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2: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数学课堂训练,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确保其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于数学题目的解答过程中。这样在遇到各种数学问题时,学生才能迅速理清思路,联想到与此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数学模型,找准数量关系,高效解决问题。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思维发散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习惯通过形象思维认知新事物,而数学教学的开展直接影响着其思维的开发程度。教师不能被传统教学观念限制,而应引导学生挣脱束缚,敢于质疑周围的事物,勇于表达自身观点,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好奇的事物保持较强的求知欲望。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具体而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参与积极性提高,充分发散思维,发挥主动学习能力。
例1:在超市买4块橡皮要花2元钱,如果要买15块同样的橡皮,一共需要多少钱?
这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常见的应用题,由于涉及到两次计算,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现场模拟在超市购物的情境,“收银员”要思考计算买15块橡皮的总费用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接着分析这些条件是否已知,如果是未知的应怎样求。通过分析,学生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即先求每块橡皮的单价:2÷4=0.5(元),再求买15块橡皮的总价:0.5×15=7.5(元)。在这种情境中解题,学生不仅会将学习当作责任,也会将其作为一种娱乐,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收获情感体验。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挖掘其学习潜力。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为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境,打造有趣、形象的数学课堂。通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从已学知识过渡到未知的新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享受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满足感。例如,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矩形面积公式和推导方法,接着鼓励其用割补法自由切割、重组平行四边形,观察能得到怎样的新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并尝试列出了面积计算式,进而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真思考了问题,还做到了手脑并用,锻炼了动手能力。也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保持其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时机,灵活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最好具有开放性,不是教材中死板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另外,教师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设置悬念,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其展开思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提高创新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 有效把握学生特点,运用多元方法解题
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都有很大差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解解题方法,而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引导,鼓励其思考新的知识点,通过分析和探索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例2:某工程队计划修一条200米长的路,前5天修完了全长的25%,如果施工效率不变,那么还需要多少天能修完这条路?
一、小学数学有效训练的现状
1.训练的目标不明确。由于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设计意图不熟悉,对《数学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目标要求不清楚,对知识点的教学在每一课时应当堂达成的目标和单元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界定不清。因此,在预设课时练习时,或在新授课时人为地拔高训练的要求,或在单元复习课时没有及时地提升训练的难度。一方面造成学生学习新知时学得很辛苦,目标达成率低,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造成复习课时没有新内容,学生参与率低,学生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2.训练的内容欠整合。由于少部分教师习惯于在练习数量上“做加法”,预设的练习题常常是重复单调,杂乱无章,加之对每道题的设计意图不甚清楚,无法根据训练的目的有机地选择题类,恰当组合形成有效训练。只能尽其所知、倾其所有为学生呈上一道“满汉全席”。造成了学生成天陷于“题海训练”之中苦不堪言。
3.训练的形式较单一。由于部分教师片面地追求高分,轻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加之在工作中懒于动脑动手,习惯于拿来主义,把教材的配套的练习册的使用作为练习的主要手段,很少或从不对练习的设计进行有效的原创,基本不把动口、动手等实践性练习带入课堂。造成了学生对学数学的理解就是做练习,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训练的设计无弹性。由于少部分教师习惯于在教学中追求整齐划一,重视“一刀切”的练习,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一个班的学生布置同样质与量的练习。造成好的学生“吃不饱”,待进的学生又“吃不了”的状况。
5.训练的时间没保障。部分教师习惯于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新授内容上,错误地认为只要预设了活动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参与,新授内容学生自然就能掌握,因此课堂上互动多练习少,甚至没有练习的时间。造成了课内损失课外补,挤占学生课外的活动时间完成课内的练习,同时教师也无法进行有效的调控和指导,教学的效益自然不高。
二、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训练的对策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练习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必须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确保练习的有效设计为有效教学服务。具体的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追求:
1.有效的练习设计要在“精”上求突破,追求意图明确,重质轻量,让学生简简单单学数学。由于课堂40分钟时间有限,有效的练习活动一定是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少的题量达到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减负提质。所以,平时的练习活动一定是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精”上求突破,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为了切实提高练习的效率,要求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与学生,制订出适合本班的最佳方案。在备课中要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从教学内容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精讲精练,使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基础知识,解决难点和纠正倾向性错误。
2.有效的练习设计要在“变”上做文章,追求层次丰富,富有弹性,让学生轻轻松松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灵活机动,讲究一个“变”字,立足一个“巧”字,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让学困生吃饱,又让优秀生吃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努力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愉快的体验。
一、教前先学,明确学习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下按照教师的授课思路和内容来被动听讲,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低,很难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从而限制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而如果可以在数学课程开展之前,数学教师引导学生现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充分利用已学数学知识和生活阅历来提前了解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帮助学生明确该节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以便学生在后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重点听自主学习过程中所不理解的疑难点知识。
