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24: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会经济损失,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基本经济负担;疾病成本;疾病经济损失;意义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对于疾病经济负担,我国卫生经济学界作出了含义基本相同的界定。杜乐勋、张爽,曹培文、印石等在他们各自编写的教材中所给出的这一界定甚至是一字不差:“疾病经济负担是由于疾病、伤残、死亡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为防治疾病而消耗的经济资源”[1][2](以下简称“负担―损失”论及“负担―消耗”论)。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界定。“负担―损失”论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把病伤、病亡后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等同于疾病经济负担。其实它们是不能等同的:第一,不仅直接给负主体随患者死亡而不存在,而且治疗疾病的这一致负原因也同时消失,这样,疾病经济负担也就不能存在。人都死了,还说他在添负,这岂不是对死者的冤屈?第二,不论治疗与否,疾病本身与经济损失之间有必然联系。一旦患病,即使不医治,也必然带来降低生产工作效率、减少劳动时间等损失。疾病经济负担只与疾病防治有必然联系,而与忽略治疗的疾病本身没有必然联系。病而不治,只有经济损失而谈不上经济负担。“负担―损失”论虽然对此作出了严格的文字界定,但它还是把与疾病防治没有必然联系的疾病经济损失同与疾病防治有必然联系的疾病经济负担等同起来。“负担―消耗”论恐怕也有问题。其一,它所谓的社会经济资源是指其使用价值还是指其价值?若指使用价值,则不可计量;若指价值,则那些用自采中草药和祖传秘方治病的经济资源是没有价值形态的,因此没有统计口径。其二,这种负担的主体是指社会还是指个人?若指社会,这一界定当然是可取的。但若指个人则有谁会把抹红汞、贴膏药和用草药、土方治病之类的经济资源耗费视为疾病的个人经济负担呢?又有谁把医保报销额度内的资源消耗视为个人的经济负担呢?
我国卫生经济学界还有把疾病经济负担等于疾病成本的界定。“疾病经济负担又称疾病费用或疾病成本”[3](以下概称“负担―成本”论),这同样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众所周知,成本是生产产品所花费的各项费用总和,它有预付性、补偿性、获利性特点。成本是生产经营开始之前的垫支或预付行为,而生产经营又是人的预定目的性活动,如果说疾病经济负担就是疾病成本的话,那也就是说疾病经济负担是患病之前的预付行为,并且这种预付以生产疾病为预定目的。事实上,疾病经济负担正好与此相反,成本不仅仅是生产经营中的耗费,更重要的是能够得到市场补偿。如果说疾病经济负担又叫疾病成本的话,那么它能获得市场补偿吗?假如它也能补偿回来,那它又怎么成为经济负担呢?成本和利润是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成本预付是为了预期利润。如果说疾病经济负担是疾病成本的话,那岂不是说前者也有预期利润吗?话说到此,可能有人觉得这样的分析只有对被负者所言才是道理,否则对给负者(医院)来说,“负担-成本”说就能成立。医院治疗疾病,需要预付医疗成本,医疗成本可以从患者那里获得补偿且可获得合法利润。但是,即使依了这样的辩解,把疾病经济负担等同疾病成本也有其它问题。其一,从来的经济负担包括疾病经济负担在内,其主体主要是针对被负者而不是针对给负者而言的,我们能把医院为病人治病的收费、敬老院的托养收费等等给负行为看作是医院和敬老院的经济负担吗?其二,把疾病经济负担等同于疾病成本还有使负担缩水之嫌。因为医院给予患者的经济负担不仅是它的医疗成本,还有其相应的利润。假定医院治愈某疾病的总共收费10000元,其中8500元为医疗成本,1500元为医疗利润。我们有何理由认为,只有8500元的所谓疾病成本才形成患者的经济负担,而1500元的医疗利润却不成为他的经济负担呢?可见,医院通过给负能够形成被负者的疾病经济负担的是它的治疗成本加利润的整个医疗价格。
综上所述,目前卫生经济学界关于疾病经济负担的界定存在着过与不及的弊端。所谓过就是“两头宽”,即把包含在工资中的必要的医疗费用和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两因素都计入疾病经济负担;所谓不及就是“中间窄”或者严,是指将疾病经济负担等同于不含医疗利润的疾病成本。这种宽严失度的理论界定,给医疗卫生实践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首先,降低了健康回报效应程度,给医治疾病的积极心理蒙上不应有的阴影。疾病经济负担无论对于给负者还是对于被负者而言,都是为了提高健康回报的效应程度。从经济的角度看,健康回报效应程度是疾病经济负担和健康产出的比率。在健康产出为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经济负担愈重,效应程度就愈低。在“负担――损失”论的界定中由于存在不实的负担虚张,因而必然降低健康回报的效应程度,进而从经济上降低治疗疾病的心理乐观系数,甚至降低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责任的社会评价程度。
其次,不利于整治目前普遍存在的医院看病贵顽症。现行的医疗收费本来比较高,百姓怨声高,但如果按照“负担――成本”论的说法,那就等于说医院给于患者的经济负担仅是医疗成本而不含医疗服务利润。然而,医院获得合法的利润又是无可非议的。既然如此,医院就可能认为它们看病收费是不贵的,给予患者的经济负担是轻的,从而产生提高医疗价格的企图。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不良影响,导致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既然卫生经济学界流行的疾病经济负担的界定有不足之处,那就有重新界定的必要。当然要对它下一个统一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包括含义各异的社会负担和个人或家庭负担。疾病社会经济负担是超过社会为适度人口(国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障费用以上的那部分卫生总费用。卫生总费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消耗的资金总额”;其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对全体国民(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维护他们的生命健康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一定国家在一定时期中的人口存在适度与不适度的可能。适度人口就是与社会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相符合的人口数量,它是任何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和前提。破坏适度人口的再生产必然破坏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适度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费用就是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以实现社会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因而属社会必要生产费用。正如必须通过吃饭等基本生活消费,才能实现有经济产出的人口及其劳动力的再生产,故而不可将吃饭这种必要消费当作个人经济负担一样,也不可将保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适度人口及其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视为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从语义上讲,负担就是前进的累赘和包袱,消除负担就意味着轻快前进。假如把适度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视为社会经济负担予以消除的话,那么能否说消除了这种负担也意味着社会更好更快的前进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由此可见,只有为过度人口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才构成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因为过度人口本身的存在必然延缓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前进的累赘。当然,承认社会为过度人口提供卫生费用是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与社会平等对待包括他们在内的每一个国民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疾病的家庭经济负担,是指超过实现家庭人口及其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医疗卫生费用以上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以及为接受这种服务的全部相关费用。