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8篇

时间:2023-09-19 15:44: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护理职业定位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护理职业定位分析

篇1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职 护生 职业行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72-02

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护理职业教育不仅带给学生具体的护理岗位知识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通用的、可迁移的行动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应主动参与到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协助与交流完成意义的建构。本文试基于建构主义,从师生角色的定位、复杂学习情境的创设方面对如何培养职业行动能力展开论述,同时本文也强调要兼顾护生职业能力的弹性发展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一、职业行动能力

职业行动能力是个体在职业情境中从事熟练而职业化的、个体深思熟虑的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行动的本领和状态。它有三个方面的内涵:(1)专业能力,指在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具有职业特殊性;(2)方法能力,即个人对职业中的发展机遇、瓶颈进行解释、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尤其指独立学习能力及规划能力;(3)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处理社会关系的行为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工作者胜任职业工作最基本的能力,可通过专门的专业教育来实现,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有通用性、适用性、可迁移性,是学生适应技术更新、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正因如此,如何培养职业行动能力成为目前国内外职业教育者研究的热点。国内职业行动能力培养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培养研究则更为少见,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为主,缺乏理论的支持,难以形成体系。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不仅需要关注职业知识和技能本身,更要注重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养成,而后者无法通过间接的方式传授,只能通过亲身实践加以感悟和积累。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它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以下特性:(1)主动性。知识是不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只能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2)情境性。强调职业行动能力必须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中才能得到提升。(3)社会性。社会性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而会话与合作又是社会交往的必要内容,知识的建构建立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基础之上。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出发试论高职护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护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明确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双主”作用。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职业行动能力的养成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发挥“双主”作用。首先,学生不可能通过被动等待老师灌输知识、帮助解决问题而获得能力的提升,护生必须主动去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对问题做出解释并以行动加以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护生的学习方式完全是主动的,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路径,选择课程内容,安排学习进度,组织自己的学习。其次,肯定“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护生并非一开始就能成为成熟的学习者,教师需要通过准备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组织教学过程等,协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所确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不断作出调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实际环境达到最佳协调。

(二)巧设学习情境,开发职业行动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受学习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效果存在差异。要想学生所掌握的能力可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那么就应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学习。因此,合理设置学习情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及领悟工作过程,才能提高其职业行动能力。

1.学习情境突出职业性,培养专业能力。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因此,护理职业教育要由专业教师与临床护理专家共同对护理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明确胜任各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以护理职业的基本工作过程创设仿真学习情境,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模拟护理实训,使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疾病护理知识与技能。为营造出逼真的临床情景,鼓励医院资深护理专家到校参与护理学习情境的设计,同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各种辅助资源:如多媒体、模拟病房、仿真病人、护理操作器械等,使学习情境尽可能贴近实际工作环境,以支持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获得,实现专业能力的转化。

2.学习情境基于问题性,开发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并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丰富的、启发性的护理问题情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问题情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收集患者资料发现护理问题,学生希望自己能为患者解决这些护理问题,因而学会查阅文献、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对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对比、判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但这一学习过程的完成有赖于问题的合理设置与引导,问题的设置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当前的知识水平,并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完成知识经验的建构,培养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3.学习情境体现社会性,培养社会能力。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是现代护士应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然而这些能力并非与生俱有,而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而逐渐习得的。在校护生由于对临床护理工作缺乏感性认识,无法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缺乏与同事进行沟通、协作的技巧而难以完成护理工作任务。而一个真实的护理工作过程由始至终都贯穿着护士与患者、与医生、与护士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作。因此,学习情境必须对护生角色进行设置,如护士、医生、患者、患者家属等,学生通过对患者的模仿与互动,学会换位思考,置身于患者的角度审视护理行为,不仅增强了尊重患者、关爱患者的服务观念,也提高了护患交流的技能。在“医生”、“护士”、“患者”的交往过程中,扮演者一方面不断规范各自角色行为,强化了责任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与老师、小组成员协调工作,其合作意识和社会互动能力也将得到强化,促使其向社会角色的转变。

4.学习情境蕴涵动态性,促使能力不断发展。临床护理工作中,病人的病情变化无常,要求护士能做到察病人病情之细微变化,并及时做出应对处理,而不同阶段的职业能力获得需要不同的护理情境的支持。因此,要求教师结合护生的认知学习规律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学习情境进行适当的动态设计。在前一个学习情境的基础上,设置患者病情呈现动态变化,工作任务的难度逐渐加深,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理论知识和获取技能。通过创设动态变化、难度递进的学习情境,使得学生的能力不断发展到新的水平。

