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2: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耕文化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职业院校 工业文化价值观 特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51-03
所谓工业文化价值观,就是个人和社会群体对人们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总和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工业人才的摇篮,工业文化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工业文化价值观总体上与新型工业化要求是相符合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懂、不爱工业,对我国现代工业文化认同和自信度不高,工业文化价值取向、价值标准扭曲等问题。究其原因,有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因素的共同影响。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才能收到好的实效。准确把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状况,并探索有效教育对策,提高学生工业文化素养,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应尽之责。
一、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特点
课题组于2016年4月在柳州市3所高职和4所中职学校的1000多名师生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工业的认知不足,对工业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度总体不高。调查中,27%的学生认为,自己进入职业院校读书是因为想进企业工作;32%的学生认为,选择就读的专业是因为“自己喜欢”;53%的学生对自己所读专业的对口职业只是“有点了解”,18%的学生完全不清楚,也就是不到三成的学生较为清楚地知道所读专业今后干什么工作的。学生盲目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表明他们对工业的认识是不足的。调查还显示,仅有27%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会在柳州工作,65%的学生表示“说不准”,9%的学生表示不会在柳州工作。在表示毕业后会在柳州工作的学生中也仅有42%的学生是因为喜欢柳州这个工业城市。不会在柳州工作的学生,14%是因为不喜欢柳州这个工业城市,22%的学生是因为觉得在企业工作太辛苦,22%的学生是因为工资收入太低了,11%是因为柳州工作、生活的环境太差。在关于工业文化认同和自信度的调查中,当问及“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学生,你在别人面前有何感受”时,仅有10%的学生会打内心里感到自豪;32%的学生觉得很正常,没什么特别感受;4%的学生会觉得低人一等,其他的则表示“不好说”。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工业缺乏挚爱的精神,对工业的情怀不深,对工业文化缺乏足够认同和自信。这部分学生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在校期间往往缺乏努力学习、苦练技能的内生动力,毕业后在工作中往往缺乏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难以成为现代工业化的生力军。
(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定位的认知模糊不清。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应该怎样发展”时,42%的受访学生选择“不好说”,11%的受访学生认为在企业里当“白领”,10%的受访学生认为在企业里当“蓝领”,17%的受访学生认为先当“蓝领”后当“白领”,8%的受访学生认为无所谓,要根据自身能力和企业需要而定。对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后频繁跳槽的现象,20%的学生持赞同态度,32%持不赞同态度,48%的学生则是不清楚。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职业认知是模糊甚至错误的,这部分学生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其择业和就业势必会受到不利影响,容易缺乏劳动观念,好高骛远,工作不安心,甚至成为“啃老族”。
(三)部分学生的诚信、忠诚意识淡薄。调查中当问及“如果您将来工作的企业因为一时效益不好,给您的薪酬达不到原来的水平,您会怎么做”时,29%的学生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14%的学生选择“哪怕违约也要另寻出路”,46%的学生选择“还是先留下来,实在不行了再另寻出路”,9%的学生选择“不好说”,甚至有1.3%的学生选择“宁愿回家呆着”。对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应聘简历造假的现象,虽然高达65%的学生持不赞同的态度,但也有11%的学生持赞同的态度,还有23%的学生不清楚。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诚信、忠诚意识是淡薄的。这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若得不到正确培养,在实际工作就可能出现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惟利是图等不良观念和行为,这与拼搏实干的工业精神是完全相背的。
(四)部分学生工作价值取向扭曲。受访学生在回答“评价工作有何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时,28%的学生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36%的学生选择“能够给工作单位带来多少经济利益”,26%的学生选择“能够给社会带来多少满足”,还有16%的学生“不好说”。在就业条件方面,25%的学生把工资待遇作为就业的首选条件。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工作价值取向是有一定程度的扭曲的。
(五)部分学生质量、责任意识淡薄。当问及“如果一件产品在生产流程中在您的这个环节出现了质量问题,您会怎么做”时,虽然选择“如实报告,自己承担一切后果”的学生高达71%,但16%的学生选择“如果对自己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就如实报告”,2%的学生选择“能瞒则瞒”,还有2%的学生选择“坚决否认”。当被问及“如果您所在单位有违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您知道后会怎么做”,虽然有35%的学生认为会坚决举报,21%的学生认为会极力阻止,但也有17%的学生认为只要与自己无关,决不多管闲事,12%的学生认为会离开该单位,14%的学生觉得不好说。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是不强的。
二、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特点的成因
(一)历史因素。具体如下:
1.缺乏悠久的工业文化传统的熏陶。我国近现代工业的起步晚于西方国家一个多世纪,广西的近现代工业起步更晚,发展至今还不足百年历史。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这些工业文化成果成为了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相对于迅速发展壮大的工业产业,工业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尚未被广大群众广泛认知、认同,尤其是工业文化价值观作为工业文化的核心没有得到凝炼和发展,更没有成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正是这样的工业文化基因的缺失,成为了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之一。
2.深受农耕文化的长期影响。相对于工业文化,我国的农耕文化则相对悠久。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乡镇和农村。而乡镇工业历来都比较落后,工业文化自然也就没有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能够代代相传的工业文化价值观也就缺乏其社会存在的基础,学生先天就缺少了工业文化的浸染和熏陶。而相对繁荣的则是农耕文化,这种文化有诸多优良的传统观念,比如敬畏规律、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吃苦耐劳、天道酬勤的劳动观等,但其也有糟粕,比如由小农经济而产生的小富即安、保守落后、自由散漫等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出生在、成长在乡村的学生继承的自然是这些农耕文化的基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的现象,就是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3.深受士大夫传统观念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士大夫的文化价值观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这种传统观念影响着学生对工业文化价值的取向和评价,使他们形成扭曲的工作价值观。比如一些学生把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作为脱离“劳力者”的途径,尤其是一些高职生总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今后理应成为“劳心者”,成为企业的管理者,而不应该成为“劳力者”的工人。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又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毕业后更大可能成为企业一线工人,因此产生失落感。