构成社会的家庭为数众多,构成家庭的人口有多有少。所谓实现家庭人口及其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医疗卫生费用,是指大多数家庭平均的医疗卫生费用。工资作为实现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费用,其中必定包含一个用于家庭成员基本医疗费用的份额。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这一份额和相关的社会筹资及国家拔款一起,形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基金(以下简称 “医保基金”)。医保基金又分为由个人直接支配使用的个人账户资金和由社会互济使用的统筹账户资金。个人账户资金使用完后,再进入社会统筹账户比例报销。由此可见,实现一般家庭人口及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医疗卫生费用,在我国目前就表现为个人账户资金和统筹账户中可以报销的资金之和。毫无疑问,居民从这两个账户中支出与报销的医疗服务价格都不构成疾病的家庭经济负担,只有不能从中支出与报销的医疗服务价格才形成疾病的家庭经济负担。至于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的全部费用如看病交通费、院外候宿费等,由于在个人向医保基金扣缴的工资中应该包含它的一定份额,又由于这一份额本属于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费用,因此,它不应构成疾病的家庭经济负担,但由于它占比例小,操作中又不便于分割单列,加之按现行制度规定这些费用不能从基金账户中支付与报销,所以,就将它全部归入疾病的家庭经济负担之中。如果考虑到我国目前的上述具体情况,又可以将我国的疾病家庭经济负担再定义为:超过个人从医保基金账户中支付与报销的医疗服务价格和为接受医疗卫生服务发生的全部相关费用。
通过对比分析便不难发现,在疾病家庭经济负担的这一界定中,由于剔除了疾病经济损失和从医保基金中支付与报销的费用,因此消除了流行界定对疾病经济负担的负担夸大性,从而廓清了疾病经济负担的真实含义;又由于把本来不等同于疾病经济负担的疾病成本,改写为疾病医疗价格,因此矫正了目前流行界定中成本与价格的偏差,重新确立了给负与应负之间的对应平衡关系,也将使医院由此可能发生的不合理涨价企图失去理论支持。此外,用医疗价格和其它相关费用取代社会经济资源的消耗,如前所述也更显合理。
参考文献
[1]杜乐勋,张爽.卫生经济学基本原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关键词】环境保护;社会经济生产;合理利用
自然界物质运动和自然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各种环境要素,以及它们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生态效益都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财富的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形态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当它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而遭到破坏时,都将造成人类社会的真正失。在这种情况下,即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物质交换使环境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按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评价由于该项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环境资源,因未能得到合理利用而失去可以获得最佳综合效益的利用方式给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
1 环境资源利用中的价值交换
在自然生态平衡条件下,环境资源虽然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财富,但是在简单原始的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物质交换中,并不具有商品的社会属性,当然也就谈不上环境资源的价格和价值。人们可以“自由”开发和用取环境资源。在这种不包含价值量的物质交换中,环境资源的拥有者-人类,并不需要付出“社会机会成本”的代价,而只获得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的好处。
然而严竣的现实是:大片森林的消失,土的的沙化,许多矿物资源的枯竭,地下水位的下降,河流水域和大气的污染,区域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使人们已经很难找到那种没有污染和破坏,又能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自然生态平衡的环境了。这种环境状况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健康, 使社会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
当滥用环境资源物和排入环境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恢复和自净能力,当环境自然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环境已经成为难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稀缺性”的资源,这时,也只有这时,环境资源非商品化的经济属性在同商品经济生产之间的物质交换中,开始发生了变化,并以特殊形式的价值交换显示了自己的交换价值..具有了“商品”社会属性的某些本质特征。这一时刻称为某些特定含义范围环境资源开始具有“商品”社会属性的转化点,离开这个转化点笼统地说明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是没有意义的。
2 环境污染与破坏是不等价交换的结果
当前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严重性,反映着环境资源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当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经济生产的效益。从环境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已经具有商品社会属性的环境资源在同经济生产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严重地违背了价值规律,而这种交换过程是国家同排污企业在不等价交换条件下进行的。江苏省沿海某造纸厂全年利润十几万元,(其中包括了节省环境污染防治成本这样虚假的利润,但它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即社会付出的交换价值,仅其中海水养殖贝类损失一项就四百多万元。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原始森林,正是因为人们只考虑了它的木材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没有考虑它的并为社会所拥有的森林生态效益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它的木材交换价值永远抵不上从此变为不毛之地的社会损失价值。这种大量存在的不等价交换的结果,一方面,环境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可利用的环境资源日趋“稀缺”;另一方面,社会付出的交换价值,即可以计算的各种形态的经济损失愈来愈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3 对自然界矿藏资源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未来难以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资源,例如某区域十个铜矿,七个矿山枯竭,凝聚在余下三个矿山生产的单位重量的铜矿和冶炼厂的金属铜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即商品的价值量并没有改变,但由于资源难以满足传统的社会化生产和消费需求,此时,铜这种商品的社会交换价值却发生了变化。社会交换价值有增加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大量反映在稀缺矿藏资源、北方的地下水、中国的木材等难以以传统的交换价值消费中。很显然这个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政府需要根据资源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实际情况,改进和增加对资源的税收管理,推动资源节约和社会可替代资源开发。
不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物质交换中蕴藏着价值交换。环境污染与破坏愈严重,这种不等价价值交换就愈背离社会价值规律。这种不等价交换的后果,即各种形态社会经济损失是生态规律,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并报复人类的自动调节的必然过程,是被迫性的社会价值交换。