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先学”,以使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并且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此时数学教师需要先为学生设置一些有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方面比较简单的练习题,接着直接为学生出示两道两位数的除法计算题来让学生根据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自主尝试求解。如此一来,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新会被有效地激发,并且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掌握相关问题的正确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二、学后再教,针对疑难讲解
“先学”是“后教”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学生的“先学”,学生可以明确自己在该部分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可以明确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重点,从而可以使数学教师有计划地教授,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授课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先学后教”的合理运用,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会明显增强,只需要三言两语即可道破数学授课的“天机”,这远比数学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来得好,同时学生在教师这种简洁、易懂的讲解下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及其相关类型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
例如,在讲解“乘法运算定律”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授课之前先为学生设置如下所述的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计算,25×25=?学生在计算该道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在“先学”的过程中掌握分配率的合理运用,接着即可掌握25×28=25×(20+8)=25×20+25×8=500+200=700。此时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该种乘法运算定律,但是在“后教”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比如针对该道数学问题,除了借助乘法分配率外,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中一个乘数分成两个简单的乘数,即25×28=25×4×7=700。这种计算方法要远优于上种计算方法。如此一来,引导学生跳出既定思维模式,换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当堂训练,巩固已学知识
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很多小学生一放学就将作业抛之脑后,尽情玩耍之后忽然发现作业还没有做,此时他们已经差不多忘记了已学的数学知识,或者也都是胡乱应付一下,而没有经历过系统性的复习和学习,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巩固学习。而如果教师可以采用“当堂训练”的授课模式,趁热打铁,使学生在尚未忘记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当堂练习,以及时巩固学生已学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扎实学生数学基础的目的。因此,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授课的过程中,除了答疑解难之外,还要预留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自主巩固练习,同时这也有助于减轻小学生课下的学习负担,切实做到“减负增效。”此外,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题的时候,必须要紧扣授课所用的数学教材,并在结合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保所设置数学习题的难度、题量也要适中。例如,在讲解完“圆周率”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下述数学问题:“大圆和小圆的圆周率大小?”和“圆周率就是3.14?”等,从而深化学生对于“圆周率”这一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B-0046-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确保其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于数学题目的解答过程中。这样在遇到各种数学问题时,学生才能迅速理清思路,联想到与此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数学模型,找准数量关系,高效解决问题。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思维发散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习惯通过形象思维认知新事物,而数学教学的开展直接影响着其思维的开发程度。教师不能被传统教学观念限制,而应引导学生挣脱束缚,敢于质疑周围的事物,勇于表达自身观点,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好奇的事物保持较强的求知欲望。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具体而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参与积极性提高,充分发散思维,发挥主动学习能力。
例1:在超市买4块橡皮要花2元钱,如果要买15块同样的橡皮,一共需要多少钱?
这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常见的应用题,由于涉及到两次计算,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现场模拟在超市购物的情境,“收银员”要思考计算买15块橡皮的总费用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接着分析这些条件是否已知,如果是未知的应怎样求。通过分析,学生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即先求每块橡皮的单价:2÷4=0.5(元),再求买15块橡皮的总价:0.5×15=7.5(元)。在这种情境中解题,学生不仅会将学习当作责任,也会将其作为一种娱乐,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收获情感体验。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挖掘其学习潜力。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为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境,打造有趣、形象的数学课堂。通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从已学知识过渡到未知的新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享受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满足感。例如,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矩形面积公式和推导方法,接着鼓励其用割补法自由切割、重组平行四边形,观察能得到怎样的新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并尝试列出了面积计算式,进而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真思考了问题,还做到了手脑并用,锻炼了动手能力。也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保持其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时机,灵活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最好具有开放性,不是教材中死板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另外,教师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设置悬念,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其展开思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提高创新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 有效把握学生特点,运用多元方法解题
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都有很大差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解解题方法,而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引导,鼓励其思考新的知识点,通过分析和探索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例2:某工程队计划修一条200米长的路,前5天修完了全长的25%,如果施工效率不变,那么还需要多少天能修完这条路?