(二)社会因素。具体如下:
1.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资金本主义不良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进入我国,干扰人们的思想观念,职业院校学生也不能幸免。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在择业方面,他们往往把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点作为择业首选条件,收入丰厚、环境优雅、工作轻松几乎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择业的共同价值取向。而工作是否与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未来发展相适合往往关注很少。在职业精神方面,一部分学生缺乏诚信、忠诚意识,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工匠精神。调查中,不少学生认为,“如果工作单位待遇不好就会另谋高就”。课题组在企业一线调查时发现,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只是把目前的工作单位看成是“跳板”,一旦有待遇更好的工作单位就跳槽;一些毕业生嫌一线工作累、待遇低、没尊严,工作没有积极性,甚至责任意识、纪律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安全观念、协作观念淡薄,消极怠工,随意迟到早退旷工,稍有不顺就轻易辞职。凡此种种现象,与不良社会思潮的作祟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受社会对待职业教育的错误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学历导向的影响,与普通高中和本科相比,职业教育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更低等级的教育层次,而非另一种不同的教育类型。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社会上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看法。加之一些企业招收应届生时过分强调学历,甚至直接把职业院校学生“拦在门外”,结果导致了职业教育陷入很大的困境。当前,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缺乏工业文化自信,不能不说深受社会对职业教育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具体如下:
1.学校教育出现工业文化教育的空白。长期以来,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中小学教育,历来缺乏工业文化的启蒙教育,这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先天不足。调查发现,职业院校作为工业文化教育的重要主体,普遍对工业文化教育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各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工业文化素养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专业入门教育、思想政治课、专业课等以渗透教育的方式开展一定程度上的工业文化教育,但由于没有系统的顶层设计,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科学的教育内容、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在工业文化价值观方面先天不足,后天缺补。
2.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工业文化素养欠缺。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没有足够的企业工作经历,加之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校企分离的培养模式,使教师对工业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这些教师的工业文化素养十分欠缺,他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就缺乏对学生开展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意识,更不可能科学地进行相应的课程和教学设计。这是导致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家庭因素。具体如下:
1.家庭教育缺乏工业文化价值观基本要素的培养。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是“90后”,中职学生基本上是“00后”,他们多数是城镇独生子女或者农村少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长辈往往以宠溺的方式来爱孩子,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使世代的农耕生活所积淀的勤劳、勇敢、朴实等传统农耕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承和发扬,相反,现代农耕生活形成的某些与工业文化格格不入的观念和意识却深刻地影响着孩子,比如淡薄的时间观念、纪律观念、质量意识、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等等。因此,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后,崇尚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工业文化价值观缺乏了应有的思想基础。
2.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言传身教的素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有的家长不注重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自觉意识,有的家长则信奉实用主义的家庭教育,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做事能力,不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有的家长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形成的勤劳勇敢、朴实节约、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没有变成为他们的自觉自信,也就形成不了他们对孩子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内涵,这也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先天不足。
(五)学生因素。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养普遍相对较差,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不强,对学习缺乏主体意识、自律意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成长成才和职业教育目标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认为自己进入职业院校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普遍不重视思想理论学习和品德修养,对思想文化类课程的学习普遍兴趣不大,学习自觉性不强。所以既不会认真接受工业文化价值观的教育,更不会自觉地学习和培养。
