考生对美国各方面知识的认识,因为美国在城市史研究的专题方面涉及面颇为广泛,不仅包括对城市化的研究,还包含移民问题、城市规划、城市交通、文化教育和宗教、城市政治与决策者、老工业城市的兴衰、各大城市的比较研究等。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比如2010年的4月的托福考试在听力材料中考查了美国首都城市的变化以及发展问题,并且该听力材料是通过真实模拟大学教授讲课的场景,为考生介绍了美国费城与华盛顿这两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因此在托福试题中加大对美国城市史知识的考查力度有助于全方位地检验考生对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知识的了解情况。

2. 托福听力中的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首先,托福听力中的lecture形式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不同于中国的“满堂灌”形式,美国课堂上的气氛更加的轻松自然,老师有时甚至手捧一杯咖啡坐在桌子上与学生以闲聊的方式教授课程,学生也可以随时打断教授的讲课,提出质疑或补充说明,而教授也会不厌其烦地为其讲解并作出回应。

其次,美国学校里的课外答疑(office hours)其校园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教师一般很少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或是辅导,而在美国校园,学生可以在规定的答疑时间与自己的教授预约时间,而这样轻松随意的气氛更有益于师生之间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术交流。

除此之外,美国校园里的社会等级也不像中国校园里一样“森严”,这一点渗透到了美国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浸润。比如学生可以在课上随意打断教授的讲课,学生与教授之间直呼其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之间毫无等级差异感等等。而这样的文化环境也正体现了美国所谓“人人生来平(Everyone is born equal)的建国精神,其文化现象的背后也正是我们需要体会的文化理念。

3. 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新生儿肺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中图分类号] R722.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4(c)-0075-04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eated 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HFNC) o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pneumonia.Methods 60 children with neonatal pneumonia hospitalized in Paediatrics of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from December 2015 to November 2016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hich had 30 cases in each group.Both two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treatment,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 treatment,whic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HHFNC therapy.and then,the results of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the changes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both two groups after 24 h treatment.Results After 24 h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sults of PaO2,PaCO2 from blood gas analysis of the children in the both two groups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use of sedative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had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Heated humidified high-flow nasal cannula;Neonatal pneumonia;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严重新生儿肺炎可出现呼吸衰竭,继而可发生心功能不全、新生儿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休克或持续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有效的氧疗措施是改善新生儿肺炎肺通气及换气功能的关键,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在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eated 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HHFNC)治疗新生儿肺炎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Y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6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均符合以下条件:①32周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护理及补液支持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予抗生素治疗,采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患儿的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以及血气分析、胸片等检查。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inuous positive air way pressure,nCPAP)治疗。采用斯蒂芬公司生产的小儿nCPAP,具有空气氧气混合,流量及氧浓度调节,恒温气体加温、加湿等功能。参数设置:Peep为4~8 cmH2O,吸入氧浓度(FiO2)为21%~60%,调节参数使血气维持PaCO2>60 mmHg、PaCO2在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儿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及HHFNC治疗。仪器设备由空氧混合器及Fisher-Paykel MR850湿化器、RT329专用的呼吸通路及鼻导管组成。参数设置:FiO2 21%~60%,流量2~8 L/min,调节氧浓度及流量,调节参数使血气维持PaCO2>60 mmHg、PaCO2在

1.3观察指标

观察及记录所有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记录患儿入院时及治疗后第2、12、24小时的血气分析。记录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及镇静剂使用情况。住院期间其他检查项目:血常规、血CRP、血清降钙素原、电解质、心肝肾功能、血培养、痰培养、胸片等检查。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12 h内心率、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等临床症状改善,PaO2、PaCO2正常;有效:24 h内心率、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等临床症状改善,PaO2、PaCO2正常;无效:24 h心率、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等临床症状改善,PaO2、PaCO2无明显改善或改用机械辅助通气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比较

两组新生儿治疗前与治疗24 h后的PaO2、PaC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治疗后24 h,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8,P>0.05)(表2)。

2.3两组并发症及镇静剂使用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发生腹胀4例,鼻损伤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观察组腹胀1例,无鼻黏膜损伤病例,两组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

3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疾病,据统计围生期感染性肺炎的死亡率为5%~20%[1],全世界每年约有200万儿童死于新生儿肺炎[2],死亡最主要原因是肺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出现呼吸衰竭,故氧疗纠正低氧血症及改善通气是治疗新生儿肺炎的重要的措施。

普通氧疗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使用的室温蒸馏水作湿化液,吸入低温气体需在鼻腔及支气管内加温及湿化,需从气道蒸发大量水分及吸收热量。若长时间普通氧疗会导致鼻腔和呼吸道黏膜干燥[3-4]、痰液黏稠,造成纤毛系统清除功能障碍及排痰困难,从而阻塞细支气管,形成肺泡或肺小叶不张,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

