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2: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团委老师的指导下,社团联合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全体负责人的共同努力下,人事部有了进一步长足发展,人事部从基础性的机构发展到创新性活动,都有了由量到质的飞跃。下面,将人事部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人事部的招新。本学期的社团联合会人事部的招新工作依旧是面向全学校进行的。招新于九月份全面展开,分别从前期宣传、过程跟踪、以及干事统计等方面来进行。全校各个系都有我们的干事,让我们充分看到了人事部发展的潜力。
2、人事部的活动。在九月份,为了进一步贯彻学院党委关于“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学院团委开展了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组织我们学习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在报告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十七大精神和“蓝天”精神,树立学生自立、自强意识,落实推进“自立、自强、创业、创新”主题教育工作。学会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团学干部所应有的素质“学习力,领导力,亲和力”、“进取之心,敬畏之心,平常之心,赤诚之心”。为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提高社团干部服务意识,落实“责任”教育。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也为社团工作和社团活动指明了方向,全院社团联合会干部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学院团委的亲切指导下。学院社团联合会不仅认真组织社联干部和各学生社团负责人召开了学习郑书记十七大报告座谈会,而且还精心策划了学生社团“团课知识竞赛”。通过考察党的十七大有关知识、简单的党团知识和《学生社团工作手册》的主要内容。让社团干部树立起为广大社团会员服务的意识的同时提升自我管理和服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强化自身责任意识。让社团活动成为构建和谐平安蓝天,创建一流品牌高校的重要力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推进学院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绚丽多彩的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推进大学生素质扩展。为构建和谐平安蓝天,把我们打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一流品牌而努力奋斗。经社团联合会筹备、策划,院团委讨论研究,决定在11月22日至12月26日期间开展我院第五届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活动。在这期间为了充分体现“自立自强,创业创新”是我们的“蓝天”精神。我们开展了自强者之家承办“展自强风采,铸自强人生”第二届十佳团员自强之星事迹报告会,英语协会举办第三周年活动启动剪彩仪式和“我爱蓝天、爱学习、爱英语,抓好专业、学好技能”大型签名活动,学子创业社举办了于校长亲笔题名的“创业社杯”第二届创业计划书大赛,职业指导协会举办“完美求职简历”设计大赛和建筑协会举办建筑模型设计大赛。也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落实开展“爱心”主题教育活动。我们组织了“我奉献、我快乐,青春闪光蓝天”爱心募捐活动,此次活动共持续七天,每日中午、傍晚的人流量大的时候,我们就将宣传板、桌子和募捐箱放于宿6栋的对面,并分发宣传单,让广大同学能进一步了解此次募捐活动的起因和意义。同时,我们还准备了留言纸,同学们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祝愿话语,虽然每位同学只有那短短的几行字,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了他们最诚挚、最美好的祝福与愿望。由心连心协会组织的“你心,我心,大家心连心”由心连心协会组织的赴阳门村小学爱心义演及义务助教活动。“弘扬敬老美德,关爱老人促和谐”在企业管理协会的带领下赴麻丘敬老院献爱心活动。我们组织并安排了志愿者每月不定期去看望那里的爷爷奶奶们。陪他们聊天,帮他们做家务。用我们的奉献温暖她们晚年的心,让她们体会到人间温情。我院学生社团已不仅仅是一个个组织,而是代表着一种文化,已经成为孕育每一代蓝天人生命的乐章,蓝天学子也一直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风采。学生社团辩论赛正是优秀蓝天学子展现自己才华的亮丽舞台。在这次唇枪舌战中旭日文学社获得了分区决赛的第一名。为了弘扬“蓝天精神”,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和发掘文艺新秀,促进学院学生社团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社团联合会与各学生社团间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战斗力,加强广大社团会员对社团的了解和热爱,展示新时代、新蓝天社团人的风采。为此社团联合会特举办了江西蓝天学院首届“社团之家”主题活动演讲比赛。在最后京东校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苏浩同学以他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赢得了评委的亲睐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新晨:
3、社团的纳新。在今年我们人事部主要负责学生社团各个会长及团总支人事考查和任命以及对各个协会指导老师和指导单位的确认。目前我院共有学术科技、兴趣爱好、理论学习、社会公益四大类近70个学生社团。今年我校瑶糊校区13000名新生中,就有近3000名学生加入了我院社团大家庭。也就是说,每4名大一新生中就有一名是我们社团的会员。在这期间的第五届社团文化艺术节我们人事部服从社团联合会的安排积极协助其他部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文化节作出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在团委老师的指导下,社团联合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全体负责人的共同努力下,人事部有了进一步长足发展,人事部从基础性的机构发展到创新性活动,都有了由量到质的飞跃。下面,将人事部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人事部的招新。本学期的社团联合会人事部的招新工作依旧是面向全学校进行的。招新于九月份全面展开,分别从前期宣传、过程跟踪、以及干事统计等方面来进行。全校各个系都有我们的干事,让我们充分看到了人事部发展的潜力。
