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2: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对初中历史命题的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跨学科整合 历史与社会 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97
近几年我们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中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查地温变化规律等。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中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本文立足浙江,基于课标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法对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与浙教版科学学科的跨学科知识进行整理,提出整合的原则,进而归纳出对上述两个学科的地理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的建议。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学科地理知识整合的必要性
1.它是落实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整合的需求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依据本课程标准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应体现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在教学建议中专门提出要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统筹教学目标的设置,还关照自然地理在科学课程中的内容,有规划地统筹相关内容。
地理知识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层面之多,非其他学科所能及。而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目前浙江在历史与社会和科学两门综合性课程中把地理知识进行了分科教学,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对跨学科地理知识采取的处理方式,生硬地打破了两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得原本立体、连贯的科学知识变成一个个知识片段。其实这两个学科在教学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整合起来,使教学更具有生动性和实效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它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
加强课程整合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的社会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跨学科整合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且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做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对地理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能尽早地让学生接触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是对他们学习生涯一个很好的引导。
3.它是落实新课改“课程整合”理念的需要
加强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加强历史与社会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教育部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及缺乏整合的现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学校能够从实质上落实“课程整合”的理念,因此在初中地理知识教学中,尝试开展跨学科整合教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课标的学科相关性的统计验证
众所周知,课标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枢纽,不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科教学与检测的指导性文件,是学科教学与评价的根本依据,起纲举目张的核心效用。而教科书作为课标实施的载体,课标整合的程度决定了教科书整合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因此,课标整合是该项研究展开的第一步,也是具有决定性指导意义的关键一步。
2011版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把历史与社会分为三个主题。其中以地理知识为主的是主题一“生活的时空”。本主题分如下四个专题:专题一,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题二,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专题三,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专题四,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2011版初中科学学科课程标准中以自然地理为主的是主题二“人类生存的地球”,本主题包括地球、地形和地壳的运动、土壤、地球上的水体、天气与气候五部分内容。在这一主题学习中,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地球空间的环境构成,认识地形、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2.基于教材的主要相关内容比较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工具。根据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感知越丰富,观念越清晰,形成概念和理解知识就越容易。同时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便于学生自习、复习和完成作业。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与科学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两门学科中部分相关知识在教材中是以自己的学科特色进行呈现的,如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开发和保护等,两科有交叉,在章节呈现上有所不同,但部分知识相关性非常大,进行整合研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对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学科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的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系统性与综合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学科知识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历史和地理为基础,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力求综合范围适当、建构形式合理。与原来政史地分科教学比较,自然地理知识加入了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学习的内容,其内容注意这两个学科的知识联系,知识的呈现具有综合性、连续性与系统性。历史与社会教师如果能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开展地理问题教学,则能使各类知识融会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也会被教师的博学所吸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借助教研活动或备课活动积极推进学科整合
为进一步关注整个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更全面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后续性和系统性,开展历史与社会学科和科学学科的联合教研活动很有价值。两个备课组活动同时进行,可避免重复与无效劳动,正确把握各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强调同一知识点在不同阶段的要求,统一文字表达等,及时有效有序地开展各学科教学工作,充分关注初中阶段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3.通过实践教学来合理处理联系密切的知识内容
在七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先从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学习到地球仪、经纬线的划分、地图的三要素,如何绘制平面图,地形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天气和气候等知识,同时发现科学学科中有关地理的知识面广泛,为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中的地球及空间科学知识打下了基础。教师教学中要注意这两科在知识讲解中的先后顺序,比如讲地图三要素、经纬线、地形类型等知识都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先讲授,在科学学科中再作拓展教学。
4.开设跨学科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
鉴于我国学校教育现状,课时问题成为在常规课堂当中进行整合教学的最大障碍。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实际需要科学选择、认真甄别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技能提升;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省时、高效地利用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2015届学生要求进行选课教学,学校可开办选修课、组建地理-科学兴趣小组,开发跨学科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历史与社会知识,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课程可由某一科教师独自讲授,也可由两科任课教师分工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自然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跨学科知识的魅力。
总之,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整合教学中一定要基于课标,弄清楚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思考历史与社会学科问题的一个角度,是目前历史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习历史与社会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存在因自身知识结构不够完整而不好理解有些内容的情况,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对相关学科知识有所了解,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渗透,用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的办法开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回望与前瞻:高考语文试卷研究
2010年高考作文题的三点遗憾
高考政治复习七忌——浅议高考政治复习的注意事项
初中数学解题教学要着眼于通性通法
例谈初中数学复习的几个策略
2010年高考填空题聚焦
初中数学解题中六种常用的转化方法
利用函数的不动点求数列的通项
初三物理总复习要落实“六性”
中考物理试题中的“陷阱”设在何处
中考物理“效率”计算题分类例析
“身边的化学物质”复习问题情境的设计——小丽复习“酸、碱、盐”
源自词典的高考英语单项填空题命题特点研究
试论新课改背景下英语单项选择题的命制原则
了解命题创新手法巧解疑难单选试题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语文课改别“陷入”十种误区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反思
与子书(七)“规划”左右人生
花木兰的真实身份
教师假性成长及其成因:从教育行政角度分析
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开展词汇教学的四点建议
中学阶段常见英语词根和词缀
以词句为抓手教读文本
跟着香菱探红楼
如何辨别文言虚词“以”的介词功能
对《荷塘月色》主题思想的再揣想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探讨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三部曲”
文本解读的诗歌文体解读
数学教师怎样合理地整合教材
向你挑战
初中物理入门“四注意”
学生在解决二次函数应用问题时理解上存在的障碍
居里夫人教孩子们学物理
“合并同类项(一)”教学片段
有你的参与,评选活动更精彩谁是2009年度云南教育风云人物?
