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5:44: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校园安全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大学高密度校园;特质化需求;交通组织
Abstract: This paper though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high-density campus and the research of particular requirement of the Road Traffic, put forwards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approach for high- density campus road planning.
Key words: High-density campus;Particular requirement;Traffic org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通过多种形式的迅速扩展,入学率从1990年的3.7%增加到2000年的11%,预计到2021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而2035年将达到50%,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表1所示为大学校园毛入学率趋势分析图。
表1大学校园毛入学率趋势分析图(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网)
表2 部分城市型大学校园人均用地现状统计(数据来源:各高校网站)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正在不断加大,入学率的增加导致用地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内规划新校区用地控制指标实行“人均一分地”的规划标准,即人口密度是1.5万人/平方公里,其人口密度已经相对较高。受扩招的影响,大部分城市型大学超过了这个指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情况更为严重,如表2所示。校园用地不足与原有建筑的土地使用率较低的矛盾成为城市型大学规划的主要问题。节约用地,促进校园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城市型大学校园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密度为切入点,提出“高密度”校园的规划设计手法。
1高密度
1.1高密度城市
香港规划师协会前主席潘国城曾提出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定义:密度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密度的高或低,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它描述的是一种城市状态,即在某一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与城市中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的建筑相对密集,居住或就业人口稠密,形成一个“高密度地区。中心商务区是高密度地区的典型代表形式。
高密度的规划设计理论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得到了较早的应用,欧美的紧凑型城市理论、
新城市主义理论和精明增长理论都给出了城市向高密度规划设计的理论指导。1990年欧洲社区委员会(CEC)的布鲁塞尔绿皮书中就已经提出:相对较高的密度能减少交通压力、能源需求以及环境污染,从而更好地保证生活质量和环境状况。这一理论宗旨是推崇紧凑而且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提倡高密集而多样化的城市。
1.2高密度校园
大学校园是微缩的城市,城市的规划理论理应指导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本文提出的高密度是指“合理密度最大化”。即在满足校园舒适性、安全性、有序性的基础上、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实现的土地使用最高效率。
高密度校园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交通密度以及活动密度等。人口密度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大学高密度校园面临着的根本问题。虽然目前尚无关于大学高密度校园数值上的定论,但以大学所在城市的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作为参照系,本文认为大学校园人口密度达到或者超过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称之为大学高密度校园。
2大学高密度校园特征分析
大学校园是特定的人群在一定的土地基础上所建设的文化景观。从物质构成的角度看,校园包括实体要素和空间要素,如建筑、道路、广场、绿化和小品等。它们构成了大学校园的物质空间环境。因此,大学校园规划的构成要素可以总结为:校园建筑、校园交通、校园公共空间、校园景观四大类。大学高密度校园由于人口密度高于普通大学校园,具有其特质化表现。
2.1聚合化的校园建筑
聚合化趋势的校园建筑表示的不仅是建筑功能的聚合,而且是建筑数量的聚合。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大学高密度校园建筑开始出现紧密相连的系科集群乃至巨型的教学、科研综合楼。
2.2高强度的校园交通流
大学高密度校园人口的大量集聚,直观反映的不仅是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同时还有交通量的明显增加。高强度的交通流直接关系着校园的安全性与秩序性。
2.3变异的校园公共空间
人类对于外界高密度的生理反映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在每一个特定的区域文化中,总有某种确定的空间利用模式来应对高密度而导致的偏离。大学生对于高密度空间的适应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学生们认同的公共空间不是同质性、等级性与神圣性的公共空间,而是具有场所感、参与性及互动性的新型公共空间。
2.4匮乏的校园景观
大学是城市难能可贵的“绿核”,是设施齐全的“城市花园”,大学校园的绿化环境对校园本身和所在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高密度校园建筑的大体量、高数量集聚以及道路交通容量的增加,对校园景观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作用。许多高密度大学校园牺牲了大量的校园环境和景观来保证校园必须的建筑和道路容量,造成校园景观匮乏和人文环境稀缺。
因此,大学高密度校园需要更高效的交通组织、更新的建筑技术、更高质量的公共绿化和公共空间、以及更高的防灾要求等来保证校园生活的正常运行。
校园道路是校园环境的主导性构成要素。道路连接建筑及空间节点,是校园空间形态的骨骼,是校园形态特征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取得校园整体秩序的最有力手段。如何有效组织大学高密度校园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创造安全、舒适及有秩序的校园环境是大学高密度校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3大学高密度校园交通组织特点及问题
校园土地利用的高密度开发,必然会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流量和交通量,导致校园大量且集中的交通需求。大学高密度校园在一般大学校园交通特征的基础上,显示出其特有的交通需求和不足。
3.1不匹配的道路容量
大学高密度校园随着人口密度增大,人均用地减少。体现在校园构成要素上,带来的不仅是校园教育用房的严重不足,更严重的是校园道路容量不足,从而引发道路交通拥挤不堪、停车困难等弊端。尤其是在校园交通阵发性和交错性特征的基础上,更需要有充分的疏导和流通的路网空间,否则极易造成交通状况的混乱和发生交通事故,对校园安全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3.2混乱的可达性
校园道路往往要承载步行、自行车行、机动车行三种交通方式。许多大学高密度校园自行车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自行车保有量极高,校园用地紧张导致缺乏相应合理的停车设施和管理制度,大量的自行车停车场地冲击了良好的步行空间,极大的影响了道路交通组织的通达性。大学高密度校园在交通量增加的情况下,要求道路交通具有更高的可达性和连接性,以便更迅速的疏散瞬间爆发的大交通量和缓解主要道路交通的压力。
关键词:校园;厂商直销;法律纠纷;关系;监督途径
一、大学校园厂商直销的调查情况分析
(一)大学校园厂商直销在校园的现状
校园厂商直销在90年代开始流行,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在兴起,但是当时的物流、信誉基础建设还不够完善。引发大学生与厂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据本文作者在校园对大学生消费者和校园厂商直销的15份问卷调查和10份访谈笔录得知,约有60%的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有过受骗的经历;其中46%的大学生没有主动追究责任;66%的大学生在签订购买合同时草草看过或者认为合同款项和违约责任无关紧要;约有30%的大学生不了解合同的性质,很多大学生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其中有部分以金额涉及不多和怕麻烦选择了花钱买教训,还有小部分同学选择投诉或者法律咨询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由于很多厂商直销资格难以确定,大学生兼职常引发大学生之间矛盾冲突,而学校在监督方面职责不清,发挥作用甚小。