4 环境保护劳动是创造社会价值的经济生产
在社会人口,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自然生态平衡的生产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滥用环境资源的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需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一方面,减少了社会可以利用的环境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当一定环境资源质量,如水体和大气质量,作为社会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时,为了消除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后果,恢复这种环境资源最佳利用目的,社会就必须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劳动,调节和合理使用环境资源,并保护环境资源。
环境保护劳动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就是社会从改善环境所获得各种形态经济收益。环境污染与破坏愈严重,国家(社会)与排污企业之间的不等价交换愈背离价值规律,这时环境保护劳动所创造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就愈高。因此,环境保护劳动是创造社会价值的经济生产,只有包含着环境保护劳动的社会经济生产才是符合人类需要的具有全部积极意义的社会经济生产。
【参考文献】
[1]彭近新.试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J].环境科学与技术,1980(04).
关键词:数理统计;规律;经济决策;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79-01
一 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以及意义
数理统计学是以随机现象中的统计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学科,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的全球化影响致使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运用也日益变得广泛和重要。在现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通过对抽样数据进行分析推断的有效方法来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的使用习惯。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在社会与经济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本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存在独到的思想方法,具有异常丰富的深刻内容,与经济研究中的多种学科有紧密联系,是近代的数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理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在工农业发展、军事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其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我们的社会是由个体单位的个人组成的,同时也是单个家庭组成的大单位,然而从宏观角度看,我们的组成也可以是地区区域的,这种存在较大差异性的事物不像自然界中一些普通现象存在一定的规律,而社会的现象中很少是有确定规律的,因此,我们在研究社会经济生活时,从数理统计学的角度去观察研究,以大部分人的利益和价值为落脚点,运用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数据和调查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尤其在经济领域中,从一些商品在未来的销售状况中预测一个城市中此种商品行业的销售情况,甚至是对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状况预测和制定未来的经济发展计划,无一离得开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当然,类似的数理统计的知识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多,在经济领域,利用数理统计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方式。随机过程的统计、人口发展中的动态模拟以及抽样调查等多种数理统计学方法在社会经济中都存在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数理统计学的思想在经济领域中的分析具有实用性便捷性的特征,为经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 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典型应用
近些年以来,数理统计学在我国经济领域有着重大的进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中各项数据的资料搜集以及资料的整理结论的分析和多方面的运用,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建设所必须的一项关键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熟练使用数理统计学知识解决经济中的各种问题。首先,数理统计在经济管理的决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运用。在经济管理中,任何重大决策都需要基础的依据,而依据的根本就是经济中的不同数据,然而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各种随机因素使得所有的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只有科学合理的决策才能做到以最小的风险成本获得安全保障的最大化目标。
不仅如此,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还可以节省成本,减少投资风险,获得合理正确的决策,从而使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其次,数理统计对于经济领域中的损失评估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事故类的以外灾害所造成的各类经济损失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保险的买卖成为单位以及个人解决经济损失的方法之一。利用数理统计的知识可以对各种以外的事故作出有效的可能性评估,也可以对事故发生后产生的经济损失的大小做出统计分析,得出各种有效结果,便于引起社会对于事故性灾难的重视,减少事故的发生。
此外,数理统计的知识也可以帮助企业针对经济中的销售状况分析得到最大的经济利润的方法。如何得到最大的利润,一直是商界中人人追求的目标,数理统计中的随机变量的函数期望值为此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当然数理统计在经济的预测方面的运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企业经济的经营中,依据统计原理,根据市场的信息资料,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推测,从而得出经济中未来的出入数据状况。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把握经济的发展命脉,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损耗,有效的长久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结语: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影响经济决策评估等问题的变量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利用数理统计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经济中的问题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人们对于经济发展中对商品的供求以及最大利润的把握,同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减少损耗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相龙.论数理统计在客观现实中的意义与作用[J].2005(09).
[2] 高燕.试论数理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趋势[J].甘肃农业,2010(06).