(三)关注职业能力的弹性发展与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护理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个体化的能力型护理工作者,那么在对护生进行培养时要注重其个性化发展。此外,良好的教师职业能力是护生职业行动能力得以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之一。

1.注重护生职业能力的弹性发展。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个体所拥有的知识经验不同,那么其所建构的意义也不同。由于护生所拥有的知识储备、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而他们所建构的知识系统、发展的能力必定存在差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对护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目标不可一概而论,应允许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即允许护生在护理职业过程体现其个性化特点,这也是人性化服务的要求。在对学生的考核上,也应注意弹性考核,不仅要对学习结果进行诊断性评价,更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注重比较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纵向发展,以满足人性化的护理工作的要求。

2.重视教师的能力培养。建构主义教学虽然把教师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中解放出来,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降低,相反,面向情境的教学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要求教师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能调控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实践职业技能,此外,知识的更新与职业过程的快速变化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参加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培训,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又要积极进行临床护理实践,提升专业能力,以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

总之,当前护理职业教育要求不仅带给学生具体的护理岗位知识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适应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行动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协助与交流完成意义的建构。因此,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从师生角色的定位、学习情境的创设方面展开论述,兼对护生职业能力的弹性发展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作者的看法,以期为高职护生职业行动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宋春燕,罗小平.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核心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

[2]仇兰兰.德国职业能力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覃隶莲. 基于护理职业能力的整体性教学评价实践研究[J].护理研究,2014(6)

[4]于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动态职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14(9)

【基金项目】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院内立项课题(WZ2014JA14)

篇2

1.1研究对象

自河北省某医学院校目的抽取12名本科护生进行访谈。样本量的确定以受访者资料重复出现,资料分析不再产生新主题,资料达到饱和为准[3]。纳入标准:全日制在读四年制本科护生;曾参与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知情同意,自愿参与。12名本科护生包括男生4人、女生8人,年龄20~23(20.75±0.87)岁,选择护理专业的意愿:家人意愿5人、专业调剂5人、自愿选择2人,就读年级:一年级2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4人、四年级4人,是否曾经参加过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参加短期活动(≤7天)7人、参加长期活动(>7天,且≤30天)5人。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的收集: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询问研究对象的想法和感受,认真倾听并同步记录访谈中的所有资料。本研究共访谈12位护生,用英文字母代替真实姓名。根据文献回顾设定访谈提纲,咨询专家并经课题组讨论后,确定访谈的主要问题:①到目前为止,您所参与的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型有哪些?活动持续的时间?②通过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您有哪些收获(对你的护理职业认同感、职业目标、职业自我调控、职业参照、职业价值方面的影响)?③您对所参与的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有哪些期望?1.2.2资料的分析:访谈结束后,及时反复聆听录音内容,完成文字转录,结合现场记录整理成书面文字资料,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4]。

2结果

2.1主题1:职业认同感受访者认为,护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护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学习及积累;另一方面也能让护生明确护理职业的意义,并通过与其他医务人员的良性互动,促进护生对职业专业性的正向评价,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从认识和情感上接受护理职业。受访者A、I诉说“我在家乡县级医院参与过为期三周的社会实践,之前以为护士就是打针输液的,但慢慢观察发现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也是护士应承担的职责,对患者来说也很重要。但这必须通过较长时间实践活动的参与,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受访者C诉说“我当初是被调剂的,平时总回避专业问题,怕别人笑话一个男生学这个专业。假期去医院短期见习时发现,男护士在临床展现能力的机会很多,也逐渐能接受了”。

2.2主题2:职业挫折应对受访者认为,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护生正确面对从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能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应对。否则,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人际交往(医/护患、医护等)障碍,以及快频率的工作节奏、频繁倒班的工作模式等可导致护生产生负性情绪,不利于他们专业思想的稳固。受访者F诉说“寒暑假都会去家人工作的医院待一周,遇到过患者跟护士发生冲突的情况,也经常见到患者跟护士关系融洽的场景,觉得护士的态度是一方面,沟通技巧也很重要。在学校虽然学习了护理导论、护理人文、护患沟通等课程,但老师如果能带我们去社区、医院参与社会实践,观察或实地练习护患沟通技巧,对将来工作后处理护患纠纷肯定有很大帮助”。

2.3主题3:职业目标受访者认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护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护理职业的内涵,了解护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职责,从而能促进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信念,选择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确立职业发展的目标。受访者E诉说“实习时,看到护士平时上班的状态,觉得以后在临床工作也挺充实的,目前我就是想未来先当个好护士”;受访者B、K诉说“在医院做义工时发现,现阶段本科护生在临床的发展空间比较小,大部分都是一线普通护士,考研的话将来不管是在临床做科研护士,还是去学校当老师,出路都会大一些,所以一直在准备”。

