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5:44: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堂教学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情绪波动,教学质量不稳。在教学中,青年教师初为人师,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思想活跃,观点新颖,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受工作负担繁重,生活压力较大,发展愿望迫切等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第二,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虽然青年教师经过系统的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贮备量大,但由于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无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与学脱节。
第三,学缘单一,创新能力缺乏。高校教师多由“垂直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即本科、硕士、博士的各个学历阶段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连着就读。学科视野不够宽阔,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也较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第四,重研轻教,发展空间受限。由于社会和高校各种现行政策的导向,再加上现实利益的诱使,导致价值取向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工作精力向科研一边倒,课堂教学则处于应付状态,无暇钻研教材和教学技能。
二、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显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多以讲授型为主,授课方式单一,且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方式简单,相当一部分的培训无检验措施。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培训表现、出勤情况考核都没有,仅在培训结束后每人颁发一个证书,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变成“走过场”,减低了青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第二,缺乏针对性、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培训对象,没有依照教育规律办事,没有重视青年教师身体、心理及能力发展上的优劣势,缺乏对培训活动实施对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的认知。同时,高校包括各个院系提供的一些培训,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本专业的,更多的是注重让教师接触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国际前沿的最新资讯,而针对于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较久,因为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且见效慢,不易于考核。
三、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的构建
(一)培训需求分析
第一,高校组织需求分析。一是发展方向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和高级人才竞争,高校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了保持高校的持续发展,青年教师培训必须在立足于现在的同时,着眼于高校的未来发展。二是高校现存问题分析,通过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培训。
第二,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分析。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职责和要求。通过对教学评估体系实施结果的分析,了解青年教师行为、态度及教学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偏差,在教学薄弱环节或有待提高的领域进行培训分析。
第三,个人需求分析。随着高校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不断进步,即使青年教师目前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要求的更新也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也需要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培训以满足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
(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职前教育职前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在教师岗位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且是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目标,更是帮助新青年教师建立与同事和教学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期望和积极态度的契机。
第二,在职培训。即建立在提前作出计划与目标的基础上,由系或教研室领导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的培训。
第三,脱产培训。对每一位青年教师来说,当面临新教材和新一届的学生时,都需要经历相应的短期脱产培训,以便了解当前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沿情况、教改情况,从而满足所教授的新教材或者新学生的需求。
第四,自我开发。即指青年教师自己主动地通过一些方式提高自身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的培训活动。
(三)培训的组织及实施
第一,培训的组织结构。完善的培训组织结构可以使培训活动从一开始就系统进行,保证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课程选择、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过程切实有效地进行,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培训工作围绕着培训目标执行,保持培训的新颖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第二,培训计划的制定。无论是年度培训、学期培训,还是月度培训,甚至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培训需求而制定的专项培训,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体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第三,培训计划的实施。根据培训实施的流程,对培训内容进行具体实施,以及处理培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问题,完成培训实施总结。同时,不仅包括与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反馈,与相关培训主讲人沟通培训内容改进建议,而且还包括对培训效果进行具体评估。
(四)培训的管理与评估
高校为青年教师培训进行各项投入和为青年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支持,其效果等同于投资,目标是为了通过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能力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高校的总体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培训管理和效果的跟踪,对培训的结果进行有效评估,不断改善培训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培训效率,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封栩琛.论多层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35).
2、李晓.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4).