关键词:气象水文要素;洪涝灾害损失;直接经济损失;灾前预评估;灾后快速评估;淮河流域;洪灾重演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1-0026-06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洪涝灾害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大和突发性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自然灾害之一[1]。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洪涝灾害的损失评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7]。然而,由于洪涝灾害本身的时空复杂性和基础资料的不完备,目前较适用的快速评估方法还较少见。本文将气象水文要素和历史资料相结合,提出一种适用于洪涝灾害损失预测评估和灾后损失快速评估的方法,对于安排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BT(2+1][STHZ]1 基于气象水文要素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方法
根据已有的历史洪涝灾害损失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可以较快的实现对洪涝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8]。
1.1 评估流程
首先,建立历史气象水文要素(降雨、水位等)与灾害损失指标(如受灾面积、财产损失等)的相关关系。然后选择典型年份、确定重演年份,同时量化资产损失率变化系数、物价因素折算系数和资产增长折算系数等因子。最后,重演计算得出洪涝灾害损失与财产的关系曲线和水文要素与受灾面积关系曲线,实现洪涝灾害经济损失的快速评估。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2.2 水文要素-成灾面积关系曲线的建立
通过淮河流域1960年-2007年近50年最大面降雨量数据和1949年-2004年淮河流域及其安徽段的洪涝灾害成灾面积数据[11],经分析、整理、筛选和拟合,最终建立了淮河流域安徽段3日最大面降雨量、7日最大面降雨量、15日最大面降雨量、30日最大面降雨量与淮河流域安徽段成灾面积的关系曲线(图2-图5)。
2.3 典型洪水年选择
1954年大水、1975年大水、1991年大水、2003年大水和2007年大水是淮河流域在建国后发生的五次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均曾造成巨大损失[12-15]。由于1954年、1975年洪水距今时间已超过几十年,淮河流域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将1991年、2003年选作典型灾害年进行重演分析计算并总结规律。其洪水损失情况见表2。
2.4 洪灾重演年选择
为建立相关关系曲线,需选择多个年份进行重演损失分析计算,从而全面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及洪涝灾害损失特性。根据现有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情况,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3年和2005年数据资料比较全面,此外,在实际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过程中,由于本年的社会经济数据在当年无法获取,故此一般使用灾害发生前一年的社会经济数据。因此选择1981年、1986年、1991年、1996年、2003年和2006年为灾害重演年,分别以6个点为基础建立起“1991”型和“2003”型洪灾损失曲线。
3 结语
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是我国灾害理论研究和实际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领域的重要课题。按照评估时间,洪涝灾害损失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和灾后详细评估。本研究基于气象水文要素与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以气象水文要素和历史灾情数据为基础,利用灾区损失率和固定资产数据,提出了气象水文要素评估灾害损失的研究方法,较适用于灾情预评估和灾后快速评估。对淮河流域安徽
段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为科学、合理,可以为开展洪涝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黄会平,张昕,张岑.1949-1998年中国大洪涝灾害若干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7,22(1):73-76.(HUANG Hui-ping,ZHANG Xin,ZHANG Cen.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 Disaster from 1949 to 1998 in China [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07,22(1):73-76.(in Chinese))
[2] Commission on Geoscience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CGER) .The Impacts of Natural Disasters:a Framework for Loss Estimation[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3] 丁志雄.基于 RS 和 GIS 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4.(DING zhi-xiong.A Study on the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Loss Assessment Based on RS and GIS[D].Beijing:China Institute Water and Hydropowerr Research,2004.(in Chinese))
[4] 冯平,崔广涛,钟昀.城市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与预测[J].水利学报,2001,8( 3):64-68.(FENG Ping,CUI Guang-tao,ZHONG Yun.On the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of Urban Flood Economic Loss[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1,8( 3):64-68.(in Chinese))
[5] Das S,Lee R.A nontraditional Methodology for Flood stage -Damage Caculation[J].Water Resources Bulletin,1988,24( 6):75-80.
[6] 仇蕾,王慧敏,马树建.极端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9,( 6):869-874.(QIU Lei,WANG Hui-min,MA Shu-jian.Assessment Method for Extreme Flood Disaster Losses and Its Application[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9,(6):869-874.(in Chinese))
[7] 吉中会,李 宁,吴吉东,等.区域洪涝灾害损失评估及预测的 CART 模型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 6):106-110.(JI Zhong-hui,LI Ning,WU Ji-dong,et al.Flood loss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CART in Hunan Province[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2,31( 6):106-110.(in Chinese))
[8] 吕娟,苏志诚等.太湖流域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应急快速评估模型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7.(LV Juan,SU Zhi-chen,et al.A Research Report on Rapid Assessment Model of Economic loss in Taihu Lake Valley[R].[D].Beijing:China Institute Water and Hydropower Research,2007.(in Chinese))
[9]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文·勘测·科技志(淮河志)第三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Huaihe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in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Huaihe Hydrology · Survey·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Huaihe)NO.3[M].Beijing:Science Press,2006.(in Chinese))[ZK)]
[10] [ZK(#]宁远,钱敏,王玉太.淮河流域手册[K].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NING Yuan,QIAN Min,WANG Yu-tai.Handbook of Huaihe River valley [K].Beijing:Science Press,2003.(in Chinese))
[11] 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汇刊年鉴[Z].1991-2007.(Hydrology Bureau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Huaihe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in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The Yearbook for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in Huaihe River[Z].1991-2007.(in Chinese))
[12] 矫梅燕.2003年淮河大水天气分析与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JIAO Mei-yan.Weather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Huaihe flood in 2003 [M].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2004.(in Chinese))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淮河2003年大洪水[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Huaihe Flood in 2003 [M].Zhuhai:Zhuhai Press,2003.(in Chinese))
[14] 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2003年淮河暴雨洪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Hydrology Bureau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Huaihe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in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The Storm Flood of Huaihe in 2003[M].Beijing:China Institute Water and Hydropowerr Research,2006.(in Chinese))