(二)主要问题
1.大学校园厂商直销所产生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很多问题单凭学生自身难以解决,其复杂性随着商业模式的混杂而难以理清其中关系,其中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1)直销厂商良莠不齐
①众多直销厂商是皮包公司,利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单纯,并以低廉的价格吸引眼球,形成价格欺诈,经常通过冒充学长学姐加以上门推销的方式,使新生放松心理戒备,从而实现其诈骗的目的。
②由于校园厂商直销门槛较低且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诸多厂家都是以小作坊,盗用或者套用大品牌的方式存在,通过各种广告推销,标注物美价廉,抢购从优的方式吸引大学生消费者,消费者很难通过主观判断辨清真假,往往发生购买商品质量低劣的情况,例如,电子产品U盘发生断裂,读取空间不足,小电器漏电、衣服起毛掉色、热水瓶掉底烫伤、移动硬盘烧坏等。
(2)签订合同极不规范
①为了提高效率,在很多厂商直销售过程中往往通过口头约定的形式订立合同,在出现合同纠纷或者侵权纠纷时,厂商直销态度恶劣,借口推脱责任,大学生消费者居于不利地位,很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②在大学生消费者与厂商直销之间签订合同时,其书面合同往往是格式合同并且在篇尾经常标注,本合同最终解释权归该厂商所有。这使得消费者在法律上居于被动不利地位,在引起法律纠纷时,消费者难以据合同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3)校园人资格漏洞频出
①一些厂商根本不具有合法销售资格,则其任命的人表面上足以使大学生消费者相信其资格,比如苹果电脑直销,出国留学校园,往往涉及金额数目较大,在交付押金签订合同后人去楼空,携带资金潜逃,无权事件在大学校园中时常发生。
②在厂商直销过程中,常有假借推销的名义随意出入学生寝室,行盗窃之实,学生贵重物品时常丢失,据调查,校园中经常发生笔记本电脑失窃事件,每学期至少有三起以上。
③大学生校园往往几家以上的品牌,而且和厂商签订的合同一般为一年,这样引发了大量表见案件,商通过大量盖章的空白合同与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者间订立合同关系,而后撤出,引发了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争端。
(4)大学校园监管机制缺乏
①纠纷发生前,学校对厂商校园一块视为校园外的事物,对于其设立和撤出都缺乏明确的标准,任其发展,大学生消费者的权益仅通过自身判断力,辨别商品的真伪,很难获得校方的帮助。
②纠纷发生后,维权成本过高是很多大学生消费者采取花钱买教训的重要原因,例如,大学生通过团购的方式订购寒假火车票服务,在交纳20元的订购费用后,常常因为火车票订购困难、“严打黄牛党”等情况,导致无法按时回家,而且无法收回其费用,因为时间紧张,往往产生“花钱买教训”的心理,放弃追讨费用。
2.问题成因
厂商直销纠纷产生的原因不仅仅局限在商的产品问题,随着销售模式的多样化和涉及人员的复杂化,主要问题成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签订合同缺乏审慎心理
①在选择直销时,通常是因为被商品的价格低廉所吸引,直接购物不便利或者校园是其熟悉同学时,匆忙下单,只有口头约定,没有签订具体的合同。
②在大学生消费者与厂商直销签订合同过程中没有仔细审核合同条款,往往忽视了一些对消费者非常不利的条款,在出现问题退换或者保修时,商据此不利条款不以理会。
(2)厂商直销纠纷是各方责任的综合
①大学生消费者的责任:在选择厂商直销,尤其是以上门推销的方式介绍商品时,没有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在工商部门网页上查询该厂家是否存在,尤其是大宗商品的销售资格,像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考证培训等。
②学校的责任:只将精力关注于日常教学、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校园安全保障等方面,欠缺对校园商家的监管力度,将其认定为社会有关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没有设立统一的进入门槛,统一采取外包的方式,成为受益者的同时忽略了其作为监管者的作用。
③厂商直销的责任:一般情况下直销由两类人构成,其一是专职商;其二是大学生兼职,第二种更为普遍,其特点是没有基础工资,而是依靠产品销售提成的方式作为回报,只有合同,按销售业绩提成。为了提高销售业绩,通过夸大宣传、联合排挤其他竞争对手等不正当的手段给校园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校园常常宣传网络包月套餐,限时套餐,校园此前统一定价,形成价格垄断。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一)防范机制
1.学校应当承担积极的监督角色,一则有利于维护校园环境,保障学生财产安全,二则有利于促进厂商直销这种商业模式的完善,提高师生在生活上的便利。
2.正规商家在厂商直销中的作用
例如北京澳加教育咨询公司针对高校制定了专门的澳加高校管理制度,本身通过制定公司条例的方法,明确权、责、利。不仅规范了本身的模式,对总、复的选择也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样才能更好的防止关系的混杂而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同时也为自身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3.提高大学生消费者的法律维权意识
(1)针对大学生普遍缺乏的自身权益维护意识,可以由学校或者校团委组织开展消费权益保护的专题讲座、发宣传单的方式增强大学生维权意识和提高购物判断力,减少上当受骗的几率。
(2)另外,通过本校法律专业学生组成法律问题咨询小组,针对校园厂商直销常见问题总结报告,为大学校园购物监督条例的制定提供借鉴素材和法律依据。
(二)纠纷解决机制
1.协商机制
在建立纠纷解决机制之前首先要分析纠纷产生的原因,尽量避免发生暴力冲突,如果在该处不能得到很好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通过了解厂商联系方式直接沟通,对该商品购买的数量、质量和售后服务全面了解,并协商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调解机制
(1)通过由学校、厂商、学生代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之间协商成立专门的调解组织,可以设立在校园,成立专门的办公室,在发生纠纷时,可以通过该组织直接找到厂商,对核心问题厘清,并出具调解书,这样更具有法律效力,也有利于挽回大学生消费者的损失。
(2)在厂商设立校园,其商品在校园的销售时,通过学生会及学生代表的监督,由其厂商在新设立银行户头上存入保证金,数额由其销售标的价值和厂商的规模而定,该保证金由学校设立专门账户进行管理,在厂商、学校、学生代表调解成功或认定厂商责任时支付,以尽快解决纠纷。
3.诉讼机制
(1)在大学厂商直销的商业模式中最为普遍的情况是涉及人数众多,而争议的标的额普遍较小,在涉及标的额较小的大多数情况下很少有同学注意索取保存凭单,只有销售记录,而这些销售记录常常没有印章而缺乏法律效力,而且校园人数过多,很难搜集相关证据,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在涉及诉讼,尤其是代表人诉讼时,应当采用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共同原则,只要有一人能证明其与有权人签订了有效地合同,即使其他的消费者证据欠缺,仍应该推断他们是交易的第三人,除非该厂商有相反的证据进行抗辩。
(2)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既有其有效地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诉讼往往是最具有执行力的,但作为大学生,通常没有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耗费。厂商有时也会通过“拉锯战”使调解胶着不前,最后的情况往往不了了之,本文作者提出一个建议,可以由本学校法学院学生将涉及交易同种类合同汇集起来,代为诉讼,一方面,由于数量众多,囊括金额积少成多,便于法院受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该法学院学生司法实践的水平。
三、结语
校园厂商直销是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便利了大学生校园购物生活,但是也存在着众多问题亟待提供法律依据加以解决,对于大学生选择校园进行工作实践签订合同前,应当询问曾兼职或者正在兼职的同学,发生纠纷难以解决时,更要即时咨询父母、老师亦或者律师等专门的法律人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要轻易发生直接的冲突,以免出现损伤。并且需要社会、学校、学生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加以监督和管制,完善这种模式,通过借鉴各种先进法律理念加强立法监督强化权利救济机制,完善司法规制,同时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法律维权意识。(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魏振瀛.民法(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5.