2.4主题4:职业自我调控受访者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让护生更明确承担职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从而根据职业发展需要适当调整学习规划,寻求积极的职业发展途径。受访者D诉说“参与班级组织的团日活动,在社区向居民宣传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的知识时,很多人还会问我胃不好、腿疼怎么办,回答不上来觉得挺不好意思的。所以一定要好好学理论知识,争取将来不在临床工作时丢人”;受访者H诉说“在社区卫生所实习过两周,第一次给真人扎针时,四针才进去,那时候就特别理解家属和患者。所以我觉得当个好护士,操作技能一定要扎实。学校也应该在大三基护操作课程结课后,多提供机会让我们去医院参与实践,毕竟实验室模型练习和临床真人操作还是有差距的”。

2.5主题5:职业参照受访者认为,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护生在未来选择就业方向时,参照对比周围对自身影响较大人群的行为和意向;还有利于他们收集多种职业及专业方向信息,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受访者G、J诉说“在县医院见习时,给脾气特别不好的患者打针时就特别害怕,没办法跟他们沟通,但他们就愿意听护士长的话,所以特别崇拜护士长,想跟她一样将来能在临床上做一个让患者依赖的好护士”。受访者J诉说“大部分同学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团日活动时聆听学校老师和临床护士长的讲座后,觉得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想要努力学习力争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跟他们一样优秀,希望学校以后也能多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

2.6主题6:职业价值受访者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护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他们将来以健康积极的职业态度服务患者的理念。受访者L、F诉说“在养老院做志愿者时,给老人测血压、教家属翻身,做健康宣教,他们的感谢让我们特有成就感,将来还是想去临床,虽然工作繁琐、还比较累,但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护理职业的价值,况且‘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患者康复也离不开护士”。

3讨论

3.1职业认同感

研究表明[5],护士的职业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其它职业人群,而护生作为临床护理队伍的后备力量,如缺乏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就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参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护生认知社会、了解自身,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他们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培养职业素养,进而促进职业认同感的提高。另外,不同于在校内被动完成学习任务,护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其志愿于服务社会的意识得到了加强,自我成就感与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了动力,职业认同感也会进一步增强。

3.2职业挫折应对

研究表明[6],护生在进行职业抉择时,把即将从事的护理工作视为谋生职业还是终身发展事业,对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一部分护生可能会因为护理服务技术含量低、专业性关怀照顾不被社会认可、护患纠纷频发、薪酬所得与劳动付出失衡、工作压力及风险偏大等负性预期而产生退缩心理,影响职业定位。但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护生与服务对象及其他医疗同行的互动,能让他们客观分析导致其职业挫折的负性因素,并通过学习掌握挫折应对技巧,提高职业成熟度。

3.3职业目标

有研究显示[7],近35%的护生对未来职业选择感到困惑,计划先从事1~3年护理工作,再另寻职业发展目标,而导致该现况的主要原因为个人发展机会和薪酬。一方面,护生在确立职业目标时缺乏对专业环境和发展的全面了解,忽略对社区护理、慢病护理、家庭护理等职业发展方向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提示高校,应结合上述职业方向鼓励护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倾向与动机,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4职业自我调控

研究发现[7],在对本科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必须兼顾考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锻炼他们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满足护理职业需求的心理辅导。另外,通过督促护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可有效拓宽他们职业发展视野,促进“专业学习”向“职业准备”、“知识积累”向“职业生涯自我积累”的良性转变,塑造并完善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3.5职业参照

受传统习俗、社会偏见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护理职业的社会职能评价较低,因此影响了护生的职业认知,对他们的职业参照亦造成了不良影响。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护生可从被服务对象的积极肯定以及同行护理前辈的正向鼓励中,获取良性的职业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参照水平。另外,相关研究还提出[8],女性护生的职业参照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女性因善于交流和沟通,能在网罗多方信息、权衡不同因素后再做职业决策,而男护生因其职业的社会认可度较低,不乐于与他人倾谈自己的专业,影响了职业信息的获取。由此,应鼓励男护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加强他们与同性别护理前辈的沟通交流,以促进他们职业参照水平的提高。

