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冷链物流商业模式8篇

时间:2023-09-19 15:44: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冷链物流商业模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冷链物流商业模式

篇1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3年,冷链物流产业格局发生了新一轮变化,冷链物流面临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电商物流与传统冷链物流融合的多重考验。资本对冷链物流行业的热衷依然不减,跨界冷链与冷链跨越是企业面对机遇与突破传统冷链服务的共同话题。

冷链物流行业整体发展情况

据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2年全国年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500家冷链企业的冷库总容量为1900万吨,冷藏车数量为3.2万台。2013年统计显示,在500家规模企业中,106家企业计划购买冷藏车2845台,占总量的9.4%,其中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计划购买1244台,占发展总量的44%;有121家企业计划建库1357万吨,占总量的72%,其中纯第三方冷库经营单位计划建库80万吨,占发展总量的6%。如按一般项目建设周期估算,到2015年500家规模企业的冷库容量将达到3200万吨,冷藏车数量将为3.5万台。照此发展,冷库库容从2008年的850万吨提高到2015年的3200万吨,将提前超额完成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依托巨大的刚性市场需求以及全行业共同努力,犹如异军突起,呈现出整体的快速发展势头。2013年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有3方面:

2013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冷链物流行业政策,使得冷链物流行业面临一个利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尤其在药品经营指标管理规范出台后,对以药品为代表的冷链物流行业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电子商务发展而产生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冷链宅配,刺激了冷链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

行业发展日趋标准化,业内领先企业的龙头作用日益凸显。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化规范体系逐渐增多,且行业逐渐向综合型冷链物流商集中发展。

冷链物流市场变化状况

货品品类变化

从冷链物流行业整体规模和增长速度两个角度看,目前冷链物流行业的货品品类可以细分为水果、水产品、冷冻食品、乳制品、肉类、蔬菜等。2013年水果和水产品消费量依然较大,多年来始终是重点货品品类,并且随着冷链物流成熟度的提高其需求增速也在逐渐提升。

2013年医药类产品的增长同样不容忽视。近几年由于医药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经营设施、企业资质等严格审查,医药产品在冷链运输上的占比越来越高。在前100种最畅销药品中,有冷藏温控要求的药品已经占到45%。现在采用冷链物流的医药类产品主要是疫苗和血液制品,未来诊断试剂这一市场将会进一步放开,因此从长期来看行业发展空间良好。

客户渠道变化

2013年最让业内感同身受的,就是由电子商务催生的冷链物流宅配市场的新兴。冷链物流宅配的客户群体按可分为B2B和B2C两个市场。2012年数据显示,B2B占总体市场的3/4,B2C占总体市场的1/4。虽然B2C市场规模较小,但受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从2010~2012年的3年间其年均增速已经达到80%~120%。

由于冷链物流市场的整体发展,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客户购买频次增多,以及生鲜产品尤其是海鲜产品高达50%的毛利率,使得当前电商企业纷纷推出专业的生鲜产品品类,或是加大对生鲜产品品类的拓展。

B2C市场的冷链物流模式主要分为3种类型:通过零售商下单后,由原产地直接配送至消费者、销售给主经销商或供应批发市场。可以看到,这3种模式对冷链物流行业均有强大推动作用。随着各大电商企业不断发力,预计到2015年,冷链物流宅配市场规模可以达到40亿元人民币。

价值链的变化

冷链物流企业由单个环节服务领域逐渐向一站式综合性企业服务领域扩展。与过去相比,综合型冷链物流供应商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企业在服务过程中都逐渐向立体化、跨界方向发展。

当前存在的问题

冷链物流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这些问题成为困扰和制约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

我国食品物流体系还不完善: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很多重要的行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高效的整合,部分地区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仍然滞后于食品工业和消费市场需求的发展速度,市场化程度低:目前第三方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大多是由过去冷藏运输或仓储企业转制转型而来,企业规模小、服务网络不健全、市场覆盖面窄,技术素质和职业素养亟待提高,还不能提供完全意义上的冷链物流服务;

食品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薄弱,食品冷链物流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尤其是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无法集成配套,依然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趋势

回顾新世纪以来,物流行业、快递行业都经历了布局扩建、应对外资、盲目发展、产能失衡、整合并购等发展过程,行业经过多次洗牌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冷链物流作为物流行业的专业细分领域,应多借鉴整体物流发展的情况和运行状态。今日的巨额投资有可能成为以后沉重的包袱,因此,看清行业形势,摸准发展轨迹,才能使企业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和网络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影响着企业的日常商务活动。跨界是非专业领域资本投资某一专业领域的商业模式,生鲜电商和连锁餐饮的快速兴起和向冷链物流行业的跨界,对冷链物流行业充满了考验和机遇。

跨界冷链带来的是创新,其接受市场冲击能力、竞争能力、整合能力是传统冷链物流企业不具备的。目前冷链物流行业利润大多低于8%,并非高盈利行业,且专业化程度非常高。需要通过餐饮企业和生鲜电商企业与冷链物流企业跨界合作,在联合的基础上实现跨界多赢,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带来行业新的发展机遇。

篇2

关键词:生鲜电商;O2O模式;农业发展

一、生鲜电商概述

(一)生鲜电商概念

生鲜电商主要是指通过电子商务方式销售生鲜食品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对高品质、高安全性生鲜食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中粮我买网、多利农庄、沱沱公社等生鲜电商接连涌现。凭借优质的产品,便捷的服务,良好的购物体验,使生鲜商品成为网购领域的新兴市场,是电商市场中的最后一片“蓝海”。

(二)生鲜电商特点

生鲜电商与其他电商相比,在产品特征、物流配环节以及消费需求等方面具有特殊性。

1、在产品特征方面。生鲜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易损耗,生鲜产品的损耗率高达10%到30%,损耗主要发生于运输和仓储环节中。生鲜产品的另一个特点是产品的非标准化。生鲜产品很难在质量、分量等方面实现标准化,即便是同样份量的猪肉,在肥瘦程度和口感上很难统一标准。

2、在物流配送方面。生鲜产品的配送对时效性要求高,如果配送不及时会导致产品变质而无法食用。多数生鲜产品容易变质,需要采用冷链物流使其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

3、在消费者需求方面。作为日常必需品,生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重复购买率高。

二、中国生鲜电商模式分析

目前,在国内市场不管是电商平台还是传统的线下超市,甚至连物流企业都踊跃地加入到了这场生鲜电商的争夺战,模式也非常多样,大致可分为五种模式。

(一) 综合型电商平台。提供平台吸引生鲜食品厂家入驻,只负责监管,由入驻的生鲜厂家自行配送,多以“泡沫保温箱+低温冰袋”的模式。如京东、淘宝、一号店等。

(二)物流电商。依托物流体系优势发展生鲜产品冷链配送,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并依托物流优势大力发展自己的冷链物流,如顺丰优选等。

