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0:40: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调适 集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1-02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这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笔者是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结合自身体会,笔者认为当前高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因学习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学习类问题可以说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这表现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大,考试焦虑,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严重的甚至出现厌学现象。这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加上现在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现在高中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辈、祖辈的过多的关心爱护,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他们基本上是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在祖、父辈们所布置好的道路上走下去,遇到挫折和经历磨练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的船在生活中遇到一点风浪,或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高中生甚至大学生因遭受挫折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已不再是新闻。这些事件的发生,与他们的心理素质差有很大关系。
(三)因青春期性烦恼产生的心理问题。
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高中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高中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有的同学对异性有好感,有的男同学见了漂亮的女孩子心跳猛烈,面颊发热,惶惶不安。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四)因对自己的形象不阂舛产生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由于处于青春期阶段,因此特别注意修饰自己的形体、容貌,讲究外表“风度”。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对自己的形象满意的,特别是一些女生,对自己的外貌体形不如别人感到烦恼和痛苦,因而产生忧郁、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有的为阻止身体发胖而引起厌食症,同时还常会以追求名牌消费来补偿自己形象的不佳,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偏激。
针对以上学生心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及心理咨询结果调查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望就教于大方之家。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与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建设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调适 心理咨询 集体训练
一、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代高中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资格的放宽,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组数据:
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两万多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学科渗透、心理咨询、团队工作等。本文主要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践,就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注意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日程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磨炼顽强的意志,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认知规律,在不同阶段确定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采取讲座、心理训练、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以个案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素质,取得了显著效果。在2002年我所带的班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全班总平均分485.7,超出高考文科本科录取线61.7分,超出高考文科重点录取线23.7分。其中重点率70%,上线率100%(全校唯一一个全部上线的班),本科录取率87.5%,专科录取率97.5%均居第一。本科上线率和重点录取率居第二。其中,有2名学生上北大,2名学生上人大(全校有5名同学上北大,3名上人大)。吕尤同学以642的高分被北大人力资源管理系录取,与北京市文科状元仅差4分。我所教的政治属于文综的一部分,我班高考文综平均分190.4,居全区第一,高于区平均分23.5分,高于市平均分34.22分。现在所带的班在几次考试中均居前列,在各项活动中均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所有这些成绩与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与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基于此,我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科学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和名次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指导学生摆脱由于不适应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困境,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随着高中生心理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所以在高一第二学期我重点针对这一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继续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我还利用录音机、VCD、电视机、投影仪等多媒体电教手段组织了“学会生活、挑战明天”“意志品质助我成长”“我们在爱中成长”“ 我与责任”等大型主题班会,使学生深受教育,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渐渐地被调动起来,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我班不但在各种考试中始终名列前茅,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大大增强,踊跃参加各项活动,表现突出。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关键词: 高中生 健心篮球运动处方 实施效果
1.引言
有文献资料表明,目前高中生具有轻重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的人数约占总体的20%。有学者在各校医院进行过调查统计,高中生患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比率占学生看病总数的24%,且呈上升趋势。据调查,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除健身外,另几个最显著的动机就是减除心理压力、调节大脑功能和协调人际关系。所以,为高中生们研制多种既健身又健心的运动处方,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运动方法,是提高高中生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篮球活动是高中学生中的一种最普及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从社会心理学分析,参与篮球活动实际上就是进行特殊的社会活动。篮球活动是球类游戏演变而来的,参加者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人们可以在工作之余随时组织几个人进行全场或半场的比赛,在比赛中,如果投篮命中高或运用多种投篮技巧,那么参与者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极大的乐趣,从而驱散不良情绪的困扰。若能经常这样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开朗乐观,则能调节情绪,克服心理障碍。
2.高中生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实施效果
2.1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制定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疾病的症状主要有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和人际关系敏感等。本文通过对高中生的这些典型的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深入分析,运用多种具有典型特征的篮球活动作为处方内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几种类型的篮球活动健心运动处方。
处方一:
适合对象:有焦虑或抑郁症状的高中生。
活动方法:各种“斗牛”活动: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四对四。
活动情境:前提是该生喜爱篮球“斗牛”活动;2―8人(如有女生则为双数);七八节自习课到晚餐前后,人数较多时按输赢轮流下场。持续时间与每周次数:1h左右,每周3次。
注意事项:按相互熟悉程度自由组合或按水平分组。
处方二:
适合对象:有神经衰弱或躯体化症状的高中生。
活动方法:自我罚球比赛;2―3人轮流罚球比赛;规定分数(如满分为10min)的罚球比赛;规定地点(如不同投篮角度的5个点)的罚球比赛。
