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24: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科技服务型事业单位 转型 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随着事业单位的深入改革,科技服务型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终将逐步独立于行政主管部门,实现法人治理、财务独立,并最终推向市场,成为现代服务经济的新一股力量。如何做好转型期的机构和管理合理过渡是财务工作者应关注和采取相应对策的关键问题。
一、科技服务型事业单位现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弊端
(一)政事企不分
科技服务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多由行政单位或公益类事业单位投资设立,常与主管部门发生内部关联非真实易,有向主管部门输送不正当利益嫌疑。法人代表多为上级单位委派代行管理职能,依附于主管部门,无真正的人、财、事权,管理放不开手脚。其行业发展无长远的战略性目标,社会角色模糊,多靠政策支撑,行政干预成分多,垄断嫌疑大,技术含量偏低,服务质量偏差,更谈不上改革、创新,整个单位运行封闭、保守、落后,完全不适应真正的市场需求。
(二)财务管理薄弱失控
其自身管理、市场经营能力薄弱,管理重点只在支出的合法、合规性上,无明晰的预算控制,更谈不上内控制度建设及规范。财务管理以追求剩余价值为单一目的,摒弃了事业单位科技服务只收补偿性收入的原则,轻视了事业单位应有的社会公益责任。既无参照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完整的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等管理制度,也无企业的筹资、营运资金、成本、内控、风险、财务分析与评价等管理。财务管理突出的主要问题有:收支无预算实质性控制,开支随意性大;不注重资金、资源的运作,资产疏于管理、少监盘无报废,往来款项无人清理,囤积资金(净资产类的基金大)无人使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无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缺乏内控体系建设;由于其身份的特殊及隐蔽性,财务管理的好坏得失缺乏监管。
(三)核算制度不合时宜
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主要业务收支仅体现为“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会计科目,既未按实际业务用途进行功能分类辅助核算,也未按企业的收支配比原则核算,未能准确反映经营业务的收支余真实情况;财务事项多按主管部门会计政策执行,行政干预大,资金分配随意性强,开支仅遵从事业单位办公、差旅、会议、招待等办法、细则,不按经营性企业化管理要求进行福利、招待等费用控制,可税前抵扣成本少,税费风险大;固定资产未提折旧,无形资产未摊销,无法真实反映当期的费用;个别的还出现主管部门和单位人员、资产混用,挤占单位资金现象。
对主管部门(投资者)的上缴资金,无法像企业会计核算那样通过“利润分配”和“应付利润”反映,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上缴上级支出”反映,给了会计将此笔支出由税后调至税前、模糊混淆单位实际利润的可乘之机。
(四)行业人才队伍亟待打造
财务专兼职人员多只熟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式,对企业化现代化管理知之甚少,更无机会深造、实践。现行财务、管理、技术人员均无法适应集团化、市场化发展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二、科技服务型事业单位转型期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1.适应行业管理,实现行政主管部门和科技服务型事业单位政事分离,使其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强化科技服务事业单位独立法人治理,建立独立的管理体系,培养自治的管理能力,最终实现企业法人治理。
2.参考现代企业管理构建单位管理制度,进行单位业务标准化建设;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结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做好单位管理层和业务层相结合的全方位内控建设。
3.区域性资源整合,挖掘集团化发展能力,为由公转私做好铺垫。摒弃等靠要的观念,勇于竞争,扩大服务能力与范围,积极参与市场竞价,积极沟通、挖掘客户群,积极创新服务产品、项目,培养、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强力打造创新的现代服务业,做行业的领头军(龙头企业)。
4.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与流通,多层次多结构培养人才,重点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市场开发人才,管理人才。
三、科技服务单位事业转型期的财务管理模式变革
1.脱离事业身份束缚,取得独立的财务审核、审批权限,实现企业化财务管理,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及完善。
2.财务实行整合分级管理,最终实现公司集团化管理。引进资本成本和价值创造理念,对单位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考核和控制,做到成本开支合理化,管理费用精细化,管好集团内人才的职工薪酬和福利,配合人事部门做好员工业务绩效考核、管理,配合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做好福利资金的统筹规划与使用计划,加大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培养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为市场竞争注入活力;加强资产管理,为单位积累必要的软硬件资产进行持续的财务分析,提出资产配置意见;配合单位往科研创新、技术服务型行业发展,加大对科研和公益事业的投入,促进资金流向更有效率的经济领域。通过集团化的财务运作管理,有效提升单位的价值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做好财务服务收支财务信息化管理,为适应集团化、区域化管理,搭建财务信息管理平台,配合单位内控建设做好财务层面的关键节点和流程控制,并实现财务信息实时更新、传递,充分运用财务信息的价值,为单位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对经营决策有重要参谋价值的信息。
4.改变监管模式,自觉接受上级检查,外请审计中介提供增值型服务性审计,并最终变为企业模式的由独立的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能。
四、科技服务事业单位转型期会计核算的创新
1.独立预决算,对集团外部流转资金,严格按市场公正、公平原则;对集团内部资金进行银行式流转管理,盘活各分支机构库存资金、资产;努力建成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预算真正渗透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将单位的经营目标层层分解至各分支机构及部门。
2.结合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加强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的管理与核算,加强对原材料、库存物资等存货的进出库核算;吸收企业会计制度的成本核算等优势,并最终实现选择切合实际的企业会计制度。
3.强化收支配比原则,按企业成本核算准则进行成本费用管理,杜绝与行政部门混支现象,把好收支关,做好对往来款项的及时清理和账龄分析,缩短资金回收期和收入确认期,确保各类资产的保值、增值。会计核算职能逐步向管理职能转变,利用财务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充分发挥管理型会计的参谋决策作用。
关键词:课程设计 管理会计 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17-03
一、序言
目前,我国相当多高校将会计学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向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反映了这样一种共识:理解财务会计概念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必要准备。这门课程的主要功能一是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二是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本的会计工具。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论文数量庞大。从已有文献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满意度较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比较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既来自学生专业与职业目标的多样性,又来自于学生对会计课程的负面印象――学生通常认为会计课程就是摆弄数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会计学与未来的职业生涯不相关,因此对这门课程不是很重视。会计教育界意识到改变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观念很重要,因为观念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因此,会计教师呼吁认真审视会计教育,抛弃偏重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发学生决策能力的方向转变。
这个挑战促使会计教师采取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方法与建议包括:改变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观念,改变会计学教材的主题顺序,采用主动学习法,重视批判性思考,模拟企业的运作方式,使用大众媒体的资源,摒弃或减少有关借贷方的机械记忆。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促使会计学的教育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将上述创新方法围绕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整合会计原理,也就是重新开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对会计学的教学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是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因此,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借贷记账法之间的关系;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关系及其具体应用;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并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总之,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生成者。而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是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从事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如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一样,学习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编程。