(三)垂直电商。专注于生鲜食品领域,具有区域性特征,在一定区域内有生鲜配送服务。本来生活网、优菜网等。

(四)农场直销。食品安全有保障,自产自销体现出供应链的优势,短距离运输有优势。沱沱工社等。

(五)社区O2O。依靠电商平台、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来实现生鲜食品快速配送服务,以小区为单位来辐射各个小区。辐射周边的各个小区且不需要大量的冷仓储,他们只需要采购少量的新鲜蔬菜就行,同时还能保证果蔬及时卖掉,这就减少了浪费、节省了成本。大部分生鲜电商都有涉及。

总体来看,在这五种模式当中,本文认为生鲜电商会形成以淘宝为主、微商为辅的生鲜O2O格局。垂直生鲜电商、顺丰优选等最终在规模上很难跟淘宝相比,而农场直销等可能会跑到淘宝上去开店,并且借助微信公众号来为其推广、服务。生鲜O2O是未来生鲜电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O2O,即online to offline,简而言之,就是线上展示,线下销售。

三、生鲜O2O电商模式

(一)生鲜为什么需要O2O

第一,O2O的终端店铺可以满足“消费者体验”需求,这是生鲜电商需要线下店的原因之一。

第二,锁定目标客户群体,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仓储配送问题。目前,另外一个“O”多数会以社区店的形式,落地在社区里面或社区外的核心街道,终端店铺有提货和展销双重价值,通过网络实现互通,以灵活的协调运营。弥补了生鲜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短板。

第三,保证食材的新鲜,必须借助另外一个线下的“O”才能实现,且仅仅有社区店还不够,还需要有中央厨房做配套,才能保证你吃到的是鲜活的。

长远来说,线上和线下将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线下不会完全被替代;特别在本地化经营方面。O2O在生鲜领域可能比传统电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二)生鲜O2O电商模式选择

面对缺口庞大的生鲜市场,生鲜电商们用其特有的商业模式立足市场。下面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生鲜O2O电商模式。

第一家:武汉“家事易”

2010年时家事易就开始布局“电子菜箱”工程,即在社区内装一组电子菜箱,消费者可以在网上下单,凭借密码到相应菜箱内取菜,全程由系统完成。目前家事易已安装了约1200组菜箱,进驻了700多家社区。实现了“电商+冷链快物流+智能终端取货”的模式,采用电子菜箱拥有保温+GPRS等功能进行生鲜020配送。

第二家:厨易时代

厨易时代的核心是打造生鲜产业的循环体:

(1)社区居民成为会员方可享受服务。

(2)中央厨房辐射周边社区“厨易站”。中央厨房一是切实的解决“鲜”的问题(活体鲜杀等),二是灵活掌控货品的标准化,延伸下去也可以做净菜宅配。

(3)全程信息化。厨易时代除了有一套完善的会员系统外,还开发了一套ESL电子价格标签系统,各个“厨易站”的价格均是电子标签,由系统的后台统一控制。同时,还有一套点菜系统。

(4)独特的“消化系统”。厨易时代有自己的餐厅及礼赠渠道,卖不掉的多余产品可以借助这些渠道协助消化,以降低综合成本。

在生鲜O2O电商模式中,走不过度仰仗政府也不依赖他人资源的模式,并结合自身优势以及生鲜产业的特性,才能使生鲜电商更好的发展。

四、中国生鲜O2O电商市场前景展望

目前,国内主要生鲜电商大多涉及O2O模式。在实际商业运行过程中,如果单纯地采用一种商业模式是极具风险性。考虑到生鲜市场的特殊性以及O2O模式的固有缺陷,生鲜市场未来的新商业模式基本定位于“O2O+C2B”。

C2B,即消费者对企业。C2B的核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真正的C2B 应该是由消费者的需求来引导产品的生产。C2B产品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无论通过什么渠道购买厂家的相同产品都是一样的价格(消费者平等);第二,其产品的价格组成结构合理(拒绝暴利);第三,渠道透明;第四,供应链透明。C2B模式,正是弥补生鲜市场O2O的理想模式之一。

结论

通过对我国目前生鲜电商情况的分析,总结出来了目前生鲜电商发展的瓶颈所在,从这些问题出发,尤其考虑到生鲜市场的独特性、O2O模式的固有缺陷以及C2B模式的个性化定制趋势与物流优势,生鲜市场的未来必定属于“O2O+C2B”和“O2O+B2C”混合模式。这种混合模式应该从本地化的高端市场入手,从“小而美”的市场起步,进而逐渐培育起国内生鲜市场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消费习惯等。随着冷链物流运输条件的逐步改善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从而降低成本,使生鲜电商的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丁景涛. 三年感悟:生鲜电商还得走O2O模式.成功营销.2013,(10)

[2] 吴梅梅.生鲜O2O模式探索. 中华合作时报.2014-11-21,(08)

[3] 庄晨.厨易时代的生鲜O2O新模式.农经.2014,(04)

篇3

抽文:除了满足产品运输的需求外,“嘿客”店还承担了商品展示的作用,在收到商品前,客户和实物没有接触,“嘿客”店提供给客户一个体验式购物的平台。

2014年5月18日,酝酿已久的顺丰“嘿客”518家门店在全国亮相,距今已经近一年。新年伊始,顺丰2014火热的O2O概念,落地效果到底如何呢?