三、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由于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因此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政府发挥主导和推进的作用。政府要主动行使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管理职能。一是要有推进职业院校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责任意识,发挥好引领作用,引导职业院校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二是政府要积极加大工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应突出工业文化元素,营造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政府要创建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条件。四是政府要动员、支持、鼓励中小学做好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启蒙教育工作,把工业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范畴。五是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强化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政策,给予社会参与主体、学校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企业、社区、社会团体、社会媒体等社会主体要积极参与到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工作中,主动给学校和学生提供条件、创造条件。首先,企业要正确认识到自己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与学校一起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尤其在接纳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主动对学生开展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其次,社区、共青团等社会组织要通过社区宣传窗口、各种团体活动,积极向学生宣传工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业文化价值观。再次,报纸报刊、电台、广播、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介也要大力宣传工业文化,传播科学的工业文化价值观。
(三)学校担负起组织和领导的重任。学校是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最重要的主体,要承担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领导和组织重任。一是要做好课程设置,把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性质和地位,统一规定学时学分、教学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保证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常规化。二是要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工业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负责人、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学校要通过理论辅导、实践锻炼等渠道提高这支队伍的工业文化素养,由这支队伍承担具体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程教学、信息反馈等具体工作。此外,也要提高其他课程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工业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也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工业文化价值观的渗透教育。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工业文化建设,使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更多地包含工业文化元素,使学生在隐性教育中得到工业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四是要依托校内工厂、实训基地、企业、博物馆等建设好工业文化价值观实践教学基地,并把实践教学也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切实开展好实践育人工作。五是要利用好校园网络、课程网站、广播、校报、板报等宣传媒介,加大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主动占领思想阵地。
(四)家长做好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工业文化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其次是家长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成才观,农村的家长更要转变小农思想和士大夫传统观念,正确看待子女的成长成才问题。再次是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用优良传统文化尤其是农耕文化中的精髓教育子女,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工业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欧阳娟.论高职大学生的工业文化价值观[J].传承,2014(1)
【基金项目】2015-2016年度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柳州市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5BRL08)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关键词:文化差异;对比记忆;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43-2
高中历史必修三析取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给当代学生展示众多圣人先贤、仁人志士的睿智和理性,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更加的完满、鲜活而精细。在讲解西方的文化传统时,教师感到未有的难度,究其原因有二:一、因文化差异,学生对中国思想史较感兴趣,对西方思想史明显感到学习困难;二、必修一中仅有一课内容谈及古希腊的政治文明,史实过少阻碍了学生对古代欧洲文化传统起源背景的认识。
针对问题,通过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西方古代思想史高效教学的策略:对比记忆,缩小中西文化难以逾越的意念差距;精选史料,多角度剖析思想文化的内涵;归纳演绎结合,深刻认识人类思想文化成果中蕴含的精神要素。
一、对比记忆,缩小中西方文化难以逾越的意念差距
因文化差异,学生对西方思想存在潜在的排斥情愫,为解决这一问题,本人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探寻解决方法,即寻找相似点,促使学生产生对西方思想史的亲近感;横向对比,引发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共鸣。
1.寻找相似点,促使学生产生对西方思想史的亲近感。
“温故而知新”虽是老生常谈,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奇效。学生意识到西方和中国一样都有延传至今的文化传统,而且能够在历史中找到它的滥觞。由此,学生产生了亲近感和好奇心,进而在书本中找寻答案。
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的导入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层层引导: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源头要追溯到什么时候?产生怎样的文化背景下?(学生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那么,西方的文化传统是什么?又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呢?那时,人们的思想是莫衷一是,还是有着共同的思想内涵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二单元,寻求问题的答案。
2.横向对比,引发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共鸣。