[15]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Huaihe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in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The Collected works of Conctol Water Pollution Forum for Youth[C].Beijing:China Institute Water and Hydropowerr Research,2006.(in Chinese))
目前,数理统计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在国际上也受到相当的重视。由于数理统计的应用十分广泛,统计学专业也因此而成为西方国家的热门专业,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十分热衷。数理统计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工程、环境保护、金融、经济、科学计算、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都会进行涉猎与交叉。甚至,对于众多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而言,其主要贡献也都与数理统计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数理统计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也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1.1 数理统计的学科特点
数理统计,主要是针对随机现象进行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的结果进行数量研究的一门学科,具有非常强烈的学科特点,能够依靠对数量规律的总体性来做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推断,属于应用数学学科。所以可以认为,统计学的基础就是数理统计学,通过对怎样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用以来推断或预测出想要考察的问题,甚至对于将要进行的决策和行动来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建议。通过数理统计学的角度可以看出,数理统计是一门非常活跃但又十分重要的学科。从学科划分角度来讲,数理统计应归属于数学学科,但它的研究重点又不是纯的数学理论或方法,而是这种理论或方法的应用。因此通常用归纳法来进行研究,而不是数学的演绎法。
1.2 数理统计基本概念
数理统计的最基本概念是总体和样本,它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对样本信息的分析来推断出总体的进行情况。所以我们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在数理统计上,通常用研究对象的一个或多个指标的随机变量来刻画出总体,所以统计问题以及统计模型都是针对总体而提出来的。统计方法的产生是出于对总体推断的需要, 通过总体进行推断的相关统计处理过程中,统计思想也应运而生。
2 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优势和作用
2.1 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优势
数理统计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它不仅可以节约成本,使投资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同时也能够帮助投资者获得更加合理的决策,进而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数理统计的另一关键作用就是对经济领域中的损失进行评估。现代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由事故类的意外伤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这种经济损失,越多越多的单位及个人都选择了保险。运用数理统计的知识,既能够对意外事故做出有效评估,同时也能够分析出事故发生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由此得出的有效结果对于减少事故发生以及提高人们对事故性灾难的重视,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分析企业销售的经济状况,可帮助企业从中获取最大利润。怎么使利润最大化,一直以来是商界人士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采用数理统计中随机变量函数期望值,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在经济预测方面,数理统计方法也有重要运用。依据统计原理,根据市场获得的信息资料,分析推测各种经济现象,可以得出经济中未来数据的出入情况,这是企业经营中的重要运用。数理统计在企业经济中的运用,可以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把握经济发展命脉,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能不断减少资金损耗。
2.2 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
数理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中的统计规律,所以在经济飞速发速的新形式下,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数理统计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得到认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抽样调查的方式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在社会与经济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近代数学研究的重点。无论在工农业发展还是在军事科学技术方面以及在社会经济上,数理统计学都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个人以及个人组成的家庭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从宏观角度看,可以按地区区域划分我们的组成,而且与自然界的事物间存在的差异不同,这种区域差异无法通过直观观察而得到明显差异。因此,我们对于社会的经济活动的研究,可以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我们以大部分人的利益或价值为关注点,根据数理统计数据分析及调查结果,从而得到相应结论。特别是在商品销售中,商品在某个城市中某种商品未来销售情况预测,或者国家国民经济状况估计,经济发展计划制定,都与数理统计知识密切相关。除此之外,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的其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经济领域,数理统计方法已经是一个普适方法,广为采用。社会经济中还经常用到随机统计过程、人口发展动态模拟、抽样调查等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因其实用性便捷性等特征,社会经济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运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数理统计学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对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也搜集整理过很多资料,因此数理统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应当善于运用数理统计学的知识来解决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数理统计在经济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管理中的任务重要决策都需要一定的基础依据,而经济中的各种不同数据就是依据的根本。由于经济中有许多不确定性的随机因素存在,所以任务重要决策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只有通过数理统计知识的合理应用,才能够使决策的风险降到最低,获得最大可能的安全保障。
【关键词】洪涝灾害 经济影响 防灾减灾能力 评估 研究
【中图分类号】S28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且大量的围湖造田,导致湖面缩减,泄洪能力差,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水流缓慢,种种因素导致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因此,我们应当明确洪涝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建立健全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洪涝灾害究竟有哪些经济影响,我们应当如何构建科学的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笔者主要针对以上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索和研究。
洪涝灾害的经济影响
洪涝灾害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历史上每一次大型洪涝灾害都会产生大量伤亡人口和受灾人口。①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经由相关部门核实,2013年全国洪涝灾害受灾人口多达1.2亿人,因灾死亡774人、失踪374人,全国共投入抢险人数966万人次,紧急转移危险区域群众1112万人,解救洪水围困群众195万人,减少受灾人口3787万人。即使如此,2013年全国洪涝灾情相对来说还是总体偏轻,2013年洪涝灾害主要指标与1990年以来的均值相比,偏少3成的受灾人口,偏少7成的死亡人口,偏少7成的倒塌房屋,偏少1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占上年GDP比值小0.98%。由此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洪涝灾害的影响。而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导致人们生命财产得不到完全的保障,进而限制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②
洪涝灾害恶化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洪涝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住房的破坏、基本生活设施的损坏等状况产生,这些状况无疑恶化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洪涝灾害不仅会导致房屋倒塌,还会污染饮用水、破坏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③以2013年全国洪涝灾情为例,据统计与核实,2013年我国洪涝灾害倒塌房屋53万间,农作物受灾11901千公顷,成灾6623公顷,受损水库1241座、堤防3.7万处、护岸5.3万处、水闸7187座,其中,县级以上城市受淹234个。
同时,由于洪涝灾害破坏了原本的安全水源,造成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又由于洪涝灾害破坏了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各种垃圾随着洪涝流向漂流满溢,大大增加了血吸虫病、疟疾和肠道传染病等疫病和传染病的爆发概率,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条件,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④洪涝灾害对人们生存条件破坏所产生的直接经济影响,以及国家后期对修复再建的经济投入,很大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⑤
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影响。据统计,2013年我国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146亿元,全国投入抢险舟船10万舟次,运输设备68万班次,机械设备35万班次,消耗编织袋9963万条,最终防洪减淹耕地3978千公顷,避免粮食损失2029万吨,减灾效益约2362亿元。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洪涝灾害造成了我国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中,各大产业中,受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主要有农牧渔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以及水利事业。