如今看来,除了门店数量在快速增长外,很多“嘿客”门店门庭冷落。

电商+快递+ O2O:一体化发展模式

“嘿店”名义上是一家便利店,但业务重心更偏向于资源整合。

事实上,在顺丰的产业布局中,顺丰优选和顺丰快递是全部业务的核心,顺丰优选的产品定位于中高端食品,包括生鲜和农产品,这类产品除了对存储条件有严格的要求外,在配送上也要实现全程冷链。顺丰虽然一直是快递业的龙头,但是冷链运输的发展也是比较滞后的,一方面是原有的市场需求不高,另一方面冷链运输的成本也较高,所以顺丰一直没有在冷链运输上有太大动作。

在布局顺丰优选后,冷链运输的迫切需求使顺丰加快了在这一领域的脚步,而且2013年开始生鲜产品受到了电商企业的青睐,沱沱工社、本来生活网等垂直类电商以及京东、中粮我买网、一号店等老牌电商都上线了生鲜产品,冷链运输的需求快速上升。但在市场不够饱和的情况下大规模布局冷链运输,依然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无论是普通的零售商品还是生鲜产品,在整个物流体系中要解决的就是“点”和“线”:点,就是仓库、网店;线,就是快递覆盖,点和线的结合才是完整的物流体系。在冷链运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多渠道布点就成为重要的补充方式。亚马逊在美国只建仓库,不做快递,京东虽然自建整个物流,但是在全国近40个城市中有82家仓库,配送站点近1500家。单纯地依靠快递不能满足运输的需求,大规模布点既可以增加覆盖范围,也会降低整个物流的成本。

“嘿客”店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作为顺丰优选的产品供应和集散中心。当然,随着“嘿客”店的大规模铺开,除了顺丰优选的产品外,其他电商企业的商品或者包裹也可以使用“嘿客”店的这一服务。除了满足产品运输的需求外,“嘿客”店还承担了商品展示的作用,线上购物是虚拟行为,在收到商品前,客户和实物没有接触,“嘿客”店提供给客户一个体验式购物的平台,客户在实体店中体验后再购买,提升了用户的购买欲求。

顺丰优选虽然和顺丰快递属于不同的业态,但“嘿客”店其对二者的作用是一致的,“嘿客”店也是顺丰快递的一个集散地。以前的快递模式是包裹到达城市后进入分拣中心,分拣后到达所属的配送站,再由配送员分派。“嘿客”店就承担了配送站的作用,既可以负责所属区域内的包裹派送,也能作为一个自提点,降低物流成本。“嘿客”店数量的增加,实际上就是顺丰快递配送站的增加,覆盖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在顺丰快递渠道下沉,抢占三四线城市甚至是乡镇市场的过程中,“嘿客”店的这一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嘿客”的挑战

可见,“嘿客”的定位是内部资源整合,目的是实现顺丰内部线上、线下资源的联动。

在具体形式上,“嘿客”以便利店的形式出现,但是并没有具备传统便利店的基本功能。在传统便利店运作中,实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销售,客户和产品是有实际接触的。很多客户在日常生活中依然选择超市或者商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购物的现场体验,所以“嘿客”以互联网的姿态,弱化了其本身实体的这一作用,在短期内客流量一定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从电商角度讲,电商这一商业模式存在的基础,就是人们对购物便捷性的考量,以PC、PAD、手机等智能终端实现购物,用户无需参与商品购买的其他环节,并且基本可以随时随地完成这一行为,“嘿客”则是一种体验店的模式,客户只有在店内可以通过WIFI或者店内的终端上网浏览购物,这就明显和电商现有的操作有很大的差异。从这两个角度讲,“嘿客”是介于传统零售和电商之间的一种商业模式。虽然O2O的概念很火热,但是由于商业模式的不清晰,短期内,“嘿客”的日常运作必然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从另一个角度讲,虽然顺丰优选和顺丰快递是顺丰业务体系的核心,但是作为“嘿客”的存在基础还是显得单一。电商和快递业务只是O2O最简单的业务模式,“嘿客”想长期发展下去,除了对电商、快递业务的支撑外,还要将O2O、互联网金融、社会化服务等功能融入进去。在移动互联网和O2O快速发展背景下建立的“嘿客”必须成为顺丰全产业链布局中的一个中枢,建立多层次的功能范畴,传统便利店的销售是基本业务,电商产品展示、体验、包裹集散是支撑业务,社会化的便民服务(如生活费用缴纳、金融服务等)、依托于二维码的商品展示等是附加业务,单一的业务模式不足以支撑其日常的运营和成本。

在满足顺丰自身业务体系的需求外,“嘿客”也可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其他快递、电商、有O2O实践需求的企业都可以入驻“嘿客”,比如在“嘿客”中已经开始发放部分商家的优惠券,这样其作为线下载体的作用才能更加丰满。

“嘿客”是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在O2O实践中其作用将更加明显,既要整合顺丰内部的资源,也要逐步对外放开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电商和快递业务是全部业务的基础,必须把“嘿店”作为电商商品展示、购买、体验、包裹收发等基本功能做扎实,让其承担足够的业务,增加店面对顺丰优选产品的推广,针对“嘿客”收发的包裹给予一定的优惠,以提升用户粘性。

篇4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车货匹配;现状剖析

一、“互联网+物流”企业的类型

物流产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之一。国家发改委的《2015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指出,2015年中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8万亿元,占GDP比率为16%,而发达国家普遍低于10%。

中国有3000万货车司机,90%以上都是个体司机,承担着全国超过70%的货运量,与810万家运输经营业户往往局限于面对面的熟人交易模式,从而激化了货找不到车,车找不到货的矛盾。这导致了全国货车的空载率在40%左右,成为汽车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车辆空驶率偏高,对环境、能耗、交通基础设施等的负面影响巨大。造成运输行业大量空驶、迂回等资源浪费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

如此大且亟待改善的市场,冠以“互联网撬动传统行业”概念。“互联网+物流”引来无数创业者和投资人的青睐。2014年至今,已陆续出现过200多家物流货运O2O企业,其中不乏获得上亿、千万美元投资者。

目前市场上“互联网+物流”企业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物流信息管理

风行于社会化物流中的层层转包模式使货物在货主交付承运方之后,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不为货主掌控,物流信息管理难上加难。如今,货主的无数次呼喊“我的货到底到哪了?!”在互联网时代终于有了回应,物流信息管理平台顺势而起,在物流信息平台式的创业者中,代表性企业是社区型运输协同管理平台oTMS。

2.车货匹配

中国2000多万货车,每天平均有效行驶历程仅300公里,车辆停车配货的间隔时间长达72小时。这组物流人耳熟能详的数据背后,是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无效益的尾气排放,以及被彻底拉低了的中国物流整体能力。于是,致力于以互联网为桥梁,撮合运力和货物匹配,提升物流运输的资源配置的车货匹配成为互联网改造物流行业的新尝试。尽管车货匹配的商业模式尚未成熟,也面临着诸如车多货少、信用制度不够完善等现实问题,但货运物流的低效确实是钢性的存在,所以车货匹配的前景值得期待。

在车货匹配领域,不乏表现亮眼的创业者。货车帮、天地汇、运满满、1号货的等专注于车货匹配的平台,主要聚焦于为车主和货主提供便利和快捷的对接平台,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车货匹配的成本。