摘 要 新课标下,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通过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参与度以及师生合作三个方面去进行评价,使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更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适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让每个参与的学生都有体育学习活动的经历以及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以及自己在体育课堂中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的能力等,把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 新课标 体育教师 课堂教学 评价 参与度 合作精神
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有效的教学活动。新课标下,体育课堂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使他们形成创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让他们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通过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为被评价者设计教学、改进教学、激励其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一、课堂教学的设计
课堂教学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进行评价: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
新课标下,目标统领内容,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显著的亮点。在过去的教学大纲中,国家规定了全部的学习内容,造成一些没有条件的学校对有些内容干脆就不学、不教,有些条件差的学校干脆就应付了事,从而削弱了体育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但在新课标下,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具体的三级目标,在这次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强调的是目标管理,即目标统领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只提出了体育活动内容的建议,而没有规定体育教师课堂所要教的具体内容;因此,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当地、本校的具体情况,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提出合乎学生客观实际的目标,制定出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去选择课堂教学的内容,使所有的学校不会再犯过去教学大纲的错误,从而达成国家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和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标下,选择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新的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课堂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强调的是教学内容不等于教科书;同时体育教师也不再是“教”教科书的教者,而应是用所选择的内容去教会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领路人;这就提高了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新认识,其不再只是限定在教科书上的内容了,它变的更灵活,选择的余地更大了,我们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内容;只要是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应该都是可取的;这使得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留有了更大的空间和余地;但不管怎样,教学内容的选择都不能脱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以发展学生的健康,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2、以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为理论依据。3、适合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爱好。
(三)教学组织的形式
1、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
当前我们采用的是行政班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据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现状而言,行政班在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教学组织的主流;但是,不管是采用行政班还是小班化进行组织教学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好好开动脑筋,克服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想办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有条件或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采取男女分班或合班的形式进行教学。
2、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
一般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六种教学的组织形式:(1)随机分组;(2)同质分组;(3)异质分组;(4)合作型分组;(5)帮教型分组;(6)友伴型分组。
(四)教法的选择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教,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最终导致了许多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气氛和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那么,在实际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总结出以下七种教学的方法:1、自主学习法;2、合作学习法;3、创造性学习法;4、探究式学习法;5、延伸式学习法;6、信息化学习法;7、评价式学习法。
二、学生参与度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爱学”,即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二是学生“会学”,即学习体育的自主性;三是“善学”即创造性的学习。在传统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体现了爱学一点,而且所参加的对象也是一些在体育上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学生,只占了上课学生的一小部分;因此,在新课标下,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也成了评价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也是判断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是否落实和学生主体性发挥如何的主要指标之一。在新课标下,优质的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体育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而应是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练习的自由空间;即由过去的“教”为中心转化为现在学生的“学”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有体育学习的经历和体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下,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是否得以激发;学生是否在积极自主的学习,教师是否将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实处,把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教师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始终充当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和服务者,其角色的变位,同时也促使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结构的变化。
三、合作精神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合作学习把合作的观念引入了教学系统,符合时代的需求。在新课标下,当然也不例外;在教与学的评价中,要求教师要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不再是以前传统教学中“走马式”的合作学习,而是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真正落实到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去;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在分享成果当中,既肯定他人,又能表现自己,从而培养一种公平友好的竞争精神。教师在教学中,把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主要追求的目标。在新课标下,教师常常把所选的教学内容组合成:小组成员必须经过合作和共同的努力才可以完成的成果,以集体的成果展现出学生的成绩。在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时间和活动都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时,体育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掌握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协调合作的精神。合作学习是现代众多教学改革方案中最为成功的范例之一。
新课标下,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化到学生的“学”,将促使体育教师重新反思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教法和组织形式以及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完善等。今天的体育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问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体验到了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而不应再去刻意的追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中的“表演效果”怎样,因为在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再是针对体育教师而去进行的评价,其评价的主体是体育课堂教学,即对师与生、生与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活动,以及其产生的效果所进行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陈建嘉.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大学 音乐课 互动式 教学体系