概括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会计(How to do accounting),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用会计(How to use accounting )。具体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生成会计信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使用会计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软件的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使用软件的用户不必懂得编程知识,重点是如何使用软件。由于目标定位的错误,非会计学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第二个错误随之而来。
(二)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与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很多高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学目标定位不当,其直接表现是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实质区别。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原理》或《基础会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类教材的弊端是侧重讲述会计要素的具体核算,缺乏对相关经济环境背景、企业经济业务运作信息、各种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经济内涵与实质的阐述,体现更多的是会计技术层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这类教材体系偏离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学习要求,影响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选用的另一种教材是标明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这类教材尝试调整教材结构,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材的框架结构与内容,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本质差别。
(三)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要求
首先,课程内容不完整,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都设置会计学、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会计学的内容只限于财务会计,不包括管理会计。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沿用了会计专业会计学的体系,基本不包括管理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包含的内容如计划、预算、预测、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内部控制等,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相关,更能体现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教学目标。但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中,没有包含上述与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没有突出重点。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会计核算流程。即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要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然后登记账簿,最后编制财务报表。基于现有的教材体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主要强调了财务会计的簿记方面,即借、贷、日记账、分类账等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往往感到会计比较机械、枯燥,与专业不相关。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专业会计师,因此应淡化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具体核算程序。
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内容没有根本区别。特别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没有包含管理会计的内容。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学习管理会计,一是因为有些高校对经管类非会计类专业不开设管理会计课程;二是由于第一门会计学课程的学习经验,即使有机会部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不选修管理会计。在某种程度上,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就是不完整的,因为在企业实际运作中并不存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这就造成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到的会计知识缺乏系统性,不能从整体角度掌握会计的精髓。
总之,由于目标定位不当、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低是可想而知,预料之中的。
三、 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构想
(一)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再认识
传统理念将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类,着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重视不够。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问题研究较多。早在2003年,孙晓明从会计目标变迁的视角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他认为财务会计服务对象向内部扩展,包括了内部信息使用者,管理会计服务对象则向外部扩展,包括了外部信息使用者。会计服务对象的这一融合使原来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划分的界限逐渐模糊,从而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黄曼远(2014)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出发,根据二者的历史、本质、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同一性,从理论上证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她认为从现实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从来就不是两个相互孤立的系统,而是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生成的信息交叉构成企业完整的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
(二)将管理会计纳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内容的深化、延伸与发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基本信息来源一致,终极目标一致。
根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1997年的公告,管理会计是通过规划、计量、管理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系统引导、激励管理者的行为,支持与创造实现企业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从而增加企业价值的持续改进过程;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的定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积、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
上述专业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清晰地表明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管理会计通过计量、管理、利用财务信息创造价值,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密不可分。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从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三)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具体构想
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融合,重新构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挑战就是改变课程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如下页表所示。
第一单元是设立企业(以商业、服务业为背景),主要业务活动涉及制定商业计划书,本量利分析,编制预算,讨论公司的组织形式,解释财务报表。此外,采用预算作为公司战略的工具,学生在整个预算期内评估企业决策。这些主题持续整个学期。
第二单元包括建立会计系统。与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强调掌握借贷方记录经济业务不同,这一单元利用电子数据表(Excel)建立会计账户系统,每一列代表一个账户。账户的增减变动在每一列记录,到会计期末结出每个账户的余额,利用账户的期末余额编制财务报表。
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将会计循环视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一个程序,这个循环始于记录经济业务,终于结账。但是,这种视角意味着编制财务报表独立于公司预算中设定的管理目标。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将编制财务报表视为预算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将实际结果与呈现在预算中的预期目标相比较。进一步说,会计循环的终点不是编制结账后的试算平衡表,而是计算实际与预算的差异,评估前期决策。
课程的前两个单元主要涉及与服务业、商业企业相关的会计概念,第三、四单元以制造业为背景。学生将在前两个单元已经掌握的相关概念应用到制造业的企业环境。此外,学生前两个单元中没有充分理解、或者理解错误的概念在这个环节可以得到更正。
第三单元包括编制总预算,计算多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用分批法、分步法计算成本,计算销售成本,采用各种成本流转假设计算期末存货。