2、人事部的活动。在九月份,为了进一步贯彻学院党委关于“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学院团委开展了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组织我们学习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在报告中我们一起学习了xx大精神和 “蓝天”精神,树立学生自立、自强意识,落实推进“自立、自强、创业、创新”主题教育工作。学会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团学干部所应有的素质“学习力,领导力,亲和力”、“进取之心,敬畏之心,平常之心,赤诚之心”。 为了学习贯彻党的xx大,提高社团干部服务意识,落实“责任”教育。xx大的胜利召开,也为社团工作和社团活动指明了方向,全院社团联合会干部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学院团委的亲切指导下。学院社团联合会不仅认真组织社联干部和各学生社团负责人召开了学习郑书记xx大报告座谈会,而且还精心策划了学生社团“团课知识竞赛”。通过考察党的xx大有关知识、简单的党团知识和《学生社团工作手册》的主要内容。让社团干部树立起为广大社团会员服务的意识的同时提升自我管理和服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强化自身责任意识。让社团活动成为构建和谐平安蓝天,创建一流品牌高校的重要力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入推进学院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绚丽多彩的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推进大学生素质扩展。为构建和谐平安蓝天,把我们打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一流品牌而努力奋斗。经社团联合会筹备、策划,院团委讨论研究,决定在11月22日至12月26日期间开展我院第五届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活动。在这期间为了充分体现“自立自强,创业创新”是我们的“蓝天”精神。我们开展了自强者之家承办“展自强风采,铸自强人生”第二届十佳团员自强之星事迹报告会,英语协会举办第三周年活动启动剪彩仪式和“我爱蓝天、爱学习、爱英语,抓好专业、学好技能”大型签名活动,学子创业社举办了于校长亲笔题名的“创业社杯”第二届创业计划书大赛,职业指导协会举办“完美求职简历”设计大赛和建筑协会举办建筑模型设计大赛。也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落实开展“爱心”主题教育活动。我们组织了“我奉献、 我快乐, 青春闪光蓝天”爱心募捐活动,此次活动共持续七天,每日中午、傍晚的人流量大的时候,我们就将宣传板、桌子和募捐箱放于宿6栋的对面,并分发宣传单,让广大同学能进一步了解此次募捐活动的起因和意义。同时,我们还准备了留言纸,同学们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祝愿话语,虽然每位同学只有那短短的几行字,但字里行间
却流露出了他们最诚挚、最美好的祝福与愿望。由心连心协会组织的“你心,我心,大家心连心”由心连心协会组织的赴阳门村小学爱心义演及义务助教活动。“弘扬敬老美德,关爱老人促和谐”在企业管理协会的带领下赴麻丘敬老院献爱心活动。我们组织并安排了志愿者每月不定期去看望那里的爷爷奶奶们。陪他们聊天,帮他们做家务。用我们的奉献温暖她们晚年的心,让她们体会到人间温情。我院学生社团已不仅仅是一个个组织,而是代表着一种文化,已经成为孕育每一代蓝天人生命的乐章,蓝天学子也一直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风采。学生社团辩论赛正是优秀蓝天学子展现自己才华的亮丽舞台。在这次唇枪舌战中旭日文学社获得了分区决赛的第一名。为了弘扬“蓝天精神”,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和发掘文艺新秀,促进学院学生社团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社团联合会与各学生社团间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战斗力,加强广大社团会员对社团的了解和热爱,展示新时代、新蓝天社团人的风采。为此社团联合会特举办了江西蓝天学院首届“社团之家”主题活动演讲比赛。在最后京东校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苏浩同学以他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赢得了评委的亲睐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3、社团的纳新。 在今年我们人事部主要负责学生社团各个会长及团总支人事考查和任命以及对各个协会指导老师和指导单位的确认。目前我院共有学术科技、兴趣爱好、理论学习、社会公益四大类近70个学生社团。今年我校瑶糊校区13000名新生中,就有近3000名学生加入了我院社团大家庭。也就是说,每4名大一新生中就有一名是我们社团的会员。在这期间的第五届社团文化艺术节我们人事部服从社团联合会的安排积极协助其他部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文化节作出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一)微信的概念及应用
微信是腾讯公司开发一款可以取代短信的即时通讯软件,但它的功能远远超过短信,它通过很少的流量就可以实现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的即时通信。同时,在微信的基础上,开发了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可以为个人或者团体打造一个和特定人群的文字、图片、语音等的互动。而普通用户只需要订阅感兴趣的公众号,就可以收到推送信息。微信公众号的零门槛,已经为各行各业的人士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二)基于微信的教育教学
在高校高效教育教学中,借助大学生人群智能手机和微信的普及,可以及时准确的运用微信公众号,建立高校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师生互动平台。对于与互联网应用技术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计算机专业,更有充分的理由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微信结合起来,及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资讯和专业技能。同时,在课程建设上,打破原本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从知识重点讲解和知识拓展的角度,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将眼光放远、眼界放宽,真正教授学生想学的,有用的知识。把微信运用到教育教学上,提倡的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它可以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将这些原本只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化整为零地呈现出来。师生之间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制约,随时随地的进行互动交流。
二、基于微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优势与特色
(一)教师在微信中的专业发展与教学能力的提升
将微信应用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架构师。微信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1.教学模式的变革,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微信作为一种网络化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相结合,是一种新型的、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两者结合,既可以发挥老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的主动性、创新性。教师针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变革,必然需要加大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方法上,由原来的课堂为主导的老师教为主体的方式,必然要向互动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2.课程内容的建设,利于教师对教学知识的架构