一、 合作学习要激励学生“彰显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所以,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迎合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特意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好小组长,组长对每个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教师也会低下身子走到学生中去。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组长一言堂,或者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参与,而其他学生则袖手旁观、坐享其成。看似热闹,其实毫无“个性”可言,完全是被动接受,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低效的。合作学习本身应该是一种互学习,但这种互学习一定是建立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每个人随时准备发言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学习,勇于围绕学习任务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对他人的思维、做法进行评价,即“彰显个性”。
案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片断。
师:如果是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列式?
生(齐):3÷4。
师:每人还能分到整块数吗?
生(齐):不能。
师:每人分不到一整块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3÷4的商呢? 请每个小组把事先准备好的几张圆形纸片和剪刀拿出来,动手分分看。
生1(把纸片拿出来数一数发现有6张):怎么有这么多纸片?我们只需要3张就可以了。(其他学生也愣住了。)
生2:可能有不同思路。
生3:我已经有一种分法了,你们听听看。拿出3张纸片代表3块饼,每次就分一块饼(边说边用剪刀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以得到1/4块,这样分三次,每人就一共得到3/4块,也就是3÷4=3/4(块)。
生(大多数成员):有道理!有道理!
生4: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想出另外一种简单的分法。只要把3块饼放在一起分一次就行了(说着就把3张纸片重叠放在一起,用剪刀平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分得1份,摆开来就是3/4块。
生:这种方法好,很快捷。
……
(小组学习汇报,该小组推选生4汇报。)
生4:我们组看到老师给我们准备了这么多张纸片,我们就思考可能有不同的分法。××同学是把3块饼一块一块都平均分成4份,然后得到每个小朋友分得3/4块。我受他的启发,把3块饼放在一起一次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也得到了3/4块。我们组的同学都认为我的方法比较简单。
师:你们这个小组真爱动脑筋,个个都是好样的。
案例分析:这个合作小组虽然看不出有什么明确的分工,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序的、积极的、愉快的,人人都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代表小组汇报的那个学生还能简明扼要地把小组内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了汇报,再加上教师的简短评价,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合作学习就是要引导并激发学生将各自独特的思维进行相互碰撞,在碰撞中形成智慧的火花,最终实现“彰显个性”与“合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二、课堂教学要力求“内省外思”
“完美”是我们许多教师尤其是进行公开课教学教师的一种理想追求。但这种追求有的教师却走入了误区,认为一堂数学课只要能很“顺当”、学生“全明白了”就是“完美”的。其实,一节“完美”的数学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方法的掌握,还应该留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自主探究的空间,即要激发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本领去探究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空白”。也就是说,一堂有效的数学课要做到“内省外思”,其中,“内省”是前提,“外思”是发展。只有课内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外思”才能成为可能;同时,此时的“外思”也显得非常必要,它是一节数学课的延续,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外思”可体现在数学课的各个环节,但一节课的结尾常常是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探索与实践的“温床”。在练习的设计上一定要有层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去探索,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有一个回忆、联想、再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去再思考、再创造。
案例:“找规律”教学片断。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路线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2.衣服中的搭配现象(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
3.游戏中的搭配现象。
师:生活中,不光是吃早餐、走路、穿衣服有搭配问题,我们平时玩的游戏也有搭配的问题。
师:同学们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吧?玩这个游戏我们关注的都是输赢问题,现在我们如果从搭配的角度去看,两个人玩“剪刀、石头、布”游戏共有多少种搭配情况呢?