第四单元包括利用相关成本进行决策,以标准成本为基准计算成本差异,记录与分析涉及财产、厂房、设备和所有者权益的经济业务。
最后一个单元是有关借贷方的学习。记录交易或事项的规范方法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重要的必备要求,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商业语言。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摆脱或删除有关借贷方的知识,而是将其放在适当的环节讲述。在课程的最后阶段讲述借贷知识,其优势是:学生已经掌握利用电子数据表记录经济业务,已经实践过利用Excel计算账户余额编制财务报表,已经明白如何利用财务报表进行决策。在这个背景下,对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只是学生对已经熟悉的会计系统的一个微小的调整。
关于借贷方的内容包括全面完整的实践,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登记日记账,将日记账过到分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调整分录并登记到总分类账,最后根据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报表。
整合后的会计学并没有减少传统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而且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纳入教学体系,丰富了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这种调整保持了会计学课程结构与体系的相对完整,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基础知识及简单的管理会计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将管理与会计有机结合起来,更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了管理特色。这种体系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需求、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胡玉明教授早在2010年提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看懂财务报表,听懂商业语言,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思维,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改变框架结构后的会计学课程因专业施教,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管理的角度看会计,在一定程度可以实现会计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从而赋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以意义。
参考文献:
[1]D.LeeWarren,MarilynN.Young.Integra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A best practices course for introductory accounting[J].Issue in accounting education,2012,(27):247-266.
[2]周亚荣,郭均英,卢雁影.会计学教学本科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分析[J].新会计,2015,(3):33-35.
[3]蒋大富.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J].财会月刊,2011,(7下):108-110.
[4]魏永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融合的设想[J].商业会计,2008,(19):59-60.
(一)培养目标设置上的缺陷
培养目标是现代教育的定向标准,是选择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采用教学方法直至确定教育制度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指导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也不够准确,存在以下缺陷:1.目标设置过于笼统,不便于分层掌握和操作。2.不利于学生树立合理择业观念。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误以为自己经过四年大学学习,就是高级专门人才。选择职业“就高不就低”,使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状态不合理。3.将素质教育目标与专业技术目标相混同。大学是一种素质教育、通才教育,而非职业或成人教育。4.不利于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尽管我国已向市场经济转轨,但培养目标错位,导致教育观念落后,教师素质得不到快速提高。授课内容,不能结合我国企业改革实际,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水平不高,应用能力更差。
(二)课程体系设计上的缺陷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寻求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做出决策的复杂工作,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他知识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对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地理与自然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某些文学、艺术知识的了解,品德与修养,人际沟通与交往的能力等。涉及上述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课程设置上明显不足。
1.重技术教育,轻素质教育,忽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比例失调,很少有开设“职业责任”之类的课程。2.主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3.重实务类课程,轻理论类课程。本科教育是奠定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阶段。要求学生掌握财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较宽的相关专业知识,而基础课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4.不同层次教学内容衔接差,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抑制了学生的潜能。高校选用教材未能区别本科生与夜校,与研究生的层次;教学方法上是满堂灌”;教学手段上较少用电子化教学设备。这些都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专业课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均设置会计课程,恰恰财务管理与某些会计课程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从内容到方法体系存在着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现象。这种局面不利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优化,导致资源浪费,给教学带来困难。降低学生的专业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模式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例如,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在教学手段上,仍是“黑板加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深入系统地研究该专业的改革问题是我们作为财务专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基于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构想
(一)确立科学的财务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财务管理本科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反映本科教育特点、适应新形势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为此,财务管理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优良品质和素质、广博和精深知识结构及全方位能力结构,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应具备三个特点:其一,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其二,在就业导向上提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三者兼顾;其三,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注重培养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二)正确界定财务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1.财务管理与经济学的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表现为财务经济学,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社会再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的资本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综合性管理。2.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的关系。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会计是对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信息管理。财务管理是一种资本运作活动,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3.财务管理与管理学的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表现为企业财务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本进行配置和利用的资本运作活动。4.财务管理与财政学的关系。财务管理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微观价值管理,而财政学是在国家财政体系中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宏观价值管理,财务管理是价值管理中的基础环节。5.明确界定: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将财务管理分为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门课,这在各高校基本已形成共识。但是,如何界定这三门课的具体内容,还是没有定论。有关这三门课的教材很少,即使有些学校出了教材,但在内容上也是各式各样。特别是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内容划分较为模糊,如何既避免相互重复,又要能体现基础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很难把握。笔者认为,这三门课程之间要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又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具体表现如下:
(1)初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入门课,应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对财务管理这门学科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学习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应包括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但不应过于深入和具体,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财务管理概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财务管理的任务和原则、财务管理体制等。②财务管理环境,介绍企业组织类别、金融市场一般原理、有效市场假说与信息对称性问题、企业税收制度等。
③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详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及计算,系统讲解单项资产风险与收益、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收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④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阐述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简单应用。⑤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概括描述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如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筹资类型、资金成本、资本结构;投资环境、投资决策的分类、投资决策应考虑的基本因素、现金流量的计算等。
(2)中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基础上,更深入、系统、全面地介绍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为详细地阐述资金运动全过程的管理,即资金筹集管理、资金运用管理、资金分配管理。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有:①资金筹集管理,详细阐述权益资金筹集、长期负债筹资、租赁筹资、流动负债筹资等各种筹资方式的特征、具体操作过程并对不同筹资方式加以比较和评价。②资产管理,系统介绍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的各种方法。③投资评价,系统讲述长期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及案例运用,通过计算证券投资价值对证券投资进行评价。④股份公司盈利分配,主要包括:各种股利形式的比较、股利政策、股份分配理论、股票分割与股票回购等内容。
(3)高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开设的较高层次的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成果,并对财务管理的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使同学们对财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有更深的认识。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目前情况下,笔者认为高级财务管理应有以下内容:
①资本市场下的财务理论综述,系统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的主要财务理论,如有效市场理论、现值分析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学说等;②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针对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新的理财环境的变化,提出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③财务管理的特殊问题,着重介绍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企业购并财务管理、所有者财务、通货膨胀下的财务管理等。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改 财经法规教改 契合点
一、两门课程教学现状的契合之处
(一)课程定位不清,教学缺乏针对性
以应用型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联系,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宗旨。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应用型本科人才数量非常庞大。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要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但高等教育对何为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模糊,导致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缺乏准确的课程定位。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哪些人才是社会所必需的?如何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对这些问题缺乏系统认识从根本上阻碍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与上述问题类似,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会计专业群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这就要求在教学工作组织过程中,既要注重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地位与作用,又要以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为出发点。但在实践中,部分高校为了显示本校会计专业的地位,也为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应试需要,把会计从业资格与会计专业群毕业证书挂钩。迫于就业指标的压力,很多高校将考试提到学生学习的第一位,这会误导该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目前,该门课程的课时、考试、上课内容、教学方法都存在很大问题,部分高校出于对从业资格考试时间的考虑,将该门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学习,有些院校甚者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但此时学生对基础知识尚未了解,比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写要求以及会计成本核算要求等,必然导致学生听课的效果较差。此外,课时安排偏少,有些知识点无法展开,只能讲重点,使知识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学生专业素养无法得到提高。
(二)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欠缺,实习基地少
目前,很多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践教学太少,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很多教师为了职称评定,科研压力较大,不主动改变教学现状,主要功夫都下在了理论教学方面,将实践教学放在了次要位置。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财务管理专用实验室,或虽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程,但课时偏少。企业财务部门特殊的保密性导致其不愿接收实习生,学校联系实习企业存在一定困难,而学生个人联系企业更为不现实,即使能进入实习单位,由于缺乏师傅指导,实习效果也不理想。而且,从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来看,专业知识欠缺,对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利润分配等业务缺乏胜任能力。基于此,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导致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不满意。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教学方法单一,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而且,该门课程内容大多是法律条文、法律规定或道德规范,这些内容均是说理性的,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分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单位及个人的利益,自觉抵制非法会计行为与违法现象。该门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法律基础知识,要将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三)教材内容脱离实际
当前,主流《财务管理》教材很多内容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财务管理理论。但西方国家与我国环境差异较大,部分内容与我国财务管理实际脱节。此外,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上市公司为主线展开,价值评价也是以上市公司为主,对非上市公司并不适用。现实中,很多毕业生都是走入非上市公司或中小企业或自己的家族企业,进入上市公司的人数太少。同时,《财务管理》教材注重长期资金筹集,忽视短期资金。但是短期资金才是企业发展的当前动力,很多企业是由于短期资金回笼出现问题才导致破产关闭的。高校会计专业群财务管理课程一般是64课时(含实验课程),但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特别多,课时安排偏少,时间紧张,实践教学的开设仅仅是象征性的,起不了多大作用。而且,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实验软件尚在探索中,这些都导致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与上述情况相似,《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设置也存在不少问题。该门课程融合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税法等多门学科内容,内容较为枯燥,章节之间联系不强,理论色彩较浓。而且,会计法律法规更新很快,教材内容也应随之更新,但实际情况是教材更新速度明显太慢,无法跟上现实情况发展。