如果纯粹地讲解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而未进行横向比较,很难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难以找到文化记忆的共鸣。通过中西方环境、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对比,学生从中能够领悟环境对思想发展的影响,经济形态的决定作用,政治制度与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思想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在讲述古希腊人文精神萌发的背景时,笔者也进行了中外比较。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平原多、河流多等地理环境的影响,发生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要求专制统治的保障,在思想领域必然也会具有专制色彩,儒学思想家一般是进取的,“以天下为己任”,因而成为统治者“青睐”的对象。由于政治上的专制,儒学的发展脉络往往被打上了专制的烙印。顺应统治者的需要时,就会勃兴一时;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求时,便遭到排挤或压制。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受多山、多岛和四面环海等地理环境的影响,发生于海洋文明。海洋文明工商业发达,要求平等交换和自由贸易,政治上多表现为民主、平等和自由。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人的地位被抬高,人的作用被尊重,因而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思想风气也就衍生了。与中国的儒学不同,人文思想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更多的关注自我,而常常不为政治所羁绊。
二、精选史料,多角度剖析思想文化的内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科书的特点是重学生的理性思维锻炼,轻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重历史结论的总结,轻历史过程的叙述;重一家之言,轻百家争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给予三个方面的关注即筛选并呈现给学生思想家的言论,比较直观、通俗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在引导下,在书中找到对应的思想主张;展开思想萌发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把思想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去理解;围绕一个主题,提供更多的材料,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1.深入浅出,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选取材料时,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现有理解水平,因为抽象的思想主张是难以理解的,如果通过比较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由他们自己根据课本和材料进行概括,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理解材料和概括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讲解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时,因为其具有哲学意味,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笔者充分利用史料,以浅显的语言对其进行解释,学生将更能接受。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
——普罗泰格拉
看材料思考问题: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通过材料中他的思想我们可以管窥到智者学派的主张有哪些?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引导:材料一中的“人”指人的感觉;举一个通俗的例子,一阵风吹来,如果你感觉它是冷的,它就是冷的,我觉的它热,它就是热的。风的冷热全凭人的感觉。材料二中对于神的存在普罗泰格拉持何种态度?学生很轻易地就得出结论:质疑、怀疑或者不相信。
2.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做出客观评价。
其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就必须精心设计导入,以“趣”诱学,以“奇”制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师所设的学习氛围中,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自主的探究,学会学习。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歌曲法,图像法,新闻法,影视法,设疑法,悬念法等。我在讲《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时就采用了悬念导入,先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你们的想象力如何啊”大家说“想”“那好,今天我们来一场想象力比赛。请你们先阅读教材,选择:‘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中的其中之一作为自己的部落进行合理的想象,等会我们要进行一场‘我的部落最先进’的想象力比赛。看那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又最符合史实”。我的话音一落学生学习的热情高张,马上自觉主动地阅读教材内容,归纳知识点,进行研究性学习。堂课都有学生自主完成,我只扮演了一个“主持人”的角色。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竞争心理,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实现了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境,始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在精心设计导语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秦王扫六合》时,时政新闻为切入点,提出台湾能否被统一,统一国家应备哪能些条件?为导语请同学们在教材中寻找答案,诱使他们自读教材,自行思考,然后画一棵智慧树请同学们以秦王扫六合的条件为“智慧果”开展IQ雷台赛,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使这一这一问题回答的既准确又全面。接着我又将问题引到台湾能否回归的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爱祖国。最后在讲中央集权制这一主题时,又采用编演历史剧这一形式,让学生将这一难点和重点知识在轻松愉快中掌握。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着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面设计的,因此,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其三,把握时机,引导实践。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59-02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策略对高中历史教师十分重要。历史新教材总体编写思路是遵循文明史和全球史的线索,以“模块+项目”,关注中国对外关系史和历史之间,采取必修与选修课程结构的协调。内容系统设置模块相对独立,整体集成。而这种新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变化都很大,与教师和学生的现状相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主位历史教学设计应考虑和注意的许多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一、学生对专题史学习状况的适应情况调查
以人为本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他们不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高中历史知识不扎实或者新课程对高中生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的估计太高。中学历史教材新课程也打破了历史教学方式的历史,有大的跳跃,初中和高中历史新课程知识之间的过渡太陡,像爬梯子一样。二是新课程历史教材没有系统的思维方式。老师经常上完一个单元(一个题目),学生没有理清头绪,在头脑里一片混乱,然后开始学习一个新的话题。对学生来说,形成正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很困难的。课程内容太专业,学生的学习任务太重。
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1. 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机衔接、有机整合必修模块,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