现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特别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更是在情商方面显露出特有的气质和才能,如何才能与他们很好地相处,通过音乐课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哪些素质?这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究的。传统的音乐教育更注重的是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教育还是“人”的教育。
音乐教育的本质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层面和知识技能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和美的境界的追求。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式”教学体系。
一、以“情感教育”为主线,构建师生之间“互动式”的教学体系
1.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上课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必不可少。首先教师对授课对象的情况应有所了解,课堂上的交流才能有的放矢,针对学生在学习上有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启发诱导,帮助学生解决难点,让学生觉得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教师亲切自然的授课方式,和蔼可亲的笑脸一定能首先吸引学生的目光。
2.音乐课上“不同凡响”的创意会让学生感到欢欣鼓舞,教师应有带领学生走进“创新课堂”的教育理念。一堂好的音乐课首先一定要有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思考。美妙的音乐从何而来?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应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在音乐的世界里徜徉。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除了要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外,要努力再现音乐家创作音乐时的人文场景,让学生有如亲临其景的感觉。重点应放在如何呈现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独有的人文特色和地理环境,这样会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充分享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味佳肴”。课前的准备一定要有吸引学生的创意,教师要多花心思在“新”字上下功夫,多媒体播放音乐是一个方法,但有的音乐也可以借助老师的“即兴”表演给学生一个惊喜。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教学艺术生命的长青。
3.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必不可少。在一堂音乐课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而忽视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通过表现音乐来培养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和激情的表演中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一首欢快的乐曲和歌曲很容易通过老师激情的讲解或演唱传递给学生,而学生的互动表演会让整个课堂充满欢乐的气氛。音乐课上,从教师到学生都处在一种思维活跃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远远高于平时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共同创造新的教学亮点。
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所贯彻的几个主要理念:
(1)“感性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听、看、表演的过程中得到美的启迪,萌发创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
(2)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创作音乐的人、表演音乐的人和聆听音乐的人还原到生活中,让音乐渗透到人的心灵。
(3)以心交心,培养激情。用情感点然情感,让所有学生参与互动,即兴发言和即兴表演,激发学生的表答和表演欲望,培养自信心,培养较好的心理素质。
(4)课前多下功夫,给学生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教师要设计好课程环节,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参与讲授,让有表演天赋的学生上台进行表演示范,在课堂上和老师一起表演,让师生之间的情感在课堂上很好地交流、传递。
(5)注重评价机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不搞统一闭卷考试。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起点不同,有的科目考试应采用平时的研讨、发言、辩论以及各种技能的表演等对学生作出综合的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采用弹性教学方法,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主体与客体、认知与情感的互动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6)课堂外,老师应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时学生的心情不好,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老师如果不闻不问,学生有可能对老师更加疏远。有时老师的一句关怀的话语,也许会让学生为之感动,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交流。有的学生由于离家太远,想家时情绪低落,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有的学生则因恋爱受挫,常常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精神恍惚。老师课堂上的察言观色显然很重要,课堂外要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采用“心理疗法”,帮助学生度过“情感危机”关。有的学生则是因为家庭经济的影响,教师了解情况后应向学院领导反映,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一些有报酬的活动,既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也让学生体会到用劳动换来的快乐。
二、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会遇到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看手机或课外书等现象,教师要以亲切的语气进行正面的引导,避免大声呵斥。这时教师更要检查自己的教学是否过于枯燥而单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要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采用幽默的语言使气氛活跃。面对精力不集中的学生,要用关心的语气加以正面引导,有时老师一句关怀的话语,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2. 在教学中,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如集体排练合唱时,有的学生发出极不和谐的声音,或者还有跑调现象,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时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 一堂好的音乐课,无论怎样导入,首先要给学生以美感和新奇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内容要丰富,教学环节要紧凑,课程结束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要给人以美的遐想和启示。
4. 教师在进行学期课程计划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可以激励学生向上的、思想内容较好的作品,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培养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例如选唱歌曲《感恩的心》,待同学们学会唱以后再加上手语动作,让学生在感人的《感恩的心》歌声中,慢慢体会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品质。
三、以“情感教育”为主线, 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助”的学习方式
除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外,生与生之间的“互助式”学习也尤为重要。教师应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结对子”互帮互学,相互取长补短。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的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始终要走在前面。
这样的互帮互学方式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让学生有机会当同学的老师,并且能从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构成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又可以与人分享自身在学习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将个体经验变成群体经验,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吸取他人的长处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失误,使自己尽可能少走弯路。这种互助方式不仅可以在本专业的学生中进行,还可以扩大到整个校园里的各个专业的学生中,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互助”的学习方法。但必须在教师的指导、督促、鼓励和定期检查下才会有较好的收获。
目前,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提出新的改革目标:“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积极主动学习,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改变学科本位、科目较多和缺乏整合,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需求,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改变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总之,“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公民教育、责任感教育、合作教育、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①培养健全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是当今教师队伍应深入研究和探索的。
[注释]
①刘沛译:走向成功教育[M].
