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09-18 17:01: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课程教学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 新课程 地理教学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和教学反馈等,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那么该如何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就需要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反思一:反思成功、失败之处。

地理课本一些基础知识是众多教师经验的结晶。因此,教师应按照教材的逻辑讲授。

[案例]“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片断:

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表性质不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此形成三圈环流。

教师发放相关习题资料,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十分钟后,展开交流。通过做题学生充分验证三圈环流是正确的。

[反思]没有根据教材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教学,而在教学中将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这就相当于事先将结论告诉给学生再让学生应用,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发挥。

反思二:地理教学方法的应用。

地理教学方法是千头万绪、多种多样的,讲授、演示、探究、画概念图等教学方法客观上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教师选用是否恰当之别。选用什么样的教法、怎样指导学法,取决于教师的理解、领悟、驾驭、实施能力,因师、因生、因时、因教学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案例]世界气候类型的判别,教给学生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程序:“以温定带、以雨判型”法则。

[反思]通过分析地理事实材料、图表等,说明地理特征、地理事物类型和地理因果关系,一般都有一定的教学程序和判别法则。把这些程序和法则教给学生,可以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

反思三:学生表现。

个性迥异的学生带着各自独特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常常会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见解,拓宽教师思路。教师应从课堂发言、提问、讨论、练习、作业、检测、考试等过程中,寻找学生表现出困难的蛛丝马迹,整理记录,对症下药。

[案例]有一道将等压线、等高线、风向、河流融于一幅图的选择题。要判断河流流向时,老师先征求学生的见解,这道题应从哪里入手。有同学说从风向入手,再依次判断气压、气温和地势高低,最终确定河流流向;有同学说,还可以直接从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谷可能发育为河流,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妙,这么简单!”老师毫不掩饰地赞叹道。

[反思]自孔子提出“因材施教”,2500年过去了,关注个性、关注差异、关注错误,仍是我们教学的永恒追求。

反思四:教学细节。

对教学细节的处置,蕴含、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提出问题指向不明会“误导”学生;认为“拖堂”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是不是,对不对,什么”等简单、低层次问题,看似活跃课堂,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啊、嗯”等口头禅,频频看表、摸鼻尖等小动作,教师的“美丽”因此而打“折”……这是师生共同的遗憾。

[案例]一节教学观摩课,老师凭借缜密的预设、精湛的技艺,在教学中掀起一个又一个。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可教师仍继续她的练习讲解。这时,教室外面变得异常嘈杂,学生面露焦躁神色,有的已经合上书本、收拾书包,有的在窃窃私语、四处张望……学生原本享受到的美好体验被消耗殆尽。

[反思]许多教师对“拖堂”这一细节习以为常,认为无伤大雅,甚至认为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其实,静坐了45分钟,进行高强度思维活动的学生迫切需要休息,进行身心调整;否则,易造成精神疲惫,影响身心健康。

反思五:媒体运用。

成功的多媒体运用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将原来说不明白的问题说明白,难以观察、体验的知识或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将静态的对象变为动态发展的对象,并留给学生探究和交流的机会。

[案例]在讲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的危害时,我以最近发生的一次地震灾害为例介绍地震的危害,地震会引发海啸,继而播放日本地震时人们记录下来的影响。

[反思]利用多媒体演示,把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符合课标中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的要求。

反思六:板书设计。

运用书面语言、图解、图表等形式将教材内容分类、编码、重组,提纲挈领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案例]图解式板书可将抽象的地理内容,借助板图与板书相结合,诠释地理事物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反思]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可采取多种方法: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设计为图表,留有空白,学生边学边填;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拟定,等等。

反思七:再教设想。

经过上述全面回顾、反思,找到实际与预设的差距,最后进行必要归纳取舍,对原预设修改完善、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使课堂教学走上高效循环之路。

[案例]学习“世界人口的分布”:

原预设:学生读“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四大稠密区,然后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地形分布图,逐一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再预设:找出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后,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四个地区的人口如此密集呢?可能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分布?”