3.6职业价值观

研究显示[9],护生在医疗机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护理前辈不但全方位指导护生完成临床工作任务,还言传身教地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实现了专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有效促进了护生职业价值观的完善和发展。另外,高等护理教育的目标是使护生获得护理职业领域的胜任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局限于传统校园内的授业解惑,还需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及社会实践活动,在提升护生专业认知的基础上,早期确立职业目标,形成更加适应社会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10]。

篇3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探讨;

1职业认同感教育的涵义与意义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等因素所形成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达到一致或认可的状态。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是指护理专业学生对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学习乐趣的一种认知与体验。

目前护理人才尤其是高级护理人才的缺口很大,许多家长看重护理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盲目地为子女选择了护理专业,导致很多护理学生入校时对所学专业并没有明确的认知,对将来所从事的护理职业亦没有足够的了解和合理的正面情感。而护理专业本身由于学科的特点,是既具有挑战也充满了压力专业学科,护理专业学生对待护理职业的态度和认知对其个人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构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护理职业认同感教育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题。

2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现状

为了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对连续对2009、2010、2011级实习阶段的护理专业学生做了职业认同访谈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护理专业学生在职业认同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1专业认知模糊,专业兴趣不浓厚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护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认知存在不足,对于“选择所学专业的根据”这一问题,有58.2%的同学是因为“好就业”,仅有20.3%的同学是因为“兴趣爱好”。许多同学是按照父母旨意或是老师推荐选择专业,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因为“好就业”的原因而选择护理专业。有70%的学生“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对于护理专业的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趋势等相关专业情况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2.2自我认知欠缺,个体价值不明确

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严重不足,有63.5%和2.3%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有70.0%和2.4%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个性特征,有40.1%和26.8%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与特长。这样的自我不良认知极易导致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时而自卑,低估自己的能力,时而自负,过高地估计自己。

2.3职业认知馈乏,职业价值感与效能感不强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认知存在不足。对于“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具体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仅有10.8%的同学选择“是”,而更大多数的76.7%、10.2%和2.3%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对于“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护理职业的工作环境以及面临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仅有29.8%的同学选择“是”,而更大多数的55.6%、9.2%和5.4%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的护理专业学生对于将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复杂工作问题不甚清楚,职业认知极为欠缺,这将直接导致其职业价值感与职业效能感大大降低。

3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的建议与策略

职业认同感一般是对该职业活动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感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入学时加强护理专业教育

通过专业教育,明确学习目标,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清晰地知道大学期间应该学什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与素质,未来能够做什么,明确未来专业就业趋向与发展前景,应该怎样学习专业,如何把握专业脉搏。

3.2专业学习同时强化医护职业认知

强化职业认知的目的是了解职业环境,明确自己未来护理职业发展的机会与挑战,从而明确职业岗位具体有哪些,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是怎样的,职业环境与工作条件如何,职业发展路径有哪些。

3.3辅导学生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分析

在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的基础上,辅导护理专业学生运用SWOT策略分析,明确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权衡自我与职业发展利弊关系以扬长避短。

3.4及早地制定自我发展生涯规划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与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制定一个个性化生涯发展方案,探索其最优的发展路径,为自已打造一份生涯发展的“营养自助餐”。

3.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体验职场的“酸甜苦辣”,以增强职业适应力。

综上所述,强化职业认同感教育是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一项必修内容。通过职业认同感教育我们希望护理专业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份职业都存在积极的与消极的方面,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并能够乐在其中,最终使自己顺利地由一个“职场菜鸟”蜕变为一名“职场达人”。

参考文献

[1]张春梅,高红霞,陈晶,方鹏骞. 国内外护士职业认同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9年,8月.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02―0069―03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日益加剧,大众对护理的需求已从对疾病的防治服务扩大到了社区的健康护理服务。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家庭作为基本照顾者的能力降低,随着老年人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对护理机构提供的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需求也逐渐扩大。为了调查实习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和职业态度,了解社区护理教育的现状,为今后的社区护理改革提供依据,于2010年3月对天津市高等院校全日制护理专业毕业实习护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0年3月整群抽取天津市2010年高等院校全日制护理专业毕业实习护生390名。

1.2 调查方法(1)问卷设计:采用问卷调查法,“社区护理职业认知情况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748。问卷分为三部分,含14个条目。第一部分为护生的一般情况调查,含3个条目,内容涉及专业方向、毕业学历及是否已进行社区护理实习;第二部分为社区护理知识调查,内容涉及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目的、工作方法、工作时间等7个条目;第三部分为护生对社区护理职业的认知,有7个条目,内容涉及对社区护理的就业意愿及就业前景、劳动强度、社会支持、待遇、工作环境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调查问卷按照目的性、反向性和实用性的原则进行设计。(2)问卷调查:先讲解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然后下发问卷,集中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90份,实际回收366份,回收率93.8%。剔除8份无效问卷,最后保留358份,有效问卷为91.8%。