[2]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82-284.
关键词:高校 公共空间 行为主体
中图分类号:TU2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高校室外公共空间研究背景
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大学校园环境品质的地位非常重要。空间与人是相互作用的,空间通过对人的引导与限制能够形成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习惯,因此校园室外公共空间规划应当能起到引导大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普通高校生源压力日渐显现“大学城”等扩张式的建设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需要,如何在现有校园内充分挖掘空间利用的潜力,提高户外空间的环境品质,满足学生新的需要逐渐成为必然。
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得教育场所由室内拓展到室外,室外教育与室内教育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在室外各种交流显得自由,随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实际上既是一种信息交换与传播过程,也是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正是通过这种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彼此展示自我、学会分享、学会互助,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不仅对他们的求知解惑有重要的帮助,而且也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对校园规划和建设而言,在大学教育迅速发展,建筑设计由对功能的关注向对人的关注的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对校园室外公共空间从行为这一角度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1.室外公共空间
高校室外公共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生活、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主要为向全校师生开放的运动场地、大型娱乐场地和校园公共广场等。
(1)运动场地
运动场地是每个学生都会使用到的场地,按照规定,学生的文体生活区用地在校园中的用地比例应达到12%~15%。但是根据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存在运动场地面积严重缺乏,类型单一等等问题,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活动的需要。
(2)公共广场
校园内的公共空间包括校内的各开放的公共广场。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空间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中心广场在一些建筑的构造上,要尽量符合高校老师学生的需要,味他们创造休憩、交往交流的条件。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中心广场设计的不够人性化,比如中心的喷泉过大,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狭窄、压抑等不自在的感觉。
2.半公共空间
半公共空间主要是使用群体特定的建筑前的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学习、交谈、休憩等活动的场地。
(1)建筑的前廊与前院
对许多大学校园的观察表明,学生们最经常使用的入口往往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前门或主入口。“建筑只是舞台背景……它们为在这些建筑物之内或之间的空隙中发生的事件提供发生的场所”。因此,在这个入口处,应该创造一个过渡性的前廊空间,用于等待、约会、随便聊天等活动。这个前廊空间构成了由公共社区生活向较小社会群体的生活在空间上和心理上的重要过渡。
当一个建筑的前廊和门前通道为硬质铺地时,其前院通常作为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过渡带或缓冲带,如各院系大楼前的广场就是从室内空间到校园公共空间的一个过渡。
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学院建筑因为缺乏前廊与前院的设计,使得学院建筑前的半公共空间缺乏吸引人流停驻的因素,主要交通流较为混乱,多半变成停放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场地。
(2)学习、休憩场地
校园内的小游园、趣味园及小广场一般不大,但同样是活跃校园气氛的要素。如路边上布置的石桌石凳提供的也是一种半公共空间,这类半公共空间在大多数高校校园的使用频率较高,也较受学生欢迎。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校园的公共绿地区域(以及建筑周围的绿地)很适于进行在室内容易干扰到别人的讨论或者随意的课间学习。
3.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
半私密空间是一种可提供给1~2人交流、交往、学习的空间,此空间应能提供较为宁静安全的氛围。
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空间,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应保留部分或全部种植边界, 从而使休息者都能找到空间边界坐下来,因为校园公共空间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一样,人们喜欢坐在空间边缘,而且靠着什么东西而坐。座位的设计既应有供一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应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长凳应避免太长,因为太长会使单个使用者感到不适,还会限制两个人以上的私人谈话。
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一般需要有一定的设计与一定配套设施,如树林里设置了石桌石凳以后可成为学生户外学习不受干扰的场所,大多数高校校园内可布置为半私密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场所一般都不少,如果充分利用,可以满足师生们学习、休憩、交流交往的需要,但是因为缺乏对配套公共设施的考虑,这两类空间显得不足。
三.高校公共空间规划建议
通过对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分析研究我们认识到:空间、环境影响着人的活动,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反过来人的活动又能造就空间。正所谓“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空间、环境的设计质量不仅取决于其形式,更取决于它们的使用者,所以设计者应当充分重视环境的本质并深刻理解使用者对环境的需要。
1.公众参与原则
校园规划是校园建设良好发展的保障,对已建成的校园进行改建或增建规划时,建议“自上而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设计相结合,进行一些现状使的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和教工及其他校园使用者对校园户外空间的要求并分析案例,这些工作将有助于校园建设的总体布局、特殊空间保护和户外空间细部设计。“自上而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设计都隐含着按照某种设计价值取向的视觉特征和物质印痕,不再仅限于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效果,而是注入了人—社会—环境为核心的复合评价标准。
2.统筹规划原则
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室外空间应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而不应简单地视为校园建筑布置后的剩余部分,在校园主场地规划完成后,简单地种些花草树木,根本不考虑空间的用途。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更应侧重于建筑群体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
3.合理分区原则
高校应设置有利于交往、有活力的交往空间。根据校园中人群的性质及公共空间的功能要求,设置有利于公共接触和社会交往的外部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它应该是安全、方便且易于到达,这就需要校园规划分区合理,道路便捷,同时周边建筑及道路应对公共空间环境提供相应的支持;其次要具有合适的尺度;并且开敞与封闭相结合,有一定的向心倾向,便于使用者参与其中的活动,从而形成生机蓬勃和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
完善配套原则
在对高校的室外活动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时,还应考虑这些空间场所配套设施的完整性,如夜间照明设计,提高其夜间安全性,这也是从建立整个校园安全、安静的环境考虑。针对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闲置用地或者改造部分绿化景观用地用作运动场地,在新建、扩建时应该考虑尽量多设置运动场地以满足高校师生现今与将来发展的需要。四.结语
一个成功的设计必须关心社会需求,良好的环境不只是重视形象上的“包装”,或是只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人的行为因素和行为特征更应当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从人的行为和需要出发,设置实用、高效的校园公共空间才是根本。由于校园空间体现校园精神,同时肩负着培养、塑造学生品格的重任,因此这里所指的“实用”绝不仅仅限于使用功能方面,而应进一步扩展至精神领域。综上所述,校园空间的形态应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也有必要进行设计前的调研和使用后的评估,从而使校园空间合情合理,并且具备相当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严乐,高宏. 校园公共空间模型[J]. 山西建筑. 2011(32)
[2] 孙迟, 叶蒙. 中国传统色彩在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应用[A].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 2010