3.同城货运

“最后一公里”问题是物流行业必然要面对的课题。对于在收发货物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上有需求的企业,互联网将怎样帮助它们把“最后一公里”顺畅地走完?那就是当干线物流、专线物流将货物送达目的地城市之后,同城货运平台会借助互联网平台整合、调度运力资源,优化送货线路,为企业用户提供同城快速直送服务。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家同城货运平台在运作,并衍生出了不尽相同的模式。例如,速派得的整车+零担的同城快运模式、万家物流的零担共配模式、云鸟的临时车队模式、兰犀牛和58货运的专车模式等等。

4.冷链物流

在2015年,生鲜电商异军突起,红透半边天。但是,在生鲜电商忙的热火朝天的背后,“高冷”的冷链物流着实是难点。生鲜的用户需求是即时、碎片化、高频的,因此,怎样能将尚在保质期的生鲜产品在合适的时间送达消费者,对生鲜电商的冷链物流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涉足冷链物流的企业中,京东的模式和淘宝的喵生鲜或许有一定代表性。

5.众包物流

在物流行业,用互联网平台将闲散人群整合调用,以顺带稍送货物的模式蔚然成风。众包物流有利用弹性的人力分配帮助货主节省成本的优势。但不可否认,众包物流也面临诸多需要破解的难题,例如,配送人员的资质认证、筛选、管理等都需要企业建立流程化的管理,以确保货物配送的安全性等。

京东众包通过在其平台上招揽有空闲时间的人员“顺路捎带,随手赚钱”,成为京东的兼职快递员,来实现京东的众包物流模式。人人快递的模式与京东类似。

二、剖析车货匹配类“互联网+物流企业”目前的难题

1.根深蒂固的物流行业规则,物流公司层层外包

传统的物流行业,是基于层层外包的物流公司而建立起来的巨大王国。工厂考虑到出货量大、货物单位价值高、寻找零散车源成本高等因素,会直接联系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物流公司进行整体外包;随后,大型物流公司会把货物分包给不同的干线物流公司;干线物流公司再分包给各家支线物流公司;最后,支线物流公司再把货物交给私人车主。层层外包,带来的是利润的急剧压缩,由于长时间的运营定式,工厂主也对新的模式起一定戒心。所以物流企业会先将货分给挂靠车辆或熟悉的车辆后,再将未找到托运方的货运信息发送到“物流QQ货车帮”等APP上。

市场上存在车比货多的情况,对于信息平台而言,真实有效的货源信息尤为重要,只有它可以吸引车主。而货运O2O获取货源信息量有限,有时要到货场抄中介的信息,甚至将中介直接引到平台上。

2.货主对陌生车辆的不信任态度依旧持续

长时间的物流运输模式,让原本不熟的车主和货主之间的黏性大大增强,无论是业务量,还是信任度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货运APP进入市场的一大核心目的,是想打破现有的市场规则,建立一套全新的众包模式,让每辆车都能拉到不同的货。滴滴出行可以让车源变得规范,即便每次叫的车不一样,我们还是放心乘坐;但货主没办法每次都跟着司机跑货,就会出现各种担心。

另一方面,平台也要严防虚假信息的进入。试想司机驱车前往货源地,发现信息是假的,如果平台对这种情况没有作为,只能眼看着司机用户流失。

目前来看,很多APP对于货主的注册都很谨慎,需要人工审核才有资格使用发货功能,有的平台还要求上传营业执照。

3.标准化建设

货运与打车不同,货物非标准化、车型非标准化、载重非标准化、装卸非标准化、价格非标准化、结款方式非标准化……它的信任成本更高,流程更复杂。

货运O2O信息平台难以建设标准,比如价格、整车or零担、支付方式,基本还需要和司机私下商谈。

4.能否整合资源

中国大部分的货车都是私有的,其挂靠的中小型运输企业也非常分散,满地都是物流公司,可谓一盘散沙。

而物流讲究规模效应,规模越大、网络越密,运营成本越低。货运O2O平台要想做大必须整合上游资源,这也符合O2O的商业逻辑。但货运不是烧钱补贴就能推广出去的,真正帮助司机拉到货、提升效率更为重要。司机都是单独或者小团体行动,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也不高,如何才能将其聚拢?

另外,目前平台想方设法引入中介,但货源信息到平台上必然导致中介利润下降,从内心来讲他们一定是抵制平台的。整合中介资源也是一件难事。

5.如何抢占市场,培养用户使用习惯

当年滴滴和快滴为抢占网约车市场相互厮杀,烧钱补贴。现在车货匹配类APP也遇到同样的处境。以当前发展较为迅速的三款APP为例。

(1)货车帮的货车综合服务平台模式。货车帮通过互联网手段连接司机与货主,在卡车后服务市场发力深耕,以此体现自身价值获取经济利益,就目前已知货车帮已涉足车货匹配、智慧物流园区运营、物流智能硬件开发、物流金融以及其他相关的公路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的相关业务。

(2)运满满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运满满希冀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综合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构建公路物流行业的信用数据库,通过信用管理实现增值服务,例如金融、卡车后服务市场等。

(3)福佑卡车――货运届的UBER+淘宝。福佑卡车相对来讲与上述两者有所区别,福佑卡车通过对接货运经纪人(即常说的信息中介)来掌控车辆,进而直接对接货主,成为了销售运力的集成供应商,以此来实现提高物流效率发挥自身的价值。

从上述三者的商业模式来看,可以说本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车货匹配聚集基础资源(即车与货),然后再植入增值服务(金融、卡车后服务、商业服务等),即使最初的商业模式有所差别,但在竞争中,商业模式也逐渐趋于一致了,互相竞争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吸取经验的过程。但谁也没想到,在竞争的第一步(汇聚车源、货源)会如此之难,大家只能选取捷径――烧钱补贴。

参考文献:

[1]王有朝.为什么车货匹配是一个死胡同[OL].物流时代,2015(03)

[2]徐水波.“互联网+物流”平台绕不开线下园区[OL].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8)

篇5

关键词:生鲜电商;配送模式;社区配送

一、生鲜电商的概念

生鲜电商即生鲜产品电子商务,指用电子商务的手段在互联网上直接销售生鲜类产品,如新鲜果蔬、生鲜肉类、牛奶乳品等。随着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网购需求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中粮我买网、顺丰优选、沱沱工社等商业巨头纷纷涉足生鲜电商这片蓝海。