现在我国初中和高中课程的标准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初中阶段对学生历史方面知识的要求还比较低,课本的编制都是按照历史知识的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顺序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凝聚性知识体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到了高中以后,由于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所以高中阶段的课本编排打破了时间顺序和空间的顺序,开始学习专题史,在所学的专题上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好高中的历史文化知识,还可以降低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弊端,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专题史缺乏系统性的弊病,更可以充分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长处,让其优势互补,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和便捷。
然而,仍然有部分学生初中阶段就没有学好历史通史的知识,到了高中学习历史通史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一定的难度。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好历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时间逻辑是学习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重中之重,不可替代。一个好的时间逻辑,可以让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加便捷。比如说,老师在传授“”对“”的影响的时候,如果没有时间逻辑做铺垫的话,就可能出现事情倒变的情况,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对于专题内容的安排一般情况都是按照时间前后的顺序来排列的。比如说,在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从整个夏青王朝大致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学习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时候,学生不仅学到了爱国的精神,还可以从1840年至1945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历史事件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事迹按照时间的顺序描述出来。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是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学生量身打造的一本课程,但是其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严密的时空观,对于学困生更没有办法学好了。
所以,老师在每一堂新课中,都要以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铺垫一下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就让学生回顾到初中的历史知识,对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学新知识的时候更容易,教学效果突出。比如说,老师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中“商业的发展”的时候,课文是按商―周―隋唐―宋元―明清介绍商业发展的,这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关注专题纵向和横向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空间观念的认知。
2. 科学处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关系,实现历史学科功能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当中,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专门将思想教育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项任务单独地提了出来。传统的教学目标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作为主体,思想情感教育只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附属品。然而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人文素质作为出发点的,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
新课程标准在强调对知识和技能同样注重的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不仅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明确提出了爱国主义情感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的情感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态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有三个目标,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第二知识能力目标,第三知识过程方法目标。这三个目标共同构成了一个发展性的动态目标体系,同时也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要注重过程,把方法作为一个手段,同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知能力以及知识和能力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非常的不稳定,有时候是积极向上的,有时候是消极低下的。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在情感上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心态,有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状态,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习好高中历史知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重要的意义。老师一定要落实知识的传递效果和技能知识的展现。与此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进步,提高教学效果。
三、体现新课改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实施教育的根本,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一个连翘,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碓矗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来源,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历史教材来说,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和充分利用,那么其作用是非常大的。那么说,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明确教学目标,一定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灵活地作用,让教材成为一种循环可利用的资源。比如说,利用教材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要对历史原因的进行探索,有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方面进行探索。其次,要理解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这些基础上,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与学习。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教学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消化掉当堂所讲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本中的内容的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特点,调整整个教学的体系,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定向给学生辅导,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张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2,(1).
[2] 向丽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 2013(18):128-128.
[3] 韩丽群.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J].网络财富,2009,(11).