活动情境:晚餐后操场上1人(本人)或2―3个同伴(有2―3人时最好其中一人是异性)。
持续时间与次数:30―60min,每周2―3次。
注意事项:每次随意确定一种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可依心境而延长或缩短。
处方三:
适合对象:有人际关系敏感或有敌对症状的高中生。
活动方法:各种形式的传球接力、运球接力和投篮接力。
活动情境:选取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活动形式,4人以上,最好男女都有。
持续时间与次数:30―60min,每周2次。
注意事项:每次练习都不固定同伴与组别,指导者应在活动适时表扬鼓励合作行为。
2.2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实施
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自愿要求参加“篮球活动实验”(即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实验)的学生进行测试,按测试结果实施其不同的运动处方。如在焦虑因子或抑郁因子得分大于2分,则指导其按“处方一”进行篮球活动;在躯体化因子或强迫症状因子上得分大于2分的学生则按“处方二”进行篮球活动;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或敌对因子得分大于2分的学生则按“处方三”进行篮球活动。其中,参加“处方一”练习的有20人,分三组;参加“处方二”练习的有8人,分二组;参加“处方三”练习的13人,为一组。实验时间从2006年2月至2006年6月,共16周。
2.3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效果评价
参加“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实验的41名学生在其阳性症状指标上,实验后都比实验前降低,其中有26人的得分降低到具有统计学上的0.05显著水平(见表1)。这说明,本研究所制定的有针对性的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对高中生心理障碍的改善确实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讨论交流,了解到参加实验的高中生们绝大部分都充分肯定了这种针对性的篮球活动形式,感觉良好,喜欢和愿意参加这种处方形式的活动。
3.结论与建议
3.1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应用于有心理障碍的高中生,其理论分析与初步实验表明:实施针对性的健心篮球运动处方对改善高中生心理障碍具有良好的效果。
3.2篮球活动是一种需要体力和智力进行的游戏活动,因此运动量宜从小到大,尤其是有严重身心疾病的同学不宜参加剧烈的对抗活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运动处方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次锻炼在每周两三次,每三个月为一个周期。
3.3健心篮球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包括适宜对象、活动方法、活动情境、持续时间与次数及注意事项。与健身运动处方所强调的靶心率的不同之处是,健心篮球运动处方所强调的应是活动情境,因为没有与调适高中生心理障碍相适应的活动情境,就达不到改善高中生相关心理症状的目的,也就收不到健心的锻炼效果。因此,要特别强调在实施健心篮球运动处方时,创设与之相应的活动情境是关键。在高中生使用篮球活动作为健心运动处方时,最好有懂得心理保健知识的体育教师的指导。在指导中应注意调控练习者的情绪,让他们在活动中不过于在乎活动本身结果,而在乎在其过程中是否得到乐趣。
参考文献:
[1]龚耀先主编.医学心理学(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
[2]朱唯唯.体育运动对高中生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J].体育与科学,1999,(20).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教育
一、解决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代高中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资格的放宽,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
二、解决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方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措施供大家借鉴。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例如: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随着高中生心理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所以在高一第二学期我重点针对这一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继续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求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教师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心理教育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4、各学科教学渗透
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要认识到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道理。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通过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不仅扩展了心理教育的空间,而且还有利于各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心理教师不应将自己封闭于咨询室中,要积极与广大学科教师、领导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资料的收集意义重大,许多资料具有保密性,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收集和管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过程;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
学生心理档案收集要全面,既要有班级和学校的团体资料,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各方面特征的资料;既要有数量化的资料也要有非数量化的资料。最为重要的是要从积累的档案资料、数据中分析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不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存贮档案,要为师生和学校提供及时有价值的反馈,为有效开展高中生心理教育服务。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中正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教育部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其消极面主要表现有:①情绪变化无常。②厌学情绪严重。③渴望异往。④家庭及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仔细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及变化,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
学校要对教师,尤其对班主任教师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掌握青少年心理特点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现实困难;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92-01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 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 1981)。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如笔者所在J市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
招募后,心理专任教师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高中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开展朋辈咨询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见习和实习,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值班与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可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橱窗、黑板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良好校园氛围。
【关键词】农村高中 文科班女生 自卑心理 成因 对策
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而农村学生占中国学生的半壁江山,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同时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相对薄弱,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是自卑心理问题。高中生是自卑感的多发期,多数高中生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自卑心理。笔者就以当前农村高中文科班女生自卑心理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农村高中文科班女生自卑心理问题成因
(一)外部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宝应县经济相对落后,老百姓的思想有点落后,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在这样的传统氛围中,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农村女生能不自卑吗?家庭气氛的不和谐是造成高中生自卑的另一个重要家庭因素。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经常为琐事吵架;或者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破裂以及单亲家庭都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卑。这种由于家庭不幸而自卑的学生平时不愿在别人面前谈论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他们总是感到自己处处都不如别人。此外,家庭经济状况或者父母的文化水平、工作性质等等也都有可能导致某些高中女生的自卑心理。