大故事小道理(七)师生关系
教,并痛苦着
由《一个法国青年的中国疑惑》想到……
以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为视角简析基础教育中的公平问题
精英教育的迫切性与中国教育危机
生活化作文教学
考场作文离学生的本真写作和语文素养有多远——关于考场作文的调查与分析
命题组长的命题经高考作文命题考虑的最大因素,就是猜题和反猜题的斗争
悟
选准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
《错误》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实验的教学体会和改进建议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常见误区剖析
从数学的角度突破“负负得正”
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近三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一些特点
1.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重视观点、材料、角度的创设与运用;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考查考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基本知识,以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22题,从直观考查风俗习惯的变化到深层次的经济基础的变革,不同观点的立意方向。
2.突击抽查边角知识,教材中标识的章节、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平时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形式更加多样化,阅读信息不断扩大。如2009江苏历史第5题。
3.文明史观整合试题综合程度越来越高,文明史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4.隐性介入热点问题,引导关注社会生活。如:商业城市发展、儒学与民族精神,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复习策略
1.明确高考能力要求,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历史高考能力要求共4大项12条,在平常复习时,应把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各个考点作为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的指针,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即衍生态知识的能力,没有可供迁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形成主干知识体系。有的学生初中通史知识掌握有欠缺,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习专题历史的要求,建议按照课标、考纲要求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相关通史内容和阶段特征进行补充学习,把初中史的知识体系和高中专题的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知识整体,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知识,保证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复习,这样定有大的飞跃。
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已成为高考的主要方面,在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1)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建立典题本,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手头资料不少,大多数情况下做过也就过去了,缺少精心的参悟,尚未达到“格物致知”的要求,而高考命题对于考查哪些知识点、体现什么意图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且科学性较高。因此,要对近几年高考题有认真地思考,把答案写出来,然后对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力和综合处理材料、史论结合的能力;建立一个记录好题和错题的典型题目本,把日常练习中的好题错题及时搜集整理,把典型题目本充实起来并经常参悟。
(2)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克服思维角度的单一性、片面性,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寻找答题途径。
(3)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4)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在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各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避免文学化语言。
3.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训练,提高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能力。
(1)准确审题。主要审:时间、人物、空间、事件、关键词、答题方式等。
一 初中历史复习中的总体步骤
中考复习,教师普遍的做法都是分三轮:第一轮梳理基础知识,第二轮专题复习,第三轮模拟训练。在这三轮中,各有轻重,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第一轮梳理基础知识中。中考的命题范围是初中整套教材,若是学生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做题就会觉得无从下手,而且第一轮复习好了就可为第二、第三轮复习打好基础,更容易达到复习效果。因而我认为,第一轮复习时间应是最长的,需要将近两个月时间。要在两个月时间内梳理完初中整套教材并非易事,每节课的容量都很大,若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效率肯定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将每个单元基本内容用知识框架的形式列出来,对照往年《考试纲要》的要求,在列出的知识框架上空出重要知识点,提前一课时将讲义发给学生,作为作业让学生课下查书、填写。上课时教师主要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强调知识要点。
经过两个月的知识梳理,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发展脉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第二轮复习时以专题的形式展开复习,把教材内容按专题分为几个模块,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把当时的时政热点问题融合进来,将两者结合起来,即讲解热点专题。从各类报纸、杂志和模拟卷中搜集相关专题,通过手抄、剪裁等手段制作专题,这样将历史与时政相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复习效果。
在进行第二轮复习的同时进行第三轮复习,两者穿插在一起,可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加深印象。
二 初三历史复习中需注意的几个细节