(四)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双师型人才较少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犹盛。因科研成绩与教师职称、待遇挂钩,这种利益机制会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教师一味追求自身利益,一味追求科研成果,会忽略教学上的改进与提高,教师素质、师德均有下降。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应用型”,体现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学时要注重实用性。大多数三本院校属于应用型院校,在这些院校中,师资队伍结构有其自身特点:教师学历普遍较高,大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有些教师在高校工作了几十年,但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不能真正了解企业实`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序与特点:虽有部分高校也注重“双师”培养,但较为形式化,比如有些院校仅规定具备教师职称和会计职称即为“双师”,但这种双师型教师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仅限于课本知识,对实践基本不了解。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师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由于该门课程是步入会计职业之前的必备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知识点特别广,理论性特别强,教学内容整体涵盖了法律、税务、金融、财政国库等诸多知识,授课教师既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要对企业、银行、政府、税务工作有一定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讲授知识时既生动又形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全部内容。但现实情况是,该门课程教师既缺少会计专业实践知识,又缺少法律金融专业实践知识,甚至部分高校该门课程教师是由非会计、非金融教师来担任,教学停留在“读课本”“划重点”“背重点”层面上。
二、两门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的契合之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定位要准确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学科为主”转为“学生为主”,教师需从原来重知识轻实践、重教材轻学法的模式中走出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由课程教学的执行者转变为以教材内容为知识载体的师生文化共建人,应当使学生融入到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主动思考,使之真正成为发自内心的学习者。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教学观念,要传授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真正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业务素质高、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同样,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定位也要准确,应当认识到该门课程是会计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要使学生熟悉财经法规具体内容与要求,为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会计专业群学生素质的培养发挥重大作用,要认识到此门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三门必考科目之一,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条件,是顺利工作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课程定位时必须坚持职业素养与考证相结合的原则,把会计专业群学生素质培养与考证能力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二)加强实践教学,深入推进“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在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校内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场所,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拓宽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渠道,要与实务界人士加强联系,让其以讲座或视频的形式来指导教学,强化高校学生对实践的认识,此外,要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以顶岗实习或助岗实习的模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实务,使之能够得到职业体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真正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从内在、外在两个方面发挥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要将实践能力作为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提前完成论文实践环节,较好解决毕业实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对教师而言,可以将实践结果融入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比如,模拟真实情景就是其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法。它是将一些不容易直接感观的内容通过模拟现实情景的方法满足教学要求。比如在讲票据法时可以将学生带到实习银行,教师安排学生置身于真正的经济环境中,创设情景,如ABCDE五位当事人以及GH银行,将学生按要求分组,把组员安排进公司或银行之中分别扮演出票人、收款人、付款人、承兑人、保证人、被保证人等不同角色,进行实践教学,出票人可根据自己需要填写票据,持票人可在规定时间内要求付款人付款,付款人可以先对票据进行审查,接着对持票人进行审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银行的工作流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增强理解。
(三)教材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应当体现形势变化,要适时更新内容,培养不断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选择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质量的教材应当内容全面,适应新形势需要,同时又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与方法,与国际财务管理界的发展紧密相连。当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特点突出,复合型学科不断涌现,在这一大背景下,解决某一单独领域的问题若单靠某一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需要融合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知识。正是基于此原因,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受会计理论、会计法规影响较大。近几年来,我国会计制度不断与国际接轨,每年都有新准则出台,引起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演变。从中可以观察到财务管理内容在不断演变,新的财务管理理论不断出现,比如跨国经营引起兼并重组财务研究,通货膨胀问题引起利率测算财务研究,网络经济发展引起网络财务研究,知识经济引起知识经济财务研究。
同样,《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建设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效果提高、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应当由行业技术专家、教学专家、骨干教师组成教材编审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背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兼顾理论与应用技能,将工作中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融合,研究教学主要内容,使之更具实用性,可以设置不同领域的学习情境、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吸引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自主学习,要大力推进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库建设。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建立多元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此外,各高校也应注重计算机模拟软件的开发。
(四)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
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能再坚持以知识传承为中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置于首位,要增强责任感,积极改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要定期下企业参加企业理财实习。高校要从企业吸收具备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充实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只有来自于企业一线的财务管理专家或具备较高财务管理专业素养的教师才可以胜任这项教学工作。课程设计与课程安排应当吸收部分企业一线专家来参与,高校应有目的地选派部分教师进修、学历深造或鼓励教师更新知识,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双师”培养,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保证授课质量。
同樱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要让抽象问题具体化,要熟练掌握财经法规授课知识。因该门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三门科目之中最难的一门,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至少是会计师水平。该门课程内容较多、较丰富,综合性较强,虽然有些知识各科目都有涉及,但如果教师对实践知识掌握欠缺的话,授课效果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S
参考文献:
[1]李卫娜,穆敏丽.大班环境下互动式教学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14,(24).