对于一个专业来说,专业课程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专业课程的重点又在课程内容建设上,它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课件的制作、教案的编写等内容。结合课堂教学互动,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建设在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内容串讲、重点剖析、课后习题、知识拓展、知识技能、科技前沿等板块对教学内容重新架构,逐一推送到学生手机客户端。教师也可以在课程内容建设中,对教学知识重新梳理,从而走向更专业、知识面更广的方向发展。
3.学习方式的拓展,利于教师终身学习的发展
微信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成为主体。传统的教师学习方式,一般都是通过书籍阅读、进修来实现。随着互联网的到来,教师慢慢的改变了原有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思维。而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信息自由、言论自由的平台,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思想意识的觉醒、学习的知识来源,提供了不断自我更新、终身学习的载体。微信的应用,要求教师自身在起主导作用的交流过程中,自身水平的提高,这种激励是在师生一次一次的互动中相长而生的。
(二)学生在微信中的能力培养与自学水平的提高
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不断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才是培养出了高素质的人才,也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学生学习不但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对立关系,教师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发挥的是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学习应该是主体,但目前的教学方式难免还是不出填鸭式的窠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被动的学习带来的就是消极的面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的。微信可以在很大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将学习变成一种乐于接受的方式,并在其中寻找到乐趣,将原本枯燥的知识通过碎片化的学习过程,不断的正面强化,并最终成为一种自学水平提高的过程。
2.有助于扩展学生学习的视野
微信的内容一般都是通过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收集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或者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一一呈现出来,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和内容限制,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对知识的猎取和对知识的渴望。
3.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识
教师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更多的时候是在强化自身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课程建设上显得比较单一,学生在对课程的认识上就会很片面,其中精品课程网站是学生加深对课程认识一个很很重要的平台,在手机客户端,微信成为了重要的展示平台,微信公众号可以很好的展示一门课程的多维度,通过微信编辑模式的自动回复、关键词回复等功能,以及开发模式下实现自动查询、论坛交流等全方位、立体的展示课程。
(三)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在教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师生互动分为课堂互动和课外互动,课堂互动有时可以决定一堂课的效果和好坏,老师通常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而课外互动往往被老师忽略,仅限于布置课外作业。师生互动,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老师可以通过互动了解学生当前学习的状态,并根据该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启发思维,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形成一种思考之后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微信正是通过互动来推送信息的方式,集内容、分享和讨论为一身,让学习成为互动,互动就是学习的模式,将知识迅捷、方便的推送到学生面前。它突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让学习变成一种交流,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手机互动学习。微信互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对师生教与学的关系进行颠覆,它打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学生填鸭式的知识输入,而成为一种对知识的不断探索,老师可以把最新的知识推送到学生面前,共同学习专业知识。学生可以对课程的学习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维基百科式”的学习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由师生共同完成。
三、微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中的几种实现方式
(一)打造一门专业课程公众号
微信公共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运营主体是组织和个人的可以申请订阅号。公共平台订阅号,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它的功能包括:每天可以发送1条群发信息;用户根据指定关键字主动向公号提取常规消息;公号针对用户的特殊疑问,为用户提供1对1的对话解答服务;用户根据分类阅览各子菜单的信息。笔者根据自己所教的专业课程《网络安全技术》申请一个订阅号,并在菜单里分别设置了3个菜单:课程内容、知识拓展和互动社区。课程内容是把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一个个小知识点来学习,通过对小知识点的日积月累,逐步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包括课程概要、知识讲解和课后习题。知识拓展是结合互联网搜集最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讯息,它包括网络安全和其他知识。互动社区是一个提供给学生的一个互动交流平台,它是一个开放式的互动社区,相当于留言板的功能,通过发帖,让彼此之间加强感情、促进沟通,共同进步。