生:6种。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在纸上画一画吗?看看谁画得简单、明了、快捷。
生1:9种,不是6种。
生2,不错,是9种。
……
数学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语言是通过交流来学习的。所以学生学习数学必须有机会讲数学,通过讲理清自己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概念,创造知识。当前的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的各个学科都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他们自己的学习,鼓励学生探索、争论、创造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说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自己学习,使学生处于学习者的环境中,发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本人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说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说学的主要内容
1.说质疑
学生在接触新知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的旧知发生矛盾,学生把认为矛盾的知识点叙述出来,为进一步探讨新知确定思维的方向。如学生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发现与前面学到的“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有不同的地方,这时可以启发学生说清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从而可以进一步分清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思维的误区。
2.说思考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把思考的动机、过程、结果有条有理的说出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在做简便计算的练习题24×25。学生会有不同做法。
24×25=6×(4×25)=600;24×25=12×(2×25)=600;
(24×5)×(25÷5)=600;24×25=(30-6)×25=600。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通过思考、说练。判断。比较,学生所学习的不仅是一个题目的解答方法,而是这一种类型题目的计算原理。
3.说分析
在新知产生过程中,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说清分析的过程,就能把旧知识再次的抽象概括,使之成为包容新旧知识的共同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特别[在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出解题思路,可以进一步明确题目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解答应用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如:“光明制鞋厂七月份实际生产鞋27500双比原计划多生产了2500双,求增产了百分之几?”学生叙述分析过程:要求增产百为之几,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增产百分之几,住就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增产的那部分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所以用增产的数量除以后计划的数量。
4.说评论
针对同学的说学提出自己的评语,甚至进行辩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看法、信息,取长补短。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达到相互启发的激励口头表达欲的效果,同时还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创造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如学生在学习带分数的乘法时,先做尝试题教师及时的提问“带分数的乘法要用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引起学生质疑、讨论,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说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5.说小结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用准确简炼的语言加以展示,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这是课堂小结的一种常用方式。
二、说学的组织形式
1.点名说学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指名某个学生说学。
2.自由说学
教师给定范围,学生举手发言,自由主动地参与说学活动。
3.小组说学
学生在同桌之间或学习小组范围内说学,这样可以人人参与。
4.班级说学
在小组说学的基础上,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开展说学,它可以作为班级活动的一项内容,以达到交流学法,锻炼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的引导评价
1.在学生的说学活动中,教师对参与说学的学生应及时的以适当的方式给予肯定与鼓励。
教师的理解和评价对学生来说是感动人心的,它容易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说学的环节步骤,了解说学的内容,说学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说学。教师在听学生说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适时补充,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先想后说的习惯,提高听说能力和说学的效果。
一、加强数学情感训练,充分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数学情感主要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意志力和自信心,强烈的数学情感是学生学好数学和未来进行科学创新的有力支撑。现代数学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良好情感。教学中,我们教师可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事例(如数字电视、交通红绿灯的时长、电子秤、计算机等)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引发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的好奇心,使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提高学生对数学信息材料的接受程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采用直观演示、动作操作、提出问题、假设验证、设置悬念、设疑质疑、数学趣题等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和探索欲望,萌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数学活动中,学生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教师必须悉心体察,特别要给予积极鼓励、耐心指导和严格要求,逐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愿望和行为,形成不断探求知识的毅力和恒心;对于每一位学生每一个闪光点都应及时加以肯定和赞扬,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数学成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培养学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并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机会,锻炼学生对事物要有自己的看法,如对数学结论或自己得到的结果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握;利用图片、实物、板书、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及渗透集合、函数、对应、转化、类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美,引发创造欲念。