有创呼吸机机械通气可有效解决肺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然而机械通气在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同时,正压通气可造成肺损伤,因存在人工气道而易发生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不张、肺气漏、循环障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等[5],尤其是严重并发症的出现与否,常常严重影响新生儿的救治成功率及生存质量。有关专家在防治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方面做了大量相关研究,研究其发生的高危因素[6-7],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方法[8-10],但仍无法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无创通气因对肺的损伤远远小于有创的通气,同时避免了大部分呼吸机相关并发症而日益得到重视,并大量用于临床。目前常用模式有nCPAP,应用于新生儿肺炎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1-14],但仍存在气压伤、鼻塞难固定、鼻纵膈损伤、不便于护理等不足之处。

HHFNC是通过无需密封的鼻塞导管,经鼻输入高流量被加温湿化(温度37℃,湿度为100%)的气体,且气体氧浓度可控制在21%~100%。有研究表明,HHFNC输送湿化气体,可减少了气道热量及水分的丢失[15],保护黏液纤毛转运系统的功能,维持气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等优点,有助于改善肺顺应性。HHFNC增加气流时可呈线性增加气道正压[16],提供类似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效果[17],防止肺不张,促进肺复张。HHFNC 较nCPAP 使用时更加舒适[18],不会有鼻纵膈损伤,不引起气胸等优点,且使用时不影响袋鼠式护理及喂养,使 HHFNC的患儿亦较容易护理,更容易耐受治疗,并发症更少。

从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治疗24 h后的PaO2、PaCO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HHFNC治疗新生儿肺炎能有效改善患儿的PaO2、PaCO2,HHFNC与nCPAP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相当,但HHFNC治疗并发症更少,更舒适,是治疗新生儿肺炎有效的呼吸支持模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毛萌,李廷玉.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9-130.

[2]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01-408.

[3]Ward JJ.High-flow oxygen administration by nasal cannula forand perinatal patients[J].Respir Care,2013,58(1):98-122.

[4]Dani C,Pratesi S,Miiori C,et al.High flow nasal cannula therapy as respiratory support in the preterm infant[J].Pediatr Pulmono1,2009,44(7):629-634.

[5]周晓光,肖昕,农绍汉.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3-261.

[6]徐慧香.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9):926-927.

[7]赵才祥.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30(8):653-654,657.

[8]储晓彬,康爱建,魏燕.密闭式吸痰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12):1764-1765.

[9]左玉芝,焦丽强,于明克.急诊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9):34-36.

[10]赵丹凤.有创机械通气主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34):3383-3384.

[11]郑凤龙,林丽音.气管内冲洗联合NCPAP治疗新生儿肺炎呼吸衰竭26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157-158.

[12]王伏东,吴明赴.经鼻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重症新生儿肺炎[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2):1111-1112.

[13]徐学英.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9):145-146.

[14]刘启洁,钱涪屏,曾丽娜.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肺炎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6):981-983.

[15]Jaber S,Pigeot J,Fodil R,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different humidification systems on endotracheal tube patency[J].Anesthesiology,2004,100(4):782-788.

[16]Chang GY,Cox CA,Shaffer TH.Nasalcannula,CPAP,and high-flow nasal cannula:effect of flow on temperature,humidity,pressure,and resistance[J].Biomed Instrum Technol,201l,45(1):69-74.

[17]Parke R,Mcguinness S,Eccleston M.Nasal high-flow therapy delivers low 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J].Br J Anaesth,2009,103(6):886-890.

篇8

文章摘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志勇到文景中学考察指导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西安市十余所中学校长陪同朱教授来校考察.朱教授一行于上午9:00到达学校,周典博校长带领学校主要领导陪同朱教授一行先参观了校园整体环境,过程中向朱教…… 5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志勇到文景中学考察指导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西安市十余所中学校长陪同朱教授来校考察.

朱教授一行于上午9:00到达学校,周典博校长带领学校主要领导陪同朱教授一行先参观了校园整体环境,过程中向朱教授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沿革和教育教学设施情况.之后,双方在学校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周校长以“追求内涵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向朱教授汇报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汇报共分四大部分即“学校简介、学校办学思想基础体系及‘文景文化’的提炼形成、学校办学实践主要工作、办学实践中的困惑及思考”.听完汇报后,朱教授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他的发言发人深思,打开了大家的思维,双方进行了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文景中学近期正在筹划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上下十分重视又分外慎重,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反复修改方案,不断优化思路,争取将文景中学校园文化打造成标杆和示范,推动学校工作再上一层楼.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期刊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