[反思]原预设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学习是被动的,没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再预设则先让学生自己作出造成人口分布不均匀现象的假设,然后利用各种要素分布图与人口分布图对比分析,检验假设,形成结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思故我在”。新课程是新事物,更需要在行进中且行且思。只有这样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能和素养,才能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余培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反思 提升

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学反思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等价值。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有了本质性的变化,其一,是要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细致的回顾;其二,要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从更深的层次、更大的层面,多角度、多元化地进行反思。

一、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方面的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基本上四十五分钟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很难参与进来,只是被动的接受。长期下去,被动的教育模式形成了被动的教育思想,教师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逐渐淡化直至消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成了一个体力劳动者,而非一个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效果极其不好。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全面、系统地学习新课程理念,仔细思考其中所渗透的先进理念,而后积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

二、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反思

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引起各位教师的注意。在这里必须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我们要对以往的教学设计或者别的教师对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反思。

三、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反思

现实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的反思大多数是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譬如,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否恰当,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是否得当,以及对某一知识点讲解的是否到位。这样反思之后,用获得的收获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如果坚持下来,那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现在为许多教师所推崇,学生所欢迎的“探究式学习”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这种“探究式学习”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

四、在自身教学行为方面的反思

教学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种相互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符合教师的规范,现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民主而平等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他是优等生,还是差生,我们应该一视同仁,将自己的爱无私地撒向他们,在课堂上与他们平等的对话、交往。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修炼自己的德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在提倡个性教育的时代,我们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因此,我们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奇思妙想”、质疑不要回避、压制或者冷处理或者搪塞,甚至简单否定。殊不知,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抹杀了个性。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的思想。

五、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

教学方法对于整节课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学反思中应该有这一方面的内容。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的、固有的、守旧的方式方法,掌握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等。内容是不变的,但是方式方法可以多变。随着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知识面不断扩大,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都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要求。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六、在教学反馈方面的反思

教学过程很重要,然而如何得知学生对课堂的讲解掌握的程度呢?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学反馈。我们知道,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看他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看他们的表情是否对哪方面的内容还有疑惑,还没有听懂。总之,我们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另一方面,通过课堂练习,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进而全面分析、评估学生对于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传授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其一,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育人,传授方法,还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索、思考,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一门理论性以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完成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方面要靠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课堂练习以及作业练习。相对于直接的课堂组织教学学习过程,作业练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它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总之,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总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教学常态下,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因其涉及思想观念和方法论的方方面面,故而应当将其放在以学论教,以思促教的大氛围中加以实践和探索。实践表明,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等诸多信息的获得,无不源自教师理智而有见地的教学反思活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改任务重、难度大,尤其应当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篇3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同时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合理按排,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材和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学习观的基础上的,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产品。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从“学会”走向“会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课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培养学生各种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34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我特别注重活动课的教学,每一项活动内容我都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我对活动的总结,重点并不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引导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 得更牢固。

五、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绵阳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观点新颖,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座金矿,急待老师去发现、挖掘。

六、反思是否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

篇4

探究性学习 经验建构方式 审美因子

一、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一般初中学校对于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由于初中升高中不考地理,对于初中阶段的地理课,大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了初中毕业生地理知识相当贫乏:掌握基础知识的面不广;基本概念不清;对地理原理缺乏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不高。笔者曾对当地一所初中的地理会考成绩做过调查,参加会考的学生总数为564人,平均分数为48.4分,及格人数为193人,及格率为34.2%,其中80分以上的有49人,占学生总数的8.9%,30分以下的有156人,占学生总数的27.7%。所以,当他们踏入中师的门槛继续学习系统的地理知识时,往往出现思维障碍,再加上初中学不好地理的心理暗示,学生很容易陷入地理课――“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尴尬境地。针对这种情况,如何使学生摆脱厌学情绪,让学生爱上地理这门课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使学生摆脱厌学情绪的若干途径

1.拉近师生距离,架设和谐的情感沟通之桥

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初中没学好地理的心理暗示,要使学生摆脱这种心理,首先必须在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新一轮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者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由此导致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作为一名教师,很容易被传统的师道尊严所束缚。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放不下架子,从而导致课堂中“无人捧场”的现象。随着对新课程教育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开始认识到这一方面的缺憾,并有意识的加以弥补。当我在与学生接触两个周后亲手把一本本作业准确无误的交到每个学生手中时,我听到了一片惊呼:“老师居然这么快就认识我!”我真没想到这一举动对我们师生关系的影响:课堂上有哪个学生调皮捣蛋,我只要一个眼神,学生立刻停止了动作,因为他知道老师认识他,老师在关注他。而学生对我的认识也由高高在上的“教师”转变为他们身边的朋友,学习活动的好伙伴。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和谐的教学气氛成了我和学生更好学习的无限动力,而我也终于找到了师生密切配合的感觉。