1.3 统计方法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差异的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358名毕业实习护生中,社区护理专业方向15人,护理专业方向190人,涉外护理专业方向117人,助产专业方向36人;本科学历280人,专科学历78人;其中103人已完成社区护理的实习。

2.2 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情况 (1)对社区护理工作的整体认知情况:67.9%的护生知道社区护理的服务类型为长期的终身性健康服务,65.4%的护生知道其工作方式,62.0%护生知道其工作方法。按认知得分的高低排名,前三位是“工作目的”(2.85分)、“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地位”(2.84分)和“服务对象”(2.78分)。护生的整体认知情况见表1。(2)不同学历护生的认知情况:专科学历护生得(2.54+0.32)分,本科学历护生得(2.64±0.26)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P0.05)。

2.3 就业意愿情况护生中对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选择“不确定”的人数最多,比例达到了56.1%。不同学历护生毕业就职于社区护理的意愿见表2。实习与否护生毕业就职于社区护理的意愿见表3。

2.4 对社区护理职业的态度按护生对职业因素“同意”的人数比例从高到低排序,认为社区护理“能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前景好”的比例均达到50%以上,见表4。

3 讨论

据报道,国外已经有社区护士工作团队使用自评的方式对她们与居民的关系和目标地区所需改进进行了评价。国内朱腊荣等研究发现,当地的护生在社区护理知识掌握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护生对社区护理的“工作目的”、“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地位”、“服务对象”的了解分别排在前三位,由此可见,这些方面在教学中已经涉及,护生已基本了解。分别有67.9%、65.4%和62.0%的护生了解社区护理的服务类型为长期的终身性健康服务、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护生们不能确定社区护理的工作方式是否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护生们也不能确定医护协作是否是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这可能与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均未注重此部分的内容有关。仅有少数护生了解社区护理的工作时间为轮班制,大部分的护生不清楚,这在实习组与未实习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表明虽然护生进行了社区护理实习,但是对基本的排班情况尚不能了解,所以,社区护理实习的方式是否需要改进,以获得更加满意的实习效果,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调查发现,本科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知水平高于专科生,这可能是由于护理专科和本科在学制、课程设置、学时、教学内容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本科生接受的教育更广泛、更深入,因此本科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理解与认识水平高于专科生。而不同的认知程度对于今后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也会产生影响,如果要提高社区护理的质量,则应对护生进行长期、专业的培养。

从调查结果还看出,目前社区护理实习并不能使护生的社区护理知识水平得到提高,这与邹德风等的研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目前的社区护理实习质量还有待提高,教学环境和带教老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对护生毕业后就职于社区护理的意愿调查发现,由于生源不同及面临就业压力不同,护生对社区护理就业意向也不同。本科生毕业后有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愿望的仅占所有本科生的16.1%,专科生有53.8%毕业后愿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本科生就业优势相对明显有关。本科生多数人不愿意选择社区护理,而专科护生就业压力大,较多人愿意选择社区护理岗位。由此可见,不同学历的护生在职业定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是否已实习过社区护理对护生就业的影响不大,这可能与护生对社区护理的定位比较准确有关。

在我国致力于发展社区护理的背景下,大部分护生认为社区护理的前景比较乐观,本次调查结果与胡蓉芳的调查结果一致。护生们也认为,在社区工作可以更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对目前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在劳动强度、社会支持、工作环境方面却存在疑虑,最不理想的境况是工资待遇,仅33名护生认为社区护理工资待遇较高,占受调查总体的9.2%。大部分的护生(57.3%)在这个项目上选择了观望态度。纠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大众对社区护理的认识还不够,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二是社区护士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体制滞后;三是社区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劳动强度高,社区护士专业水平欠佳,自身素质提高意识不够;四是护理服务方式单一,质量有待提高。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对社区护理教育及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职业情感教育,培养积极的职