第一,掌握基础知识,熟悉教材。基础知识是历史考试的“本”和“源”。纵观近年中考试题,试卷难度适中,考查的重点是基本史实的再现。中考是政治和历史共同组成一张试卷,是开卷考试,开卷考试看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若是每道题都要翻书,时间肯定不够。那些依赖翻书的学生往往没法做完题目,思考能力题基本上都没做,并且试卷中也不是所以答案都能直接从书中找到,而是要经过一番思考,考的是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熟悉甚至能记忆基本史实,以提高答题效率。但中考在即,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熟悉所有知识要点似乎不现实,由于是开卷,所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知识点的位置也可以加快答题速度,而且还可以提高答卷的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对课本非常熟悉。建议可以让学生多看每册课本之前的目录,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可让学生比赛谁最先在书中查到,借此帮助学生熟悉课本,引导学生把书本目录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第二,精心设计试题,认真评讲。各种形式的练习是历史复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形式。但教师要避免搞“题海战”,尤其是后期模拟考试不易多,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模拟训练。认真研究中考试卷,每套试题精心筛选,一套试题最好限制一节课完成,要求做到选择题不看书,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完成后面的综合题,评讲试卷时切忌就题论题,把现成答案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掌握窍门,如答列举题和材料题时,可让学生学会看分值答要点;回答综合题时语言要准确、逻辑要严谨等。另外,最好要求学生订正试卷时用不同颜色的笔,这样比较醒目,而且将所有试卷保留,作为自己的复习资料。
除了明确这些基本的规则与要求之外,为了提高中考历史复习效果,考生还应该明确与掌握近年来我国中考历史所坚持的其他一些具体的、对备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规则。下面,我们就结合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对一些特别重要的具体规则加以说明。
一、处于新旧课标交替过渡时期的历史中考,着重考查的是新旧标准都要求学习的课程内容。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已于2012年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虽然基于新标准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初步定于2013年秋季开始使用,但关于新标准的教师培训活动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为更好地达到中考目标,也为引领、促进教师更好地学习新标准,2012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普遍加强了对新标准的关注。通过对2012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发现,试题对新标准关注的基本原则是:200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标准”)中要求学习的知识点,若在新标准中被删减了,就不再考查,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旧标准中不要求学习的知识点,若在新标准中增加了,也暂不考查,以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简言之,在新旧课标交替过渡时期,历史中考着重考查的是新旧标准都要求学习的知识点。明确这一点,对使用现行教材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大大地提高中考历史复习的效果。
作为考生,我们只需明确新标准删减了旧标准中的哪些知识点,因为这些被删减的知识点在中考中是基本不会考查的。至于新标准又增加了哪些知识点,那就主要是历史老师应研习的了。据仔细统计,与旧标准的知识点相比,新标准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知识点,使课程内容的总量有所下降。新标准在初中历史六个学习板块所删减的知识点如下:
在2012年的中考历史试题中,绝大多数省(市)的命题都对上述新标准所删减的知识点进行了回避,以减轻学生的备考负担。在第一届使用新标准教科书的学生毕业前,这一规则将持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中考注重“年度回避”的规则,同一地区的中考试题在三年内一般不重复考查同一知识点。
由于初中历史有六大学习板块,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繁多,而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比重又较轻,所以每年中考历史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很有限的。有些地方的历史中考,还与思想品德、地理合卷,每年考查的知识点就更少。这种“内容多而考题少”的历史中考特点,就决定了中考历史必须注重“年度回避”的规则,连年考查同一个知识点的现象是基本上不会出现的。一般说来,同一地区的中考试题在三年内也不会重复考查同一知识点。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中考历史试题的覆盖面,考查更多的重要历史内容。
关于这一规则,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任一地区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加以证明。这一规则可促使师生加强对近年来中考试题的研究,可让师生明确近年来中考试题的命题方式、提问角度、答案特点,可让学生自觉回避近三年所考过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复习的针对性与效果。对于中考历史“年度回避”的知识点,这里需要做两点说明:
一是“年度回避”的知识点的大小,一般以《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点为标准。下面我们以“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第16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例来说明知识点的“年度回避”情况。该题及其答案如下:
(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这首歌唱出了世界人民的美好心声。
【文明共享的时代】
定居北京的加拿大琳达,早晨起床后,打开韩国制造的电视机收看早间新闻,一边吃着面包,一边喝着巴西产的咖啡。然后开一辆由世界最大经济体成员国所产的汽车去一中加合资企业上班。
(1)成立于1993年的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是什么?琳达的生活与工作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自1986年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身为关贸总协定)的谈判历经15年,“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2001年中国终于成为其正式成员。
(2)既然谈判如此艰难,中国为什么还要加入世贸组织?