2.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经验建构方式,使教学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认知问题

关于探究性学习,它的最核心的思想是“强调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以此为背景进行各种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积极活动”。但是在探究过程中如何调整学生的经验建构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比如,对于“时差”一部分的教学,以往我是这样设计的:为了实践探究性学习,在导入新课时,我会给学生这样的探究性问题:“我们中国球迷观看美国的NBA职业篮球直播,一般在一天的什么时候?几个平日喜欢看球赛的学生显得很是兴奋,大声嚷着:“老师,我经常看,是在上午。”这时就会有学生神情迷惘,在下面小声嘟囔着:“他们好像是在晚上比赛呀,为什么我们看直播却是在上午呢?”由此自然引出来时差的概念。长久以来我一直觉得这种引入方式很恰当,却忽视了一个教学细节:相当一部分学生眼神空洞,对这个问题表现麻木。为什么?我仔细一想,明白了!中师的孩子大部分是女生,对球赛是不感兴趣的。这种流于表面形式的探究是不是忽视了学生经验建构的过程呢?我陷入了沉思。有一天,女儿在饭桌上跟我的一段交流使我茅塞顿开。女儿告诉我,她最近在网上交了一个网友,这个女孩子是中国人,居住在日本,相当厉害。我问她:“有多厉害呀?”女儿不服气地说:“我觉得自己已经很优秀了,可是她更优秀,她说自己只有10岁,都已经上初中了,而且过了钢琴十级,电子琴十级,你说她是不是在撒谎?”我借机问:“那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测谎呢?”下一次聊天,晚上8点钟的时候,女儿装作不经意地说:“有点晚了,妈妈催我休息了。”对方回道:“才8点钟就要休息,太早了吧。”女儿当即戳穿了她的谎言:“现在的日本时间不应该是8点吧?”对方无言以对。女儿因为自己想办法戳穿了对方的谎言有点兴奋,同时又为交了这么个不诚实的网友感到懊恼。这段小插曲让我对如何开展探究活动反思了很久:长期以来,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为了“探究”而探究,流于表面形式,却忽视了学生经验建构的过程是要看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了什么,经验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建构主义非常强调的。如果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把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给学生,使教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认知问题,是不是会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摆脱厌学情绪呢?

3.充分发掘地理课程资源中的审美因子,使学生在愉悦的认知体验中突破思维障碍

《地理教育国际》的序言指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而从审美意义上来认识这个世界,正是我们现今地理教育所缺乏的。

地理这门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教育优势,只要我们善于发掘课程资源,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便可使学生在愉悦的认知体验中突破思维障碍。比如,对于《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利用网络这种先进的课程资源,动态地展示地球的运动的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在欣赏事物有序的运动美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再如,对于《旅游业》这一部分的教学,除了利用一些个音像资料,还可以把教师和学生的旅游经历、情感做为课程资源融合到课程中,让学生在体验生命律动美的同时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

篇5

关键词:地理;能力;主动

我就任高中地理教学已有十余年,经历的新课程培训也有几次,就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谈谈我作为一线教师的一些体会。

一、初、高中地理知识严重脱节

在初中阶段,地理作为副科只被安排在初一、初二学年段学习,每周课时甚少,这么少的课时有时还被大科占用。多数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地理是一门中考不考的学科,无关紧要,这样态度上放松了。迫使很多专业地理教师改教其他科,由一些非地理专业的老师教地理,这样导致所教授的内容大打折扣。初中地理的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我教的五、六轮学生中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初中地理很过关,这也为他们高中地理的学习带来了轻松和干劲。而大多数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就是一片空白,使他们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遇到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困难重重。高中阶段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地理必修3本,选修3本)要想抽出很多时间来巩固和重新学习初中地理内容是不可能的,致使很多文科生都认为地理难学,知识无边无际。这是很多年来困惑我们高中地理老师的一大难题。初中地理必须重视起来,要重视就要参加中考,这是我的呼吁,我想这也是很多高中地理老师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初中阶段对地理学科有一个正确充分的认识,高中阶段再加强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延伸,高中文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才会有信心,做到心中有数。我们的教学也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教材每节的隐性知识需要充分挖掘