从农牧渔业的角度来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由于洪涝灾害的特点,洪涝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耕田被淹、农作物被毁,在农牧渔业当中,农业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大。首先,阻碍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洪涝灾害,灾情较轻的年度农产品产量大大多于灾情较重的年度农产品产量。其次,洪涝灾害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性。例如,2013年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农作物受灾3927千公顷,成灾261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91亿元。⑥其中,松辽流域地区最为严重,这一地区的洪涝灾害损失是我国将近12年以来年均损失值的三倍之多。再次,不同地区的农田受灾率具有很大的差异。农田受灾率是指农作物受灾面积与耕地面积的平均比例。根据我国历年农田受灾情况可以看出,农田受灾率在全国显现出由西向东、从北向南逐步升高的趋势。⑦
最后,洪涝灾害对牧渔产业的影响也较为严重,尤其是今年来,在我国林牧渔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洪涝灾害对牧渔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
从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角度来看,从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角度来看,洪涝灾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是洪涝灾害造成工矿企业停产;二是洪涝灾害破坏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导致电力中断以及通讯中断;三是洪涝灾害毁坏路基和路面,导致铁路中断以及公路中断。⑧ 首先,洪涝灾害对工矿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迫使工矿企业停产、停工和停业,导致企业生产量下降,生产值减少。其次,洪涝灾害对交通运输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导致铁路与公路的路基、路面、轨道、隧道、车站等基础设施被损坏,威胁交通安全,迫使铁路中断以及公路中断。最后,洪涝灾害对电力业与通信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导致电力与通信基础设施设备被破坏,从而损坏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迫使供电中断以及通讯中断。
从水利事业的角度来看,我国要防洪减灾,就应当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水利事业是对抗洪涝灾害的重要手段。因此,洪涝灾害,尤其是大型洪涝灾害,会严重破坏水利设施。洪涝灾害会损害水库、堤防,导致垮坝以及堤防决口,同时,洪涝灾害还会破坏机电泵站、机电井、塘坝、护岸、水文测站。灌溉设施以及水电站等水利基础设施,不利于区域防护、农业灌溉的进行,妨碍了区域内的正常发电与供电。据调查,21世纪以来,洪涝灾害对我国水利设施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9.12亿元,其中,江西、广东、四川、浙江和湖南水利设施受损情况最为严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影响。洪涝灾害不仅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经济影响,还会产生间接经济影响。间接经济影响是指由于洪涝灾害直接造成了某行业的经济损失,从而影响到与某行业具有关联性的其他行业,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系统,对其他行业产生间接经济影响。目前,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实际GDP、消费、投资、就业、贸易等方面。洪涝灾害通过对我国农牧渔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水利事业的影响,导致我国实际GDP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实际工资水平与就业水平下降、资本要素的四个指标整体下降以及行业产出受到负面影响等等。
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估
优化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系统设计。要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就应当优化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系统设计,提升防灾减灾质量,提高防灾减灾效率。首先,我们应当深化对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认识和理解,设计出综合评价防灾减灾能力的总体架构,有针对性地进行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是指政府相关部门把持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行为能力,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总体行为目标为避免或减轻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为社会连续性运行和人民人身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应当依据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和大师罗伯特・希斯率先提出的4R危机理论和危机管理领域公认的PPRR理论,应对洪涝灾害危机,设计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其中,4R危机理论将危机管理分为四个阶段:Reduction(缩减力)、Readiness(预备力)、Response(反应力)、Recovery(恢复力),PPRR理论则将危机管理分为Prevention(危机前预防阶段)、Preparation(危机前准备阶段)、Response(危机爆发期反应阶段)和Recovery(危机结束期恢复阶段)四个阶段。另外,我国于2007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根据突发事件发生以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预防与应急措施、监测与预示警报、应急行动与救援、事后重建与恢复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性规定。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危机管理科学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制定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
最后,应当在危机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充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优化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我们应当建立健全预防与应急措施能力评估分系统、监测与预示警报能力评估分系统、应急行动与救援能力评估分系统与灾后重建与恢复能力评估分系统。其中,在预防与应急措施能力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洪涝工程防灾能力、生态保护能力以及民众防灾意识进行评估;在检测与预示警报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洪涝灾害监测能力、洪涝灾情分析能力、洪涝灾害预警能力以及相关信息能力进行评估;在应急行动与救援能力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防洪除涝能力、安置灾民能力、交通运输能力、医疗救治能力以及灾区通信能力进行评估;在灾后重建与恢复能力评估分系统中,我们应当主要针对政府救济能力、资源供应能力、灾区建设能力以及居民恢复能力进行评估。
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种功能。我们应当收集与洪涝灾情以及防灾减灾情况相关的多种数据,将数据加以归纳整理,充分发挥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描述与反映功能。同时,我们应当综合分析灾情区域内各方面的防灾减灾能力,总结和反思不足之处,对比不同灾区的情况,分析相同点与不同点,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洪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监测与评价功能。另外,我们应当明确各地防灾减灾工作的绩效与缺点,优化工作设计,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洪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和决策功能。
其次,应当科学合理地构建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评价效果最优化。我们应当贯彻实施科学的理论指导方针,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当地灾情和我国国情,将科学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构建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我们应当将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分为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指标差四个层次,坚持系统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协调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各方面的关系,突出评价重点,抓住评价对象的主要特征和情况,科学构建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另外,我们应当运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或表格阐述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发展,使其具有正确的引导意义,促进我国洪涝灾害防灾减灾综合能力的提高。