业态度:建议不仅要加强职业情感教育,提高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同时应适当进行职业指导,根据护生的能力、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职业定位,帮助护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培养目标不同,鼓励护生树立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信心,介绍国内外社区护理的成功先例,使护生认识到社区护理的意义和发展前景,认识到潜在的社区护理市场,从而促进社区护理的长期发展。(2)改善社区护理教学环境,提高带教质量:目前的社区护理还刚起步,社区护士的角色尚不能真正在社区中体现出来,因此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只体现出最基础的对病人的护理以及建立健康档案,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相对不高;而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这一新生事物也还需要时间去认识和接受,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短时间内尚不能显现出来。多种原因导致一些单位在选派护士时没有经过严格挑选,把年资和经验都相对较低的护士派到社区,延缓了社区护理的发展。另外,社区护理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资源严重不足,工作条件简陋,护理服务质量不良,教学环境不佳,带教老师教学意识和水平欠佳。实习中护生将带教老师当作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寻找自己的未来。所以,重视社区护理教学环境的建设、加强师资力量是当务之急。(3)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社区护士的社会形象:提高护生社区护理专业知识,加强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理解,鼓励护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居民的信任,为社区护理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娟,李继平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9):2279-2281

[2]刘则杨,王春生,孙学平,对需求变化条件下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1,2l(4):32-33

[3]李惠娟,季正明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4,17

[4]朱腊荣,护生实习前对社区护理的认知调查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5):101―103

[5]邹德凤,张红星,毛祚燕,本科护生社区护理而阶段实践教学的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2008,5(4):185

篇5

【关键词】护士;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92-01

近年来,护士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原因有二,其一,医疗保障体制的日渐完善,使得护士不仅能够享有物质上的基本保障,精神上的需求也开始受到重视。其二,随着人们对自我健康的关注,医疗事业发展的要求,护士的工作压力增加,幸福指数下降已经成为了明显的问题。对于护士应如何在社会的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增加幸福指数,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探讨。

1 正确认识护理工作性质

护士常常被比喻成白衣天使,但是护理工作跟其他职业一样,是平凡而普通的。马翠云将护理的定义概括为:护理人员对处在依赖状态的人的照料【1】。近年来,卫生部提出的开展优质护理中也是以夯实基础护理为根本。可见,护理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更重要的是在疾病康复的过程中,护士应该充分的创造有利条件,最大程度的满足患者身心的舒适,使患者能够从心理、生理上认识、适应并积极配合治疗工作。简言之,当代的护理工作就是技术与服务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护士不但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还应该从感性的层面服务于对待每一位患者。这是时代赋予护理职业的历史要求,作为一名护士,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护理工作的时代内涵,特别是在校学生,如果书本化地将护理工作定义为救死扶伤,过分神话会导致与临床基础的护理服务脱离,那么一旦参加工作,面对大量繁琐的基础护理,护士很难在短时间内调整心态,这是导致护士幸福感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正确的认识当代护理工作的性质,让护士真正了解护理工作的本质是保证护士幸福指数的基础。

2 理性自我定位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护理工作对从业人员有其特殊的职业要求。莫明就提出,护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沟通技巧,端庄的仪表着装以及服务群众的意识【2】。如果护理工作者达不到职业对自我的要求,一方面会导致工作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工作压力的增加会导致厌烦情绪的滋生。护士不能享受到工作中的乐趣,幸福指数当然不会高。所以,在看清护理职业需要的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职业定位。专业不等于职业,如果认为自身性格与从事护理工作产生矛盾时,应该理性考虑,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职业。一些护理专业的学生选择毕业后转考临床,一些则毕业后做了医药代表,应聘医疗机构,或是考公务员,无论哪种选择,只要能实现自我价值,贡献社会,都是有意义的。

3 保障合法权益

有报道指出,广州医学院某附属医院近两年来新招收的护士已经流失了1/4,虽然他们的去向不同,但他们当初选择离开的理由却基本一致:护士劳动强度大,收入低,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以广东省为例,一名责任护士平均要负责15-20名患者,大量的工作常常要加班才能完成,节假日也照常上班,而按照物价局的标准,一级护理(要给病人喂食、擦身、洗头、处理大小便等)的费用是12元/天;二级护理(病人基本能自理)的费用是8元/天。许多护士每月的工资还比不酒店服务员。有些医院内部分配机制不合理,临床护士往往得到的是全员职工最低的待遇,使得护士的薪酬状况更为不堪。护士也是人,也有基本的物质需求,护理人员有权利要求单位或卫生部门给予相应的物质保障,满足个人的发展要求。根据卫生部规定,三甲医院,每名责任护士负责患者应不大于6人,连续工作不大于8小时,节假日工作享受3倍工资待遇,编制与合同制享受相同的福利待遇、绩效考核、按劳分筹。李志菊等人研究表明:护理物质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护士主观幸福感[3]。