[参考文献]
[1]谢嘉幸,徐绪标.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6
【关键词】教学评价课堂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学习方式,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采用较为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新课程的教学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然后再不断进行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简单的讨论一下。
一、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只有对评价对象有科学的认识才能够建立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然而再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在教育视野中进行本质的重新解读,还需要对教学教学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位。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关注的是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其中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是每一个人应该决定的。在现实的生活中,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重新审视现实的世界,然而我们的个人经验又因为各自经验和信念的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建构主义理论给我们有了更多的启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体系。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应该只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二)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理论给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视野。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以较为绝对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的程度,应该给学生留取一定选择的空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将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者,还应该将学生看作知识的探讨者和发现者。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结果,还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单纯从教学体系的观点来看,活动是教学进行的基础。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来说,不仅需要对现实的状况进行评价,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不断增长。通过不断训练的过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有效的开展。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不在于约束老师和学生。
二、课堂教学评价目标
(一)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现实的生活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需要坚持促进学生发展为原则。坚持不断发展的观念,根据新目标,重视发展的过程,对问题及时进行反馈,重视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在建设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评价的结果,还需要重视评价的过程。教师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停的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不断进行探究。根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特点,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再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促进教师成长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建立了新课程评价体系,然而这个体系必须坚持沿着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让老师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能够让教师的主置、生命的意义能够得到全面的体现,从而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认识到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因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进行思考,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师的价值,激发教师工作的激情,促进教师不断成长。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不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结果,而是为了查找出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的目标,从而满足教师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改进教学实践
在新课程的的背景下,在教学中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不断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改革,不断进行改革,坚持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在实际的生活中,以学论教主要是强调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在现代的社会里,实现以学论教能够更好的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情况。采用这种评价方法,便需要让教师走近学生,深入了解讲解的内容和知识储备。
三、总结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较为单一,其别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对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等认知领域,然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常常是以学生的成绩来作为考核的依据。随着人们对评价目标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认识的内容也更加的全面。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评价教师的教,而且也有利于评价学生的学。不管是评价教学活动的结果,还是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SIOP教学模式 研究生英语教学 课堂教学 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于教学工作具有导向、激励、调控等功能, 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具有决定意义。实践中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而要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高校课程门类繁多、性质各异,评价目的与对象不同, 通用的课堂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很难真正地对课程进行评价,因此各学科建立自己的科学、合理且可操作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The Sheltered Instruction Observation Protocol(SIOP)Model教学模式自 1996 年兴起,用英语为英语非母语者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同时提高英语水平,是美国21 世纪提高英语学习者水平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八个方面30个策略。教师不仅可以将 SlOP 教学模式用于教学设计和授课,还能用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这一观察模式监控课堂教学质量,并给教师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让他们逐步完善教学过程。