2.学校因素。学校中教师的不良教育方式也常常是直接导致某些高中女生自卑感过重的重要因素。例如有的老师不恰当地批评学生,甚至对她们进行讽刺、挖苦和嘲笑。初中到高中,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突然加大,所学的知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对思维也就有了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的要求。况且在学习某一知识时,相关的知识准备对学生能否准确理解和产生兴趣至关重要。农村女生,知识面太窄,生活范围太窄,接触事物太少,兴趣单一,这都很不利于高中学习。她们对某些事物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引发不了她们丰富的联想,她们就不容易对事物产生深刻的理解并发生兴趣,必然导致成绩的落后。高中生活对有的女生而言,简直成了一种挫败感和不自信教育。这种挫败感和不自信对她们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影响现在的学习,还会影响以后的生活。
(二)内在身心因素。
1.受知识的局限、经验的制约及各方面的影响,往往富于幻想的色彩,不切实际的情况十分常见。她们从不同学校、班级进入高中,大多有一个好的理想。在原来的学校,她们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理想、抱负要求很高。但是进入高中后,高手如云,曾经的理想与抱负似乎问题难如人意,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因而容易产生挫折感,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就会陷于痛苦的矛盾之中,进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农村高中文科班女生涉及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与同学、与父母、与教师的关系。其中最易出问题的是同学关系。女中学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却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往往成为困扰高中女生最严重的问题。
2.没自信心。不敢与别的同学交流,感到孤独,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觉得自己被孤立,上课走神等正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她的一些苦恼——“他们不喜欢我”、“我觉得他们总不愿和我做朋友”,更多的只是一些主观上的感受。
3.遭受失败。某些高中女生的过度自卑心理是由于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屡屡受挫导致的。如接连几次的考试不理想,学习成绩的下滑;过多地遭受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与同学的多次交往不快;家庭或生活中的不幸遭遇等都会打击她们年轻气盛的自尊心、自信心而导致自卑。
二、农村高中文科班女生自卑心理问题对策
(一)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方法。
农村高中文科班女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学生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逐渐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并在生活、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提高。如学会微笑;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看问题;想自己高兴的事;及时转移、暂时回避不愉快的事;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让学生学会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完善,自我调适,学会承受挫折,学会人际交往,培养自我承受能力。
(二)体验“成功”喜悦,克服“自卑”心理。
人们都有获得成功、避免失败的需要。学生取得成功,可以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赞许,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因此,我采取了多形式、多层次的让女同学“体念成功喜悦,克服自卑心理”的措施。
1.教学降低难度,重视基础。在高二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校有的学科教学中出现了较高的要求,导致不少同学产生高中学习“难”的感觉,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和心理压力。因此,我们觉得“降低重心,重视基础,提高能力”才是符合农村地区教学特点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解决近年来的某些高考原题,让她知道“我现
在就可以解决高考题了”;考试中严格按照“622”的要求命题,让她和她的同学们感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小组合作。课堂上让她们回答能够解决的问题、主题班会让她们发言等,让她们知道“我的回答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我的讲话可以得到同学们的掌声”。
3.克服“自卑”心理的两个方法:第一是恰当评价自己。自卑的本质就是自我评价过低,以至信心不足。要克服自卑,应从恰当评价自己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要进行“别人能行,我也能行”的积极暗示,以振作精神,增强信心。其二是确定合乎实际的目标。奋斗目标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分阶段制定,首先确定最有可能实现的近期目标,集中精力向这个目标冲刺。这个近期目标实现后,再制定下一个近期目标,循序渐进,这样可以减少挫折和失败,有效的保护和增强信心,防止自卑感的产生。
(三)开设阳光信箱,培养乐观向上健康心理。
她们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她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我校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由于此项活动绝对保密,很受学生欢迎。因为这使她们有了自己情感的发泄地,即使得不到相应的指导,把烦恼说出来,也仿佛甩掉了一个大包袱,在老师的指导下,使自己的困惑得到解答,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我们知道,对于农村高中文科班女生来说,高考无疑是重要的,但再重要也没有身心健康重要,而身心健康的核心就是心理健康,没有乐观向上的心理,再好的成绩、再好的体魄也没有多大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生 主观幸福感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心理学对情绪情感的研究曾一度集中于消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如抑郁、焦虑等;对幸福、快乐、满意等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则关注较少,然而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为了让自身得以生存,其最终目的是享有更好的生活。主观幸福感作为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对评价者的思想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中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和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其对现实和预期生活质量的预测、评价和理解,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改善与提高高中生的生活质量。
1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是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性评价,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主观性:主观幸福感主要依赖于评价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标准。
(2)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对生活的满意感这三个维度。
(3)相对稳定性: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当时情绪状态与情景的影响,但从长期看,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主观幸福感有多项衡量指标,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Diener(1984)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重要指标。生活满意感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质量做出的判断程度。积极情感是指乐观、愉快、自尊、合群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会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还有助于增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消极情感是指抑郁、焦虑、紧张、厌倦、自我否定等消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会减弱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还有可能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其中,生活满意感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其作为认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指标,是独立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越强。
2影响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2.1主观因素
2.1.1人格因素
主观幸福感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人格的五因素,即: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不同。外倾性和神经质分别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有较高的内在敏感性,起着气质性的作用,而其他三因素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国内有关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性呈正相关,与神经质呈负相关。