二、加强数学意识训练,有效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心理学观点看,意识是指人类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一种很自觉的系统化的能动的反映形式。具体地说,数学意识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自觉的、能动的一种认识形式。它与人的情绪、活动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去理解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去认识数学,并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周围事物、处理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我们现代人都应该学会运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处理日常生活、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流通中的问题,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素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数学意识的培养。首先,传统数学中常常把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导入新课,只是把这种联系当作一种方法和手段,而不是有意识地培养数学意识,我们要尽量把有关内容和有关活动与具体实际的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数学是源于实际、寓于实际、用于实际的,引导学生投身于生产实践和大自然中,从而开辟广阔的创造天地。如让六年级学生讨论、思考建楼房需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懂得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设计图纸、丈量土地、计算水泥钢筋的用量、计算建筑工人的工资等等。其次,要丰富数学知识现实背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如经常在新知教学和巩固练习阶段让学生举例说明,经常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学习数学。
三、加强数学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传统观念中的数学技能一般认为是计算、作图、测量、制作、实验、解题等方面的技能,现代的数学教育观赋予了数学技能新的内涵,这里的数学技能主要是指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由一系列连续性动作或内部语言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技能的形成一般以数学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获得新知识的条件。俗话说,熟能生巧。进行一定的模仿和反复的练习,可使学生获得创造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数学思维训练,不断增强学生创新求异的素质
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任务,其中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性人才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培养创造思维品质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的新奇念头、想象力以及别出心裁的活动,要加以称赞,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质疑问难,因为好奇善问是创造思维的种子;教学民主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土壤,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话语,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消除学生“恐惧”心理,对一些意见不要轻易表态,还要经常问一问:“谁还有不同意见?”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逆向思维、纵向思维等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切实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经常运用尝试、讨论、发现、操作、质疑、实验等教法,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排除从众心理和守旧心理,不要以旧观念和某些权威(如课本、教师)来束缚学生的思想,巧设思维障碍,克服定势思维,鼓励学生对事物进行新的探索,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是科学创造的必备素质,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耐心引导学生发问,使学生养成提问题的习惯;要眼、手、脑、口并用,提高思维效果。
【关键词】有效训练;练习;层次丰富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如何让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有效,是有效教学管理理念下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有效训练的现状
1.训练的目标不明确。由于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设计意图不熟悉,对《数学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目标要求不清楚,对知识点的教学在每一课时应当堂达成的目标和单元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界定不清。因此,在预设课时练习时,或在新授课时人为地拔高训练的要求,或在单元复习课时没有及时地提升训练的难度。一方面造成学生学习新知时学得很辛苦,目标达成率低,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造成复习课时没有新内容,学生参与率低,学生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2.训练的内容欠整合。由于少部分教师习惯于在练习数量上“做加法”,预设的练习题常常是重复单调,杂乱无章,加之对每道题的设计意图不甚清楚,无法根据训练的目的有机地选择题类,恰当组合形成有效训练。只能尽其所知、倾其所有为学生呈上一道“满汉全席”。造成了学生成天陷于“题海训练”之中苦不堪言。
3.训练的形式较单一。由于部分教师片面地追求高分,轻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加之在工作中懒于动脑动手,习惯于拿来主义,把教材的配套的练习册的使用作为练习的主要手段,很少或从不对练习的设计进行有效的原创,基本不把动口、动手等实践性练习带入课堂。造成了学生对学数学的理解就是做练习,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训练的设计无弹性。由于少部分教师习惯于在教学中追求整齐划一,重视“一刀切”的练习,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一个班的学生布置同样质与量的练习。造成好的学生“吃不饱”,待进的学生又“吃不了”的状况。
5.训练的时间没保障。部分教师习惯于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新授内容上,错误地认为只要预设了活动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参与,新授内容学生自然就能掌握,因此课堂上互动多练习少,甚至没有练习的时间。造成了课内损失课外补,挤占学生课外的活动时间完成课内的练习,同时教师也无法进行有效的调控和指导,教学的效益自然不高。
二、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训练的对策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练习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必须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确保练习的有效设计为有效教学服务。具体的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追求:
1.有效的练习设计要在“精”上求突破,追求意图明确,重质轻量,让学生简简单单学数学。由于课堂40分钟时间有限,有效的练习活动一定是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少的题量达到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减负提质。所以,平时的练习活动一定是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精”上求突破,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为了切实提高练习的效率,要求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与学生,制订出适合本班的最佳方案。在备课中要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从教学内容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精讲精练,使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基础知识,解决难点和纠正倾向性错误。
2.有效的练习设计要在“变”上做文章,追求层次丰富,富有弹性,让学生轻轻松松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灵活机动,讲究一个“变”字,立足一个“巧”字,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让学困生吃饱,又让优秀生吃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努力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愉快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