因此,建立一个基于SIOP研究生外语类课程课堂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提高研究生外语类课程的质量,并进一步对研究生外语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研究过程
基于SIOP研究生外语类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阅读,问卷调查,菲尔特法等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由于同行与学生在学时、评价经验及评价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分别研制同行与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故本研究只针对同行评价。
1. 初拟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组先通过 3 种途径搜集指标: 查阅SIOP模式文献资料,获得所需指标;根据自己的经验自拟指标;通过调查等方式向专家征集指标。然后运用经验法、相关分析法等对搜集的指标进行筛选,对同层次内涵相同的进行合并,指标有因果关系的留因去果,有相互矛盾的选择合理的,可操作性差或无法获得信息的寻找替代指标。
2. 第一轮评议。就初级评价指标体系向20位教师发放问卷,回收到20份问卷。20位教师中其中14位教师从事研究生外语教学工作,3人从事研究生外语教学管理工作,3人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其中有66%的教师从事研究生教学工作5年以下,因此问卷的信度有所降低。85%的教师认为建立研究生外语类课程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10%的教师认为建立研究生外语类课程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是比较有必要的。根据有效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各项指标描述的明确度均达3以上。
3. 修正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问卷调查中每位教师所给出的意见和建议,项目组对指标体系进行增删调整,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4. 第二轮评议。就修改过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向20位教师发放问卷,对指标选项明确度进行调查。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经过修改的指标描述明确度都有了提高,但也有经过修改之后或者未经修改的指标描述明确度降低的。分析其原因,虽然问卷试用了李克特五等级量表,但评分取决于评分者的主观因素,且问卷的数量较小,因此会出现这种波动。
5. 最终的评价指标选项及其描述。经过前两轮对指标选项明确度的统计,最终确定各项指标选项的描述。
6. 特尔斐法确定各个指标选项的权重。将最终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给之前参与问卷调查的20位教师,请他们根据经验就各项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程度赋予权数,等级分为1-5,其中1为非常不重要,5为非常重要。再将教师对各项指标赋予的权数进行统计,计算出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
7. 确定评价标准和评定等第,并给各个评价等第赋值。在为各项指标确定评定等第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 5 个等距的等第,并分别以各个等第的组中值( 0.9、0.7、0.5、0.3、0.1) 作为各个等第的赋值。
8. 实践应用。再次请20位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使用评价指标体系对3节研究生英语课进行评课,评价者在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分的同时,凭经验对课堂教学进行模糊评价,并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效果分析所提供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9.制定了评价标准和使用说明,便于评价者理解和操作时参照使用。见表1。
二、研究结论和建议
研究生外语类课程的质量与评价指标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为课程评价提供了依据,改变了以往无的放矢的评价方式。指标体系还采用量化权重的方法使评价结果客观、准确、科学。同时该评价指标体系能指出研究生外语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指明修正方向,改变了以往为评价而评价的局面,这使得评价具有非常深刻的实践意义。因此建立研究生外语类课程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SIOP的研究生外语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课程准备、建立背景知识、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指导学习策略、互动、应用与实践、授课、复习与评估八个部分。它的三十个评价指标体现在从备课到复习评估的完整教学环节中。因此该指标体系比起高校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更标准化、系统化,更能体现外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可以更有效地对外语类课程进行评价。由于教师与学生在学识、评价经验和评价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分别研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组研制的评价体系更适用于同行评价,也可用于领导评价。
本研究希望建立研究生外语类课程课堂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提高研究生外语课程的质量,进而对研究生外语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评价指标体系能否真正提高研究生外语课程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通过实践来证明。在下一步的研宄中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 进一步完善评价量表,对于指标选项的选取和描述再次进行论证,争取找到更多的教育学专家从教育学的方向进行考评。
2.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由于教师与学生在学识、评价经验和评价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分别研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组研制的评价体系更适用于同行评价或领导评价。可以按照本项目的研究方法继续探索学生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SIOP的研究生外语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相对于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及描述更加清楚、明了,更加符合外语学习和教学的规律和特性,注重观测教师是否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合作、交流、场景等方式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价值潜质和个体差异,并非单方面的传授知识,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教师是否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表1 基于SIOP研究生外语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Echevarrla, J., Vogt, M., & Short, D. Making Content Comprehensible for English Learners: The SIOP Model [M]. Boston, MA: Allyn & Bacon, 2004.
[2]李立群. 浅谈SIOP教学模式[J]. 高教研究, 2012(3):212-213.