【关键词】 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1998年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学设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扩招,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较快,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的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一、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
从理论上说,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不同学科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有明显差异。
以大学本科为例,会计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四年中,要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十多门主干会计课程,经历专业引导、课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模拟实验、行业会计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整的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培养,讲求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与此相比,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根据学科方向,针对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一般开设2~4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经济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与各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二、合理设置各门会计课程
在整个大学本科阶段,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有的专业(如应用经济学科类的专业)还开设行业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注意有机衔接,每门课程安排适当的实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延伸至实践或实践模拟,具体设置见下表:
三、优化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
从学科划分看,会计属管理学科,经济学是其基础,反过来会计又服务于经济学。在对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讲授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经济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一个学期开设的行业会计中,减少或删除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方法论部分,突出各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要求,按不同行业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如金融专业开设的金融企业会计,重点在于金融行业主要业务核算,以及外币业务、长期投融资中的债券业务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外贸会计,重点在于商品流通核算、对外贸易业务核算、外币结算等。
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长期)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两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实地观摩、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注意与前面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的衔接,对于将该课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的经济类专业,比如金融专业,更要注意做一些铺垫与补充,除课程主体内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外,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会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四、改进并充实教学方法
会计本来是专业性强、知识结构逻辑严密、实务性强的专业,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受学时少、教学条件短期内难以改观等制约,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采取灵活相应的教学方法,非常需要教师潜心策划、精心安排。
笔者认为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有利于老师掌控课堂教学节奏,演绎思维推理过程,逻辑关系清晰,关键知识点易于展开,仍不失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加大课堂容量,处理图、文、声、像,而且成熟的教学软件能够很好地演示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核算流程、账户体系图、账表、实物等内容,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教学软件系统的运用,可追踪资本市场行情,方便地演示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适合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与间接实践经验的吸收。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融资、投资教学中,引入国内外投融资经典案例,分析其中运用理财原理或自我创新部分,揭示其财务成果或财务失败的根源;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列举典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运用所学财务理论与分析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效率,进行基本财务判断,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此外,安排归纳性的章节、课程实务练习,辅以知识梳理与实际运用讲解;布置思考题或短论文,对主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或理论运用评析。经济学类不同专业对会计需求不尽相同,不同学生个人特长与自我规划亦不尽相同,故不宜采用百分之百的刚性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可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案例分析、分析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
五、结束语
本着探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针对性与适用性问题,提供一点个人看法与教学经验的目的,笔者做了以上论述。在此,笔者还想说明一点:因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趋向对会计的需要会进一步提高、经济学学科中的各种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疏密程度不尽相同,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区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不同要求、针对不同专业适度降低教学广度与难度,从而达到应有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对象非会计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48-50.
[2] 李刚.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6):66-67.
关键词:ERP沙盘 会计专业 教学模式
一、引言
ERP沙盘模拟实训就是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课程,沙盘模拟对抗课程1978 年起源于瑞典,是被世界500 强企业广泛采用的培训方法。我国许多高校都将ERP 沙盘模拟对抗课程列入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而在会计专业更是作为必修课开设,这是因为其是一种有利于培养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转变现有教学方式,使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深刻体验到参与经营管理的滋味,懂得企业战略制定对企业成功运营的重要性,明白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各岗位的分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充分锻炼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随着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高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从最开始的因(教)材施教转变为因人施教,结合授课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别是针对会计专业与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相关的研究近几年较多。梁邵华(2008)指出ERP 环境下会计沙盘模拟实训有利于会计学员管理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会计学员思维与决策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会计学员实践能力的提高。朱葵阳(2009)建立了基于ERP沙盘仿真模拟实训的会计教学新模式。董雪与张前(2010)提出了将沙盘模拟与会计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基本思路,并分析了会计实验教学中引入沙盘模拟应注意的问题。马英娟与何永平(2010)研究了基于ERP沙盘的会计实训教学方法的设计。邓郁等(2010)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 ERP 沙盘教学实践, 研究 ERP沙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并提出为保证 ERP沙盘教学质量必须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张华(2010)结合真实的全程对抗实战案例,对沙盘模拟的运用效果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实施的现状对其推广提出相关建议。祝利芳提出将沙盘引入财务会计教学,模拟实务,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改革方式。李蕾红(2010)指出如果将体验式教学的经典课程ERP 沙盘模拟对抗的实践性、综合性、交互性等特点引入进来 则会使这门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莉认为将沙盘模拟教学方法引入财务管理课程,能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并能增加实战性与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叶文晖(2010)通过分析比较目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几种常见企业经营模拟教学模式,提出了 ERP 物理沙盘、电子沙盘与ER软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发挥三者优势互补的作用。郭凤喜与许军(2010)指出了ERP 沙盘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介绍了ERP 沙盘预算工具的内容和特征,分析了ERP 沙盘预算工具的作用。郭亚辉(2010)认为ERP沙盘模拟课程内容紧扣企业实务,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难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学生就业和未来成才构建了平台,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实验课程。贾云洁(2010)对沙盘模拟实验与经济效益审计课程对接的可行性和具体路径进行了分析,以期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强经济效益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钱惠琴(2010)认为ERP沙盘企业经营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财经商贸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成才构建了平台,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实训课程,将其应用于财经商贸专业实训教学中尤其重要。高美女(2010)就ERP沙盘模拟对抗在中职会计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探讨。应晓君(2010)阐述了沙盘模拟对抗实训课程的教学创新及其效果,并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了该课程的设计思路,以期能为高职财务管理实训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些许思路。李勇(2010)在对ERP沙盘模拟对抗课程介绍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在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ERP 沙盘模拟对抗课程。
二、会计专业ERP沙盘模拟课程内容