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应当对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防灾减灾能力包含多种方面的能力,因此,针对不同的能力,我们应当根据科学理论和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在评价防灾工程的排水管道密度时,我们应当计算该工程的排水管道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率,将实际比率与规范的排水管道密度相对比,科学评价该地区的工程防灾能力。在评价地区人均防护林造林面积时,我们应当计算当地实际防护林造林面积与当地常住人口的比率,将其余规范的人均防护林造林面积相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对该地区的生态保护能力做出科学评价。在评价区域气象观测站点覆盖率时,我们应当计算区域气象观测站点数量与其土地面积的比率,将其与规范的区域气象观测站点覆盖率相对比,科学评价该区域的灾害监测能力。⑨在评价洪涝灾区除涝面积比例时,我们应当将除涝面积除以耕地面积,再乘以100%,将实际比例数据与规范数据相对比,从而评价该地防洪除涝能力。在评价洪涝灾区的人均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时,我们应当计算该地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与常住人口的比例,将其与规范数据相对比,科学评价政府救济能力。在评价地区人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时,我们应当计算该地水利、环境与公共设施管理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常住人口的比例,与规范数据对比之后,科学评价资源供应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洪涝灾害破坏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我国的农牧渔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业以及水利事业等方面造成了负面的直接经济影响,对我国的实际GDP、消费、投资、就业、贸易等方面造成了负面的间接经济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对防灾减灾事业的投资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灾后重建制度和灾民保障制度,对防灾减灾事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应当注重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全方位、多方面地评价防灾减灾能力,促使评价指标科学化、规范化,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对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起到更好的督促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办公室;本文系山东行政学院课题“山东省危机管理信息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KT201110)
【注释】
①姜蓝齐,马艳敏,张丽娟,马玉妍,徐虹:“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第5期。
②张晓等:《中国水旱灾害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③庄天慧,刘人瑜:“贫困地区村级组织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南地区28个村的调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5期。
④周峰,许有鹏,石怡:“基于AHP-OWA方法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以秦淮河中下游地区为例”,《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第6期。
⑤ 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13页。
⑥崔巍,陈文学,白音包力皋,陈兴茹:“中小河流洪涝风险评估及研究―以哈尔滨地区为例”,《中国水利》,2013年第4期。
⑦薛晓萍,马俊,李鸿怡:“基于GIS的乡镇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为例”,《灾害学》,2012年第4期。
⑧何爱平:《灾害经济学》,北京: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6页。
关键词:电力;客户;安全;用电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158-01
供电企业在实际经营建设过程中必须形成责任观及事业心,提高自身安全管理水平,将有关规章制度真正落实到经营建设实处,提高规章制度执行水品,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对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安全供用电进行整治,保证高位及重要电力客户电能安全稳定。
1 加强高位及重要电力客户安全供用电管理的必要性
1.1 供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求
电能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及人们实际生活内必要能源,对于社会经济建设及人们的生活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供电企业作为电能的生产企业,自身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间距的设备,需要彻底贯彻政治、经济、社会的责任,并将这三个责任有效统一起来,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为社会经济建设及人们的实际生活所服务,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1.2 供电优质服务的需要
供电且在经营建设,主要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安全稳定的电能,整个经营建设应该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作为核心,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出电能对于社会经济建设及人们生活所具有的价值,为客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1.3 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供用电安全直接影响到电网安全
根据我国对电力用户等级划分有关规定,高位及重点电力客户在该地区经济建设及社会内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是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要是出现断电情况,就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者是设备故障,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十分严重,对于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严重影响。这也就表示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对于社会经济建设及人们的稳定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供电企业为高危及重要客户提供安全稳定的电能,提高电能管理制定,能够有效保证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稳定运行,保证社会秩序,同时这也是供电企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及政治责任[1]。
2 高危及重要客户安全供用电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供电设施的不足
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发展时间较长,在加上各种历史原因的影响,造成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所拥有的供电电源数量较少,并没有独立存在的备用电源,并且部分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所拥有的电网硬件设施欠缺,造成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所自身所拥独立供电设施薄弱,电力系统内所存在的问题及漏洞无法及时检查,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在供用电内一旦出现任何故障,就将直接影响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用电,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2 供电系统的不完善
近几年,我国供电系统虽然一直在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建设,但是从电力系统整体角度分析,电力销售及自动化系统等等方面还存在一定漏洞,这就造成用电检查工作落实程度较低,整体精确性难以保证,工作存在漏洞,供电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2.3 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检查制度
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在用电过程中,对于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及生产成本十分关注,伴随着供电系统停电次数的减少,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对于在思想上面出现麻痹,对于用电设施管理较为忽视,所应用的电力设备较为陈旧,有关维修及更新工作落实程度较为,为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用电留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2]。
3 高危及重要客户安全供用电管理措施
3.1 政府的宏观管理
正是由于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等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所以,政府部门必须提高对于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的重视程度,提高对于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安全供用电监管水平,通过颁布有关政策,帮助供电企业对于电力系统设备进行维护及更新,逐渐提高供电系统安全水平。与此同时,积极利用有关媒体形式,对于安全用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大众对于安全用电的关注程度,其别关注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最大程度上降低电力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3.2 规范供电管理制度
供电企业应该逐渐对于供电安全管理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对于供电设备及时进行更新及检修,提高日常维护工作质量,加强供电系统薄弱环境管理水平,进而保证供电设备能够安全稳定的传输电能。与此同时,不断对于供电系统进行完善,促进供电数据自动化建设水平,工作人员在对于供电系统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供电系统所存在的问题[3]。
3.3 加强对员工的管理
供电企业应该提高对于工作人员关注程度,逐渐对企业工作人员行为举止进行关注,规范工作人员言行举止,对于态度不端正工作人员给予一定惩罚,完善奖惩制度,激发供电企业工作人员潜在价值,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经济性,提高对企业工作人员教育及培训质量,增加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能力。
3.4 做好供电应急措施
供电企业在为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供电过程中,应该随机做好应急准备,根据供电系统在实际运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应急方案,并且配备有关技术人员,这样能够有效降低供电系统故障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4 结语
简而言之,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在社会、政治及经济等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责任,需要政府部门、供电企业及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对其高度关注,这样才能够有效躲避供电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供电企业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钱成军,杜韶华.浅谈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供用电安全检查及隐患治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247-248.