[3]王树洲. 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50-53.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考核体系
1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前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进行预习新课知识,包括课本知识、例题等;课中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整个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知识,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后教学活动主要是以课后作业或测试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能自主性和合作性的探究问题,具主观能动性,而教师仅仅是辅助者和引导者。课前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自学教师录制的微视频或教师精心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课中教学活动主要是解答学生课前学习反馈的问题、教师辅助学生进行深入探索新知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促进知识内化、教师评价学习情况并进行反馈;课后教学活动主要是课后练习与评价,包括学生通过QQ、网站、手机APP进行作品展示、师生互评、考核评价、知识拓展等。从学生角色、教师角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时间分配、技术支撑、评价考核等方面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如表所示。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步骤
首先是课前教学活动阶段。1)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哪些内容适合探究式教学,哪些知识点适合录制视频,哪些内容适合直接讲解等,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教师录制微视频。录制微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部分。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哪些知识点通过微视频的方式教学效果好。微视频设计要点是1个微视频只讲1个知识点,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在录制过程中,要选择安静的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3)教师微视频。教师录制完微视频后,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课程网站、4A平台等将微视频及时发给学生。4)学生学习微视频。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观看微视频,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多看几遍视频,或遇到不会的,先暂停视频,及时记笔记,上课时着重关注此问题。5)学生做练习。学生学习完微视频后,需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及学生做练习的反馈情况,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及实际学习情况。然后是课中教学活动阶段。教师确定学生们遇到的问题,课中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解答学生的疑问。学生也会将学习微视频时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独立探究,独立完成作业,独立进行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探究后,需要通过合作交流将构建的知识体系进行内化;最终学生个人或小组将会完成作品,学生可以通过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宣传栏、展示会、网站或比赛等形式进行交流,在分享交流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也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养成想学习、爱学习的好习惯。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考核体系的构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其强调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若将现有的考核方式用于该教学模式中,将影响教学效果。需要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考核进行改革创新,形成多角度、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考核体系应该由课前自学评价、课中交流与合作、最终学习效果评价三部分,并进一步细化分解,包括观看微视频时间、练习完成情况、课中交流次数、课中发言质量、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情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等。其中观看微视频时间和课中交流次数可以量化,练习完成情况、课中发言质量、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情况,教师可以主观打分,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操作能力可以在期末组织学生统一考试,采用万维全自动考试平台配题库,学生随机抽取试题进行机试。最终成绩评定核算采取新的考核体系,而不是传统的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成绩占%70的核算方式。计算机基础课堂期末总成绩构成比例如图所示。
作者:李伦彬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一、整体构建德育实践体系,引领课堂德育目标
学校应建立总德育目标――年级德育目标――班级德育目标――个人德育目标的整体框架,加强从学生主体出发的班级和个人目标的制定。
首先,有效转变教师德育观念。大德育观是符合《意见》精神的新道德教育观,转变教师德育教育观念,提升德育渗透意识,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德育,提升素质为核心的大德育观。
其次,有效引领学校教学中的育人目标。学科学习中:以全面的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知识底蕴;教育活动中:以多元的教学活动发展优异的个性特长;课堂教学中:渗透适应各学科教学的道德要求,塑造“自强不息的坚毅意志,自主自理的学习能力,自创自立的创造精神”的“三自”人格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知识+特长+人格”的育人目标。
再次,有效引导课堂德育目标。以往课堂渗透德育或可有可无,或各自不同,随意性较大,缺乏目标指引。大德育观的确立,引领教师依据本学科特点,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过程之中”去,可知可感,有血有肉。
二、具体践行德育实践体系,提升课堂德育实效
学科课程既是知识技能也是道德价值观,课堂教学即是知识的传授也是道德价值观的传递。课堂教学中,践行大德育观必须抓住备课、教学活动和反馈三个环节,提升德育实效。
1. 备课是实施寓德于教的基础。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求要把握学科知识与学习活动灵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启迪。其次,要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悟出事物间的内部联系,促进自身思想的逐步提高,实现“课”与“德”的有机结合。
2. 教学活动是实施寓德于教的关键。