目前,生鲜电商有多种商业模式。以淘宝、天猫、京东商城、1号店、亚马逊为主的综合型电商吸引各个生鲜厂家入驻自己的平台,并由入驻厂家自行负责冷链配送;专门从事食品网络零售,主要包括中粮我买网、沱沱工社、优菜网、本来生活网、优果网、易果网等的垂直型电商,主打生活品质,保证生鲜食品优质、高端;以顺丰优选为代表的物流企业,依托自身强大的物流优势,发展生鲜电商;以沃尔玛、永辉超市为代表的线下超市,依托自己的体系优势发展线上生鲜服务。

二、生鲜电商的社区配送模式

(1)自营冷链配送模式

有一些具备物流优势的企业选择自建冷链物流体系,通过自营的物流体系电商可以掌握用户第一手的资料,进而调整物流和销售活动,相比委托第三方物流,运营的成本更低资金回笼更快。京东生鲜产品进行配送时会在配送站放入冷柜,保证食品的全程冷链,在配送站到用户过程中,以隔温配送箱加冰袋的方式保障全程冷链到消费者手中;顺丰优选通过自身的物流配送优势,依托强有力的配送中心网络,更专业的冷链最后一公里业务,涉足线上生鲜商品的B2C电子商务营销。

(2)自营+第三方冷链配送模式

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合作模式,主要是区域性电商企业的自营物流在其主营区域外不具备冷链配送条件时,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此种模式的代表企业是沱沱工社。沱沱工社在十多个省市区有生鲜配送业务,但是只有北京市场是自营物流在进行冷链配送,其它市场分别委托给当地网络最发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做即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重点经营的区域,可以更好地把握核心区域的动态,同时以最经济的方式保持对新市场的拓展。

(3)自营物流+消费者自提配送模式

这种模式是生鲜电商和消费者共同参与配送活动的模式,由双方共同完成,由消费者到电商的线下终端店提取商品。利用小区设立的电子温控收菜箱来投递和配送生鲜产品,实现了“电商+冷链快物流+智能终端取货”的模式,采用电子菜箱拥有保温+GPRS 等功能进行生鲜配送。上海厨易时代通过完全智能终端贩售以及全新升级的提货硬件,方便消费者利用下班或者休闲之余到厨易站自提所购买的生鲜产品,明显减少企业物流配送成本的同时改善了消费者购物体验。

三、生鲜电商发展面临的配送难题

1.配送成本高居不下

生鲜产品难以保存,运输中容易损耗。一般生鲜产品的损耗率可以达到10%到30%,而普通商品损耗率不到1%,为了保证生鲜产品的质量,必须提供全程的冷链服务,并保证时效性。因此生鲜电商只有大力提高客单价,平均每单冷链成本才能下降。面对如此高的物流成本,消费者难以接受。

2.冷链社区配送服务水平较低

具体表现是“最后一公里”的冷链温控缺失。一般来说,冷链物流配送的生鲜产品送至城市,已经完成了重任,但是距离生鲜门到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虽然主流的冷链物流企业在城市交通中心和重点区域都有设立配送网点,但是往往无法直接到达客户所在的位置,在进行二次配送时,不一定会用具备保鲜功能的车辆,一旦因为物流拖延造成生鲜产品腐败变质,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网购体验。

3.冷链最后一公里基础设施不健全

目前市面上的设备仍然无法满足生鲜企业的需求。当前大部分设备都是针对冷库、超市及运输工具,针对更小单位的配送过程中的保鲜设备仍旧没有出现,设备生产商除了保证大中型设备的正常生产外,也应该研发更多的小微冷藏保鲜设备,以促进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

4.配送模式单一

我国生鲜电商多数都是直接配送模式,任何配送都要求消费者和配送员共同参与。这种直接配送模式的优势在于减少了中间配送环节,缩短了配送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但是配送效率受到生鲜电商物流水平的限制,一旦生鲜电商的物流配送功能不完善,配送就可能不能及时将生鲜商品送达到客户手里。

四、发展不同形式的社区配送

1.建设社区物流的公共设施

该方式可以系统化的解决社区配送难题,有针对性地提升社区居民的购物体验,易于在电商、物流、用户之间形成无缝对接的社区配送链,但是建设物流公共设施前期投入大、运营成本高,会加大社区配送的固定成本。适用于安置在中高档社区和机构,对社区人口流量有一定要求。

2.电商企业主导的社区门店自提和就近配送

该方式便于社区居民与电商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商品体验和售后方面有优势,但对门店的数量和区位依赖性很强,适用于大型社区。

3.设立智能自提柜

在指定的地方由电商设置自提柜机,消费者可以随时凭相关认证信息提取货物。设立自提柜配送员的工作效率可以大幅度提升,但是涉及到产品的保鲜,前期投入大,运营维护成本较高,适用于大多数社区。

篇6

关键词:升降自装卸式集装箱物流低温农产品交易

果蔬一年损耗800亿元冷链交易产业蕴藏巨大商机

目前我国低温食物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低温食品:如冷饮、肉制品、速冻食品、乳制品、水产品等,是生产企业对农产品原料进行加工所形成的食品;

一类是低温农产品:如水果和蔬菜等原料型农产品。

2006年我国水果总产量为9700万吨,蔬菜总产量为5.6亿吨,相当一部分需要低温冷链物流完成交易。但目前,我国水果和蔬菜总量中只有10%至20%利用了低温冷链物流,品种也仅限于一些经济价值比较高的水果,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0%左右。

我国广大农村每年生产的水果蔬菜从田间到餐桌,损失率高达25%至30%,年损失价值近800亿元人民币,这也是“三农”问题中影响农民收入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国家有关机构一直在研究对策寻求解决之道,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见到好的效果。

冷链物流模式探讨

1 低温食品流通方式:

低温食品一般是从生产企业冷链进入销售企业,即通过冷藏车运输到餐厅、卖场、超市等销售企业,再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一般由冷库、冷藏车硬件设施连接形成冷链物流。

流程:

(生产企业的)冷库冷藏车运输(餐厅、卖场、超市的)冷库销售。

对于这样的低温食品流通方式,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有冷库或冷藏设施在冷链物流的两头与其配套,通过冷藏车运输,就可以形成冷链物流供应链。

发达国家都是采用这种冷链物流模式,我国成功引入这种先进的冷链物流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应用,例如,肯德基、麦当劳、蒙牛牛奶、思念冷冻汤圆等冷链物流模式。

2 低温农产品流通方式:

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买卖走的是交易市场的路子,这是我国地域辽阔、品种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区域众多、加工能力与水平比较低等特有的国情所决定的。

流程:

农产品生长地运输交易市场。

我国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中引入冷链物流理念,即把冷库、冷藏车等硬件设施引入到低温农产品交易市场中就必须对其进行改造,相对应的冷链物流流程是:

农产品生长地冷库冷藏车运输冷库交易市场。

通过国家和各地政府近几年的运行结果我们看到,冷链物流硬件设施投入巨大,建设周期长,特别是冷库现在越建越多,而且也越建越大,但运营结果大都是亏损的,各地冷库仅当仓库出租使用,与交易市场严重脱节,不具有参与农产品交易的功能。

冷藏车与冷库硬件设施为什么没有在低温农产品交易中形成低温物流供应链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人们引入冷藏车与冷库硬件设施就以为可以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了,忽略了低温农产品最重要的一点:交易。引入冷藏车与冷库硬件妨碍了交易,有的甚至与交易行为对立起来,例如,有的冷库距离城市、交易市场比较远,不利于交易,甚至无法交易,只能做冷藏、冷冻仓库使用。

全国低温农产品交易市场配套建冷库存在的误区

冷链物流必须有冷链设施才能构成,而大型冷链设施目前只有冷库、冷藏车、冷藏集装箱或冷冻集装箱(简称冷箱)三种,也就是说目前的冷链物流只能是由这三个冷链设施构成的,陆地上使用冷箱只能与拖挂车“捆绑”在一起,作为冷藏车使用。

我们不能把国外的低温食品冷链物流成功商业模式当成普遍性在低温农产品交易市场中推广,因为原料型低温农产品附加值比较低,体积比较大,与低温食品在餐厅、卖场、超市等交易方式不同。

全国各地的低温农产品交易市场套用低温食品冷链物流模式,即每个低温农产品交易市场都建冷库与其配套,每种低温农产品都用冷藏车运输,损失率是降下了,但前期投入增加得非常大,低温农产品分摊的物流成本也就非常大,农产品价格就大幅度上涨,得不到市场消费者认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分析原因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低温农产品即水果蔬菜在田间地头,需要预冷预处理,冷藏车不适宜在源头长时间停留进行预处理;冷藏车从各地运来的低温农产品,不能在交易市场长期停留,占用冷藏车汽车资源,低温农产品只有再进入冷库,需要冷库配套,有下货费用;我们可以看出单独的冷藏车无法完成低温农产品交易全过程,因为,冷藏车价格昂贵,必须多拉快跑才能收回投资,不适宜长时间停留在某地。

客户来交易市场采购,低温农产品货物在冷库,因看不到实物,会影响交易。

客户选购低温农产品后,还需要到冷库去提货,有上货费用,影响客户办事效率,低温农产品不适宜重复装卸。

低温农产品各种品种的贮藏温度不一样,冷库存放众多品种果蔬农产品,温度设置难以统一满足各种果蔬农产品的具体要求。

全国各地冷链物流园区建立的大型冷库,与低温食品的流通配套比较合适,可以起到周转、调解作用;难以与农产品交易市场配套,没有农产品市场交易功能,仅出租当仓库使用。

现有的海运使用的冷藏、冷冻集装箱在陆地上使用,只能与拖挂车“捆绑”在一起作为冷藏车使用,二者合起来的费用比较高。

现有的冷链物流只有冷库与冷藏车冷链硬件设施,没有其它的冷链设备可供选择,无法顾及考虑冷链货物本身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只能盲目照搬照套引入冷库、冷藏车冷链设备开展低温农产品交易与流通难免误入歧途。

升降自装卸式冷藏、冷冻集装箱运用产生新的冷链物流模式。

低温农产品冷链物流流通重点在于交易,方便交易是第一位,主要表现在交易位置和交易时所具备的低温环境,二者构成的交易成本要低,即农产品所增加的低温环境,其费用要相当低廉,并适应交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显然,冷库硬件设施难以适应交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与农产品灵活的交易位置发生矛盾,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交易位置服从冷库位置难以取得很好的冷链物流效果。必须要引入一个类似于冷库的硬件设施适应交易位置的变化。

我们发明了升降自装卸式冷藏、冷冻集装箱(专利号是:200710163360.3)在低温农产品交易市场中取代了冷库与冷藏车冷链硬件设施相互配套运作的冷链物流方式。

升降自装卸式冷藏、冷冻集装箱(以下简称“升降箱”):

就是在现有的冷藏、冷冻集装箱侧壁增加一套

可以旋转的液压升降装置,箱的外形尺寸没有任何变化,保留了集装箱运输标准,升降箱可以在任何场地独自完成与拖挂车装卸过程,摆脱了与汽车拖挂车“捆绑”在一起的限制,增添了移动冷库、移动售货亭功能。

这是一个飞跃的进步,解决了现有冷链物流模式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形成了一个不需要冷库与冷藏车运输相互配套的全新的冷链物流模式。

升降箱的出现,适应低温农产品交易的需求,满足农产品始终置于低温环境和交易位置可以任意变化的双重要求,其优越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升降箱的出现,作为一个新的冷链设备可以同时取代低温农产品交易市场中的冷库和冷藏车必需的硬件设施,节省了需要巨大投资才能达到的低温冷链物流效果,一个升降箱就可以独自完成低温农产品某个具体品种的交易全过程(交易量为20至30吨)。

2 各地建立停放集装箱型低温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费用非常低廉,只需一块水泥平地能通电源即可,满易市场地理位置的任何变化,不受任何限制,更加贴近百姓消费生活的需求。

3 低温农产品即水果蔬菜在田间地头,需要预冷预处理,升降箱适宜在源头进行预处理,有抽氧气送氮气气调预处理功能,不占用汽车资源,待预冷后的农产品装满后,再叫配载拖挂车来,能独自装上拖挂车;从各地运来的装满低温农产品的升降箱,在交易市场自己能卸载下来,拖挂车开走,不占用汽车资源,接上电源保持冷链,作为农产品售货亭可以长期停留售货,售完货,升降箱拉走重复下一个交易循环,腾出位置让另外一个升降箱停放售货。

升降箱在农田源头作为移动冷库使用,可以对农产品进行预冷;运输途中,升降箱作为原来的装货的冷藏、冷冻容器使用;到了交易市场,升降箱作为移动冷库让农产品继续保持冷链,升降箱作为农产品售货亭,销售农产品完成交易是全程冷链的最终目的。

在农田地头和交易市场都不需要冷库,运输工具只需要拖挂车来配载,各地拖挂车配载资源丰富,价格也相当便宜,为升降箱式冷链物流市场竞争提供有力支持。

4 客户来停放集装箱型低温农产品交易市场采购,低温农产品货物在眼前,方便交易,货物选好后可以送货上门,全程保持冷链,低温农产品在升降箱中,没有出箱重复装卸,客户也没有上下货任何费用。