4 做好职业规划

护理工作是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如果没有进取精神,那么,做一天的护士跟做一辈子的护士没有区别。缺乏工作目标不仅容易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护理工作的繁琐、反复又会加剧负面情绪的滋生。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来要求自己,很容易陷入麻木的工作状态,毫无幸福感可言。其实,护士有很多进步的空间,职称晋级、进修学习、在职教育都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充实。护理人员还可以考取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助产士等资格证书,更好地服务患者,提高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 马翠云.护理本质的探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32)

篇6

一、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现状

2003年,护理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CouncilofNur-ses,ICN)首次提出护士核心能力是“护士完成其基本工作职责所需的知识、理解力和判断力,以及认知、技能、个人特征和态度等”,包括专业、伦理及法律的能力,提供护理服务及管理的能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医疗市场及护理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从文献研究来看,国外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普遍注重临床思维、沟通能力与职业素质。在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上,菲律宾[3]、印度[4]的护理职业教育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国际化理念、职业能力结构、语言沟通、培养质量方面均占据绝对优势,护生国际就业质量良好,能实现顺利的国际就业、深造。境外医疗机构和境内涉外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的短缺,催生了我国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的探索[5]。2008年卫生部与美国国外护校毕业生委员会(AmericanCouncilgraduateofForeignNursingSchool,CGFNS)协议将ISPN正式引入中国[6],2013年中华护理学会加入ICN,进一步加速了我国护理教育国际化步伐。长沙卫生职院主张“国际视野、双语双证、工学结合”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江汉大学卫生职院建议在涉外护理教学中增加各国法律、文明史等选修课程,优化护理专业英语课与专业课的比例[7],刘桂娟[8]认为国际适用型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在国际化护理过程中,提供安全、有效、合乎伦理道德法规的护理服务的综合能力的反映。葛炜[9]等尝试以核心能力指导,构建了护理本科院校国际化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我国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浅层次方面[10],未见高职院校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相关研究。由于缺乏具体、细化的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特别是在语言、人文、伦理与法律等素质教育方面与国际标准存在巨大差距,高职护生在国际护理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双高”背景下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确定课题研究小组。本研究参加者9人,全部为从事一线护理教学及教学管理的“双师”型教师,对“双高”建设要求与护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熟悉。研究小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构建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草案;拟定专家基本信息表;遴选咨询专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函询表;对专家函询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二)初步拟定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设计专家、教师、毕业护生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调研、访谈形式,分别从护理教师、从受教育者(涉外护理方向学生)、教育者(护理专业教师)、教育管理者、临床护理专家视角,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及护生国际就业现状,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从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国内护士核心能力普遍重视护理实践能力[11]。受国内护理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语言障碍、文化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并不容乐观,护生跨文化沟通交流、临床思维、职业素质方面存在较明显欠缺。(三)专家咨询法初步确定高职院校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使用课题研究小组讨论编写的专家问卷函询问卷,选择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境外医疗机构和澳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涉外医疗机构的护理、医疗领域专家共40名,开展2轮咨询。函询专家全部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本科及以上学历,工作年限平均≥15年。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专家2轮意见的汇总分析,对各级指标进行修改,两轮专家咨询共删减5个条目,增加7个条目,修改10个条目,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53个三级指标,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和表2。(四)层次法分析进行评价指标赋权。本研究针对一级、二级、三级指标采用赋权法中的客观赋权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其中Wi为第i条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Vi代表第i条指标的变异系数。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一、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通过界值法,最终确定国际化护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框架(具体参考《Y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涉外护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 药理 高职护理 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73

随着社会发展,当今的护理工作正从“以治疗为中心” 的功能性护理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并进一步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模式。护理服务对象也不仅仅是患者,而且包括健康人[1]。因此,在高职护理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中,药理学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应突出明确,并且与护理专业有机融合

药理学原有的教学目标是力求让医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把握作用于人体各系统的药物知识,包括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防治,并熟悉与临床用药有关的临床药理学知识。

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护理专业进行教学,存在注重医疗和处方,轻护理,重药理学理论,轻护理技能培养等现象。

因此,护理专业的药理学教学一定要以临床护理为目的,以能用、够用为基本准则,重点放在用药的基本知识上,透彻理解药理学精髓,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还要能够知其所以然,要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医嘱,运用所掌握的药理学知识和原理去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地作出初步的应急处理,配合医生在用药环节中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

改革药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以适应临床护理岗位的需要

高职院校护理药理学教材多为本、专科教材的压缩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繁多。理论知识体系与临床护理岗位用药的实践技能体系相脱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保健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所实施的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是全方位和有求必应的服务[2]。

用药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打针、发药只是用药护理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还有大量的用药注意事项、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掌握应对措施以及给患者和陪护进行药物知识的教育,肩负起用药咨询的职责。