Costa和McCrae总结了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也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依赖于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导致不同的情感体验。其中自尊和快乐感这两种人格特质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尤为显著。
(1)自尊。Diener(1984)的研究认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王玲、张育贤(2011)在对不同自尊水平的高中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高自尊个体的总体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低自尊的个体。
(2)快乐感。快乐感对生活质量高低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乐,生活充满乐趣。虽然快乐感并不等同于幸福感,但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体的生活质量。因此,高中生把寻求生活快乐和幸福生活等同起来,并把快乐感作为衡量幸福的重要心理指标。
2.1.2归因
让高中生对自己感受的不幸福进行归因时,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归因风格: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主要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好、竞争激烈等;另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归因于内部因素,如主观努力不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成就动机等。
2.2客观因素
2.2.1身心健康状况
健康是整体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影响高中生整体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中,身心健康因素尤为突出,而自我评价的健康比客观的健康状况更重要。一是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人类幸福生活的主要基础,在英美的一些研究中,甚至将健康看作是除婚姻之外的第二大影响因素,高中生亦然。二是心理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更多的依赖于人格,不同人格会产生不同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1973年曾经对五千名成年人作过调查,这些调查者中生活满意感高的人,十年后还是感到最幸福。
2.2.2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不同的影响。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下的高中生消极情感要明显低于消极家庭教养方式下的高中生,后者更容易体验到消极情感,因而其主观幸福感要明显低于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下的高中生。因此,可以初步断定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影响高中生的生活质量。
2.2.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重要体现。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高中生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老师、同学和其他方面(如亲戚、家庭、社团等),这些社会关系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或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当人们面临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安定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增加积极情感并抑制消极情感,防止主观幸福感的降低。
3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及措施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和制约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与其家庭教养方式、成长经历和内在心理认知、情感和意志紧密相关。培养高中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心理认知与情感认知,建构良好的生活氛围是培养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前提。因此,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高中生正确的幸福观。高中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包括主观幸福感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常听到高中生嘴上说“很无聊”、“郁闷”、“干什么都没有意思”,上网成为一些高中生的普遍现象,在校园中他们体会不到幸福感,既没有追求幸福的意识,也没有追求幸福的能力,缺乏内在价值的体现。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校园里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三无”(即无理想、无积极性、无精神)学生,也是这种情况。因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才能体会到幸福。当前,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融主观幸福感于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同时应着力提升高中生感知幸福的能力。许多人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情境,常常产生沉重感、负担感,主要原因就是感知幸福的能力下降。幸福能力是由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构成的。培养高中生正确的幸福观,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突出人文理念,引导学生追求崇高、完善的人格,充分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2)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完善班集体的支持作用。人类不能离群独处,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对于高中生而言,班集体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社会群体,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班集体的积极支持作用,提高高中生在集体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尤其对内向性格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进行主动的人际交往,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其融入集体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幸福体验。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生活辅导。借助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心理认知水平和情感控制力的提高,特别是帮助高中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期望值,从而把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与个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成长进步、友谊等方面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做到既不盲目自负,又不无所作为,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心理技能,使高中生通过自我调适、自我排解,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同时,提高高中生对学习、学校的认知,强化爱校教育,扭转厌学情绪,引导高中生找到合适的辨别思维的方法。
(4)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高中生的多种心理需求。开辟第二课堂,尽可能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活跃高中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开拓视野,创设高中生生活的良好情境,从而为其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达到一个希望的水平。提升主观幸福感能力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组织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各种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健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讲座、体育活动、社团汇演、心理情景剧演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使整个校园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营造出一个健康的氛围,满足高中生的多种心理需求,有利于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更有利于提升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感知水平。二是要坚持锻炼身体。高中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并持之以恒,保持适度的运动量,不仅能增强暂时的生理愉悦,从长期看,更能疏解不良情绪、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等,保证身心健康,从根本上提升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感知水平和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 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
[2] 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述[J].重庆师院学报社哲版,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