(二)订阅有影响力的计算机领域学习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作为一个企业、组织和个人信息和资讯的平台,众多优秀的团队和个人的公众号就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讯息和帮助。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更好的利用微信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当然,在这个知识快餐时代,我们没有时间去关注太多的公众号,这是老师的推荐就变的很重要,老师可以把一些经营比较好的、有影响力的、对我们专业的学习有一定帮助的公众号推荐给学生。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搜索来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公众号。这些公共号包括web前端教室、web前端开发、暗夜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学生联盟、互联网热点等。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微信互动
微信本身的功能就是私密聊天和朋友圈,如果老师和学生互为好友,学生就可以与老师联络感情,交换学习心得,疏导心理问题,而且微信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让沟通变的丰富、有趣,从而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四、结论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模块结构化;软件职业技术;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107-02
1前言
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经过多年改革实践与探索,建立了较为有效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总结了这个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2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块结构化
学院采用“基础+方向 (包括职业认证) + 素质”三模块结构的培养模式,来构建教育教学培养体系。以全院必修的课程为基础,同时结合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认证,嵌入相应的资格认证考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结合业界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经验,根据模块结构化的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具体做法主要表现在:
1) 坚持“淡化理论,强化能力,体现创新,灵活多用”的教学方式,以强化能力为出发点,对每一门课程进行认真研究,摆脱本科教育模式,重组技能型课程模式。以培养和锻炼能力为前提,针对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不同的活动和培养方案。
2) 专业技术课程体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增设与岗位联系、与认证结合的专业模块,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机制,融入企业文化。
3) 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作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溶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广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还以竞赛促兴趣,规定每一门专业课程必须采用案例式教学并组织一次竞赛活动。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企业模式和文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打造学生的个性和技术人格。
4) 多维和多层次的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教材外,更多的是教学网站和论坛。在教学层次上,在课堂教学、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中,要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比如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体现课程主要内容;第二个层次略为扩充,体现一定的技巧和算法;第三个层次就是要求学生的设计无论从界面、风格、完整型还是算法、技巧、易用性等方面接近专业程序员的习惯和水平,要求每一个层次的同学都要达到最低的标准并向高一级标准努力。
5) 课程考试采用形成性考核模式,考核的内容除知识点外,还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个方面。实训采取答辩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上。
3强力构建实训平台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培养,是学院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根本保证。同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在技术、设备、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多渠道争取国内外软件企业和专业认证机构的支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与软件公司合作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等,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项目带进校园,使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直接融合,给教师和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和实训环境。
4实践与探索成效
经过近三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院三模块结构化培养模式使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主要成效表现在:
1) 在“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河南省第四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河南省青年软件创新大赛等竞赛中屡屡获奖。
2) 2006年首届近800人毕业生培育质量得到社会IT企业认可,就业率95%以上。推荐专升本学生100%被录取进入其他高校进一步深造学习。2007年即将有近百名毕业生进入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5结语
软件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是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迫切需要,实践经验证明三模块结构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可较灵活的构建社会IT业界所需的专业课程体系,我们相信它必将对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 教育部教高 [2003] 7号文.