【对话与合作的时代】
2010年11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铜版纸反倾销反补贴案税令,美海关将从税令公布之日起开始对华输美铜版纸产品征反倾销反补贴税。
(3)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摩擦与分歧?请写出你的建议。
该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欧洲联盟;经济全球化。(2)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3)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在其框架内寻求解决;加强沟通与交流,实现合作与双赢。(言之有理即可)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现状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47-01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强的学科,知识面广。中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世界各国历史,纵横几千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赢得未来。
纵观现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形势十分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学校领导不重视;2. 各学校没有专业的历史老师,任课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3. 学生对历史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以上因素,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点记得不牢,考试起来就一味地翻书,直接影响中考的历史成绩。特别是2013年中考对题型的改革,并增加了中国古代史的考查内容,让学生非常不适应,从而导致整体水平为历年来中考最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实的现状,是一直以来形成的;从只学不考到要学要考,再到要考深考透,这一过程令无数历史老师无比纠结。中考历史分值只有那么可怜的五十分,当然不能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大科目相比,“一直是在历史遗忘的角落”。可作为一名历史教学人员,心里自然不是滋味,我们不希望喧宾夺主,但也不容忽视配角的作用。为此,笔者在此提几点自己的想法,供参考: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要充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专职的历史老师,并鼓励教师多参与历史教学研讨,促进教师成长;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多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了如指掌;深刻研究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平时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许多学校因师资问题,对历史学科不重视,七八年级不作考查要求,这对九年级历史教学,特别是中考非常不利。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开卷考试简单,不外乎就是抄书而已;分数又不多,只有那么五十分。上课不认真,课后也从来不翻书、不复习,对要识记、背诵的知识点一无所知,更不要说理解与应用。因此,我每次在九年级第一节课上都会对学生做要求:学习历史与其它科目一样,要记忆与背诵,更要理解与应用;常规工作自然也不能少,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照常要做;并且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并不只是简单地抄书,更要注重方法与技巧。只有学生重视这门学科,才能认真去学习,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得自己初中时的一位同窗,对中国历史知识了如指掌,倒背如流。同学们羡慕不已,问其原因,兴趣爱好是其学习历史最初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历史有兴趣,才能取得好成绩。历史知识本身枯燥无味,如果教师采用一贯的教学方法,学生便会对你及你的历史学科丧失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常规课与多媒体课相结合、历史课本知识与课外历史小知识相结合、制作历史小卡片与写历史小论文相结合……通过多渠道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学习方法与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历史目的非常明确――中考,在中考中能取得好成绩。教师应把握这一心理,在平时教学中要渗透一些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让你的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怎样去从容应对考试。就学习方法而言,最根本在于平时的积累,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时间轴的方式,将历史知识建构成体系,一目了然;学习历史还要学会对比(古今中外),通过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这是近年来命题的主要方向;对于解题技巧来说,直接关系学生成绩的好坏,因此教师在平时应着重对此进行总结,并在练习及试卷讲评中适当渗透,如选择题的排除法与时间排序法等。
五、及时做好信息反馈
大家重点讨论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项措施,从政治制度"文化生活到思想意识还有血缘的融合等各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讨论,认识到民族融合在历史中的积极意义。
二"认真设计讨论问题
课堂讨论氛围和组织形式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课堂讨论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关键点,否则课堂讨论就会变成历史故事串讲或影视讨论,信马由缰"漫无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事先备课,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有一定的把握,这样才能紧紧抓住教学难点和重点"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题讨论。设计的问题不但要能帮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启发他们提高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和分析历史现象,当然还要参照学生的认知兴趣及思维开阔。创设新颖的角度提出问题角度不同,对学生的启发方向就不同,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设置新颖的命题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讨论与研究,从而得出新颖的观点和看法。