[3] 王小红. 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认识[A].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 2008
[4] 余菲菲,李桂媛. 传统园林造景与现代大学校园 [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1
关键词:校园 安防系统 智能化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领域巨大延伸,人为的治安问题日趋动态化和复杂化,自然灾害也呈现突发性和严重危害性的特点,高技术犯罪上升,新安全问题突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受到来自于多方面的威胁。为避免人身受到伤害、财务受到损失,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不受干扰,针对各种主要安全威胁的综合安防系统就应用而生。综合安防系统是指利用各种高科技的监控手段和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种居住环境加以监控,及时反馈环境中的各种事故、灾害和违法事件信息,从而对治安和安全进行预防和有效处理的安全防范系统。高校校园作为特定的人群居住环境,保证该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校园安防系统的概念
校园综合安防系统就是以一般人居环境安全防范系统为基础,结合高等学校建筑物多、人员密集复杂、环境功能主体繁杂的特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的有关规定,对大学校园中重点要害部门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使校园安全管理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范系统。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1 重要性的特点。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在高校校园生活的学生属于特殊群体,其人身和财产安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的稳定,因此在高校校园建立的综合安防系统较其他人群居驻地有着独特的重要性,属于重点监控和防范的区域,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认识上都具有重要性的特点。
1.2 高技术的特点。在我国,高校本身是技术生产的重要场所,与此相对应的治安案件、灾害事故也有着同样的高技术性质。学校聚集的人群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其知识水平造就的治安案件或者违法事件以及灾害事故的技术水平也相应较其它区域有所提高。因此防御此类事故的发生必须与其相对应,使用高技术的手段和措施加以预防和处理,决定了高校校园综合安防系统的高技术的特点。
1.3 广泛性的特点。在其他人群聚居地,进行综合安防系统设计与管理的时候,公安部门或者安全保卫部门独立工作和行动的特点很突出。但是在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综合治理的特点十分明显,它需要有着广泛地参与,调动环境中一切有利于系统实施的因素协同进行工作。因此便决定了高校校园综合安防系统的广泛性特点。
1.4 预防为主的特点。其它环境之中的安全防范系统除了强调预防功能之外,更加注重事件的事后处理问题,而系统主要是提供事件处理的各种重要信息。但是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考虑到对整个社会的突出影响,一般不允许重大不稳定事件发生。因此高校校园综合安防系统必须注重于事前预警和防范功能,使各类事件的发生最大可能的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所以说,高校校园综合安防系统必须是以预防各类治安案件的发生为主要功能。
2 校园综合安防系统的组成
为了更好的营造高校教学、科研氛围,保证良好的治安和安全环境,在高校校园建立综合安全防范系统越来越显得十分必要。按照当前安全防范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三个主要部分。通过这三个部分的正常运转,及时将各种有利于解决校园安全问题的信息传递到相关职能部门,促使相关职能部门做出正确的安全管理决策,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
2.1 信息采集部分。信息采集部分的功能主要是在第一时间获得校园区域内各种人员及事件的信息,其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监控系统或红外探测系统完成。信息采集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通常的采集渠道不仅仅限于单一的途径,往往在安全防范区域内设置多重防线,分层管理和布控,获得有利于安全决策的相关信息。
2.2 信息传输部分。当信息采集设备收到的各种有用信息之后,需要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送到信息处理系统,以便决策设备或机构及是获取正确信息。信息传输部分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必须考虑信息传输介质,如光缆、电话线等;信息传输介质的分布也是在设计安防系统时必须仔细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使传输距离最小化、传输信息损失最小化等。
2.3 信息处理部分。信息处理系统是整个综合安防系统的核心和心脏,承担对所采集到信息进行处理的全部工作,并且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最直接的信息支持。通常信息处理部分在安防系统中被称为“监控中心”。它负责整个安防系统的动态图像监控、显示、控制、记录、指挥、调度、电力供给等任务。
不论校园综合安防系统的功能如何,其组成部分均为上述三个内容,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区域中,安防系统的主要功能集中体现在对人的防范和对事的防范上。这里所说的对人的防范主要是通过电视监控系统来完成,通过电视监控系统的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实时了解和掌握各种嫌疑人作案的治安隐患;对事的防范主要是通过报警系统来完成,报警系统负责收集校园内各种灾害事故发生的前兆信息,以便有关部门作出及时正确的事故判断和安全管理决策,其实施的过程也是通过上述三个组成部分来完成。因此,一个完整的校园综合安防系统应该是包括有电视监控系统和防盗及灾害报警系统两大部分、三个阶段的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3 建立智能化校园安防系统
建立智能化校园为基础的综合安防系统除了应该具备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周界防盗报警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之外,还应该包括对讲/可视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门禁系统和公共广播系统等内容。
3.1 对讲/可视控制系统 在各个办公楼或建筑物及教师住宅的单元入口处安装防盗门和对讲装置,以实现访客与建筑物内人员(住户)对讲/可视,可以实现语音/图像传输;通过室内分机可以遥控开启防盗门电控锁,也可利用门口主机通过密码、钥匙或者感应卡开启防盗门;在有火灾报警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开启楼梯门锁以及向所有室内人员群发报警信号。该系统主要用于校园教职工的住宅楼中。
3.2 电子巡更系统 该系统可以指定保安人员巡更校园各区域及重要部位的巡更路线,并安装巡更点。保安巡更人员携带巡更记录机按照指定的路线和时间到达巡更点并进行纪录,将记录信息传送到监控中心。管理人员可以调阅、打印保安人员的工作情况,加强保安人员的管理,实现人防和技防的结合。转贴于
3.3 停车场管理系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校园区域内的车辆也越来越多,因此停车场管理系统也应该是未来综合安防系统的发展目标。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校园停车场的出入口进行控制,对校园内人员和外来人员的车辆进出及收费进行有效管理,包括记录各种车辆进出及存放的时间,对内部车辆进行存放管理,对外部车辆进行收费管理等。
3.4 门禁系统 主要应用于重要部门的入口。用户采用非接触感应卡出入大门,通过电脑编程在控制主机上进行开门/关门的设定,系统可以任意对卡片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进行设定,对门户的状态包括门的打开/关闭、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等都被记录在电脑之中。系统还可以通过硬件触电联接或通过网关与闭路监控,防盗及消防报警实现系统间协调联动。
3.5 公共广播系统 在校园的广场、草坪、绿地、道路交汇处等位置设置音响、音柱等放音设备,由监控中心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控制,在每日早晚及特定时间(课间、休息时间等)播放音乐、通知、娱乐节目等。在有紧急事件发生时监控中心可以强制切换至紧急广播状态,进行各种灾害报警或者事件消息广播。以智能化校园为基础的综合安防系统建设必须以校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既要符合校园区域的安全要求,还要考虑合理的经济性,不能盲目建设,求大求全。以上所列的是构建智能化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一些可选择的子系统,在资金投入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加以应用。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快速的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者众多的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正是这种情况使得高校校园的安全管理成为不仅涉及自身区域环境的问题,而且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愈来愈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和核心,成为众多学者关心的重要课题。
对于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小区环境,必须利用有效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稳定的、长期的实时监控,保证高校校园的安全,积极寻求改变学校的安全防范手段和途径,使校园的安全防范模式不断向信息化、综合化、网络化和主动化方向发展,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国斌.校园安防系统建设方案[M].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99.