[2]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 [2006] 14号文.
[3]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
一、研究性学习引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的价值
目前,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诸多困境和难题。党课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培训内容古板老套、重理论轻实践、党建工作缺乏有效的工作载体等诟病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些困境和难题,党和国家给出了“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的解决思路。作为原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一种补充,将研究性学习的引入为创新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选择。研究性学习能够丰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方式。传统党校培训一般会讲授党的性质、宗旨等理论知识,考核是以写心得体会和笔试进行。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就是想办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学,自己去观察、发现,自己表达,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结果“当家作主”,逐步实现学习的“独立自主”。这样的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能够拓展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内容。有别于党校的短期、统一、集中培训,研究性学习是长期的,各小组主题各异,分散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因此,研究性学习涉猎的宽度和深度较党校学习有明显提升。以党校学习的知识为起点,入党积极分子可以进一步研究每一个理论知识点是如何提炼形成的,也可以去发现这些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在实际中的,还可以去探索实践中不尽合理的地方,提出进一步优化的策略。研究性学习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于我党“实事求是”的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更真切的感受。
二、研究性学习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逐渐进入高校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视野。不少研究者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政教育、英语等课程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实践中,笔者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搭建了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研习会。
研习会由学生支部教师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每周定期召开。研习会主要内容包括时政播报、党史知识介绍、专题讨论三部分。研习会由学生主持,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团队一起完成。在学生准备一起研习会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关注与思考、讨论与交流、反思与总结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收获和体验。关注与思考。学生须要关注时事政治,搜集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应知应会的信息,搜集社会热点话题,搜集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困惑。研习会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内外变化,把咨询变成学习资源,关注问题的同时就开始了思考和筛选。有了这些信息,学生须要去主动思考,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思考每个热点背后的焦点、矛盾点;探索每个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策略。学生在思考中得到成长,在思考中找到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进一步提升。
讨论与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它是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也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困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感受不同的思考结果,多视角全方位的看同一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求实、求是的学习态度。而且,学生也借机学会表达自己倾听他人,有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
反思与总结。针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学生观点并加以总结、反思、升华。一般来讲,入党积极分子热衷于参加一项活动,做一项具体工作,阐发自己的某一个观点。对于如何通过这些已有的活动、工作和积累的观点进行反思,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须要提醒学生在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选题、分析能力、表达等多个方面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积极意义。
三、几点建议
1.保障有力。完善制度,鼓励各基层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建议学校教务部门将这些学习活动纳入选修课的管理体系,给予学员一定的选修学分,鼓励学生参与,认可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这样有益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推广。
2.循序渐进。较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往往停留于表面。对刚入校的高职生来说,最需要的是对党的基本了解,对入党动机的教育和引导,解决“党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入党”的问题。研习会选题一定要小而具体,用通俗的语言表达、解释,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记住。
【关键词】地方高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244.3;E25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065-02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高校实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批准编号(2013-GH-150)
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发挥地方高校优势,实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注入了活力,开辟了新路。紧紧围绕强军目标和我军历史使命,积极适应地方高校教育改革和深化军队改革的要求,按照加强配套政策制度、健全领导管理体制、完善融合运行机制、拓展培养渠道途径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制度建设
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发挥地方高校优势,实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针对目前存在的政策制度不够健全的问题,增强培养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意识,以政策制度促进军队与地方高校优秀教育资源整合。坚持把加强政策体系建设、优化制度环境,作为推进培养工作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构建顶层制度体系。加强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的政策制度建设,首先要从国家最高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由军地各级部门共同努力,构建起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法规政策体系。从目前我国国情军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国人民政治工作条例》《中国人民军官服役条例》等基本法规,制定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的相关条例。还要着眼建立完善招生选拔、教育管理、考核考评、考研读研、分配派遣等配套政策文件,通过逐步健全学习、训练、实习、带兵、代职等各项制度建设,有效地协调军队与地方高校之间的培养关系,任务区分清楚,明确职责到位,使人才培养方法科学化、正规化和制度化,推进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实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还要重视完善人才管理的政策制度。构建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格局,需要加强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实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精确测算培养数量、培养专业以及补充岗位需求,科学确定军队各类生长干部来源结构比例,制定好人才培养规划任务和年度招生计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筹军地财力可能和人才培养需要,提高军民整合式人才培养军政训练经费,提高国防奖学金标准,抓紧完善后勤保障办法,提升后勤保障能力。
加强军地法规衔接。要从根本上解决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使用、流动和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军地双方需要共同努力,完善军地法规的衔接。军地各级部门要加快立法进程,出台有针对性、具备可操作性政策制度,使依托地方高校教育资源,实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军队有关机关要主动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地方高校做好沟通协调,整合并制定好人才选拔、使用、流动等环节的法律法规,确保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健全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管理体制