例如,通常学习,我们都会让学生对’(逐条背诵,然后有板有眼地分析其对中日两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样不但枯燥无味,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所以笔者就引导学生从当时大的历史背景出发,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假如您是当时的大清客卿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重,会对中日两国提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如此设置角度新颖,吸引学生进行了见解性的讨论和研究。事实证明,新颖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话题多样性讨论题的类型也要不拘一格,可以是分析题"比较题"综述题"评价题等多种形式,这样利于学生掌握多种问题回答方式和技能;在设置问题的形式上可以由传统的老师提出问题法,还可以尝试学生提出问题法。事实表明,学生讨论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致普遍较高,更能激发探究的积极性,讨论的效果更好。
三"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历史中考;反思;答题分析
一、试题
2013年中考漳州历史试卷材料解析题第27题如下:
27.我国文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图4这种纸币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1分)图5农民获得这一证件的法律依据是什么?(2分)
(2)图6这座古代桥梁的设计者是谁?(1分)图7这一遗址的形成,与发生在第二次中的哪个历史事件相关?(2分)
(3)请列举出历史课本中学习过的中国古代著名建筑两例。(2分)
(4)认识文物古迹除了帮助我们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这道试题以文物为线索,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可谓匠心独运、角度新、立意好,从学生感兴趣的“文物古迹”入手,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既考查主干知识,又拉近了学生同历史的距离,同时回应现实生活中的文物热现象,寓现实意义于试卷中。
二、分析
通过中考阅卷,我们对本试题的得分分布图进行分析。
本题总分为10分,考生平均分为5.94分,得分率为59.4%。期中,得9分的最多,占30.04%;得0分的占11.57%;得4分占5.71%;得10分的最少,占0.62%。可以看出,考生的得分情况还算正常。从答题分析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这是开卷考试,只有60分钟时间,对学困生来说,做到这里,时间已经来不及,故空白卷较多,占总量的11.57%。
其次,在具体按要求答题时出现以下问题:
第一小题,①“北宋”,学生答题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把北宋答成“宋朝”,②“法”的“法”字漏写。③“法”这栏写成“”。说明学生对题目“最早”及“法律依据”限定语没能很好理解,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
第二小题,①“李春”,很多学生把李春写成李冰,错别字较多。②“英法”学生写成烧毁于“八国联军侵华”而错误,但总体上来看,这一问是27题答题最好的,除空白卷外,80%的学生能答对。
第三小题,请列举出历史课本中学习过的中国古代著名建筑两例。答案是“故宫、长城、都江堰、江东桥、威惠庙(颐和园玉带桥、卢沟桥)等”。(一个1分,共2分)
学生答题时存在:①对“建筑物”的概念理解不清楚,如,有些同学写“秦始皇的兵马俑等。②中国古代的建筑物,有些同学写成外国古代建筑物而导致错误,如,“金字塔、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等”。说明审题不认真且专有名词使用不规范,答题情况一般。
第四小题,认识文物古迹除了帮助我们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案为文物古迹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培养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等。(符合题意即可,一点1分,共2分)
这一问属于开放性考题,学生答案五花八门,答题情况不一,开放性试题答题不够全面:①开放性的最后一问,学生得分率不高,普遍只回答一个方面,得1分。②最后一问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有些同学未理解题意,回答时张冠李戴。
三、反思
从以上学生的答题情况,引起我们对中考复习备考的策略的反思。
1.必须夯实基础知识
中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强调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弱化对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可能有的学生因此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导致答题时知识的混乱、模糊,甚至大脑一片空白,无法组织出正确答案。其实无论中考命题怎么变,考生答题时都必须以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为前提。因此在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和升华,培养学生博学善思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注重学生规范的答题习惯的养成
(1)在平常教学中要注意“审题技巧的点拨”。审题通常要先把握三原则:一审中心词。即“答什么”,也可称为找“题眼”,要记住做到“准”和“全”;二审主体。即“答什么的什么”,这一步最为考生们所忽视,但命题人经常在此设置“陷阱”。排除干扰因素,准确理解题意是关键;三审限制词。即“怎样答”,近几年中考题的限制条件都比较多,有时间限制词、空间限制词、角度限制词等。这是加强能力考查力度的表现之一。这些限制条件,虽然不是试题的主干,但对答案重点的确定、内容要点的取舍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在平常教学中要养成学生答题规范。建议学生做到:①作答时,首先注意书写得工整有序、清楚明白,不能乱涂改。②在答案内容的组织方面要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即答题思路要正确,要针对题目的设问作答,分析问题要从多角度展开,话点到为止。语言表达尽量简洁,精炼,尽量要用学科语言作答。③答案的编写上,要做到“三化”。最好做到“三化”――要点化、层次化、序号化。“要点化”即根据题意,搞清楚到底要答什么,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写清要点;“层次化”即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自然分出一个段落。“序号化”即根据设问的顺序和答案的层次,分别标出序号,每个要点里面要凸显关键词;这样尽量使你的答题思路显得很清晰,便于教师阅卷,也易得高分。
3.注重对图表题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