[4] 陈仲丹.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5] 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一、广西的本土文化元素概述
世界各地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爱好、文化,对于现代的包装而言,单一的相同的设计不会表现出富有民族风格且具有创新的设计,现代的包装需要领会民族设计中的文化特征、地域差异、风俗差异并且进行相应的包装。“本土文化”是指在历史上共同区域的人群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的文化认同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稳定的共同体。换言之,即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特色文化。广西地处祖国的南疆,历史悠久,聚居着壮、瑶、苗等在内的11个世居少数民族,境内还有44个少数民族居住。这些少数民族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传统、风俗和习惯,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工艺特产、风土人情等,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少数民族的风情习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元素。这些文化都是广西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现代设计理念提供了新的创作源泉。广西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铜鼓、花山壁画、壮锦和绣球等,以下简单介绍。(一)壮锦。壮锦是壮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锦是一种风格各异、生动图案、色彩斑斓美的精致工艺品,它由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整个工艺品充满了热烈友好的民族格调,体现着壮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绝伦的历史文化创造。(二)铜鼓。铜鼓是一种有两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古代打击乐器,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其外形设计就颇有造型艺术感:无底腹空,腰曲胸鼓,均展示了铜鼓稳重大气之态。铜鼓的鼓面更为重点装饰部分,均配以夸张、有力、庄重等绘画图案,并且这些图案往往是重复排列的,拥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铜鼓的装饰图案抽象或写实,都融入古人的审美意识,是我们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三)花山壁画。花山壁画是壮族的艺术瑰宝,于2016年7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壁画的涂绘笔法古朴粗犷且作画的风格简单明了,所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古人在壁画上刻画出各种人物形象以及物品、动物的简图,譬如牛、羊、狗、刀剑以及太阳、月亮等简要图画。同时笔画采用平涂剪影方式涂上赭红色彩,将当时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景象描绘出来。(四)绣球。绣球在广西壮族人民眼中代表着吉祥如意,是壮族人民世代相传比较普遍的一种手工艺品。绣球不仅代表吉祥物品,也是壮族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古代抛绣球只存在男女之间的爱情活动,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抛绣球已经成为一种体育项目,这项体育项目已经逐渐进入广西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广西的绣球主要以红、黄和绿三种颜色作底及面料。绣球的具体制作过程是:先用自己喜欢的布裁剪成12瓣花瓣形状,然后在每个花瓣上用不同颜色的线绣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吉祥文字,如有的人喜欢绣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梅兰竹样,有的人也喜欢在花瓣上绣上吉祥如意、百年好合等字样。再将这些花瓣组合成一个花球状,在里面填充一些棉花、绿豆等代表壮族时代农耕、对种子孕育新生命寓意的种子,再将花瓣组合成花球,在最低端系一条五彩丝坠,最后在顶端系一条彩带方便携带或挂饰。
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商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传统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存在很多的不足,如何探索出一条更好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使之有利于培养出适应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包装设计类人才,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一)对应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包装设计理解肤浅,不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对包装设计的理解出现误区,不敢进行大胆的创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读,将包装设计中的传统元素毫无新意地表达出来,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传统文化元素的真正含义,更不用谈如何创作、升华。一个产品如果只是运用传统文化设计方法而忽略其自身的特点,即使是设计出来的产品也会缺乏美感,不具备时尚性,设计出的产品只能起到简单的装饰作用,并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精华部分。(二)过于重视包装设计的结构造型,设计的产品缺少艺术性。一些教师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包装设计的结构造型,却忽略了如何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设计出的产品过于保守,没有视觉冲击力,不能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从而不能引导消费。在包装设计教学中不能完全地应用设计中的造型训练,只有巧妙地运用传统元素才能提高包装设计教学的质量。(三)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灵感来源于生活。在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往往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的实践培训,导致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发现有所欠缺,设计出的产品缺少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深对学生的理论培养,使之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要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好的点子,将之运用到产品的设计中,使产品具有生活的气息,设计出产品造型美观、时尚,并具有本土文化的特点,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三、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措施