[2]王军,马青波,隋虎林,赵辉.火灾自动报警监控联网技术的应用于发展[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8(12):5-10.
[3]刘光德,一种报警系统的设计方法[J].机械与电子.2008.(7):72-74.
[4]陈海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刘宏.高职院校大学生管理对策[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3月.
[6]赵有生.国外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8 月.
[7]陈昭明.关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8期.
[8]吴建设.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意义、现状、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11月.
美国许多高校建立了信息通知系统,以便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告知学生,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其网站上专门列出了“突发事件告知”专栏,包括紧急情况通告、公共安全警报以及电邮通告系统。[2]公共安全警报包含了普林斯顿大学校园内近期发生的犯罪事件以及其他危险事件,阐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性质、具体情况等,并提出安全防范的建议,有些涉及犯罪的警报还会告知犯罪分子的年龄、姓名、照片及所用车的型号及颜色等。[3]电邮通告系统是一个紧急情况通告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经授权的普林斯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向个人信息和指示。它的优点在于它具有即时性,而且可以直接地通过多种通讯方式与个人联系。[4]
此外,达特茅斯学院在此方面也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学院建立了紧急事故通告系统。一旦威胁校园群体的突发事故产生时,该系统会警告学校全体师生。达特茅斯学院的紧急事故通告系统采用多种通告及信息传播的模式,包括达特警报(DartAlert),达特茅斯每日安全系统(D2UNow),达特茅斯主页以及达特茅斯紧急通知网。达特警报是指学校挑选了一所校外公司提供信息通知服务。如有紧急情况发生,该公司将把具有时效性的通告通过各种通信设备传送给达特茅斯学院的所有人员。所有达特茅斯学院的人员的通讯电话会收到一条自动消息,邮箱账户会收到一封附有关于紧急事故的简要资料及应对指示的邮件。学校认定并训练了一组倡议者,这些倡议者被授权以达特警报的名义发出通告。倡议者小组由安全监管人事部,安全治安主任、副主任,学院院长部的数名院长,危险及内部通知服务部主任组成;达特茅斯每日安全系统是一个快速传递消息系统,它于2009年春取代了学院的大众邮件系统。该系统每日自动地向全部或特定的教职员工及学生发送安全信息,信息包括每日的安全情况及相应的提示。学院的安全部门主管、安全部门及高层管理人员都有操作此系统的权利,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时可以快速通知。[5]达特茅斯主页以及达特茅斯紧急通知网与普林斯顿大学的信息通知系统类似,在这里不作阐述。
美国许多高校在其学校的主页上提供关于防范安全事故、采取安全措施的建议,内容详尽,指导性强。普林斯顿大学提供紧急事件应对措施,告诉学生遇见紧急事件时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其对各种类型事件都有相应的详细指导,如学生遭遇抢劫、火灾、身体意外伤害、化学药品泄漏、自然灾害等。此外,普林斯顿大学还提供意外事件前的准备措施,提醒学生怎样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2]学校开办各种培训班,让学生了解户外旅游常识、意外伤害紧急救援方法等,例如,户外先遣急救员课程(WFR)、心肺复苏术课程(AED)。[6]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学生提供安全提示,涉及各个方面,包括一般性常识、居家安全、宿舍安全、取款安全等。[7]例如,取款安全的一条提示是这样阐述的:“不要把您的社会安全号码印在支票、驾驶执照或其他财务文件上。如果银行或其他机构使用您的社会安全号码或客户帐户,打电话或写信至公司申请一个不同的识别号码。”[8]
美国高校把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作为加强诚信教育的有力手段之一,将安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普林斯顿大学设立警报热线、危机支援热线,在学校出现紧急情况下,会有专人接听危机支援热线,提供有关紧急情况和有效支援服务的信息,在没有紧急情况下,此线路保持留言状态。学生也可以通过广播收听紧急情况报告,普林斯顿大学的电视频道也会播出紧急情况通知和公告,学校的餐厅和电话亭都张贴了有关安全信息的海报。[9]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为学生编写了《安全手册》,全面地介绍学校的安全服务、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联系方式、遇见意外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各种安全提示。此外,学校每天都有安全记录,详细记录保安人员巡查的时间、地点,在什么地方有安全隐患,隐患是否得到处理等。如遇到意外事故,如学生物品丢失、身体意外伤害等,保安人员会及时处理并做详细记录。[10]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忽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当提及保证校园安全时,更多是指向于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以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而不是教育、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处理事故。”[11]在理论研究方面,“高校安全教育实施状况并不乐观,对高校安全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迄今为止,国内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专著仍然寥寥无几。”[12]“大部分期刊论文在论述安全教育时,很少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见解,其论述多为蜻蜓点水似的一掠而过。而且,对于安全教育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中小学的安全防护教育,对大学是否有必要进行安全教育的问题探讨不透彻,对高校安全教育应如何开展的研究也显得模糊。”[13]此外,关于高校安全教育与国外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更是少之又少。在具体做法的实施上,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四川文理学院将安全类课程纳入了课程体系;北京市教委于2006年召开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上海市教委2008年颁布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规定高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山东市2010年出台高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虽然,高校安全教育问题引起了政府、教育部门、高校的关注,但对其重视的程度仍然不够,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模式单一,缺乏前瞻性,效果甚微。[14]
高校安全教育需要完善的、规范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用以指导和规范高校安全教育的落实。美国的校园安全立法体系比较完善,多年来其一直重视和致力于制定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形成健全的校园安全法律体系,使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有法可依,为高校的安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相比之下,“高校校园安全是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的死角,当前我国没有一部统一的校园安全法。”[15]只有一些相关的政策和规定,这大大降低了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力度,不利于高校安全教育的开展和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借鉴美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应尽快制定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律法规,明确权责意识,使高校安全教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走上依法治校的法制轨道,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p#分页标题#e#
做好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公开安全信息,提高信息通知的时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了解安全状况、安全信息和必要的安全知识有利于高校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有效加强自身防卫以及积极参与校园安全建设,从而大大降低危害校园安全的隐患,防患于未然。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公开安全信息,许多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安全信息通知系统,采用网络、移动电话等现代通讯设备向学校师生及时安全警报、提供详尽的安全建议,并定期年度安全报告和校园犯罪统计。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我国高校应切实公开安全信息,提高信息通知的时效性,畅通安全信息渠道,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其安全防范的常识和技能,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预防的长效机制。在具体做法上,我国高校应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安全信息通知系统,保证在安全事故发生前有预案,在事故发生时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送给学校人员;同时,提供合理化安全信息指导性建议,例如对防火、防盗、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处理建议。
论文摘要: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有效的开展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与管理面临的极大挑战。本文提出“空气式”的安全教育模式将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影随形,能有效的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一些治安案件、危及大学生人身财产案件,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等在高校大学生中也时有发生: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自觉遵纪守法意识成为目前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1]。安全教育是学校教学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是确保学校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更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所谓“空气式”的安全教育是指安全教育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但又让人感觉不到,既达到了效果,又不会让人感觉厌烦。笔者总结了一年来“空气式”的安全教育的方法如下。
1 新生接待员“口口相传”的安全教育