关键词:地质灾害预警 工程项目 经济效益 评价
地质灾害预警工程项目的投入产出与生产项目是不一致的,所以以简单的定性方法来评价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效果是片面的,不合理的。进而,寻求一种更合理、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地质灾害预警项目经济效益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1、评价意义
1.1、开展投资项目经济评价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世界各国项目决策的普遍趋势。通过地质调查项目评价,能识别项目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程度及对社会影响的范围,为争取国家财政支持,保障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的投入提供依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为国家制定政策,进行国土资源规划、决策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1.2、项目的评价有利于建立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新的运行机制,完善地质调查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监理和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提高项目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促使地质调查项目工作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操作规范和成果符合要求。有利于提高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1.3、项目评价在商业性投资项目中应用广泛,但在我国开展地质调查项目评价及其研究时间较短。目前,国际上也没有成熟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可供直接利用。因此,进行地质调查项目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对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同时也对公益性投资项目的评价产生重大的影响。
2、地质灾害预警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2.1、评价内容、指标及评价标准
2.1.1、评价内容、指标
地质灾害预警工程项目的实质是开展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调查,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监测、预报系统,为治理规划、防灾减灾提供依据,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国民经济和城乡发展规划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提供参考。因此,地质灾害预警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即指成果被经济活动所采纳,从而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而产生的效益。既包括因地质灾害预警工程项目的实施而使受灾体直接避免经济损失而产生的直接效益,又包括因受灾体免遭破坏而避免的关联性损失所产生的间接效益。
地质灾害预警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可根据“替换理论”,从工作区预期地质灾害损失的关系中通过替换计算获得。即将计算地质灾害预警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替换为计算工作区预期灾害经济损失。计算公式如下:
采用效益-费用分析法,计算地质灾害预警工程项目效益与投资(费用)的比值。地质灾害预警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分级及评估标准,按效益费用比的大小分别设定如表2-1。
2.2、直接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根据“替换理论”,地质灾害预警工程项目直接经济效益采用预期直接经济损失替换计算。因此,首先研究工作区预期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预期直接经济损失计算的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突发性地质灾害多采用此方法
首先设定评价标准,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受国家经贸委的委托,曾承担制定了一个全国自然灾害分级标准(略)。
上表中增加第Ⅵ级灾害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大量存在这个级别的地质灾害。表中损失率(ρ)的含义是,灾区在灾前的所有可能成为受灾的对象(有形资产)在灾后的总实际损值(VL)与灾前的总经济净值(VP)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其次,确定预期灾害灾级及计算损失值。假如不进行地质灾害预警工程项目,肯定会发生灾害。可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损失值。
一是采用经验取值法,对评价地面变形、岩土位移等灾害来讲,一般习惯于保险的做法,只设定发生了一次小型灾害(以求得最小损值)。其直接经济损失量、值从表2-2、2-3均可查到一个从0.01―
二是计算预期直接经济损失,除了查表2-2、2-3可找到灾级损失概估数外,尚可采取计算的办法求出比较接近实际的评估数。
直接经济损失一般包括资本损失、产品损失、生产损失三部分。此三方面的损失项目在未损前的净值于我国的各级统计年鉴中均有反映。前两项(资本和产品)主要是有形资产,在年鉴的固定资产及流动有形资产统计中有所反映,后一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有所反映。根据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可以计算出灾区单位面积内的有形资产净值、单位面积及单位时间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它们作为基础,再和灾区面积、灾害损失率、灾害时间(平均恢复期)发生关系,即可预估出有形资产的预期损失值及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损失。估算步骤如下:
(1)求预期灾区有形资产净值
第一步,求预期灾区每平方公里的有形资产净值
根据统计年鉴及有关报表,求出预期灾区(一般是预测的危险区)的所在行政单元(如市、市区、县城、小镇、乡村等)内所有有形资产的总经济净值(VP),除以行政单元面积(m),即得行政单元每平方公里的有形资产净值VP1。
式中,DLi为第i种地质灾害对受灾地区的全部直接经济损失。
方法二:缓发性地质灾害多采用此方法
采用类比法进行直接经济损失的计算。
根据目前地质灾害实际情况所统计的资料进行估算预期直接经济损失。
若有些地区的灾害形成机制和灾害形成过程相似;其社会经济结构,也具有相似的统一性,即可利用类比法来根据已知地区的地面沉降有关数据,估算未知地区的地面沉降的有关数据和所造成的损失。估算公式如下:
3、结语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是一项牵涉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长期任务,希望针对地质灾害预警工程项目特点,设计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以期为该类项目的立项、成果验收、成果使用效果的评价提供系统的分析工具。通过分析,明确地质灾害预警工程项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找出差距与不足,保证国家专项资金最大效益为社会经济及国土资源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