依托地方高校教育资源,发挥地方高校优势,实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其本质是要实现军队人才走社会化培养的道路,把军事教育真正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实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把军事人才培养真正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必须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合力,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作保障。
建立领导管理体制。实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要建立国家级层面的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领导机构,设立领导全军的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办公室,在各大军区、省和各地方高校设立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办公室。建立健全分级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细化军地各级各部门职责任务,形成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的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格局。一定要把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国防和军队人才发展计划。加强教育、训练、保障部门指导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主体作用,增强服务军队人才建设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落实领导分工负责,确立优先发展地位。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并把这一考评方法列入地方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估标准之中,将考评结果作为调整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任务规划的重要依据。
完善培养教育体制。依托地方高校教育资源,发挥地方高校优势,实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完善培养教育体制。加快加深推进军队教育资源与地方高校教育资源的融合程度,完善发挥地方高校教育资源优势的体制,实现军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对接”,改进“对接”教育体制,扩大“对接”的范围,提高“对接”的质量。
三、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运行机制
发挥地方高校优势,实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完善一套灵活高效的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优化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
在环境艺术教育及其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相关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教育活动规范会形成基本的认知与思想,这些针对环境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主张与意识就是环境艺术的教育观念。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特别是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扬弃与现实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提炼出了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环境艺术教育观念。这些新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具有内在的特色与规律,既是当下现实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代表着未来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与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其特色观念的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的学科发展指导意义。
一、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
从教育理论层面看,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另一个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现代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过程正是由这两个主要内容互相作用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其中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是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最终目标,而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方法。没有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方法就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方法为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实质就是实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从教育实践层面看,要实现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需要着重做好两个教育环节。首要环节是改变受教育对象一贯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课程的教与学之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表现与发展。只有这样环境艺术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获得自己需要的、向往的、思索探求的,使受教育者在环境艺术的学习中获得归属感,在学习及运用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的学习之中并形成独特的个性思维呢?这就需要做好另外一个实践环节,形成系统而形式多样的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积极接受环境艺术教育教学。在实际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程式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形式,使得很多学生只对环境艺术课程中具有实用性、操作性等的感性实践类课程保持兴趣,而排斥理论、思维等抽象理论课程。由此证明在实践教学中,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个性发展的保障。因此如何使受教育者不断自觉地加强提升自身理论文化与综合修养是环境艺术特色教育实践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民族文化观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里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精神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尊崇的最高生活准则,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首先应将受教育者的基本精神生活规范涵盖在本民族精神特色之下。环境艺术教育应当承担弘扬极具个性精神化的民族特色教育责任,注重环境艺术设计本土民族化的引导。特别是在我国需要建立一套适应中华民族特性,适应本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以本民族独特的面貌培养本土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不同的民族与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把从传统中汲取的营养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就会孕育产生符合民族与国家时代精神的新的极具个性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形态。经过历史检验与完善的这种艺术设计形态,终将发展成为这个国家与民族未来的传统成分。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也将在这种循环中变化发展。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传统设计风格的继承发扬,应融汇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与厚重传统文化的国家,绵延发展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烙上了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需要保持足够的民族特色,从而培养出蕴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我国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本土民族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求。一是注重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成分。教育学生学习与环境艺术学科有密切关系的文、史、哲等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文学科内容,以保持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二是要对立统一地看待环境艺术教育中民族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关系。如今文化信息全球化,环境艺术教育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的结合发展,才能获得教育体系中本学科独特的地位与特色。具体来讲,在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以往只注重环境艺术专业技能教授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态度倾向。比如,可以通过逐年提高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入学文化分数线的方式来提高入学生源的文化素养水平;在教育教学模块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比重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选修或第二专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学科交叉学习能力;增强外语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增强新技术新材料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等。其次,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中增加具有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课程。比如,让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回归到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工艺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设计符号表达,在设计中自发继承传统设计精神理念,培养对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豪情感。最后,努力转变现有环境艺术教育中“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态度。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丰富的理论素养才能使得设计之路走得更远,因此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规划体系中需要强化相关设计理论课程的教育。这些理论课程包括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密切相关的设计史类、方法论类、工程管理类、法律法规类等丰富内容。