从新生接待员的培训开始入手新生的安全教育,通过高年级学长学姐的“口口相传”的宣传教育,让大学新生从进校第一天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安全防范知识,对如何防范自己的校园安全,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很好的帮助。相比于以往仅仅在开学当天发放校园安全须知,这种一对一的言传身教的宣传效果要好的多,开学后新生中的不良安全事件也基本得到预防,使全体新生顺利地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口口相传”的安全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以后的校园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校园安全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是确保广大师生和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笔者一直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宗旨,努力打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力争创建一个环境优雅、文明整洁、平安和谐的大学校园,随后又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安全教育活动。
2 专题讲座系统化的安全教育
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基本上是在父母的细心呵护和老师的关心下成长的,人生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于社会的复杂知之甚少,以致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安全防范意识,自我防范能力较弱,成为了少数社会不法分子的作案对象,这些因素都给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本次活动以增强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为目的,以组织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开展自学相关法律知识为基础,以安全教育讲座为载体,以相关法律知识和校纪校规为学习内容,紧紧围绕我校自身特点,结合往年学生安全事故、考试作弊、盗窃案件和火灾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从分析反面材料入手,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通过安全教育主题讲座系统化的对大学生的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可能涉及到的安全注意事项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分析,更好的做到防患于未然。给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一天晚上,接到一个女生的电话,“老师我不小心丢了钱包,幸好我没有将我的所有卡和身份证都放在钱包里面,因为老师上次刚讲了要把银行卡和身份证分开放,谢谢老师哦。”当笔者看到安全教育讲座上面讲到的内容能对学生产生实际的效果时,更加坚定了笔者要为了更多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不断努力的决心。
3 凭借现代化通讯传媒的案例安全教育
随着现代化通讯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安全教育的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笔者通过电子邮件、qq群、飞信、手机短信等各种快捷的方式将不同类型的安全案例发放给广大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不法分子所乘之虚,通过温馨提醒的方式告诉同学们哪些地方需要加强防范。现代化通讯传媒的应用使得安全教育可以更加及时和有效化,不需要浪费大学生的时间和大学空间资源,仅仅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能随时随地的看到各种案例,随时给人警醒。在人们高节奏生活的今天,网络化的安全教育就像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快餐,适应于人们生活需要,也更加节省安全教育的成本。
4 逃生演练,提高防范技能
长期以来,安全逃生演练在大学生课堂上并没有得到重视。以往只是由家长或学校老师在口头上嘱咐式的安全提醒,或认为真正遭遇灾难的机遇很少,因此忽视了学生安全教育实际操作,导致了安全教育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显得比较薄弱。笔者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火灾逃生演练、地震预防演练,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的体验灾难发生时的状态,在这种情景下引导大学生如何自救,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这样既增强了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又能提高他们自身的防范技能,取得了很好的安全教育效果[2]。
5 大学生活动增长安全知识
通过组织同学们参加3·15食品安全宣传、森林防火宣传、青春与安全同行等一系列活动,让同学们能够在生活中感悟安全的重要性。其中3·15食品安全活动旨在呼吁人们重视和保护食品安全,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近来频发的毒奶粉、地沟油事件都是对人们生命的亵渎,从我们开始行动起来,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来捍卫人类饮食的安全。虽然我们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我们的精神是可贵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带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行动,相信食品安全的那一天就离我们不远了。同时,在世界森林日又组织学生去森林防火宣传,保护森林,远离森林火灾。
统计表明:发生在大学生中失窃和上当受骗案件占学生治安案件的75%以上。而这些案件绝大多数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思想麻痹、财物保管不当,交友不慎,有些造成财产损失有些甚至危及生命。如:宿舍没有养成随手锁门的习惯;夏季开门休息;高档贵重物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相机等随意乱放;现金不及时存入银行或将存折密码告诉他人,存折与身份证放在一起等等,这是导致校内失窃发生的重要原因。于是,针对此类案件组织防火、防盗、防骗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自己以小品等形式给疏忽的同学敲响安全警钟。
总而言之,安全教育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笔者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像无处不在的空气似的融入到了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学生们适时的温馨提醒,例如:有段时间,保卫处频频有不法分子进入没关的宿舍盗窃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笔者通过走访各学生宿舍,发现有安全隐患的,留下小纸条提醒。有同学回来看到纸条才如梦惊醒,原来安全事故都是不经意间悄然发生的。通过一年的努力,笔者所带学生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方法和有效途径,希望能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争创文明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中国梦;制度文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缺少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目标,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标志和关键支撑,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具有全面引领、境界提升的作用。”高校要认真研究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以大学精神为指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正处于转型时期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因民办高校社会化办学的因素,造成民办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普遍存在功利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对文化建设内涵理解不够深刻,缺乏战略规划和制度保障,精力和财力投入也相对不足;重形式轻内涵,内容仅限于组织文体活动,打造建筑风格等方面;缺乏鲜明个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
(一)核心价值观体系尚未建立,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办学历史大多不超过三十年,办学历史文化积淀较少,校园文化建设上普遍存在急切近利色彩,有的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追逐社会流行文化。基于此,分析发现民办高校并没有形成具有核心价值的精神内核,缺少精神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不足。
(二)行为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行为文化的素质养成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从办学基础和较短的办学历史出发,把教风和学风建设上升到“质量立校”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高度,没有建立起以富有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教育、规范和激励全体师生,建立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主体的教与学的行为规范体系。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职能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人为地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置、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因而,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导致校园行为文化的素质养成功能不足。
(三)统一的校园风貌体系尚未建立,物质文化的情操陶冶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虽然起步晚,但在校园物质文化方面建设方面还是下了力气的。当然,这与民办高校的生源竞争有关,因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要转化成各项具体工作,才能体现出功效。所以民办高校认为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是不断地盖大楼、公寓等教学设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漂亮美丽,这种理念曲解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从而使得校园文化陶冶情操的功能发挥不足。
(四)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知尚存在误区,文化引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当前,民办高校从规模和数量上已占领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社会各界对民办院校依然存在着各类歧视和偏见。受传统就业观念和升学观念的影响,孩子就读民办院校仍受到家庭和社会歧视。以上因素造成民办高校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无暇顾及校园文化的学校内涵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难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国家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政策实施后,民办高校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要应对这个挑战,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建设稳定、健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要建设特色大学文化,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我们研究认为,应采取以下基本措施。