(1)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认真备课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善于利用学科固有的德育因素,有效设计课程与教学环节,使学科教学、训练与德育融为一体,不牵强附会。如语文、品德等学科,就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政治等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数学、科学等学科,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唯物辩证看待事物的科学精神都是学生道德修养中不可且少的。艺术、体育等学科,更能陶冶情操,激发孩子美化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2)课堂教学注重思想教育。
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强化针对性。因学生思想状况这个“材”而“施教”,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教育、启发、提高。如每次单元质量检测,我们均抓住这一契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启发。引导孩子,反思拿到卷子的态度,你会骄傲吗?你会难过沮丧吗?你嫉妒吗?你有瞧不起他吗?我们抓住孩子的各种心态,用正确的心境去引导孩子。
(3)课堂常规培养道德行为。
首先,课堂中教师的榜样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表率,日久天长让孩子跟着模仿。让老师的身教一点一滴让学生形成习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其次,课堂中教育的及时、持续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表现,及时地、随机地、不断地对不良习惯和行为给予纠正,引导学生逐步克服。这种及时有针对性的教育,及可持续性的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的良好习惯,是其它德育活动无法做到的。
再次,课堂中道德规范的行为养成。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日常道德行为和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如注重简单的课前准备行为培养,作业要求等细节行为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一、重组座位,为十二字方略提供便利条件
首先,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为了利于学生沟通、合作学习,我打破了横排纵列的“排排坐”传统,采取“围围坐”的新型座位模式,将班级教室的座位组合成正方形的“会议桌”。每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和三名组员,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学习、一起讨论。比如针对《长江三峡》的学习目标要求,在“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部分,当我抛出“你对长江有何了解”以及“预习本课后,你收获了哪些字词”这两个问题时,座位重组、小组合作的优势立竿见影。学生们不再是“孤军作战”,而是各自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组内同学“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组际之间互相竞争,不断补充,学生都力求将最全面、最完美的答案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课文中的基本知识及本课的生难字词在学生组内的不断完善和组间的良性竞争中很顺利地得到解决。
由“排排坐”到“围围坐”的座位重组,不再如条列式“排排坐”般单调枯燥,不仅让学生们在直观上感到新鲜有趣,而且使学生间的讨论交流更加方便、自由。这样,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在组内、组间“踊跃展示”,自然教师的“限时讲授”就更容易落实。
二、有的放矢,控制授课、引导合作
课堂教学改革的十二字方略要求教师“限时讲授”,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不能超过学生活动时间的一半,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这是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硬性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细致备课、重点备课,精讲精评。在教学苏洵《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这两首古文时,我就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对于字音、词语注释等基础语言知识,我没有面面俱到、字字落实,只是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工具书查阅的基本方法,安排他们自行校正、积累语言知识点;对于《阿房宫赋》的朗读,我也没有刻意要求学生跟读,只是明确了诗歌诵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在朗诵中体会技巧,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教学活动不在于教给学生什么,而在于学生学会什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有的放矢,传授给他们知识、教会他们学习的技巧和思维的方法,应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其次,教师要充分激活合作,让学生在探讨中发现知识。如课文《鸿门宴》的学习重点之一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领悟项羽、刘邦、范增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些人物性格的分析,如果仅仅凭借教师讲解,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没有任何兴趣所言,而由学生“单枪匹马”寻找相关语段进行归纳概括,也会出现答案支离破碎、不够全面的现象。这时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组员分工合作,就能比较轻松地找出刻画项羽、刘邦、范增的相关语句,并且在互相补充、不断完善中,了解项羽急躁、易怒、沽名钓誉、刚愎自用,刘邦善于计谋、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范增足智多谋但妄自尊大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
三、踊跃展示,呈现自我和小组风采
“踊跃展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能规范、大声地表达,积极主动地展示。这在高中阶段,能积极举手抢答问题、大声表达的学生寥寥无几。“规范”“大声”“主动”是展示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展示体现出这三个关键词,要“踊跃”而有序、有效,而不是表面的喧嚣、热闹,甚至浅薄无聊。
在教学《西地平线上》这篇散文时,我安排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初读感知文章脉络思路,找出生难字词,自我学习并组内检查过关,大声朗读出自己及自己所在小组最为欣赏的描写落日美丽景色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然后利用投影直接投影学生的练习本,展示者讲解并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比如,探讨“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一句的表达效果时,经过展示、补充,学生理解到“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突出落日之大、圆,将落日人格化;表达了作者对落日“震惊”的感受,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这种“什么修辞+什么作用”的表述就比较规范、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