三、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地域差异观
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正视环境教育的地域性差异,保留并培养各地区不同的环境艺术教育特点。比如,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各地区的环境艺术教育立足本地实际,保留各地方性传统文化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体现,尊重强调各民族文化传统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继承发展。同时还要正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要求的各个地区学校环境艺术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真正做到立足本地为地方服务,实事求是地为本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培养作出努力。环境艺术教育的地域差异特色还体现在合理布局各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类型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建设上。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地环境艺术人才市场需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准确定位本地本学校的层次与类型,按照各自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扎根地区实际,挖掘区域特点,明确层次教育,专注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才能让自己的环境艺术毕业生被市场认可,才能教育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四、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校园文化观
谈教育就离不开学校,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会影响受教育者不同的个性发展。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注重营造自己独特的学校教育环境,抓好学科优势突出环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特点,这也就是如今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学校对各专业办学理念的尊重与支持,它直接影响着各专业在学校中的办学发展方向与方式,制约着学科的整体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即可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风范。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与特色学风的形成。由于环境艺术教育的独特性,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时,应针对环境艺术教与学的特征支持帮助环艺院系建立独立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方法体系,营造具有环境艺术教育独特氛围的院系文化。这些都将融合涵盖在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之内,以实现各系科各专业文化既独立又互相交融影响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丰富环境艺术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的公共阅览图书量;设立专门的环境艺术图书媒体资料室;定期举办环境艺术学术交流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规模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与作品展;积极主动联合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企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实践;建设具有专业文化特点的教学与生活环境等,以此来营造浓厚的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氛围,突显学校特色教育的文化特征。综上所述,形成环境艺术教育个性化的过程就是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各个国家与区域的环境艺术教育要承担继承和创新本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功能责任,就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种层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满足设计市场需要,也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个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要保障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样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艺术教育中弥足珍贵的就是保持艺术本身的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秉承特色教育观念,实践特色培养教育方式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大师们正是在学校或自我多种方式的特色教育理念下,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设计实践,才创造出了那么多举世经典的设计作品。相信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指导下的中国环境艺术教育,必将不断培养出更多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太明.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王受之.扫描与透析——世界著名美术院校教育丛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71-02
在环境艺术教育及其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相关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教育活动规范会形成基本的认知与思想,这些针对环境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主张与意识就是环境艺术的教育观念。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特别是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扬弃与现实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提炼出了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环境艺术教育观念。这些新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具有内在的特色与规律,既是当下现实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代表着未来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与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其特色观念的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的学科发展指导意义。
一、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
从教育理论层面看,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另一个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现代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过程正是由这两个主要内容互相作用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其中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是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最终目标,而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方法。没有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方法就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方法为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实质就是实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