(一)必须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认识水平
一是要提高决策层的认识。要将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它摆到应有的位置和高度,才能真正加强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导,保证大学文化建设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二是要研究和继承办学的文化和传统。通过编研校史、开展校史教育、学校优秀传统教育等,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进行宣传,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对学校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从而使师生员工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去。三是要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形成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共建机制。
(二)以中国梦为统领,提高精神文化水平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也是每个人的梦想的集合。要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合理的梦想,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存在多维度的交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这些交集,逐步构建起理想信念教育的“小气候”与“软环境”。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环境资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熏陶着学生。通过思想观念的引领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校园生活之中,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
(三)以教学、科研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和品位
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知识分子精神的结晶和缩影,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必须加强师资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树立“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职员工队伍,构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大学文化的层次;同时不断加强师生员工的人文修养,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师生员工的人文素质;以报刊为载体,集聚校园文化底蕴。
(四)继承和发扬民办高校举办人的精神文化
民办高校的校长(举办人)是学校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他们所具有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能够积淀成可贵的大学精神,他们所具有的超前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熠熠闪光的精神丰碑。如姜维之先生之于西安培华学院,丁祖诒先生之于西安翻译学院,任万钧先生之于西京学院,等等,他们已经成为这些民办高校的人格化象征。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事实也表明,民办高校校长(举办人)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对大学精神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这些创校者们顽强的坚守个人信仰,矢志不渝地从事所钟爱的民办教育事业,是艰苦创业的楷模,廉洁自律的良师,卓越的民办教育家。他们的人格、学识、风范、品质,都整个地化为了大学精神所散发出的思想观念,并产生一种有持续性的校园生活、文化现象,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特质。
(五)发挥民办高校校长的领导作用
民办高校的校长大都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基层实践经验、教学阅历等,都担任其他重要的社会职务,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资源,同时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业务水平、组织领导能力、改革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他们长期在高校工作,对师生都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能够使学校在主体方面长期保持相同的教育传统和理念,并得以系统地贯彻实施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发展战略。同时,他们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干家,是拥有系统办学理念和思路的理论家。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在他们身上有很完美体现。他们都很注重高等教育研究,关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并经常撰文探讨办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具有某些共性又各具特色的系统的办学理念和思路。
(六)建立校企协同文化创新机制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民办高校正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民办高校应以适应社会需求,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引入、融合企业文化,为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做法一是促进学校和企业文化的交流,扩大文化交流的范围和载体;二是促进企业和学校的人员交流,实现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共同育人,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作用;三是实行企业订单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及实行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将校园文化的内容带到企业,同时实现学生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加深对企业的感观认识,以进一步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契合度。
三、培育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决定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是提升大学品质的关键因素。在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培育方面,笔者认为可做以下探索。
(一)领导治校思想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点
作为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培植不能令其自我形成,而是需要主动培育。要尊重民办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要推进教育观念创新,确立与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推进制度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尊重学校传统与历史,弘扬办学传统,升华办学理念,要准确定位,明确办学思路;要在突出个性上下工夫,在形成特色上下工夫,积极引领和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心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贯穿学校建设发展全过程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体现着学校的使命、宗旨、价值观,是学校发展观概括性的表述。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要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符合自身实际并具有鲜明特征。例如,西安培华学院确立的办学理念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它主要体现了三个内涵:一是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教育;二是教育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教育,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教育;三是教育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教育。同时“,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也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和升华。
(三)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关键
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知识分子精神的结晶和缩影,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师资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必须以师德建设为先导,来筑牢大学精神的塔基。要树立“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职员工队伍,构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要让学校成为培育名师和大家的土壤。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大学精神的载体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价值、作风和理想追求,美丽的校园环境只能给人留下表面印象,而校训、学风、教风等价值层面的成分才真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实实在在的影响。要努力建设宽松、严谨的校园文化,这种理想的文化氛围给人提供包容的、良性的学术环境,有利于引导教师自由治学,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想,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五)建构现代大学制度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基础
民办高校有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善。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容易使教育丧失公益性,依附资本,丧失独立性。因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制度意义更大。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通过“一章八制”的建立,保障大学作为“精神殿堂”的地位,保护大学促进与引导社会发展的大学精神。只有充分利用大学制度的价值理性,通过制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并建立健全用各种规章制度并以此统领教育教学工作,才是体现文化价值和通向深化大学精神的蹊径。总之,将大学精神贯穿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对改善校园文化现状,提升校园文化质量,培育大学精神,全面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宝生.民办高校培育大学精神刍议[J].民办教育研究,2008,(10).
[2]王庆如.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3]张伟东,吴华.以校园文化引领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4]程立峰.对当前民办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9).