(一)将壮锦元素融入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壮锦元素来自生活和大自然的设计,其图形元素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文化的沉淀,图形样式间接有序且每个图形色彩鲜明,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因此壮锦图形也成为广西壮族一种特色图形语言。壮锦图案繁多,种类丰富,凝聚着伟大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宝贵的艺术财富,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壮锦图形,从两方面引导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壮锦的图形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定位入手,突出自身的特色,思考壮锦所表达的信息是否与产品相匹配,并且表达出强烈的情感、浓烈的民族风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壮锦图形的色彩与现代包装相结合,将文字与图案相结合,体现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特色,给消费者造成视觉冲击,使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例如,在将棉麻、纸张、陶罐和稻草等原生态的材料融入壮锦几何图形的设计中,使产品既具有自己的特色,又能吸引消费者。(二)将铜鼓元素融入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壮族铜鼓造型、物像图纹、物饰等文化元素具有强烈的壮族文化特色,但由于其存在的广泛性,我们在设计包装时,要对铜鼓造型、物像图纹、物饰等元素加以提炼,再进行创新,并将之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中。这样既体现了一定的民族地域特色,又保留了铜鼓的神秘,使之更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我们在进行再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照抄照搬原有的东西,应当结合现代时代的特点,丰富其内容,找到其精华,抓住其精髓进行改变再创造,呈现出新的作品。教师可以将铜鼓的古朴元素中传统的要点,融合一定的现代元素后,设计一种全新的产品,并将壮族铜鼓元素延伸阐释,不仅将以往的民俗传统文化表现出来,而且能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既保留了其原有的风味,又加入了新的时代特征。例如,将铜鼓造型的高度说明清楚,再将铜鼓古朴元素与现代奢华元素相结合。不仅可以将设计出来的产品当作家中艺术摆件,也可以赠予亲朋好友。(三)将壮族花山岩画元素融入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花山岩画地处广西崇左市左江流域,与河流、山体、台地共同构成宏伟的花山岩画,占地面大、作画程度难、分布面积广是世界罕见的,具有很强的艺术内涵和重要的考古科研价值。花山岩画所存在的主要特点是简而不繁,每件产品都取了人、物最典型的特点,然后再采用排比或者重复的手法将图画进行绘制。这其中还表现出了我国少数民族原始的体育运动元素,教师在进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产品的造型和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规律以及在花山岩上作画的特点以及绘制风格,了解其内蕴,明白其活态的体育文化元素,再通过平涂剪影的绘画方法,将产品简练概括描绘出来再平涂上色,抓住其精髓部分加以发挥,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加深学生对壮族花山岩画文化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将壮族花山岩画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带来的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改变,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花山岩画的创新应用。例如,广西传统民族企业代表之一的丹泉酒业,在设计丹泉酱香型酒包装时,就运用了花山壁画中的舞蹈图形,表现出丹泉酒业昂首阔步、充满活力的特点,提升了特色产品的商业价值、品牌价值,提高了酒业的竞争力。(四)将绣球元素融入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在包装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绣球造型呈立体球状、多个花瓣结构、色彩艳丽夺目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借鉴,指导学生设计出现具有壮族绣球元素的包装产品,并且最大限度地突出绣球的特点;也可以指导学生以绣球上吊坠为突破口,创新设计,根据要求或者想法将吊坠设计为绣球容器的开关或语音开关。绣球在古时候最开始一点一点演变成为男女之间的表达爱情的媒介,那么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告诉学生在包装上可以表达出其内涵,表现出绣球是壮族人民对爱情的敬重与向往,对花婆的崇拜与尊敬,突出情感这一个方面;也可以绣球的花瓣为突破口,将绣球花瓣独立设计为新的饰品,摆出花状造型,也能吸引部分消费者;可以将绣球整个作为设计绘画的重要元素,整体运用到平面设计当中,并且加入体育运动的因素,这样的设计不仅具有时代性,还具有应用性。
作者:卢钢强 单位:广西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设计;教学;提升
现代教育提倡人性化,提倡“赏识、激励”,这是对传统的“严师出高徒”教育方式的矫正。“赏识、激励、爱心”让学生学会尊重和感激,适度的惩戒则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程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放开思想,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下面,我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感受进行简单分析。
1 设计课堂教学, 立足学生获取新知识
初中历史课程目标明确要求: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而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究竟怎样才算是“掌握”了历史知识呢?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应如何设计呢?
在执教《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我这样带领学生走进课堂:当上课的铃声响起,我表情严肃的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他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本来喧哗的教室很快安静下来。宣布上课之后,我郑重地告诉大家:“新学期,我要重新选举我的历史课代表,选举办法为五道题小测验,内容是前三课的重点知识,题型有填空题和简单题,考试形式为闭卷单桌考试,成绩最高者为我新学期的课代表。”由于一直以来学生对学习历史课兴趣浓厚,听说只考前三课的重点内容,成绩最好的将成为新任课代表,所以学生都跃跃欲试。接着,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小卷分发给学生,学生开始认真答起来。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我设置为“请你写出参加此次考试的感受”,我看到很多学生看这道题时怀疑的表情,似乎在问:“怎么还有这样的问题?”试卷收上来之后,我开始露出了亲切的微笑,前后两种反差极大的表情使很多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我告诉他们:“在过去的几分钟里,我模拟进行了一次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古代科举考试,请大家回顾一下刚刚经历的整个过程和切身感受,与我一同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科举制的创立》。”这种设计完全走出了学生事先的任何想象,他们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和同学们一同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当然,我也从考试成绩优异者中选出了自己的一个帮手。
2 借题发挥, 提升课堂教学
好的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基于此,广大教师应该尝试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智慧和艺术,引发学生的内部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升品质,张扬个性。在一定意义上说,创设问题情境是老师个体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往往凝聚着老师个人的经验、智慧和风格。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凭借经验和智慧,进行教学的“中设计”,去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捕捉学生好奇的信息,借题发挥。如我讲解的《中华文化的勃兴》时,让学生说说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老师:请你说说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学生:……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于是,我借题发挥
老师: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希望大家如实回答,这样我才能决定是否给你送上一份见面礼。请听题:放假,你喜欢吗?