而教材存在护理药理学知识医疗化现象,护理用药监护、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常用药物用法、用量等与临床护理岗位用药的相关知识缺乏。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自我完善教材,关注医药科技的发展动态,力争站在学科的最前沿,将医药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吸收、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基本思路是以临床护理应用的药理学知识为主线,穿插讲授与之相关的新开发研制出的药物,介绍药物的名称、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用药须知等。教学内容力求简单易懂。

药理学理论教学与护理程序保持一致

教师在教学中应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充分考虑如何按照整体护理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来进行用药护理。使药理学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整体护理的要求进行,将护理程序与药理学有机结合起来。

药理学的理论教学以护理程序为主线,按照护理程序的模式,以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实施、护理评价等方面为切入点讲述药理学的基本知识。

在每章节的内容后,可把刚学的内容按护理程序从给药前评估、给药、促进治疗效果的措施、不断评估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教学。体现护理专业药理学的特点,在药理学教学中突出“三基”内容。把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融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转化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教学目标,着眼于“实用性”,以“够用”为度,重点突出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的监护。

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采用小组研讨、临床典型案例分析、处方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因素。

如讲某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时,可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个临床案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应如何处理?我们给患者用药时应向患者交代哪些注意事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发现获取知识的成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一步步获取知识,并学会将其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理论教学中。

应将处方的内容提到重要的地位上。除了对处方基本知识概括性介绍外,还应将处方内容贯穿到每个具体的药物中讲授,以不断刺激并增强学生对处方和医嘱的认识和执行能力。

改进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护理职业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课程。药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对护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目前,药理学实践教学内容在正确给药、合理监护、及时处理及用药咨询等技能方面的培训比较欠缺。高职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未来的职业定位不是从事高等医学科研工作,教学内容不应求深、求全,而应讲究实用。

要根据护理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需要改革现行的药理学实验教程,加强与临床相关的药理学知识与实践技

能的培养训练,以适应护理职业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小 结

总之,我们应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使高职护理专业的药理学教学能尽快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出适应现代化临床护理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卫校护生 人际沟通 强化对策

随着现代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综合要求越发严格,人际沟通能力是护理人员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是体现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笔者对我校的1200名护生进行了人际沟通的现状调查,现就相关的调查分析作如下阐述。

1.卫校护生人际沟通现状调查分析

1.1自我感觉人际沟通关系方面(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知道,护生在人际沟通的主观感觉上,存在明显的信心不足。

1.2主观对待人际沟通关系方面

(1)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时,有22%的护生认真想过人际关系的处理;而有多达62%的护生未深刻考虑;剩余的16%属于其他情况。(2)护生在校学习期间,有86%的护生是注重人际沟通的,但又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态度;而14%的护生不太重视人际关系,表现出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等态度。(3)问及课程教学对护生人际沟通方面的教育影响,护生均表示有,其中有65%的护生认为影响较大;31%的护生感觉影响效果一般;而4%的护生感觉影响缺乏实质性的作用效果。

1.3人际沟通中的主观心理方面(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知道,护生存在明显的不自信、自卑心理,从而表现出不愿与人多交往,甚至出现自闭的倾向。

1.4人际沟通的表达方面(详见表3)

从表3可以知道,多达四成的护生,在人际沟通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切人际沟通缺乏技巧,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或看法。

2.强化护生人际沟通的对策

2.1引导护生良好的人际沟通,正确的角色定位

人际沟通是护生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正确引导护生良好的人际沟通,有助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并稳定情绪及心理方面的缺陷。与此同时,正确定位好角色,认识到护理职业所需具备的人际沟通技能。

2.2在教学中渗透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卫校在课程设计方面,要强化对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同时,在护生的实习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与病患开展沟通实践,并且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有效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2.3强化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护生疏导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进而为良好的人际沟通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学校要创造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以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兴趣。

2.4搭建护生人际沟通的平台

卫校为深入开展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应搭建多元化的平台,开展社会实践、社团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实践中,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与此同时,班主任要积极引导语鼓励护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护生的实践效果,为培养工作全面开展。

总之,人际沟通能力是护生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越来越受到护卫校护理专业的教学重视。卫校护生在人际沟通方面,表现出诸多的问题,所以,卫校在对护生的教育培养中,要落实护生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护生的人际交流等,从各方面深入开展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那军.浅谈如何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2]程志军.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研究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10(01)

[3]刘岩.培养人际沟通能力 增强护生就业竞争力[J].护理学报,2009(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