一、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财会职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财会专业,造成财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应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创业开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出通畅的双赢局面。
引入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产业状况与前景的基础上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掌握基本从业、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与创业意识,使教育造就的高素质财会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二)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入世后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这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业,才能将众多的投资机会转化成社会财富。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作出贡献。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在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创业上,中国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在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会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这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将有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财会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他们不仅具备财会知识,而且有经济管理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以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密切,财务与会计专业教育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等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和成本核算;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和税务的规则;如何进行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货物盘点,记账,核算利润;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与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产不断增加的目的。会计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各行各业只要有了懂财会、会管理、精核算的人才,创业行动就会少走弯路。
目前,我国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扶持和鼓励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颁布了《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等法律,对个人投资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了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均有机会创业。
三、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整合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
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中小企业创业指导》课程,课程侧重于系统介绍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该课程,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成长经历及其特征;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组建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团队具备的特征,创业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让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向每位学生印发《创业教育指南》,指南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措施、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创业教育途径和方法、创业教育指导小组的联系方式等。
二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财务与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不仅懂得资金使用的规划、预测、控制、考核、评价等,而且学会规避风险的方法,市场分析的方法,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并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方式应体现创业教育特色
先进的教学方式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是运用模拟企业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ERP实验课程,加强ERP实操,让学生分组练习,分别循环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加强学生职业经验的训练;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叙述讲解性与互动练习性结合起来,发挥互补效应和立体效应;利用电视录像及其他媒体,播放一些企业家报告会实况,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潜能。
(三)整合第二、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创
业能力
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邀请一些中小企业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展一些模拟创业活动,如跳蚤市场与财会实务大赛、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财会学子的创业热情,同时使学生积累制定创业计划书的经验。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其他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正确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定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紧密性等心理品质。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成立创业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网,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心得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注重创业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积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种创业资源。因此,高校应主动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让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咨询和服务等工作,训练他们的职业经验。与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共享信息与资源;成立创业者校友联合会,设立专门的创业风险基金,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延伸社会服务职能,成立立足于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管理咨询机构,密切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开展财务管理、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咨询和策划服务,不断积累、丰富创业教育的案例。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会计教学; 创新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等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课程设为必修的专业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的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1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现状
目前,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从授课教师到学生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各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并未明确划分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往往实行的是一视同仁政策,这使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疲于死记硬套会计专业的一般基本概念和原理,缺乏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忽视会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作用,影响了学生对会计学习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对会计学专业要学习的知识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二者区分不清,加之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难以把握会计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作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将会计教学与特定的专业需求相联系,只能就会计论会计,所讲的内容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要么让学生觉得会计晦涩难懂、深不可测,要么使学生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感觉教师所讲的会计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干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面对学生的这种消极学习态度,教师往往也会逐渐丧失了教学的激情。这种由于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教与学沟通出现问题的结果就是,会计教学和会计学习的双重失败。
1.2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本科生都是应届高中生直升大学的,在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及社会生活经验上基本相同,会计教育对象的区别在于他们学习的专业不同和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不同。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某些会计知识(如会计记录的方法、会计技能的操作)的兴趣要大大逊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同时他们学习的侧重点和对会计知识的关注点也不相同,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相同,师资力量的分配也不相同。然而在师资紧张的院校,往往会出现同一名会计专业教师同时担任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忽视了对专业与非专业的不同学生应把握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1.3 教材体系陈旧且缺乏针对性
如何选用适合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教材是涉及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多数院校都是采用会计专业的教材作为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材,而此类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都将重点放在会计核算中,对于会计报表分析和会计信息如何使用涉及较少,影响了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在当前提倡会计国际化的阶段,部分会计教材的内容和观点陈旧过时,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会计理论和处理方式。