从教育实践层面看,要实现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需要着重做好两个教育环节。首要环节是改变受教育对象一贯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课程的教与学之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表现与发展。只有这样环境艺术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获得自己需要的、向往的、思索探求的,使受教育者在环境艺术的学习中获得归属感,在学习及运用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的学习之中并形成独特的个性思维呢?这就需要做好另外一个实践环节,形成系统而形式多样的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积极接受环境艺术教育教学。在实际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程式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形式,使得很多学生只对环境艺术课程中具有实用性、操作性等的感性实践类课程保持兴趣,而排斥理论、思维等抽象理论课程。由此证明在实践教学中,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个性发展的保障。因此如何使受教育者不断自觉地加强提升自身理论文化与综合修养是环境艺术特色教育实践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民族文化观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里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精神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尊崇的最高生活准则,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首先应将受教育者的基本精神生活规范涵盖在本民族精神特色之下。环境艺术教育应当承担弘扬极具个性精神化的民族特色教育责任,注重环境艺术设计本土民族化的引导。特别是在我国需要建立一套适应中华民族特性,适应本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以本民族独特的面貌培养本土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不同的民族与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把从传统中汲取的营养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就会孕育产生符合民族与国家时代精神的新的极具个性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形态。经过历史检验与完善的这种艺术设计形态,终将发展成为这个国家与民族未来的传统成分。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也将在这种循环中变化发展。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传统设计风格的继承发扬,应融汇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与厚重传统文化的国家,绵延发展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烙上了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需要保持足够的民族特色,从而培养出蕴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我国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本土民族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求。一是注重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成分。教育学生学习与环境艺术学科有密切关系的文、史、哲等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文学科内容,以保持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二是要对立统一地看待环境艺术教育中民族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关系。如今文化信息全球化,环境艺术教育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的结合发展,才能获得教育体系中本学科独特的地位与特色。具体来讲,在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以往只注重环境艺术专业技能教授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态度倾向。比如,可以通过逐年提高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入学文化分数线的方式来提高入学生源的文化素养水平;在教育教学模块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比重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选修或第二专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学科交叉学习能力;增强外语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增强新技术新材料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等。其次,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中增加具有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课程。比如,让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回归到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工艺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设计符号表达,在设计中自发继承传统设计精神理念,培养对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豪情感。最后,努力转变现有环境艺术教育中“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态度。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丰富的理论素养才能使得设计之路走得更远,因此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规划体系中需要强化相关设计理论课程的教育。这些理论课程包括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密切相关的设计史类、方法论类、工程管理类、法律法规类等丰富内容。
三、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地域差异观
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正视环境教育的地域性差异,保留并培养各地区不同的环境艺术教育特点。比如,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各地区的环境艺术教育立足本地实际,保留各地方性传统文化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体现,尊重强调各民族文化传统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继承发展。同时还要正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要求的各个地区学校环境艺术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真正做到立足本地为地方服务,实事求是地为本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培养作出努力。环境艺术教育的地域差异特色还体现在合理布局各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类型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建设上。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地环境艺术人才市场需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准确定位本地本学校的层次与类型,按照各自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扎根地区实际,挖掘区域特点,明确层次教育,专注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才能让自己的环境艺术毕业生被市场认可,才能教育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四、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校园文化观
谈教育就离不开学校,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会影响受教育者不同的个性发展。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注重营造自己独特的学校教育环境,抓好学科优势突出环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特点,这也就是如今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学校对各专业办学理念的尊重与支持,它直接影响着各专业在学校中的办学发展方向与方式,制约着学科的整体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即可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风范。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与特色学风的形成。由于环境艺术教育的独特性,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时,应针对环境艺术教与学的特征支持帮助环艺院系建立独立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方法体系,营造具有环境艺术教育独特氛围的院系文化。这些都将融合涵盖在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之内,以实现各系科各专业文化既独立又互相交融影响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丰富环境艺术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的公共阅览图书量;设立专门的环境艺术图书媒体资料室;定期举办环境艺术学术交流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规模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与作品展;积极主动联合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企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实践;建设具有专业文化特点的教学与生活环境等,以此来营造浓厚的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氛围,突显学校特色教育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形成环境艺术教育个性化的过程就是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各个国家与区域的环境艺术教育要承担继承和创新本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功能责任,就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种层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满足设计市场需要,也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个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要保障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样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艺术教育中弥足珍贵的就是保持艺术本身的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秉承特色教育观念,实践特色培养教育方式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大师们正是在学校或自我多种方式的特色教育理念下,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设计实践,才创造出了那么多举世经典的设计作品。相信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指导下的中国环境艺术教育,必将不断培养出更多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太明.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王受之.扫描与透析――世界著名美术院校教育丛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漆德琰.澳大利亚环境艺术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