[5]张瑜.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9).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中国梦;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05-0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缺少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目标,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标志和关键支撑,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具有全面引领、境界提升的作用。”高校要认真研究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以大学精神为指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正处于转型时期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因民办高校社会化办学的因素,造成民办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普遍存在功利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对文化建设内涵理解不够深刻,缺乏战略规划和制度保障,精力和财力投入也相对不足;重形式轻内涵,内容仅限于组织文体活动,打造建筑风格等方面;缺乏鲜明个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
(一)核心价值观体系尚未建立,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办学历史大多不超过三十年,办学历史文化积淀较少,校园文化建设上普遍存在急切近利色彩,有的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追逐社会流行文化。基于此,分析发现民办高校并没有形成具有核心价值的精神内核,缺少精神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不足。
(二)行为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行为文化的素质养成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从办学基础和较短的办学历史出发,把教风和学风建设上升到“质量立校”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高度,没有建立起以富有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教育、规范和激励全体师生,建立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主体的教与学的行为规范体系。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职能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人为地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置、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因而,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导致校园行为文化的素质养成功能不足。
(三)统一的校园风貌体系尚未建立,物质文化的情操陶冶功能不足
民办高校虽然起步晚,但在校园物质文化方面建设方面还是下了力气的。当然,这与民办高校的生源竞争有关,因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要转化成各项具体工作,才能体现出功效。所以民办高校认为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是不断地盖大楼、公寓等教学设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漂亮美丽,这种理念曲解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从而使得校园文化陶冶情操的功能发挥不足。
(四)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知尚存在误区,文化引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当前,民办高校从规模和数量上已占领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社会各界对民办院校依然存在着各类歧视和偏见。受传统就业观念和升学观念的影响,孩子就读民办院校仍受到家庭和社会歧视。以上因素造成民办高校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无暇顾及校园文化的学校内涵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难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国家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政策实施后,民办高校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要应对这个挑战,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建设稳定、健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要建设特色大学文化,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我们研究认为,应采取以下基本措施。
(一)必须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认识水平
一是要提高决策层的认识。要将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它摆到应有的位置和高度,才能真正加强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导,保证大学文化建设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二是要研究和继承办学的文化和传统。通过编研校史、开展校史教育、学校优秀传统教育等,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进行宣传,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对学校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从而使师生员工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去。三是要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形成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共建机制。
(二)以中国梦为统领,提高精神文化水平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也是每个人的梦想的集合。要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合理的梦想,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存在多维度的交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这些交集,逐步构建起理想信念教育的“小气候”与“软环境”。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环境资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熏陶着学生。通过思想观念的引领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校园生活之中,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
(三)以教学、科研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和品位
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知识分子精神的结晶和缩影,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必须加强师资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树立“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职员工队伍,构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大学文化的层次;同时不断加强师生员工的人文修养,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师生员工的人文素质;以报刊为载体,集聚校园文化底蕴。
(四)继承和发扬民办高校举办人的精神文化
民办高校的校长(举办人)是学校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他们所具有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能够积淀成可贵的大学精神,他们所具有的超前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熠熠闪光的精神丰碑。如姜维之先生之于西安培华学院,丁祖诒先生之于西安翻译学院,任万钧先生之于西京学院,等等,他们已经成为这些民办高校的人格化象征。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事实也表明,民办高校校长(举办人)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对大学精神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这些创校者们顽强的坚守个人信仰,矢志不渝地从事所钟爱的民办教育事业,是艰苦创业的楷模,廉洁自律的良师,卓越的民办教育家。他们的人格、学识、风范、品质,都整个地化为了大学精神所散发出的思想观念,并产生一种有持续性的校园生活、文化现象,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特质。
(五)发挥民办高校校长的领导作用
民办高校的校长大都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基层实践经验、教学阅历等,都担任其他重要的社会职务,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资源,同时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业务水平、组织领导能力、改革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他们长期在高校工作,对师生都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能够使学校在主体方面长期保持相同的教育传统和理念,并得以系统地贯彻实施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发展战略。同时,他们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干家,是拥有系统办学理念和思路的理论家。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在他们身上有很完美体现。他们都很注重高等教育研究,关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并经常撰文探讨办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具有某些共性又各具特色的系统的办学理念和思路。
(六)建立校企协同文化创新机制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民办高校正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民办高校应以适应社会需求,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引入、融合企业文化,为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做法一是促进学校和企业文化的交流,扩大文化交流的范围和载体;二是促进企业和学校的人员交流,实现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共同育人,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作用;三是实行企业订单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及实行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将校园文化的内容带到企业,同时实现学生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加深对企业的感观认识,以进一步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契合度。
三、培育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决定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是提升大学品质的关键因素。在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培育方面,笔者认为可做以下探索。
(一) 领导治校思想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点
作为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培植不能令其自我形成,而是需要主动培育。要尊重民办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要推进教育观念创新,确立与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推进制度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尊重学校传统与历史,弘扬办学传统,升华办学理念,要准确定位,明确办学思路;要在突出个性上下工夫,在形成特色上下工夫,积极引领和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心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贯穿学校建设发展全过程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体现着学校的使命、宗旨、价值观,是学校发展观概括性的表述。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要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符合自身实际并具有鲜明特征。例如,西安培华学院确立的办学理念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它主要体现了三个内涵:一是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教育;二是教育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教育,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教育;三是教育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教育。同时,“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也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和升华。
(三)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关键
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知识分子精神的结晶和缩影,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师资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必须以师德建设为先导,来筑牢大学精神的塔基。要树立“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职员工队伍,构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要让学校成为培育名师和大家的土壤。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大学精神的载体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价值、作风和理想追求,美丽的校园环境只能给人留下表面印象,而校训、学风、教风等价值层面的成分才真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实实在在的影响。要努力建设宽松、严谨的校园文化,这种理想的文化氛围给人提供包容的、良性的学术环境,有利于引导教师自由治学,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想,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五)建构现代大学制度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基础
民办高校有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善。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容易使教育丧失公益性,依附资本,丧失独立性。因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制度意义更大。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通过“一章八制”的建立,保障大学作为“精神殿堂”的地位,保护大学促进与引导社会发展的大学精神。只有充分利用大学制度的价值理性,通过制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并建立健全用各种规章制度并以此统领教育教学工作,才是体现文化价值和通向深化大学精神的蹊径。
总之,将大学精神贯穿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对改善校园文化现状,提升校园文化质量,培育大学精神,全面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宝生.民办高校培育大学精神刍议[J].民办教育研究,2008,(10).
[2]王庆如.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3]张伟东,吴华.以校园文化引领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4]程立峰.对当前民办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