每节的知识点广度和深度要到位,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需要挖掘的内容: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地球自转公转的意义、地方时―区时―世界时的区别及实际应用、日界线中的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的应用、光照图的判读、晨昏线的意义等;第二章大气需挖掘的内容: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等压线、13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成因―气候特点以及如何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判断这是哪种气候类型;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需挖掘的内容:陆地水的类型有空间分类、按循环周期分类、按性质分类、河流的补给类型及径流变化规律―影响因素、洋流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教材图3.5的洋流各属于哪一种、大洋盐度分布规律;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需挖掘的内容:岩石分类及其成因、板块构造学说、沙丘等高线判断风向;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需挖掘的内容:陆地自然带的成因、雪线及影响因素。高中地理必修二、必修三需要挖掘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做补充,才能把知识掌握得透

彻、到位。

篇6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教学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它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更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不断的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正确使用教材的反思

新教材在知识的编排方面较旧教材更为零散,这就为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怎样建立知识体系和网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删减了一些有难度的知识、图表,但是课堂的活动量比以前有明显的增加。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活动。是我们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初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而高中地理的难度则越来越大。因此,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说。难以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教学难度。

因此,我们根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因素。同时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同伴助教、探究、模仿等等。例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二课时,确立的重点内容是气旋与反气旋。首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看书、填表,然后学生在学习中提出各种问题,再分组讨论,再由各组的代表提问并由其他的学生来解决,如果解决中有困难的.由教师来帮助解决。最后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探究。

二、突破闭合式教学的反思

以往的教材,偏重于理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有多大用处,新教材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就应该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变课堂静态教学模式。丰富课余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兴趣小组活动;开办地理小广播、小墙报;师生一起制作、改进地理教具等。还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工农业生产布局等发展地方经济的小型辩论会,评价当地的环境质量,开展当地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样放手让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应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而且能有效扩展地理教学手段。

对于现有的地理教材中理论性强的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加以运用,新教材提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弥补了以往教材的不足,做到了传授地理知识原理与介绍当地工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经济同步进行,使学生深刻体会学地理的好处。

三、教学氛围的反思

教师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及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检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对知识的梳理和与学生的沟通。因此要注重良好的教学课堂氛围的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活跃、自由的教学氛围可以给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轻松愉悦,进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四、教师角色的定位反思

学生的学习以及知识一的意义建构是学生依靠学习资料和学习伙伴自主形成的,不是经过老师的传授获得的。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新课改强调师生角色的大转换,更新了教学理念。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师生角色的转换,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再是一人独掌课堂,而是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交流,民主相处。所以对教学的反思,首先应该思考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否实现了转变,是否改变了过去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做法,是否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否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上而忽视了激发、引导、组织和合作的新型教师功能。所以,通过反思更加确定教学氛围和情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提升认知水平,从而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五、学生创新思维的反思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

例如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们应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我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高招”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使用无铅汽油,并大力提倡骑自行车,尽量少用汽车和摩托车来减少空气的污染;有的同学建议最好骑电动自行车,速度快,又没有污染;有的同学建议应该在汽车尾气排放管上面安装个过滤器。把有害物质都过滤掉……学生的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

六、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篇7

一、冷场原因

教师的教(包括教师的专业水平、态度、情感、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学习的态度、兴趣、方法、效果等),一般情况下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了冷场,即教学的有效性很差。

1.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限制和教学经验的不足。对于刚步入教学岗位的教师遇到冷场的现象较多,或因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不够而囊中羞涩,或因对学情的了解不够而曲高和寡,有时也存在启发不到位、设置问题没有梯度不利于学生探究,或对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当,流于形式,或者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恰到好处的问题。这些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的非情感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如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时教师只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则漠不关心,因而引起了学生的苦恼与恐惧。

3.使用的教材比较陈旧,内容抽象,语言单一。且教师所举案例陈旧,缺乏新鲜感,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教材和学生唯一的学本,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对课本进行知识拓展和思维挖掘,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使得学生的情绪不能够得到激发,思维不能够得到发散。

4.教学方式的老化和教育理念的陈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语言贫乏、教学活动单调,无疑会造成学生情绪的疲惫、思维状态的疲软,也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传统的教学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教学计划的完成、按部就班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思维力弱,使课堂没有生气,使学生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5.学生长期被动式接受知识,对新的教学方式无法迅速适应。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班中学生多来自农村,对新的教法很不适应,不能积极讨论、不能探究、羞于与人合作。或者同一所学校的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相差太大,使学生无所适从。