升降箱与拖挂车配合使用,就是冷藏车;分离就是移动冷库、售货亭。既区别于冷库、冷藏车,又兼容冷库、冷藏车的功能。这就是升降箱的最大特点。

升降箱可以单独设置冷藏或冷冻温度,满足低温水果蔬菜农产品每一个具体品种储藏温度要求,能做到一个升降箱对应农产品一个具体的品种个性化冷链交易全过程。

升降箱是目前唯一可以到田间地头能进行预处理的冷链设施装备,可以实现从农田到百姓餐桌全过程冷链。

升降箱的出现,利于果农菜农丰收后,租赁升降箱装上自己的农产品跨区域销售,延长自己种植的产业链,接触市场也利于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种植计划。

全国有一万多个农产品交易市场,每个交易市场需要300多升降箱周转,近十年将会有300多万只升降箱,该模式推广到全球,全球将需要500多万只升降箱。

本项目初期,按市场需求的百分之几的成交量,第一年,能生产1000只升降箱就算开门红了,升降箱作为特种集装箱将成为集装箱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升降箱的出现降低了企业进入冷链物流的门槛

我国的现代物流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发展而来,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和市场日益细分,冷链物流是一种需要冷链装备设施专业化的物流,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冷库资源和冷藏车运输资源相对紧缺,如果我国的冷链物流全部按照国外的冷链物流模式发展无疑要补上冷库与冷藏车等冷链硬件设施,这可是上千亿的投资,逼迫我们必须创新,走不用冷库与冷藏车硬件资源的低成本高效果的全新冷链物流模式。

目前,涉入冷链物流企业必须要购入一定量的冷藏车才能开展业务,投入成本比较高,一般企业难以进入。

例如:购入5吨冷藏车(进口)10台,每台32万元,每台保险上牌等各项费用每年lO万元,这样企业冷链运力50吨,每年的固定成本420万元。

冷藏车运输必须要上下游客户的冷库配套,有充足的冷藏货物资源,才能保证赢利。否则,经营风险非常大,一般企业不要贸然进入现有的冷链物流模式中。

同样,50吨冷链运力,只要购入两台30吨的升降箱,每台15元,每年的固定成本在40万元,不需要外界冷库配套,充分利用各地拖挂车配载资源就可以开展冷链物流了,运行成本非常低。

一个农民,在田间地头,装上自己的农产品到交易市场上销售了自己的农产品,全程使用升降箱,就实现了冷链物流了,就这么简单,门槛就这么低。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冷链物流。

升降箱的运用与未来的物流发展方向相吻合

升降箱的运用可以延伸到客户端“门到门”之间流通,与冷藏车的区别是可以在客户端长时间停留,作为冷库、售货亭等功能在使用,方便交易是升降箱的最大特色,目前没有任何其它的冷链装备设施可以取代它的三项功能(移动冷库、销售货物、装载货物容器)。

运用升降箱在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如何实现监管、控制食品安全,要对升降箱进行改进,即在升降箱上装入智能终端与互联网、通讯、卫星定位等系统连接,形成智能升降集装箱(专利号:200810000557.x),其目的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来管理、控制集装箱及箱内的货物。随着3G通信技术普及,人们越来越加快了农产品交易,增加了交易的透明度,未来的发展是通过网络来监管、加快、控制交易的全过程,实现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合一流通,要使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全程“三流合一”的唯一有效硬件设备目前只能是智能升降集装箱。

举例说明,几年后,中国特色的冷链物流是这样的:消费者打通了种植户一个农民的手机,双方使用3G手机,消费者通过3G手机看到了农田的种植情况,现场进行农残检测,双方谈好价钱,农民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联系,叫来了智能升降箱到田间地头,开始采摘农产品,进行预冷预处理,消费者通过3G手机可以看到农产品采摘、过磅、装箱全过程,同时,智能升降箱现场记录了装箱地点(卫星定位)、时间、箱内温度等信息,农民设置了智能升降箱的开门密码,装满后,设置冷藏温度,叫来配载拖挂车,升降箱独自装上拖挂车,运输上路直达消费者指定地点,一路上,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随时知道智能升降箱的位置、箱内温度等信息,到达指定场地,消费者通过网络支付货款给种植农民,农民通过网络告之消费者智能升降箱开门密码,完成交易全过程,智能升降箱被第三方物流公司拉走,重复下一个交易环节。

全新的未来的冷链物流发展方向:

1 升降箱到田间地头,在源头进行农产品预处理,原料新鲜,现场农残检测,食品的安全应该从源头抓起;

2 从农田开始使用升降箱装载农产品一直到消费终端都在网络的控制之下,随时知道农产品的温度环境、运行轨迹状态并记录下来供查证,能对农产品进行最高物流管理即货物轨迹管理使得中国特色(升降箱式)的冷链物流可以上升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冷链物流模式;

3 升降箱与互联网、通讯相连,可以延伸到田间地头装农产品,这意味着农产品交易市场可以延伸到田头,在田头完成农产品交易也将成为中国特色(升降箱式)冷链物流的一个亮点;

篇7

如今,泉州的海鲜捕捞上岸,当天就能光鲜摆在上海的餐桌上;福州的蔬菜在深圳的超市出售时,还保持着收获时的泥土芳香……这些都是快速发展的冷链物流产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冷链物流已经愈来愈受到各方的重视,“冷链物流”这个关系到百姓健康饮食,本应熟悉却很陌生的词汇,一下子热度高涨。

链物流市场需求正火热

什么是冷链物流?相关行业术语是这样解释的:“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最先进的冷链物流还运用物联网原理和技术,通过装入RFID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或其他方式等进行连接,接入到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络,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最终实现对食品全程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使其一直处于低温可控制环境之下,更好地保证食品品质。

冷链物流实际上是物流业的细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个细分市场开始做大,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据科学检测,温度每升高6℃,食物中菌落总数便会增加一倍,食品的货架期随之减半。温度不仅直接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更关乎食品的食用安全。可以说,冷链物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全程冷链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温度进行监控与调控,并利用IT技术加以全程追踪、管控,以保证其品质的优良性和安全性。