学生:喜欢啊。
老师:老师的见面礼是一则喜讯,人大代表建议:除原有节假日外,一些重大传统节日也应该放假,现在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实行,它经送吃送穿陪玩更实在。更令人兴奋的是,为了丰富人们的节日生活,让人们真正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充分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快乐,改变目前“土洋”节日倒挂的局面,有关部门已经行动起来,准备恢复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又有浓郁喜庆色彩的民风民俗。
平时有些同学对传统节目关注不多,了解不深,通过巧借题发挥,让学生感受到民俗民风的魅力,自然萌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走出盲目崇尚“洋节”的怪圈,同时将自己喜爱的节日民俗活动展示出来。
3 创设合作情境, 活跃历史课堂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合作,探究合作方式,创设合作情境,活跃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及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才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如我讲解到《原始的农耕生活》时:
老师: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学生1:老师,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屋。
学生2:你说的太肤浅了,这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你得说出究竟哪里不同才是问题的关键。
学生3:干栏式房屋以桩木为基础,上面铺设楼板,在楼板上立柱、作墙、盖顶。上面住人,下面堆放杂物;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地下住人,地上为活动区或堆放杂物。
学生4:我基本赞成生3的说法,但有一点与他分歧。就是干栏式房屋下层不是堆放杂物,而是养殖家禽家畜。因为河姆渡人虽然能够种植水稻,但种水稻不是很普遍,耕地的面积也不是很大,所以水稻的产量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加工出来的大米是供不应求的,只能靠养些家禽家畜作为食物的补充。
(我对生4的说法表示赞同,其它学生也认为生4有道理,可责备自己怎么就说不出来意思,我看得出这些同学的沮丧,于是,我因势力导,继续给其它同学创造动脑动嘴的机会。)
老师:河姆渡人为什么不建半地穴的房屋?
学生5:因为河姆渡人生活在我国的南方,那里气温很高,气候潮湿。干栏式的房屋上下两层,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当地气候;半地穴式房屋,适应了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老师:这几位同学说得好,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一道历史情境题:如果你现在处于河姆渡人生活的时代,怎样度过一天的生活?
三分钟后,有一个男生大胆地站起来说:“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我从干栏式房屋下来,呼吸新鲜空气,活动一下腿脚,然后到一楼的圈舍看看,有没有丢失的家畜。回到厨房,帮妈妈点火做饭,再和兄弟姐妹一起吃早饭,过后,到不远年的稻田里用石镰收割稻谷。中午用陶罐到井里打水,喝上几口解渴,到楼上通风的地方睡一觉解解乏。下午,继续到田里干活。太阳落山了背着收割的稻谷回家了。晚上,围着火堆吃饱喝足,手舞足蹈后,到房间睡觉。这是一天的生活。”
这时,一个调皮的男生开玩笑地说:“中午只见喝水没见吃饭,难道中午不吃午饭吗?”
“啊!不错,我们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早饭吃得晚,晚饭吃得早,是节约粮食。”
这个同学回答得滴水不漏,在这样的问题合作中,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
4 探究学习, 增强直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分注意给学生留足尝试、思考、发现的空间进行探究学习,去发现问题,去亲自尝试历史问题的结论和规律。如讲解“北京人的生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相继投影《从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找一名学生上前与“北京人”并排而示,让同学观察,比较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之处,感知由猿到人的漫长历程。教师借此引导:北京人又是怎样一步步向人进化的呢?想象一下,那时的北京人生活环境怎样?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和描述,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如“北京人”的衣、食、住,“北京人”的取火和保存火种,“北京人”使用的工具,“北京人”之间的关系等。模仿“北京人”打制石器,并展示他们的作品,说明制作过程及用处,谈谈过程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