6.地理学科博大精深,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有一定难度,如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地理意义、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洋流等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很难在短时间里建立,若急于求成就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二、措施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和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为了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让高中地理课堂活起来,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欢、学有成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改革课堂,具体应注意以下方面:

1.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心理安全的空间。

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进入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重视情感对思维的激励作用,多使用激励性评价。课堂教学中有宽松的心理氛围,学生有愉悦的心理体验,则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达到最佳状态,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能批评,而要肯定他的勇气,鼓励他下次做得更好。严厉的教师一定要改变作风,否则,就不会有主动解答问题的学生。

2.用教师的激情调动学生的激情,多渠道地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教师要拥有和保持一份激情,并在激情的推动下,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语言生动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或组织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如测量当地地理坐标,考察城镇布局等;或组织一场小小的辩论。

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仔细琢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要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善于提出一些根本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应该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有思维价值的、值得学生争论的问题,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学习海水的温度,提出海水的热量来源于海底的地球热能,让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反对的理由。

4.根据学情加工教材,创新符合实情的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智能培养;高中地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智力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理教师一定要结合地理教学特点,重点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以此来适应时展的需求。其中观察能力是智力的源头,思维能力是智力的中枢神经,记忆能力是智力的仓库,想象能力是智力的翅膀。

一、培养观察能力

高中地理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研究一些地理环境,通常是把宏观的地理事物以及现象作为主要的观察对象,因此其观察方法比其他科目更加全面。经常使用的有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解剖观察与对比观察,长期观察与定期观察,直接观察与实验观察,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1.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在观察之前,教师应当确定所要观察的对象以及目的,教给学生相关的观察方法以及步骤,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相关的程序。比如观察地图的时候,应当先确定其方向,然后查看其比例尺,再看相关的图例,之后才可以阅读地图上的其他内容。

2.进行全面的观察。所要观察的对象比较复杂的时候,就很难形成整体概念。比如观察地图的时候,学生经常是以兴趣为重点,有的关注地名,有的关注地形,有的关注交通线,往往都不善于全面观察以了解其总体的特征。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及示范,教给学生有顺序地观察自然以及人文条件,进而概括其相关的特征。

3.进行有关对比的观察。部分地理事物仅凭借概念是不能将它们真正区分开的,采取对比的观察方法能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比如对五种类型的地形进行区分,仅知道概念是没有用的,必须进行实地对比区分。利用一些图像手段同时显示出这五种类型的地形,进行对照与比较,这比只观察一种地形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

二、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的事物进行间接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解知识以及巩固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所以,培养以及提高相关的思维能力是培养智能的关键。

1.有效使用地图。对于地图的识别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综合培养。由于地图是形象的,而地图上所标注的各种符号是比较抽象的。所以,通过详细阅读地图,综合地图上的各种要素,总结其地理特征以及地理演变的具体过程,不仅能提高形象思维,还能提高抽象思维。

2.合理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认识。辩证思维核心指的是怎样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一定要利用有关的地理事实案例,说明人类不仅要生存还要发展、资源在利用的同时还要实行节约措施、环境不仅要进行改造还要进行保护等一系列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培养记忆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之乐于记忆相关的地理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结合一些有趣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乐于学习。

2.根据学生的记忆特征,培养其记忆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意义记忆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不仅要培养学生进行机械记忆的能力,还要运用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进行意义记忆的能力。

3.完善记忆方法。建立概念系统,学生了解了概念系统,也就知道了地理知识的主线内容,将一些零散知识聚集在一起组成知识链,并编成知识网,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四、培养想象能力

1.强化形象的感知。教师应该让学生阅读大量有关地理景观的图片,增加地理表象知识。比如在讲解山脉的时候,不是给出概念,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山脉的图片或者录像,使学生可以先想象一下山脉的具体特征,然而再进行总结定义。

2.按照观察图像总结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按照观察的地图或者景观图片总结区域的特征或者景观的特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力。比如大陆的漂移,可以先说明动物分布,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地理位置,接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各抒己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教学的设计思路一定要坚持培养国民的文明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承担着时代的使命以及国家的重任,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实施者。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进行经验的总结,探索知识的内在规律,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云辉.论课堂教学目标向培养和发展多元智能的目标转变[J].现代教师与教学,2011,(02).

推荐期刊