1.4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对于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来说,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学生到校外实习,即到具体的单位,由会计人员指导学生做一些具体的会计工作;二是校内模拟实习,即由学生到模拟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做一些模拟的会计工作。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因课时不足一般不安排会计课程的校外实习,因此,就只有通过安排校内的模拟实习,让学生掌握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但是,有的院校在非会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安排会计课程的校内模拟实习,有的名义上安排了却没有执行。放松甚至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更不清楚会计的实际业务工作是如何操作进行的,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真正存在校内模拟实习的院校中,有些完全按照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没有将不同专业具有不同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背景的教学对象区分开来,并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和能力结构特点出发来设置和规划实践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对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验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实习内容并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实习的业务量偏大,学习中填制了大量会计凭证、登记了很多会计账簿,却忽视了会计报表的编制和简单分析,以至于最终结果便是被大量的经济业务弄得晕头转向,无心编表,更不用说进行简单分析了。
2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创新设想
2.1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创新
从理论上说,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非会计专业的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有明显差异。
以大学本科为例,会计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四年中。要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等十多门主干会计课程,经历专业引导、课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模拟实验、行业会计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整的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培养,讲求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与此相比,非会计专业一般开设2~3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与本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2.2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内容创新
在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讲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的后续会计课程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两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财务管理的后续会计课程为财务报表分析,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要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适度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财务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2.3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材体系创新
教材是教学计划实施的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使用的会计教材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其教材应适应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的和特点,遵循其教学原则。然而,现有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财经类专业教学要求编写的,会计知识模块的内容分散在多门课程之中,没有合适教材可供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使用,迫切需要开展以下工作。
2.3.1 教材中教学内容应向模块化发展
由于需学习会计知识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面较广,会计教学应服务于学生将来的就业意愿或选修目的,因此对教材的内容可进行模块化处理,在每一大模块下又分成几个小模块。这样便于教师根据学生意愿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选学其中的其他内容。会计教学内容可设计分为四大模块:①会计基础知识:介绍会计史及会计概念、会计法规、会计要素、会计原则、会计核算方法等;②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又分为工业、商业、旅游、运输、建筑业、事业、金融单位等小模块分别介绍各行业主要会计核算及成本计算方法;③会计综合知识:又分为一般会计核算(介绍各行业相同的核算如固定资产折旧、投资等)、会计账簿组织、财产清查、金融、证券、税务知识等小模块;④会计信息分析:主要介绍报表分析。
2.3.2 教材中理论教学应适度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学习需求不高,教材中对会计理论的介绍不宜太深,应浅显。对于会计准则的介绍应以案例介绍为主,要求学生对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有感性了解便可,他们可以背不出会计准则中这些概念的具体定义,但一定要能判断事物的正确与错误。例如,他们必须知道什么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于具体某项资产要知道其属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还是长期投资等等。所以教材中的理论介绍应以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准。教材中应配备大量案例性判断题,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
2.3.3 教材编写时应忽略会计操作技能,突出经济实用性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不必掌握如何编制会计凭证,如何登记会计账簿,如何编制会计报表,即他们不必学习会计操作技能,但一定要明白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对《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账簿组织内容不能做简单删除,只是教学的角度与会计专业不同,应联系有关会计法规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介绍证、账、表的概念及财务工作中的有关规定,而不必花大量笔墨在凭证的编制、结账与对账上。教材内容一定要突出经济生活中会计知识的实用性,对与之有关的金融、税务、证券等知识也应加以介绍,如银行结算方式、所得税的计算与交纳等。
2.3.4 教材的重点应放在会计信息分析
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会计信息分析是其学习的主要目的,学生可通过学习会计信息分析了解企业财务信息,为后续课程――《财务管理》打下基础。如会计报表主要应学习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会计资料分析的指标应学习:①偿债能力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②盈利能力指标,如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③企业发展能力指标,如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等。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来讲,还可以学习营运能力指标,如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为满足学生的理财需要,还可以介绍市盈率、每股收益等指标。
2.4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方法创新
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法, 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
2.4.1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很多人将多媒体辅助教学误解为仅仅是“多媒体辅助教”,对于如何进行“多媒体辅助学”和“多媒体辅助考”则考虑和实施得较少。完整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2.4.1.1 “多媒体辅助教”。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而是要利用多媒体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优点,努力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
2.4.1.2 “多媒体辅助学”。“多媒体辅助学”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以帮助、促进、维持有效的非现场学习活动。在建立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需要注意:平台和课程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使操作便捷、易懂,并能提供下载、打印等功能;建立多个信息传递通道,及时信息,并对学生的信息给予及时反馈;设置专门人员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如辅导教师、咨询人员、学生顾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搜索功能,制作和编制帮助软件和文档。
2.4.1.3 “多媒体辅助考”。“多媒体辅助考”主要是要求建立完善的会计网络考试系统,这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同时进行考试,或者是建立大量的试题库,使得计算机可以随时随机选择设计出一套可供考试的试卷;二是要及时地更新试题库中的试题;三是设计科学的考试软件。
2.4.2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批判性思维就是在研究问题时,对复杂多变的真实情况根据有用的证据和切实可行的价值体系整合所有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到一个令人可以接受的假设或结论。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研究在美国的教育理论界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而且,以Richard Paul为核心的研究小组所设计的“三因素”(推理元素、智力标准和智力特质)批判思维模式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工商管理专业会计教学中运用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更快地理解会计知识,更有利于将会计知识运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去。
2.5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考评体系创新
考核评价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应本着“淡化理论、注重基础”的原则。“淡化理论”是指考核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知识的掌握应区分不同的学习对象,采用灵活性原则,对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要求应淡化理论要求。“注重基础”是指会计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只要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了必要的会计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财务报表的分析,说出正确的理由,都应给予合格的评分。会计考试评估方式应注重考察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考核方式可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以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作为依据,突出考核学生的方法和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是所有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计课程只是众多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所以一般本科高校对于会计课程的安排一般是两门,100学时左右。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学好这么多的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展开教学并重视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地使学生掌握将来所需的有关会计知识,特别是有关会计信息的内容、实际应用等,才能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体系,培养较强的综合能力,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对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 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
[2] 楚蓓. 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内容的设计[J]. 全国商情,2009,(13)
[3] 王春萍. 案例教学法在会计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 会计之友,2007,(5)
[4] 瞿晓龙.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