冷链物流市场需求的火热,首先表现在市场的巨大空缺。目前我国冷链装备不足,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据有关部门统计,农产品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系统的在90%以上,相比之下,我们差距太大,市场发展空间极大。其次是消费增长带来的巨额产品流通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规划院院长李锦莹指出,我国已经迎来“冷链物流时代”,目前国内冷库容量增长非常快,2009年仅为1500万吨,目前各类冷库总库容量约为2000万吨。另外,国内生物医药行业销售额正不断扩大,这无疑需要更强大的冷链物流系统来支撑。市场的空白,需求的日增,流通产品的飞速递加,都给冷链物流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遇。企业迅速切入冷链物流领域,第三方物流公司谋求产业链整合,并谋求IT企业的支持,探索建立行业标准和准入机制,市场相当红火热闹。

日渐繁荣的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吸引了不少国外专家与企业的注意。前不久,由商务部主办的“海峡两岸农产品冷链物流研讨会”在福建南安召开,两岸业界人士、专家学者首次就农产品的运输、仓储、销售、售服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探求两岸农产品冷链物流对接合作的方式途径,一致呼吁打造两岸冷链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让农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者手中,实现冷链物流不“冷”,全面促进中国农产品繁荣有序健康地发展。

会控温,积极改进冷链物流

我国冷链产业的火热之势令人振奋,但不少业内专家指出,国内的冷链物流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首先,要形成独立、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对车辆、设备、仓储、信息化技术和从业人员以及售后服务的要求都比较高。从这一点来看,国内目前的冷链物流体系还没有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其次,要加快冷链物流市场化的建设,吸引更多第三方企业的介入。由于冷链物流对车辆、设备、IT技术的高要求,造成冷链物流的成本较高。而在物流总体成本偏高、利润偏低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对进入冷链物流领域并没有太多兴趣。但可喜的是,随着冷链物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圣荣物流等企业开始介入冷链物流领域。

第三,要加强冷链物流软硬件的建设。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扶持与保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链物流商标和品牌,扩大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引进、消化发达国家冷链物流IT技术,加大IT技术的投入,包括项目、设备仪器、RFID等软硬件,以及产权许可证贸易或软件贸易。最后,冷链物流要广泛兴起,必须有物联网的支撑,但作为新技术新产业,行业刚性需求尚没有效形成,需要更多的“食螃蟹者”先试先行,发挥新技术的效益;同时作为新生事物,企业RFID的应用成本依然较高,要得到较大的发展,必须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让产业链各方都有利润,以持续推动冷链物流产业不断发展。

第四,完善冷链物流供应链。以福建为例,目前福建冷链物流市场建设上取得一定成长,但产品的供应链缺乏相应的规划与协调,存在失衡现象。例如:在冷库建设中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重硬件的投入,轻软件建设,等等。对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有关冷链规则的执行力,应该将关注点更多地延伸到冷链物流以外的领域。

来:趁热打铁 规范发展

虽然我国的冷链物流市场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与挑战,但冷链物流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冷链物流是“一片尚未开垦的新大陆”,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冷库总容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00万吨,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同时还提出,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此政策为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崛起铺平了道路,国内厂商须紧抓机会,建立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发展区域内短途冷链物流体系;利用第三方物流,发展跨区域的长途冷链物流体系,将冷链物流的方方面面都提升,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的实施,进而推动海西冷链物流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篇8

关键词: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贵州;冷链物流;标准化

1 “互联网+”对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影响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对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较大的推动和协同作用,促进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深入及快速的发展。

2 我国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发展的基本态势

我国农产品冷链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整体运营较为粗放,在冷链技术、信息、装备及标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设备,不论是“最先一公里”还是“最后一公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作水平难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只有5%,15%,23%,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的冷链流通率也在95%以上。

3 贵州特色农产品发展电商的条件

3.1 贵州特色农产品资源分布

贵州特色农产品受岩石出露面积广泛的影响,直接受岩石和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的控制。土壤虽然是农作物种植的主要场所,但土壤中的矿物营养成分,无不打上岩石矿物营养成分的烙印。相同品种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中种植,其品质有很大的差别。

3.2 贵州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调查显示,贵州省城镇人口超过千万。目前,每年消费的生鲜易腐农产品近700万吨,冷链物流率仅3%左右,造成大量损耗,甚至出现食品腐烂变质,构成农产品安全等问题。全省每年销往省外的生鲜易腐农产品150多万吨,大部分为常温运输,市场竞争力差。有数据显示,贵州省果品种植面积780万亩,年产量为200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200万亩,年产量2000万吨,产值为230.6亿元。但是由于贵州省果蔬采收和流通设施落后,果蔬腐损严重,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3.3 贵州特色农产品电商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传统商品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已经成常态化。以往局限于农村的小生产借力互联网接入全球大市场,而贵州省是一个特色农产品非常丰富的省份,但受到地理条件、物流落后等多种因素制约,特色农产品没能走出贵州,其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农产品市场潜力,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电子商务同时也给农产品市场带来新的冲击,让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主动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形成良性循环。

4 贵州特色农产品电商冷链标准化建设的对策

4.1 贵州特色农产品冷链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推进,政府稳定投资,促进消费政策的实施,贵州省的旅游市场不断扩大,政府可以结合旅游景点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以旅游促发展,带动地方特色农产品走出当地走出贵州。

首先要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贵州省将发挥本省特色优势,大力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重点扶持一批上规模、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以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其次围绕核心农产品以拓展产品和服务,大力开发周围相关产品,推广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产品,并建立标准化产品质量体系。最后是加强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要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合理布局,正确引导物流企业布局和建设冷链物流中心,科学设计。

4.2 贵州特色农产品冷链标准化发展策略

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物流技术的更新换代。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冷链人才发展战略,引进和培养冷链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专业技术队伍;结合地区特点,建立高水平的贵州特色农产品物流中心。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是农产品物流的枢纽,承担着加工、配货、储藏、运输等职能,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网络。

4.3 贵州农产品电商冷链业务流程的优化策略

4.3.1 农产品电商冷链业务流程再造

根据生鲜电商及冷链物流运作方式,优化和调整其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

4.3.2 农产品电商冷链业务流程的优化策略

(1)物流信息标准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成果,完善贵州地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服务平台热线、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在进货、配送环节的广泛应用,能提高工作服务效率。

(2)物流人才与技术标准化。冷链物流的加工、贮藏、运输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要维持我国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正常发展,适应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竞争需要,必须重视高素质的专业物流人才的培训及物流人才队伍的培养。

(3)冷链管理标准化。冷链管理标准化应该从人员资质、设施设备、验证、收货和验收、储存和养护、出库、运输等方面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和体系,消灭可能存在的冷链断链现象,建立起制度的标准流程,风险的标准流程,运送的标准流程和储存的标准流程,同时应该引入质量管理风险体系、体系内审、设备验证等来保证产品的恒温,进而实现温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